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种田之安墨-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用针在裙子上缝的时候,外边传来敲门声。

    “夫人,您中午想吃什么?”

    安墨囧了囧,无奈道:“吃萝卜,刘姐,不要叫我夫人,叫我安墨就好。”

    “那怎么成。”门外传来女人有些不安的声音。

    夏日的时候,李铖买来一对老夫妇和一对母女回来。听到是买来的人时,安墨吓了一跳。

    虽然知道古代买卖人口属于合法事件,但是听到是一回事真正经历又是另一回事。

    那对夫妇看着大约上了五十,实际上只是四十出头,在现代还属于壮年的年纪在这里已是爷爷奶奶辈,两人刚来的时候面容憔,还带着一个孙子。

    据说儿子媳妇出去做活但因为下雪封路过年没赶回去,后来却没了消息,那个小男孩说是有七岁了,看着瘦瘦弱弱的,和壮壮差不多高。

    李铖只和那夫妇签了卖身契,那小男孩却是没签契。老夫妇中,男子姓吴,女人姓陈,说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反正安墨之前的那大半块地都是他们收拾好的,两夫妇还立刻开在山上开了地种上了当季的菜。

    另外那对母女竟都是寡妇,只说是过不下去了,具体原因却没细说,两人一个快五十岁,一个三十出头。

    老夫妇和他们的小孙儿被安排在李铖之前的老屋里,同时李铖把山上的羊和两头鹿都赶了下来,在老屋后边开了个后院养在那里。

    那对母女则住在新房这边前屋靠门边的房间里,母亲姓邓,女儿姓刘,两人说是厨艺不错,做活也很利索。

    安墨总觉得这对母女是因为李铖实在受不了她做饭的水平又不想自己做了才买回来的。安墨显然小人心了。

    虽说多了些人,田地里的事,家里的家务,甚至那些小狗仔都有人喂养了,可安墨还是有些不习惯。

    她一不习惯使唤这些人,他们年纪都比她前世今生加起来大,让李薇这些小女孩帮帮忙做事还行,叫这几个都有白头发人做事

    安墨显然忘了自己请隔壁吴婶帮忙时多么习惯,也可能是吴婶虽然也是长辈,但精气神很不错,提着桶水走路都能甩开安墨。

    而这几位,就算那个年纪最小的刘姓女子,三十出头而已都是满面憔悴,看着像四十的人。

    另一方面是,安墨是一个喜欢有独立空间的人,要不是李铖才是此间主人,她连李铖都希望他能住远一些。一下子多出些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安墨总不习惯。

    李铖说这些人都是从比这地更北的地方过来的,听闻那边下了冰块,不仅有死有伤的,原来的地方也没法住了,才一路过来。

    买这些人统共不过花了一小块碎银,其中还包括了给牙行的中介,还不如去年安墨去布艺店逛一圈,可见人有多不值钱。

    安墨原本是不愿意买人的,可李铖说,若是不买,这些人就活不下去了,因为不是老便是弱,比起其他壮年的有手艺的,李铖买来的人不占优势。

    不过对于买人这件事吴婶竟然也是持赞同态度的,她还劝安墨来着。

    听李薇说他们家也买了个人,不过是个和李四妹差不多大的小女孩,是给她弟弟做童养媳的来着。

    反正小女孩来了后,安墨才相信李薇姐妹可能真是她娘亲生的。

    外边情形似乎挺严重的,安墨还曾担心的问李铖:“那镇上岂不是挺乱的。”

    “乱也就是这段时日了。”李铖当时说道:“这边虽然情况好点,也是被雪祸害的地方,他们要找活路还要往南边去才行。”

    别的不说,有了这些人之后,至少李铖再出门,留安墨一人在屋里的时候也放心了许多。

    在里正再一次上门的时候,李铖终究答应出门购买粮食。

    虽然是为大家好的事,安墨也赞同,但是:“怎么每一次都要你出去呢?!是不是年前你做了那么一出,就赖上你了。”

    “因为他们的门路没那么广。”李铖挽着袖子一笑:“这样也好,以后咱们家在这小小的李家村说话也能算的上数了。”

    安墨顿时仔细打量李铖一番,到没想到这厮还有这样的想法,到也不再言语。

    李铖嘱咐:“壮壮和乐乐叫石头陪着去先生那里。”石头便是老夫妇的孙子,小孩很懂事,总会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活,似乎生怕自己被嫌弃,每次李铖会给他一两个铜板活一些吃食作为工钱,于是他便愈发卖力想做事。

    “石头还没壮壮结实呢!”安墨不同意,三个小孩去私塾万一遇上点事能管用,那路坐着驴车都要半小时呢!

