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到石炭纪吃虾-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松林,两人决定打道回府。
对森林有了更多的认识,明天准备去一个同样重要的生态系统——海边。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石炭纪的四足动物登陆方兴未艾,而且他们也怀念那段天天在海边捡贝壳的日子了。
晚上,两人把草席搬出来茅草屋外面躺着,头顶璀璨的银河乘凉。
赵琪再次化身好奇宝宝,“何明,海里现在有些什么呀?会不会我们第一次出海遇到的那个怪物鱼?”
“没有,在石炭纪的海洋里面,邓氏鱼已经不在了。它们消失于泥盆纪末的大灭绝,和一些物种一起,永远地从这个蓝色星球上消失了。”
何明陷入长长的回忆,在脑海中掀起风暴,整理着石炭纪里海洋生物的分类和外形。
过了许久,他的声音如安眠曲一般,在这安静的夜晚响起。
“石炭纪的海洋,现代熟悉的生物种类已经很多了,但是还有一部分上古生物的孑遗,它们也默默地生活在海洋中,同它们的祖先一样。”
今晚是满月,一轮巨月悬在头顶,银辉将大地照亮,“进化从未有一刻停止——自生命出现开始。”
赵琪看着天上的月亮,觉得有些疑惑,“我怎么感觉这月亮比现代的月亮要大呢?”她有些怀疑是自己的错觉。
但何明肯定了她的想法,“你是对的,石炭纪的地月距离比现代社会要近5%,所以我们现在看月亮要大得多。”
“哇!”赵琪惊叹。
两人沐着银辉沉沉睡去,直到迎来另一个石炭纪的清晨。
佛家说到人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来说明人心态的变化。
赵琪和何明这些天以来,历经了处境上的巨变,也历经了心境上的沧海桑田。
几天前,他们还是为了生存的例行公事一般的活动,对这个世界的其他东西毫无兴趣。
而现在,他们在经历了一场生死边缘的火海之后,两人的心境都变了很多。
既来之,则安之,两人开始接受事实,对这个远古大陆,也开始有了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活下来了。
吃过早饭,两人轻装待发。
从这里走半个小时就能到海边,到海边的时候还很早,太阳照在身上暖暖的并不炎热,伴随又咸又清爽的阵阵海风。
赵琪眯眯眼笑着,声音轻柔舒缓,“以前都忽略了,海风这么清爽。海浪冲上沙滩的声音,沙沙的如此悦耳。”
何明也笑了,“浅海的生物在清晨就开始活动了,我们现在就去玩吧!”
“嗯嗯!”
两人一直知道这里的海边有造礁生物,只是那时忙于生计,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赵琪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很多都是她没见过的。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造礁生物,不过不是珊瑚。
何明见赵琪好奇的眼神,向她解释道,“石炭纪的造礁生物并不是现代的珊瑚,而是一种叫叶状藻的藻类植物,它们和珊瑚的作用一样,为浅海的生命们提供栖息地。”
赵琪看着末到她大腿的海水下,碧绿的叶状藻在随着水流飘飘摇摇,阳光照在它们叶片上,像一片透明的碧玉。
两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怕打扰到这里自由来去的生灵们。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海螺在沙滩底下,海藻丛林间慢悠悠地爬行,有的有着细长的螺壳,有的有鲜艳的色彩和纹路。
赵琪想起在小溪边也能发现蜗牛的身影,“蜗牛和海螺的亲缘关系是怎样的?”
“肺螺科在这个纪元登陆到淡水水体和湿润的森林,有的成为蜗牛,有的成为蛞蝓。”
“就是鼻涕虫?我一直管它叫没壳的蜗牛,原来它真的是蜗牛的一种啊?”
“对啊,它们真的是亲戚。”
餐桌极大丰富()
叶状藻丛林里;色彩形态缤纷的鱼类是这里的主角。这里的鱼类种类之多;足可媲美现代。
赵琪指着几种感兴趣的问何明;何明摇摇头;“太多了;我也分不清楚;而且鱼嘛;大都长这个样子。”
一番话说得赵琪都笑了,“算了,不难为你了;古生物你能记得那么多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们小声笑闹一阵,又继续目不转睛地盯着浅海滩。
“琪琪,你有没有发现;我们通常说虾蟹虾蟹;但我们来了这么久,只见过虾;没见过蟹?”
