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后,我成了秦始皇-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来也是,毕竟嬴政是天下之主,举天下之力以供养他一人,他的吃食肯定不会差的。

    不过秦朝与贺嫣嫣生活的现代毕竟相距二十几个世纪,在饮食方面,无论是食材还是烹饪方式那都是天差地别的,贺嫣嫣还是有些吃不惯,很是怀念过去几十年的饮食。

    古代形容那些世家大族有“钟鸣鼎食之家”这么一句,钟鸣暂且不论,就说鼎食。秦朝的烹饪技巧没有现在高,也没有那么多的菜系,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秦朝时的主要烹饪工具就是鼎,其烹饪方式无非就那么几种——烧、烤与蒸、煮。

    虽说在周代末期便已经有了各种大麦、小麦,但现在却是还没有我们后世的各种吃法,多半把整个的谷物蒸熟或煮熟了事,秦朝这时候其实有了面条,不过是大块的面条,说是面饼更合适一些,和水一起煮着吃,就是现代西安美食肉夹馍、臊子面的雏形。

    肉类倒是不少,天上飞的山上跑的水里游的,这时候的生态环境多好呀,各种野味不要太多。

    不过对肉类的烹饪除了前面说得烧烤外,就是煮羹来吃,也就是类似于比较粘稠的肉汤,肉食吃的时候往往蘸酱。

    据说在秦朝单单酱的做法有1200种,至于是不是真的贺嫣嫣就不清楚了。常言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说肉要切得薄才好吃,就是因为肉要蘸酱才能入味。

    秦代有很多用动物做成的酱,比如蚂蚁、虫、鱼、青蛙、蜂窝等,也是蛮重口味的,贺嫣嫣吃过一次味道还不错,但在问清酱的原材料后就敬而远之了。

    除了肉食,当然也是少不了蔬菜。

    说实在的,无论末世前怎么样,经历过末世,在种植园干了十年后,贺嫣嫣自认已经了解绝大多数的粮食蔬菜了,但穿越之后吃的这些蔬菜贺嫣嫣还真没几个认识的。

    估计这些蔬菜在后世已经退出蔬菜行列,变身野菜了吧?

    现在正值炎热的夏季呢,来个拍黄瓜就挺不错,不过黄瓜原产印度,这得等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才能带回来的,现在肯定没有。

    当然了,贺嫣嫣空间里就有黄瓜的种子,不过现在难道让她自己去催生么?嗯,其实要不是她也不是不想来着

    想想她惯常吃的粮食蔬果,好像没多少是原产中国的。

    但凡带个“西”字的西瓜西红柿,带个“胡”字的胡椒胡萝卜,带个“番”字的番薯番茄,带个“洋”字的洋葱,不是要等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就是要等唐朝开放以后,再不然还得要等明朝以后,最后可能还是清朝之后,才传入中国的。

    比起蒸煮、烧烤,贺嫣嫣还是更喜欢炒菜,虽说铁锅得到宋朝才出现,但现在要弄出铁锅来也不是不能,只是不能量产罢了。

    不过这时候的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制作植物油的技术大概汉朝才出现,最开始用来榨油的原料是芝麻,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至于花生,那可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这些都不是问题,空间在手,这些种子都有,然而贺嫣嫣不懂榨油技术,嗯,又多了一个要研究的东西。

    想到这里,贺嫣嫣觉得很有必要和嬴政提议一下召集一些墨家、农家之人,毕竟这方面他们是专家。

    如果有条件让自己过得好一点,那为什么不呢?

    考虑到自己未来几十年都要在这里过了,估计,不,是肯定以及一定不可能回到现代社会,贺嫣嫣觉得这个问题很严肃,不能敷衍了事。

    贺嫣嫣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没有特别爱吃的,但只要是美食她都爱吃。虽然自己是个吃货,但是可悲的是贺嫣嫣并没有点亮一点厨艺技能。

    虽然还不到厨房杀手这等境界,但她真不会做啥饭菜,她唯一,呃,唯几会做的就是煮白粥、水煮蛋还有泡面

    不过这不是问题,秦宫里面的厨子能打败一众对手,成为秦始皇的御用厨子,那肯定是有两手的。

    虽说受限于这个时代的物质基础,做不出后世的美食,但只要她给他们指出那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们肯定能推开并登堂入室妥妥的!

