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民国俏厨娘-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了!曾华池心想,这就对了!
他早几天就在沈谦的“知古斋”见到了一对明宣德江山海水纹青花卧足碗。姜曼容曾经私下里向他透露,说是任大帅任伯和最喜明宣德年间的青花,对珍品尤其看中。因此曾华池百般设法,想从沈谦这里求购,将这一对卧足碗赠给任帅,搏一搏任帅的欢心。可没想到沈谦这小子油滑,说是别的客商寄放在他这里的,死活不肯出让。曾华池也只有作罢。
沈士安那小子到底是个商人,白花花的现洋他不肯赚,却肯将这样的珍品送给阮家,让阮家当做寻常的盛器盛菜用?
曾华池一想到这里,就咬牙切齿。
可是他又不敢得罪沈谦。
如今本省局势不稳,任帅南下用意本就不明,本省督军沈厚也并未见明显的应对措施。可是这两省官场,本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地界儿,不到最后水落石出的时候,谁也不敢就此下定论。
沈谦既然将这件卧足碗送来此间,令其堂而皇之地从阿俏手中托出来,在众人面前亮相,哪怕将这等珍品当做一枚最最寻常的盛器,也在所不惜这,难道不是明明白白地提点曾华池:这姑娘,是他的人么?
“曾会长,曾会长?”赵立人在旁推推曾华池,看到他脸上那咬牙切齿的表情,不免暗暗心惊。
“哦!”曾华池陡然醒过神来,连忙在脸上堆满笑,说:“确实如此,确实如此,也就只有这样的美器,能与阮家小姐呈上的美食相配,美食美器,在席间交相辉映,叫我简直不知该夸哪一样才好。”
旁人见他的态度陡然转了向,未免都有点儿错愕。
只有阮老爷子呵呵笑着拈须问:“曾会长,想必是敝孙女这最后几道大菜和点心,用诚意打动了您?”
旁人好意送了台阶来,曾华池哪有不顺坡下的道理。
“是呀,是啊,席上的这些菜式,越是到后来,烹制的手法越是纯熟。不由得令我记起当年在‘醉仙居’盲品,当年即便是盲品,也照样能辨出令孙女的厨艺精妙绝伦,独步省城,令敝人不服不行啊!哈哈,哈哈!”
饶是他如此响亮地尬笑着,曾华池还是忍不住地伸衣袖去擦了擦额上的冷汗一想到那个小姑娘,有沈家人站在身后,曾华池心里就觉得侥幸:还好他没有做得太绝,若是真的只是为了满足姜曼容的虚荣心,而得罪了沈家要保的人,那可就太蠢了。
“那曾会长和赵会长的意思是,阮家的席面没问题,阮家的主厨也没问题喽?”
阮老爷子笑吟吟地捋须徐徐开口,往曾华池和赵立人那里望了一眼。
赵立人早就被阿俏那一股子砸石膏的狠劲儿给吓到了,商场上最忌讳结死敌,若是他真将阮家得罪很了,以后对“小蓬莱”也没好处。再者他本来就是给曾华池拉下水的倒霉鬼。于是赵立人点点头,说:“只要曾会长没有意见,我就立即签发阮家三年的执照!”
曾华池将那只卧足碗轻轻放在一边,脸上自然而然地浮出微笑,望着阿俏:“阮家的三小姐,果然是有天意庇佑的人啊!”
他将“天意庇佑”这几个字说得尤其重。阿俏听了,眉心就此朝起一拧。
“这一道席面,越做到后来,越是出彩,令敝人真是不得不服,不得不服啊!”
曾华池终于也表示同意。
赵立人早有准备,立即命人取来纸笔,准备在事先就印好的烫金执照上书写阮家的信息。
“‘阮家菜’,两位会长,你们不会再要求我家改名了!”阿俏在一旁脆生生地开口。
“这个自然!阮家的主厨这不就是你么?”赵立人没多想,提笔刷刷刷地就在执照上写下了“阮家菜”三个大字。
旁边“嘭”的一声,是上官文栋带着摄影记者过来,将这一幕郑重其事地拍摄下来,好作为明日那一整版上最醒目的一幅照片。
阮正源和身边坐着的几个阮家族人莫不喜动颜色,相互看看。阮正泓冲阮正源一竖大拇指:“老哥哥,还是你行,阮家的这柄舵,就靠你扶着。”
阿俏却双眼发亮,紧紧地盯着那张执照,见到赵立人在旁写下一行小字,一溜日期,然后小心翼翼地吹干墨迹,递给了阮正源。
“若没有今日有这样一出审核,我等也没有机会见识令孙女这样精妙的厨艺。”赵立人与阮正源握手,说到后来,多少还是带了愧色之前将阮家逼得太狠,最后却是自己这一方先认怂了。
“希望令府上三年之内不要再换主厨了,”赵立人真诚地嘱咐,“也免得我们饮食协会这边麻烦!”
