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兵锋-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子故作沉吟片刻,忽目视马超,问之道:“若朕欲以长女曼召马靖为婿,不知孟起意下如何?”
马超见问,心下一突,暗道:“我说怎么叫的这么亲热,原来搁这儿等着我呐!老子就知道你没憋什么好屁!马靖要是成了你刘协的女婿,老子还真就不好登基了!这算盘打得,贼特么响啊!行!想玩是吧?老子就应承下来,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样?”思及此,遂强抑怒意,佯作欢喜道:“超求之不得,多谢陛下美意!”
天子见其应允,暗道果不出皇后所料!随即大笑道:“孟起快人快语,朕心甚慰!待至长安后,朕便传诏禅位,后续之事,便有劳孟起了!”
马超闻言愕然,一时愣怔当场,不知如何作答。
天子顿觉尴尬,回望丁禄等护卫一眼,见其等仍在数十步之外,遂低声道:“此间只朕与孟起二人,故直言相询,唐突之处,还请孟起海涵;且朕此举只为安享晚年而已,孟起切勿多心!若有不便之处,还请直言,朕无不依从!”
闻此言,马超汗颜无地,忙拱手道:“此事牵扯太大,超一时难以决断,然请陛下宽心,无论如何,超必不薄待陛下!至于结亲之事,待曼公主相看马靖后,再议不迟,陛下以为如何?”
天子见说,微笑颔首道:“如此甚好!”言毕,转身便行,欲入神兵城一观。
马超收整心事,抬脚跟上,从旁讲解。。。
长安城,信使持马超书信,直入军务省,却被告知李开染病,现于府内静养。
信使乃马超亲军,闻此言,遂疾奔政务省,求见诸葛亮,呈上书信后,即请辞,言称须回报唐公。
诸葛亮取书览毕,大惊!急令备马,驰往李开府邸!
李阳闻讯,忙出迎,见其面色忧急,遂径直引往内室,轻唤李开道:“父亲,孔明公已至,或有要事相商。”言毕,见李开作势欲起身,忙上前扶其半卧。
诸葛亮略施一礼,即取马超书信,上前递于李开,口中言道:“主公临行已有定计,就令天子驻跸洛阳,待宫室落成,即迁都称帝!不想,主公却临时决策,取天子入长安,如今已至潼关矣!然眼下正值武关失利,若长安再有缓急,其害甚也!故亮以为,当作速致书主公,请其设法转圜,切不可令天子入关!”
李开览书毕,早已惊坐起身,再闻此言,顿时额心见汗,急取纸笔欲书时,忽又顿住,继而抚额沉吟,却不下笔。
诸葛亮稍待片刻,见其仍闭目沉思,遂出言道:“文优公是否有何不适之感?”
李开见问,缓缓摇头,喟然道:“自武威起兵以来,主公行事每看似率性而为,实则深谋远虑,立意长远!武关失利之事,主公想必早已接报,然仍取天子入长安,想必定有其道理,只是我等思之不透罢了。。。”言至此,忽直视诸葛亮道:“莫非主公已说服天子,否则岂能出此下策?”
诸葛亮闻言一怔,继而沉吟不语。
忽见李开自榻上一跃而起,抚掌道:“定是如此,我等便依主公书信行事便是!”
诸葛亮见说,皱眉道:“即便如此,亦不可轻易令天子入长安,须知树欲静而风不止!”
李开闻之,面色一紧,就于榻前缓慢踱步,反复思量。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77章 囚张音律法为尊
(全本小说网,。)
却说诸葛亮接马超书信,闻知天子不日将至长安,大惊!急往寻李开商议,言称绝不可令天子入关!
李开思忖良久后,沉声道:“主公多智善谋,岂能见不到此?孔明不必多虑!”言毕,见其仍面带忧容,遂披衣下榻,笑道:“存孝新编之近卫军已然成军,计有五万众,现驻营灞上;可令其调兵两万,替换城防军,再遣五千锐卒护卫皇宫;开再令李阳暂时充任给事黄门郎,如此一来,即便有宵小作祟,亦不过自投罗网耳!”
诸葛亮闻之,亦觉有理,遂然其言。忽见其竟立于榻前,忙上前扶住,歉声道:“亮之不明,惊扰文优公静养,还乞见谅!”
李开一愕,继而大笑道:“开偶感风寒,本无大碍,奈何年事已高,故觉终日昏沉,未曾想,被孔明惊出一身冷汗后,竟不药而愈!开谢之尚且不及,岂能见怪?”
