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血-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红极一时的秉笔太监卢九德突然被皇帝解除职务,秉笔太监之职由韩赞周顶替,田鲁生被押解到了京城之后,面对种种证据,坦然的承认了各种贿赂的事实,或许知道自己难逃一劫,他还招出了自己谋划铲除治下三大盐商的案子,他能在二年之内积下如此多的金银,除了将各项税款贪污,并将盐加价买给盐商外,获得了三家盐商百年的家底也是一个原因。
田鲁生的招供又牵出了更多的人事,两淮都转运使也没有逃过,从两淮都转运使家中查抄的银两也丝毫不比田鲁生逊色,随着两淮都运使落网,更多人被供了出来,两淮盐政官员被一网打尽,竟然无一人漏网。
…………………………
第二卷完,下面是第三卷大明再起
马上二十八号了,月票双倍时间已到,求月票!明天会有三更。未完待续,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一章欣欣向荣(求月票)
光匆匆而过,眨眼之间,一年多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了声敲响了十二下时,意味着又过去了一年,大明已经进入弘光四年。wWW!(专业提供
弘光三年是平稳的一年,也是风调雨顺的一年,更是大家感觉赋税最轻的一年,说是平稳,并不是不打仗,天下依然乱成一团,只是比起以前来,战事规模要小很多,
李自成与满清在山西争夺了一年多的时间,双方终于累了,李自成主动撤军,只占据了山西边境数城,满人也没有能力将李自成赶出山西,各守一边,积蓄力量,张献忠几次想攻下云贵等地,还是被官兵赶了回去,只能继续在四川做着土皇帝,山东的义军起义更是一拨又一拨,不得消停。
真正平稳的是南直隶、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数省,这几省都是现在大明的精华之地,也是人口最多的省份,这些省份都平稳,大明就平稳。
在弘光三年,东海舰队、南海舰队联合出动,收复了台湾,经过两年的努力,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实力大涨,官兵共五万余人,大小战舰千余艘,火炮一千余门,朝廷海关的收入一半用来养水师,面对如此强势的力量,台湾的荷兰人仅仅抵抗了半个多月就缴械投降。
弘光三年收复台湾,已经过当初皇帝给郑森的一年时间,不过,这是由于皇帝自己一再推迟时间,王福总觉得要收复台湾必须慎重再慎重,一再压下郑森出兵的请求,出兵前,王福还担心东海舰队单独攻取台湾会受挫,要求两支舰队联合出动,哪知道台湾的荷兰人这么不经打,连半个月都守不住。
若是荷兰台湾总督知道大明皇帝的想法肯定会气得吐血,他们虽然天启年间就盘据在台湾,可是离刚刚驱逐西班牙人,占据全台才四年的时间,岛上所有荷兰人加起来总共二千八百人,这个力量对于欧洲各国在殖民地上的力量已经算空前了,可是面对数万大明正规军,上千门大炮,数万支火枪,荷兰人的力量连明军十分之一都不到,武器又毫无优势,岛是还有十多万盼着明军胜利的民众,能守得住才怪,守了半个月已经是奇迹,大明皇帝竟然认为他们不经打,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收复了台湾,王福本来以为给郑森、顾三两人一同封爵顺理成当,没想到却遭到大臣们坚决反对,收复一个小小的台湾就可以封出二个爵位,日后收复北方各地怎么办,有多少人要封爵,大明的爵位岂能如此不值钱?