“对啊;”赵琪仔细回想;发现确实没见到过螃蟹;“它们现在还没进化出来是吗?”
“嗯;你看那边。”赵琪顺着何明指着的方向;发现那边有几只类似螃蟹的生物,不过背甲直径只有五厘米左右,“那是螃蟹吗?”
“那个叫旋轮蟹;并不是真正的蟹类;真正的蟹类会在下一个纪元进化出来。它们的身体扁圆,有一对长在短柄上的复眼。背甲和胸足发达,腹部退化,没有成排的桨状附肢,这样的构造适合底栖爬行而非游泳,旋轮蟹很可能像真正的蟹类一样,在海底沉积物中翻找食物。不过它们没有强大的蟹钳,加上体型太小,最大的背甲直径也只有6厘米,很难猎捕其他动物。它们更可能扮演“清道夫”的角色,以动植物的残骸为食。”
太阳缓缓爬到头顶,变成了酷日,赵琪和何明都觉得有点热了,加上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两人也不站着了,就在浅滩随便抓点东西当午饭。
何明伸手去抓浑身尖刺的海胆,赵琪在他旁边捏把汗,幸好他只是捏住其中一根刺把海胆提起来,并没有被扎。
半个小时之后,何明架起火来,开始野炊。
海胆直接生吃,生蚝和贝壳放在火上烤,还有一条两斤左右,叫不上名字来的海鱼。
何明在用刀破开海胆,赵琪熟练地给火上的海鱼划出花刀口,翻身,刷油、抹盐,直到它飘出香味。
归功于这片海滩的富饶,两人饱饱的吃了一餐,下午的计划,就是躺在树荫下的沙滩上,悠闲度假。
赵琪翻了个身,仔细感受身下柔软的沙子带来的触感,“这些沙子感觉又细又软,躺在上面好舒服。”
没人搭话,她转过头,发现何明在刨坑。
“何明,你在干嘛?”
“挖好了,你躺进来吧,我用沙子把你埋起来,很舒服的。”
赵琪半信半疑地趟进坑里,感觉自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等她躺进去之后,何明开始用堆在旁边的沙子把她埋起来,直到只剩一个头露在外面。
“你感觉怎么样?”
“好舒服!全身都被软软的沙子包围了!”
赵琪艰难地转头,看着何明利落地为自己也刨了个坑,然后四肢灵活地把自己给埋了,和赵琪一样只露头。
看着头顶的蓝天,脸上拂过凉爽的海风,到了该睡午觉的时间了,两人昏昏欲睡。
何明睡得正香,被嘴唇上的刺痛惊醒,醒来发现赵琪正在大声叫他。
何明忙问道,“怎么了?!”
赵琪表情无奈,“已经晚了,它已经夹到你了。”
何明这才发现自己的嘴唇好痛,他的眼睛努力向下瞥,只能看到一个黑影,吓得他大叫,“啊啊啊啊什么东西!救命!”
虽然他现在很惨,但赵琪还是忍不住笑了。她费力地从沙子里抬起手来,“别叫,吓到它你会被夹得更惨的。”
赵琪手上使了巧劲儿,让这只倒霉的虾乖乖松了钳子。
“喏,”把罪犯递到何明面前,“就是它夹了你,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吧。”
何明皱着眉头摸摸自己已经肿起来的嘴唇,恶狠狠地看着这只虾,瞥到赵琪憋笑的表情,恼羞成怒,“不准笑!”
