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药科学使用指南-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造成大面积不抽穗。西瓜和辣椒使用后造成苗期僵苗。多效唑处理水稻秧苗,造成后茬粳稻秧苗僵化,三唑类喷施黄瓜,引起节间缩短、叶小、瓜短小。喷施梨树则发生卷叶症状的药害。
海南省为了控制杧果树枝梢徒长,推广使用多效唑,每棵杧果树用100克灌根,再用400倍液喷2遍,造成大面积杧果树矮小,叶畸形,扭曲,果实稀疏并且变小、近乎绝产。
多效唑在油菜幼苗期使用对幼苗生长有调控作用,用喷杆喷雾机喷洒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250克,飞机喷雾用250~300克,但必须喷洒均匀。人工喷雾若喷洒不均匀,易造成药害。水稻苗床喷雾防恶苗病及加入壮秧剂中与育苗床土混用,均易造成药害。
近年来,北方水稻苗床使用壮秧剂,多效唑或烯效唑的含量很少,在加工过程中混合不匀或把壮秧剂作肥料使用,若用量过多,或混拌不均匀,或用壮秧剂后再用生根粉、生根宝、生根灵等,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总用量过大,将造成水稻发生药害。杀菌剂移栽乐的用量过高,或使用壮秧剂后再用移栽乐,也有用移栽乐后再用生根粉、生根宝、芸薹素内酯等,多次重复使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能造成水稻药害,已成为水稻减产的第一大因素。幼苗受药害后表现为叶色浓绿、叶宽、叶片向下弯或徒长,稻苗茎略粗,地下不长新根、根少,轻者一般被误认为是壮苗,实际上是弱苗。严重的植株短小、不发根、心叶变黄变褐、生长点坏死或种子不发芽,造成缺苗。本田在6月中旬至7月初表现的药害症状有生长畸形、叶色浓绿、抑制生长,心叶很难抽出来,即使抽出来也难展开,不分蘖,根生长受抑制,根变粗、根少、不长新根,重者叶黄根僵硬变褐而死亡。
种植猕猴桃用比久保花保果,用芸薹素使果实膨大,虽然果体大了,产量高了,但是品质却差了,不耐贮存、无甜味,出口时运输途中就发酵腐烂了。
水果、蔬菜是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重灾区,如苹果、柑橘、桃、梨等果体虽然变大,但桃核无壳、苹果空心、柑橘不耐贮存。多雨年份果农会遭遇烂果而赔钱,气候好的年份也只能保存3~5天。
市场上叶面肥普遍混有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者认为是“肥”,可以多施,结果作物常出现激素型的药害症状。
目前农药市场上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分不清楚究竟是植物生长调节剂还是肥料。有的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冒充肥料,有的用肥料冒充植物生长调节剂。如钛、稀土既不是植物所需须的营养元素,也不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少叶面肥添加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近几年北方大豆植株长高了,结荚部位提高了,而产量却降低了。
除草剂里有大量的激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如2,4…滴、2甲4氯、麦草畏、精唑禾草灵、精喹禾灵、精吡氟禾草灵、高效氟吡甲禾灵、喹禾糠酯、氰氟草酯、炔草酸胺苯磺隆、苯磺隆、苄嘧磺隆、砜嘧磺隆、环胺磺隆、氯嘧磺隆、甲磺隆、甲酰胺磺隆、氯磺隆、醚磺隆、吡嘧磺隆、噻吩磺隆、酰嘧磺隆、烟嘧磺隆、乙氧磺隆、甲基二磺隆、甲氧咪草烟、咪唑乙烟酸、烯草酮、吡喃草酮、烯禾啶、唑嘧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双氯磺草胺、草甘膦、阿罗津、二氯喹啉酸、嘧啶肟草醚、双草醚、嘧草醚、环酯草醚、嘧草硫醚等,若用量过大、重复使用、又在低温等条件下,均可造成药害。施药时造成飘移药害,或施药后易挥发的除草剂造成二次飘移药害比较普遍,应引起用户的重视。
