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邦-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考虑,再做决定才是。
第110章 龙袍加身(9)()
这天清晨,从洛阳通往古韩国的大道上,一骑快马飞奔而下,马蹄之声响彻四周。这马上之人正是奉高祖之命前去召张良入朝议事的,人忽马快。没多久便来到一僻静的小村庄,此人下马后向村中最大的一座院舍走去。这家一老奴正在打扫院落,一见有一官服打扮的人牵马走来,便上前问道:“不知先生远道而来,是找谁呀?”
那人忙说:“我是当今天子派来找张良的官人。”老奴一听赶忙说:“这便是张良的家。老爷正在书房看书,我先进去通告一声。你暂且随我进来吧。”
两个进院后,由老奴先到书房通告了一声,张良出来一看确是宫中的人,便问:“不知万岁派你来找我何事?”
那官人道:“万岁命我召你入宫进见,面议国事,切勿迟疑。”
张良忙说:“那好,你先休息一下,待我收拾一下,就随你回去。”
张良说罢命人引那宫人下去,自己回到书房中,开始收拾所带的东西,脑中不禁回想起自己辞官临行前的情况。
那是高祖刚定都建国,一切还都刚开始,这时张良来到宫中对高祖说:“我已帮助您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现在我要向你告请辞职回乡下去,不知万岁可否许可?”
高祖一听怎能同意,但看张良已经决定,不再有改变之意,也只好说:
“先生是一贤能之士,佐我汉成,立有汗马功劳,你可是我的得力之助,我怎舍得你离去呢?不过你意已决,我自不去勉强,许你回乡,但若朝中有事,召你入内,万望你能为天下利益,有召必来呀!”
高祖说罢便又命人拿来千两黄金,要送给张良,但张良坚决不收,之后张良回到家中,不是读书静思,就是学习导引吐纳等道家之术,到后来竟不怎么吃谷物了,并且终日不出家门半步,谢绝一切人来拜访。还曾经对家人们说:
“我家世代是韩国的大臣,佐韩国有功,可韩国被秦灭掉了,所以后来我就下决心要誓死为韩国报仇,不惜重金甚至性命,现在暴秦已灭亡了,汉室崛起。我在这期间也不过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汉帝出了些力,自己想想也心满意足了,所以自愿引退,从此不问世事,只要能像仙人般地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也就足以使我后半生过得很顺心了。”
想到这些,张良又不想再入朝,可又一想临行前已答应了高祖,怎能失信呢?于是便赶紧随命进见。
高祖见张良,就把娄敬的话和众臣的建议都说了一遍,张良听罢沉吟了一会儿,说:
“洛阳虽有险阻可依靠,但中间的地方狭小,不过数百里的平原,田地又很贫瘠,每年收成不好,如果真是四面受敌的话,恐怕这里究竟不是兵家用武之地呀!而关中左有崤山关,右有陇蜀地,三面据险处,一面东临诸侯,当诸侯安定无事时,可由渭河调运粮食,向京师供给,万一诸侯有动乱变故,顺河流而下,征讨并不费力,运输粮草人马都很方便。过去人们所说的金城千里,也不过如此吧,看来关中确实是块宝地,可迁都关中。娄敬所说的,很有见识,请陛下再考虑一下,再做决定也好!”