尽管王福一再向大臣解释台湾的重要性,不过,大臣不这么认为,台湾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岛屿,再怎么重要又如何比得上6地,甚至连郑森、顾三两人自己都认为收复一个小小的台湾实在受不起封爵的大赏,一再请辞。
以王福的威望,真要给两人封爵大臣们也无法拦阻,只是心中不服气却是肯定,既然当事人都如此认为,王福只得作罢,只是心中不免怏怏不乐,看来这个民族英雄也要分什么时候。
这场在皇帝看来足可以载入史册的复台战役,在大臣们看来却多少有点杀鸡用牛刀,除了福建沿海百姓,其他人甚至不把这场战事当成谈资,问及台湾在哪里,十个人至少有九个茫然无知。若不是海关收入除了养海军还有大把盈余,说不定有海军刚刚取得胜利就会有大臣上奏将海军裁减。
借着两淮盐政地**。弘光二年八月。皇帝在朝廷掀起了一场反腐倡廉地风暴。两淮盐政使司大部分官员被判斩立决。一部分被流放海南。盐政司由吏部选派官员重新上任。原先盐丁一个不留。由军队中裁减下来地士兵担任。重新厘清盐政。
除了盐政系统外。这股风暴又刮进朝堂。当年录用地新科进士一共三百多人。数月一直没有分配官职。皇帝旨意一下。加上羽林卫地选拨。组成一只六百人地队伍对全国各地进行巡查。凡是压榨盘剥地方。对朝廷赋税层层加码地官吏都被巡查之人揪了出来。当年一共有三百多名官员被免职。流放。降职留用地五百多人。被点名批评。勒令阴期整改地官员更是多达千人。
这轮前所未有地风暴震摄了所有官员。皇帝也不是一味地对官员严苛。王福自然知道不可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太祖时。对贪官剥皮充草。贪官依然前赴后继。关键还是官员俸禄实在微薄。手中又有巨大地权力。总有人心存侥幸。
高薪未必养廉。只是低薪官员却一定会不廉。寒窗苦读十年。又从层层选拨
条路地官员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守住清贫。朝廷急增地)这样地薪俸比起贪污所得自然是远远不如。可是格守廉政地官员们至少不必象嘉靖年间地海瑞一样。只有母亲过生日时才能割两斤肉。只要不是太奢侈。基本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县一级地长官。靠着俸禄。也有余钱在家中雇上数名仆人。
弘光三年,朝廷再次对官员加薪,这次的幅度没有弘光二年大,可是也增加了将近五成,最为高兴的是京城那些都察院的御史、国子监、翰林院这些清水衙门的官吏,他们没有捞外快的机会,基本靠薪俸过活,朝廷反腐反不到他们头上,增加的薪俸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些人掌握着言论,许多人更是道德楷模,纷纷对皇帝歌功颂德起来,皇帝的名声竟然一时大好,丝毫不受先前面一下子处罚数百上千名官员的影响。
这种大规模的加薪,并没有造成朝廷财力太大的负担,弘光三年,朝廷财政收入创记录的过四千万两,其中农税加上其余各种税收还是占了大头,达到一千五百余万两,海关税收九百余万两,银行除去自身展外,贡献了利润九百五十余万两,增长最快的是盐税,由弘光元年的五十万两一下了增长到七百五十万余两,合计四千一百余万两,即使除去留给地方三成正税四百五十万两,朝廷的收入还是达三千六百五十余万两。
这个收入过大明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不过,除去银行和海关收入,只记田赋、盐税等税种收入,离永乐年间的三千三百万石还是有很大差距,厘清吏治后,百姓并没有感觉到加重,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盐税提高到每引二两银子,允许盐商对盐自由买卖,朝廷不再对盐引进行限制,盐商少了重重盘剥,盐价反而下跌了不少,由原先的二十四五,七八文一斤下跌到二十文以下,正赋由弘光元年的七百余万两增加到一千五百万两,多是一些地方壕绅瞒报,少报,这个数字不过是恢复到万历年间南方的水平,少了官府层层加派和数目极大的火耗,普通百姓的负担普通有所减轻。
弘光三年,朝廷对官吏薪俸的支出达到九百余万两,真正的大头还是军费的支出,弘光三年军费一项,朝廷开支达到二千二百余万两,除去水师五百余万两,6军的支出还是高达一千七百万两,加上教育,道路,河务等各项支出,朝廷收入虽高,只是略有盈余。
这种略有盈余正是王福需要的,无论是盐税、海关、银行,这几项的税收或利润潜力还没有挖出来,预计至少十年内,王福不用担心会觉得无钱可用。
没有层层加派,又没有了火耗,年景又好,许多普通百姓都感到松了一口气,到了年底,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了一点余钱,缸里也有了存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到了年底,家家户户都要磨几升上好的白面,买几斤大肥肉,另外还要给自己的老婆,孩子扯几尺布,做上一件衣裳。
大年第二天,天色刚刚蒙蒙亮,鞭炮声就一阵紧一阵,整个南京都沉静在一片热闹之中,几乎所有小孩都穿上了新衣,不顾寒冷走出家门,迫不及待的向自己的伙伴炫耀。
皇宫里也是一团喜气,解忧公主和她的弟弟已经满二周岁,一大早,王福刚刚梳洗完毕,解忧公主和弟弟已经一蹦一跳的来到王福寝宫外,人还没到,解忧公主稚嫩的声音已经响了起来:“父皇,父皇,快起来,我们要向皇奶奶拜年。”
听到女儿的声音,王福的心情一片温馨,弘光三年,朝局的平稳让王福有更多的空闲时间陪着一儿一女玩耍,看着儿子和女儿从呀呀学语,蹒跚走路到顺利的开口叫出父皇,走路如同风一样,那种做父亲的自豪丝毫不比治理一个国家欣欣向荣逊色。
王福走出寝宫,两个如同粉雕玉琢的娃娃已经站在哪里,他们身后是两名雍容华贵的少妇,王福一手一人,将两个娃娃的手牵住:“解忧咱们去给奶奶拜年。”
………………………………
最后三天,月票翻倍,辛苦了一个月,三天内就要见分晓,新的一周,新的一卷登场,求月票!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二章北伐开始(今天第二更求月票!)