skbshge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技术问题()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属于高科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家能用的,农民也能用的,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如某些脱叶剂、乙烯利等用于水果摘后促早熟等;另一类使用技术复杂,专家能用,而农民不易掌握,就不能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总的趋势是蔬菜、果树比大田生产方面的药效稳定。
用好植物生长调节剂,要解决4个问题,一是植物生长调节剂质量要好,安全性好;二是使用技术符合科学技术要求;三是要有合格的标准施药器械;四是规范的药械使用技术。目前,还只是解决了一个药剂问题,其他三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所以使用时必须谨慎,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评价方法问题
许多植物生长调节剂评价方法不规范,导致使用技术不完善,如推荐用量、使用时期和次数的错误,在生产中易而造成药害。评价方法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一是喷雾器械要标准化。有压力可调的压力表,标准的进口喷嘴。
二是必须重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试验资料仅做参考。
三是田间药效试验设计要符合科学要求。试验面积每小区不少于20平方米,中耕作物至少5行区,最好8行区,重复4~5次。用药量评价至少包括4个用药量。安全性评价要有高量的1~3倍量的低温或高温田间安全性评价资料。对照药剂要选择相同作用原理或生产中的推广使用产品。影响因素评价包括:①适宜喷洒条件的温度13℃~27℃,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上,风速4米/秒以下。②不适宜喷洒的条件是温度27℃以上,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下。③喷液量试验,15、30、100、150、200升有效成分/公顷(1、2、7、10、14升/667平方米)。高秆作物按浓度设计(如每100升水加有效成分若干克),计算在标准雾滴(雾滴直径250~300微米)喷雾条件下的喷液量。
四是田间药效试验喷洒技术要规范。田间药效试验矮秆作物选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果树等高干作物选择人工背负式机动喷雾机,喷雾器械要标准化,要求要桶身坚固耐腐蚀,配有压力表(压力可调),选用标准扇形雾喷嘴。施药前要测试所设计的喷液量,根据喷液量选择喷嘴型号、压力,测试喷嘴流量、行走速度、准确计算喷液量。施药应选定压力、行走速度、喷头距地面高度。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应直线行走,不要左右摆动施药。
(二)要有规范的说明书
产品说明书应确保农民照说明书去使用时不会出错。说明书中应有产品通用名称、加工剂型。用量应标明标准单位面积用药量、使用时的加水倍数要标明100升水加多少量的制剂。使用方法方面,如拌种时每100千克种子加多少制剂,用什么器械和方法混拌。浸种时每100千克种子加多少制剂、加多少水,浸种多长时间。如何选择喷雾器械类型、喷液量、适宜喷洒的条件,以及有关注意事项、药害症状与残留危害等。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施药器械的特殊要求
请参看除草剂的科学使用部分第四节除草剂对施药器械的特殊要求。
(四)如何缓解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害
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引起的药害不可用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去解除,这样反而会加重药害。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最好的方法是选用植物内源激素或含有这类物质的功能性植物营养剂,如碧护、益微、禾生素(禾甲胺)等混合使用,请参看除草剂的科学使用部分第八节常见除草剂药害症状诊断原则与控制解救方法之五,除草剂药害的控制缓解。
(本章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站王险峰高级农艺师编写)