阮正源连声称是,可是他身后的几名阮家族人,包括族长阮正泓在内,都是面面相觑,欲言又止,到最后阮正洲使了个眼色,示意大家回去再说。
十分钟之后,一直守在“小蓬莱”厨房里的阮家其他人也终于得到了消息,一时厨房里欢声雷动。高升荣如释重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出神地望着自己的一双手。阮清瑶张开双臂和小凡抱在一起,两人跳着欢呼一阵,阮清瑶突然住手,虎着脸说:“小凡,你这没大没小的!我可是你家的二小姐!”
小凡嘻嘻一声笑,正待说什么,只见宁淑扶着心口走进来,问:“看见阿俏了么?”
阮家人一起迎上去围住主母,阮清瑶关心地问:“妈,你还好么?阿俏应该在楼下雅间那里。”
宁淑摇摇头,说:“我就是从那儿来,阿俏不在那里。她她没上来过?”
阿俏确实不在雅间那里,她找了个机会直接从“小蓬莱”溜了出来,此刻正置身省城的闹市街巷之中。
她脚下轻快,却不辨方向,不知该向哪儿走。旧历八月底的天气,已渐秋凉,眼见一朵阴云蔽日,便淅淅沥沥地下起秋雨。
街上的人不多,阿俏百无聊赖,伸脚踢起面前的一大片法桐落叶,金黄的落叶乱纷纷地从她身边飞开,湿漉漉地砸在地面上,发出“刷刷”的声音。
这回,是她胜了!阿俏想,可是她此刻却无比心累,竟没有多少兴奋地感觉。
阿俏沿着道路走了一阵,冷不丁发现街边的橱窗里正亮着灯,灯光照耀着橱窗里陈列着吃饭用的青瓷碗碟,再日常不过的物件儿。
不知不觉,她竟来到了“知古斋”店外。
阿俏心里一阵茫然,抬脚步入店中。她来过两回,店里的伙计已经认得她了。
“这位姑娘,我们老板不在,有什么可以为您效劳的,您尽管吩咐就是。”
阿俏想了想,终于问了一句:“你们店,有没有,明宣德江山海水纹青花卧足碗?”
“哟,姑娘,连您也来问这件器物啊,看来这物件儿在省城是真的火。”伙计高兴地说,“我们‘知古斋’正巧有一对,您等着,我去给您拿来。”
阿俏默默地想:原来正巧有一对
少时那伙计抬了一个巨大的锦盒出来,打开一看,自己也不免“咦”了一声,道:“这可真对不住,可能是我们老板做主,已经卖了一件出去。如今小店只剩下一件。”
阿俏见那只锦盒里铺就的彩绸之上,盛放着一只色彩明艳、釉面光洁柔和的青花卧足碗。这只卧足碗旁边,还空着一个凹槽,想必原本还有另一只的。
阿俏伸出手,那伙计立即贴心地递上一副棉布手套。
阿俏将那只卧足碗从锦盒里取出来,翻来覆去地看了,终于能确定,这一只,与她在“小蓬莱”用来盛金汤辽参的那一只,卧足碗,一模一样,原本就是一对。
那一只,在她正需要的时候,送到了她手里;而这一只,则静静地在这件店铺里等她。
他做事永远是这样不着痕迹,却总是能明白她的,明白她的苦痛挣扎,也明白她的无可奈何。
可是一念及此,她心里竟觉无比酸苦为了这次的事她究竟付出了多少艰辛?她为人所伤,却还要在此之上另唱一出苦肉计;她付出了全部心血,承担了一切风险,在人前对自己做到最狠最绝,到头来,她所做的,竟还不如一只卧足碗。
阿俏垂下眼帘,珍珠似的贝齿紧紧咬住下唇。
“这位姑娘,如何?这只卧足碗,小的可不敢直接报价,您但凡有愿意接受的价格,不妨留个数字。等我们老板一回来,我立即向他请示,这样可好?唉,姑娘,这位姑娘怎么就这么走了?”
