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刹那芳华-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荷花池边,在悠长的紫藤长廊下,随处可见手不释卷、默默成诵的莘莘学子。
    林王二人赶紧拿出几个笔记本和文具什么的,这里两个、那里三个地甩在教室前排的黄金位置,帮姐妹们占位子。然后,她俩并排坐下,加入这早自习的行列。因刚吃了早餐,不适合看书,林芳华就拿出单放机听听英语、练下听力,相当于休息了。
    ************************************
    大一的课程很基础,主要是医学物理、高等数学、政治、计算机BASIC语言、无机化学、生物学。老实说以中国的国情,除了生物,其它这些数理化在今后的医院临床工作中基本很难用得上。许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些基础课的重要性。
    其实,医学是真正的综合学科,科学的巅峰,顶级的科学。
    看英美发达国家培养医生的程序就知道了。要成为医学生,必须先在普通大学学习4年数理化为主的基础课程、获得科学学士学位,才能报考医学院。再大约学习4到5年临床医学相关的课程、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再到大医院实习几年并通过执业考试才有行医资格。
    此时还只是一般的通科医生,要想成为专科医生,还要经过几年训练,等真正成为一名临床医学专家基本要35岁左右。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是“金贵”的,时间和金钱耗费的惊人,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起的。但是社会对其回报也很高,医生一直是国外最受尊敬、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
    而国内的医学学制大大背离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它实在是简化太多了。高中毕业入学,学习6年,其中还包括一年实习,就可以毕业行医了。近年来,这6年制还进一步缩减成5年,华西医大是1988年改成5年的,国内其它医大也大多是同时进行了相似的学制改革。
    唯有独树一帜的北京协和一直坚持医学8年制,但它给予的博士学位MD和国外的MD还是不一样,也仅被少数国家承认。总之,国内完成医学教育、成为一名医生的时间和国外相比是大大减少了。
    虽然中国人口众多、很需要医生,但也不能顾此失彼,完全和国外医学教育传统脱节。
    中国医学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国内享有世界声望的医学专家大多是解放前培养的,当年医学院的学制都是和国外一样,也被国外承认学历。而解放后的学制变革,虽然速成了大批医生而改善了人民的医疗条件,但是学历不被国外承认。
    更重要的是,新生代的医学学者底蕴不足、根基不厚,也许临床医疗技术方面还行,但缺乏那种广博全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敏锐深远的眼光,难成大气。毕竟批量速成的质量怎能和别人十年磨一剑相提并论。
    也许不光是医学,中国其它科学也普遍存在相似的问题。
    虽然华人的聪明勤奋是全世界都出名的,但真正出成绩、有广泛影响、或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多是外籍华人。恐怕正是国内的教育制度,扼杀了不少摇篮中的天才。
    真正的大科学家绝不是书呆子、或只专精一门,他们往往文理皆通,理性和感性并重。越是知识面广博,才越能够把握和顺应科学发展的方向。
    更可悲的是,中国教育制度还在越改越糟糕,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医学学制还在缩减,各医大争相推出七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还是速成的那一套。
    几年后的高校扩招,更是急功近利、雪上加霜的行为,入学质量的下滑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培养出那么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有意义吗?提出“教育产业化”的人不知是何居心,这分明是在扼杀中国的国运。
    还有为了所谓的211工程造成的高校合并风潮,对老牌医大冲击也很大。华西医大在10年后合并入川大,就不但没有感受到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处,反而使新人们丢掉了医大的校园文化传统。
    九十年代初,也许是美丽的华西坝、这曾经抗战时期大后方学生们的天堂,最后见证华西人学风的年代了。!
