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书生撩人-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江宁和凉州比起来,差距很大。很多东西,在江宁都买不到。

    但是江宁最不缺的就是绣线。江宁的刺绣十分精美,绣法多样,丝线也很特殊,能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甚至如果有需要,还能分成八份,十六份。丝线十分坚韧,绣出来的绣品,细细密密,一丝针脚都摸不到。

    沈蓁蓁自小就学习女红,但她自认绣不出如此精美的绣品,不仅考验女红功底,江宁独有的绣线也是至关重要的。

    沈蓁蓁对这些精美的绣品简直有些爱不释手,花样不重复,绣工精湛。

    沈蓁蓁挑了几幅,也选好了绣线,正欲付钱,就想起前几天梁珩说的话来。

    “江宁这两年亏得太厉害。。。集市萧条。。。”

    沈蓁蓁心里突然有了个主意。

    “梁郎,我今日上街去买绣线,看到江宁的绣品十分精美。”

    夜晚,两人躺在床上,沈蓁蓁靠在梁珩怀里,轻声道。

    梁珩有些累,上床困意就袭来了,还是强打着精神,听沈蓁蓁说话。

    梁珩轻嗯了一声。

    “我都绣不出来。”

    “绣楼里的,都是技艺精湛的绣娘绣的吧。”梁珩摸了摸沈蓁蓁柔顺的头发。

    “江宁的绣品十分精美,甚至可比那些苏绣、蜀绣。但我以前却从来没有见过。”

    梁珩嗯了一声,等沈蓁蓁继续说。

    “梁郎,我想,趁着现在农忙过了,何不办几个绣坊,让乡亲们家的闺女们来学刺绣,拿出去卖了,也好给百姓们改善改善生计。”

    梁珩倏地睁开眼,这想法是不错的,他最近也在发愁,如何让百姓生活宽裕起来。

    梁珩犹豫道:“这刺绣没个几年功夫怕是学不会吧。”

    沈蓁蓁道:“是女子,不管家中穷还是富,从小就会学绣花的,只是可能不会那些复杂的绣法。有底子在,请专门的绣娘去教教她们,肯定能成的。”

    梁珩并不懂女红的事,听沈蓁蓁这么说,也觉得很有道理。

    “这绣品如何卖出去?”

    “让我大哥来收,我们沈家在很多地方都店,只要绣品精致,不愁销路的。”

    梁珩想了想,这事可以尝试一下。

    “梁郎,你要是担心,就先选一个两个镇,先试试,要是效果好,再推及江宁县。”

    梁珩低头看向沈蓁蓁泛着光的黑亮眸子,忍不住俯下脸亲了亲她。

    “蓁儿真是太聪慧了。”

    次日,梁珩便找到了张安和商量此事,张安和也十分赞同,这农家的姑娘在家也没有旁的事,来学习刺绣,就算绣品卖不出去,学了技艺,对她们以后嫁人也是有帮助的。

    两人商量了下,选了离县城最近的一个镇,雄安镇作为试镇。

    主簿王彦最后才知道了这事,梁珩如今有什么事都是找张安和商量,让王彦既嫉妒又愤恨。可能怎么办呢,谁叫那天出事自己先走了。

    梁珩倒是没有刻意针对王彦,只是他更加信任张安和。

    沈蓁蓁对江宁还是不怎么熟悉,这事还是张安和的夫人陈氏带着她去了几家绣楼挑人。

    陈氏是个三十上下的妇人,生了两个孩子,身材有些走形了,略有些发福,是个十分健谈的女人。沈蓁蓁和她相处起来十分愉快,陈氏虽是市井出身,但是性格十分圆滑,说话也实在,沈蓁蓁在江宁也寂寞了很久,一时间,两人很快就熟了起来。

    陈氏早就听丈夫说了这个县令夫人,知道她很年轻,却没想到如此年轻。为人倒好,十分亲和,没什么架子。两人虽年龄相差很大,但话却能说到一块。

    很快绣娘也找好了,梁珩便让孙志他们通知了雄安镇的各里正。

    这种好事,百姓们自然不会有异议,何况还是梁县令组织的。如今江宁县的百姓极为信任梁珩。

    次日县衙便来了五六十个姑娘。姑娘们都是天刚蒙蒙亮就出发的,到了县衙还未到辰时。

    地方一时还不好找,县衙也宽敞,现在也只是初试,便将地方放在县衙后院了。

    一共请了三个绣娘,交这些姑娘针法,绣线等物品都是沈蓁蓁出的银子买的,县衙的银子没剩多少了,要留着做预备银子。

    沈蓁蓁也跟着学了几天。

    那些姑娘们大多也是极聪慧的,又有些底子,学了几天,就上手了,慢慢的,能绣一些简单的花样了。但这远远不够的,姑娘们也刻苦,很多都是回家了,还要绣半宿。没几天,就有水平不错的绣品慢慢产生了。