高祖这时说:“先生既然认为可以迁都,那我就依了你的话,迁都关中。”
于是传命群臣:“我已决定迁都关中,不许再有异议。”
并找人选良辰择吉日,收拾行装,不得迟延,立即做好准备。群臣这时再有意见,一看高祖已下了圣旨,就不敢多说别的,只好从命,这下整个洛阳城忙乱起来,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整整好几天,到了迁都之日,高祖便乘龙辇,众侍卫排出仪仗,摆好御驾,起程上路。后面是太公、太子后妃等声势浩大,前呼后拥。再后面才是百官文武,坐轿乘马,家人随从。好不热闹,统统向西进发。
走了好几天,好容易到了栎阳,丞相萧何前来接驾,高祖一见萧何便谈到迁都一事的前后经过。
萧何说:“秦关雄伟坚固,地形最好,只是自从项羽入关以后,一把火烧了咸阳的所有宫殿,房屋没剩几间好的,全都是残缺不全的。陛下最好先在栎阳住些日子,等到我派人去修复了宫殿,再迁到那里也不迟呀。”
高祖一听便说:“丞相所言极是,你当速速前去催促宫室的修理,让他们快些完工,我先在这里住上几日,等你的消息。”
萧何便西入咸阳,督修宫室,而高祖就在栎阳先住了下来。
第111章 楚王被贬(1)()
第十七章楚王被贬
韩信也不再分辩,把头一低,摆出一副无可奈何、任人宰割、听天由命的样子。高祖一看也不便多说什么,就命左右把韩信押到车上。
栎阳是个不很大的小城邑,高祖一行在这里住下后,这个城就更显得小了。
这日高祖正想派人去看看萧何在咸阳督建的宫殿如何了,就听有人来报,说北方传来警报,燕王臧荼公然起兵谋反朝廷,请万岁速出兵征讨。
高祖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大怒道:
“臧某这小儿,真是不知好歹,他本来并没立下什么大功,只因我看他能见机投降朝廷,也算识时务,才命他王燕地,他却不知图报圣恩,今日竟敢公开起兵反我,真是气煞我也,我定要亲自讨伐他。
于是传旨部署人马,不日整装出发,北上攻燕。
高祖亲自领兵,昼夜兼程,很快攻入燕王境地,一举占领了很多城邑。
这时臧荼还正和部下商议如何攻打汉朝一事。忽听报,高祖已亲自率兵攻入燕地,真是始料未及。部下也都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臧荼表面镇静,可心中早已吓得慌乱起来,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勉强一战了。
于是升帐传命,出兵迎战,这样两军在蓟城外相遇。
只见高祖在阵中大喊道:“臧荼小儿,想我高祖对你不薄,你不思图报,今日反来叛我,这是什么道理?现我已率大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燕境,看你还有什么本领就全使出来吧!”
臧荼本来就心中有鬼,一见高祖的队伍阵势宏大,自是不敢多言,硬着头皮上阵。高祖阵中自有大将出战,没几个回合,臧荼就赶紧率败兵逃回城中,紧闭城门,负隅顽抗。但燕地百姓不愿再受刀兵之苦,自然无心支持叛军,城内只有臧荼父子两人和少数随从,不能坚持很久。
没几天,汉兵便攻城而入,臧荼父子狼狈而逃,但臧荼不幸落入汉兵手中,其子臧衍微服走脱,投奔匈奴去了。
高祖这时命人将臧荼带上来,问他还有何话讲,臧荼哪敢复言,于是高祖下令将他斩首示众,燕民一看臧荼已死,自然降顺。这样,燕地的叛乱才平定了。
燕地虽已安定下来,但高祖心中仍有一事不能放下,那就是该立谁为燕王呢?
他在脑子里将那些还没被封为王侯的人过了一遍,忽然想到卢绾。卢绾原和高祖同乡,有几代的世交,并且他还和高祖同日出生。小的时候是同在一个私塾念书的同学,经常在一起,长大后又一同远游四方,彼此亲密无间。
高祖当年在沛县起兵时,卢绾就跟着他,后来又被封为太尉。高祖对他分外照顾,规定他入宫面圣,不必有什么避讳,也不必受他人约束,而且高祖对他的衣食住行也很关心,总是不时地赏赐他大量的布匹或金银。只不过卢绾这人没多少才能,在军中表现平平,没立过什么大的功绩。只是曾和刘贾前去攻打江陵时,捉住了共尉,稍有战绩,但在大臣们眼中,卢绾的地位却很一般。
这次高祖亲征臧荼,卢绾也随军出征了,在这次平叛进程中,立了两件小功劳,高祖就想推他为燕王。但心里又总怕别人不服气,便找来心腹陈平嘱咐道:
“现在燕地已平,我们也该另立燕王了,不知卢绾这人是否能担任此职?”
陈平一听就明白是高祖有意推举卢绾为燕王,自然也不敢反对。只好说:“万岁既然认为卢绾可以为燕王,那就封他吧,只不过最好还是通过叫大家推荐的方式来决定。我看倒不如我先去向大家说明,让他们都推卢绾,然后您顺水推舟地将卢绾封为王,不是两全之美事吗?”