    “那便还是叫吴叔送吧,我可能要去个把月,这些日子你莫出门,要是害怕就叫陈婶也住过来。”

    安墨点头:“我不出门。”我才不还怕呢!防狼棒、辣椒水神马的她是预备着的。

    快要秋收,今年的秋收显然不如意,往年留粮食多的人家还好一些,一些家里存粮不多的人已经捉襟见肘了,有一些平时就靠混的人开始打坏主意了。

    安墨和李铖这对双双露过财的人也是被盯上的人家之一。

    好在隔壁吴婶一家帮忙看顾,李铖又和里正那边关系打好了,再买了些人,这些人来了一段时间,李铖和安墨在吃食上从不短缺他们,不过几日便恢复了精神。

    不说那对夫妇,只说邓氏刘氏母女都是身材高大健硕的北方妇人很有一把力气,李铖这才放了心。

    等李铖出门后,安墨便一直待在家里,除非李薇等人过来,她便连卧房的门都轻易不出。

    一方面是外边热的很,偏偏院里邓氏母女跟找到人生新目标一般做什么事都很有干劲,总闲不下来,安墨也不好意思怕待在外边,怕耽误人家事。

    另一方面,由于做衣服的习惯再加上闲来无事,安墨有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准备作为长久的业余爱好。

    不是写,而是画漫画。

    做为一名理科生,哪怕穿越后有了加成,也只是会背原身背过的书,文笔神马的并没有变化。

    不过画画漫画还是可以的,而且又是自娱自乐,也不用画多好。

    于是安墨拿壮壮和乐乐作为素材画了几幅连环画。

    两个小人儿,头发没多长还梳包包头,个子矮一点的给个子高一点的擦汗。

    画了最近的趣事后,安墨又回忆起最初来到这里的时候,画了他们在襁褓中的模样,踢球的模样等等。

    这么画着,偶尔添上他们生活中童趣的话语,看着还挺有趣,活像记录画本一般。

    一次刘氏看见了很是喜欢。刘氏之前有过孩子,但是几岁的时候夭折了,她对壮壮乐乐和石头都很好。

    李铖走后,安墨除了早上给壮壮和乐乐收拾书包,晚上给他们检查功课,讲个故事外,每天就靠着画画漫画,做做衣服打发时间。

    值得一提的事,故事终于讲到孙男神身上了。

    除此之外,家里的衣服,做饭,刘氏一人就做完了,就连驴拉磨都有人看着。

    由于安墨家的地实在少,吴叔陈婶夫妇和邓氏母女都问过要不要再开地的事,让安墨颇觉得家里只有这么点活这么些事真是埋没了他们。

    于是安墨又没事找事干的做了一件事,她给家里弄了本公账本,将地窖里的吃食,家里的东西细数一遍,全都登记了。

    然后让邓氏母女她们没事的时候做做酱料腌菜之类的,把地窖里的东西清一清。

    立账本倒不是因为不相信人,李铖走的时候把他们的卖身契全交给了安墨就锁在安墨的柜子里。主要是为了有个数,真论起来大家都心里明白。

    收成不好,村里专门卖酱料的人家直接收了摊子,镇上的店铺也提了价,安墨想着干脆自己做算了。

    安墨的口味偏中,这边的酱料也不知是本地食材问题,还是古代工艺问题,总有一股涩味。

    另一边吴叔他们,安墨便让人收拾收拾山里,这山被安墨催着李铖租下后,除了藏点吃食、摘些山花野果,还没用上过。安墨便让他们处理杂草,收拾些能种树的地方。

    虽然他们都照做了,实则上不大理解,这时候费工夫收拾山里种树还不如开地呢!