诸葛亮见此,亦大笑,略往潼关方向拱手道:“此乃主公书信之威也!”
李阳亦喜,忙取衣上前,请其父衣之。
李开伸手接过,谓之道:“方才为父之言,阳儿可能领会?”
李阳见问,当即下拜,叩首道:“父亲宽心,孩儿省得,定不负所托!”
李开令其起身,郑重道:“阳儿切记,待天子入长安后,无论何人求见,绝不可动问,亦不必阻拦,但须遣人查明其名姓、住址、籍贯、宗族、以及平素交往人等,并记录在案,万不可疏忽大意!”言毕,待李阳垂首应下后,便令其前往新兵营,调千余兵卒,依马超信中所言,收整旧日桂宫,以供天子驻跸。
十余日后,天子驾临长安,李开、诸葛亮引六部众官出城里许相迎。叙礼毕,就移驾桂宫,马超亲自领军护送。
至桂宫后,天子唤马超近前,密谓之道:“随朕同来长安者众,内里或有魏王耳目,孟起不可不察!”
马超闻言一怔,木然颔首。
天子稍作沉吟,接着道:“宦官宫娥自有朕暗加甄别,至于百官人等,孟起酌情处之可矣,朕无不依从!”
闻此言,马超顿生感激之意,乃后退几步,撩袍下拜,顿首道:“多谢陛下!”
天子见此,喜形于色,忙上前搀起,附耳道:“能得孟起一拜,朕不虚此行!”言毕,回望众官,朗声道:“朕年近不惑,精力每况愈下,实不堪政事沉冗,幸有唐公马超雄才大略、公忠体国,故朕便将国事尽皆托付之,自即日起,其言即为朕令!”
话音一落,百官震恐,有数人正欲出列劝谏,但见李开、诸葛亮以及六部众官已然下拜,叩首大呼道:“臣等遵旨!”继而山呼万岁!
天子微笑挥手,令众官免礼平身后,即回身入桂宫。
是日,马超就于公府聚众议事,先顾谓百官道:“公等并非雍州人氏,故家小亲眷皆不在此间,致使家中老无所依、幼失其怙,实有违孝悌之道!然天子驻跸西都,为使忠孝得以两全,孤意遣人往接公等家眷,迁居长安,未知意下如何?”
百官闻说,面面相觑,尽皆默然以对。
马超稍待片刻,见仍无人出言,不由暗自哂笑,乃沉声道:“所谓故土难离,孤亦有深切体会!既然公等皆不愿迁居,便请各自回乡,年俸月禄孤定然如数奉上!”
百官闻之,顿时哗然,但见一人排众而出,拱手道:“我等官爵乃天子亲封,唐公岂能随意褫夺?”
马超视其人,乃御史大夫张音也,闻其言,也不动怒,谓之道:“若果如公言,将公等逐出长安即可,孤又何必靡费俸禄?”
张音抗声道:“若我等回乡,却仍食朝廷俸禄,岂非皆为尸位素餐之辈?!”
马超闻说,大笑道:“公即为御史大夫,当外督刺史郡守,内劾文武百官,查举奸佞、整肃朝纲!然放眼天下,操贼囚陛下于许昌,孙逆逞凶威于荆扬;中原大地士族横行,不法豪强比比皆是;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莫非公尽皆视而不见?否则为何无有片言上奏?眼见公上不能辅佐天子,以安天下;下不能劝课农桑,宽济庶民;因畏惧操贼之势,故潜身缩首以求活命,实乃贪生惧死、苟延残喘之辈!又贪恋名位,抛家弃子,当为不孝不悌、寡廉鲜耻之徒!也敢曲解孤意,妄加指责乎?!”
一席话落地,张音手足无措、气恨交加,却无言以对,羞愤已极之下,乃照准殿柱,疾奔而去,欲触柱自戕!
然早被左近甲士执下!马超见此,大怒,喝令推出斩之!
百官闻之,尽皆失色,然却无一人敢于出言求免。
李开暗道不妙,急以目视诸葛亮,但见辛毗已然出列,拱手道:“唐公不可!张音虽罪不容恕,然此地并非军营,岂能妄加刀斧?应交付有司明定其罪!”
马超见说,心下大骂道:“尼玛!张音要真一头撞死在这里,不管什么原因,老子就特么甭想摘干净了!都特么想死是吧?行!老子就成全你们!”思及此,遂切齿道:“张音用心险恶,罪在不赦,佐治公不必再劝!”言毕,喝令行刑!
