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罗辑思维-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好点子,就要马上行动
说到这儿,我们再提炼一下,一个创业者、一个企业家需要具备的素质。
第一个,是乐观的禀赋。第二个,叫马上行动的能力。
说实话,我还没有创业的时候,也喜欢吹牛,给人当策划。最让我惊讶的一次,就是跟一个企业家吃饭,我就开始吹牛,说我有一个想法,你应该干一件什么事。等饭吃完了,人家结完账说:“你刚才那个想法特别好,相关的工商注册,我已经派人去办了,就在我们刚才吃饭的这半个小时中,域名注册已经拿下来了。”我当时就惊呆了,但是回头一想,这可不就是企业家的精神吗?
而大多数人,总是有一堆念头在纠缠。是创业呢,还是继续在这个公司干下去,还是跳个槽呢?天天只是在那儿想。为什么干不成事?想多了,干少了嘛。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也是一个创业市场上特别著名的故事。讲的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他创业的时候只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普通学生。其实facebook的整套架构性的设想,根本就不是他的原创。原创者另有其人,是文克莱沃斯兄弟,这兄弟俩家境不错,从小就是富二代。他们有一次见到扎克伯格,就跟他讲了整套想法。扎克伯格说:“太精彩了,我们一起干吧?”兄弟俩说:“我们想想。”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但是回到宿舍之后,扎克伯格就开始动手,写代码,请教高人,见投资者。
等他已经热火朝天干起来的时候,文克莱沃斯兄弟在干吗呢?他们在泡酒吧,在喝酒,在准备自己的皮划艇赛,等等。等他们知道一个叫facebook的东西已经崛起,才慌张失色地跑上门去要钱,于是就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虽然最后双方和解了,扎克伯格赔了他们几千万美元,但是这点钱跟扎克伯格的成就相比,又算什么呢?
所以,创业者不见得在智力或者说思考能力上异乎常人,他们真正领先的是行动能力。有这么一个说法,全世界同时想到同一个创意的人,可能就有几千人,但是最后谁摘到了果子?是那些最先行动的人。
再回到这本书的主人公菲尔德身上,他有一次在说服英国人的时候,英国人就问他:“你这个电缆如果修到半途断了怎么办?”你看菲尔德怎么说的?他说:“那就再建一条喽。”他始终是用行动而不是用道理去跟人交流。这样的人,就是迈向成功的人。
什么是创业者式的吹牛
菲尔德还有另外一个特质,这也是普遍存在于企业家和创业者身上的,那就是说服别人的能力,获取帮助的能力。
今天的社会中流传着一种言论,就是讨厌吹牛的人。可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啥都没有的屌丝创业者,除了去忽悠梦想、忽悠情怀,还能拿什么去聚合人力、聚合那些帮助,尤其是免费的帮助呢?所以,吹牛其实是创业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我们得重新看待“吹牛”这个词。
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飞机是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的。莱特兄弟是乡下人,没读过大学,整个团队都在俄亥俄州的乡下,没几个有文化的。
当时,距离发明飞机最近的一个人叫兰利,他在哈佛大学工作过,算是高级知识分子,美国国防部还拨给他五万美元的研发经费,那个时候五万美元是很大一笔钱。这个人在科技界、商界的人脉也非常广,但是最后干成这件事情的不是他,是远在几百英里之外的俄亥俄州的莱特兄弟。
为什么呢?莱特兄弟啥都没有,但是他们有一条,就是见人就说:飞行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理想,帮帮我吧,你若加入这个计划,就会如何如何。听起来跟骗子似的,但在1903年的那个冬天,莱特兄弟的飞机先上了天,然后永垂史册。
所以,对于一个没有钱的创业者来说,他吹牛的时候,你作为一个消费者当然可以骂。但是如果你也是一个创业者、一个心怀梦想的人,那请对这样的吹牛者多一些理解吧,因为如果你不吹牛,你也干不成。
你可能会反驳,吹牛的人多讨厌啊。对,如果一个人吹牛的时候,让所有人有很讨厌的感觉,那他就不是创业者式的吹牛,因为他达不到整合更多资源和更多帮助的结果,这就是一场失败的、真正的吹牛。
菲尔德的创业失败史
说到这儿,一个企业家、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们已经归纳了三条:第一,乐观的禀赋;第二,行动的能力;第三,吹牛,整合资源的本事。那请问,一个企业家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我们接着说大西洋电缆商业传奇后半截的故事。到了1857年,可谓是万事俱备,就欠干活了。两艘船都是借来的,一艘装一半电缆,开始往大西洋的深处开去。