    马上就要秋收,秋收后又是种地是时候,这时候开地养一养最好,种树,种什么树不要好几年才有成果。

第六十二章 秧苗() 
镇上的粮价比之去年已经翻了好几次;庆幸的是之前李铖待会来的东西,在邓氏来了后每日翻着花样,要么吃面要么是大豆陪着米,这般搭配着煮;以至于家里添了好些人后,居然还未吃完,还有一些余粮。

    虽不多,但秋收后;安墨那半亩李家姐妹帮着开垦栽种的地收成惊人,吴陈夫妇邓氏母女一块收了地,把谷物一称竟有千余斤。

    这个数字惊人;要知道北地并不适合种水稻;即便正常情况下,老农侍弄的田地一亩地顶了天也不过三四百斤;何况去年还下了那样大的雪。

    听说村里其他人家;最好也才收上几百斤的粮食,大多都被冻坏了;听着不少;可李家村人口少;土地多,家里地少的如吴婶一家也有十几亩地。

    几百斤的粮食还要交税,家里要吃,土地人家就靠着地过活不是说说的。

    秋收的时候,好多人都是边哭边收谷物,好不容易赶上好年头过了几年好日子,只这么一场大雪,底子好的人家若是来年风调雨顺一两年也就熬过来了,底子不好的直接跨了。

    邓氏陈氏等人看着村里那些愁云惨淡的人家没有同情,唯有后怕,他们晒谷打谷都是在院里偷偷的来,弄出一茬米立刻用袋子装好藏到地窖里去。

    好在安墨家里够偏僻,院子也大,有个房子的院子,还有安墨新房屋顶有两块平顶可以晒。

    出去选出的作为种苗的稻谷,其余全都打成大米邓氏才松一口气,然后邓氏问安墨要不要养些鸡鸭或者猪,那些糠也能处理不浪费。

    也不知道是卖身契握在手里还是什么缘故,自邓氏这四人到安墨家后,一直表现的妥帖忠诚,莫说背地里搞鬼,就是偷奸耍滑也没有过。

    时间久了安墨到也和他们相处的和谐了些,至少没有再看人家觉得占了自己空间好碍事了。

    也因此,对这些事并不那么上心也不那么在乎的安墨,对于他们谨慎小心的做法,不予置评,随他们去了。

    唯有养鸡鸭养猪这事,安墨一口拒绝了。院子看着不小,但要是养了鸡鸭后,安墨可以想向院里会弥漫一股什么气味了。

    要不是驴子要拉车,羊要留着产奶,鹿又是安墨概念中的保护动物,且是养在隔壁,安墨都想把它们放生了,更不提那几条全部长大褪去幼时萌太的田园犬了。

    作为一个正在自主创作中的漫画家,她需要安静需要清新的空气。

    当然,关于安墨其实不爱吃住猪肉更爱牛肉和海鲜这一点也占了很大的因素。

    李铖这一次回来的时候同样不是一个人回来的,并且比先前预料的要晚许多,知道秋收后才回来,足足两个多月。

    他带来的东西比上次还要多。

    这一次安墨总算跟着出了门,她穿得很低调,一条和其他夫人看着没多大差别的裙子,偏偏只腰那里往上提了几分,显得人高挑不少。

    头上只捞了一半长发用簪子簪住,再无其他头饰,简单的很。

    李铖跟多长了一双眼睛似的,才和里正说着话,安墨一来,他便看过来了,两人目光对上,李铖似乎冲安墨笑了一下,便继续和里正说话。

    安墨打量李铖身后的货物,都是麻布袋装着堆在板车上,或驴或骡子或人力拉着。

    等大伙客套完,东西还是先拉到里正那边,由里正主持分配。

    安墨看着吴婶拉着李铖到一旁说话,也没多在意,她最近莫说上街连门都没出,家里的事由于请了人做也不需要她,自觉自己最近没什么过失,想来吴婶只是去找李铖想私下多换点粮,应该不是要告她的状。

    安墨相差了,吴婶虽说不是告她的状,但和李铖说的事也是和她多少有些相关的。

    安墨当初买的秧苗同样给了吴婶,像安墨这般一个冬天没管过的都能有那么多谷,何况吴婶家呢,他们家至少还每隔几日去田地里看看,整理整理。

    原本和其他人一样绝望,等雪化了后,吴婶发现那新开的地里稻苗居然好好的没垮已经很高兴了。

    哪晓得,一秋收,才是真的吓了一跳。就这地里居然比她往年所有地产还要多些,这么一来,等于她今年根本没啥损失。

    吴婶把事情和李铖一说:“这苗种是真的好,我和你力叔留了好些做种,现在都弄出苗了,想着分给大伙一块种。”