长子被取名为朱慈,这个字有明白透彻之意时才是这个意思,历史上本来是永历帝朱由榔第六子的名字,不过,现在弘光朝没有灭,自然不会有永历帝,朱由榔的这个儿子也还没有出生,王福就给儿子先取了这个字。WWw。
只是王福对于这个名字还是有点不满意,无奈朱元璋给他的后代取名煞费苦心,不但指定辈分,而且后一个字也只有半个字的选择余地,朱由检、朱由校、朱由、朱由榔……只能取木旁,下一辈则只能取火旁,崇祯皇帝的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朱慈烺、朱慈烜、朱慈炯、朱慈炤、朱慈焕,留给王福的选择自然不多,穿越成别人,自己的儿子不能跟自己姓,连取名也有这么多限制,这让王福颇为郁闷。
好在随着儿女一天天长大,这种郁闷随之而散,每天看到两个小人儿的笑脸,听到他们甜甜的嗓音,王福以前那种孤寂感越来越少了,他现,自己终于溶入了这个世界,解忧公主和朱慈就是自己溶入三百多年前这个世界的纽带。
王福牵着孩子来到慈宁宫,邹太后远远看到解忧和朱慈两人,不顾自己的身份,已经站到门外,两个小人儿欢呼了一声,挣脱王福的手,向邹太后飞奔过去,一边跑一边
在他们心中,皇奶奶比父皇可亲多了,父皇虽然陪他们玩,可是有时候太过严厉,唯有这个皇奶奶,对他们的各种要求都有求必应,
“小心,小心。”这两个小人儿撒腿向太后跑去,急得他们的母亲也大喊起来,若不是碍于宫廷规矩,她们恨不得跟在后面小跑。
好在这段路其实没有多远,王福心中有底,只有十多步时才放手,朱慈在打了一个跄踉,正要跌撞时,邹太后已经伸手扶住。
“乖孙儿,小心一点。”看到两个小人儿,邹太后脸上已经笑开了花,边扶住边念叨,此时这个大明皇太后和一般普通老人见到孙儿并没有什么两样。
“孩儿拜见母后,(儿媳拜见母后),母后千岁!千岁!千千岁!”王福带着两位嫔妃跪了下来,对于这个已经快到六旬的皇太后,王福开始只是碍于名声才不得不经常恭敬问安,不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邹太后毫不揽权,对于皇帝一向鼎立支持,久而久之,王福已经真心把她当成了母亲奉养,下跪也是心甘情愿。
只是邹太后明显顾不上皇帝,打量了王福和两位婕妤一眼,叫道:皇儿免礼!”便自顾自的逗弄解忧、朱慈姐弟两人,拉着两人进了慈宁宫,彻底对王福三人无视。
王福苦笑一声,和柳、叶两人起身,也跟着走进宫中,自有宫女送来锦凳,三人挨着坐下,含笑看着邹太后与两位孙子孙女逗乐。
洛阳被破之后数年。邹太后也曾过个颠箕流离。寄人篱下地日子。吃了不少苦头。如今在宫中总算是苦尽甘来。这两年。膝下又多了两个小人儿缠绕。比起数年刚到南京时。倒象一下子年轻了十岁。
邹太后一直逗弄了两个小人儿大半个时辰才想起与王福说话:“皇儿。这一年百姓安居乐业。唯愿祖宗保佑。从此我大明能一直太平。”
王福微微一笑。天下太平可不是靠祖宗保佑可以得到。而且眼下想太平地不是大明。而是满人。只是他对邹太后地话没有反驳。
“母后。朕也能希望天下太平。”不过。那是要在大明重新统一之后。王福在心中补了一句。
邹太后点了点头。又叹惜了一声:“如果你父王在……”后面地话却是低不可闻。眼睛已经有点湿润。邹太后未必对肥胖如猪。身边总是美女环绕地朱常洵有多少依恋。只是到底夫妻数十年。朱常洵念念不忘当皇帝。如今他儿子不但当上了。而且比前几代皇帝都做得出色。他却是不能亲眼看到。邹太后总觉得遗憾。
王福来到这个世界时。朱常洵已经死了数年。自然更不会有丝毫感情。此时只得安慰道:“母后不必伤心。父皇在天之灵看到如今这个情景。也必定会高兴。”
朱由当成皇帝,自然对于自己的祖上也要追封一番,朱由祖父万历本身就是皇帝,不用追封,只要对父亲追封即可,朱常洵死前没有当上皇帝,死后总算过了一把皇帝的瘾。