诸葛亮忙出列,大呼且慢!继而下拜道:“唐公虽得陛下敕令,总揽军国重事,但诚如佐治公之言,此地并非军营,若唐公执意收斩张音,敢问律法何用?”
马超闻言猛省,暗忖道:“说得对!老子要是把张音杀了,跟他撞死的结果是一样的,总归是说不清了!嗯。。。还是诸葛亮说话有水平啊!先表明老子权力来自天子,万一我不听劝,硬是把张音杀了,也是合法的,不至于背上跋扈的名声!算了,就按诸葛亮说的办吧,反正张音死定了!”念及此,遂微微颔首,朗声道:“既然有法可依,便依法而行!此案便有劳辛尚书亲自审理,务必公平公正!”
辛毗领命,拱手入列。
马超转而目视百官,沉声道:“张音虽涉嫌渎职,但其方才所言亦不无道理,未免诸公声名有损,故愿归乡者,皆视作致仕;然若愿继续报效家国、造福百姓者,可先于吏部录名,再入太学旁听,继而量才委用!诸公可有异议?”
百官见说,相互对望一眼后,即有数人出列,拱手道:“回禀唐公,我等愿致仕归乡!”
马超闻之,并不为难,即令丁禄遣人将其等护送至虎牢关,并赠予银钱若干,便于其等回乡用度。
余者众官见此,皆觉难以置信,遂俱各思忖得失,一时堂下落针可闻。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78章 返长安再议征伐
(全本小说网,。)
建安二十年秋,九月,天子驾幸长安,就令马超总揽军国重事!马超遂于公府大聚文武,商议跟随天子之百官去留。御史大夫张音心下不甘,故言语无状,被马超驳斥后,羞愤之下竟欲触柱自戕,因此触怒马超,就喝斩其人,却为辛毗、诸葛亮劝止,改为收监。马超有问及其余众官,不愿留者,皆遣返原籍。众官心有所疑,尽皆默然,一时间,堂下鸦雀无声。
忽一人出列,拱手道:“敢问唐公,若在下愿留于长安,未知唐公授予何职?”
马超见问,哑然失笑道:“若公果真政才绝世,即可为政务省主官;若公军略无双,便是就任大将军之职又有何难?”
那人闻言,再问道:“却不知唐公如何评判?”
马超大笑,起身道:“孤治下众官,无论何职,年末皆须考评,文官有吏部核查,军将有军务省考校,再有御史及监察院监督,上评者擢升,中评者留用,下评者降职;似公等皆为文士,则须先入太学,考核优良者,方可为官。”
那人见说,愤然道:“我等熟读经史,皆为饱学之士!唐公竟令我等再入太学,辱之太甚矣!”
马超暗哼一声,扬声道:“公等既自恃才学,不知比之管幼安、邴根矩若何?”
那人语塞,继而满面羞惭,垂首入列。
百官素闻马超宽仁之名,且信义素著,更兼并未为难此人,遂尽皆放下心来,相互商议片刻后,即有近百人愿留于长安,请求致仕者却不足二十人。
马超便令吏部录名,将愿留者转入太学,再令户部落实其等家族籍贯,以便遣人往取其等家眷,致仕者并不为难,令丁禄一并送往虎牢关。
待百官散去后,马超神色转肃,顾谓众人道:“此番武关大战,虽重创魏、吴两军,然我军折损大半,却未竟全功!如今关内军兵固然不足三万,但周瑜已领军退回襄阳,于禁、文聘所部亦只余数万残兵,且曹操暂无余力增援南阳!是故,孤以为,全取中原之时机已至矣!诸位可有异议?”
话音一落,兵部尚书王达率先出列,拱手道:“禀主公,兵部大营兵员充足,发往司州之六万新兵已然成军,军务省核定增援武关之十万大军亦可于两月之内发出!”
吏部尚书姜叙紧随其后,进言道:“吏部已储备各级基层干吏千余人,可随时调用!”
户部尚书杜畿见此,亦出列,苦笑道:“畿自主事户部以来,粮草从无短缺,每日反忧心陈粮如何处理,比之诸公,畿何其清闲也!”
众官闻说,尽皆大笑!
马超亦觉开怀,笑道:“既如此,着令军务省作速拟定出兵序列!”