    想到这里,贺嫣嫣干劲十足,恨不得现在就把相关事项写下来,回到咸阳把种子交与九卿之一的少府,让他们将之种植出来。

    有了事做,接下来的行程贺嫣嫣也不觉得无聊了,途径上党郡与河东郡也不曾好奇,只一心编写资料。

    当一个人专心于某事时,时间便过得飞快,贺嫣嫣还没意识到,转眼间就已经临近秦朝帝都——咸阳。

第二十七章() 
咸阳是秦朝最后一个都城。

    咸阳因山水而知名,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则有“皆”、“都是”的意思,咸阳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河之北,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除此之外,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认为商秧在这里设“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咸阳宫规模之宏伟,超出后人想象。

    其位于黄土台塬上,原上与原下相差一百多米,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咸阳宫的基底就位于一百米的高台之上,从下往上看去只见宫城高耸,台阶蜿蜒入云,一眼看不到尽头。

    贺嫣嫣掀开车帘,抬眼望去,不由心生震撼。

    现代百丈大厦固然宏伟,但若论宏伟威严,怎么也比不上古代这些宫殿,更何况秦朝咸阳宫本就是古代最宏伟的宫殿之一。

    不说贺嫣嫣为咸阳之宏伟而震撼,嬴政也是眼含感慨。当然,他不是因宫殿宏伟而感慨,而是因回故地而感慨。

    很难说清此时心里是个什么想法,心如乱麻说的就是现在这种情况。

    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当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秦孝公前往拜见周天子,不料周天子不屑于秦国,在秦孝公前往拜谒时竟背向秦孝公,以此来羞辱秦孝公。

    诸侯国纷纷自立,却不承认秦国的地位,将秦斥之为“西戎”一类,不与中原诸国为伍,连被架空的周天子也是如此轻慢秦国。

    正是被诸国羞辱,孝公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诸侯国都鄙视秦国,再没有比这更让人觉得羞耻的)。孝公以此为耻,发出求贤令,变法图强。

    这段耻辱铭刻在每一个嬴姓子弟的骨血里,嬴政自是不例外,因此历代秦君皆以此为戒,发奋图强,志在天下。

    秦国的都城一开始并不是咸阳,在孝公十二年,为减小变法阻力而迁都咸阳,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在他统一六国过程中,也还在不断进行扩建。

    自迁都咸阳后,咸阳宫一直是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历代秦王接见各诸侯国使臣、贵宾,为其祝寿举行盛大国宴,与群臣决定国家大事都在咸阳宫中进行。

    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他本计划在在渭水南岸修筑新朝宫——阿房宫,想取代渭北的朝宫咸阳宫,可惜

    想到此处,嬴政面上暗沉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杀意——可惜阿房宫还未建成,他便驾崩于沙丘,那项羽攻入咸阳,屠城纵火,不说阿房宫,就是咸阳宫也大半夷为废墟。

    亲眼见证了咸阳在大火之中化为废墟,又见汉朝建立,定都长安,改建兴乐宫为长乐宫,改章台宫为未央宫,改建甘泉宫为桂宫

    大秦七百年基业随之湮没尘埃

    自此之后,漂泊尘世五百载,他再未回过咸阳,不是不想回,而是大秦已无,一缕幽魂回来又有何意义?

    转眼,五百年了啊!不想他竟能逆转时空回到五百年前,再回咸阳!

