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等肥水地块2000~2500株/667米2
,旱地3000~3500株/667米2
。施足基肥,每667米2
施有机肥1500~2500千克或饼肥70~80千克、尿素8千克、磷酸二铵15~20千克、钾肥10~15千克。苗期以早发壮苗为目的,早间苗;蕾期追肥以促为主,促控结合,一般每667米2
追施尿素10千克;重施花铃肥,每667米2
追施尿素20千克、氯化钾12。5千克;后期及时补施盖顶肥,并进行叶面喷肥。棉株长势偏旺时要及时化控,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7月20日左右打顶,8月份可进行粗整枝。及时防治棉花病虫害,特别注重盲椿象的防治。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为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品种,适宜在河北中部,河南北部、东部,安徽淮河以北,山西南部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skbshge
8。 银棉8号()
(1)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银土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特征特性 转抗虫基因中熟三系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较好,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生长势一般。株型松散,株高104厘米,茎秆粗壮,果枝较长、平展,茸毛少,叶片大而平坦、浅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7节,单株结铃17。6个,铃卵圆形,铃尖较明显,铃壳薄,吐絮畅,单铃重6。1克,衣分40。3%,籽指10。3克,霜前花率92。5%。
(3)抗病虫性 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区域试验,2005年每667米2
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33。1千克、93。4千克和86。4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9。9%、11。6%和10。1%;2006年每667米2
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33。1千克、93。4千克和87。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2。6%、2。4%和0。2%。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组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24。4千克、94。2千克和88。2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7。3%、7。8%和6。9%。
(5)栽培技术要点 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播种,地膜覆盖4月上中旬播种,露地直播4月20~25日播种。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1800~2200株/667米2
,中等肥水地块2500株/667米2
、旱地3000株/667米2
以上。施足基肥,每667米2
施有机肥2000~2500千克、磷酸二铵20千克、氧化钾15千克;早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遇干旱时及时灌水。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酌情使用生长调节剂;适时打顶,搞好整枝抹芽。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盲椿象等非鳞翅目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转抗虫基因中熟三系杂交品种,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东部、安徽淮河以北、山西南部、陕西关中春播种植,枯萎病、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skbshge
9。 鲁棉研39号(鲁41)()
(1)选育单位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2)特征特性 鲁棉研39号为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较快,前、中期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后期一般。株高100。6厘米,株型紧凑,果枝较长、夹角较大,茎秆粗壮、茸毛较密,叶片较大、深绿色,子叶大。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16。6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4克,衣分40。8%,籽指10。4克,霜前花率93。9%。
(3)抗病虫性 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43。7千克、99。5千克和93。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6。0%、6。0%和5。2%。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生产试验,平均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29。1千克、97。1千克和90。3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9。4%、11。6%和10。7%。
(5)栽培技术要点 黄河流域棉区播种时间:营养钵育苗移栽的在4月初,地膜覆盖的在4月中旬,露地直播的在4月20日前后。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2300株/667米2
、中等肥水地块2500~3000株/667米2
。施足基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根据棉花生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为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适宜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skbshge
10。 邯7860()
(1)选育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特征特性 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8天。出苗快,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弱,易早衰。株高94。7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6节,单株结铃17。7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1克,衣分39。1%,籽指10。7克,霜前花率93。8%。
(3)抗病虫性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47。1千克、93。3千克和87。3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增产8。6%、9。5%和16。4%;2007年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28。05千克、92。64千克和87。1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0。1%、6。3%和13。9%。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组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18。6千克、89。1千克和77。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7。2%、3。6%和5。7%。
(5)栽培技术要点 黄河流域棉区4月下旬播种,直播、地膜覆盖种植均可。种植密度:一般棉田3300~4300株/667米2
,高肥水棉田2500~3000株/667米2
。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初花期适量追施氮肥。6月中下旬合理灌水,开花后遇旱及时浇水。全程合理化控。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椿象等其他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为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西南部,河南东部、中部,安徽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skbshge