第九十七章() 
半月后。

    这半月沈蓁蓁一直在忙绣品的事;梁珩依然早出晚归。

    这些天一直都是艳阳天;担心会天旱;衙门众人天刚亮就要出城;下乡去查看百姓以前挖的田沟可还能用;不能用的要动员百姓尽快挖沟;从山上引山泉下来灌溉田地。

    前面虽然绣好了两批绣品;但是水平都很一般,而现在江宁的绣品要打出名气来,这些绣品显然是不行的。沈蓁蓁这些天也跟着绣娘学习江宁刺绣。

    很快第三批绣品也慢慢绣出来了。沈蓁蓁也早在半月前写信和她大哥商量了此事。

    如今世面上常见的绣品皆是苏绣、蜀绣、湘绣、粤绣;这四大名绣。别的地方的绣品,市场皆不大好。沈宴是生意人,第一时间便考虑了这绣品会不会有市场;且绣品的生意沈家从来没有做过。但是因为是妹妹亲自写信来的;沈宴还是应了下来,就算到时候绣品不好卖;亏些钱就亏些;只要妹妹他们能好好的。

    很快沈宴就到了江宁。

    沈宴坐了马车到了县衙门口;进了门去;留在县衙里当值的两个衙役;还不认识沈宴。一听沈宴是梁珩的大舅哥,马上殷勤地带着他去了后衙。

    沈宴路上问梁珩在哪里;两衙役说县令下乡去了。

    到了过堂处,两衙役停住不前了;这后衙如今都是姑娘;他们进去不合适。

    沈宴见两衙役只送他到门口,也没多想,只当是两人还有别的事。谢过了两人,便穿过了过堂。

    沈宴刚推开院门,就见里面挤挤挨挨地坐着很多年轻姑娘,每人面前都放了绣架,正低头绣着花。阳光下,都明灿灿的。姑娘们听到院门响动,都抬起头,看了过来。

    沈宴三十岁的人了,见六七十个姑娘齐齐看过来,还是不禁老脸一红。这红肥绿瘦的姑娘堆里,沈宴一下找不到妹妹。顶不住那么多双眼神的压力,沈宴嘭的下就关上了院门。

    沈蓁蓁也在其间,看到兄长突然出现在院门口,不禁惊讶,还没回过神,就见兄长突然从外面将门关上了。

    沈蓁蓁略交代了两句身边的绣娘,便急急出了院门,就见兄长正站在院门外不远处的廊下。

    “大哥。”

    沈宴转过身来,见妹妹出来了,长吁了一口气,道:“那两个衙役兄弟竟然不告诉我,你们在里面绣花。”

    沈蓁蓁笑了笑,“可能他们忘了,衙门里也没个丫鬟什么的,有事都是直接进后衙去的。”

    沈宴不禁皱皱眉,道:“你们也该买两个丫鬟了。”

    “如今就我和梁郎两个人,小日子不知道多美呢,我可不想再多个人出来了。”沈蓁蓁笑道。又招呼沈宴进去。

    沈宴不禁有些尴尬,“那么多姑娘在呢,我进去不合适吧。”

    “我们去后院说话,她们在前院呢。”

    沈宴只好点点头,总不能一直在这里说话。

    沈宴低着头跟着沈蓁蓁进院去了。

    众姑娘们看着县令夫人又带着那个刚刚差点闯进来的男子回来了,不禁都好奇地看着两人,刚刚匆匆一瞥没看清沈宴的长相,这会看清是个模样极周正的男子后,大多数姑娘都羞怯地低下了头。

    沈蓁蓁交代了两句,就带着沈宴到了后衙。

    院子里摆着桌椅,沈宴坐下了。

    沈蓁蓁进厨房给沈宴倒了一碗凉开水,放在桌上。

    “爹娘他们都好吗?”

    沈宴喝了口水,点点头,“都好。娘还让我给你带了几匹布,回头我就让人送过来。”

    提到远方的家人,气氛一下就有些低沉了下来。如今沈蓁蓁不同以往,已经嫁作人妇了,有生之年,与家人的相聚只会越来越少。

    沈宴见妹妹有些难过,忙转开话题,“妹妹,前院里的那些姑娘就是在绣你说的那个江宁绣品吧,怎么样?”

