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带着异能兴农家-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这三样东西了——让宏远娘用碎布给她缝了两个小布口袋,把花生和葵花籽装在里头,说是“放着以后慢慢吃”。

胡萝卜则和红薯放在了一起。为了防止散失水分,别糠了,宏远娘还特意埋上了一层土。这一做法更让梁晓乐高兴:有土盖着,从空间里往外拿多少一时也看不出来。

(老规矩:如果长房没有儿子,次房就要把自己的大儿子过继给长房,长房长孙的位置不能缺。)

 第四十三章 打井

(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大家支持!)

这次卖无花果、紫枣和水果,梁晓乐原先不打算跟着去。又考虑宏远娘的话再跟不上,让店老板挑茬胡弄了,还想着再买些东西,最后还是跟着去了。

数量比上次略多点儿,卖了一千八百多文钱。宏远娘(梁晓乐)把果品店里没买过的水果和干果,各样都买了一些。又到粮油店把没买过的粮食各样也要了二斤,还买了些干粉、腐竹、蘑菇等干货,打了酱油醋,称了五斤猪肉,又买了几个坛坛罐罐,共花去四百多文钱。宏远爹知道东西来的蹊跷,他深信是老天爷爷赠与的,也没表现出心疼的样子。

手里攥着一千三百多文钱,家里还有八百多文,合起来二两多银子呢!这么多年来,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多钱!宏远娘的脸上也洋溢出一丝儿笑容。

“德福,咱先买辆小驴车吧,往后出门就坐车。”宏远娘边走边说。

“小驴车先不能买,有了驴就得喂草料,一冬天嚼用不少。咱没预备下。再说,两千多文全花了,手里没个钱儿也不行。等等再说吧。”

“要不,咱先打眼井。他爷爷不是说花不了多少钱吗?一两银子就行。”

“我觉得打井的意义不大。不就咱四口人吃水、浇浇菜,我多推几趟就行了。还是放着钱做大用项吧。”

“怎么意义不大?等上了冻,还得凿冰取水,你又不愿去别人家里推。冰天雪地的,一走一滑,忘了去年你从河坡上连人带水桶一块儿骨碌下去了?!先时咱没钱,如今有了,就打一眼吧。”

“这……回去跟爹商量商量。”

“还商量什么呀。就这样定了。打了井,咱还有剩余的钱呢。”宏远娘第一次很有主见地说。人手里有了钱,胆子也壮啊!

“嗯,就依你,回去给爹说一声,看看都准备什么。天越来越冷,要打就早些动手。

宏远爹脸上堆满笑。他何尝不愿在家里打眼井,解决自己一拐一瘸推水难得问题。自己说不打是不愿在这上面花钱。见宏远娘为自己考虑,也只有感激地答应了。

………………

一听说残疾儿子要打井,最上心的还是梁龙勤。作为老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孩子们过的好。梁德福腿脚不好,他主动联系了打井队,给那老兄弟仨也打了招呼。

原来在梁家屯,叔伯兄弟之间,哪户有动土搞基建的大事,需要小工都是家里人去帮忙,不用请外人。所以人越多越好,人丁多家族就兴旺。

打井是一个家庭里的大事,虽然是包工,零碎事也不少,梁龙勤给大家打个招呼,都过来帮帮忙,一天也就完了。

又吩咐宏远爹把东厦子腾出来。因为人多,得用大锅,既在里面做饭,又在里面吃饭,方便。

还嘱咐宏远娘蒸出两锅玉米面窝头来。中午再做一锅鸡蛋汤,管打井队和帮忙的人饭。

按照宏远娘(梁晓乐)的意思,蒸馒头让打井队和帮忙的人吃(家里的各种粮食吃不尽已被梁德福夫妇认可并接受,二人心照不宣)。宏远爹说不可,打井队吃百家饭,人家别人都管棒子面窝头,咱管馒头,让下一家打井的人家为难。咱不能破了大家的规矩。

宏远娘(梁晓乐)一听,觉得也是这么个理儿,便打消了蒸馒头的想法。梁晓乐回忆起前世给父母蒸的发面玉米面窝头很好吃,就把做法用灵魂对接传递到宏远娘脑海里,让她按照去做。