11。 邯杂301()
(1)选育单位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2)特征特性 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快,前、中期长势强,整齐度好,后期易早衰。株高95。5厘米,株型紧凑,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浅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1节,单株结铃19。8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9克,衣分42。3%,籽指9。3克,霜前花率94。8%。
(3)抗病虫性 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9。7千克、107。4千克和102。2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增产14。1%、26。1%和36。3%;2007年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23。11千克、96。85千克和91。3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7。8%、11。1%和19。4%。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组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25。0千克、96。5千克和83。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0。3%、12。2%和13。5%。
(5)栽培技术要点 黄河流域棉区播种时间:育苗移栽的在4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地膜覆盖的在4月25日至5月5日播种;露地直播的在5月上旬播种。种植密度:中等肥水地块3000~3500株/667米2
,高肥水地块2500株/667米2
左右。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前中期适时化控,后期酌情减少用量。二代棉铃虫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发生高峰期须防治,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椿象等其他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品种,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西南部,河南东部、中部和北部,安徽、江苏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skbshge
12。 中棉所73(中夏杂05)()
(1)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2)特征特性 中棉所73为转抗虫基因早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5月中下旬播种生育期102天。出苗快,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生长势转弱,整齐度好。株高77。8厘米,株型松散,茎秆稍软,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0节,单株结铃8。4个,铃卵圆形,吐絮畅且集中,单铃重5。7克,衣分39。7%,籽指10。2克,霜前花率94。5%。
(3)抗病虫性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15。44千克、85。50千克和80。8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9号增产23。2%、17。2%和20。7%。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早熟组品种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15。3千克、86。1千克和74。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9号增产18。0%、12。5%和13。5%。
(5)栽培技术要点 黄河流域棉区麦套棉5月下旬播种,或5月10日前后育苗,麦收后移栽。种植密度为4000~5500株/667米2
,单株留果枝9~10条。两熟棉田,前茬作物施足基肥,盛蕾后期追施氮肥。开花初期和花铃期合理化控。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盲椿象、棉蚜、棉叶螨等其他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转抗虫基因早熟杂交一代品种,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麦田夏套种植,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skbshge
13。 中棉所74(中603)()
(1)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特征特性 中棉所74为转抗虫基因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6月5日前后播种生育期104天。出苗快,前、中期生长势、整齐度好,发育快,后期生长势转弱,早熟性好。株高62。9厘米,株型紧凑,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5。5节,单株结铃7。8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5克,衣分36。0%,籽指11。0克,霜前花率78。7%。
(3)抗病虫性 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特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每667米2
籽棉和皮棉产量分别为167。91千克和60。4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9号增产46。1%和32。0%;2007年每667米2
霜前皮棉产量41。79千克,比对照鲁棉研19增产54。1%。2008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特早熟组品种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47。9千克、50。8千克和38。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9号增产23。6%、0。8%和25。0%。
(5)栽培技术要点 黄河流域棉区适宜播期为6月1~5日,或5月中旬育苗、6月中旬移栽。种植密度为6000~8000株/667米2
,单株留果枝6~8条。初花至花铃期合理化控。施足基肥,初花期追施氮肥并及时浇水。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椿象等其他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夏播种植,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skbshge
14。 银瑞361()
(1)选育单位 德州市银瑞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特征特性 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旺,整个生育期生长势强,整齐度好,早熟不早衰。株型松散,株高97厘米,茎秆粗壮,果枝长,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16。4个,铃卵圆形,吐絮肥畅集中,单铃重6。3克,衣分39。3%,籽指11。3克,霜前花率94。4%。
(3)抗病虫性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常规春棉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64。9千克、104。5千克和99。1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18。8%、19。2%和19。8%;2006年续试,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70。2千克、105。8千克和99。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16。8%、13。6%和12。2%。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常规春棉组品种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49。8千克、99。7千克和94。9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1号增产12。3%、11。0%和8。5%。
(5)栽培技术要点 黄河流域棉区于4月15~25日播种。一般地块每667米2