高祖点头称是,于是陈平自去大家面前遍告卢绾的功劳,应举他为燕王的意思。
到高祖召大家来推荐封谁为燕王时,大家只好都说卢绾。虽然心里都明白他不是这块材料,但已知这是圣上心愿,谁敢反对,只好做个顺水人情。所以大家都向高祖说,太尉卢绾,随从征战,立有战功,理应立为燕王等等奉承之辞。
高祖听了,更是心满意足,遂传命道:“朕决意卢绾为燕王,驻守燕地。”
这样卢绾就率部分人留驻燕地,高祖和众人起兵回栎阳了。
临近年底了,萧何督建的宫殿还没消息,高祖就考虑回洛阳过新年的事。群臣自从知道高祖打算新年时回洛阳过,都很高兴,忙着收拾东西。高祖也已命宫里人着手准备,不多日就要回洛阳。正这时,内侍急匆匆入宫来报,说原楚降将颖川侯利几,也开始叛乱造反。
高祖一听,心想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吧!正好趁着快过年了,再来个大胜仗。我亲自出征,一举铲平这场叛乱,也好让别的人知道我还没老。看他们谁还敢再叛乱我汉朝。
这样高祖亲率大军直抵颖川,颖川只不过是个小城,颖川侯利几还没来得及组织好队伍出去,汉大军已兵临城下。这颖川城没到一日就被汉军攻下,利几也是自找倒霉,城一陷落,他也落入汉兵手中。高祖一看利几已被擒到,立即命人推出去斩首。
第112章 楚王被贬(2)()
这场颖川叛乱还不到十日就被彻底平定了。
这时,新年已近,这是汉朝六年。高祖已率众回到洛阳。
元旦之日,宴请众臣,群臣也纷纷向高祖祝贺,真是热闹非凡。新年过后,朝中也没有什么要事可做,高祖就常在宫中看些书。想想以前的事。
这一日他正闲着静思,忽然想到楚大将锺离昧还没有下落,因年前忙于迁都平叛这些大事,没顾得上考虑还有个锺离昧。现在一想到他,心中不免增了几分忧虑。高祖在房中来回踱了几步,认为应该先下令各地缉捕他,以免有后患。
不几日,通缉捉拿锺离昧的告示就贴遍了各处重要地带。
这一天,高祖正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捕捉锺离昧之事,有人上前奏道:
“万岁,臣曾派人四下微访,最近听人说这锺离昧在韩信府中避居。”
高祖一听这话,脸色险沉下来,心中有些吃惊地想:“这韩信怎么敢窝藏锺离昧呢?若真是这样,恐怕不好。本来韩信就自命不凡,不太顺服,再有个锺离昧在他左右,保不住哪天会造我的反呢!”
沉思半晌,高祖对群臣道:“应赶紧先派人到韩信那里传圣旨,让他交出锺离昧,他若不交,我们就以叛逆之罪讨伐他,想他现在刚安定了,还不敢公开和我作对吧!”
群臣连连点头,高祖便传命使者去下邳传圣旨。
本来韩信定都下邳为楚王后,心中也想暂时安定休养些日子,以后再看形势而动。但他从内心中并不想要背叛高祖。
这日正在府中习武,只见侍从来报,说外面有一壮士自称是韩信的朋友,前来拜见。韩信忙传令引进来相见,不一会儿,从外面来了一位身体高大、相貌堂堂的大汉。
韩信一看,正是楚将锺离昧,便忙屏退侍卫,问道:“你来这里作什么?”
锺离昧先拜了韩信,道:“韩将军,今日你已是佐汉有功的楚王,而我却是败将,来此只想投奔你幕前。以免汉王追杀我。”
韩信想想说:“锺将军,我们毕竟是曾在一起出入疆场的,今日你既来投我,我怎能不收?你暂且先住在这里,等以后有机会再出头露面。”
锺离昧自是感激不尽,于是就留居在下邳了。谁料到高祖竟没忘了他,现在又开始在四下缉拿他。
韩信闻信后,正想将锺离昧安置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忽见有朝中使者传圣旨,要先交出锺离昧。
韩信便装作不知何意的样子说:“高祖说那楚将在我这里避居,这可是没有的事,肯定是有人想害我才故意捏造谎言,欺皇上来逼我的。烦使者回去替我申冤,就说韩信乃朝廷命官,怎敢知法犯法,窝藏罪犯呢?请万岁相信我,也可以派人来下邳查缉,若真查出楚将,我愿同罪!”