“知古斋”的伙计嘀咕着,望着阿俏在绵绵的秋雨之中夺路而走,沿着店外寂寥的街道,快步离开。
阿俏也不知自己怎么了,她只觉得在这世上自己用尽了力气,却还是在这个属于男人们的世界里,被那层重重的权势压得喘不过气来。心头有一腔被压抑的火,似乎永远无法宣泄,她只能快步奔行在这条秋日萧索的大街上,等待着她尽剩下的那力气被迅速耗干,就此臣服于这个弱肉强食的世道。
突然她停住脚步,陡然回头,望着身后“知古斋”那座楼上二层办公室的窗户。
她能感觉到他的关怀,可却始终找不到他的身影,这令她的一颗心止不住地往下坠。可她又始终不是一个能放任情绪的人,一旦确定了见不到,她就立即逼自己放下,扭过头,转身就要走雨势渐大,她终究不能在此停留。
一转身,阿俏险些撞上一个穿着长衫的男人,她总算在最后一刻刹住了脚,否则便会正正地摔进那人怀里。
一柄油纸伞的伞面向她头顶上移过去,为她遮住了寒凉的秋雨。
阿俏竟怔在当地,隔了好久,才想起来缓缓抬起头,望着面前那张英俊的面孔,那对温柔的眸子。
“你真是个傻孩子!”沈谦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温柔,说话时有轻柔的热气喷在阿俏粉樱色的额头上。
他的目光似水,从她发上那只玳瑁发夹上划过,又落在阿俏露在衣袖外面的小臂上。
“竟然对自己这么狠。”他伸手,轻轻地抬起阿俏的右臂,指肚在她臂上的疤痕上轻轻滑过,最终将那伞的伞柄塞在了她的手里,又勾起她的左臂,双手将她的一对小手连伞柄整个儿包住,呵了一口气。“也不想想,他们那些人,有哪一个,配得上你这样去拼的?”
阿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双眼热热的,却也只死撑着不肯哭,任凭沈谦修长的手指在她面颊一侧稍许勾了勾,替她将两绺散发轻轻地别到耳后去。
第119章()
阿俏持着那柄油纸伞,沿着秋日凄清的街道缓缓而行,也不知走了多久,才回到阮家。
阮家主母宁淑一听说阿俏回来了,立即说:“走,司机去发动车子,我送阿俏去医院。”
去医院?
阿俏的眼登时直了。她算了算去,算过所有人的反应,却唯独算漏了这个娘。可难道阮清瑶也没帮她私下解说一二?
“是呀,妈,赶紧带阿俏好好看一看,千万别留下什么隐患才好。”阮清瑶蹬着高跟鞋,“蹬蹬蹬”地迎出来。她早就把束发的发带什么的都拆掉了,一头大波浪潇洒地散在脑后。
阿俏盯着她。
阮清瑶便冲她皱皱鼻子,那意思是:许你拖我下水,不许我看一回热闹?
阿俏无奈,还没来得及将手中的油纸伞收好,就被宁淑拖走了。
在医院里,阿俏则万分抱歉地望着当初为她“接骨”的大夫计宜民,看这位计大夫被迫展现浮夸的演技。
“什么?这是真的?”
计宜民冲着阿俏大喊,阿俏只能冲他无辜地眨着眼睛,尽量配合他的表演。
“不可能!”计宜民将阿俏十几天前就诊时拍的病历找出来看过,又仔细检查了阿俏的手臂,最后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手绢,抹着头上的汗水,说:“难道这,真有天意?”
阿俏拼死忍着,要是宁淑不在她旁边,这会儿她估计早已笑昏过去了。
“不管上回是不是误诊,计大夫,我这个当娘的只想说,阿俏的手臂没事儿就好”宁淑泪水涟涟地答道。
阿俏与计宜民对视一眼,两人心下都暗自舒了一口气。
“可是,我儿手臂上留下的这些疤痕又是怎么回事,若是你当初没有给她打石膏,伤口便不会这样,也不会留下这许多疤痕。”宁淑一口气说下去,阿俏和计宜民脸色顿时一变。
“计大夫,你一定要想想办法,一定要想想办法,我儿长这么大,她外祖家没有让她吃过半点苦,身上没有半道伤疤,这回一下子添了这么多伤痕,你叫我这心里头怎么过得去”
阿俏发誓,她的母亲宁淑绝对不是一个爱唠叨的人,可是为了她的胳膊,这恳求的话像车轱辘似的来回来去地说。
计宜民十分尴尬,可是除了安慰之外,也说不出来什么。阿俏眼带温柔,轻声哄母亲:“娘啊,您先出去休息一会儿,您在这里说着,人家大夫也没法儿静下心来处方。”
宁淑一想也是,赶紧伸出帕子,将眼泪擦干,冲计宜民点点头,抱歉了一句,转身出去了。
“我的表现怎么样?”宁淑一出门,计宜民已经兴奋地冲阿俏低语,“我原来在学校的时候,是话剧团的骨干,怎么样,现在是不是宝刀未老?”
