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兵锋-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忠闻计,略作思忖,大喜从之!

    次日辰时,大军整装待发!

    李堪抱拳环施一礼,转身上马,正欲喝令大军起行时,忽数骑飞奔而来,言称建平大营已无一兵一卒,其等已巡哨方圆三十里,并无伏兵!

    众将闻之,不由愕然相顾。

    黄忠亦觉讶然,沉思片刻后,乃悟,继而长叹一声道:“老夫错失良机矣!”言毕,即令探马四散,前出百里巡哨,然后传令大军不必分兵,就取建平立营。

    原来,孙策闻知刘璋已降,大惊之下,便欲攻破永安,拒城坚守,以防唐军东进,不料,却被黄忠击退。情知赵云援兵不日将至,孙策自忖难以抵敌,然若退兵,又恐唐军随后掩杀,正进退不得时,忽闻鲁肃献退守夷陵之计,遂从其计,假作赶制攻城器械,实则欲使黄忠一心坚守,方便其行退兵之策。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00章 庞士元运筹帷幄

    (全本小说网,。)

    建安十九年六月,赵云闻知孙策已退,与诸葛亮、庞统磋商后,便传令黄忠兵进荆州!欲使周瑜回援江陵,以便于上庸韩德所部联合武关魏延大军夹击南阳!

    黄忠接令后,即统骑步大军八万,诈称十五万,于建平县誓师出征,留刘循镇守永安,张翼总督粮草,使李堪统铁骑五千为先锋,自领李严为中军,严颜领军合后,浩浩荡荡杀奔江陵!

    沿路各县望风而降,待兵至临沮时,方遇吴兵探马。

    黄忠就令大军入城,同时哨骑四出。

    次日,探马回报,言称吴军自西陵、当阳一线各依山险筑城寨无数,皆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孙策则统大军坐镇夷陵。

    黄忠闻报,白眉紧蹙,沉思不语。

    李堪不耐,即出列请令道:“末将愿领兵出击,以探吴兵虚实!”

    黄忠闻言,微微颔首,示意其先行入列,唤哨骑问道:“可知吴军兵力几何?”

    哨骑见问,期艾半晌,呐呐道:“吴兵皆避于寨内,无法查探,因其营寨众多,故依标下之见,许不下十万大军。。。”

    黄忠闻之,即抬手挥退之,沉吟片刻后,令严颜统步军五千,择一寨攻之,观吴军如何应对,再寻机破之!

    严颜领命,方欲出帐时,又有探马入报,言称吴兵于夷道设有水寨一座,约有两万兵力,主将乃吕蒙也。

    黄忠闻报,面色一变,稍作思忖后,忽遽然起身,传令大军退回建平,令李堪引铁骑断后!

    李堪不解,拱手领命后,就问何故?

    黄忠叹声道:“吴兵尽选险要立寨,皆急切不可下,若吕蒙趁机溯江而上,我军粮道堪忧!故本将欲回兵建平,再寻良策!”

    众将闻之皆怒,然一时无计,遂鱼贯出帐,回营整军去了。

    十余日后,大军回返建平,黄忠即遣人致书赵云,俱言其事,并请令行止。

    蜀郡,唐军大营,中军帐内,赵云、庞统、诸葛亮、刘璋四人皆面带微笑,正对坐饮茶。

    刘璋拱手谓诸葛亮道:“加之南中七郡,益州竟有八十余万户,人口近五百万,可笑璋却懵然无知!”

    诸葛亮闻言,感慨道:“此皆使君善政之功也!奈何治下众官利欲熏心,刻意蒙蔽,否则亮等能否入川,犹未可知也!”

    刘璋满面愧色,拱手逊谢后,苦笑连声。

    庞统见之,起身道:“使君雷厉风行,未及两月,便使益州整肃,实不必过谦。”

    刘璋见说,面向赵云拱手一礼,道:“若非借助将军虎威,璋之政令恐难出州府,何谈其他?”

    赵云忙起身还礼,笑道:“此皆使君调度有方,云不过依令而行,不敢当使君之礼。”

    诸葛亮见刘璋又欲施礼逊谢,忙接话道:“如今益州已大治,未知使君可有良策,使之繁盛不下雍州?”

    刘璋见问,不假思索,脱口道:“此不难为也,璋只需仿效雍州即可,且有百余干吏相助,何愁益州不兴?”

    诸葛亮闻言,连连颔首,暗叹道:“刘璋并非无能,实不擅用人耳!如今大局已定,不如回返长安。”思及此,遂微笑道:“有使君坐镇蜀郡,川中大兴指日可待,亮便定于明日起行,回长安复命,届时必面见唐公,陈述诸位之功!”