留苗3500株。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重施花铃肥,适时喷施氮、磷、钾复合肥,后期进行叶面补肥。缩节胺化控掌握早施、匀施和适量的原则。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卵孵化高峰期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椿象等非鳞翅目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属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适宜在河北,山东北部、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天津,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的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推广。
skbshge
15。 瑞杂816()
(1)选育单位 德州市银瑞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特征特性 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好,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生长势一般,整齐度好。株型松散,株高100厘米,茎秆紫红色,果枝长,茸毛少,叶片较大、绿色,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5。8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6克,衣分39。8%,籽指11。8克,霜前花率94。1%。
(3)抗病虫性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杂交春棉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3。1千克、103。0千克和97。0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19。3%、23。10%和23。6%;2006年续试,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61。3千克、110。5千克和95。5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15。0%、10。5%和9。9%。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杂交春棉组品种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9。6千克、102。5千克和98。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11。6%、8。1%和7。1%。
(5)栽培技术要点 黄河流域棉区4月10~20日播种,单作地膜覆盖栽培或育苗移栽与西瓜、大蒜、小麦等作物套种。一般地块每667米2
留苗3000株。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早施重施花铃肥,适时喷施氮、磷、钾复合肥,后期进行叶面补肥。缩节胺化控掌握早施、多次和适量的原则。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卵孵化高峰期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椿象等非鳞翅目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属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适宜在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北部和中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天津,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的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skbshge
16。 创杂棉20号()
(1)选育单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2)特征特性 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好,苗期长势一般,中后期生长势强,整齐度好,不早衰。株型松散,株高108厘米,茎秆粗壮,叶片中等偏大、绿色,第一果枝节位7。5节;单株结铃15。3个,铃卵圆形,苞叶大,吐絮畅,单铃重6。8克,衣分38。0%,籽指11。4克,霜前花率93。2%。
(3)抗病虫性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杂交春棉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6。5千克、97。1千克和90。4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20。9%、16。0%和15。2%;2006年续试,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0。9千克、95。6千克和89。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10。4%、3。8%和2。2%。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杂交春棉组品种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39。9千克、93。3千克和88。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3。1%和减产1。6%、3。8%。
(5)栽培技术要点 地膜棉田4月15~22日播种,直播棉田4月25日至5月1日播种。种植密度:高肥水地2000~2700株/667米2
、中等肥水地2800~3000株/667米2
。播种前每667米2
施磷酸二铵20~30千克、钾肥15千克、尿素10千克。地膜棉田在初花期前和花铃期应及时追肥浇水,一般每667米2
施尿素15~25千克,后期根据需要补施盖顶肥。根据棉田长势,适当化控,每667米2
缩节胺一般用量,蕾期1。5~2克、花铃期2。5~3。0克。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盲椿象、蚜虫、红蜘蛛等棉田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属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适宜在河北东南部、中南部,山东北部,河南中部、北部的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skbshge
17。 中棉所50()
(1)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特征特性 转抗虫基因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夏播全生育期110天,出苗快,苗齐、苗壮,前、中期生长势强,后期生长势转弱,整齐度好。植株塔形、紧凑,株高71。1厘米,茎秆坚韧、青紫色多茸毛,叶片中等偏小、深绿色,缺刻深,花冠乳白色,花药和柱头米黄色,第一果枝节位5。7节,单株结铃7。6个,铃卵圆形,吐絮畅且集中,单铃重5。2克,衣分40。5%,籽指10。0克,霜前花率95。3%。
(3)抗病虫性 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2—2003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夏播棉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77。1千克、71。7千克和68。3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0增产21。8%、23。6%和29。4%。2004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夏播棉组品种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74。5千克、68。8千克和61。5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0增产15。6%、14。9%和9。6%。
(5)栽培技术要点 黄河流域棉区5月20~25日,在小麦行间播种,先播种后灌麦黄水,或5月10日育苗,麦收后及时移栽。留苗密度为5000~6000株/667米2
。两熟棉田前茬应施足基肥,中等地力棉田每667米2
施饼肥30~40千克、磷肥30千克、尿素20千克;每667米2
苗期追施尿素7。5~10千克,盛蕾后期重施追肥,追施尿素20~30千克。初花期至花铃期喷施缩节胺2~3次,每次每667米2
用原粉0。5~2。5克。一般二代棉铃虫可以不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常年也不用防治,遇虫害严重年份可施药1~2次;棉蚜、棉蓟马、盲椿象、红蜘蛛、隆背花芯甲等害虫应及时防治。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属转抗虫基因早熟常规品种,适宜在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