    此时正值落日西垂,太阳余晖照在嬴政身上,贺嫣嫣在旁看着嬴政因余晖而半落阴影,周身弥漫着凛冽的气息。

    贺嫣嫣身为异能者,五官敏锐,自然能感受到嬴政身边环绕的低气压。

    大致猜到嬴政现在为何心情不快,贺嫣嫣顿时安静了下来——有什么事以后再说吧,现在可别撞到枪口上

    一边蒙毅虽说不明白始皇陛下为何心情不愉,但这么多年随侍一旁,对始皇陛下极为了解,自然也不会去自找不快。

    一行人就这么静默着回到咸阳宫。

    另一边,塞外上郡军营之中。

    七月初旬,蒙毅上卿识破贺嫣嫣的伪装,对她的身份产生怀疑,遂私下送密信于公子扶苏与其兄长蒙恬。

    次日,嬴政传信于蒙毅约于深夜密会,君臣二人相认。蒙毅告知嬴政密信之事,嬴政令其追回。

    不过,阴差阳错,后一位前往追回密信的兵士与前一位送信之人却是错开了,如此,蒙毅写下对始皇帝身份怀疑的密信还是到了公子扶苏手中。

    扶苏收到信件,心中惶惶不安,却不是担心自己前途未卜,而是纯粹忧心始皇帝出了什么意外。

    扶苏身为始皇帝长子,在诸子中最受始皇帝看重。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命名,可见对扶苏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因爱之深而责之切,所以在发现扶苏心慈手软之际,始皇帝便果断将扶苏遣往边塞。

    下令扶苏协助大将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希望能以边塞的铁血铸就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

    扶苏公子也是极为崇敬始皇帝,说是奉若神明也不为过,他心中极为在意始皇帝对他的观感。

    在始皇帝未封皇后,无有嫡子的情况下,夫人所出的长子扶苏是最正统的太子人选,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扶苏也一样。

    所以,在迟迟不得得封太子后,扶苏本就悲痛于不被他所崇敬的父皇始皇帝认可,在原本历史中的扶苏才会轻易被一道假诏书所骗,悲愤交加,举剑自刎。

    这几年的塞外征战确实使扶苏成长得与众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

    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所以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还要假借公子扶苏之名。

    扶苏公子虽说不明白始皇帝的苦心,但是心中并不曾有怨,只是热切期待能早日回到朝堂一展宏图,让始皇帝认可他。

    怎料,他却是等来了这么一封密信。

    还不等扶苏与蒙恬商量个对策来,距离收到密信不到两日,却是又收到了始皇帝召扶苏回咸阳的旨意。

第二十八章() 
宣纸太监读完圣旨,带着一脸讨好的微笑看向扶苏。

    “奴在这里先恭喜公子了!”

    始皇帝一统天下后已经有将扶苏公子立为太子的倾向,之所以未成,不过是当时方士儒生欺君引的陛下大怒,欲焚书坑儒,扶苏公子极力劝阻令陛下觉得扶苏公子太过妇人之仁而已。

    之后为何将扶苏遣往边关,众人都以为是陛下对扶苏公子失望欲放弃扶苏公子了,现在看来陛下这是在磨练扶苏公子罢了。

    现如今陛下召回公子,还能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陛下莫不是要立太子了吧?

    就算这次不是,扶苏公子怎么说也是最有可能的一位,他不过一宫人,先示好肯定没错。

    扶苏立于众人之前,身姿挺拔,塞外的风沙并未让他变得粗糙,反而更显其丰神俊朗。

    扶苏与始皇长相其实甚为相似,只是始皇剑眉如峰面如刀削,显得更为英武,而扶苏却似其生母郑夫人面容更显柔和,再加上扶苏师从儒家,气质更为儒雅。正如诗经所言“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此时闻言只微微一笑,与蒙恬对视一眼,这才双手接过圣旨,却是满心疑惑不解。

    前日才收到蒙毅上卿的密信,言及陛下有异,这才两日不到,怎么

    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对于传旨太监的讨好,扶苏只点点头应付过去,只是心忧始皇安危忍不住问起始皇帝近况。

    宣旨太监不觉有异,扶苏公子关心陛下龙体,这很正常啊,何况现在始皇陛下一切皆好,说了也没什么。

    “陛下一切安好。”说着又扫视了周围一眼,见众将士站得较远,便小声补充道,“其实陛下在沙丘平台行宫还病了一场,中车府令不,是罪人赵高意图谋害陛下,不过陛下乃真龙天子,自有天佑,罪人赵高阴谋未成,已经被陛下下令处死。”

    “哦?”扶苏闻言也不觉惊讶,毕竟蒙毅在密信之中已经说了此事,不过他明面上还是要表现出一些惊讶来,又作义愤道,“赵高竟敢谋害父皇?当诛!”

    宣旨太监闻言连忙附和。

    一边,蒙恬见此,又问道:“如今公子已接下陛下旨意,天使可是要先行返回?”

