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女的日常-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的柯亭芝瞧中了,打起了眉眼官司,钱婆子从中搭线,收了柯亭芝些许银两,没多久便把店主娘子跟柯亭芝送做了一堆,过了些日子,那店主渐渐晓得了些风声,便将进货的事丢在一边,专守着他娘子,店主娘子日日对着个枯树朽木般的年老丈夫,便整天摔摔打打指桑骂槐,后来索性奔了柯亭芝给他做了外室,那店主不敢得罪柯二爷,也只得忍气吞声。

    柯亭芝在妇人这里吃饱喝足小睡了一会儿,换了一身衣裳,便施施然叫人牵马坠蹬,要去寻钱婆子,这时候天将擦黑,那妇人虽依依不舍,却不敢强留。

    钱婆子早得了信儿,将家里店里打扫干净,又将白日里卖的青梅汤澄出一壶来备着,见柯亭芝进来,忙把个干净袱子放在椅子上,“二爷快请坐!有好青梅汤来一盏?”

    “好,要浓一些。”

    柯亭芝将茶盏把在手里,“钱妈妈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钱婆子笑道,“二爷客气,今儿怎么想起来照顾老身的生意来了?”

    柯亭芝伸手拿了五两银子出来放在钱婆子手上,“自然是有事要托钱妈妈走一遭。”

    钱婆子笑着摸过那亮晃晃的银锭塞进怀里,“二爷有话便说。”

    柯亭芝低头在钱婆子耳边道了几句,那钱婆子脸色一变,柯亭芝低头喝了一口青梅汤,“如何?”

    这种事儿也不是头一回了,客人许下重金,钱婆子便想法子保媒拉纤,可这一次,钱婆子听了柯大官人的话,却唬得不行,然而又眼馋银子,为难道,“二爷,若是寻常,你哪怕想要个天仙呢,老身也有法子给二爷赚来,可这官家小姐,等闲不出门的,老身便是想往人家门口站一站都难,这……”

    柯亭芝道,“我又不是让你把人拐来,无论衣裳、荷包,只要是贴身的东西……事办成了,我自然重金相酬,嗯?”说着,又从衣兜里拿出锭银子拍在桌上。

    听出柯亭芝语气里的威胁,钱婆子脸上堆起笑容,她不敢得罪柯亭芝,连忙将那锭银子也拢进怀里,“二爷放心,我一定想法子把这事儿给二爷办成了。”

    王氏平白得了三千两银子的进项,心情好了两天,心里惦记着和水月庵庵主通明说好的事,正寻思着是不是派人去催一催,通明来了。

    王氏一本正经的把两个女儿都叫了去听她**。

    通明坐在王氏下首,唐曼宁被叫到坐在王氏身旁,一只手被通明抓在手里左看右看。

    曼春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冷眼看着。

    周嬷嬷听人议论说太太请了水月庵的师傅来讲因果,她闲了这几日,也想找人解解闷,便去了上房,一进门就瞧见那老尼姑正拉着大姑娘的手看手相,她悄悄跟王氏见了礼,一旁的丫鬟给她搬了个圆凳放在了王氏身后,请她坐下了。

    通明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看了好一会儿都没有吭声,屋子里的人都目不转睛地瞧着她。

    虽然太太和韦嬷嬷神色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曼春心中却莫名生出几分怪异的感觉,老庵主这般模样,也让她觉得很陌生。

    通明松开了唐曼宁的手,双手合十,“太太不必担心,大姑娘的福气在后头呢。”

    唐曼宁坐回了唐曼春上首,一脸别扭的端起茶盏轻呷了一口。

    王氏坐直了身子,“怎么说?还请师傅指教。”她忽然想起了什么,对唐曼宁和曼春道,“你们先去玩吧。”

    姐妹两个互相看了一眼,没有说话,就出去了。

    王氏好似忘记了周嬷嬷,一等女儿们出去,就急切问道,“师傅快请说吧!”

    通明微微一笑,“太太不必太过忧心,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大姑娘一生富贵,只是中间婚姻之事略有些坎坷。”

    “什么坎坷?……可有什么妨碍?”

    通明双手合十静默了一会儿,才缓缓道,“于性命虽无大碍,却也需小心谨慎,尤其婚姻之事,需谨慎再谨慎,否则不仅大姑娘要受些煎熬,阖府上下都……”

    周嬷嬷插话道,“我们大姑娘金尊玉贵的人儿,师傅切莫危言耸听。”

    王氏一摆手止住了她的话语,面上难掩忧色,“我这个女儿从小娇养长大,从来不舍得让她受一点苦……可有什么破解的法子?”