“是,是该高兴。”邹太后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和王福谈了数句,又将注意力转到解忧和朱慈淖两人身上。
与邹太后希望天下太平相比,还有另一位太后更加希望天下太平,那就是住在北京紫禁城,大清正绮年玉貌的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小名称之为大玉儿的满清皇太
。
顺治登基时六岁,布木布泰才二十六岁,不少大臣劝她仿汉人幼主继位例,太后垂帘听政,聪明的她拒绝了,没有一个人不想将权力抓在手里,只是以多尔衮的脾气不会长久忍受屈居一个女人之下,哪怕是情人也不成,如果她要垂帘听政,有朝一日多尔衮难予容忍时,必然要行废立之事。
大清不能没有多尔衮,至少在她儿子成长起来之前不能没有多尔,否则儿子的那些叔叔,伯伯,堂兄们比多尔衮更加危险,多尔衮一人,她尚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情感绊住,多尔衮一去,大清这么多王爷贝勒,她有再大的聪明才智也无法应对。
将大清事务暂且托附给多尔衮,自己隐于身后用情感绊住多尔衮对大位的窥视,这是大清皇太后定下的策略,事实上她的策略相当成功,多尔尽管做梦都想当皇帝,只是还是接受了摄政王的职位,兢兢业业的为她的儿子打天下。
一片石,多尔衮领着大清军队击败李自成后,一路如同推枯拉朽般,轻易攻占北京。当时,所有满人都欢欣鼓舞,尽管有老成持重之人提出将京城烧杀抢掠一番后重新退回关外,在多尔衮和一批年轻将领坚持下,满人没有再返回满洲老家,而是定下了征服中原的雄心。
只是这股雄心却在顺治二年时遇挫,大清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数万精锐人马丢了个干干净净,如今尚且没有恢复元气,以前是南明求着大清议和,现在反过来,大清需要求着与大明议和。
正如当初大清不会同大明议和一样,大明同样拒绝了大清的议和,去年派向大明求和的使,到了南京连大明皇帝面也没有见到就被羞辱了一通赶了回来,让满人上下无不愤慨,好在使虽然被赶了回来,大明当年却没有兴兵。
此时布木布泰正带着已经年满十岁的顺治跪在大清太庙,向祖宗祈祷,保佑今年依然能风调雨顺,战事不兴,大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积蓄实力。
弘光三年,顺治四年里,北方同样风调雨顺,只是为了镇压山东义军和应对李自成的战事,加上北方连年战事导致良田荒芜,大清收获的粮食依然不够消耗,以前偷偷模模从南方运过来的粮食也彻底断了线,尽管许多地方上报粮食丰收,京城粮价依然大涨。
与南京新年热闹想比,北京冷清的多,入冬以来,北京街头就一天比一天冷清,许多人没有防寒的衣服,只得缩在家中不出,街上到处可以看到衣着单薄,寒风中嗦嗦抖的身影,这些人却多半家中连隔夜粮都没有之人,不得不出来找食。
衙役们每天早上起身,头一件事就是巡街,将倒卧在街头雪地里的死尸拖到乱葬岗一丢,据说进入十二月后,京城每天拖出的尸体达到一百多具,往年若是遇到这个情景,哪怕官仓再空,城中的几处粥棚也要支起来,尽管粥稀得可以照出人影,喝上两大碗却可以保证不饿死。
今年的粥棚却一直没有影子,凡是敢于聚众闹事,一律杀无赫,满人打下京城是来享福的,不是来救济汉人,在辽东,为了防止贫穷汉人造反,努尔哈赤曾下令杀穷鬼,凡家无五斗粮,一律杀光;后来又担心富人造反,把辽东富裕的汉人也杀光,称杀富户。没有在京城大开杀戒,已是满人皇恩浩荡了,还想要救济?