    “这”宣旨太监稍作沉吟,陛下只令他来宣旨召扶苏公子回咸阳,至于他却无其他安排,想想便道,“奴受命启程之时,陛下已经启程返回咸阳了,如今估计已经快到咸阳了吧?”

    “奴并无他务,不如便等公子一同回咸阳吧?”

    蒙恬闻言,微微偏头看向扶苏。

    蒙恬与扶苏二人并肩作战多年,只看其眼神便明白其意,见状微一颌首。

    遣退众人,帐中此时只剩下扶苏、蒙恬二人。

    二人面色俱是有些凝重,一时间俱是不曾开口。

    沉默片刻,扶苏问道:“蒙恬,你如何看?”

    “陛下”蒙恬抿了抿唇角,颇有几分迟疑,“蒙毅是我亲弟,他的性子我了解,不是喜欢轻言之人,只怕”

    “公子,将军——”

    听见帐外守卫的声音,蒙恬停下话语,有些不悦,微微促起眉头,道:“何事?”

    守卫进了帐中,闻言躬身答道:“跟随天使前来的一名士兵前来求见,说是奉了蒙上卿之命。”

    “蒙毅?”蒙恬心下一惊,立即便对其道,“人可是在帐外?令他进来!”

    “喏!”

    片刻,便见一人进入帐中,见蒙恬、扶苏在上,连忙躬身行礼。

    “不必多礼!”开口的是蒙恬,“蒙毅派你来是有何事?”

    那人闻言,并未回答蒙恬的问题,反而问道:“将军可有收到蒙上卿送来的密信?”

    “嗯?!”

    蒙恬眉峰蹙起,也不回答,只冷冷逼视他。

    蒙恬领军多年,率兵与匈奴作战,一身威压并非等闲之辈可抵抗,这人自然也是不行,额头冒出密密麻麻的汗珠来。

    念及蒙上卿的吩咐,赶忙道:“将军请息怒,小人也是奉上卿之命。”说着赶忙取出信物,双手捧着奉上。

    蒙恬取过信物,确认不是假冒之物,这才问道:“本将之前确实收到蒙毅传来的密信”

    “禀将军,上卿命小人前来之前,告知若将军不曾收到密信便人小人将信毁去,若是收到密信,便将此信交与将军。”说着又从怀中取出信来。

    蒙恬接过被蜜蜡封住的细小竹管,直接拆开,取出信件。

    这封信件是用一小块丝娟所书,不过四字——陛下无恙。

    扶苏坐在一旁,自是看到了信的内容,两人面面相窥,虽不明事情的经过,但心下却俱是一松。

    ——不管是之前之事只是一个误会虽然可能性为零,还是陛下真的是出了什么意外,而现在已经无事,总之陛下无事便好!

    挥手令其出去,扶苏微微一笑,正欲说些什么却觉眼前一黑,猝然昏倒案前。

    “!!!”

    蒙恬大惊失色,赶忙扶起扶苏,正欲令人传医师,却又见扶苏睁开双眼。

    “公子,你这是——?”

    却见扶苏双目怒睁,眼中尽是滔天恨意。

    蒙恬还未欣喜于扶苏醒来,又见扶苏如此,一时间也怔愣住了。

    听见蒙恬的声音,扶苏睁着双眼直勾勾地看向蒙恬,而后又呆呆看着周围的一切,不在状态中。

    “孤这是”

    “这是梦么?”

    “若是梦怎么会如此真实?”

    “公子?你说什么?”蒙恬见扶苏昏迷得突然,醒来也突然,说的话却是让他觉得云里雾里的。

    梦?什么梦?

    “孤梦见——”

    ——梦见父皇一旨诏书传至上郡,竟是责备他办事不利,赐他与蒙恬自尽。梦中的他悲愤交加,便举剑自刎了

    不料他自刎之后,竟魂灵不灭,随着传旨之人一同返回沙丘平台行宫未能再见父皇,只看到父皇的尸骨

    扶苏想到此处,心下痛极,在梦中他听到了赵高与胡亥的密谈,知道那令他自刎的圣旨是他们捏造的,知道父皇有意让他继位。

    这还不是最令他痛苦的,最令他痛不欲生的是父皇遗体被那贼子如此亵渎,是不过短短四年大秦七百年基业便如沙崩一般不可挽回

    咸阳被项羽一把大火烧为废墟,嬴氏宗族被屠戮殆尽,可是他却无能为力

    恨!恨!恨!!!

