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王者-第4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王行宫的书房里,焚香袅袅,一派古典古雅,端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眯着双眼思索了一会儿,便端起了笔架上早已浸泡好的御笔,略一停顿了下,便落笔入神,不多时一篇《中都告祭天地祝文》便落在了白纸上。

    “土木之工既兴役重伤人;当该有司,叠生奸弊,愈觉尤甚。此臣之罪有不可免者。然今功将完成,戴罪谨告,惟上帝后土鉴之。”朱红的正楷大字落在纸上苍劲有力,让人看了一眼便知练就了多年。

    飞快的诵读了几遍后,朱元璋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放下了手中的朱笔。

    凝视了片刻,确实微微一叹,仿佛有些不甘心一般,这也难怪,凤阳是他的家乡,是他的根基所在,是他最为怀念的地方,他的家,他的父母,他的一切都是从哪里开始的,自然是加倍重视,当年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不喜项羽为人,却对他这句话极为赞同,一个人富贵了若不归故乡,那还算得富贵么,为此,他不顾群臣劝阻,执意选择了濠州(被朱元璋改为风扬)修建都城,在他看来,想要一统全国,最好的都城自然是长安、开封,大都,这些地方位处中原,皇城建在此处,最能控制全国,可中原地区元末以来二十多年的兵荒马乱,民生凋敝,早已失去了人心,想要建造都城,最终人力物力都要依赖江南,水陆转运也很困难,如此不利于一统大元,反而是凤阳,地处北濒淮河与蚌埠市淮上区、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大通区、蚌埠市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接壤。巢湖、太湖也不远,有充足的粮草供应,交通运输也十分方便,在此地建造中都,最为合适了!

    按照他的构想,这中都一定要修建堪比大都,分为内中外三道城。外为中都城,周长三十公里,开九门。中为禁垣,周长近八公里,开四门,日午门、东华、西华、玄武门。城内有正殿、文华和英武两殿,文、武两楼,东、西、后三宫,金水河、金水桥等。正南午门外,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大社稷。中都城内外,还有城隍庙、国子监、会同馆、历代帝王庙、功臣庙、观星台、百万仓、军士营房、公侯第宅、钟楼、鼓楼等,让整个都城,规制之盛,实冠天下”。让人刮目相看,可这想法刚刚在金銮殿上说出,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尤其是军师刘伯温最为反对,他上书说:“凤阳是帝乡而不是帝都,营造中都乃劳民伤财之举,不利于一代开国明君之举?”

    可他早已认准了死理,对于刘基多次的柬告根本置之不理,执意修建中都,并把这个修建中都的任务,交给了相国李善长与汤和!至此,修建的中都的号令才算是昭告天下了。

    奉命修建的大将军汤和,迅速率领大批军队和工匠民夫“百万之众”赶赴中都抓紧营建,按照朱元璋的构想,修建皇城、宫殿、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太庙、大社稷、圜丘、方丘、日月山川坛、观星台、百万仓、公侯第宅、军士营房、功臣庙、历代帝王庙、城隍庙、会同馆、国子学、鼓楼等都城应有的一切都该修建。

    ^^^^^^^^^^^^^^^^^^^^^^^^^^^^^^^^^^^^^^^^^^^^^^^^^^^^^^^^^^^^^^^^^^^^^^^^^^^^^^^^^^^^^^^^^^^^^

    今晚这一更来得晚了,不好意思,实在是年关了,太忙了,不得已拖了下来,趁着喘口气的机会,送上这一章,今晚继续码字,请月票莫要忘记送了,一切拜托了,好了不多说了,继续工作,今晚估计要加班了!第二更只怕还要延期啊!