十六、大学老师
    医大的课时安排,有的是三节课,有的是两节课,每节课50分钟。大一的基础课程大多是两节课,大二年级以后和临床医学关系更密切的课程,才大多安排三节课,比如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教物理、化学、高数的老师,大多是理工院校毕业而不是医学院校毕业的。他们还有个特点就是普遍年龄偏大,基本都是四五十岁的老教授。大概是这些课程知识更新不大,多年也没有再增加年轻老师的原因。
    而上临床医学类课程的老师却大多年轻一些,他们基本上都是本学校培养的研究生或者附属医院的中青年医生来代课的,大概因为年轻医生才有更多的精力兼顾临床和教学工作吧。年资老的医生在临床往往担任更为重要的工作,即使是来医大授课,时间一般也比较短暂。
    大学和中学教育有很多不同,其中一点就是一本书往往由五位以上老师来教授,每人讲个几章而已。这些不同,就要这些刚刚毕业的高中生、新鲜大学人慢慢适应了。
    也许是因为数理化确实枯燥难懂,又或者老教授们讲起来过于正统严肃,没有年轻老师讲的更有**、更吸引人,同学们上这种课时往往比较压抑。所以课间铃声一响,大多同学都会感到如释重负,并且纷纷走出室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活跃一下沉闷的心情。
    这时,林芳华注意到年纪已经不轻、头发都花白的老教授却没有休息,而是在慢慢地擦着黑板。
    医大的教学设施几十年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很多桌椅还是解放以前的,而很多黑板还是那种两块的、可以上下滑动的老式大黑板。虽然这样方便老师板书,但是课间时擦黑板的工作量却增大了。
    此时虽然没有后世电脑加ppt幻灯式教学,但也有不少大学老师都开始用投影仪和塑料透明膜上写的教案来授课,这样板书很少用了。但是,还是有不少老派的老师仍然习惯传统板书的形式授课。特别是数理化老师常常演算、讲解公式什么的,他们上课时的板书还是相当多的。
    而大学和中学还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大学的行政班都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室,大课常常是3个行政班一起上合班课。这样一般都没有办法安排值日生擦黑板,往往惯例是老师自己擦黑板了。
    如果没有前世在卫校当老师的经历,林芳华恐怕也会像其他学生一样,不会注意到老师自己在擦黑板。但是曾经当过教书匠的她,早已深深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
    上课前为了备课而查阅大量教参资料、书写教案的辛苦就不说了,单单是在讲台上一站两小时,甚至一上午或一天,就不是一项轻松的活。
    教师可不是只会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就凭他们整天在讲台上不停声嘶力竭地讲课、不停地奋笔板书,还有讲解兴奋时的手舞足蹈,都可以算作是体力劳动者了。
    林芳华那时候还算年轻,但站一上午下来也还是感到腰酸背痛,两腿酸胀,嗓子也都要冒烟了。就算是有投影幻灯、有“小蜜蜂”扩音器帮忙讲课,仍然很累。年轻人还好点,老教师几乎没有不得慢性咽炎、下肢静脉曲张这些职业病的。
    所以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每一位老师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即便他讲课讲的枯燥乏味,但他所付出的辛劳,也依然值得学生尊重的。
    此刻作为学生的林芳华完全本能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讲台上,从老师手中接过板擦说:“老师,您辛苦了。我来擦吧!”然后默默地擦完两块大黑板。
    当她擦完后,拍拍手上的粉尘正要出去洗手时,教室里却响起了数声掌声。
    一看,原来是一班长带头,以及教室中几位没有出去放松的同学在向她鼓掌致意,坐在一边休息的老教授也在向自己点头微笑。
    林芳华不好意思地笑笑,摇摇头示意这没什么,然后快步走出去了。
    虽然没有值日生,但是上合班课时三个班的班长会轮流值日,负责喊起立和维持课堂纪律什么的。作为第一周值日的一班长,大概是因为自己没有想到擦黑板,感觉有点失於职守,从而带头向林芳华鼓掌,有致谢的意思吧。