这只虾自然没有逃过何明的魔爪,变成了他的晚餐之一。
结束了美好的一天,虽然有点小插曲但影响不大,赵琪和何明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而且他们现在的食物有了更多的改善。
之前的盐在海边晒,一下雨就会毁掉,何明能烧陶之后,烧了几个方形的、类似酒店传菜的大扁盘子,用来装海水晒盐。
两人每天清晨去一趟海边,捡一些东西,挑一点海水回来,倒进扁盘子里晒着,下雨的时候就把盘子挪到棚子下面,避免淋进雨水。
产盐的速度提高了,赵琪用模具将白白的海盐压实,做成圆柱形的海盐柱,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存放着。
经常吃吃“炒蛋”,或者和焯过水的蕨菜碎一起炒,味道也不错。
森林里的大家伙两人是不敢惹的,遇到了只有逃命的份儿,他们的目标是森林里的小型蜥蜴。
没办法,蜥蜴肉挺好吃的。
为此,何明费了很大的力气做了一张弓。
箭头用的是磨尖的骨头,箭身是何明一根根削的木棍,将箭尖嵌入箭身,便成了一支利箭。
弓把让何明头疼了很久。
高韧性,高强度,且不易折,这样的木材可不好找。何明试遍了森林里能找到的十几种树木,最后找到一种小树勉强适合。
拉筋是他们上次在失火的森林里找到的,巨蜥身上抽出来的筋,经过半个月的浸油和处理,终于让何明收获了一张弓。
之后的每天傍晚,何明和赵琪会轮流练习射箭一个小时,直到星辰覆满夜空。
何明没想到的是,在这件事上,赵琪比他有天赋得多。刚开始大家都是连弓都拿不好,渐渐地,赵琪已经能够十发九中了,仅仅在一个月后。
何明加大了训练强度,把每天一小时调整为两小时,由赵琪在一旁指导。
“咳咳,”赵琪想象自己是很有气势的老师傅,捻了捻自己并不存在的胡须,粗着嗓子道,“背挺直,拉弓是腰上发力,眼神压低。”
何明照做,专心地盯着不远处的靶子,那是他们能接近蜥蜴的一般距离。
“嗖!”的一声,利箭离弦,稳稳地插在靶心。
赵琪欣喜地鼓掌,跑过去将箭拔下来,骨箭头经过无数次使用,被磨得更光滑,也更锋利了。
今天傍晚下了雨,森林里没有发生山火的危险,两人打算明天就去森林里试试。在家练习好了就要真刀真枪地上了。
从走进森林的那一刻起,两人的脚步声和说话声都放得很轻,同时眼睛扫视四周,那些蜥蜴身上都有保护色,和地面上的枯枝落叶融为一体。
赵琪发现不远处有一只五十厘米左右的蜥蜴,打手势让何明把弓给她。
利箭破空的声音在这安静的森林里格外突兀,接着就见那只蜥蜴飞快地跑走了。
赵琪叹了口气,“唉,没中。”
两人走上去收箭,发现箭头朝下,钉着一只断尾。
对视一眼,何明接过弓箭,他知道该瞄准哪个部位了。
又走了几分钟,何明发现了一只一米长的,赵琪会意地站在原地,由何明悄声靠近。
他像一个经验老道的猎人,悄无声息地放出象征死亡的箭羽。
赵琪远远地看到那只蜥蜴在地上翻滚挣扎,最后归于平静,像是已经死了,两人才放心地去查看。
何明将死蜥提起来,另一只手将插在它脑袋上的箭拔下来,“琪琪,转过头去。”
赵琪却没有照做,只是摇摇头,直勾勾地看着,“不,我要看着。”
拔箭的瞬间,鲜血从伤口处溅射出来,有些喷到了赵琪的小腿上,形成道道红斑。
而她只是直勾勾地看着,然后在心里默念:既然要吃它们,就不要在这里装作伪善。
何明看见赵琪脸上的不忍一闪而过,随后便是坚毅果敢。
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内心的恐惧的。
今天的食物已经足够了,便没有继续捕猎,而是在森林里找找其他的东西。
昨日的雨水是很好的诱发剂,赵琪发现了一大片蘑菇。
“哇”
两人都愣住了。
面前是一棵倒下的巨大的树,有多大呢?直径一米五左右,达到了赵琪的胸口,像横亘在他们面前一堵巨大的木墙。
而且这面“木墙”上还长满了蘑菇。
赵琪为了谨慎起见,用叶子包住摘了其中一朵闻了闻,“嗯,是我们平日里吃的那一种。”
确认之后是巨大的惊喜,“哇!我们有蘑菇吃啦!”
话不多说,两人热火朝天地摘起蘑菇来,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
等他们把这一片的蘑菇都摘完的时候,一个大背篓都装满了!
