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鉴-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载枥怒火冲天,他昔日身为臣子,跪过皇帝是不争的事实,如今皇帝这般嘲讽他,他如何咽得下这口气,遂大骂道:“活捉皇帝,今日我定要她跪下求饶!”

    皇帝那股睥睨天下的气势,震得那些燕军不敢上前,平日里都念着“忠君报国”四字,如今天子就在眼前,他们实在没那个胆量下手,怕真的遭天谴啊。朱载枥恼怒不已,一刀砍死一个后退的士卒,骂道:“你们谁敢后退,定斩不饶!”

    那些士兵这才哆哆嗦嗦地执起手中的刀,上前对付皇帝,眼见着要拿住皇帝,却听得一阵马蹄之声震天动地而来,侦查的士兵急急跑来,跪地哆嗦道:“报正东五里处有大量骑兵赶来”

    朱载枥一惊,朝东方眺望,果见黑压压的一片,奔涌而来,大大的“傅”字军旗在风中飘荡。他又一想,莫不是朝廷故技重施,又来虚张声势。朱载枥前次吃了亏,这次便谨慎许多,镇定下来,令人再探消息。

    不过片刻,又有侦察兵慌慌张张得跑来,禀道:“世子爷,那队伍只见头儿,不见尾儿,只怕真是朝廷援军到了,咱们再不撤军就晚了!”

    朱载枥心下一沉,这好不容易到手的胜利,难不成又要跑了?他心怒难平,又想傅友德远在云州,怎么可能如此快就赶到京师,他一时难以置信,又狠狠道:“捉下皇帝再走!”

    襄王在城上自看得到“傅”字军旗,一时喜不自禁,大喊道:“朝廷援军到了!”又率领残余将士,下城营救皇帝。

    燕军士卒吓得纷纷逃跑,不敢再战,战局一时逆转。骑兵行军速度快,不过半刻钟,就听得杀声冲天,襄王又带人护着皇帝,一时难以得手,朱载枥此时不愿信也得信了,他慌忙下令鸣金收兵,打马向北奔去。

    而最快奔赴赶来的援军,正是由傅元翎、顾北亭率领的骑兵,他二人一下马,便纷纷跪地,对皇帝拜道:“臣等救驾来迟,还请皇上赎罪!”

    皇帝身上挨了数刀,不过凭着一股毅力强撑着,待敌军一退,她便有些支持不住。她强撑着身子,看着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的战场,残破不堪的城墙,还有被鲜血染红的洛水,最后抬眼看着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微微一笑,“你们终于来了。”

    话音一落,竟是身子一歪,昏死过去了,众人忙接住皇帝,惊呼道:“皇上!”

    皇帝被送回宫中医治自不待言,却说这援军是从何而来?原来当日顾北亭劝说傅友德无果后,傅元翎为营救皇帝,便伪造圣旨,假传傅后之令,令傅友德亲率大军回京。大军行了十余日,傅友德又收到了傅后的亲笔军令,逼问之下,才知傅元翎伪造了圣旨,一时惊怒不已。通过傅后军令,傅友德也知京城情况不妙,傅元翎虽假传了圣旨,也算立了一功,便先不予追究,令他与顾北亭率领骑兵快马加鞭,先赶回京城救急。这么一番折腾,总算赶到了危机关头,护得京师安危。

    京城之围解除后,傅友德又亲率大军,追击燕军,亲自捉拿了燕王世子朱载枥。燕王则率领一众残余兵力,逃往幽州老巢,朝廷自然不会放过燕王,立即集结二十万大军,由傅友德统领,直抵燕王老巢。

    北平,燕王府中,原还是虎虎生威的燕王,不过一年,竟老了十岁,头发花白、老态龙钟。他坐在承元殿的宝座上,手上拿着一柄宝剑,喃喃自语道:“父皇,当日您赠我宝剑,上斩昏君,下除奸臣,朱璟父子昏庸无能,何以稳坐江山?”

    “您不该,不该,许我储君之位,给了我希望,又亲手毁了它!”

    燕王忽得站起身来,眼里闪过一丝狠厉,抽出配剑,朝着放在案前的宝剑劈去,哐当,火星四射,燕王手中的佩剑断裂成两半,而案上的宝剑竟是纹丝不动。他一时大笑不止,直呼,“天意,天意!”