    通明略一沉吟,讲了个某妇人不信佛法,不做善事,病危之时见到鬼卒和地狱,呼叫丈夫救命,最终因诵念了数千声“金刚般若波罗蜜”七字而免堕地狱的故事,道,“经题七字,得脱沉沦。”

    王氏心有灵犀,当即道,“我愿布施经书两百册,还请师傅在佛前代我家孩儿祝祷。”

    通明赞道,“此事最是积功德。”

    周嬷嬷问她,“布施了经书,我们大姑娘的姻缘就没什么干碍了吧?”

    通明道,“这又不是做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成不成的还是要看檀越的诚心。”

    王氏道,“谁不知通明师傅是有法力的?周嬷嬷初来乍到,没有听说过师傅的名号,也是为着大姑娘着急,才言语无状,还请师傅不要介意。”

    周嬷嬷讪讪。

    通明屈指算了一会儿,道,“若是求平安稳妥,贵家千金不妨留到十六岁以后,过了那一劫,便没有什么干碍了。”

    “只是这样?”

    通明点了点头,“这样就够了。”

    送走了通明,周嬷嬷留下说了会儿话,也告辞了。

    王氏轻吁了口气,怔怔想了一会儿,忽然问道,“嬷嬷,你说这老尼姑究竟是胡乱说的?还是真看出了什么?”

    韦嬷嬷道,“太太想多了,原本请她来不就是为了说几句话,哄哄那周婆子?”

    王氏却有些拿不准,“我又不是才认识她,看她那样子,倒像真有什么事似的……嬷嬷,你亲自去,去追上她问问清楚!”

    韦嬷嬷拗不过她,这事又不好托于他人,当即叫人套了车,去追通明了。

    没想到韦嬷嬷这一去便去了大半日,王氏心里跟猫爪的似的,好不容易等到韦嬷嬷回来,却听到一个让她吃惊的消息。

    “云游去了?”

    “是,我这一路都没追上,就干脆去了水月庵,想着她即便去了别处,也总要回去的,到了那里才知道这通明今日一早便带了行李和两个徒弟离开了庵堂——太太,她来的时候可是一个人啊,恐怕从咱们府上出来便直接离开了——我又去码头找,打听了好久才问着,说是有三个尼姑坐了北上的船只,走了半日了,其中有个年长的和这通明的相貌年纪倒能合得上。”

    王氏皱眉,脸色极差,“她这是什么意思?”

第58章 意外的丧事() 
曼春从梦里醒来,她迷迷瞪瞪的拿被单擦了擦脖子里的汗,好一会儿才清醒了,懒洋洋的起身从床边的小几上端过茶盏喝了两口,微凉的茶水下肚,舒服地叹息一声。

    昨儿夜里热得很,她半宿没睡,直到后半夜略凉快了些,才迷迷糊糊地睡了会儿,也睡不踏实。

    她手里擎着蒲扇给自己扇了一会儿,打了个哈欠,渐渐又睡着了。

    等再醒来时已是日上三竿,小屏和春雁两人合力叫了她起床,打来了温水擦了脸梳了头,见二姑娘仍旧没什么精神,便劝道,“姑娘夜里睡不着,白天也不能这么睡啊,白天越是睡得多,夜里不就越发的难入睡了?”

    曼春见外头仍旧阴着天,叹道,“这雨什么时候才下?快下了吧!又闷又热的,真难受!”

    春雁道,“今天厨房里做了米粉,调了好几样酱汁,有咸的,有甜的,好吃呢!”

    听到有好吃的,曼春也觉得肚子有点儿空,起身来到饭桌前坐下,见桌上摆了一小盆煮好的米粉,光是酱汁就有五六样,紫菜酱油、红油虾酱、芝麻酱、糖醋汁、梅汁、芝麻玫瑰卤,还有七八碟荤素小菜,五颜六色的特别喜人。

    曼春自己动手,盛了小半碗米粉,夹了些豆芽、笋丝和鸡蛋丝,用小勺挑了些酱油和芝麻酱,拌匀了,吃了一口,爽口的咸香吞咽下肚,不禁赞道,“还是这个吃了爽口。”