使者一听,只好告辞回朝,如实向皇帝报告。高祖知道韩信这话中有诈,但又无法再去逼他,只好派一些手下微服到下邳,探听虚实,看看韩信有何动静。
不多日,就有手下来报,说韩信在楚地,很是嚣张。有次出巡,车马喧闹,前后护卫,不下三五千人,声势浩大,威震百姓,根本不把当今天子放在眼里。只是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看样子想要谋反。高祖本来就对韩信放心不下,一听手下这般报告,心中更是慌乱忧虑起来,忙召群臣上殿议事。
群臣上朝后,一听说韩信有谋反之意,个个摩拳擦掌,都跃跃欲试,并大声喊道:
“万岁,不必惊慌,小小韩信有何可怕,只要他小子敢造反,我们就会如同天兵天将般,将他捉拿。”
高祖听了这些傲慢之谈,没说什么,这时群臣才觉得言过其实了,也便很知趣地不再说什么了。
高祖便叫他们先下去,这时正好陈平来见驾,高祖就问他有什么好主意可以制服韩信。
陈平心中暗想,韩信一定还不敢明着造反,但今日即已有人这样传言,万岁必定心中更不安,便说:
“万岁请放心,韩信佐汉有功,您也没亏待他,要是说他造反,那也得有凭证;不能随便就去征讨,那样会酿成大乱的。不如先等等再说。”
高祖着急道:“这事如何不着急呢?你还是快替我想个办法吧!”
“那不知诸将领和大臣们听了这个消息后有何议论呢?”
“大家都说要让我率兵去讨伐韩信。”
“陛下您又是怎么知道韩信要谋反的消息呢?”陈平问道。
“这是已有人向我密报,是我派去暗中监视韩信的人送的密书,一定不会有假。”
陈平又道:“那除了您派去的人密报这件事外,是否还有别人也向您呈报过这件事呢?”
“这倒是还没别人说过,可能是还没人知道这件事吧!”
“那么这韩信也不知道有人在家告他谋反吧?”
第113章 楚王被贬(3)()
“是的,应该是不知道。”
陈平接着问道:“陛下,您想想用现有的手下部将去攻打那韩信楚兵,能否取胜呢?”
高祖连连摇头道:“当然不能取胜!”
“您再想想如果您要派兵去攻打楚地,就必须挑选一名大将来率军前去,可是现在您手下这些将领中有谁能抵过韩信呢?”
高祖又忙摇头说:“没有,没有呀!”
陈平接着说道:“陛下,您看目前我们兵不能胜楚军,将不能赢韩信,若果真起兵去征讨楚地,双方交战,造成事实,恐怕韩信就真得不反也要反了。到那时,我们又无法取胜,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我认为陛下若想去讨伐韩信,是很不周密的考虑,应该放弃这个想法,再另想一个万全之策。”
高祖这时眉头紧皱,说道:“你说得都很在理,只不过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陈平说:“陛下先别急,让我再想想。”
说完,便在宫中踱了几步,想了一会儿,才说:
“古代天子出巡狩猎,必要大会诸侯,我听说南方有个叫云梦泽的地方,人们一向认为那里是块圣地。陛下现今应传旨御驾亲去云梦巡游,在那时要召集各路诸侯聚会,会集的地点定在陈、陈与楚西边境相接,韩信既身为楚王,而且听说陛下您前去巡游云梦,他一定会到陈去谒见您。到那时,您就可以找两三名武夫,将韩信拿下,这不是唾手可得的事吗?”