skbshge
第一节 昆虫信息素的种类及作用()
昆虫信息素包括:性信息素、集结信息素、报警信息素、示踪信息素、产卵信息素等。
性信息素具有吸引同种异性昆虫、寻觅和交尾等一系列作用,在昆虫信息素领域中研究最为广泛深入,特别是鳞翅目昆虫。集结信息素的功能是令其同类个体集结(如蟑螂);报警信息素的作用是昆虫在感到危险时告警同类逃逸(如蚜虫)或令其同类攻击入侵者(如蜜蜂);示踪信息素的作用是显示昆虫爬行的路径,使同种昆虫跟踪而行(如蚁类);产卵信息素是昆虫产卵时,能在卵的表面上分泌吸引同类来产卵(如库蚊和家蝇),或表现为驱开同类过多产卵,以避免下一代幼虫过分拥挤而缺乏营养(如菜粉蝶)。
skbshge
一、在害虫预测预报方面的应用()
预测预报是害虫防治、特别是指导正确的化学防治方法的重要依据。研究利用性信息素诱集成虫,根据成虫的高峰期及当时的环境因素(如日积温等)来推测卵的高峰期和幼虫的高峰期,可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间和制定正确的技术决策。
对于检疫害虫来说,使用昆虫信息物质来监测和控制害虫的入侵、蔓延,更是快捷、有效的手段。如对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的监测,原来采取的是目测的方法,而目测的方法效率低,又不准确。
skbshge
二、在大量诱捕害虫方面的应用()
研究利用性信息素大量诱捕成虫,造成田间雌雄比例失衡,从而减少了交尾的概率,这样就可造成产卵量的减少和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这就为害虫防治、特别是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单纯依靠大量诱捕害虫降低虫口密度的办法,可能不是害虫防治的最佳策略。所以,应当把昆虫信息素的诱捕作用的合理运用视为提高农药使用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农药使用技术整体决策系统之中来考虑,把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作为降低农药使用量和调整施药策略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
把害虫诱集到施药区,使害虫更容易接触到杀虫剂,也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的一项有效措施。曾经有人提出一种条带状施药法,作物的播种条带,施药区与不施药区按条带间隔分开,施药条带上的农药中混配有昆虫诱集信息素,因此能把害虫诱集到施药区。这种方法至少保留了50%的播种田无须施药,从而大量地节省农药,这样不但减少了费用,而且还减少了对食物的污染和对环境的污染。
skbshge
三、对害虫的交尾行为发挥干扰作用()
把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的适当剂型在田间大面积释放,造成信息素在空间大范围弥漫,从而使雌雄成虫之间求偶和交尾困难,造成产卵量的减少,则下一代的虫口密度就会下降。这就是所谓“迷向法”,即干扰交尾法。
其他类型的昆虫信息素的应用也在发展和探索中。如利用蚜虫报警信息素来防治麦蚜和菜蚜;利用集结信息素诱集蟑螂;利用产卵信息素诱集蚊虫产卵等。用种间信息素(如“利它素”)进行害虫防治,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蚜虫报警信息素可吸引天敌的特点,来增加防治区域内捕食性天敌(如瓢虫和草蛉)或寄生性天敌(如蚜茧蜂)的密度,以增加蚜虫的被捕食率和被寄生率;应用松树的挥发性物质引诱入侵害虫红脂大小蠹等。
对农林害虫还有人研究不同的载体,剂型及散发器等,研究加入抗氧化剂等方法,以使信息素的生物活性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对仓贮害虫、检疫害虫等的综合治理均可采用昆虫信息素的方法。当然,其中还有很多技术问题,如诱芯、诱捕器、使用方法、施用对象等问题,此外,还要考虑成本问题。
skbshge
一、信息素的应用技术()
(一)诱芯的制作
诱芯的材料一般是天然橡胶、硅橡胶,聚乙烯制成的反口,或其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小管、簿片、空心纤维,也可以做成微悬胶囊等。使信息素的生物活性在缓释方式下可持续较长时间,并进而研发出许多缓释剂型。
