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兵锋-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松见问,得意道:“诸位有所不知,眼下张鲁已遣其弟领兵往救城固,南郑守军不足两万,且阳平关守将乃松之内侄也,只需书信一封即可。”
马超闻说,略作思忖,言道:“先生远道而来,先请歇息片刻,晚间孤再行设宴想请。”
杨松闻言,忙又下拜叩谢道:“多谢唐公厚意!此时进兵汉中乃天赐其便,望唐公熟思之!”言毕,躬身辞出。
马超环视众人一眼,言道:“诸公以为杨松之论如何?”
诸葛亮道:“此议虽妙,奈何时机未至。若我军此时攻取汉中,需同时防御刘璋、孙策,未免徒耗兵力,不如作壁上观。量周瑜区区数万兵力,能奈张鲁何?我军只需谨守子午谷即可。”
马超然之,遣人传令丁禄,严加提防!
却说周瑜领军逶迤前行,行军月余后,探马来报,言称前方百里便是子午谷口,已有唐军驻守,观其营寨,约有五千骑兵。
周瑜闻报,暗忖道:“马超果非等闲,竟早已提备,若非有五千丹阳精兵在手,此次必然无功而返!”思及此,遂令甘宁引三千丹阳兵,饶过正面,潜行至敌寨侧后,夜则放火,昼则燃烟,夹攻敌军,勿使一人走脱!
甘宁奋然领命,引军去讫。
子午谷口,唐军大营,丁禄及众曲长坐卧帐外,百无聊奈。
一曲长嘀咕道:“我等苦候二十余日,并未见敌踪,似此如何建功?依某之见,不如沿子午谷进军,杀奔上庸!”
丁禄闻言,视其人,乃曲长韩德也,遂斥道:“休得胡言!须知军令如山!”
韩德翻身爬起,闷声道:“末将知罪!”言毕,目视丁禄战袍锁扣,眼含艳羡之色。
原来,马超自改军衔制,便令巧匠打制徽章,做成战袍锁扣式样,将官为金质,校官为银质,尉官为铁质,上镶金珠,以区分等级。
忽一曲长问道:“末将曾闻将军于唐公当面,力败李敢将军,果有此事乎?”
丁禄见问,面露得色,笑道:“存孝将军勇猛无敌,本将非其对手,但以智胜耳!”言毕,遂将此事详细叙说一遍。
众将闻之,无不赞叹,正议论间,亲军来报,言称唐公遣使传令,来人已近辕门。
丁禄大喜!以为必有战事,遂引众将齐出迎接,比及来人入帐宣读令谕后,顿觉抑怏不已,谓来人道:“末将探马放出百余里,并无所得,请唐公宽心!”
来人领了言语,转身辞出,打马而去。
韩德道:“唐公恁得谨慎,末将曾亲出哨探,但凡大路小道,山口野径,皆有暗哨驻守,其余之地尽乃崇山峻岭,飞鸟难度,有何可虑?”
丁禄情知事实如此,但依然肃容道:“传令各处,严加探查,懈怠者,斩!”
众将闻令,鱼贯辞出,遣人四处传令不提。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02章 丁知节福星高照
(全本小说网,。)
却说甘宁尽选险峻之处行军,一路翻山越岭,待走出密林时,已是沈岭北麓,略加清点后,只剩两千余人,多为毒虫啮毙,落崖跌死者。甘宁并无退意,下令大军稍事歇息后,依山向东进军。
数日后,哨探回报,前方数十里便是唐军大营,于子午谷口当道立寨。
甘宁大喜!寻思白日不利偷袭,便下令大军原地歇息,生火者、大声言语者、随意走动者,皆斩!然后聚集众将,商定明日寅时袭营!
唐军大营,探马不时进出,皆道并无异样,丁禄大失所望,叹声道:“诸位跟随赵将军之时,尚能建功立业,今日归于本将麾下,只得伏路把关而已,本将宁不愧乎?”
韩德道:“将军不必如此,所谓军令如山,我等并无怨言!”
丁禄摇头道:“诸位有所不知,本将自随唐公,多逢大战,然至今寸功未立!何也?只因每临战事,皆有不相干之事掣肘,使本将不得争锋疆场。万幸今日唐公委以重任,本将若仍无建树,何颜再入长安?!”
一曲长奇道:“将军所言掣肘之事何为?”
丁禄就地躺倒,以手掩面道:“每逢紧要关头,本将或押运粮草,或护送俘虏,或传书预警,总之不得上阵厮杀便是!”