    小屏见自家姑娘胃口好了,也跟着高兴,“今天前院厨房还送来了一大篓瓜果,杨梅和荔枝都是不能放的,还有枇杷,姑娘先前不是还说想吃西瓜?那个也有,都放井里了,等拿出来吃的时候凉丝丝的,才爽口呢。”

    “你们捞些出来给嬷嬷们装盘送去,别太凉了,她们身上有伤,好些东西不能吃。你们想吃什么就吃去,记得给我留些荔枝和西瓜。”

    针线铺子开张快一个月了,曼春本想让童嬷嬷去瞧瞧,可她受了伤躺在床上不能动,事情就不得不耽搁了,曼春又出不得门,她想了想,如今这院子里能撑起事的也就姚氏一个了,她来的日子不长,但看得出来是个勤谨的,便叫人去给守信家的报了个信儿,想请她领着姚氏去铺子里瞧瞧,顺便让姚氏把各人打的络子、绣的荷包和帕子送过去,放在店里寄卖。

    寄卖这件事最早还是姚氏通过童嬷嬷提出来的,曼春开铺子的事因有了父亲的允许,算是过了明路,也就不瞒着别人了,不瞒着是不瞒着,但知道的人多了也不好,便嘱咐院子里伺候的人不要往外说。

    平时无论是丫鬟还是嬷嬷们,月钱有多有少,但都是有限的,像从前她的月钱不宽裕时,童嬷嬷就经常做绣活拿到外头换钱,小五她娘宋大家的,还有春雁她娘姚氏,都是这样贴补家用。

    姚氏领了差事,将手上的活儿暂时放下,东西归置了,又去跟童嬷嬷和宋大家的说了一声,收了她们做好的绣活儿和络子,又借了纸笔,按上中下三等记下。

    曼春见姚氏这般行事,倒有些刮目相看,她扇了扇扇子,忽然想起一事,便让姚氏且等一等,赶紧招呼了几个小丫鬟,扯着绳子举着尺子量了院子大小和屋檐高低,进屋拿了纸笔和算盘扒拉了一会儿,写了张字条交给姚氏,“你把这个给守信家的,让她派人买来,买多少都在上头写着呢。”又给了她二两银子。

    姚氏见上头写着麻布、细竹竿、粗竹竿、蓝靛若干,虽不甚明白,却也没有多问,只是道,“这点子东西,又不是什么值钱的,讲讲价钱,一两银子尽够了。”

    曼春微微一笑,“说的不错,不过咱们支使人干活儿,总不能让人白忙活一场。”她见姚氏没有仗着年纪回嘴,便又嘱咐了几句,不外乎让姚氏别手头太紧得罪了人一类的话,见守信家的到了,便道,“她好些不懂的,还请多照顾照顾。”

    守信家的笑道,“姑娘放心,我们一定把差事办好。”

    曼春的针线店地段不错,颜色也齐全,又没有地头蛇来惹事,生意倒也安稳,每天都能有进账,少的时候也有十几两,甚至前两日还做成了一笔大生意,净赚了二三百两银子。

    王勤本想着等到月底时去给姑娘报报账,听说唐家派人来了,他忙迎了出去,守信家的他见过,知道这位是确实是唐家的仆妇,另一位却瞧着眼生。

    两人在柜台前坐下,姚氏将一封信给了王勤,王勤接过信,先看了花押和暗记,确信这的确是唐家二姑娘给他的信,又仔细将信看了一遍,脸色变了,“我娘……”

    姚氏在一旁见了,道,“王掌柜别急,童嬷嬷无碍的,当时没敢耽搁,我们姑娘就打发人去买了好药,如今腿上已经不肿了,伤口也结了痂,又有人伺候着,姑娘也不许她下地,只叫她好好养着,要不是想早些告诉你,过几日等你娘好了,她自己来也是一样的。”

    守信家的也道,“我今儿来前也见着了,知道我们要来,你娘还让我们跟你说一声,让你照顾着些自个儿,别一忙起来就顾不得了。”

    王勤道了谢,“您二位先坐着歇歇,我这儿正好有东西要呈给姑娘。”他叫了个门口站着的小厮,嘱咐了他几句,又掏了银钱给他,那小厮便跑出去了。

    旁边绸缎铺的掌柜见此情形,过来问了一句,知道了姚氏和守信家的,便也客气了几句。

    王勤一边叫伙计将姚氏带来的那一包袱针线活儿整理点数,自己在柜台后头跟账房两人忙活了一会儿,交给了姚氏一个沾了封条的木匣子,嘱咐姚氏,“这个除了姑娘,谁要也不能给。”

    等伙计把那一包袱针线活儿按上中下三等数点清楚了,王勤交给账房算好了钱,姚氏见给的价钱厚道,便谢他,王勤对姚氏道,“您这一包袱东西整理得还真是整齐,倒替我们省了许多事。”

    王勤请她们稍等,自己去了铺子后头抱出个沉甸甸的大包袱,“这里头是我请人留的好料子,孝敬姑娘的,都没开过封,完完整整的六匹。”

    不多时,他先前打发出去的小厮跑回来了,手里提着个大纸包,跑的一头汗也顾不上擦。

    王勤问他,“都买齐了?”