    “很多姑娘学得很快,如今绣出来的都有模有样了,大哥也知道我自小学女红的,有些绣出来的我都比不过。我觉得这一批可以拿去试着卖了。”

    沈宴点点头,这绣品,他也不会看好不好,既然妹妹都说好了,那一定是好了。

    “行,我先拿一批出去卖卖。”

    说着沈宴又问起梁珩来,“妹夫去乡下做什么去了?”

    沈蓁蓁道:“上次亏得大哥送粮种来,如今听梁郎说,田里的秧苗都长了很高了,最近江宁一直都是艳阳天,都没下过一滴雨,梁郎担心会天旱,便下乡去检查田沟去了。还有些灌溉的器具也要提前准备好。”

    沈宴点点头,“这些粮种,我在苏州买的。苏州那边的水稻最多产,我想着苏州离这边也不远,那边能种,这边应该也是可以的。”

    沈蓁蓁点点头,如今粮种都种下去了,只能祈求收成会好。

    沈宴上次忘记给梁珩说他在苏州那边听到的一些种水稻的经验了,这次再回来已经有些晚了,秧苗都长大了。

    两兄妹聊了一会儿,沈蓁蓁便去前院取了几幅绣好的绣品来给沈宴看。

    沈宴拿起其中的一副,绣的是一张枕帕。只见枕帕上绣着两只交颈的鸳鸯和一些牡丹花。那鸳鸯的眼睛仿佛要活过来了一般,色彩鲜艳喜庆,特别是那双眼睛,好像是真的嵌上去的一般。

    “大哥摸摸看。”

    沈宴虽不明,还是伸手摸了摸,没感觉到什么。

    “大哥可感觉到什么了?”

    沈宴摇摇头。

    “大哥再摸摸自己衣襟上的绣纹。”

    沈宴依言摸了摸衣襟,凹凸不平。

    沈宴明白了,这些刺绣绣上去竟然摸不出来,像是画上去的一般,细腻如斯。

    “江宁独有的丝线,可以分成很细很细,绣上去手很难摸出痕迹来。只是颇有些费时,大哥看的这副是绣娘绣了半月才绣好的。”

    沈蓁蓁说着又拿起其他两幅,“这是那些姑娘绣的,虽然比不上绣娘,但依我看,这绣品也差不多,很精致了。”

    沈宴就算不懂刺绣,沈蓁蓁这么一说,他就想到了这里面的商业价值,要明白天下四大名绣,没有一家可以做到细腻如斯的程度啊。

    沈宴放下手里的刺绣,对沈蓁蓁道:“妹妹,我看这绣品会好卖的。”

    沈蓁蓁见沈宴真正地认可了,也不由心下一松,笑了起来。

    沈宴又想起一件事来,“哦,如意让我给你带话,因为离京太久,菱儿妹妹想哥哥了,我们正好这段时间有商船上京城去,这两天,她们就坐船进京去了。”

    沈蓁蓁点点头,毕竟菱儿只有黄梵一个亲哥哥了,菱儿又还小,离开哥哥太久,容易思念成疾。

    梁珩晚间回来,沈宴已经回客栈了。

    沈蓁蓁将白天沈宴来的事说了,梁珩听大舅哥也认可了,不由也心下一松。这件事做好了,就算是为江宁的百姓做了一件切实的事了。

    次日。

    因为沈宴来了,乡下的事情也处理得差不多了,梁珩便留在了县衙没有下乡去。

    昨天沈蓁蓁已经交代了沈宴过来吃早饭,沈宴大清早就过来了。还带来了家里人为沈蓁蓁夫妻准备的东西。

    沈蓁蓁看着那几匹名贵的布匹,笑道:“现在我们没有用名贵布匹,等以后江宁刺绣的名声打出去了,就得用好布了。”

    沈宴笑道:“这布的事就交给我。”

    沈蓁蓁点点头。

    梁珩道:“这事又要麻烦大哥了。”

    沈宴虎起脸道:“知道是大哥,还客气什么。”