    后来的几节课一到下课的时候,一班长都马上抢着去帮老师擦黑板了。于是在这三个班合成的一中班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惯例,轮到那一周值日的班,就由该班的班干部带头负责擦黑板。一般无需特意指定谁,完全是一些同学自发自愿的行为。
    一中班也因此总是给上课的老师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郭眉老师从授课老师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后,还在一次年级会议上表扬了一中班,于是在整个90级,课间帮助老师擦黑板蔚然成风,还渐渐扩展到了其他年级及其他院系。
    师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了良性循环。老师们感受到同学们的敬意,上课时讲解得也就更用心和不觉疲累了。老师上课效果好了,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
    给一中班上物理课的副教授卢丽芳正是三班的班主任。
    说起来大学和中学还有的一点不同,就是班主任的作用不一样。中小学的班主任那是责任重大的,几乎都要把全班每个同学的吃喝拉撒睡都管完了。
    而在医大,对学生最重要的老师却是年级主任。年级主任不上课,全职负责本系本年级所有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工作。
    郭眉老师就是一个非常负责任,并且能力出色的年级主任。她在军训第一周就能准确地叫出全年级所有学生的名字,并在军训四周中就和每个同学都谈过话,基本掌握了他们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所以她才能在军训后很顺利地安排好了全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干部。
    华西医大过去是没有的,近年来也如其他高校一样设置了班主任老师。但班主任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课要讲授,大学又没有专门的班会时间,所以和自己班的学生接触不多。
    林芳华记得前世,在大一大二时每学期还能见到班主任卢老师几次,到大三大四后就少多了,特别是最后实习阶段完全见不到了。而在毕业阶段,所有相关事宜也都是在年级办公室找郭老师办理的。
    总之,在医大,学生的事情基本是学生会和团委的学生干部们自己搞定,搞不定的也是找年级主任。班主任名义上是分担年级主任的一些工作,但其实基本形同虚设。
    像卢老师都算是负责任的班主任了,因为她还会主动地找班里同学了解情况,在大一时也经常邀请同学们去她家里玩,还组织过大家出去春游什么的。有些平行班的同学,就只在大一开始时见过自己的班主任,后来到毕业都再见不到人影了。
    班主任老师的任命是校庆过后,新生都开始行课了才通知下来的。卢老师就在自己授课后顺便将三班同学留下来,跟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
    她大约四十五六岁,丈夫是附属医院的大夫,就住在学校家属院内,还有个十四岁上附中的女儿。
    卢老师是苏州人,说着一口绵软的普通话,目光也亲切温和。气质上不像一位教理科的大学老师,倒像是中学里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她给三班同学留下了较好的第一印象。
    因大家的时间都紧张,卢老师没讲几分钟就结束了自我介绍。她在黑板上写下自己教研室的电话和家庭住址,让大家有事尽可找她。
    (晚风:最近写的东西,我自己也不满意。可能枯燥了点吧!但又不知道怎么改,总觉得这些铺垫和过渡还是少不了的!毕竟不是文科出身的,还是笔力不足啊。)!
十七、罗曼丽
    大一的课程都是必修课,所以一个中班的同学,每天的课程安排都基本一样。只有英语课例外。
    不知道别的大学怎样,医大的英语课分班就独具特色。它是打乱了院系专业,将全校同级的学生随意组合,而分成若干小班。
    不过在刚入校的时候,学校组织新生进行了一次英语摸底测验,成绩并没有公布。只是,成绩最好的人都分入了少数几个外教任课的英语班,剩下的学生就随机分班,自然就由国产的英语教师带了。