今年的雪比往常小了许多,只是大年三十的晚上,雪花还是飘飘扬扬的落下,京城一片雪白,将原先所有肮脏的东西都掩埋干净,街上行人更加稀少,除了一些高墙大宅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若大的北京就象是一座死城。
尽管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清的太后都希望天下太平,只是双方的权力都不是掌握在女人手中,过了正月十五,大明境内,军队,物资开始频频调动,长江上船只舟楫相连,如此十几天后,弘光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大明皇帝正式下诏北伐,将再次御驾亲征,收复京城,直捣黄龙。
…………………………
以下免费:
老茅码字称得上龟,三千字的章节需要码四个多小时,为了加更,今天早上五点就起来码字,这是最后三天了,除去两部新书,进入前八才能稳入分类前六,第九,第十就要看最面两本是否会争气保住总榜前十,本月明血一直在七八名排徊,曾冲上过第六,最差也不过第九,如今离第九已经有愈来愈远之势,真如此,一个月的努力就要白费,老茅在努力,大家也加油支持一下老茅,投出手中的月票!后面的内容会越来越惊彩。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三章初战顺利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大明太祖皇帝以布衣之身,,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自立国以来,享国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年,甲申之年,流寇入京,神州6沉,大明思宗皇帝,宁死不屈,于煤山自缢,无损天子守国门之誉,此大明皇帝之峥峥铁骨。Www;
然满狄乘中原内乱之时,趁火打劫,乘机窃我北方数省之地,屠我大明子民,率兽食人,更妄想窥视神器,可乎?
满狄,何也,本我大明北方卫所辖下一蛮夷,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老奴以七大恨起兵,实仍狂勃不实,以下犯上,趁我中原内乱,侥幸胜过几场,遂以为我中原无人哉?
昔年太祖伐元曾言,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今日之满清,正如昔日之蒙元,牌谕虏主、九酋,当思前元之覆,若及早退出中原,重奉中国为主,朕念及上天好生之德,或可保尔族不灭,若执迷相拒,兵至城破,天下再无满人葬身之所。
朕继位以来,兢兢业业,两次亲征,皆以少胜多,何也,此天命不绝大明。今日朕提五十万大军,当救百姓之水火,亲伐北方数省,为先牌谕文武官等,刻时度势,献城纳印,凡我汉民,迷图知返立下大功,可图爵禄;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至时,悔之晚矣!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钦此!”
这份象是檄文,又象是圣旨的文告登在大明最新一期邸报上,飞快的向四周传播,不出十余天就天下皆知,大明官绅百姓看到这份文告都欢呼雀跃,大有扬眉吐气之感,而满清官吏则是胆战心惊,五十万大军,大清将用什么来挡?
若没有上次明军对多铎数万大军的胜利,大明即使是有百万军队也不会放在满人眼中,可是有了上次的教训,谁又敢再轻视明军。
这份邸报在大明境内供不应求,一再加印,而出现在满清境内,则是单印的文告,山东各地官府惊讶的现,城中许多显现地方一夜之间就贴满了这个文告,满清官吏即惊骇于文告上的内容,又暗惊自己的治下还有这么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