    “但是这般分不好道来路,何况你们家安墨够出挑了,莫要再让人知道才好。”吴婶有些担忧,原先安墨病病歪歪的虽然也清秀,但实则不大符合这地的审美观。

    哪晓得不过约一年的功夫,竟张开了呢!之前便有起子妇人眼红安墨的东西背后说些不好听的,现在安墨张开了办事还那么出挑的话,她们恐怕说话会难听了。

    李铖听明白了,道:“婶子,待会您和力叔把培好的秧苗整理好给我,我告诉村长说是南方买的。”

    “哎,好。”吴婶立刻答应了,喜笑颜开。

    这边村里人看着粮食安下了心,至少这个冬天能过了,便慢慢散开。

    有了上次的经验,这一次安墨知道些规矩了,不过动手的人变成了邓氏母女,她们手艺好,做事麻利,整点饭菜不费什么功夫,安墨只在一旁看着。

    在一旁看着不是不信任这两人,而是邓氏之前可能苦日子过惯了,做饭做菜总舍不得放东西,比如肉每次只切一小点,饭做得稀,油不舍得放等等。

    陈氏夫妇是和她们分开吃的,安墨不知道那边情况,但邓氏母女是和安墨这边一块吃饭,刘氏还好些,说了会听,邓氏是说了后嘴上应了,一做饭菜时便‘忘了’,偏刘氏的手艺比不上她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邓氏的价值观和吴婶的价值观有些像。

    比如,她看到壮壮和乐乐的袄子短了,首先想的是,用布料加一截

    安墨觉得,还没苦到那个份上,不必提前体验苦的滋味,尤其壮壮乐乐还上着学呢。

    这一回也是,虽安墨已强调过来的人既是李铖的朋友又是帮了村里人办事的,务必要好招待,菜必须要实在,最好是把肥肉都弄了送过去,反正她一贯不吃肥肉。

    等安墨去厨房时,邓氏拿着刀在肉上边比划,比划的时候明明是对准中间,刀一切却只划下一小半来,安墨看了一眼,道:“再添些。”

    “好咧。”邓氏嘴上应了,拿刀又添些,只面上有些不甘愿:“虽说是咱们老爷的兄弟,可也是大家一起请的客,只怕别人家没这般实在。”

    安墨只道:“别人怎么样咱们管不着,只咱们自己得先做好。”

    邓氏虽有不舍,但每次安墨看着,她也会照安墨说的做。

    安墨到也没因这事生邓氏的气,她知道邓氏这人,可能雪灾之前的日子便不怎么样,节省惯了,来到这里后,把家里的东西看的比安墨严多了。

    以前那些借着学手艺过来的妇人再没有讨的好的,只要有人来,邓氏便在一旁虎视眈眈,家里的东西,别说安墨房里的,就是灶台上的一碗一勺,她都看得牢牢的。

    且邓氏除了爱惜东西,舍不得以外,并不藏私心,安墨在陈氏和邓氏来了之后便将以前在镇上买的未用的布料给了她们,陈氏倒是给石头做了新衣,邓氏连着刘氏,母女两个还是穿着有补丁的衣服。

    偏邓氏母女都是典型的北方妇人,比安墨高大许多,便是安墨想给她们旧衣都行不通。

    这边安墨让邓氏做了两大锅荤菜,用大碗装了,又用了个拍黄瓜,这么热的天吃,正好。

    酒席过后,李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身后还跟着一名男子,男子看着比李铖小一些,十岁的样子。

    李铖介绍他:“这是义弟,叫李锦。”

    叫李锦的少年很是活络,立刻对着安墨喊:“嫂夫人好,嫂子叫我葫芦就成。”

    安墨眼角抽搐两下,义弟神马的,葫芦神马的,槽点好多。

    “葫芦想在这边落户。”李铖向安墨解释:“先在咱们家住几天。”

    李锦笑道:“等过些日子,找到房子了我立刻搬出去。”

    安墨只道:“住吧,家里房间多的很。”

    吃饭的时候,李铖把住在隔壁的吴老头和陈氏也叫了过来一块吃饭。

    谈话间,李铖随口提了吴婶说的事:“那些秧苗有吴婶作保,家家户户都要了一两亩的样子,只是有些人家里水田多一些,怕是还不够,咱们家里有余吗?”

    安墨顿了片刻道:“我们家的都变成大米了啊!”接着她又问:“这个要水田中吗?我之前明明只是叫李薇她们随意种的。”难道她买的秧苗直接突破了生物环境的限制?!