    林芳华因为早知道这种分班情况,在高考后的暑假也一直在学英语。所以摸底测验时,她自我感觉还行。这次分班果然被分到了外教班。
    不过也有点不好的就是,一个班都不过三四个人能分到外教班,而她所在的这个班里刚好并没有三班的同学,也就是班里的同学没有熟人。而宿舍里的其他姐妹,往往在自己的英语班中都有五六个同班同学。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大学英语要上两年,在一个才二十多人的小班里,到最后大家怎么着也都成熟人了。
    带教的老外是个美国来的五十多岁的老头,让大家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史蒂夫。人还是风度翩翩的,但头发都花白了,还有点地中海了。他上课是全英语教学,只是偶尔开玩笑时会冒几句带本地方言口音的汉语,那的确是很有“笑果”的。
    老实说,林芳华的词汇量、阅读能力还是不错的。她前世从大学毕业后也一直没有放弃英语,还考过两次研究生,每次英语都过了60分,只是专业课基础拉下了或者因为其他因素没上成。但是,她的英语听力就很马虎了,而口语是完全张不开口,也就是中国学生典型的“哑巴英语”。
    毕竟芳华只是普通子弟校毕业的,英语老师的素质不及重点中学的名师,所以从一开始学习英语时就没打好底子。而且后来工作后也只用到英文读写能力,听说能力是用不上的,也就成了她的弱项。
    这一次,林芳华想上外教班,也是冲着提高自己听力和口语能力去的。
    一开始上课真是挺困难的。史蒂夫虽然说的较慢,但毕竟全是英语,林芳华听起来很是吃力。十句话可能只听懂一两句,运气好还能多猜对两句。
    有时候,史蒂夫讲笑话,别的学生会心大笑,芳华却一脸茫然。老外提问,芳华也是答的磕磕巴巴,很是局促,这让她在英语课上也一直保持了高度紧张。
    芳华自重生以来一直顺风顺水的生活遭到了极大的挑战。
    如果是在中国老师教的班上课,也许会感觉轻松很多。像同寝室的周玉、王菊也是笔试不错、但听力和口语不行的学生,但她们上英语课都没有太多的不适应。大学英语老师虽然是比中学老师在上课时讲英语的时候大大增多了,但他们还是很明白国情,仍然是双语讲课。所以,大家并不觉吃力。
    尽管也羡慕她们的轻松,但林芳华还是暗暗鼓励着自己,不放弃。
    刚好,林爸十月中旬去广州参加秋交会,芳华央求爸爸给自己买了个索尼的微型录音机和100盘专用的录音磁带。于是,她就可以每次上课录下史蒂夫的话,并在课后反复听,搞懂每句话。
    特别是每晚临睡前,她都戴着耳机听着英语入睡。有时候,梦中似乎都还像在看电影般一样看到听到有人说英语。有次,睡在她下铺的杨茜半夜起来上厕所,还听见了她用英语说着梦话。
    芳华这样辛苦地坚持下来,果然渐渐见到了成效。上课一个多月后,芳华的听力就有了很大进步,听课渐渐没什么问题了。课堂上的会话答问还是有点紧张结巴,但比一开始已经好多了。
    有一次,芳华被老外抽起来读了一段课文。完毕后,史蒂夫夸赞了一句verygood。而坐在芳华前面的一个女生,也转过身来冲她比了一下大拇指,轻轻用中文说:“发音很标准呢!”
    这个女生叫做罗曼丽,药学系的,是班里的名人,恐怕班里的每个人最先认识和记住的人就是她。
    原因很简单,她太漂亮了。就算林芳华这样在后世发达的资讯轰炸下,见过那么多影视明星、模特美女的人,一见之下也惊为天人。
    当她第一次走进教室时,本来还有些喧闹的教室一下子鸦雀无声,时光都仿佛停滞了几秒,大家如看电影慢动作般,看着这个女生一直到她坐到座位上才回过神,纷纷继续刚才的说话,但都有点心不在焉了。至于后面进来的学生,都在看到罗曼丽时微微一愣,特别是男生往往放慢脚步,轻轻从她身边经过,眼睛都还在不断地偷偷瞄着她。
    不必形容她的五官,因为美到一定程度的美人,五官都会有些相似。比如,林青霞、张柏芝乃至王菲、陈慧琳都长的有点相似。罗曼丽就有点象年轻时的张柏芝,但她的脸型更瘦一些。但又不是后来张柏芝瘦过头的样子。
    罗曼丽的五官不但精致,脸上还仿佛总有一层淡淡的光辉,走到哪里都让人眼前一亮。不光是男生,就连女生都喜欢看她。当然,老外史蒂夫也毫不掩饰对罗曼丽的偏爱,在课上送她英文名Lily(意为百合花)。
    罗曼丽来自上海,本身英文底子就很好,听力口语都出众,和老外交流起来也几乎没有障碍,也难怪得到老师的青睐。
    但林芳华最欣赏的就是这个女孩子一点不傲气。