赵琪眼睛都开心地眯起来,“我居然有种丰收的喜悦。”
何明背着满满一背篓的蘑菇,赵琪提着一米长的蜥蜴,两人满载而归。
回去之后,两人在河边处理起来。
何明把蜥蜴的皮整张剥掉放在一旁,把上面粘着的脂肪刮掉晒干,是很有用的东西。
一半做他们的晚饭,另一半腌渍起来,做成肉干。
赵琪在一旁洗蘑菇,将每朵蘑菇一一清洗干净,除了今晚吃的,大部分都要放在草席上晒干,然后保存起来。
晚饭赵琪试了新菜——海带炖蜥蜴肉和蘑菇炒肉丝,竟然口味都不错。
两人这么努力的准备,其实是因为他们都知道,秋天就要来了。
秋日暖阳()
天气是逐渐凉下来的。等他们发现正午的太阳不再灼热时;才发现原来这个大陆不全是夏季。
有秋就有冬;虽然还不知道这里的冬天是怎样的;但绝没有现在这么好过就是了。
是时候该造房子了。
吃完早饭;何明向赵琪说了这个想法。
现在的天气凉快下来;在阴凉处已经有些冷了;两人都在石凳子上坐着晒太阳;这样感觉正好。
要度过一个冬天,他们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希望秋天能够长一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准备。
“琪琪,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搭一个房子了?这个茅草屋肯定不能让我们过冬的。”
赵琪点头,“我们多花一些时间;造一间瓦房吧。”
何明在脑海里想象着它的样子;“用瓦片当顶,那墙呢?”
“用粗木头搭好大骨架之后承重;用细木棍在四周充当钢筋的角色增加牢固度;然后糊泥巴墙吧;这样就比较牢固了。”
何明接话;“还应该修一个地炕;天冷的时候可以烧柴取暖。”
“照你的想法不是还得修个烟囱。”赵琪觉得难度有点高了。
但何明和她说了结构之后;赵琪才发现这东西也不难,而且很实用。
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讨论好,还用木炭在地上画了设计图;两人开始干活儿了。
这次可不是搭个茅草屋一样;只需要两天,两人大概估计了一下,不停歇地修建,也需要整整半个月。
先是搭好屋子的骨架。四根短的骨架木,大概一米八,楔进地下,还有两根长的,大概二米二,也楔进地下。
这样,高的骨架和矮的骨架之间就有一个高度差,在顶上放一根横木,屋顶三根木头过渡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房顶,整个骨架就完成了。
骨架木是直径十厘米左右,强度很高的木头,楔进地下之后能抗一般的狂风。
怎么把它们连接起来呢?因为没有钉子,两人想到了中国古代神奇的房屋技术——楔卯结构。
楔卯结构可谓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故宫建筑群,那么多房间,建筑的修建没用一颗钉子,全是用楔卯结构连接起来的。
当然,他们用的是最简单的那种——只需要把木头钻个洞,把另外一根楔进去就行了,这样做出来的效果竟然也很好。
承重骨架做好了,开始完善一些小的骨架。房顶上绑了几排细一些的木头,用来放瓦片,四周的墙也用木头搭好了,木头之间缝隙很小,有一面只搭了半边,留半边的空间来装门。
把这些都做好之后,已经过去了五天。所幸的是,温度并没有降低,住在茅草屋里还不觉得冷。
这几天两人每日早出晚归,每天都要干很多活儿,休息得也少了。
之后的事情是烧瓦片。
在费劲地搬来几大篓陶土之后,两人开始搓泥巴了。
何明把藤蔓弯曲成一个长方形固定住,做成一个框子,当瓦片的模具。
模具放在台子上,两人就坐在地上,把模具填满,再轻轻一扣,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陶土片就出来了。
然后把它们放在一根木头上,让它们慢慢变弯定型,变成瓦片的形状,不过比一般的瓦片要长,倒像朴素版的长琉璃瓦。
一天的功夫,两人大概做了一百五十片瓦,放在草棚子下面阴干,这样的话烧制的时候不容易开裂。
两天后,瓦片全部阴干了,何明也搭了一个新的烧陶的窑,两个窑一起加满柴火烧瓦片,连续几个小时,瓦片被烧得炽红再冷却之后,就变成了陶瓦。