刚开始的时候顺顺利利,但是第六天出事了。这一天的深夜,电缆突然崩断,消失在大西洋漆黑一片的海底,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为什么会断呢?两个原因:第一,操作不熟练;第二,机械太落后。当时,要一边放电缆,一边踩刹车。一旦刹车踩紧了,电缆就容易断。
还记得前面有个英国人问过菲尔德,要是断了怎么办?菲尔德早就讲了,再干一次。可问题是,这次损失真挺惨重的,因为已经走了400英里了,这已经是当时最长的海底电缆了,英法海底电缆才40英里,这条电缆是它的十倍。损失了多少钱?10万英镑。菲尔德在英国人那儿也不过募到了35万英镑,这一次就损失了将近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损失了一年的时间,需要重新生产电缆。
没关系,1858年接着来。6月份,两艘船又出发了,不过这次不是按同一条线走,是两艘船到大西洋中心会合,然后向两边分开行驶,这样比较有效率。
刚开了三天,又出事了。这次是天灾,百年不遇的暴风雨来了。大概一个星期后,两艘船才脱险。按说这么大的军舰,应该有抗风暴的能力,可是这两艘船都被改装过,因为要装的电缆太重了,为了装更多的电缆,所以整艘船的配重都进行了改装,它抵御暴风雨的能力自然就下降了。尤其是英国人那艘“阿伽门农号”,被吹得一塌糊涂,不仅船体受损了,电缆也被绞成了一团,很多电缆的绝缘层都被破坏掉了。
这时候,所有人都傻了,怎么办?难道还要接着往前铺吗?这个时候,菲尔德创办的公司——纽约纽芬兰伦敦电报公司的董事会里面就有人坐不住了。他说:“我们把剩下的钱分了,把仓库里剩的那点电缆卖了算了,不干了,这事太不靠谱了。”
但是菲尔德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一个创业者的精神:凭什么不干?现在,我们库里的电缆还足够再干一回,马上接着干!
6月份出的事,8月份两艘船再次出发。这一次出发,就有点灰溜溜的了。我们中国人讲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当第三次出发的时候,没有什么欢送仪式,没有什么神父祈祷,也没有什么香槟酒,就悄无声息地开始往大西洋里面走去。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双方顺利抵达了欧洲和美洲的陆地。
接下来,当然就是各种庆功仪式了,据当时的旁观者说,菲尔德牛到什么程度?盛大的庆典仪式上,总共三辆车,第一辆由菲尔德乘坐,第二辆车由美国那艘军舰“尼亚加拉号”的舰长坐,第三辆马车上面是谁?美国总统。
第86章 创业去(5)()
紧接着,英国女王给美国总统拍来一份电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跨大西洋的电报。英国的报纸都跟疯了似的庆祝,尤其是泰晤士报,它发表了一段话。这段话估计美国人不爱听,说这条电报线路铺成之后,独立宣言就作废了,几十年前美国人独立了,现在又被一根电缆给拽回来了,从此英国和美国又可以凝结为同一个国家了。英国人把这件事情看得很重,所以英国女王才会自降身份给美国总统拍去一份电报。
可问题来了,电报局的人工作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本来一份电报拍过来,很短的时间就能收到,结果这一封电报收了十几个小时。说白了,因为电流非常弱,电文非常不清晰,电报局的翻译猜了十几个小时,才勉强把这份电报向新闻界发布了。
后来,情况越来越不好。在随后的20多天里,从电缆传过来的电流越来越弱,最后压根儿就分不清是什么电流,任何信息也不能承载了。20天之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向新闻界宣布:这一次我们又失败了。
这时候,轮到美国人民不高兴了,这不是忽悠人吗?刚刚搞过庆典,现在你告诉我失败了,这不就是个骗局吗?当时,美国新闻界甚至有人说,什么英国女王拍来的电报,压根儿就没有,这也是骗局。不过这也真没准儿,因为第一份电报本来就是猜出来的。
不管怎么讲,一条海底电缆已经铺成,但是它就是不起作用,你说咋整?
菲尔德的财富大喷发
后来,这条电缆铺成了吗?铺成了,不过已经是八年之后的事情了,1866年才铺成。怎么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呢?你算算那日子,从1858年到1866年,可不就是美国南北战争那段时间吗?美国政府要集中全部精力去打仗,哪还有心思干这件事?
菲尔德在这期间又干了三回,两次失败,最后一次才成功,说明他依然有强大的能力去游说美国政府帮他的忙。其中很多细节都在这本书里,我们这儿就不细说了。
等到1866年铺成的那一天,菲尔德扑在甲板上一顿通哭,太不容易了。他曾经给他的朋友写信说,就在这个夏天,他光火车就坐了几千英里,轮船坐了几千英里,连渔船都坐了100英里,容易吗?
