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书生撩人-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珩摆摆手,段续明白梁珩的意思;进了舱去了。

    次日下午;一行人到达了最后一州,耀州。

    耀州州牧罗昶,也带着人在码头等候御史巡官。

    几乎和庐州如出一辙,罗昶也要求尽快验粮。

    还是用了一个下午,粮食验完,除了下面的粮食大多腐烂了之外,没有出现空缺。

    罗昶似乎真的松了一口气,邀请诸御史到州牧府宴饮。

    梁珩当然拒绝,带着人回了驿站。

    饭后,梁珩借着散步,和众御史说自己要上街走走。

    连日奔波,众人实为疲惫。段续说要陪他一起去,梁珩谢绝了。

    梁珩出了驿站,往进城门方向走去。

    一路上没碰到什么百姓,就算碰到两个,也是行色匆匆的。

    梁珩走了好几条街道,直走了半个城,依然没看到有什么人。路过的高门大户,大门都是关得紧紧的。

    梁珩愈发感觉到奇怪,正好到了一处茶肆,梁珩走了进去,里面也没什么人。

    一个伙计上前来招呼他,梁珩趁机问了为何城里没什么人。

    那伙计犹豫了会儿,道:“客官是外地人,这事您就别问了,就这几天没什么人,过了这几天就热闹起来了。”

    说完,那伙计倒完茶,匆匆走了。

    这几天冷清,过几天就好了。换句话说,这几天可能是他们来了,有什么原因,限制了耀州百姓的出行。过几天他们走了,这限制就解除了。

    梁珩没坐多久,结了账,起身往回走。

    梁珩没发现后面一直跟着一个人,等他走远了,那人进了茶肆,询问那伙计跟梁珩说了什么。

    那伙计脸色顿时惨白,摇了摇头道:“我什么都没说!”

    。。。。。。

    梁珩回了驿站,面色无异。洗漱一番后,就躺下了。

    次日,梁珩等人在罗昶一行人的目送下,登上了船。

    罗昶看着船帆扬起,顺着风向,很快离开了耀州码头,往京城方向去了。

    一切很顺利,罗昶的心落回了实处。

    船离开耀州一个时辰左右,梁珩就下令停船。

    一众御史不解,梁侍御史这是想做什么?

    梁珩却解释到自己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落在驿站里了,要回去取。

    众人心有埋怨,但梁珩说了有很重要的东西落下了,现在刚好离开没多远,回去也碍不了多大事,粮仓也都验完了,回京也不急于这一个时辰,只好都不说话。

    船很快又在耀州城外的码头靠了岸。

    梁珩带着段续往城里走去。

    梁珩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落下了,只是他觉得这耀州城一定有问题,所以一定要回来看看。而如果不用这个理由,说自己怀疑粮仓有问题的话,一些御史一定会拼命拦他。能不能回来还是两说。

    两人还未走至城门,远远的,就见城门处排起了两列长队,看着穿着,像是百姓,且肩上都挑着担,或是背着背篓。

    段续也吃惊不小,要知道昨日他们进城时,城内街道上都没有几个人,城门处更是没有一个人影。

    梁珩预感越来越强烈,他早就有了的猜测,答案很快就会揭露了。

    梁珩和段续都没有穿官服,混在百姓里,只是看着模样清秀点,并没有守兵怀疑两人的身份,放两人进去了。

    等进去了,看清城内的模样,段续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在的这一天,冷冷清清的耀州城百姓,似乎都在他们走后进入了耀州城,街道上挤挤挨挨的全是背着挑着挑子的百姓。

    他们似乎都在往一个方向去,耀州仓。

    段续看向面色严肃的梁珩,他惊讶地发现梁珩似乎早就知道了一般,丝毫不惊讶。

    梁珩一开始只是怀疑,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两人跟着百姓往粮仓方向走,一路碰到很多马车往城内各处去的,上面装满了麻布袋子,装得鼓鼓囊囊的,看着像是粮食的形状。

    等到了粮仓,就见粮仓前挤着大量百姓,还有很多马车,一袋袋粮食,不停地由大门里扛出来。

    马车都排着队,很多上面已经装了大半了。

    而百姓们则或坐或站地在一旁等着,似乎要先等这些马车装完。

    一个官吏正站在大门处,手里拿着一本账本,核对着扛出来的粮食数目。

    “梁大人,这。。。”