    殿外薛平多次求见燕王都被挡了下来,如今北平已被朝廷团团围住,而燕王竟把自己关在屋内,谁也不见。薛平焦急不已,最终不顾一切地闯进殿内,对着燕王跪拜道:“王爷,您振作起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延丹汗早前答应我们出兵中原,如今只要我们遣使求援,与他们来个里应外合,定可再杀回京师!”

    燕王却置若罔闻,说道:“你们该走的,就走吧,日后隐姓埋名,再不许踏足朝堂。”

    薛平急道:“王爷!”他还要再劝,却听燕王道:“我朱珷虽痛恨朱璟父子,但绝不引外寇入关,将祖宗基业送于鞑子之手!”

    燕王疲惫地闭了眼,不再多言,下令薛平退下,又召来管家赵伯,吩咐道:“你派人放出郡主与中山郡王,打开城门,奉上降表,就说是郡主大义灭亲,引兵入城的。”

    赵管家心下一惊,忍着泪跪下领命,如今败局已定,要想保住燕王血脉,必须如此。他连夜到幽禁朱凌月的别院,接出二人,待他们再返回王府时,却见承天殿火光冲天,下人们奔相呼告,“走水了,走水了”

    康嘉十一年七月,燕王珷自焚于北平燕王府,燕王之女常山郡主大义灭亲,携幼弟打开城门,引兵入城,跪迎镇国大将军傅友德,并奉上降表。

    燕王死后,宁、肃二王扔负隅顽抗,抵抗朝廷,直到康嘉十二年三月肃王玮为定远侯沐晟所擒,五月,宁州陷落,宁王瓒自杀身亡。至此,历时近二载的三王之乱才完全平息下去。三王之乱,遍及全国六州三十余府,祸及天下,据明史圣祖本纪载:“燕、宁、肃三藩叛乱之时,中原丧乱,百姓流离,兵祸所及之处,十室九空。”

第61章 后记() 
第一部终于完成了,一年多了,这部被我删删改改,好一番折腾,虽不知当初怎么有勇气,在写了二十多万字的情况下,能重头修改。至今,我都不敢想象,若再让我来一次,也绝没有那个勇气了。

    先说说写文的历程吧。故事大体框架早已成型,趁空闲之余打了几万的稿子,一冲动就发了。大概越写到后面,越觉得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当初太过仓促,文笔稚嫩,情节幼稚,于是再四五十章的时候就动了修文的念头。纠结了很久,一个声音告诉了,就这样吧,再写个几万字就差不多完结了,何必折腾,另一个声音却又告诉我,改,自己都看不过眼的东西怎么能给别人看?所以,最终还是下定决心重新修文。虽然修改后,仍然有很多问题,但基本上文句没有太大的错误,内容上也大体符合逻辑了,至于什么剧情与文笔,就暂不追求了。我并非中文出生,本身既不擅长也不追求文词优美,平常读书,也多喜简练文风,所以文笔就很枯燥了。

    记得业师引用邓广铭先生的一句话,大意是:你写的文章中,如果删掉其中一句话,不影响文意,那么这句话就是多余的。我深以为然,这应当就是所谓的“不能增减一字”吧。当然,我写这篇只是游戏之作,谈不上深思熟虑,更别说再三斟酌这类字眼了,不过应付自己,但求无大错而已。

    在修文过程中,大概有不少读者因此弃文,我感到很遗憾,但同时也非常感谢那些依旧坚持追文的读者们,这些人应该是我能够坚持继续更文的动力。说实话,写一篇并非易事,尤其是古文,从中涉及到的东西实在太多。虽然说是架空文,但我也想力求附和实际,十分不喜打着架空文的旗号,就胡编乱造,把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归咎于架空二字。这篇中,有关的服饰、医药、官职、兵制、内庭制度,还有一系列的权谋朝斗,写起来颇为费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很多时候,也感到精疲力竭。因为平时还有大量的学习上,或者工作上的事要忙,所以更文速度是越来越慢,也忘大家体谅。

    其次说说为何选明朝作为大背景。曾经有人问,我是不是很喜欢明朝,才选明朝。相反,我非常不喜欢明朝,论起来,明代疆域不及汉唐,文化不及赵宋,政治上也无突出的作为,更何况还有各种文字狱等等。当时写也想过用唐朝的大背景,毕竟我对于唐史的了解比明史多,但最终还是作罢。因为明朝后期已经跨入西方的近代了,这就比较对我的胃口了。此文或许会提到一些舶来品,朝代太前的话,感觉很别扭,虽然都是架空,但还是不希望无根据的胡编乱造。前文已提,本人略有些考据癖,即使写也不喜不切实际的情节,这样便是对历史或其它知识的不尊重。所以,面对我一窍不通的中医,在行文中也尽量做到符合实际,为此也花了大量的精力翻阅医书,使用各种医学类数据库。其次,明朝的服饰记载比较详实,样式也比较附和我的审美,写起来方便一点。汉唐的生活方式,与后世差异太大,选择明朝更接地气一点。当然,这只是本文的设计,有可能下次开古文,我会改大背景,曾经也构思过一个唐初背景的故事,当然,精力有限,再开坑儿遥遥无期