在这个过程当中,菲尔德总共横渡大西洋31次。要知道,那个时代横渡大西洋还是要冒生命风险的,他居然冒了31次之多。因为他没办法,他已经把自己搞得山穷水尽了,他的钱基本花完了,濒临破产。如果第六次海底电缆还是铺不成,他就有可能成为商业史上的一个疯子,作为一个笑话被载入史册。
为什么他最后能干成呢?其实也有一点点运气的成分,因为就在这七八年间,人类的电学技术突飞猛进,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仪器越来越精密,而且还有贵人相助。
前文讲到的英国的院士开尔文男爵是著名的全能物理学家,他不仅搞物理学研究,还给菲尔德帮了很多忙,做了大量技术上的改进。比如说,第一次电缆崩断,是因为刹车系统不好,开尔文男爵就帮他做了改进。第二次失败是因为绝缘层被破坏掉了,开尔文男爵又帮他改进了电缆的绝缘层。
这么多人的帮助,才偶然造就了1866年菲尔德的成功。成功之后发生了什么?就像现在的创业者一样,在纳斯达克敲钟之后,当然就是财富的大喷发了。
当时,从美国拍到欧洲的电报,收费有多高?一个单词10美元,那个时候,10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星期的收入。拍一封电报,动不动就得有10个单词,那就是100美元。所以头两个月,菲尔德每天入账几千美元,一年下来就有了100多万美元的现金流,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不到三年,前面所有的损失全部都回来了。
这条跨大西洋海底的电缆,一直运营到20世纪,甚至在马可尼发明无线电之后,大家还是觉得通过这个海底电缆发的电报更靠谱,因为它不会受天气、地球大气层磁场的影响,接收到的声音非常清晰。
富人凭什么挣到那么多钱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因为21世纪资本论那本书得出来的结论,以及同意那些结论的人的想法。几百年、几千年来,大家都觉得富人的钱都是巧取豪夺来的,所以这个世界要想好,就要把他们干掉,把他们的钱给分了。
熟悉罗辑思维的人都知道,我们肯定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所以今天,我们必须借助菲尔德这个故事回答一个问题:富人凭什么挣那么多的钱?
当然,我们指的不是那种贪赃受贿、当“黑社会”老大挣来的钱,我们指的是通过自由的市场经济,用自己的本事经营,在市场中获取的钱。赚到这种钱,通常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然就是禀赋。比如说我罗胖,我没有明星的脸蛋,自然挣不到那笔出场费。
第二,人家吃的苦我们没有吃到。我还记得雕爷讲过一句话:“什么叫创业?创业就是修行,它的心法就是一口真气不散,不管多难,这口气都不能散。”这种咬紧牙关渡过难关的精神,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没有,所以我们也得服气。
第三,就是风险。菲尔德这个人冒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在铺设海底电缆之前,美国人在陆地上铺设电缆的时候,就是一轮疯狂的投资泡沫,这里面多少人血本无归,多少人家败人亡?资本家也是一样。你不要以为只有资本家能判断财富趋势,趋势判断得再好有什么用?很多人都能判断,大家都进来了,最后一竞争,你可能还是挣不到钱。
比如说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有一家美国公司,经营的是大陆上的电报。刚开始大家都很看好它,把它的股价炒到了50多美元,最后因为竞争太激烈,所以股价一下子又跌到了2。5美元,很多投资者就此血本无归。
再比如说,有一家公司筹集了66万美元,发愿要在新奥尔良地区建设一条通过密西西比河河底的电缆。这比大西洋电缆要容易铺得多吧?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把所有电缆都冲走了,这家公司因此破产。
这样的故事即使是在电报业疯狂成长的年代,也是随时都在发生的。所以,风险是一个由资本家在承受的我们普通人根本不必去承受的东西。
第四条,资本家最终拿到的那笔收入和他创造的财富相比,其实只是很小的一块。这一点,如果没有学过经济学,就很难理解。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消费者剩余”。其实所有的创新活动都会创造出一块新增的财富,这就是“消费者剩余”。这块财富随着时间的推进,渐渐都会归于消费者,而不是归于资本家。资本家能够获得的,仅仅是一个时间窗口里的一小部分财富。
就拿菲尔德来讲,他虽然铺设了大西洋底的第一条电缆,然后迅速发了财,三年就收回了成本。可问题是,他的好日子也就过了三年,因为三年后法国人就铺了第二条海底电缆。原来一个单词10美元的好生意没得做了,因为有了竞争者,你们俩得打价格战。最后,资本家的利润率,也就是毛利,基本逼近于零。只要有竞争,一定是这样的,他只能被逼着再去创新,才能够再获得超额的利润。
可能还是有一部分觉得:我就是穷,我挣不到钱,所以我看富人挣钱,就是不爽。今天你罗胖把天说下来,说富人挣钱有多少道理,我就是不服。
那好,我们现在就切换到你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你这么想还是错的。为啥?因为穷人生活状况的改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于富人的努力的,他们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他们自己才能够分享到其中的一部分。
就拿马云来说,他现在超越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可是他坐首富位置的前提,是他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大量的淘宝商家有钱可赚,他才可能是那个首富,对吧?