    没想到这粮仓竟然真的有问题,这粮食竟是临时凑来的。骗过了他们后,就再还回去。

    梁珩没有说话,面沉如水,只是看着前面挤挤攘攘的人群,并不说话。

    一车车的粮食被拉走,段续不知道梁珩会如何应对,前面梁珩就和他说过,他怀疑这粮仓有问题,他当时还劝梁珩别多想,没成想粮仓真的有问题。

    梁珩静静地看着,等了不知多久,直到那些马车都装得差不多,梁珩挤开身边的人群,往粮仓门口走去。

    段续见梁珩动了,不由着急,现在只有他们两个人,就怕出什么意外,他们应对不了。

    但段续还是跟着一起挤上前了。

    梁珩很快挤到了前面,就站在那手持账本的官吏旁边。

    那官吏见梁珩挤到他身边,看了一眼,觉得面相似乎有些熟悉,还不待他说话询问,梁珩一把抢下了他手中的账本。

    “你!什么人!胆敢抢官爷的东西,不要命了吧?来人!来人!将此人拿下!”

    那官吏大惊后,又大怒,就要叫人来将梁珩拿下。

    梁珩却不管他说什么,快速翻看了一下账本,就见上面记录了一些人名和粮食数目。

    几个府兵涌上前来,就要拿下梁珩。

    段续看得不由着急,这梁珩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这官场险恶,要是这耀州州牧豁出去了,将他们杀人灭口。。。

    梁珩脸色不变,从怀中摸出御印,对着那官吏大声道:“看清楚了,本官是巡官侍御史梁珩!”

    正准备扑上来的府兵也愣住了,看着那御印,不敢轻举妄动。

    那官吏也是吃惊不小,这巡官们不是早上刚走吗,怎么还有一个,还会出现在粮仓这里。

    等那官吏再好好看了看梁珩,他也是跟着罗昶去迎接过梁珩他们的,这会儿就认出他来了。

    那官吏膝盖不由就是一软,扑通一下,跪倒在地。

    府兵们一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见御印如见圣上,不跪就是杀头之罪,也都扑通扑通地跪下了。

    百姓们并没有听到梁珩说的话,见那些官爷全都跪下了,也跟着跪倒了一片。

    罗昶本来也在粮库的,只是这两天他有些心力交瘁。梁珩他们一走,心松懈下来了,就感觉累得慌,回去打算好好休息一下,这里就交给了那个粮官处理。

    没成想这一回去就出了事,他怎么也想不通,这已经走了的御史,怎么又回来了呢?

    但罗昶知道,自己完了。

    不仅是粮仓空缺的罪,还有这欺君之罪。这还有活路吗?京城里也没人再敢保他。

    报信的下属见罗昶一下跌坐回椅子上,双眼紧闭,整个人都透着一股灰颓地绝望。

    “大人,这御史只是两个人,要不咱们就。。。做干净点,就算怀疑大人,也拿不出证据来。”

    罗昶猛然睁开了眼睛,呵斥了一句,“滚!”

    那下属瞪大了眼,不明白罗昶这是怎么了,那难道不是唯一的办法了吗?真的要等到这些御史将耀州的情况上奏上去?这可真就是死罪了啊,何不博一线生机?

    罗昶像是一下老了十岁一般,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罗昶不会用那个法子,现在他有罪,最多不过就是一死罢了。他要是敢杀朝廷巡官御史,一家老小,乃至九族性命,都会与他陪葬!