    那小厮站直了,点了点头,喘道,“都买齐了。”又把剩下的钱交给王勤。

    王勤就托姚氏把那包东西给他娘带回去,姚氏自是应承下来,“王掌柜放心,一定给您带到。”

    事情办得差不多了,守信家的给姚氏使了个眼色,二人就打算告辞,王勤得知两人这趟出来还要去买别的东西,便一指那小厮,“这小子天天在街上跑,哪儿卖什么都熟悉,叫他给二位带个路吧。”

    曼春坐在屋里听小五讲她打听来的消息,“……太太今儿一早又叫人去水月庵了,也不知能打听出来什么,毕竟人家昨儿就坐船走了,听说太太给了她好些银子呢,说是要布施两百册经书,这下都打了水漂了。”

    曼春就想起昨天通明给姐姐看手相时的情景。

    无缘无故的看手相,之后又突然走了……

    她前生时,老庵主也曾领着她北上去京城,但那至少也得是两年后。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或者老庵主根本就没有走远?

    她手托着腮,左思右想疑惑不解,就连唐曼宁进来也没注意到,小屏轻咳了一声,她回过神,站起身来,“姐姐。”

    唐曼宁蹙着眉,脸色不太好看,坐下后好一会儿都没吭声。

    曼春不知姐姐怎么了,叫人冲了一盏梅子茶,特意照顾她的口味多放了半勺糖,端过去递给她。

    唐曼宁低头摩挲茶碗,忽然道,“……高婕她爹死了。”

    这消息太突然,曼春愣了一下,“怎么……死了?”

    高同知与唐辎唐大老爷品级相同,都是泉州府的同知,唐辎管着捕盗和农事,高同知管着海疆和抚民,二人分管不同,平日里相处的还不错,高同知的太太更是和王氏往来甚多。

    这高同知平日里往来衙门都是坐轿,昨儿却心血来潮非要骑马,下衙时走到半路也不知怎的竟让一条狂吠的疯狗给惊了马,摔在地上磕破了脑袋,当时人虽没死,却也动不了,抬回来连话也说不出了,熬了一夜,今天上午断了气。

    唐曼宁心情沉重,呆呆坐了一会儿,怅然道,“母亲已经换了衣裳去吊唁了,哥哥也去了,我想去看看她,可母亲不让……”

    乍然遇到这样的事,曼春也不知该说什么,按理说小孩子是不该去,不过姐姐和高婕一向要好,自然是会担心她。

    她想了想,建议道,“……要不,咱们给她写信吧,人不能去,信却是可以送到的。”

    高同知原本管着海疆和抚民,这人平日里并不是那种好出头露面的,可他一旦没了,衙门里原先交给他分管的公事就瘫在了那里,有些事可以让底下的属员慢慢办着,可有些事情却是不能拖的,知府大人便将高同知原先的差事分了出去,抚民之事就暂时交给了唐辎,他原就不是管这个的,抚民之事可大可小,责任不可谓不重,他不仅要忙着吊唁,还要处理高同知留下的摊子,一时竟忙碌得脚不沾地,连着几日歇在了衙门里,直到过了头七,才稍稍将事情理顺。

    唐曼宁写给高婕的信送出去了两三封,却连一封回信也没收到,不免着急起来。

    曼春便劝她,“总之姐姐的心意到了——高家如今正忙乱,她又是没了父亲,恐怕这会儿正伤心呢,就是接到了信,也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回给你,不妨再等等?”