将性信息素的各组分溶入溶剂中,然后加入到各种材料的诱芯中。
(二)诱捕器的制作
1.粘胶诱捕器 可用黄色、绿色、白色等防水硬纸板或塑料板制成诱捕器,诱捕器的形状与大小因虫而异。诱捕器有三角形、船形、漏斗形、筒形、平板形、圆盘形等。在诱捕器底部另设涂有粘虫胶的纸板,以便昆虫诱满后随时更换新的粘胶板。在诱捕器的顶部中心处用铅丝悬挂诱芯,使其正好处于诱捕器的正中。
2.水盆诱捕器 用直径10~30厘米的容器盛水,容器的材料可以是塑料、瓷或瓦质等,内放含有少量洗衣粉或洗涤液的清水。在盆口上绑有十字交叉的铅丝,将诱芯固定在交叉处。如果使用反口诱芯时,反口应朝下。盆内水面距诱芯约1厘米左右。
3.塑料诱捕器 其原理与上述的水盆诱捕器基本相同,形状和大小因虫而异。有的需要加水,有的不需要加水。这类诱捕器市场有销售。
(三)设置和管理
诱捕器置于田间,最好高出作物10~20厘米。在用于大量诱捕防治时,一般在田间放置的诱捕器之间相距15米以上。定期查虫(虫口密度高时,最好每日查虫,虫口密度低时,也可隔日查虫),做好记录。在粘胶诱捕器中,可抽出粘胶纸板,目视查虫,如果虫口过多可另换粘胶纸板。在水盆诱捕器中可用纱网捞出盆中诱集到的昆虫计数。随着水分蒸发,盆内要补充清水,以维持水面高度。
由于昆虫外激素是利用“气味”调控昆虫行为来治理害虫的,使用的剂量很少,以毫克计,故在使用时田间的环境状况格外重要,如田间的温度和风力不宜就会对性诱芯的效果产生影响。
性诱芯的有效距离与昆虫的种类,特别是诱芯的载量有关。但是,一般性诱芯的有效距离均可达几十米。曾经有人报道过棉铃虫性诱芯诱集距离的实验,最远为350米。当然,我们在利用性诱芯进行害虫防治时,每667平方米使用性诱芯的数量以及性诱芯之间的距离,要按照使用说明来做,否则会影响效果。
温度对性诱芯的散发速率有关,温度越高性诱剂散发得越快。但一般来说,性诱芯在田间放置的时间至少一个月。有人在使用时想节约,每天傍晚把性诱芯挂出去,第二天早晨再取回来。其实这样做大可不必,一来是节约不了多少,二来每天用手来捏性诱芯,性诱芯上的“气味”化合物会被手“沾”走一些,反而达不到节约的目的。因此建议,使用性诱芯在田间防治害虫时,性诱芯可一直挂在田间,不必每日早取晚挂。
性诱芯在田间放置1个月后,诱芯内的“气味”化合物仍有残留,在田间仍可诱到成虫,但诱到的数量就会比新的诱芯少。因此,不提倡一个诱芯长期使用。如长期使用的诱芯,除了“气味”化合物少了之外,“气味”化合物之间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有些“气味”化合物挥发得快些,有的“气味”化合物挥发得慢些,诱芯在田间挂的时间过长,诱芯内“气味”化合物之间的比例会有较大的变化,与雌成虫散发出来的“气味”有差异,这样诱芯的效果就差了。
(四)虫情测报
根据逐日记录的诱虫数量,绘制诱捕量…日期曲线图,即可看出成虫发生的高峰。根据不同昆虫的龄期、历期与日平均温度的关系,推算田间卵的高峰和幼虫的高峰,及时进行施药灭虫。准确的虫情测报,是制定农药使用技术整体决策的重要依据。
(五)大量诱捕防治
性诱剂诱芯配合水盆诱捕器可以大量诱杀雄蛾。在虫口数量不太高的情况下,每667平方米可用2~4个诱捕器,能降低雌、雄蛾的交尾率,减少产卵量,降低下一代的幼虫虫口密度,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六)干扰交尾防治
在田间大量应用性诱剂诱芯,每667平方米设置几十个诱芯(根据不同的虫种和含不同剂量的性诱芯),用大头针固定在作物上,或将诱芯固定在竹竿上,然后把竹竿插于作物田中,使得在田间的空气中散发大量性诱剂的气味,影响雌雄之间交尾的化学信息联系,减少雌、雄虫的交尾率,降低下一代的虫口,达到防治的目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定时散发的手段,即利用带有时间控制器的释放装置,在每日成虫婚飞高峰时,控制器将自动打开,释放出的性信息素充满田间,以阻断雌、雄成虫交尾。
(七)综合防治
无论应用大量诱捕防治还是干扰交尾防治,都要求田间的虫口数量不能太高,即不能在大发生甚至大暴发时使用,此时的效果不会很好。因此在大量诱捕或干扰交配防治的同时要进行虫情测报。如前所述,测报可用性诱剂诱芯进行。一般来说在气温很高的情况下,成虫高峰过后2~3日即可喷洒化学农药或微生物或病毒等生物农药,以压低虫口。同时,在田间作物生产的整个周期内进行诱捕防治或干扰交尾防治。
(八)诱芯的有效期及保存
诱芯在田间的有效期一般至少为30天。30天后,诱芯中还残留有一些信息素,在田间仍可以诱到成虫,但效果已经差了,应该及时更换新诱芯。新的诱芯可放在冰箱内(冷藏)密封保存,保存有效期一般为1年。