宏远娘果然蒸出了香喷喷、暄腾腾的发面窝头。

打井这天,打井队来了六个人,梁龙勤、梁龙发、梁龙才老哥仨,梁德顺、梁德贵哥俩和梁德旺六个人,帮着打零杂。

女将们来了宏远奶奶、大奶奶、三奶奶和宏远大娘安桂花,帮着宏远娘烧水、做饭。

梁艳秋也来看了看,见自己插不下手无事可做,待了一会儿就走了。

据说,自从梁德福夫妇搬过来,梁艳秋就没登过门。其实她对梁德福夫妇并没有厌恶或喜欢的感觉,李慧敏进门那年她才七、八岁。只是娘不喜欢他们,不让她过来,她也就不喜欢不过来了。那天见小侄女梁晓乐“姑姑”“姑姑”地喊,还给她无花果吃,觉得这个小侄女很讨人喜爱。今天见爹和娘都来帮忙,心想大人忙孩子准没人看,也就跟着过来想照顾照顾梁晓乐。见梁晓乐和村里的孩子们玩儿的很开心,一副小大人儿的做派,根本不需要她的照顾。在家又没下过厨房,所以不知道干什么,也就回去了。

宏远娘把预备的东西给四个人说了一遍,在她的坚持下,做了一大锅猪肉干粉豆腐白菜肉菜,油汪汪的,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增。

吃饭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说发面窝头好吃滴。

“比馒头还好吃!筋道。既有面粉的清香,还有棒子面的甜头,越嚼越香甜,越吃越愿吃。”

“那大家就多吃些。”宏远爹笑呵呵地对大家说。

“哎,二侄媳妇,你是怎样做的?怎么这么好吃?!”三奶奶夸赞说。

“很简单:把面粉用酵子发开了,揉好碱,再把棒子面用八、九十度的开水烫一下,按两份棒子面、一份面粉的比例,把揉好碱的发面团再揉到棒子面团里,略饧一会儿,捏窝窝(头)就行。”宏远娘少有开心地说,脸上的表情也松快了很多。

“怪不得这么好吃,三份有一份面粉呢。”安桂花不屑地说。那意思是不是你手艺高,而是面粉的功劳。

“就是光面粉也没这么好吃。”在一旁吃饭的梁龙勤听见女将们议论,冲着梁赵氏举了举手里的发面窝头,说。

“爹,你喜欢吃,过后儿媳妇常给你蒸。”宏远娘少有地巴结了一句。

“你看你大哥,吃得多带劲儿,一看就知道喜欢吃的了不得!”安桂花用手指着梁德顺,望着宏远娘笑着说。

宏远娘弯了弯嘴角,终究没有笑出来。也没说什么。

在一旁看着的梁晓乐松了一口气。这个傻娘关键时候还是能把握住自己,没有顺着安桂花给竖起的杆子爬。

井一天就打好了,还垒起了井沿儿。

其实宏远爹已经有些日子不推水了。家里人心照不宣,保不住外人怀疑。有眼井在这里摆着,宏远爹就是一年一桶水也不往上打,也没人知道。这也是对梁晓乐施展异能最好的保护。

 第四十四章 招待小朋友

(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大家支持!)

农村里打井是大事,又是秋后农闲时候,很少娱乐活动的村民们,难得有这么一次看热闹机会,一个个领着孩子过来观看。

梁晓乐在孩子群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都不认识。但孩子们大都认识她。大概是因为在她家里的缘故,有的孩子主动给她打招呼:

“小乐乐!”

“哎!”

梁晓乐高声答应着,走过去,递给那个孩子一个无花果或是红枣、海棠果:“屋里还有,走,跟我拿去!”说着,人来疯似的上去就牵人家的小手。

那小孩儿抬头看看母亲(或奶奶),见首肯了,跟着梁晓乐颠颠地往北屋里跑。

旁边的一个小孩子看见了,眼馋那个大大的无花果或者红枣或者海棠果,又听说屋里还有,也挣脱大人的手,跟着跑起来。

见有一个跟去了,别的孩子也依样学样,“呱嗒呱嗒”随后撵。

堂屋里很快聚起一大群孩子。有找梁晓乐的,也有找梁宏远的。

梁晓乐要的就是这样:趁这种机会结识村里的孩子们,以后好跟他们“玩儿”——通过小孩子了解村里的情况,结识他们的大人,融洽梁德福一家与外面的气氛。再说,她现在的身体是小孩子,小孩子没小伙伴儿玩儿也会孤单的不是。

梁晓乐指使大些的孩子把小吃饭桌放在西里间屋门口,她拿起两个葫芦瓢,自己用一个,给宏远一个,把西里间屋里所有能拿到的水果、干果、花生、葵花籽(花生、葵花籽是大奶奶和三奶奶给的,到了梁晓乐这里就取之不尽、吃之不完了。)装一瓢,倒在小吃饭桌上的小笸箩里,让孩子们自己拿着吃。

有的孩子强梁,嘴里吃着,还用小手一把一把地往衣兜里装。别的孩子看见了,也跟着学,一把把往自己兜里装。没衣兜的孩子手里也都攥着两大把,有的一边吃还一边掉。

梁晓乐只要看到桌子上少了,就去西里间屋里拿取。拿一趟不够,再拿一趟……直到小孩儿们所有的衣兜都装满了。桌上的水果干果花生葵花籽不见下了,才停住。

拿了两趟,宏远不干了。瞪着梁晓乐说:“再拿咱就没了,都给了别人,咱吃什么?”