    大多数漂亮又学习出色的女孩子因为总被人捧着,多少都会有些感觉良好,或者对别人傲慢,或者对别人冷淡。而罗曼丽却毫无骄矜之气,她总是坦荡地面对着别人或羡慕、或嫉妒、或无礼的目光,既不恼怒也不自矜,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面前都是一贯的礼貌优雅、落落大方。因此自然而然成了本班最受欢迎的人。而且,不久后,同年级都有不少男生来向林芳华打听过她的情况,显然受欢迎程度都超过了级花蒋露。
    魅力这东西真的很玄妙。要说蒋露无论身材、脸蛋也不差罗曼丽什么,何况还有会跳舞的光环。但是罗曼丽不但美丽,还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质,不但吸引男生,就是女生也会很欣赏她。慢慢地,罗曼丽后来居上,在人气上超过了军训联欢会上大出风头的蒋露。一年后的全市大学生文化节上,罗曼丽就以新生身份打败高年级的法医系系花,成为了全校公认的校花。
    很久以后,林芳华才明白罗曼丽身上具有的就是明星气质。她天生就是要受人关注和喜爱的。
    *************************************
    自从上次读课文,罗曼丽主动转身和林芳华说话后,两人就渐渐熟识起来。
    一开始两人当然主要交流的是英语的学习。罗曼丽说起她母亲就是上海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自己从小就被逼着学英语,高考英语考了99分。她曾经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试题,觉得不难。所以她想在大一就直接考英语六级。
    在九十年代初,有很多大学里都只要求学生英语课及格就行,并不是都要求必须过英语四级的。(恐怕让后来的大学生们羡慕死了吧!)但是像华西医大这样的老名牌多自持身份,这方面的要求就比较严格的了。它规定英语不过四级的,毕业拿不到学位证书。
    所以,学校要求学生都是学完两年的大学英语,再集体报名过四级,务求一次过关,而且考80分以上就属于优秀成绩,学校会给以现金奖励。至于过关以后,再想过六级就是个人的事情,自由报名了。
    所以,大一新生不能报考四级,但是报六级就没人管了。
    罗曼丽想在大一就考六级,挑战自己。这一想法倒是也启发了林芳华。
    毕竟这时候的考试都是不考口语的,听力经过外教的磨练,再突击准备一下,也有一定的把握;至于词汇量和阅读,对都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的林芳华来说,应该不是大问题。再加上大一的课程毕竟只是基础课,不难过关。而如果英语过了六级,第二年就可以免修英语了,这样不也节约了不少学习时间吗。
    权衡一番后,林芳华不禁也想试一试。
    于是,两个女生一拍即合,约好一起考今年12月下旬的六级考试。已经不到2个月了,时间很紧张,所以两人自然经常约着一块儿上晚自习,一起复习英语。
    慢慢地两人自然就不仅仅谈英语了。由于自身的优秀,一直很顺利的罗曼丽,从内到外都流露着自信开朗的气质和主动进取的精神。虽然在外人面前仍是斯斯文文的样子,但在林芳华面前就常常有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思。而林芳华比较沉静内敛,话虽不多,却常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罗观点中的偏颇。她这样不经意中流露出的和年纪不相称的见识、气度,也很让罗曼丽佩服。
    随着交往的加深,性格互补的两人越来越投缘。和内心很阳光积极的罗曼丽相处,对芳华的心境年轻化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她可算是芳华重生后结交的真正意义上的新“朋友”,而且影响深远。
    【晚风:上周日我们这里的学生上街,发生了一些事情,好多Japan的车子什么的都被砸了。所以现在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大会小会不断!而且学校为了怕学生又上街,周六还要上课。哎,乱弹琴的学校领导。
    我估计下一更要周日了!请关注的朋友们谅解!】!
十八、调剂课程
    虽说数理化上起来枯燥,英语课上起来辛苦,但也有些课程像调味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