韩德等哭笑不得,又一曲长言道:“以此论之,将军真乃福将也!”
丁禄见说,大怒!翻身跃起,一把揪过此人,喝道:“你竟敢调笑本将,慢待上官,须知军法无情!”言毕,喝令亲军杖责之!
那曲长忙下拜,哀告道:“末将愿亲自出哨,还望将军恕罪!”
丁禄只是恼羞成怒而已,并非真要杖责其人,闻其言,遂允之。
那曲长忙郑重叩首,拱手道:“末将领命!”言毕,转身出帐。
忽韩德顿足道:“将军中计也!”
丁禄等闻说,皆莫名其妙。
韩德切齿道:“童喜这厮假意触怒将军,只为领军出哨而已!此人与焦炳相交莫逆,皆为奸猾之徒!可恶至极!”
众将闻言大悟,纷纷大骂之,心下却道:“为何某家未曾思得此计?!”
丁禄啼笑皆非,吩咐众将道:“虽无警讯,但诸位不可大意!仍须严阵以待!”众将闻之,领命出帐。
话说童喜引数十骑出营哨探,于路不时放声大笑。
众军士大觉讶异,出言问道:“将军何故发笑?”
童喜见问,更觉得意,顾谓众军道:“唐公曾有言:将在谋不在勇也!如今思之,果为至理!”言毕,见众军仍一头雾水,遂接着道:“本将枯坐大营近月之久,百无聊奈,早欲出营巡哨,奈何将军不允。是故,本将寻机出言,取笑丁将军,便被罚巡哨,你等可明了?”
众军恍然大悟,只听童喜又道:“我等近卫军,皆为三军翘楚,故须临战争先!若年满三六,仍积功不得队率之职,无奈卸甲归田,何面目再见乡亲父老?!”
众军闻言,皆感振奋,一卒出言道:“将军宽心,小人等皆已获什长之职,离队率不远矣!定不会有负将军!”
童喜环视众人,厉声道:“你等虽有什长之位,但于近卫军中仍为军卒!何足道哉?!本将虽仅领曲长之职,但军衔已至中校,尚且争先建功,况你等乎?!”
众军闻言大惭,皆手按刀柄,恨不能立时杀敌建功!
童喜见此,稍觉满意,引众军沿路巡视,至晚方回。即入见丁禄道:“末将巡查一日,并无敌情。”
丁禄见说,烦躁莫名,遂挥退童喜,令其值夜。
次日寅时正,甘宁引军欺近,离寨里许,便遇唐军巡哨,甘宁挥手示意放箭。丹阳兵皆为步军精锐,犹擅箭技,闻令即放箭,竟列无虚发,唐军十余骑皆咽喉中箭,不发一声便落马而死。
甘宁见之,遂令大军急进,逼近大寨百余步时,但闻锣声大振,唐军立时惊醒!童喜遣人急报丁禄,自领本部拒敌。
丁禄闻知,不惊反喜!喝令韩德引千骑往助童喜,自领大军列阵寨前。
一将进言道:“将军,敌军既来劫寨,想必兵马众多,只恐童、韩二将寡不敌众!末将请令前往助之!”
丁禄不为所动,言道:“敌军皆为步军,且能欺近百步,兵力定然不多,许只数千人耳!二将岂不足敌?再者,自古夜袭,必有接应!若你等皆往后寨迎敌,难免顾此失彼,定为敌军所趁!故本将列阵寨前相候,敌军纵有接应,亦无能为也!”言毕,喝令军卒突前百余步,四散燃点篝火。
众将闻言拜服。
却说周瑜隐匿山中,忽闻报敌寨火起,大喜!急令众将领兵出击,意欲一举破敌!太史慈闻令,挺枪当先而行。
比及出得山口,便遥见数千铁骑,列阵寨前。
太史慈见之,不敢轻动,急遣人飞报周瑜。
周瑜闻报暗惊!急引亲军上前探视,见此,骇然道:“不想雍州铁骑竟精锐若斯!”
太史慈奋然道:“敌军固然精锐,然只数千人耳,不足为惧!末将请令突击!否则兴霸凶多吉少!”
周瑜稍作思忖,下令道:“子义领军五千,列阵缓步逼近!待敌军突击后,本都督再抄其后路,敌寨可破矣!”
太史慈慨然领命,引军出谷口。
丁禄见之,大笑道:“果不出本将所料!”言毕,便欲亲自领军突击。
旁边一曲长道:“些许敌军,何足挂齿?不劳将军亲往,此功便让于末将如何?”