skbshge
二、昆虫外激素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实例()
(一)棉铃虫的防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北方棉区的棉铃虫一直处于大发生态势下。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利用性信息素大量诱捕雄虫,并结合适时使用一定的农药和有关的配套技术,在棉田防治棉铃虫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华北地区几年累积使用棉铃虫性诱剂大量诱杀雄虫,使交尾率下降了40%~60%,卵量减少30% 以上,卵的孵化率减少40%~50%。
1993年河南孟县在666。7公顷棉田中放置了2600个棉铃虫性诱芯(将人工合成的性诱剂掺入天然橡胶中),15天内引诱到雄蛾184万只,平均每天诱蛾12万只,每个诱芯平均每天诱到雄蛾多达47只。由于在棉田中大量诱捕了雄蛾,造成了田间雌雄比例失调,从而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在对照田使用6次杀虫剂的情况下,实验田仅使用4次。在对照田中,每667平方米的棉铃数为4。8万个,而实验田为5。2万个;对照田每667米2
产棉花76千克,实验田每667平方米产82千克。
(二)棉红铃虫的防治
棉红铃虫是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就利用性信息素大量诱捕和迷向(干扰交尾)等方法进行治理,取得较好的结果。例如,每公顷放11个诱捕器进行大量诱捕,使得棉铃的被害率从原来的4。87%降至1。9%。3年累计使用面积1。2万公顷。在干扰交尾方面,使用5次性信息素、总剂量为19克/公顷防治棉红铃虫,应用棉红铃虫性信息素棉田的棉铃被害率仅是对照田的1/13。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的试验表明,每代使用性信息素0。25~0。6克/667平方米使雄蛾定向的抑制率为95。4% ~99。2%,交尾率下降11。2%~36。6%,棉铃被害率下降11。5%~47。9%。
(三)小菜蛾的防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1990年报道了在山西应用小菜蛾性诱剂进行的预测预报、大量诱捕和干扰交尾的情况,诱芯含3种化合物,即顺…11…1碳烯醛、顺…11…16碳烯乙酸酯及顺…11…16碳烯醇(50∶50∶1)。在大量诱捕的应用实验中,防治效果达到75%~85%;在干扰交尾应用试验中,每667平方米用12毫克性诱剂,卵的孵化抑制率达到92%。
2004年,有关单位报道了应用小菜蛾性诱剂在海拔1200米的湖北省山区进行的诱捕防治小菜蛾的试验,可使甘蓝田的农药使用减少3~5次,降低了田间子代幼虫密度,试验面积为2公顷。
(四)蚜虫的防治
蚜虫被天敌捕食或寄生时,从腹管中分泌出能使周围蚜虫逃逸的物质,称为报警信息素,这是蚜虫的防御体系功能,可利用报警信息素的这个特点防治蚜虫,将极少量的蚜虫报警信息素加入常规农药中同时喷洒,蚜虫即在报警信息素的刺激下从栖息地逃逸,并由于在逃逸过程中主动接触农药而中毒。
在麦田利用上述思路防治麦无网蚜、禾谷缢管蚜和麦二叉蚜,在菜田防治桃蚜,萝卜蚜,各进行了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少量蚜虫报警信息素(每667平方米0。5克)与农药协同作用,防治麦蚜效果达95%以上,小麦增产3%~7%,而农药的使用量可节省25%以上。
表16…1给出的实例是蚜虫报警信息素与杀虫剂结合使用,以增强杀虫剂的杀虫活性。
表16…1 蚜虫报警信息素防治大椒蚜虫效果
(北京 南郊农场 1991)
注:1.速——20%速灭杀丁乳油(日本)2.菊马——20%菊马乳油
3.报警——蚜虫报警信息素(占混合药液的1%)
在菜田防治蚜虫的效果与麦蚜的防治相同,而且对某些品种的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如大白菜可增产达20%以上。这是由于蚜虫会在大白菜上传播植物病毒病,而蚜虫报警信息素对菜蚜的防效很高。
值得指出的是,蚜虫性信息素对蚜虫的天敌小蜂,也有很好的诱集作用。利用蚜虫性信息素在深秋时大量引诱雄性蚜,既可以降低雌雄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