    skbshge

第1520章帝王的烦恼() 
相国李善长、大将军汤和,百万民众,与凤阳修建中都,谁知,为了营造规模宏大的宫殿,李善长下令与蜀国一地运送梁木,这些木材从川蜀之地,运送凤阳,路途遥远,有些木材因为十分巨大,在运输之时,需要装在特制的三十二轮大车上,二百人才能拉得动。由于大木太重,木轮一压就碎,于是再在轮上兜一个铁圈。带铁圈的大车轮滚过石头的时候,摩擦得火星直冒,走不了一里地,铁圈就散了,就得停下来给换铁圈。因此一辆拉大木的车,除用二百人拉曳外,还要有二百人肩扛着铁圈跟着走,不时停下来换圈修车,所以一天才能走十里地。一根大木从产地运到凤阳,水陆转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让运送的木材民众苦不堪言,一些不法将士,为了讨好主帅,毫无人性的催促,劳动繁重,役夫、军士累病而死甚众,若说但是这些苦楚,倒也算了,也不知是老天爷看不上凤阳,还是凤阳的确于刘伯温所言,乃帝乡非帝都,自去年初开始,凤阳淮河水患不断,年初,大水漫过凤阳境内入淮的最大支流河濠河大堤,让凤阳百姓苦不堪言,不断的奏折递了上来,多是让他停修中都的意见,原本他以为这是有人混淆视听,一直没理会,直到山西平遥县儒学训导叶伯巨不顾生死上了一奏书,奏折中也说:“今之为士者……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以鞭笞捶楚为寻常之辱……言动一跌于法,苟免诛戮,则必屯田工役之科,所谓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今凤阳,皇陵所在,龙兴之地,而率以罪人居之,以怨嗟愁苦之声充斥园邑。“一个小小的儒学训导都敢上书,让他心中有些震撼了,生怕自己刚刚站稳的江山,再一次因为自己一点私心而发动动乱,为此,在刘伯温的建议下,写了这篇《中都告祭天地祝文》其目的,就是告知天下百姓,他要暂停修建中都,以应天为都城。

    对于应天为都城,朱元璋心中并不满意,应天偏居东南,对巩固北方边疆极为不利,眼下鞑子实力尚存,一旦发生战事,应天路途遥远,物资、粮草难以运输,这是他一直担心的事情,可满朝大臣言及金陵,无不是最理想都城,让朱元璋很是恼火,最后还是军师刘伯温的一番话,让他总算是暂时以应天做了都城。

    ”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以临四方。叶兑也上书请求定都金陵,然后就可以拓地江广,进军两淮,北征蒙古,退军又可以据长江以自守。

    正是这番话,让他决定停止中都的修建,彻底修建金陵作为都城。

    经过数年的修建,在吴王新宫的基础上进行修建,多年的修建,整个吴王新宫,总算是如期的完成了金陵城的修建项目,土城、都城(城墙)、皇城(保护皇宫的外围城墙)、宫城(皇宫的城墙),宫殿、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太庙、大社稷、圜丘、方丘、日月山川坛、观星台、百万仓、公侯第宅、军士营房、功臣庙、历代帝王庙、城隍庙、会同馆、国子学、鼓楼、钟楼,历朝历代的都城该有的,经过百万民夫的修建,金陵城也都有了,眼下的吴王新宫是殿宇重重,雕梁画栋,千门万户,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堪称最为完美的宫殿,便是鞑子的大都也难以媲美。

    写好了圣旨,刚刚放下御笔,一个小黄门就弓着身子走了进来,小心翼翼的递上了群臣商议的国号,以及年号,追尊朱家先人的各自的封号。

    朱元璋翻开奏折,只见为首是宋濂书写的一个大大的“明”字。

    “日月为明?”朱元璋喃喃细语了脸上,微微点了点头,当初定下国号之时,军师刘伯温认为日月是朝廷的正祀,为历代皇家所重视。而且,新朝起于南方,元朝起于北方,拿阴阳五行之说推论,南方为火,属阳;北方为水,属阴。那么,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元朝就必然灭亡。“当时刘伯温这一番话一出来,满朝文武无人不点头称善,而朱元璋,也觉得”明“为国号,不但大气,叫着也响亮,更重要的是“朱明”一词把皇帝的姓和朝代称号联在一起,虽说巧合,但很吉祥。因此他们也赞成用大明作为新朝国号。

    有了国号,下面便是年号,宋濂最初选了几个年号,朱元璋最终都不满意,最终认为国初兵事正盛,开国之君,年号莫不是张显武事之威,便定下了“洪武“为年号,这年号倒也带着他淮右布衣的豪气!就此定了下来。

    最后是给朱家四代先人追尊的年号,即——

    德祖玄皇帝伯六(高)

    懿祖恒皇帝四九(曾)