    休养了几日,童嬷嬷和宋大家的已经能下床了,这天曼春去前院借书回来,童嬷嬷道,“大姑娘收了封信,正在屋里看信呢。”

    曼春进了屋,见姐姐正坐在桌前抹泪。

    信是高婕的,写得十分哀婉。

    她先谢过了唐曼宁和曼春的关心,前面的字迹尚算工整,后头就渐渐凌乱起来。

    高婕说,她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在外祖母身边长到十多岁才被接回家里,这时候她父亲已经再娶,底下还有几个陌生的妹妹,继母虽然对她客客气气的,却让她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尤其后来继母生了儿子,人前虽捧着她,背后却另有心思,她因着不忍心叫父亲为难,便一直忍着,如今父亲也没了,她才明白,原先父亲虽然不常关心她,可还是她的父亲,遇事总会想着她,如今这世上最疼她的两个人都走了,她孤身只影活在世上,将来怎样却是未知。

    最后却是以潘岳的一句“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结尾。

    曼春看了信,想起自己的身世,心里也难过起来,她深吸了一口气,看看姐姐,心道姐姐固然是为了朋友的不幸而难过,却不能真正体会。

    唐曼宁哭了一会儿,拿起笔来,却又不知该如何下笔。

    曼春心有所感,接过笔来写了一首前人的诗。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不如送她这首诗,但愿她看了能早日振作起来。”曼春道。

第59章 隔墙有耳() 
天气越来越热了,曼春换了竹席,又叫厨房常备着热水以便擦洗,曼春先前叫姚氏买回来的麻布和竹竿也已经用上了,她把麻布染了蓝色,做成宽大的布棚用竹竿绷起,撑在屋檐外头遮挡烈日,着实凉快了不少,且既不影响光照,也避免了暴晒,还没花多少钱,便是遇上雨天也只要把架子折起来收进屋里就好。可即便这样,每天醒来仍是一身的汗。

    唐曼宁见了,也叫人做了个摆在院子里,王氏嫌难看,让女儿拆了,唐曼宁嫌热便不肯拆,王氏只好叫人用细麻的布料重新做了个,还绣上花,挂在院子里很是别致。

    母亲这样明显的区别对待,让唐曼宁心里很不舒服,觉得有些对不起妹妹。

    府里开始用冰的时候,她就把自己得到的冰悄悄分一些给曼春,又时不时的让人给曼春送些东西,有时是一盘好吃的瓜果,有时是一部有趣的书。

    泉州的冬日并不结冰,府里用的冰一部分是衙门里分的,还有就是从冰铺里买来的,这么难得的东西自然轮不上曼春享受,唐辎没那么细心,王氏就更不会想着她了,唐曼宁送来的虽然只有少少的一盘,却也很难得了。

    王氏知道了女儿的“大方”,很不高兴的说了她两次,让她手紧些,不要什么东西都往外送,唐曼宁答应得甜,可私下里还是不改,王氏见自己说不动女儿,便把给唐曼宁的冰减了一大半,对她道,“你既然不稀罕,看来是不热,那便不要用了。”

    唐曼宁和母亲杠上了,倔着不肯低头,索性跑去和曼春一起住,曼春住东间,她就住了西间,白天一起读书绣花,晚上坐在院子里乘凉吃瓜果,好不惬意。

    王氏气得叫人不许给她冰。

    曼春原本想着忍一忍,没有冰不用就是了,可姐姐这般待她,倒叫她不落忍了,便打发人去外头买冰。

    可是市面上冰铺里的冰价钱太贵,曼春叫人买了两次就不敢多买了。

    遇到了类似于这样的难处,有些人就放在了一边,不去多想,可曼春想着姐姐待自己的好,便不肯认输。

    她跑到前院书房寻找格物百工的书,花了两三天时间,好不容易才在一本手抄札记中找到了生硝制冰的法子。

    这法子她前生在袁家时就听人提起过,袁家财大气粗,些许买冰钱又怎会放在眼里?以她当时的身份也不容她多问,便没有留心,只知道有一种法子可以在天热的时候制冰。

    让她意外的是,这本札记中还提到了两种她从未听说过的染色方子,这可真是大收获!

    回了院子,她就赶紧叫人去买要用的东西。

    生硝很快就买来了,曼春张罗着叫人找来瓷盆和铜锅,舀了些生硝放进瓷盆里,把盛了水的铜锅放进去,往瓷盆里加了些水,过了一会儿,铜锅里的水渐渐变得冰凉。

    曼春也没做过这个,不知道要用多久,猜测着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成的,索性又往里加了些生硝,叫人把连盆带锅一起端到屋里阴凉处,让它慢慢结冰。

    她摊开那本手札,重新仔细地翻了翻,发现里头还记下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如何制作风筝让它飞得更高,北方冬天的暖炕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