第一百二十章() 
梁珩将账本抢入手;亮出了身份御印来;所有人都跪下了。

    梁珩收起御印;沉着声;看着那些一车一车的粮食。

    那粮官只觉一股凉风直往自己脖子钻;旁边有人见情况不对;连忙跑去州牧府通知罗昶。

    梁珩出声让那些百姓起来。

    那些商户百姓们;惊疑地看着梁珩,他们现在不关心这看着不像官员的人是谁,他们只想知道;自己这被迫被借的粮食,可否还能还回来。

    商户也就算了,这些不过是家中的一些储备粮食;而对挤满了大门前空地的百姓来说;这些是他们一年的口粮。

    梁珩让段续上前来看着,自己进了粮仓去。

    梁珩走进第一间粮库;就见里面的地窖;已经半空了;上面那层粮食已经被挖空;露出底下略有些腐烂的粮食来。

    梁珩连走了几间粮库;情况都是如此。

    梁珩走出大门来,外面的百姓还在殷殷切切地看着他。不知道梁珩的出现;会不会影响他们拿回自己的粮食。

    “说吧,这怎么回事?”梁珩还是朝地上的粮官问道。

    事至如此;狡辩已经没有意义;这御史肯定是有所怀疑,才会杀了回马枪。

    那粮官战战兢兢地将事情说了。

    原来从梁珩他们出京起,四州的州牧都得了信。本来也想像以前那样,御史们也不会挖出粮食查验,企图蒙混过关。

    但没想到梁珩竟然想到了用竹子查验。

    除了李肃不知情,另外两州州牧就急了。和当时王厢的借粮主意一样,其他两州州牧立即就实行了。

    州牧说借粮,那些商户都要仰仗州牧的鼻息,自然是不同意也同意了。而百姓们,则十分不愿,民以食为天,粮食就是百姓的命。这州牧说借粮,谁知道他到底还不还?

    最后还是威胁恐吓,才让临近镇的百姓借了粮。

    梁珩等人一路来,在路上耽搁挺久,等他们到达的时候,两个州早就将粮仓的空缺补上了。

    只是怕梁珩等御史到达时,百姓若是议论这件事会被他们听到,于是那两天,城外的百姓便被禁止进城,城里的百姓,州牧府也贴出了通告,尽量不要出门,不得议论借粮一事,否则定罪云云。

    故以,梁珩等人进城的时候,才会看到冷冷清清的耀州城。

    罗昶最终都没有走出州牧府去见梁珩,为自己狡辩一二。

    而这些借来的粮食,自然要还给百姓啊。梁珩让那官吏按着账本上的数目给百姓还回去。

    但是,百姓被迫借的粮食都是当年的新粮,而这些粮官先给商户乡绅们还了粮,剩下的都是陈粮了,有的甚至是好几年的粮食。

    一个百姓带头责问,其他原本不敢多言打算忍气吞声的百姓也跟着责问起来,场面一下失控起来。

    梁珩站在一旁,没有说话,这事不归他管,且他现在也管不了。

    那粮官看了一眼梁珩,见他没有什么表示,就明白这御史不会管这件事了。

    可粮食已经给那些商户拉走了,剩下的这些都是底下的陈粮。

    当然这也是他们故意的,那些商户乡绅出了粮食的大头,所以还粮的时候,自然也要紧着他们先还了。若是没有这侍御史在这,他们肯定会吓唬几下这些百姓,保准他们不敢再吭声,这也是一早就想好了的。

    可现在这侍御史站在旁边看着呢,现在已经活罪难逃了,再惹这侍御史不高兴,只怕他回京再多添几句,只怕他们死罪也不可免了。

    粮官焦头烂额的,连忙叫人去请罗昶过来。

    罗昶没有过来,倒是让人去和那些拉走粮食的商户商量,将他们拉回去的粮食买下来,还给百姓了。

    梁珩见这事处理完毕,带着段续,拿着账本就出了城。

    段续略落后两步,走在梁珩后面。

    梁珩一路都在想事情,没有说话。

    梁珩还没有上京到任前,上至二品宰相,下至九流小吏,都已经听过梁珩的名字了。

    一是梁珩刚到江宁赴任,就捅破了天,朝中十余员官员,间接因为梁珩而落马。二是梁珩发现天黍的事,让他名震朝野。三是御史大夫徐恪,竟然会开口向皇上要人。

    段续一直对梁珩很好奇,可梁珩上任之后,并没有做出什么刺头事情。他听说当时三省的尚书还曾为梁珩去哪省而特意在政事堂讨论过,当然都不是要人的,都想将这个刺头踢出去。

    所以梁珩一到任,表面上没人关注他,但其实众人都憋了一口气,想看看这梁珩进京后,到底能翻出多大浪花。

    段续看着信步走在前面的梁珩,他很年轻,这毋庸置疑,他甚至是从五品的高官里最年轻的了。

    这次江淮出行,皇上让年轻的,在御史台里毫无资历的梁珩领头,其实很多御史是不满的。在朝堂上,只有两样东西能让人信服,一是资历,二是背景。这两样,梁珩都没有。

    段续心情复杂,他在梁珩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是满腔热血,他也曾梦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为手握大权的重臣,进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名臣。然而熬了这么些年,他依然只是小小的八品监察御史。他和梁珩到底差在哪呢?运气吗?