高祖一听,大喜道:“妙计!妙计!这下韩信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难逃出我的手心了。”
说完,立即下令传旨到各地,说现在国事稍安,天时正好,久闻云梦泽是一圣地,这几日前去巡游,命各路诸侯在陈集会,不得有误。传圣旨的使者已从洛阳出发,分别到各诸侯国传旨。
高祖也不等各诸侯的回音,便率群臣和部分人马,浩浩荡荡地出了都城。
这几日,韩信心中总是忐忑不安,自从上次接到圣旨,要他交出锺离昧,他虽诈称锺离昧未来营地,但心里总放不下这件事,他知道高祖早对他有戒心,出了这件事,不管他怎么说,高祖也不会轻信的。
初冬时节,雪已纷纷地飘下来,铺天盖地的将军营染成银白,军营外的树上仿佛春日梨花盛开。只有那火红的战旗在风中飘飘扬扬。这一场雪下的好大。韩信军中的将士在早到的寒冬里还穿着单薄的夹衣,一个个都缩头缩脚的围着营火取暖,就连放哨的兵士也冻的坚持不住,在原地跑来跑去的取暖。
此时,一个身穿袍服,外罩皮袍的将军带着几名随从,从营门径直走来。此人一路走来,观察着士兵的情况,也不做声。这人就是韩信,韩信身后跟着的正是锺离昧。自从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刎之后,其随从各散东西。锺离昧与韩信是故交,兵败的逃亡中,锺离昧正遇韩信大军,自此便投在韩信门下,每日无事就陪韩信巡行,参议政事,闲来无事二人便在一起下棋、饮酒,倒也清闲,初冬的第一场雪的来临给韩信平增了许多烦恼。
经过秦末的多年战乱,人民已经饱受了战乱之苦,人民的生活已经十分困苦。而军队的军饷也相对说就困难许多。原本军粮就不十分充裕的军队,又经寒冷,必定军心不稳,此刻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必然军心大乱,引起一些军士害民的事件。而韩信此时又颇不得刘邦的信任,不能向刘邦求更多饷粮。此刻只要韩信多要一点饷粮,就可能引起刘邦怀疑,疑心他聚粮收兵,招兵买马,要起兵谋反。韩信是何等机谋的人,他不会因这一事引来杀身之祸。因此,韩信虽焦急万分,却只能束手无策。
此刻的锺离昧把韩信的心情摸得一清二楚,他故意什么话也不讲,只等韩信来问他的时候,才恰到火候。
韩信踱进了久不进入的中军帐,中军帐的案上还打扫的十分干净,上面摆着韩信经常诵读的许多竹简。韩信随手翻来那些书简,上面的墨迹好像褪了色,看着再不像往昔那样熟悉,居然有了几分陌生感。一阵怅惘悄然弥漫在心头,想当年刘邦兴兵,自己多少计谋,多少策略,用兵的熟练,带兵的谙熟使得所向无敌的楚霸王兵困乌江之滨,那种气概是多么恢宏。现如今自己由齐王而楚王,刘邦没有说什么,却显示着对自己的不信任。也怪自己气盛心高,不得刘邦喜欢。自己平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用兵何等神威,也难怪刘邦不敢用自己。才能过高本身对帝王就是一种威胁。
良久,韩信才问身边的锺离昧:“你看我军中寒衣不足,粮食也不足,每日兵士吃不饱再加上大雪,一定会军心不稳。我们该当如何。”
锺离昧望了望韩信,捻着颌下的胡须:“王爷定有良计。”
韩信摇头不语。
第114章 楚王被贬(4)()
锺离昧见时机已到,便不动声色:“王爷,我呢,本来有一个法子可用,但就怕王爷不肯。”
韩信说:“你是说”
两人四目相对,心领神会。韩信直直地望了锺离昧半日,最后才说:“不行呀,决不能让军队去抢,军队去抢百姓,军队必坏了纪律,万开不得这样的头。况且百姓久遭战乱,早已破产贫苦不堪,刚见和平,怎么又遭受兵士抢劫,那会引起民愤,制造更大的混乱。不可不可。”
锺离昧慢慢与韩信分析道:“第一,高祖是不会救助你的,他对你现在是防之不及,不要再谈其他,更何况你即使向他求助,他也会以你有封地,理应自己筹措粮草为理由,拒绝帮助你。更有甚者,他会怀疑你是在准备等粮备足,招兵买马来谋反。第二,你在自己的封地,让兵士自筹衣粮,本是极容易的事,只要一两天即可解决问题,如果等援助,多则两月,少则一个半月,那远水解不得近渴。第三,与其让士兵挨冻引发起军心不稳,不如让他们筹来衣粮,然后再安抚百姓,百姓不平总比兵士不平来的好过些。第四,如果严密一些,会将无组织的兵劫变成有组织的百姓援军。有这几点在这里,王爷权衡利弊,再行定夺。”
韩信没有说话,步出营外,望着茫茫的雪原,韩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大声说:“就这样!”
声音消失在辽阔的雪空中,天上不知何时又在飘起了雪花,那朵朵的雪花知道韩信此刻的内心是多么复杂。
第二天,各个营中便得到了命令,各营带领一行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