    另外关于第一部的内容。第一部主要讲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围绕朝廷削蕃来展开,其中也少量涉及皇权与将相之间的明争暗斗,但最主要的还是写朝廷与藩王间的权力角逐。相信大家对于藩王作乱这一现象并不陌生,从汉之七国、晋之八王,到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藩王叛乱的典型事件。很显然,这篇正是代入了明朝的靖难之役,又稍加改动了一点,毕竟如果完全按照明史写,皇帝是很难平定叛乱的。从我了解这段历史以来,都对燕王叛乱一直持消极态度,当然,燕王自有苦衷,建文登基后的步步紧逼,激起了燕王的反叛。但在情感上,或者理智上,我都对为己野心、权欲而挑起内战怀有深深的不满,不管他是否有苦衷,毕竟一旦打仗,牵扯到的就不仅仅是私人恩怨,而是万千普通人的性命。所以编写这段故事时,我自然将燕王写成了失败的一方。

    当然,从历史上看,藩王作乱成功的唯有朱棣一人,以地方之力对抗中央,不管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道义上,都不占优势。因此,朱棣的胜利,实在有其巧合性。说实话,我一直认为酿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朱元璋,由于他的种种措施,为朱棣叛乱提供了条件,也为建文帝的失败埋下的祸根。首先,自汉晋以后,历代王朝都吸取藩王为乱的教训,严格控制亲王权力,几乎只享利禄,在政治上丝毫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而朱元璋为了子孙永享富贵,再次进行分封,还将北方各战略要塞交给诸王,这就为藩王掌控军队提供了有利条件。再者,朱元璋又怕权相擅政,留下什么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为朱棣起兵提供了口实。第三,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从胡惟庸之案,到蓝玉案,斩杀的淮西贵族高达几万人,连李善长和刘基这样的文臣都不能幸免于难,导致建文帝登基后,几乎无人可用。一旦朱棣起兵,建文帝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倚重的老臣,只能靠齐泰、黄子澄这样的书生,最终误国误己。

    建文帝是个可怜的皇帝,他改年号“建文”,就是希望扭转朱元璋洪武年间的很多弊郑,以此偃武修文,改变朝廷崇尚武力之风,从而提倡文治。实行削蕃,不管从公讲还是私讲,都丝毫没有错,那帮叔王拥兵自重,为霸一方,不仅严重威胁朝廷安全,还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削蕃是势在必行的。

    里面,皇帝所面临的情况,跟建文帝十分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我特意设计了傅后这一角色。傅太后虽然与皇帝之间有矛盾,但她却为稳固朝堂局势起了很大的作用,她所提拔的一帮文臣武将,不管是在皇帝登基时,还是削蕃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傅后,光凭年轻的皇帝是无法对抗燕王的。

    同时,中的皇帝朱载橖,也比建文帝更有魄力。建文削蕃的失败固然有洪武年间遗留下来的因素,可建文帝也难逃责任。首先他的削蕃策略就有问题,一是太心急,才登基不久,还未站稳脚跟就削蕃。二是方法错误,既然燕王最强,他不先从强蕃下手,反而从周、代、齐等王下手,这样以来就打草惊蛇了,为燕王准备造反提供了时机。其次,建文帝举棋不定,当断不断。在削蕃初期,手段太过严酷,齐王一家受冤自焚而死,而对付燕王时,反而怕背上“杀叔之名”,一再下令朝廷将领不得射杀燕王,以至朝廷在战场上非常被动,好几次能杀掉燕王,却因建文帝的军令使得燕王逃脱。

    比起建文帝,朱载橖削蕃的态度要坚定得多,同时,也更懂得方法策略。她以承州秋围之机拉拢了晋、辽等藩王的支持,又予以大量钱粮支持铁勒部,防止鞑靼趁机入侵。更为重要的是,她以大局为重,暂时放下了与傅后、英国公以及内阁之间的恩怨,处处忍让,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还有就是,在燕王围困京城时,皇帝所表现的智谋与胆识是一般人比不上的。这一切的一切,为削蕃成功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皇帝能够完全君临天下铺了路。