丁禄本欲争功,闻其言,又见敌军不过数千步军,遂许之,又指另一曲长道:“你二人领本部迎敌,勿要擒斩敌将!”
二将大喜应诺!策马扬刀,直奔敌阵!丁禄则仍领千余骑,巍然不动!
周瑜见敌骑并未尽出,不由大惊!顾谓左右道:“敌将何人?竟能窥破我计?!”
一人答道:“敌军哨戒森严,探马不敢接近,故不知敌将何人!只知此间军兵皆为马超之近卫军!”
周瑜闻说,遂令鸣金!
太史慈忽闻鸣金,大惊!急引大军翻身就回,奔至周瑜面前,问道:“末将等正待厮杀,都督何故鸣金?”
周瑜喟然道:“敌军精锐,我军无机可趁,加之其皆为骑兵,寨前又为平坦阔地,不利我军,战则必失!”
太史慈急声道:“然则兴霸危矣!”
周瑜摇头道:“子义且看,我军方退入林中,敌骑圈马便回,竟无一人下马追击!兴霸久经战阵,若闻鸣金,必就近遁入山中,子义宽心便是。”
少时,果见甘宁带箭而回,随行不过百余人,奔至周瑜面前,叩首道:“末将无能,请都督降罪!”
原来,甘宁先遣人四散纵火,再领军直奔敌寨,尚未及放箭压制寨内敌军,便闻周边蹄声大作,唐军铁骑四面杀来。
甘宁大惊,急令列阵!奈何为时已晚,唐军分作十数股,势如雷霆般楔入!丹阳兵虽为精锐,但皆乃步军,加之铁骑骤然突至,大阵顿时被冲作数段。甘宁挺戟大呼道:“事急矣!众军何不死战?!”众军闻之,皆死命抵敌。
骑兵本为步兵天敌,加之唐军士气高涨,丹阳兵节节败退,死伤惨重!
正没奈何间,忽闻鸣金!甘宁如蒙大赦,引一军亡命杀出一条血路,奔入山林后,方敢回身观望。。。
周瑜心下大恸,扶起甘宁道:“此战之败,乃瑜料敌不明之故,非兴霸之罪!”言毕,先令亲军传令吕蒙即刻退兵,然后下令各将整军,即刻开拔,回军上庸。
唐军大获全胜,童喜等略加清点后,上报丁禄道:“禀将军,此战我军斩首一千四百余级,俘虏千余人。末将等所部亡一百六十一人,伤四百余人,皆不致命,亡者多为伏路哨探。”
丁禄闻报,沉声道:“战死同袍遗骸何在?”
童喜肃容道:“皆已收敛妥当,名册在此!”
丁禄接过,略为翻看,下令道:“于俘虏之中,择衣袍有血迹者一百六十一人,斩之!”
韩德闻令,惊声道:“将军不可!若斩俘虏,恐军法不容!”
丁禄斥之道:“本将自随征西杨将军,凡遇战事,皆依此例,若非顾忌军法,本将早已尽斩此间俘虏!为战死同袍雪恨!”
童喜出列道:“将军息怒,此一时彼一时也!杨征西所斩皆为蛮夷俘虏,而将军欲斩者乃汉人也!岂能相提并论?末将以为,不如具表上报,请唐公定夺!”
丁禄闻言,思之亦然,不由心下大恨!遂拍案而起,怒道:“些许小事,你等自行斟酌!届时本将署名便是!”言毕,转身出帐,令牵出俘虏拷问。
长安城,马超接报,览毕,自思道:“这丁禄还是个人才啊!竟然让周瑜半筹不展!照这样看来,独挡一面都绰绰有余!让他任亲军将领真是屈才了。”思及此,遂召李开、诸葛亮道:“周瑜果然所图非小!竟欲偷袭青泥隘!若非丁禄料定其心,分兵拒敌,只恐为害不浅!”
李开览表,不由一阵后怕,沉声道:“周瑜机关算尽,万幸孔明有先见之明,丁禄有良将之姿,此皆为主公之洪福也!”
诸葛亮摇头道:“文优公谬赞,亮愧不敢当,若非此时实非取汉中之良机,亮亦中其计矣!”
马超闻说,亦觉后怕,沉吟道:“若周瑜击破丁禄,分兵攻打青泥隘,倒不足为虑,然蓝田匠作司岂能幸免?一旦其依样制出霹雳车,则攻守立时互易也!此次丁禄立功非小,孤必重赏之!”心下却暗道:“能名传后世的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啊!稍微大意一点,就有可能万劫不复,这一次不过侥幸而已。身边的谋士还是太少了啊!对了!徐庶不是在河东大阳吗?得尽快调回来!”