    熙祖裕皇帝初一(祖)

    仁祖淳皇帝世珍(父)

    配享太庙,四祖各为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座庙中供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设三门。每门“皆设戟二十四,外为都宫,正门之南,别为斋次……”。正殿两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宫监。“

    细细品读了一番后,朱元璋将奏折给了传旨太监,厉声道:“将这份奏折送给中书省李相国,让他昭告天下!“

    “是!“太监躬身接过奏折,毕恭毕敬的退出了书房。

    “传旨!“朱元璋眯着双眼冷声喝道:”明日,朕奉天殿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

    ^^^^^^^^^^^^^^^^^^^^^^^^^^^^^^^^^^^^^^^^^^^^^^^^^^^^^^^^^^^^^^^^^^^^^^^^^^^^^^^^^^^^^^^^^^^^^

    第二更了,今晚估计就这么多了,明日继续了,有月票的书友们莫要忘记了!

    skbshge

第1521章早朝() 
奉天殿乃是吴王新宫的主殿,上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金雕花的门窗,在阳光下发出熠熠光芒,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銮宝殿”。正殿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华盖殿,华盖殿之后曰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左曰文楼,右曰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宫,后曰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南京宫殿创建初期,朱元璋“敦崇俭朴,犹恐习于奢华”,所以宫殿建筑较为简朴,摒去了雕琢奇丽的装饰。宫城的规模也较小,正殿之前仅有奉天门及午门二重门阙。

    昨日中书省传递皇帝要大封有功之臣的消息,中书省早已传递了下去,今日清晨天色还未亮,不少等不及的臣子已经急匆匆的赶到午门前等候,因为是封赏,人人显得还是挺高兴,这个盘算着自己多年的功劳多少也封侯,哪一个说着自己在鄱阳湖的功绩,怎么也该封一个四品的知府,更多的则是想更多的封赏,一声说说笑笑,将一个午门渲染得好不热闹。

    三更已过,午门城楼上的钟鼓准时敲了起来,咚咚咚的声响,很快传递了出来,一个午门前的太监尖着嗓音道:“百官上朝!“

    文武百官依着官位高低,分成文武两列,依次而入,旁边已经被朱元璋改为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的官职,往日一个个灰头灰脸的检校,如今人人身着飞鱼服,腰握秀春刀,人人器宇轩昂,好不威风,这也难怪,新皇帝登基,他们可出力不少,是该他们风光风光的时候,眼下的他们再也不是当初偷偷摸摸见不得光的检校了,而是光明正大的锦衣卫,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将军初名“天武”,成员都是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作为殿廷卫士。校尉、力士拣选民间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平日里没有朝会活动时,各卫亲军分别值守皇城四门,唯独锦衣卫将军在午门外昼夜守卫,总共一百人。午门是宫城的正门,足见新皇帝对他们的重视。

    瞪大着双眼的锦衣卫,一丝不苟的看着进入午门的文武大臣,看那个不知趣,或者胆大不怕死的官员敢捣乱,敢大声喧哗,否则就被他们锦衣卫抓起来,也好尝一尝锦衣卫大狱的味道。

    过了午门,百官依着次序,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当时还有专门负责纠察的御史,如果官员中有咳嗽、吐痰或者步履不稳的都会被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一些文官倒还没什么,倒是一些武将,很是不舒服的很,想动弹一下,斜眼看了一眼一旁的锦衣卫,御使,叹了声,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站在队伍中,谁也不敢乱动。

    又是一阵鼓声,广场上站着文武百官这才怀中忐忑的心情,进入了金奉天殿,等待新皇帝出现在龙椅上,进行等待多日的封赏。

    此时此刻,刘伯温的府邸里一张木床上,微微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病了多日的刘伯温这会儿才睁开了双眼,这几日按照自己亲自指定的药物调理,身子骨总算是好了许多,但头仍疼得厉害,不过身子似乎有了些许气力,他微微坐了起来,瞥了一眼身旁的沙漏,知道差不多是五更了,应该是上早朝了。