一排正,一排反,像普通的瓦房一样,把瓦片搭建起来就可以了。
当天下午下了场雨,里面丝毫没漏雨,瓦片也没有被吹开,这让两人很高兴。
屋顶搭好了,这件瓦屋算是完成了一半,还有四面墙的泥巴没有糊。
在糊墙之前,需要先把地炕修好。两人从一座小的石头山脚下搬来很多石板,形状不太规则,但大概差不多,用来做泥墙的基底。
垒了有半米高,基本能承受住泥墙的重量了,地基也更稳固了,何明开始在靠墙的一面挖沟。
挖一条贯通的长沟,以后这靠墙的一半就是他们睡觉的地方。
沟上盖上石板,把石板间留下的缝隙糊住,就形成了类似管道的一个通道,让烟气可以从一头进来,带来热量,再从另一头的烟囱出去。
因为陶土也算稀缺资源,何明并不知道森林里有多少陶土,也许挖着挖着就没了,谁也说不准,所以糊墙的土就用普通的泥巴。
为了加强泥巴的黏度,两人往里面加入了很多植物纤维——一种类似棕榈树毛的东西。
调好泥巴之后就开始糊,这个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因为要保温,所以泥墙除了填满木头之间的缝隙,还特意加厚了很多。
泥墙糊满,剩下的工作就是修一个烟囱了。
从地炕的出烟口开始,一层一层地垒上去,垒成一个圆柱形的泥巴筒子,再把口子收小一点,一个简易型的烟囱就好了。
没有糊的那半面墙,做了一个木头门,两人研究许久,实在做不出活页,所以进屋要先把门拿下来,进去之后再把门安上去。
除了门可以透光外,另外三面墙上都有留透光的小孔,这样就算是白天,屋子里也不会黑,要是刮风的话,就用石头把小孔堵上。
到此,瓦房的修建工作全部完成,耗时十八天。
壳子修好了,装修的事就再说吧,现在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准备。
温度又下降了一些,两人拿出了一直舍不得穿怕穿坏的冲锋衣外套和长裤——现代的纺织技术,他们就算钻研一辈子也做不出来。
趁着还有晴天,赵琪和何明开始腌渍晾晒各种干货。如果冬天很冷,食物缺乏的话,那将是他们唯一的食物来源了。
最先做的是海边随处可以捡到的贝壳和海螺,两人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就去海边把能捡到的贝壳和海螺全部捡回来,处理干净之后晾晒在草席上,然后进森林里捕猎蜥蜴。
下午的时候提着战利品走出森林,然后在河边用捕鱼篓捕鱼,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开始围着火堆,处理蜥蜴和河鱼。
一直到很晚,两人简单收拾一下睡过去,第二天,周而复始。
蜥蜴肉剥皮之后,用盐腌渍一晚,挂在木杆上晒两天,然后像熏腊肉一样,放在火堆上用烟熏,烟熏之后味道更好,保存的时间也更长了。
贝壳和海螺肉摆了几张大草席,木杆上挂满了蜥蜴肉和咸鱼,在制作过程中,两人一直被腥味包围。
赵琪擦了擦汗,“在这里待久了也闻不到腥味儿了,如入鲍鱼之肆,亦与之化矣。”
“要是现在有苍蝇的话,这里肯定是苍蝇满天飞了。”何明也笑道。
说话间乌云密布,赵琪瞬间警觉起来,抬头看了看天,惊道,“不好,要下雨了!”
两人像被咬了一样跳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收他们的宝贵财产。
一人拉起草席的两个角,把几张放满贝干的草席放进茅草屋,然后再冲出来把蜥蜴干和咸鱼干抬回去,终于在第一颗雨下下来之前,收完了他们的粮食。
雨来得又大又急,但下得很快,半个小时就下完了,之后太阳又很快出来,高高地悬挂在天上。
赵琪和何明觉得不放心,雨一停就去茅草屋检查食物有没有被淋湿。
赵琪仔细检查茅草屋的边缘,手掌抚摸之处,透出些微的潮气,“这批蕨类叶子用了这么久了,经过潮湿、长霉和虫蛀,现在已经有些透水了,我们得尽快换个盖子。”
说干就干,两人立马走进森林,去割了好几捆叶子回来,重新做了一个屋顶。
旧的发黄的那些干叶子就堆在旁边,当生火的火引子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