    刘璋闻之,忙出言挽留,见其去意已定,遂邀三人过府饮宴,权作践行。

    诸葛亮笑允之,拱手致谢。

    晚间,四人就于刘璋府内聚饮,正酣时,忽见刘璋面现难色。

    赵云从不醉酒,故而瞥见,即出言问询。

    但见刘璋期艾道:“璋碌碌半生,之所以无所作为,乃豪强掣肘耳,今将军屯兵蜀郡,自然无碍,然异日必然领军东进,届时若祸起萧墙,如之奈何?故璋敢请将军拨付善战军卒,操练府内亲军,不知将军是否见允?”

    赵云闻之,郑重道:“此云分内之事耳!还请使君宽心,明日辰时,必有百余精锐上门,全凭使君任用!”

    刘璋大喜谢过,即起身把盏,是夜,除赵云外,余者尽皆大醉。

    次日,赵云就于亲军本部遴选百人,略作交代后,即遣其等前往刘璋府上听用,自转身出帐,欲往寻诸葛亮、庞统告之此事。

    恰待上马时,却见二人联袂而至,闻知此事后,诸葛亮抚掌笑道:“亮正愁无由安插人手,不想刘璋竟自请之,足见其乃诚心归附,且深知大略,极有远见,如此益州政事无忧矣!”言毕,拱手请辞。

    赵云亦不挽留,领庞统及众将送至广汉郡地界,方才回返。

    不想,未及入营,便见一骑飞奔而来,言称永安黄老将军有书至。

    赵云闻报,急接书,拆视之后,即递书庞统,继而双眉紧皱,沉思不语。

    庞统览毕,苦思片刻后,沉吟道:“孙伯符屯兵夷陵,凭险拒守,若我军强攻,其必遣水军精锐溯江而上,袭扰我军后路!故急切之下,无计可破,既如此,不如增兵永安,迫使孙策亦调兵增援,假以时日,荆州或可不战而定!”

    赵云不解,遂问何故?

    庞统略作斟酌,答道:“孙策自击灭刘表,占据荆州以来,连年动兵,虽起意仿效唐公,然收效甚微,故其屯粮必然不足!若增兵永安,孙策无奈之下,亦须调大军增援,方可守御夷陵,然其粮草何来?假以时日,荆襄必然日渐疲敝,岂非不战可下?”

    赵云闻计大喜,忽复转忧色道:“若依士元之计,永安须增至十五万大军方可,然眼下黄老将军不过八万兵马,所缺七万大军何来?”

    庞统微笑道:“将军忘却川中大军乎?”

    赵云闻言,断然道:“若如此,则远超唐公核定兵员,切不可行!”

    庞统大笑,摇头道:“将军所言,统安能不知?然除去各郡驻军,雍州本部兵卒已不足两万,何不趁此良机,募集川军,请黄老将军代为操练,届时充作各郡驻军或转为役吏,以便调换本部大军。且此举一则并未有违唐公军令。再则可威压夷陵吴兵,迫使其增兵应对,加剧粮草消耗。三则可令其等沿江筑寨,以防吴兵水军登陆。有此三便,将军何不从之?”

    赵云见说,恍然大悟,赞道:“士元良谋,云不如也!”言毕,即令亲军传令各部川军集结,凑足七万之数,即开往永安。。。

    夷陵城内,孙策见唐军稍进即退,不由大疑,遂唤鲁肃问之。

    鲁肃稍作思忖,拱手道:“此为黄忠惧我水军袭其后路耳!大王不必理会。”

    孙策然其言,遂坦然不疑。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01章 黄汉升反客为主

    (全本小说网,。)

    却说孙策屯兵夷陵,每日探马四处,安心拒守。忽一日,细作来报,言称赵云调集七万大军增援永安,现已进至巴郡!

    孙策闻报一惊,暗忖道:“加之永安原有兵马,黄忠所部已不下十五万大军!莫非赵云意欲强攻夷陵?”思及此,顿时着慌,忙聚集众将商议!

    老将黄盖闻之,急出列道:“唐军精锐无匹,我军却拢共不足八万,大王须即刻增兵,以防万一!”

    韩当等众将闻之,深以为然,皆出言附议。

    鲁肃缓步出列,沉声道:“赵云攻入益州不过数月,本部雍州军拢共不足六万,且已分兵三万予黄忠,何来七万大军增援?故以肃度之,不过数万川军耳,我军足以抵敌,实不必增兵,否则只恐粮草不敷支用!”