    对于新皇帝,他还是满意的,登基后听了他的建议,对于江南一带的百姓十分体恤,多次下令减免税收,这一次他更是听说了,皇帝在前两日的午朝时明确了旨意,昭告天下,规定凡是开垦荒地的地方,就免除三年租税,而且为了鼓舞开荒,他制定法令,只要是开了荒地的百姓,开垦多少,算给百姓多少!“这条法令一下,江南百姓欢呼不已,家家户户不辞辛苦的开垦荒地,一夜之间,江南大片因为战乱而荒废的土地被开垦了起来。

    这还不算,听说他建议的开恩科,皇帝已经在考虑,不过具体的方案要等徐达、常遇春、萧云彻底将鞑子赶出中原才行,让整个中原感受到新皇帝新气象!对此,他觉得这倒是个理。

    早朝的时间差不多该到了吧,今日身子好些,或许还能上朝吧,刘伯温嘀咕了几声,便挣扎起身来,身上还是提不起多大的气力来,虽好了许多,可终究是大病初愈,身子依旧虚弱得厉害。

    正挣扎着,却听得一阵脚步声,跟着哗啦一阵轻响,儿子刘琏自门外端着一碗药汤走了进来,看见他已经满头大汗的坐了起来,顿时大吃一惊,三步当做两步奔了过去,扶着他道:“父亲,你怎么起来了?你的身子骨?”

    刘伯温慈爱的摸了摸儿子的头发,跟着咳嗽了一声,道:“不碍事,已经好了许多,今天朝上可有什么大事发生?“

    刘琏看了一眼刘伯温,欲言又止。

    “有什么就说!”刘伯温对自己这个儿子,十分了解,见嘴唇嘘动,便知今日早朝一定有大事发生。

    果然,刘琏犹豫了片刻,道:“不瞒父亲,今日早朝的确有事情发生?”

    刘伯温道:“何事?”

    刘琏道:“作夜,中书省李相国派人来告知父亲,我见父亲身子弱,又在熟睡之中,便没打扰父亲,代替父亲听了李大人的指令?”

    “什么指令?”刘伯温眯着双眼,跟着眉头一挑,自言自语的道:“皇帝让中书省下达指令,而且是连夜,看样子是皇帝要封赏有功之臣了?”

    ^^^^^^^^^^^^^^^^^^^^^^^^^^^^^^^^^^^^^^^^^^^^^^^^^^^^^^^^^^^^^^^^^^^^^^^^^^^^^^^^^^^^^^^^^^^^

    第一更了,过年了,事情比较多,小景是码多少,上传多少比起以往的更新,自然不能比,不过还是请诸位多多见谅啊!小景会努力的!

    skbshge

第1522章闹出人命() 
刘琏点了点头,道:“父亲猜得不错,相国大人让人送来的消息,便是京城五品官一上,与明日早朝赶往奉天殿,接受陛下的封赏!”

    刘伯温微微一叹,道:“诸位将士追随陛下出生入死,该是封赏的时候,只不过淮西集团人数众多,功劳过大,今日封赏少不了封王封侯,这些人平日里仗着与陛下同乡,又有相国大人撑腰,早已不将其他省份官员看在眼里,过了今日的封赏,日后只怕更加飞扬跋扈了?”

    刘琏将手中的药碗放下,扶着刘伯温坐了起来,摇头叹息了声,道:“父亲为陛下出谋划策立下功劳不少,虽不如武将厮杀来得煊赫,可满朝文武,有谁不知道鄱阳湖一战,父亲力挺陛下征讨陈友谅,鄱阳湖一战,安丰一战,对抗张士诚,北伐中原,哪一件大事离得开父亲,琏儿说句大不敬的话,若没有父亲,陛下或许能一统天下,可依着琏儿看来,怎么也要晚好几年吧,江南正是靠着父亲的谋略,才被陛下一统,陛下才有足够的力量北伐中原,夺取山东,河南,父亲的这份功劳堪比当年诸葛武侯,魏征了,陛下乃仁义之人,岂能不记在心中?依着琏儿看,今日的封赏,父亲也不会低多少?“