梁晓乐说:“爹说叫给的。”

“我问问爹去。”宏远气呼呼地向着父亲跑去。

宏远爹知道东西少不了,也深知这是走人缘儿的一种方式。心想难得人们这样看得起自家,就让天真的小女儿替大人为个人缘儿吧!

于是,就把宏远叫到一边,耐心地对他说:“孩子,你妹妹做得对。你的小伙伴儿们很少上咱家来,既然人家来了,拿些东西给人家吃,也是人之常情,大人都忙着呢,你和妹妹要照顾好小伙伴儿们。回去吧,不要噘着嘴,喜喜欢欢的,人家往后就愿意上咱家来了。”

宏远本就是个听话的孩子。见爹爹如此说,觉得也有道理,又回到屋里照顾起来,只是不大喜欢,

梁宏胜也在孩子群里,起先还不好意思进屋,见小孩子们都在吃东西,有的还往外拿,禁不住食物的诱惑,也臊不达地进了北屋。

宏远还在生他的气,没有理他。

梁晓乐想:他虽然下手狠毒,终究是个孩子。冤家易解不宜结,既然他腆着脸来了,就给他一个下台阶,感化感化他。看他今后还欺负不欺负宏远(毕竟他人高马大,宏远三几年里打不过他。自己倒无所谓,不行就用异能;若是宏远一个人单独给他打,吃亏的肯定是宏远。),像这种没脑子的人,感化不过来就敬而远之,没必要和他结死仇。

“给你,吃吧!”梁晓乐把小笸箩往宏胜跟前推了推,算是打了招呼。

“我吃个无花果。”宏胜尴尬地笑了笑,在笸箩里拣了个无花果,放进嘴里,“真好吃!”嘴里嚼着,又在笸箩里拣了一大把,放进自己上衣的口袋里。又抓了一把混合的放进去,直到把兜装满。

打了一天的井,北房屋里几乎没怎么断孩子。这拨走了,下一拨又来了。一天下来,把梁晓乐的小胳膊小腿儿累得酸疼酸疼滴。

孩子要嘴儿娘(奶奶)解馋!看热闹的大人们吃着孩子拿回来的东西,一个个在心里说:“这家怎么突然有钱了?又打井,又给孩子买这么贵的果品,一般人家谁买的起呀?!难道真像传的那样,他们真得捡到了一个聚宝盆?!如果真要是这样的话,说明这家人是有福之人,那些污蔑之词,说不定真是冤枉人家的呢?!”

心里有了这么个念头,再看向宏远娘的眼神,就有些暖意了。

……………………

再说安桂花。

安桂花此次来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帮忙。

按她的想法,这个家根本就不配她来帮忙。上次要拿大米没拿成,挨了窝,还被李慧敏阴损了几句,一口气憋在心里,不发作出了,老是个疙瘩。

更让她不能容忍的是,她竟闹不清这个家里有多大家底儿了!过去那是什么情况?!以要账为名,隔三差五过来看看,囤、瓦罐都掀掀,这段时间他们吃的省了费了都知道。相中的就捎着走,那是什么劲头!心里头那个舒坦、痛快!

怎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那天见西里间屋里新添了好几个坛坛罐罐,掀开第一个就是大米,这可是这村里很少人家吃得起的。虽然不多,要是拿他一半儿,也能煮两顿香喷喷的大米稀饭!

可惜没拿成。水果倒是没少给,总价值比大米多多了,可心里还是不舒坦。面子被驳了呀!而且是被谁也瞧不起的李慧敏驳回来了!这口气让她无论如何都咽不下去。

听说后来给婆婆、三大娘、大娘都送了水果和干果,又卖了一红车,一千多文钱呢。她家到底有多少无花果和紫枣?难道真像人们传的那样——他们在西山坡上捡了一个聚宝盆?!真要这样的话,自己还得和他们搞好关系,多来几趟,多拿些东西。如果能知道“聚宝盆”放在哪里就更好了。借来用用,说不定能发大财呢!!!

安桂花抱着这种目的,吃过早饭以后,扭呀扭地来到了梁德福家。

 第四十五章 蛇退安桂花

(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大家支持!)