    黄盖摇头道:“那黄汉升勇谋兼备,岂是蜀中众将能比?由其统率川军,战力必然倍增,万不可同日而语!至于粮草,可于江东、荆南各地调拨,若自水路运送,十余日即至,何虑之有?”

    鲁肃闻言,长叹一声,喟然道:“老将军所言不无道理,然江东屯有镇南将军贺齐所部五万兵马,讨伐山越诸夷,虽连战连捷,但仍未平定,何来富余粮草运至夷陵?荆南士燮本已归附大王,然自我军会盟魏军后,竟寸步未进,其或已暗存异心,若再于荆南调粮,士燮闻知,其反必速!故我军只能就粮荆北,支撑十万大军用度已是极限,若再增兵,无需黄忠来攻,我军自溃也!”

    黄盖见说,默然无语。

    忽韩当出言道:“宛洛丰足,何不致书许都借粮?”

    鲁肃闻之,涩声道:“武关文聘、于禁所部,加之函谷关曹仁部,共计大军二十余万,且需供应公瑾所部数万水军粮草,本已捉衿见肘,安有余粮可借?”

    一席话言毕,众将尽皆默然。

    孙策但觉烦闷不已,恨声道:“依子敬之论,莫非孤等坐以待毙乎?然为何唐军从不缺粮?!”

    鲁肃见问,躬身道:“永安虽有大军十五万,但我军足以拒守,大王无须忧虑。至于唐军粮草无缺,只因马超治下人丁繁茂,且良田皆为百姓所有,税赋自然颗粒归仓。据细作报说,马超治下已逾三千万人口,然所部大军远不足百万,岂能缺粮?”

    孙策闻言大怒,一把掀翻案几,大喝一声后,复转颓然道:“若昔日攻入荆州之时,便依子敬之言,何来今日之窘境?此皆孤之过也!”言毕,叹气不止。

    鲁肃见此,劝解道:“马超全凭兵锋起家,所部并无士族,故每下一地,皆依仗军威,推行新政,不从者皆斩!然大王却多有牵绊,无法力行之,尤其江东四郡,牵一发而动全身!故以肃观之,此皆豪族士绅之罪也,并非大王之过!待日后有暇,再挟大兵临之,收之轻而易举,实不必烦忧!”

    孙策闻之,面上复现神采,就问之道:“即便依子敬之策,我军粮草亦有所不足,未知子敬可有良策筹之?”

    鲁肃略作思忖,拱手道:“曹操远征辽东,虽大败而回,然其征粮之策或可借用之。”

    孙策闻计,略作沉思,即面现狠色,唤亲将宋谦吩咐道:“领亲军三千,就于荆北征粮,只限豪族士绅,切勿搅扰百姓!若有不从者,无论何人,立斩!”言毕,解剑予之。

    宋谦双手接过,下拜领命,转身出帐。。。

    二十余日后,七万增援川军赶至建平,黄忠即拨两万军卒,令张翼统之,前往鱼腹浦扶立栅栏,两丈高即可,然后沿江而下,直至夷陵,务使吴兵水军不得轻易登陆。再令李堪为将,日夜操练其余大军。

    李严见此,出言道:“建平至夷陵八百余里,若沿江立寨,何日可至?”

    黄忠见问,捋须道:“两万大军一日只需立栅三十里,我军便可于月内抵达夷陵,届时无惧吴兵水军袭扰,破孙策必矣!”

    李严略作思忖,拱手道:“区区栅栏,恐难阻吴兵登陆!”

    黄忠笑道:“若老夫统大军亦日进三十里立寨,正方以为可阻吴兵否?”

    李严见问,愈发不解道:“如此自然无懈可击,但探马报说,孙策并未增兵夷陵,老将军何不统大军雷霆击之?”

    黄忠摇头道:“吴兵凭险拒守,强攻固然可破之,但安有余力进取江陵?故老夫欲行反客为主之计,迫使孙策增兵,如此一来,其粮草定然难以为继,必大掠荆北以资军用,假以时日,荆州或可不战而下!”

    李严闻之,拱手拜服。

    黄忠即令李严为前部,领军先行,每进三十里便立寨一座,自统大军随后跟进,步步为营!

    消息传至夷陵,孙策闻报大惊,即令其堂弟孙皎回返江陵,于南郡、襄阳征兵五万来援!

    鲁肃闻讯,忙止之,急入见孙策,下拜劝谏道:“此乃黄忠反客为主之计也!若大王下令征兵,则正中其计!”

    孙策挥手令其起身,沉声道:“孤岂不知邪?如今老贼沿江立寨,孤之水军无用武之地也!待唐军兵临城下,何以抵敌?”