阿俏无语。
“不过你手臂上的疤么,可能确实在一两年之内很难消去。如果你真的介意,可以选一些长袖的,窄口的衣物。你的手臂形状本来就很美,这样穿衣也不影响你什么。”
说到阿俏手臂上的伤疤,这计宜民就一筹莫展了。
阿俏不在意,笑着说:“在手臂上留疤,总比在心头留要好那么一点儿不是?”
计宜民一竖拇指:“豁达!”
阿俏就又从随身的小荷包里取出一只瓷瓶,问:“大夫,您觉得这个会是什么?我闻了闻,觉得像是药膏。”
计宜民接过小瓷瓶,看了看,问:“这是士安给你的?”
他也不等阿俏回答,直接说:“这瓷瓶上头有士安那间‘知古斋’的标记。对了,士安当年也是剧团成员,他,咳反正他只有在我不在的时候才能演上主角。”
说着计宜民将瓷瓶揭开,挑了一点药膏闻了闻。
“难怪士安前几天打电话来问我你的伤情,我只跟他提了一句可能会留疤,他就去给你准备了这个。”
计宜民转过脸来看着阿俏,随口说,“还真没见过士安对什么人这么上心过。”
阿俏低下头,对计宜民这句话她不方便评价。
“得了,他的事儿我不方便多说,以后让他自己告诉你就好了啊。不过你手臂上的疤痕,我收回以前那句话,坚持使用这个药膏,等这个冬天过去,绝对会有成效。”
“阮太太请您进来!”计宜民随即将宁淑请进了诊室。
“令嫒手臂已经完全无碍,可是以后必须小心,再磕着碰着哪里都是很容易受伤的。”
阿俏心想,这不是废话么。宁淑却很认真,一一点头记下。
“还有啊,阮太太,虽然我不是皮肤科或者是整形科的大夫,可是多亏我家学渊源,确实对祛除疤痕有那么一点儿心得”
阿俏几乎想要伸手捂脸太浮夸了,简直像个坐堂问诊的老中医大夫。
“有一种祛疤的药膏非常适合令嫒的伤情,可是配制起来需要时间。所幸前一段时间有位病人的情形与令嫒差不多,配制了不少,眼下我这里刚巧还剩了一小瓶。我看令嫒不妨先拿去试用,看看效果,若是效果好了,再到我这里配制也不迟。”
阿俏悄悄伸手,向计宜民伸出大拇指:说得入情入理,编得太完美了。
计宜民也冲阿俏抖抖眉头,刷刷刷将处方写了,病历上无非写些什么“静心休养、毋令劳动”之类的套话,然后他就给阿俏包上了那只瓷瓶,起身送宁淑母女两个出诊室。
“阿俏,你这真是,这真是”对于亲生女儿的这次“胡闹”,宁淑现在回想起来还会一身一身地出汗。
阿俏赶紧去扶她的手,小声地赔不是:“娘啊,以后我再也不胡闹了好不,今儿也是实在是看他们欺人太甚,气急了才”
宁淑捧起她的小脑袋,将自己的额头靠在阿俏的额头上,轻轻地说:“娘娘现在可终于明白了,娘其实从来都不希望你学成多么高超的技艺,娘只要你这一辈子平平安安的,无忧无虑,娘这才能放心。”
这与当初去浔镇接她的那个宁淑,已经判若两人了。阿俏连忙伸手揽住宁淑的脊背,小声说:“娘,我也希望你能过上舒心的日子啊!”