    恨赵高不忠!身为臣子却妄想执掌天下的权柄!

    恨胡亥无能!既夺得帝位,为何不能守住父皇打下的江山!

    最恨的却是自己!为何,为何不听蒙恬劝阻,为何不信父皇不会写下那道圣旨!

    若是,若是自己未死,又岂会有后来种种?!

    念及此处,扶苏双目通红,眼含水光,一时间竟扶在案上失声痛哭起来。

第二十九章() 
始皇三十五年,始皇怒而欲焚书坑儒,扶苏犹记当时的情景,还记得自己当时所言——

    “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您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您能明察。”

    不料扶苏心下苦笑,不是不料而是早已料到父皇听了肯定会大怒,却是不曾料到父皇会将自己遣往上郡,说是到北方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协助修筑长城,但谁不知道自己其实是被流放了呢?

    被遣上郡数年,扶苏一直苦苦期盼、等待,却不见咸阳有只字片语的嘉奖传来,他心里本已经近乎绝望

    赵高不愧是跟随始皇数十年之人,他派来的使者带往上郡的命令实在酷似始皇口吻发出的,冷酷、决绝。

    所以接到圣旨,令他与蒙恬自尽,蒙恬尚且还怀疑不愿意按照圣旨上的旨意去赴死,所以要求要回咸阳面圣,为自己讨一个说法,他却连质疑都没有就准备执行。

    “陛下能够将监守三十万大军的重任交到你我手上,那必是对我们极其信任,况且陛下还没有立太子,这些都是说不定的事情,你怎么可以因为这么一道诏书就去死呢,万一这诏书是假的呢?我们可以先回咸阳面圣,问明究竟,若这是真的,到时候再死也不迟。”

    蒙恬提出了质疑,但他已经听不进去了。

    他当时认为这就是他父亲的命令,他来上郡监军多年,咸阳一点勉励之辞都没有,这结局也许在当年被遣放边塞之时就该有,他的父亲只是终于下定决心罢了。

    “父亲命我去死,有什么好请示的?”

    常言道,哀大莫过于心死,说出这句话时,扶苏已经心如死灰

    “公子?公子?!”

    见扶苏伏于案上痛哭失声,久久不见回应,蒙恬身经百战何曾有过慌乱,心下也是有几分慌了——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本以为扶苏是被始皇陛下放弃了,不料今日竟被召回咸阳可是现在是怎么回事?喜极而泣?不像吧?

    扶苏被遣来上郡数年,一直身先士卒、不曾因畏惧后后退,连流泪都不曾有过,何曾像此时一般恸哭?

    “孤”扶苏听到蒙恬的声音,勉强镇定下来,“孤无事,只是乍闻父皇召孤回咸阳,喜极而泣罢了。”

    骗鬼呢?

    蒙恬心下腹诽,面上却是笑道:“公子来上郡已经数年有了,如今陛下召公子回咸阳是好事啊!末将在此恭喜公子了。”

    今日扶苏言行举止实在有些诡异啊!不过扶苏为何如此,扶苏不说难道他还能逼他说不成?

    始皇帝当初将扶苏遣来上郡,在外人看来是流放,但他却是真的是为了磨砺扶苏,只是不曾说出,连蒙氏兄弟二人亦不曾有过言及。

    所以,扶苏才会绝望,才会相信那道令他自尽的旨意是真的。

    也是因此,蒙恬心中也是有些误会,以为是始皇帝信不过他,所以把扶苏遣来这里也有监视他的意思。

    也难怪,他麾下毕竟有几十万大军,陛下不放心也是有可能的,虽说如此,蒙恬心下仍然对始皇帝忠心耿耿,却是有了几分怨气。

    扶苏来到上郡多年,蒙恬便因此而与扶苏私交甚少,并无多深的交情,原历史中赵高以扶苏与蒙恬私交甚笃,继位必然会以蒙恬为相来劝说李斯,现在看来却是难说。此时蒙恬见扶苏无意多说,他便也不多问了。

    扶苏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