    李铖:“”实则上,他幼年就跑去兵营里讨生活,对于农事也不大了解。

    水田、旱田,谷物季节,等等李铖也只是今天听了一耳朵而已。

    吴老头颤巍巍的开口:“咱们家的秧苗也培育了好些,约有十亩地的苗。”

    安墨震惊的看向邓氏,得到一个肯定的眼神。

    陈氏接口:“原先我们和邓妹子商量着,等您回来后,咱们多开几亩地,多种些粮食。”

    因邓氏等人都是卖身的人,属于贱籍了,没有主权,因此只能李铖这个主人办理开地的手续才行,他们直接性的便忽略了安墨的作用。

    李铖倒是笑了:“按吴婶的说法,这苗的产量这般多,到不用再开许多地,就把现有的那块地旁边都开好就成,开两亩足够咱们吃了。”

    之前对于安墨不肯养鸡养鸭养猪多有意见的吴陈夫妇邓氏母女一听,立刻点头,对李铖的话全无意见。

    安墨:“”凸艹皿艹

第六十三章 宠物() 
李锦的房屋是买的;之前村里有户人家早成了绝户,房子空着,早已破败。

    由于李锦也算是帮忙的人,因此和里正一说;里正便答应帮忙去县里办户籍,于是李锦正式落户李家村。

    那房子却需要修葺才能用,也没翻建,李锦和李铖两人把屋顶的瓦重铺了一遍;房屋略补了补便住进去了,前后不过花了三天。

    李锦只道:“我一个大男人,不用住的多好。”

    李锦的户籍虽然落下来了;但他还需要回兵营;因此待在家里的时间不多,就像当初的李铖一般;有个落脚处就行;家里弄得太好也留不住。

    说借助两三天便真的只借住了两三天。

    秧苗的后续事宜也解决了,虽有水田的人挺多;但其实完全相信这秧苗的人也不多;大多数人更相信以前的谷物些。

    因此李铖家最后留下来的有两亩多的苗。

    于是李铖干脆手一挥;又多开了两亩地,种了麦子和大豆,安墨爱吃大米,他爱吃面食,家里又做豆腐,齐全了。

    几亩地成长条形围着山脚处,刚好把其他上山的路给堵了。

    除开田地外,还有菜地。

    菜地在山上有两片,陈氏还在住的小院里和院外都开了一小块地方种菜。

    由于新房这边,院里的地安墨都让人用了水泥,于是邓氏看着陈氏颇为羡慕。

    李铖说了,院子里的地,除去平日吃的,多了的陈氏他们可以自己留着,或卖或换,倒是作为石头的家当。

    然后之前说的鸡和猪都都养了,就差鱼了。

    靠着的那片山租了大半年后,终于启动,李铖这回特意带了些半成的树苗又在之前茅屋旁用栅栏围起一圈,无论是先前的羊啊鹿啊,还是后来的鸡啊猪啊都放到山上养。

    猪养在棚子里,鸡在笼子里,羊和鹿仍在之前的茅屋里,每日只需要给猪喂食,把鸡从笼子赶到栅栏里喂些吃的,晚上再赶回笼子里,再给羊喂草,鹿属于放养。

    这些活都不用大人,石头就能完成,别说安墨觉得自己比不上人家小孩了,就是本土居民吴婶,每每看到石头都连夸懂事,比自家小子能干多了。

    原也有人有些意见的,没有食物时,山上的东西也能撑一阵子。

    由于李铖这回按实价带回的物资都闭了嘴。要知道用和李铖换粮食的东西在镇上换来的粮食还没有现在换来的三分之一。

    用李铖的话说,他现在在村里说话,算的了数了。

    然而,除了偶尔在山上打些野物外,李铖仍然只是摆弄些木头,奈何今年没碰上好年景,哪怕有了吃食,大家保险起见还是等冬日过去,明年收成好了,才敢办些其他的东西。

    因此李铖的木活全没生意,安墨做的香干类小零嘴还零星的卖出了一些呢!

    安墨倒是不在意,反正家里什么都不缺,回来的时候李铖又给她一包碎银块了,所以对李铖无所事事毫不介意。

    反倒是吴婶有些看不过去,因为李铖没事老喜欢买酒找李力喝。

    “那酒多贵啊,一小壶便要小半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