安桂花一进门,梁晓乐就注意上她了。见她俩眼珠子“骨碌骨碌”到处乱瞅,便知道她还在记恨前几天的事情,是想趁今天打井人多,来打探家底儿,实现她“把粮食粒儿数清”的目的。

所有的东西都在西里间屋里放着,坛坛罐罐放的到处都是。又没有按门,要是她非往西里间屋里闯,梁晓乐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梁晓乐让小朋友们帮着把小吃饭桌放在西里间屋门口,也是见了安桂花以后才想起来的:上面摆上一些吃食,把孩子们引到堂屋,围着小吃饭桌吃、玩儿。这样,安桂花要去西里间,得把孩子们支开。一个外人不顾障碍去人家的储藏间(虽然睡人,但一家人吃的东西都在这屋里,应该算储藏间了吧!)里闲逛,也忒那个了吧!

事实上,梁晓乐真是太高估了她这个便宜大娘了!

安桂花在东厦子里切完菜,一个人溜到北屋,见孩子们围在小吃饭桌上又吃又拿,把去西里间屋的门挡了个严严实实。心里首先就鄙视了一把:梁德福呀李慧敏,你们也太不会算计、不会过日子了吧!哪有这样宠着孩子撒东西的?!

好容易有个借口来了一趟(账还清了,俩妯娌又谈不来,没有事由她也不好意思进这个门),不把这个家里看个究竟,出出上次被挡的恶气,如何甘心?!

“起来,都起来,好狗不挡道,上一边子吃去。”安桂花对着孩子们恶语相向。

小孩子不知就里,还以为自己真的碍了大人的事,忙抓把花生葵花籽,吃着闪到一边儿。

安桂花大大方方进了西里间屋。

梁晓乐此时正站在小吃饭桌西侧,与西里间屋只隔着一条夹门帘。如果她撩开门帘进去,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安桂花看这看那。

此时这里面的东西可是要什么有什么:地里种的,树上结的,凡是叫得上名子的都有!安桂花又是个大嘴巴,还不给嚷遍全村子?!

怎么办?

此时喊谁来也阻止不了她的行径。

“用异能!”梁晓乐忽然想起阻止赖子恶行的办法,心念一动:

“啊,蛇!我的天呀,毒蛇!!!”

安桂花刚掀开第一个瓦罐儿,还没看清里面盛的什么,一条三角形脑袋的眼镜蛇,就像按了弹簧一样,上半截身子一瞬间猛然窜出瓦罐口,翘着脑袋直视着她。

安桂花吓了一大跳,身子一抖,“啪”,陶瓷瓦罐盖儿从手里掉了下去,摔坏了。

安桂花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往外跑,刚一迈步,脚下感觉不对劲儿,低头一看,一只脚正好踩在一条大绿花蛇的尾巴尖上,大绿花蛇吃疼,正支起身子要往她腿上爬。

“我的娘哎!”安桂花惊怵地喊了一声,撒丫子往门外跑。心里慌乱,竟忘了门外的吃饭桌,一脚踢上去,绊了个趔趄,要不是扶住木板架子(床的代用品),准能摔个嘴啃地。

却带倒了两个孩子,堂屋里想起一片哭声。

“怎么了?”三奶奶和宏远奶奶听见哭声赶过来。

“蛇!西里间屋里有蛇!”安桂花惊魂未定地说。

“说什么呢?大侄媳妇,”三奶奶笑笑说:“你看花眼了吧。都快大雪(节气)了,有蛇也都躲(冬眠)起来了。”

“真的!三大娘,你去看看。”

“我去看看。这时候怎么会有蛇呢?”宏远奶奶说着,撩开了西里间屋的门帘。“嗬,这么多坛坛罐罐呀!哪里有蛇?没有啊?!”

其实,宏远奶奶的真实意思也是想看看二儿媳妇又添了什么家什,买了多少粮食和吃食。毕竟当着外人的面,她还是忍住了去掀瓦罐盖的冲动。

经过这次惊吓,安桂花整整一上午,再也没敢踏进西里间屋一步。

………………

打井队和帮忙的男人们走后,笸箩里还剩了一些发面窝头。因为人们都说好吃,宏远娘打算让女将们都带些走,让家里人都尝尝。

“用什么装呢?”宏远娘自言自语。

望着宏远娘发愁的样子,梁晓乐忽然回忆起前世现代的塑料袋。虽然对它污染环境深恶痛绝,说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来,真是没的说了。一个袋里装几个(窝头),带了走,也不用送还。