    梁珩不由心生感动,他是独子,沈宴虽说是大哥,但是天下难有沈宴这样一心为妹妹的大哥了,爱屋及乌,对他也是真心实意的好。

    几人吃过了早饭,梁珩好不容易在家一天,帮着沈蓁蓁做了一些家务,沈宴也不闲着,帮着将水缸清洗了,又打满了一缸水。

    忙过后,两人坐在一起说话。

    梁珩跟沈宴说了一下江宁县的现状,沈宴将听来的京城的消息给梁珩说了。

    听闻有那么多人落马,梁珩还是很惊讶的。没想到小小的江宁县的事,竟然能牵扯到那么多人,真如皇上所说的那句,只要打开一个小窟窿,就能捅开一片天地了。

    沈宴在江宁待了几天,就带着一百来副刺绣,匆匆忙忙地走了。

    而田间的稻谷也抽了穗了。

    天一直放晴,艳阳高照,歇都不歇一下的,虽然已快八月了,还是热得厉害。

    也幸好梁珩他们提前督促乡亲们做好了准备,地上的土都干出一道道裂缝了,田里还是有水的,一股股山间的泉水,滋养着田间的希望。

    半月后,田间的稻谷颗粒都渐渐鼓起来了,能看出一串串饱满壮硕的稻谷雏形了。

    沈宴也回来了,果然不出沈蓁蓁她们所料,放在玉店的绣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沈宴处理了一些旁事,就马不停蹄地过江宁来了。

    而江宁这边的姑娘们也只绣了一百来副出来,想要打开市场,远远不够。见效果好,梁珩又推及到了附近几个镇。

    先前一个镇的姑娘都来县城绣花了,整个县都知道这个消息,很多百姓有些持怀疑态度。毕竟农家女虽然也会绣些简单的花样,但是这个能卖钱吗?

    很快第一批绣女们分到银子的消息就传开了,分到的还不少,足够一家人用几个月了。这一下全县都轰动了,可梁珩考虑到地方不够,只多推及了两个镇。很快就有其他镇的里正,进城来找梁珩商量,让他们镇的姑娘也来绣花。

    梁珩不禁为难,花是可以绣,主要是现在一下找不到地方,让那么多姑娘一起来绣。

    沈宴这时候站出来说,愿意给这些姑娘,盖一个大的真正的绣坊,只是要江宁的百姓答应他,以后绣品只卖给他一个人。

    沈宴这是以一个商人的身份说的,这样其实对江宁的百姓并没有什么坏处。沈宴是梁珩的大舅子,并不可能会坑百姓,价钱也不会低了,就看江宁的百姓怎么看了。

    梁珩也考虑到沈宴和他关系的这一层,为了不让百姓对沈宴的目的有其他想法,便将粮种也是沈宴出银出力的事说了。沈宴绝不会坑江宁的百姓。当时梁珩说给沈宴算粮种银子,被沈宴给堵回去了。

    虽然沈宴是他的大舅子,但是梁珩知道,生意场上的事是一码归一码的。这刺绣的事要是没有沈宴,很大可能是做不成的。而沈宴作为商人,自然也要顾及到自己的利益。

    里正们一听,好啊,原来这位还是江宁县的恩人,当场就同意了下来。

第九十八章() 
因为来的里正并不齐;梁珩还命人去通知了其他各镇的里正。询问他们是否同意沈宴的要求。

    能当上里正的;大多都是德高望重;一生经历了很多而思想十分睿智的老者。

    撇开沈宴是梁县令舅子这一关系不谈;光是粮种是沈宴送来的;就能让百姓感恩戴德了。何况他还是梁县令的舅子。梁珩现在在江宁的威望风评都极高;近来一个月;这位新县令几乎每天都披星戴月的在乡下奔波,对待百姓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有生之年;谁都没碰上过这种真正的父母官。因为有梁珩在,百姓们都相信,沈宴绝不会坑百姓。何况这营生本就是梁珩他们想出来;想给百姓改善生活的。

    沈宴这个要求;无疑是绝对有前瞻性的。一两年之后,江宁的刺绣跻身进了名绣中;四大名绣变成了五大名绣之时;数不清的商人到了江宁来;想要分一杯羹;才发现这里的百姓只认准了一家沈姓商行;其余的商行一概不卖,无论价钱出到了几何。无奈之下;这些商行也只好去找沈宴商量,能不能将他手上的货出一些给他们。这是后话。

    沈宴见江宁的百姓都同意了;当天就组织人手准备起来。

    城里已经没有空地了;只好在城外圈了一片空地,因为这建成之后,是归官府所有,并不归沈家商行,所以这地沈宴并不出银子。

    至于建房子的木头,城里也有木材商,但是木材商那点木头,是远远不够的。而几乎百姓家家户户都会储存干木头,沈宴便托梁珩给附近几个镇传话去,有杉木并且愿意卖的就拖到县城来。