宁淑心内藏着阮家里一大堆添堵的事儿,唯独见到女儿的手臂没有大碍,疤痕也有希望消除,令她心怀大畅,暂时抛却一切烦恼。
第二天,早报的社会新闻版刊了整版上官文栋关于阮家的报道,阮家毫不意外地狠狠出了一回风头。
这则报道中,阮家是受到打压、苦苦挣扎,却最终凭借实力翻盘的一方,然而打压阮家的另一方则成了饮食协会会长赵立人。在报道里这曾华池反倒被洗成了主持公道,力排众议,帮助阮家通过审核的人。
上官文栋的这篇报道,显然是送到报社总编手里之后,又连夜改过,这才付梓印刷的。
赵立人见到自己背锅的报道,捂着心口险些吐血,终于明白了“为虎作伥”也是有代价的。
这报道出来之后不久,阮家族人,包括阮家族长阮正泓,阿俏的族叔阮茂祥等人在内,一起过来阮家大院找阮老爷子说话。偏巧阮正源出门去了,而阮茂学已经去了市府上班,宁淑便将几人迎进花厅,命仆役递上茶点招待,话语间问起那几人的来意。
“茂学媳妇,”阮正泓见阮家家里只有妇孺,便也没什么顾忌,手中将那份早报取出来抖了抖,说:“我们就是为这事儿来的。三姑娘是个女孩儿家家的,在外抛头露面,已是不妥,如今外头的早报上又口口声声,说她是我们阮家的主厨,这”
阮正泓还没说完,宁淑就已经打断了族长的话:“女孩儿家又怎么了?我们阿俏站出来撑着阮家的时候,可没见阮家哪位叔侄兄长肯站出来给阮家撑腰的。”
宁淑牙尖嘴利,一语驳倒了阮正泓,旁边阮茂祥就皱眉头:“茂学媳妇,要不是今天正源叔和茂学今天不在,还真轮不到你这个做媳妇的来与我们对答。说实话的,今天族长来找你们,就是为了商量令千金的事儿。三姑娘若是能应下我们的条件,以后一辈子都只做阮家人,那一切都好说。可若是不”
“不,我不答应!”宁淑陡然激动起来,“这事关阿俏的终身,试问如今那个有出息的儿郎愿意低头,入赘旁人屋檐下。您可别再提什么做一辈子老姑奶奶的事儿”
她声音提高起来,说:“正泓叔,您是族长,昨天也在‘小蓬莱’。当时曾会长赵会长签执照的时候指名了阿俏做‘阮家菜’的主厨,您若是有异议,怎么那时候不提出来?”
阮正泓听见这话脸上很是挂不住,干巴巴地说:“那时候不是有那么多外人在么,这是阮家的家事,自然关起门来解决”
“家事,家事?”宁淑口中喃喃重复了几遍,冷笑道:“难怪我听人说,像阮氏这样根基深厚的大户人家,若是从外头杀进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就是古人口里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来就是这么关起门来,自家人先从自家开始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1”
“你们说说,你们这样逼迫阿俏,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阮正泓一时被宁淑问住了。阮茂祥却接口反驳:“我们哪里有什么好处?这分明是祖宗传下的规矩。家风家规,难道就不该遵守么?”
见宁淑不开口了,阮茂祥又接下去滔滔不绝:“茂学媳妇,你想想看,家里但凡有哪个年轻子侄愿意担起厨房的活计,又哪里轮得到三姑娘动手?当年你们送三姑娘去惠山学厨,我就觉得这事儿不对,女孩子么,都是要嫁出去的。”
“感情我妹妹接了大家都不愿意干的活计,为阮家挣了脸面,竟然还落不是!”
阮茂祥话音刚落,花厅外袅袅婷婷走进来一个人。二小姐阮清瑶蹬着高跟鞋,穿着剪裁合身的旗袍,笃悠悠地走过来,接了族叔的话,顺手还捋了捋垂在脑后的大卷发。
“妈,没事儿的,大不了咱叫阿俏再跟那个什么曾会长、赵会长说一声,说咱们族里的规矩,不许她‘主厨’,她不干了,叫人家再审核一回。到时候,阮家族里这么多子侄,谁爱去,就谁去呗!”
阮茂祥听见个侄女这样没有礼貌地打断他的话,气得涨红了脸。
可昨日他也在场,曾经听听见赵立人亲口说过,盼着他们阮家,几年之内,不要再换主厨了。
“你这个没大没小的丫头,此事与你无关,轮不着你说话,”阮茂祥说,“你们把三姑娘叫出来,正泓叔说了,直接问她的意思。”
“阿俏,”宁淑提高了声音,生气地叫了一声。
“娘,什么事儿啊?”阿俏此刻就在与花厅一门之隔的大厨房里,听见这一声,当即在另外一头应了一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