    鲁肃淡然道:“黄忠早已探知我军粮草不足,故设此计,只为使大王增兵,加剧消耗粮草耳,并非起意强攻夷陵,故即便黄忠屯兵城下,亦绝不肯强攻,实不必理会。”

    孙策见说,皱眉道:“子敬何以知之?”

    鲁肃略作斟酌,答道:“我军皆依山险立寨,不下三十余处,且彼此守望、互为犄角!若黄忠强攻之,即便夷陵城坡,其大军尚余几何?届时我军虽败,但唐军三五年内,亦无力再度出川。大王则可趁此时机,调庐陵步骘所部,横扫荆南,就行新政!如此不需三年,即可兵精粮足,再无惧川中唐军矣!”

    孙策闻言,大觉振奋,遂罢征兵之念。

    十余日后,黄忠大军已过秭归,仍不紧不慢,日行三十里即立寨歇息。

    这一日,李严正欲立寨时,探马来报,言称孙策仍未增兵!

    李严闻报,即令副将领军立寨,自引亲军飞马中军,入见黄忠,上禀探报后,拱手道:“因孙策并未中计,故依末将之见,当选精锐骤然突击,或可趁其不备,一举攻入夷陵!”

    黄忠闻言,淡然一笑,捋须道:“既然孙策窥破老夫之计,必日夜严防,突袭之恐无胜算,反折却大军锐气!不如仍依计而行,待进至临沮后,便如孙策般,亦立寨坚守,就于吴兵对峙,却令川军于后方屯田,只等蜀中稳定,赵将军引大军前来时,再做商议。”

    李严然之,遂拱手辞出。

    月余后,两军相隔五十里,各自拒寨坚守,便是探马亦少有交锋。

    一时间夷陵前线聚集唐吴大军二十余万,却风平浪静,孙策虽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只盼孙皎多筹粮草。。。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02章 曹子桓另立州事

    (全本小说网,。)

    建安十九年秋,曹操败归许都,于府内静养数日后,即召集众谋士议事。先令曹丕代为细述辽东之战,继而面色凝重,沉声道:“唐军铁骑,势不可当,若与其野战,殊无胜算!然若拒城坚守,虽能阻其一时,但不过苟延残喘而已,久后必为马超所并!现如今,其治下人口繁茂,粮草丰盛,甲兵日趋精良,于内政通人和,于外边境俱安,若不及早图之,天下再无吾等容身之地矣!鉴于此,孤决意先伐之,然其守备森严,苦无可趁之机,故而聚众议之,未知诸公可有良策?”

    众谋士闻之,尽皆默然思忖,堂下一时寂然无声。

    良久后,毛玠出列,拱手道:“诚如大王所言,马孟起治下人口繁茂,兵精粮足,若仓促伐之,实难速胜,即便攻占些许城池,亦难以久守。故以玠之见,当仿效马超,行三省六部之制,励精图治,方可与之抗衡!”

    陈群闻之,摇头道:“眼下我军处处设防,领兵众将多为世家大族,若行此制,则动摇其等根本,只恐立时生乱!且群以为,马超所行三省六部之制不过其治政之道,并非制胜之本!之所以强势难敌,只因其首重农耕、任用工匠之故,继而兵源不竭、刀甲精良!再观其用人,擢拔李迪于微末,庇护李儒于孤穷,信重庞德、任用杨兆,方得一统雍凉。。。”

    话未说完,曹操已出言打断道:“长文所言,众所周知,养虺成蛇即可概述之,实不必赘言。且孤召诸公议事,乃筹谋攻伐马超,并非反思其如何崛起!”

    陈群见说,默然入列。众谋士互视一眼,亦皆缄口。

    曹操暗怒,忽见荀攸若有所思,遂问道:“公达暗忖良久,可思得良策?”

    荀攸见问,缓步出列,略微斟酌后,拱手道:“我军不敌唐军者,无有骑兵之利也!故攸以为,若大王决意攻伐,当先取河北,继而统摄幽并,待骑兵大成,方可击灭之。然欲攻冀州,必先下河东,因其北接太行余脉,东有箕关险隘,西、南皆比邻河水,且只张郃所部三万兵马!若下之,一则固守无虞,再则可解函谷之围,三则可溯河水攻打冯翊,威胁关中腹地!此时再令张辽、臧霸、乐进三将,引军齐头并进,攻打冀州!庞德纵有铁骑数万,亦难免顾此失彼,即便我军只得惨胜,亦可尽掳粮草而还!届时只需河东在手,河北早晚便属大王!”