李开应下,即拱手请辞。众官见此,亦出列施礼,鱼贯辞出。马超随即转入后堂。
杨氏等早已恭候多时,见马超至,马祺快步抢上,便如乳燕投怀,拥住其父,泫然欲泣,马超恰待安慰时,马祺忽又急退几步,下拜叩首道:“女儿见过父亲!”
马超见此,忙上前搀起,继而手抚其额,愕然道:“祺儿何多礼邪?”
马祺回望其母一眼,噘嘴道:“母亲令祺儿修学《女戒》,故祺儿不敢失礼!”
杨氏面露浅笑,亦引众女上前施礼。
马超挥手令免礼,却顾谓姜蓉道:“为夫乃琪儿生身之父,若过于拘礼,天伦何在?”言毕,伸手揽过马祺,微笑道:“祺儿乃为父掌上明珠,若《女戒》等迂腐之学,不读也罢!”
马祺大喜,雀跃不已!
姜蓉气急,嗔怒道:“祺儿年近及笄,夫君仍如此娇惯,异日如何嫁作人妇?”
马超不以为意,撇嘴道:“祺儿即便及笄,年亦只十三而已,不过孩童罢了,奈何约束之?至于诸多礼仪,待其长成,自然知晓,又何须诵读《女戒》之类杂文?”
姜蓉大怒,先喝退马祺,继而上前一步,郑重道:“夫君宠爱祺儿,妾身感激不尽,然自古女大不中留,若凡事尽依其性子,日后必然恣意妄为,传将出去,岂非辱没夫君威名?!”
马超闻言不耐,挥手道:“为夫这便令户部下文,男子年届二十、女子年满十八方可婚配,如此娘子复有何忧?”
姜蓉见说一怔,一时不知如何接话,众女亦相顾愕然。
辛宪英稍作踌躇,正色道:“如此政令,自古未有,夫君切不可儿戏!”
马超闻说,不知如何解释,遂笑而不答,转口谓杨氏道:“为夫于前日曾应下一门亲事,乃天子当面提亲,欲招靖儿为婿,娘子意下如何?”
此话一出,众女俱各一惊,果然不再纠结政令之事。但闻杨氏惊声道:“莫非夫君果真应下?”
马超颔首道:“天子有令,为夫安敢不从?只是委屈杨家娇娥了。”
杨氏长叹一声,忧容满面道:“只不知此女才貌若何,莫要委屈了靖儿。。。”
马超强忍笑意,担保道:“天子之女,才貌岂是凡俗可比,娘子宽心便是!”
忽闻辛宪英言道:“此事或有诸多不便之处,夫君切不可轻忽!”
马超闻言,转目视之,敛容道:“为夫自有万全之计,宪英不必多虑。”言毕,回望杨氏道:“若娘子仍怀疑虑,何不择日备礼,请见皇后,顺带相看一二?”
辛宪英若有所悟,遂住口不言。杨氏则大觉有理,便与众女商议置办礼品。。。
马超百无聊赖,遂入书房,遣人唤李开、诸葛亮入见,商议征伐中原。
少时,二人至,见礼毕,马超便将天子许亲以及诸多细节和盘托出。
二人闻言,对视一眼,即下拜,拱手道:“主公神机并于管、乐,不下孙、吴,我等请为主公贺!”
马超闻言懵然,暗忖道:“我也没做什么啊!拍这么大的马屁干嘛?”思及此,遂连称不敢当,先起身扶起二人,继而沉吟道:“南阳诸地,下之不难,但青、兖二州恐不易取,未知文优、孔明可有良策?”
李开见问,稍作思忖,拱手道:“主公不必多虑!以开之见,我军只需先攻入南阳,威逼许都,继而令司州张郃强攻虎牢、冀州庞德挥军渡河,即可令曹操首尾不能相顾,如此,中原四州不难定也!所虑者,乃周瑜故伎重施,溯汉水袭我后路耳!”
马超闻之,颔首道:“届时孤亲统近卫军,驻守樊城,则周瑜不足虑也!”
李开见说,连声道:“眼下天子驻跸长安,主公万不可外出将兵,可遣一将代为前往!”
马超闻言,心下苦笑道:“说的轻巧,可派谁去才能干得过周瑜?老子之所以要亲自去,是特么因为就算中计大败,也不至于全军崩溃,从而避免满盘皆输!”思及此,顿生烦躁,起身来回踱步。
忽闻李开再度进言道:“主公何不召大公子回返长安?若由其统兵前往,定可使周瑜半筹不展!”
马超闻之,寻思亦无不可,遂顾问诸葛亮道:“孔明以为如何?”