    这木头放着也是虫蛀了,没了再上山砍就是,何况这木头还是给江宁建绣坊的。

    一时间,拖木头的牛车,源源不断地往江宁城运杉木来。

    这绣坊的图纸也得请人画,这才是最费时间的,好在江宁有会画图纸的匠人,也免得沈宴还要回凉州去找人画了。

    沈宴这边忙得热火朝天,沈蓁蓁她们也是不得闲。

    新来的两个镇的姑娘都要从头学起,又多请了几个绣娘来教她们。

    绣架又不够,还得请人连夜赶制,好在这些姑娘们还在学基础,暂时还用不上绣架。

    姑娘们一来就是一整天,虽然自己带了干粮,沈蓁蓁还是管茶水的。一时间,事情就多了起来,陈氏也来帮忙来了。

    江宁刺绣既然这么精致,为何以前没听过呢。沈蓁蓁也打听了一番。

    原来是以前江宁刺绣和外面的差不多,是近几年有个丝线坊突然生产出了这种丝线,江宁的染色技艺是极出名的,这种丝线配上独特的染色技艺,绣品细腻且色彩明艳,效果一下就出来了。只是过去三年江宁的经济萎靡不振,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做刺绣生意的都去了蜀地、苏粤等地了,根本不会来江宁。江宁这特别的刺绣就没人发现。

    田里的水稻眼看着挂起沉甸甸的穗了,梁珩也终于松了口气。

    等绣坊的图出来了,江宁县内多半的匠人都来了县城,帮忙修建绣坊。还有一些自愿来帮忙的百姓,当然有一个算一个,沈宴都给了工钱。

    杉木都是干的,直接凿成需要的尺寸就可以。众人齐心协力,终于在半个月后,一座崭新的,四四方方的绣房就立起框架来了。

    绣房中间有一块四方的空地用来采光,盖上瓦,槌平了地面,绣房前期算是完工了。

    很快全县的姑娘们都来了县城,自带板凳,坐在绣房里,开始学习刺绣了。

    连姑娘们练手用的布、针、线,沈宴也一块资助了。

    这绣坊的事,男子自然不好管,就落在沈蓁蓁头上了。

    因为天气很还热,姑娘们从家里带来的茶水很快就喝完了,沈蓁蓁便雇了个人,在绣坊里专门负责烧开水。

    教学有几个绣娘,沈蓁蓁每天去绣坊看两圈就行。

    好些姑娘天没亮就来了县城,回到家时,天都黑透了,但也好在都是一个村的约着一起来。但每天这么来回跑也不是办法,沈蓁蓁便想着等这些姑娘以后学会了,便在家绣,绣好了再送到县城来。

    可能最近太累了,沈蓁蓁总感觉到倦意。有时候坐在绣坊里,还在绣着花呢,就忍不住打盹了。

    陈氏就坐在她身旁,看她困顿的样子,便劝她回家休息,绣坊她看着。

    沈蓁蓁也着实感觉没什么力气了,便与陈氏道了谢,回家躺下了。

    梁珩回来的时候,家里悄无声息,梁珩只以为沈蓁蓁去了绣房没回来。进房准备换衣衫,就看到沈蓁蓁正躺在床上。

    因为太忙,沈蓁蓁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午睡了,梁珩走过去,就见沈蓁蓁睡得正熟,摸了摸她的额头,也没发烫。梁珩放下心来,换好了衣裳,又轻轻出了房去了。

    沈蓁蓁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日落西山了。

    沈蓁蓁睡得头都有些昏沉了,坐起身来,醒了会儿神,才穿衣出了房去。

    沈蓁蓁出了房间就听到厨房有动静声传来,是油在锅中的‘滋滋’声。沈蓁蓁不由疑惑,这是谁在做饭?

    沈蓁蓁走到厨房门口,便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一身青衫的梁珩,双手袖子挽到了小臂,握着锅铲,正低头翻炒着锅里的菜,灶沿上已经放了一碗炒好的菜了。

    沈蓁蓁愣在门口。虽然成亲这么久,但是梁珩还从未给她做过饭。君子远庖厨,何况梁珩已经是一县县令了,做饭的事传出去不好。所以梁珩有时候有空,想帮她做饭的时候,沈蓁蓁都不让他做,只让他帮忙生生火,洗洗菜。

    梁珩正准备加盐了,抬起头来,就见沈蓁蓁正倚在门口望着他。

    梁珩看着她笑了笑,“起来了?快洗漱,饭很快就好了。”

    沈蓁蓁看着梁珩,梁珩最近被晒黑了不少,脸上脖子上甚至还有不少地方晒脱了皮。君子远庖厨,可今天沈蓁蓁看着握着锅铲的梁珩对她笑,感觉像是才初次见到梁珩一般,心不受控制地砰砰乱跳。这是她的男人啊,愿意为她洗手做羹汤的男人。

    沈蓁蓁快步朝梁珩走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