李开闻言,进言道:“依此战观之,丁禄有勇有谋,足可担当大任!”
马超略作思忖后,言道:“文优、孔明若有闲暇,随孤亲往子午谷大营一行如何?”
二人互视一眼,李开道:“此次周瑜来犯,事先竟毫无征兆,开需查明此事,望主公见谅!”
诸葛亮亦拱手道:“征西杨将军已至敦煌,存孝将军不日亦至渔阳,两地敌情不明,亮不敢大意,请主公恕罪!”
马超闻言,遂令二人退下,忖道:“都这么忙,就我一个闲人,算了,叫上赵云一起吧!”心下计较已定,便遣人往唤赵云,令其领五百亲军随行。
数日后,便即抵达。
丁禄引众将迎入大营,叩拜道:“末将等见过唐公,见过赵将军!”
马超令免礼,顾谓丁禄道:“知节勇谋兼备,孤倒是小觑知节了。”
丁禄闻言,莫名其妙,左右张望一眼,疑惑道:“末将愚钝,未知主公此言何意?”
马超愕然道:“周瑜先令甘宁夜袭,然后遣太史慈诱敌,意欲领后军趁势攻寨。然知节窥破其计,分兵拒敌,自领铁骑列阵寨前。周瑜无奈之下,只得鸣金收兵。此非知节料敌在先乎?”
丁禄闻说,懵然怔立,竟不知如何作答。
马超暗觉讶异,心道:“该不会是误打误撞吧!这丁禄运气也太好了!难道是我给他取字知节的关系?”思及此,便令丁禄讲述此战始末。
丁禄闻令,出言道:“末将闻知敌军袭营,大喜!便令童喜、韩德二将领本部兵马拒敌,因敌军欺近百步方触警讯,故末将断定其兵力不过数千,两千铁骑足矣破之!为防敌军声东击西,末将便领其余兵丁列阵寨前,严阵以待。后敌军果出,末将正欲挥军冲杀,因部下曲长欲建功,故令其等领军击敌。末将便领千人掠阵,不想尚未接敌,敌军便已鸣金。至于为何如此,末将亦不明所以。”
马超闻言,哑然失笑,暗道:“果然是巧合,周瑜败的冤枉啊!”遂问丁禄道:“如今周瑜已退,若知节为将,当作何打算?”
丁禄奋然道:“周瑜欺人太甚,若依末将之见,自然领军攻打上庸!”
马超见说,顿时大失所望,淡声道:“此战大胜,知节及众将功不可没!着令近卫军全军晋升一级!”
丁禄、童喜等大喜!忙下拜叩谢!
片刻之后,满营尽知,士卒欢呼声震天!
马超又令韩德星夜回返长安,调步军一万,于子午谷择地筑关。然后传令摆宴,大犒三军。
十余日后,韩德领兵至。马超加韩德平南将军,就领一万步军,于沈岭、子午谷交汇处筑关拒守。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03章 孙伯符励精图治
(全本小说网,。)
却说周瑜统败兵奔回上庸时,吕蒙已归。
周瑜便令其为主将,蒋钦、周泰副之,屯兵上庸。自领太史慈、甘宁并两千丹阳兵回返宛县请罪。
孙策闻知大怒!欲起兵出武关,攻打青泥隘!
周瑜急止之,叩首道:“主公不可!雍州军精锐无匹,若无数十万大军,切不可轻易图之!”
甘宁、太史慈亦下拜道:“都督之言是矣!请主公三思!”
孙策斥之道:“若依你等之见,孤岂非坐以待毙?!”
鲁肃忙出列,进言道:“不然!眼下马超着力征伐诸夷,数年之内,定无力南进!主公当趁此良机,大力推行民屯,并于荆扬广为征兵,再令良将日夜操练,届时再接连曹公,何愁马超不破?”
孙策犹自怒气难平,沉声喝道:“此次兵败,定然贻笑天下!孤情何以堪?!”
鲁肃道:“主公差矣!胜败乃兵家常事耳!昔日高祖屡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功成!如今我军不过暂居劣势而已,主公何须在意?”
孙策闻言,怒容稍减,言道:“子敬所言,孤亦知之,但不忿马超耳!”言毕,令众人尽皆免礼,冷声道:“孤欲一会马孟起!诸公可愿随行?”
众人闻言大惊!周瑜道:“不可!主公贵为公侯,岂能再临阵前?”