    两人出了城,回到码头,船上的御史们,早就等得不耐烦了,梁珩他们这一去,至少两个时辰了。

    可谁都没有京城去找两人,只想着回京就参上梁珩一本。

    然而梁珩再一次做出了让他们几欲暴跳的决定来。梁珩竟然想要重回庐州查验粮仓!

    这下没有御史沉得住气了,这梁珩是仗着自己是主巡官就胡乱下令吧。眼看这四州好不容易才查完,就能回京述职了,这梁珩非得因为自己心存怀疑就想耽误皇上和大家的时间,又跑一趟庐州?

    “梁大人,这庐州我们都是一个窖一个窖的查过的,肯定不会有问题了。这一来一回又是两三天时间,我们倒是无碍,只是皇上,怕是早就等得心急如焚了。一旦皇上怪罪拖延之罪,这责任梁大人能负吗?”

    梁珩看向说话的御史,不急不缓地将刚刚城里发生的事情说了。

    众御史大惊,转向一旁的段续,“段大人,梁大人说的可是真的?”

    段续闻言不禁皱眉,这些御史真的太不将梁侍御史看在眼里了,当着他的面就怀疑他说谎。

    段续道:“诸位大人不相信,现在船也还在耀州码头上,进城也不费功夫,诸位大人何不自己进城去粮仓看看,亲眼看到那些被挖空的粮仓,岂不比我们口述更能让诸位大人相信?”

    段续这话说的没什么情绪,但众人还是从里面听出了警告,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这么问话不合适。当下都有些讪讪,虽然众人都不是很信服梁珩,但表面上,一直都没有什么不敬的。

    船帆扬起,往庐州方向去了。

    谭怀义也万没想到众御史会杀一杆回马枪,半点准备没有,庐州还了粮后,半空的粮窖就暴露在众御史面前。

    一行人很快回了京。

    。。。。。。

    齐策想过粮仓可能会亏空一些,但应该也只是这一季度的,因为粮库,每年都会有御史巡查,往年的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梁珩一众御史跪在御案下,紧紧盯着地板上的纹路,大气都不敢喘。这事,御史台的责任,定跑不了了。

    他们以为齐策会勃然大怒,可等了良久,都没有听到齐策的怒吼。

    齐策貌似平静地看着奏折,捏纸的手背上,却已是青筋暴起。

    齐策不明白这些官员到底是怎么了,他看着像是性情和善的君王吗?

    这一次,依然是徐恪奉命出巡江淮,这一次不是去将人绑了送进京城复审,齐策赋予了徐恪就地处决的权力,一旦查出与此案有牵连的官吏,不论官职大小,一律处决。

    这是齐策上位一来,第一次大开杀戒。

    以往齐策表现出的,真的像是一个温顺的郡王,上一次江淮事件,被斩头的寥寥几人,其余都是革职或是流放。

    这一次,官员们,终于见识了什么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成河。

    这次,四州不止是现任的官吏,还包括前面的官吏,甚至追溯了好几仁。江淮的官吏,被查处的,都就地处决,而被查出的往届官吏,已经调遣至全国各地,或者是已经擢升至京城,成为了手握重权的京官的,都没有一个逃过。

    被斩头者,上千数。

    梁珩这一次出巡,快一月,才终于回了家。

    和畅长大了不少,每天都缠在沈蓁蓁问爹什么时候回来。可当梁珩真的回来了,和畅一下就躲在了沈蓁蓁背后,似乎不认识爹了一般。

    风尘仆仆的梁珩,只轻轻抱了抱妻子。

    “蓁儿,你辛苦了。”梁珩低头看了看长大不少的儿子,对沈蓁蓁道。

    沈蓁蓁看着明显消瘦不少的梁珩,满心心疼,忙吩咐下人烧水,准备梁珩沐浴。

    梁珩回家总是会先换衣裳,才抱妻儿。

    梁珩换了外衣,将沈蓁蓁背后的儿子拉到近前,“畅儿不认识爹了?”

    和畅嘟着嘴,摇摇头。

    “爹,你怎么去那么久不回来,娘好想你。”

    梁珩一把抱起儿子,笑道:“娘想爹,畅儿就不想爹了吗?”