好,那假设现在有人问我们一个问题,让穷人的生活改善十倍,让富人们的财富增加一万倍,这两个结果同时出现,我们要不要呢?反正我要是穷人,我就要,因为每个人算自己的账就可以了。
在21世纪资本论那本书里面,其实一直就在讲一个道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演化,贫富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大。没错,如果贫富矛盾是穷人根本吃不饱饭,啼饥号寒,那这确实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
可是如果穷人的生活也在改善,富人改善得更快,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坏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一旦摆脱了匮乏经济之后,实际上我们和富人之间的差别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我们穷人也可以开上一辆三万元钱的“qq”,其实也挺好。富人再嘚瑟,不过买一辆几百万元的迈巴赫,他跟我们的差距好像有几百倍,但是两种车都能上高速公路,都能到郊区去野游,其实差距没有那么大了。
所以社会并不会因为表面上的贫富差距而变得不稳定,关键是财富的总量是不是在增加。
这个社会其实很让人讨厌的就是那部分评论家,他们一方面自己没有能力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天天骂那些富人或者走在成为富人道路上的人。
就像中国的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号称互联网专家,经常还开班授徒,经常写那些文章——谁谁谁为什么会失败,其实人家也没有失败。这种评论家其实特别可恶。
其实在菲尔德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人,比如说,一个著名的文人,也是今天中国很多文艺小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梭罗。
梭罗在他的时代,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的时代,一直扮演评论家的角色。比如说,美国国内正在搞电报投资,梭罗就说:“凭什么呀?从缅因州到得克萨斯州,这两个农业州,有什么信息可传?为什么一定要搞电报呢?”你看,这是评论家的嘴脸。
再比如说,要铺大西洋海底电缆了,这个梭罗又说:“哎呀,铺什么电缆,欧洲的消息有什么要知道的呢?花那么多代价,最后从欧洲传来的新闻,不过是哪个公主又咳嗽了、感冒了,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事呢?”你看,这就是评论家的可恶。
所以今天,面对那些阴阳怪气的评论家,我罗胖特别想用我招牌式的“呸,讨厌”这句话来评价他们。
自打我几年前读到了这本疯狂的投资,我就一直把它搁在我的书架上,时不时翻一翻。我觉得在里面可以找到所有创新者用于激励自己的素质,很多细节,菲尔德在160年前就已经给我们做了示范。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抑或者你希望成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你作为一个创业者想激励你的兄弟们,欢迎你来读一读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相关的企业家的禀赋、素质,以及那些给你启发的细节。
五年内,什么大事都可能干得成,什么奇迹都会发生。疯狂的投资,随时等着你。
第87章 互联网进化论(1)()
01和你赛跑的不是人
这是一场空前的人类危机
有一则新闻,说中国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不足30%。大家就开始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人说是经济不景气,有人说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人说是社会太不公平,还有人说是中国教育实在太糟糕,等等。这些分析都有其道理,但是直到我看完与机器赛跑这本书,我才觉得,实际情况可能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
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中,不仅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能人类底层发展的一些趋势,也在推动我们人生的变革和转折。这些转折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空前糟糕的,比如说失业。
我们在谈论中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时候,忘了这是一个遍及全球的现象,而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2008年的金融海啸导致大量的就业岗位消失(现在美国人拼命地想把这些就业岗位补回来),一共1200万个岗位。1200万个岗位是什么概念呢?不是说1200万人没有工作,而是有意愿工作的人当中有1200万人没有工作。而美国2013年每个月只能新创造出13万个就业岗位,甚至比这更低。即使在这个基础上翻倍,达到了20万个以上,这个缺口也要到2023年才能补上。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任何人有任何理由相信这个缺口会被补上。
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经济学的事,因为与机器赛跑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不是一次通常的失业,这是一次可能会给一代人的命运带来巨大转折的空前的人类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领域的危机。
现在这种经济状况,专家们有两种判断。第一种判断是一种普遍的判断,说这是经济周期带来的,有好就有坏,有升就有降。当然,看得深一点儿的人会说,这是因为人类发明了互联网之后,我们一直处于技术爬坡的阶段,这个技术所结出的果子,我们今天摘一个,明天摘一个,摘到现在越来越少,果子甚至变小了,剩下的都是又酸又小的果子,所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大萧条的时代。这个观点感觉好深刻。
而与机器赛跑这本书的观点恰恰相反,它说根本不是什么技术带来的繁荣和增长停顿的结果,而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结果。就好像一个房间里突然闯进来一头大象,这头大象横冲直撞,把这个房间里所有的坛坛罐罐打得稀里哗啦。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情况。
这头大象是什么?这头大象就是互联网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它的出现,使我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