    再说这一部的大反派——燕王朱珷。当然我并没有把他刻画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相反,他有勇有谋,有情有义,一诺千金,从道德上看,绝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从他个人的角度上看,反叛并没有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求自保。没有一个皇帝,或者中央政府可以容忍地方势力坐大,皇帝的一系列动作,让燕王感到不安,他不想坐以待毙,就只能奋起反抗。其次,燕王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屈居人下,论才能,他远胜于太宗朱璟,更不要提如今还乳臭未干的小皇帝了。但身份的差异,让他不得不低头,这是他最不可忍受的事。从性格来看,燕王是最像太/祖皇帝的,当年太祖也确实有意将储君之位传于燕王,但由于对发妻和怀德太子的愧疚,使得他不得不放弃燕王,立了文弱的朱璟。同时,为了补偿燕王,他采取放任态度,纵容燕王在地方坐大,最终为燕王今后的反叛埋下了祸根。

    至于第一部的感情线,暂不明朗,毕竟搅进了各种政治斗争,感情已经不是纯粹的感情了。几位主角,一方面认不清自己的心,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复杂的时局,即使有心也无力,所以基本没时间谈情说爱。下一部祸起萧墙,顾名思义,宫斗的成分会多一些,感情戏在这一部中也会升温。

第62章 第一回 琵琶女艺绝惊四座 傅三郎情深系痴念() 
三王之乱平后不过几月,各地藩王纷纷自请削蕃;那几大塞王更是慌慌不安;就算在战中为朝廷效力的秦、晋、辽几王也自陈削减封地。天下初定,不宜再生事端;朝廷端着宽宏大量的姿态,遣使宣慰诸王,并赐予金帛良田。面上功夫做得好;也不妨碍朝廷将该削的兵权一一收回;将有谋逆行迹的照样除国下狱。

    罚了之后,自然就是赏了。傅家在平叛中再立功勋;尤其是傅元翎;护驾有功;皇帝感念傅家功劳,赠英国公太子太保衔,领兵部尚书;原暂摄兵部的杨惟中,则改迁为工部尚书,并赐免死铁劵一枚;良田千亩。〔1〕而傅元翎年纪轻轻就封了定襄伯,掌左府卫亲军。按说英国公府应由长子傅成翎袭爵;其余诸子并无爵位;如今,皇帝特赐了伯爵之位,可谓宠遇优渥。一时;傅家满门显贵,权盖京师,无人可及。

    康嘉十二年八月,洛京天高气爽,秋意正浓。傅元翎方受了赏,一群世家子弟就闹着请客喝酒,他推辞不过,便拉上顾北亭、魏启明一起受罪。一行人去一品阁痛饮一番后,又闹着去沁香园,傅元翎推辞不去,可那群人又哪里肯放过他。

    同在上直军当差的郑国公嫡子卫绍武放下酒杯,端着满脸酒气地笑道:“玄礼(傅元翎,字玄礼),你如今可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怎还像以前一样,如此呆闷?”

    众人附和着大笑,这傅元翎可是出名的闷,在京城世家子弟中得了个“呆木头”的浑号。说起来,那些王孙公子,品性好的就喜附庸风雅、谈玄论道,品性差些的就整日走鸡斗鸟、吃喝嫖赌,但不管是怎样的,他们无一不爱去青楼妓馆,这已成为一时风尚。男子风流本不是什么坏事,极受贵胄子弟推崇,若是正儿八经的潜心向学反倒惹来众人惊异嘲讽,而傅元翎便偏偏就是后者。他年已二十五,却尚未娶妻,就连个妾室也无,平日里也绝不踏足风流之地,这怎不引人笑话?

    成国公府次子韦廷一脸坏笑的打趣道:“哈哈,傅兄你定还没尝过这女人的滋味,待试过一次,就知道其中妙处了。”

    韦廷光嘴上说着心里就动了淫念,又见身旁的顾北亭半晌不语,清清冷冷地也不答话,便一手搭在她的左肩上,大笑道:“难不成顾兄也如玄礼一般?”还不及顾北亭回答,他便对在坐的众人笑道:“那兄弟几个今日可得好好教教你二位了。”