    曹操闻之,强抑喜意,暗自思忖攻破河东之计。

    却闻刘晔进言道:“新丰县尚有梁方数万大军,若闻河东战起,必然应援,届时只恐我军腹背受敌!以晔之见,不如令曹仁将军先行出关,攻打俞山所部,则梁方必领兵回救,届时张郃孤立无援,或可说之也未定。”

    曹操闻言大喜,便欲擂鼓聚将。

    忽贾诩出列,拱手道:“此计看似可行,然绝无胜算,还请大王思之!”

    曹操见说,皱眉不语。众谋士忙问其故!

    贾诩环施一礼,沉声道:“马孟起勇而有谋,其麾下李儒等亦皆为智谋之士,若冒然兵出函谷,其等岂能不疑?且眼下长安精锐云集,若马超闻知河东战起,必亲提大军,不计伤亡,倾力攻打函谷,只恐曹仁未必能挡!一旦洛阳有失,我军即孤悬河东,欲归无路矣!”

    话音一落,满堂寂然!

    曹操深思之,顿觉烦闷不已,继而勃然大怒道:“眼见马孟起无论兵甲、战力皆倍于我军,却裹足不前,枉为伏波之后,孤窃耻之!”言毕,即起身转入后堂。

    众谋士见此,皆黯然自惭,互望一眼后,鱼贯辞出。

    曹丕满腹疑窦,不明其父所言何意,因其素与贾诩相善,故拦住问之。

    贾诩喟然道:“马超玄大兵于武关、函谷、河北等地,却只守不攻,使我军无隙可趁,大王是以怒之。”

    曹丕闻言恍然,拱手再问道:“诚如父亲所言,马超虽兵力稍逊,但战力占优,为何只守不攻?还请先生教我。”

    贾诩见问,顿时苦笑连声,摇头道:“马超之心,不可忖度也,诩亦窥之不透,然观其过往,许是不忍军卒伤亡过甚,百姓流离失所。。。”

    曹丕见说,不解道:“然其跃马西域、屠戮漠北、血杀三韩之时,战损兵卒数万!官渡之战时,其火烧函谷关,致使夏侯渊所部全军覆没,为何不见其有丝毫怜悯之心?”

    贾诩微微摇头,叹声道:“但凡为人,皆有迹可循,然马超此人却不可以常理度之,诩亦不明就里,还请世子勿怪。”言毕,拱手请辞。

    曹丕闻言愕然,寻思半晌无果,遂入见曹操求问。

    曹操正暗自揣摩毛玠之言,见问,并不作答,反问其道:“若为父许子桓一州之地,可能仿效马超之政?”

    方才众人所论,言犹在耳,曹丕安能不知其父良苦用心?闻此言,忙下拜,叩首道:“还请父亲宽心!孩儿定然不输马孟起!”

    曹操微微颔首,起身下阶,将之扶起,缓声道:“既如此,为父便将徐州交予子桓,依三省六部之制行之,凡事皆可自断,不必报我。再调精兵三万随行,众文武则任由子桓遴选,至于马孟起,为父自信可挡其五年,子桓无需忧虑,只励精图治即可。”

    曹丕闻之,再拜叩首,潸然泪下道:“孩儿定不负所托!”

    曹操凝视曹丕,目中尽是慈爱之色,和蔼道:“未知子桓可有属意文武?”

    曹丕见问,略微一顿,即起身,拱手道:“全凭父亲定夺!”

    曹操闻说,大笑摇头道:“此事当由子桓自行定夺!”

    曹丕稍作迟疑,低声道:“孩儿观司马仲达多谋善断,欲起用之,只是不知其可曾痊愈?”

    曹操本满面笑意,闻此言,顿现凝重之色,沉声道:“为父迁都许昌时,曾欲捧杀其人,但其却忽染恶疾,乃作卒中之状,子桓试想,司马懿方过而立之年,怎会染此恶疾?为父甚疑之,遂亲往探视数次,却全无破绽,足见此人非比寻常!故子桓切记,司马懿鹰视狼顾,绝非甘于人下者,纵然其谋略堪比留侯,亦不可大用!”

    曹丕闻言,暗忖道:“昔日祢衡狂悖无状,父亲尚且未动杀心,为何独不容司马仲达邪?”思及此,虽不以为然,却不动声色,拱手言道:“孩儿谨记父亲教诲!既如此,孩儿请调御史中丞陈群、青州刺史满宠主理政务,卫尉程昱代行军务,曹休、曹真、徐晃、吕虔为将军,余者众官可至徐州后擢用,未知父亲意下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