诸葛亮见问,微微一笑,拱手道:“亮有一计,可令大公子免于奔波,甚至可使主公拒有荆北!”
马超见说,大喜,忙问计将安出?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79章 激黄忠孔明俱书
(全本小说网,。)
却说马超自认时机已至,便起意征伐中原,遂召李开、诸葛亮于书房磋商。因恐周瑜掩袭后路,故李开建言由马靖统兵镇守樊城。马超就问诸葛亮意下如何?不想,诸葛亮竟不以为意,声称已有妙策,非但可保南阳无虞,甚或可轻易图得荆北!
马超暗觉难以置信,遂连声问计!
诸葛亮略作斟酌,拱手道:“主公,此时樊城不过两万余兵马,然周瑜并未入寇,何也?只因其深明大势,情知陆战并非我军敌手,故不愿妄作无用之功也!以亮度之,其人之所以驻兵襄阳,乃企盼曹操能增兵宛城也!若果如此,其必再度挥军上庸,反之,则致书孙策,劝其弃却襄阳、江陵,转而退守荆南,再拥江东之众,凭借水军之利,与主公划江而治!未知主公以为然否?”
马超微微颔首,心下却道:“这诸葛亮尽说实话,十万大军增援武关,动静不是一般的大,曹操能特么不知道吗?肯定是要增兵南阳的!到时候,周瑜能干看着吗?你诸葛亮要是有什么妙招,直说不就完了,卖什么关子啊?”思及此,遂沉声问道:“孔明究竟有何妙计,何不直言之?”
诸葛亮闻之,忙告一声罪,拱手道:“黄汉升现屯兵夷陵,与孙策对峙,因顾忌伤亡,故而迟迟未动。主公可遣人驰书于彼,令其强攻之!只需攻破数寨即可,孙策心惊之下,必然遣人唤周瑜来援,如此其安有余力往袭上庸?”言至此,微微一顿,稍作斟酌后,接着道:“料想孙策必然聚众议事,其人虽性燥少谋,不过一勇之夫,但其麾下周瑜、鲁肃、张昭等皆堪称国士,智略非常人能及!岂能不明大势所趋?必劝其退守荆南!孙策眼见进不能胜、退不可守,只能相从,如此一来,南阳、襄阳、江陵等荆北之地岂非唾手可得?届时我军再无后顾之忧,当可长驱大进,一举扫平中原!中原若定,孙策又岂能久乎?”
马超闻说,顿如醍醐灌顶,正欲出言赞叹时,忽闻李开接话道:“诚如孔明所言,周瑜等既然智略出众,又岂能见不到此?”
诸葛亮见问,拱手一礼,沉声道:“我军战船不亚于吴船,甚有过之,然河水一战,竟然全军覆没,便是焦炳亦险为所擒!再有河东之战,若非我军陆战无双,陆逊岂能远遁吴郡?其所部不过三万水军,便可横行河水,觑我十余万大军如无物,试想若全据江水而守,我军能奈其何?是故,其等虽能预见,然无水军之利,我军只能望江兴叹,纵有百万大军,亦无能为也!鉴于此,亮以为,孙策必然从之!”
李开见说,颔首道:“孔明所言在理,然开素闻孙策骁勇刚烈,且自视甚高,若其汇合周瑜所部,怒而动兵,倾力与黄汉升一战,只恐老将寡不敌众!”
诸葛亮淡然一笑,摇头道:“文优公精于兵略,乃主公麾下第一人也!然两国交锋,非只对阵疆场,其余民心国策、人口钱粮、兵甲士气,皆为取胜之关键!眼下黄汉升统精兵十万,却玄而不攻,与孙策对峙近年,只因其并无必胜把握,故而体恤士卒,不愿无谓伤亡,同时损耗孙吴国力耳!然一旦孙策转守为攻,岂非正合其意?试想我军战力本就倍于吴军,兼有李堪所部之万余铁骑,即便孙策整合周瑜所部,亦不过二十余万大军,至多如南阳之战般两败俱伤而已!但中原人口稠密,或已近千万,故曹操尚有余力增援,然奈荆南、江东何?其人口不足五百万,加之又有五溪、山越等诸夷作乱,是故,若孙策果倾力一战,乃自取死耳!”
李开闻言拜服,拱手谓马超道:“向日,曾闻司马德操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今日方知,此言不虚也!开请为主公贺!”
马超大笑,起身道:“孔明长于大略,文优擅长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