孙策冷声道:“丹阳精兵既然不敌雍州铁骑,便教马超识得我江东悍将!”
鲁肃忙下拜,劝道:“主公差矣!即便斗将胜之,又能如何?昔日项羽称雄宇内,最终自刎乌江,吕布天下无敌,亦殒命白门楼!有鉴于此,望主公三思!”
周瑜亦下拜道:“子敬金玉之言!望主公思之!”
孙策闻说,恨恨而止,上前扶起二人道:“现今马超正用兵西域、塞北,若不趁此时攻之,更待何时?”
鲁肃闻之,又进言道:“马超总括五州之地,兵精粮足,民心稳固,尤其骑兵天下无敌!实不易图也!故肃建言主公接连曹操,共谋之!然曹操新败,我军兵力虽有数十万,但山越未平,交州新定,荆南诸夷繁杂,沿江匪患丛生,兵多而不精炼,将锐而互不统属。眼下虽行民屯之策,但各郡皆自设仓廪,军政仍为世家大族把持。反观雍凉,马孟起大权独揽,一呼百应!上行下效,政通人和!近日又改三省六部之制,治下州郡无户部行文,不得动用一粒粮米!麾下众将无马超之令,不得调动一兵一卒!似杨兆、庞德之辈,官居四征重号,然仍无征兵之权!如此文武分行,军政独立,不需十年,天下恐再无主公立足之地矣!”
孙策闻言,悚然而惊!沉思片刻后,问道:“果如子敬所言,孤该当如何?”
鲁肃道:“先致书马超,言称子午谷之战乃都督追击山匪,误入雍州,并非兴兵攻伐。再遣使入长安,与其停战。现下马超正挥军诸夷,定然允之。届时主公亲统精兵,巡视治下各州郡,力行雍凉治政之法。荆扬皆为鱼米之乡,人口众多,如此一来,不出数年,主公便可聚集数十万精锐大军,马超纵然一统诸夷,又能奈主公何?”
孙策闻之,面露难色,低头不语。
周瑜略作思忖,沉声道:“子敬所言固然有理,但若行之,恐荆扬立时大乱!”
鲁肃见说,抗声道:“主公亲统大军随行,何人胆敢作乱?!”
周瑜叹声问道:“若主公力行此策,必恶荆扬士族,届时太守、县令之职何人领之?”
鲁肃应声答道:“昔日曹公于冀州初行此策,曾散尽宗族财货田产,文官但以政绩论高下,武将但以军功定名位,自此冀州乃定。后又令其长子曹丕引精兵两万布政中原,许褚领五千铁甲随行,但有不从者,立斩不赦!眼下曹公虽失冀州,但中原却日渐繁盛。马孟起于河北蓄精兵十万,亦不敢轻易渡河,盖因此也!至于各级官吏,亦不难为!自黄巾造孽以来,避祸江东之儒生学士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大儒名士,只因本地豪强势大,此等大才或避居山林、耕读传家,或寄身市井、授徒论道。若主公携大兵之威势,行雍凉之善政,何愁名士不归,百姓不附?!”
周瑜闻言不语,目视孙策。
孙策依然闭目沉思,半晌后,喟然道:“子敬所谋堪称国策,然众官将定然不从,似此,如之奈何?”
鲁肃奋然道:“荆扬乃主公之辖地也!众文武乃主公之家臣也!安敢不从?!眼下曹操正修生养息,马超又无力南进,乃天赐之良机也!若不为之,悔之何及?”
孙策闻说,长叹一声,道:“子敬良谋,孤岂能不从,然若行此策,牵扯颇大,且容孤思之。”
鲁肃、周瑜见说,对视一眼,拱手辞出。
孙策转入后堂,独坐苦思,竟一夜未眠。。。
次日,孙策留周瑜镇守宛县,甘宁屯兵武关,自领鲁肃、太史慈及众将并两万大军回返江陵。同时遣人奔赴各地,令宗叔族弟皆往江陵候见,意欲共议鲁肃之谋。
十数日后,孙策抵达江陵,聚集宗族,设家宴相待,酒过三巡后,便将鲁肃之言转述一遍。
众人闻言,纷纷停箸,惊呼者有之,忿怒者有之,沉思者有之。。。
孙策并不言语,冷眼旁观。
众人议论片刻后,一人离席道:“子敬深谋,伯符自当依计行之!”
孙策暗喜,视其人,乃族叔孙静也,闻其言,正欲答话,又一人抗声道:“不可,江东诸地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兄长若行此策,诸世家豪族定生异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