    和畅扁着嘴不说话,爹常教导他男子汉大丈夫,后面还说了什么他忘了,总之不能将想不想的挂在嘴上。

    梁珩见儿子不说话了,以为儿子不高兴了。不由愧疚,这一行,忙得连给儿子买点小玩意都没想起来。

    和畅又重了不少,以前做的小衣裳都不合身了。头顶扎了一根小辫子,正别着一朵明红色的花。

    梁珩看着那朵花,正准备询问,就见沈蓁蓁朝他嘘了一下。

    梁珩看着暗笑做一团的沈蓁蓁,就明白这肯定是妻子趁儿子不备,悄悄别上去的。

    和畅并不知道自己头顶被娘别了一朵娇嫩的花,正为自己是小小男子汉了,兀自骄傲得不行。

第一百二十一章() 
徐恪一月以后才回到京城;面色从容平静地在早朝上;将这次出巡的情况一一上禀齐策。

    众大臣缩着脖子听着一个一个听过的没听过的名字从徐恪嘴里吐出来;其中就有去年刚贬至江淮的工部侍郎李肃。

    李肃虽说是失职;可能原本罪不至死;只是天子大怒;他到底还是被砍了头。

    梁珩平静地看着站在最前方;背脊依然挺直的人。徐恪不年轻了,已是近知天命之年了。可年纪带给徐恪的,只是让他变得愈发的沉稳;而没有将他最初为官的赤诚和热血磨去。

    梁珩站在中间位置,在他前面的,是数十高官大臣;站在他后面的;则是众多低阶官员。五品是一个分水岭,大多官员一辈子都爬不上来。

    御史台虽然在查处上功不可没;可以前御史台是严重失职了。齐策没有忘记;御史台也随即清换了一批人。

    跟随梁珩前往江宁的几个监察御史;除了段续;其余的;革职的被革职,外放的外放。就连御史大夫徐恪;也被罚了一年俸禄,责令改过。

    而这其中;梁珩没有过;而且功劳最甚,得了赏银一万贯。

    沈蓁蓁看着被抬进家中,将一个库房角落堆满的装满铜钱的七八口大箱子,惊讶不已。

    梁珩站在一旁,将沈蓁蓁拉入怀中,笑道:“这是为夫全部的家产了,悉数交与夫人保管。”

    沈蓁蓁抬眼笑道:“这是交与我呢,还是交与我保管呢?”

    梁珩反应过来,“当然是交与夫人了,夫人尽可用。”

    沈蓁蓁趴在梁珩胸前,轻声道:“夫君,我们再生个孩子吧。我们有那么多钱了,多养一个养得起。”

    梁珩身体一下就有些僵。

    “你不想再要孩子了吗?”

    梁珩抱着沈蓁蓁恢复了少女般纤细的腰肢,轻轻抵着沈蓁蓁的额头,“有畅儿就够了,我不想你再受苦了。”

    沈蓁蓁欲言又止,她没有告诉梁珩,因为没有再要孩子,婆婆赵氏已经三番五次地隐晦跟她提起这事了。

    只有一个孩子确实太单薄了,梁家又是单传,沈蓁蓁理解赵氏的想法。

    。。。。。。

    “哎哟!心肝诶!别哭别哭了。。。翠儿,快去给小公子拿糖糕来。”

    钱氏抱着自己一岁多,已经会走路的孙子,左右摇晃着。

    杜月茹在一旁笑吟吟地看着这祖孙和乐融融的场景。

    丫鬟很快取来了糖糕,递给了钱氏。

    钱氏抓起一块糖糕塞在孙子手里,果然哄得他慢慢止住了哭。

    杜如月笑道:“娘,您看,您这孙子最是亲近您,我都哄不住他,您一抱上手,他就不哭了。”

    这话将钱氏哄得眉开眼笑,猛地亲了一口孙子的脸蛋,笑呵呵道:“我这乖孙子啊,就是和我亲。”

    杜如月趁势又捧了钱氏几句,直哄得钱氏笑出了满脸的褶子。

    孙采薇一大清早过来请安,就碰到了这婆媳和睦的场面。

    孙采薇强坐了一会儿,看了一眼那被糖糕糊了满脸的孩子,实在坐不下去了,站起身来,勉强带着些笑意道:“娘,我那还有事,就不陪您坐了。”

    钱氏看着孙采薇脸上的勉强之色,不满地抿抿嘴,颇有些不耐烦道:“让你陪我坐会儿,你那事就开始多起来了,也没个孩子,一天哪有那么多事。”

    孙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