    众人立即起哄,那架势,非逼得二人就范才成。韦廷身上一股子酒肉之气熏得人难受,顾北亭顿生厌恶,却也不好表现出来,面对众人笑闹,她借故站起身来,不动声色地撇开韦廷的手,举起酒杯苦着脸赔礼道:“愚弟并非不愿陪着诸位,确有难言之处,吏部的公务颇为烦杂,小弟刚调了职,有诸多不明之处,实在是抽不出身来,待会还得赶回衙门,望诸位海涵。”

    顾北亭出身寒微,却因缕有功劳,不过三年便由都察院,调往六部之首的吏部,迁为正六品的吏部员外郎,虽不及傅元翎,也算一时翘楚。因出身不同,那些贵胄子弟多瞧不上读书人,也不是诚心邀她,见她赔罪讨饶,便不多强求,却还是死拉着傅元翎不放。

    幸亏魏启明站出来岔开话题道:“听说一品阁最近谱了新曲,在京中传唱一时,今日既然来了,何不听听曲,也算文雅一回了。”

    “你不说我倒是忘了,”卫绍武兴致盎然地道:“一品阁新进个清倌,名为玉萦,颇为绝色,那声音如莺啼燕语,婉转动人,就是性子有些偏冷,不少公子哥儿想纳其为妾,竟求而不得,只愿在这唱曲卖艺为生。”

    他这么一说,立即勾起了一众人的兴趣,有人连道:“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请这位玉萦姑娘出来,今日也好见识一番?”

    主意一出,大家连连附和,傅、顾二人唯有摇头叹息,但总好过去妓院得好。

    吩咐伙计后,等了许久,那姑娘才抱着琵琶,施施然地进来了。众人只见她身着碧绿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削肩瘦腰,盈盈一握,肌若凝脂,气若幽兰,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一时皆叹竟有如此绝色。

    玉萦似乎见惯这等场景,面色如常,对着在座的人行了个万福,朱唇轻启,“玉萦见过各位爷。”

    韦廷嬉笑道:“玉萦姑娘可是来晚了,该罚该罚”

    一时众人皆起哄,有个胆大好色的竟斟了酒亲自送过去,“既然是罚,那就请玉萦姑娘喝下这杯酒。”

    玉萦竟是眉头也不曾皱一下,接过酒一饮而尽,众人皆喝彩道,“姑娘好酒量,真可谓女中豪杰!”

    “姐姐上桌坐,我们兄弟都不是拘礼之人,不过图个乐,不必拘束。”韦廷更是殷勤道。

    玉萦不动声色地欠身道谢,避开韦廷,笑道:“多承公子美意,既叫了我来,还是公子多饮,我来弹曲助兴。”说着便坐在了远处的绣墩上,调了弦声,问道:“不知各位要听什么曲?”

    韦廷见玉萦避开,并不甘心,便开了黄段子,嬉笑道:“哈哈,我是个粗人,不懂什么曲子,只听沁香园的姑娘常念柳三变那首斗百花,不知姐姐能唱否?”

    这话自有轻贱之意,且不说那斗百花文辞香艳,将玉萦比做沁香园的姑娘,就有折辱的意思。瞧那玉萦姑娘听罢竟面无异色,不咸不淡地道:“小女子孤陋寡闻,只怕要让公子失望了。”

    韦廷还欲再说浑话,傅元翎在旁脸色难看,直直看着那位玉萦姑娘,哑着嗓子道:“韦兄!”而手中的酒杯竟应声而碎。

    众人听到杯盘碎裂之声,一看傅元翎手上血流不止,皆惊呼不已,“三爷!”

    傅元翎这才惊觉失态,忙收回神思,勉强笑道:“不妨事。”

    却见那玉萦姑娘也看向傅元翎,面上闪过一丝惊讶,却很快隐而不见。顾北亭察觉二人异常,只怕此事另有隐情,便笑着出言解围道:“今日是三爷的好日子,小弟我也该庆贺一二,正好有玉萦姑娘在,何不由我琵琶伴奏,姑娘清唱一曲?”

    玉萦爽快答下,“玉萦自无不应的道理,不知公子要奏哪一曲?”

    顾北亭略思索了片刻,开口道:“那就来一曲赵周臣的青杏儿,用仙吕调。”

    玉萦颔首应下,便起身站了起来,顾北亭也离了座儿,接过她手中的琵琶,见这琵琶以上好的梨花木所制,做工精细,弦音清脆明亮,一时便有些技痒,竟忘了初衷,坐了下来,换了曲殿前欢,抱着琵琶自顾挑动拨弄起来。

    幸而玉萦反应得快,待琵琶声婉婉传来,她便开口唱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