“娘,用这。”梁晓乐指着笸箩里盖窝头的两块屉布(也叫麻布。蒸窝头、馒头时铺在箅子上的布)说。

宏远娘思量了半天,还是采纳了梁晓乐的建议,用两块屉布,两个箅子(秫秸梃编的),拾了四份。

其实梁晓乐不知,锅屉布和箅子,都是日常用的东西。宏远娘心里既怕还不了日后折手,又担心人家給押回些东西,欠下人情。心里七上八下的,面上的表情很不自然。

梁晓乐知道自己出了馊主意,心里也有些不好受。

结果,用箅子端走窝头的三奶奶、大奶奶,都给送回箅子来了。三奶奶押回一箅子土豆,大奶奶押回一箅子胡萝卜。

两块锅屉布是宏远奶奶梁赵氏和大娘安桂花拿走的,一块儿也没回来。

……………………

“哪天去王军赶集,买点儿布来。”宏远娘有些木纳地对宏远爹说。

“卖多少?有什么用项?”宏远爹问道。

“做两块锅屉布。”宏远娘郁郁地说:“给他奶奶和大嫂用屉布包窝头拿走了,没送回来。还能给她们要去!”

“你怎么用屉布给她们盛?还指望她们给你送回来?!!!”

“用什么盛呀?咱就两个箅子。三大娘给押回了一箅子土豆,大娘给押回了一箅子胡萝卜。用家什让人家自己拿走,好像给人要东西似的,挺不好意思。”

“互相串换呗!不都是这样啊。还做什么?”

“给你和两个孩子一人做一身新棉衣,过年时穿。你这身棉衣都拆洗好几年了。”

“你也给自己做一身,今年咱有老天爷帮忙,穿的像样些,不给老天爷丢人。”

梁晓乐黏在宏远娘怀里,听着他们夫妻的对话,心里美滋滋的。同时也多了一个心思:

布,空间里有的是,且种类繁多。家里却连块儿屉布都没有。如何想办法弄出一些来呢?

 第四十六章 说唱儿

(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大家支持!)

家里有了井,再也不用到西河里推水了,粮食样数多,还吃不败,越吃越有,乐得宏远爹一天到晚弯着嘴角笑,宏远娘的表情也放松了许多。今天包饺子、明天蒸大米饭、后天又烙盒子,调着样地改善生活。

水果、干果都在西里间屋里的坛坛罐罐、笸箩篮子里放着,梁晓乐、梁宏远两个小豆丁,几乎就是生活在零食堆里,水果、干果不住嘴儿,加上饭菜营养高、顺口,两人的小脸蛋很快鼓了起来,有了红润色,个子也见长。

更喜人的是,三畦白菜棵棵都个大芯实,一棵有十五、六斤重。三畦六十棵,收了一千多斤;两畦萝卜也收了五、六百斤;菠菜油菜不怕冻,宏远爹用木棍把畦围起来,上面再盖上一层树枝,覆上一层柴草(就像现代用塑料膜蒙起来似的,防止下雪压趴了),随吃随拔。梁晓乐自是随拔随添,让菜畦里的青菜拔不净,吃不完。

时令已进入大雪(节气),地净场光,劳作了一年的村民们都进入休闲状态。天气好的时候,人们三五成群,聚在大街上的太阳地儿上聊天,妇女们边聊还边做针线活,纳鞋底儿。小姑娘们在旁玩踢毽子、占房子(一种游戏),小小子们则玩打尜尜(ga’ga一种玩具),扔坨子(一种小铁饼)。大街上成了人们娱乐的场所。

只要家里没事,梁晓乐就缠着宏远娘到街上去玩,一是想多了解一些村里的情况,二是想让宏远娘多接触接触人,缓解抑郁症。

有了打井时给小孩子们吃果品的经历,小孩子们见了梁晓乐,特别亲切,老远就招呼:“乐乐,上我们这边来玩。”梁晓乐跑过去,把兜里带的或无花果、或枣、或葡萄干,一人一个分过去。小孩子不嫌少,给一个就高兴得了不得(多了反倒不好,想乐乐的小兜里能装多少?!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蹊跷:刚伸进一把小手的兜里怎么掏出这么多东西?好在总是一个一个往外拿,迷惑小孩子们的视线),更愿意和她玩了。

梁晓乐很快就成了孩子们的中心,有时她不出去或出去晚了,孩子们就找家来,梁晓乐自是又拿出果品装满所有小朋友的衣兜。惹得没兜的孩子回家给大人哭闹,非要让给自己的衣服上缝个兜(口袋)不可。越大越好。

从此,梁家屯孩子们对衣服上的兜(口袋)有了特殊的感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