    刘琏的一番话并没有让刘伯温的心情好了许多,论功绩李善长自然比他高,这些年稳固后方,为陛下南征北伐攻必克,战必取,的确功劳卓著,大大封赏他也是应该的,这一点刘伯温也没有多大的担心,唯一担心的便是,朱元璋为人精明之外,却多了一份乡土之情,对淮西将士极为看重,如今淮西将士多是军中虎将,鄱阳湖之战,平江之战,北伐之战立下战功不少,少不了要大大封赏一番,而这次封赏最为让刘伯温担心的,便是朱元璋会因为那份乡土情义对淮西将士过多的封赏,从而助长了这些将士飞扬跋扈,这对一个刚刚建立新朝廷是极为不利的!这才是他最为担心的所在!“

    “现在几更了?”刘伯温轻声问道。

    刘琏微微一叹,父亲这么问,身为儿子的如何不知道父亲的心意,看了一眼窗外,道:“刚到五更,刚才刘清送来消息,群臣刚刚入了午门,想必这会儿还没见到皇上!“说完,摇头叹息了声,道:”父亲你身子骨还没好得利索,这早朝还是不要去了吧,父亲为陛下劳心劳力,忠心耿耿,这些年更是任劳任怨,若陛下是明君,自然念及父亲的好处,这封赏恐怕也差不到那里去?“

    刘伯温脸色一沉,面带怒色,道:“你这说的什么话,我这些年为陛下出谋划策,难道是看重了这一点封赏么?“

    刘琏心头一惊,自知说错了话惹得父亲生气,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颤声道:“琏儿说错话了,惹得父亲生气,还请父亲责罚?”

    刘伯温摇了摇头,叹了声,才开口说道:“你起来吧,你这么想父亲不怪你,所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自古使然,真正能做到范蠡、留侯这般超然的人,少之又少,你父亲自问没他们二人的境界,所以还是俗人一个,不过,父亲关心封赏,并非是为了那些虚的爵位,名声,而是为了国事。

    那相国大人一直对父亲的浙东人士极为憎恨,父亲若不上朝,如此封赏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凭着陛下对他多年的信任,还不趁机打压浙东官员,浙东官员一旦不能平衡淮西集团,我大明的朝政还不被淮西集团把持,若是整治的官员倒还罢了,就怕那些备有用心之人,利用此次机会,争权夺利,将朝政弄得乌烟瘴气,与国与民都极为不利,这才是为父执意要上朝缘由!”

    “父亲深谋远虑,琏儿铭记在心!”刘琏满脸崇敬的道。

    “好了,给我穿衣吧,我要上早朝!”

    “是!“刘琏应了声,帮刘伯温穿衣服,正穿着,忽听得门外有人大声喊道:“刘大人,刘大人——?”声音低沉,却带着无比的焦急。

    “门外是何人?”刘琏转过身对着门外喝道。

    听得有人应声,门外之人显然松了一口气,并没有立即回话,而是径自推了一把微微掩的房门,带着一股冷清走了进来。

    刚刚穿好衣衫的刘伯温抬头一看,只见昏黄的烛光下,走进来一个年约四旬上下的中年官员,被晨风吹动的烛光照出他略显苍白的脸,竟是浙东集团的二号人物杨宪,杨宪一身大红官袍,头戴黑色乌纱帽,腰间的一块紫玉随着他的步伐微微闪动,他疾步走了上来,躬身道:“刘大人——?”

    “来的还真是时候啊?”刘伯温暗暗嘀咕了声,心道:“他敢来这里,想必是早朝还没开始了,不知这又发生了何事?“

    心中虽担忧,但杨宪为人极有能力,是浙东集团得力人物,刘伯温不敢怠慢,这会儿也顾不得身子虚弱,站了起来,一抱拳,急忙迎了上去,道:“杨大人才行前来所为何事?“

    杨宪拱手还了一礼节,走上前尚未说话,一把抓着刘伯温急切的道:“大人,你且快跟我走,不然恐怕要出大事了?“

    刘伯温心头一惊,道:“发生了何事?“

    “现在不是说这事情的时候,大人还是跟着我进宫一趟吧,晚些就要死人了——没了你,奉天殿上只怕是要乱套了?“杨宪火急火燎的道。

    “出了大事,谁,出了什么大事?“刘伯温一听杨宪说出了大事,先是一惊,跟着再一听”要死人了?“几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皇宫里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奉天殿上闹事,朱元璋虽很少发火,但敢在他头上闹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睁大着一双眼睛望着杨宪等待着他的解说。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