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兵锋-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将连声逊谢,口称主公!
晚间,李堪领两万步军赶至,马超就令其看守俘虏,再遣人前往阳平关调取大军一月之粮,然后传令摆宴庆贺,重赏有功将士!
却说吴懿失魂落魄,自出唐军大营,便一路无话,连夜奔回剑阁后,即提笔修书,遣人急送成都请罪,并传令张任,令其收拢黄忠所部家小,送往剑阁。
成都,刘璋闻报惶惶,急聚文武商议,先将吴懿书信遍视众人,然后颤声道:“不想唐军如此猛恶,诸公可有计应之?”
众文武观书毕,皆惊呼出声,继而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一人出言!
刘璋见此,黯然低头,叹气不语。
忽一人出列,进言道:“吴懿驱步卒与骑兵野战,安得不败?若拒险关坚守,马超纵有十万铁骑,安能驰上城墙?故使君不必忧虑,为今之计,当速遣援军赶往剑阁拒守!”
刘璋视其人,乃从事王累也,闻其言,大觉有理,遂问道:“未知何人愿统兵前往?”
主簿黄权应声出列,拱手道:“权愿前往,但举二人为副将!”
刘璋忙问哪二人?
黄权道:“一为武阳人张翼,字伯恭,一为巴郡功曹张嶷,字伯岐!”
刘璋闻之,即令擢为参军,任黄权副将,领蜀郡大军三万,前往剑阁驻守,并传令吴懿,令其自回成都待罪!
忽别驾张松出列,进言道:“使君且慢!南郑尚有曹操大军十万,马超并无暇攻打川中,以松之见,实不必增兵剑阁!当趁此时机,仿效唐、魏,广积粮草,精炼大军,方为致胜之道!”
王累闻之,抗声道:“此言差矣!马超既用兵汉中,岂无意西川乎?若其假作交换黄忠所部家小,实则攻打剑阁,兵进梓潼,如之奈何?!”
张松闻言,哑然失笑,摇头道:“莫非汉中魏军皆为木雕泥塑乎?马超一日不得南郑,便一日不敢西进!若不趁此时裁汰老弱,勤修兵戈,待曹操兵败,马超兵锋何人可挡?!”
王累见说默然,众文武亦低头苦思良策,一时间堂下再度鸦雀无声。
刘璋复又踌躇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张松见之,暗自摇头,拱手再道:“使君,西川所凭持者,巴山之险,三江之固也!然若马超全据汉中,足可分兵三路而进!届时川中两世基业,恐付诸流水矣!”
刘璋闻说,不悦道:“永年方才曾言,曹操屯大兵于南郑,马超岂能轻易攻取汉中?又为何断定魏军必败?”
张松见问,沉吟道:“昔日曹操于冀州亦屯兵近二十万,却被马超轻易击破,无奈退回河南!之所以提兵争夺汉中,恐马超南击中原也!故松料其必败!使君以为然否?”
刘璋闻言呐呐,问之道:“既如此,永年何以教我?”
张松暗叹一声,拱手道:“仿效马超治政之法,曹操征兵之策!若如此,尚可尽力一搏!”
话音刚落,一人排众而出,戟指张松道:“马超、曹操皆为篡逆之徒,擅自更改祖制,使贩夫走卒得居庙堂,目无纲纪伦常,欺君蔑祖,天理难容!使君贵为汉室之胄,当今陛下族叔,岂能仿而效之?!”
众文武惊视其人,乃蜀郡太守许靖也!
刘璋闻其言,复又举棋不定,抚额沉思不语。
张松见此,不由闭目哀叹,自思道:“刘季玉优柔寡断,非人主之相也!久后必为马超所灭,我辈当何去何从?”
刘璋思忖半晌,仍不能决,遂问许靖道:“若依公休之见,该当如何?”
许靖慨然道:“使君仁义遍布蜀中,当行文各郡,征发青壮从军,待大军取齐,即进兵东川!使君占据大义,以顺讨逆,岂有不胜之理?若拒汉中,西川自然稳如泰山!届时使君或兵出宛洛,入许都勤王,或进击陇西,直取长安!如此汉室再兴,指日可待!使君必名垂千古,彪炳史册!”
刘璋闻之大喜!遂从其言,令黄权主理征兵事宜,允吴懿戴罪立功!
张松闻言,几欲跌坐,暗忖道:“许文休好为大言,徒有虚名!”遂拱手请辞,转身拂袖而去!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43章 定军山黄忠拜将
(全本小说网,。)
阆中,蜀兵大营,张任闻知黄忠投敌,吴班失却广元,大怒!几欲提兵往战,又恐魏军趁虚而入,正于帐前焦急踱步时,忽报吴中郎遣人送书至!
张任闻报,忙令唤入,却接书置于案几,连声问之道:“唐军可曾增兵广元?何人为将?!”
来人见问,遂详细解说道:“数日前,马超亲统三千骑奔至广元,先下书约黄忠阵前一见,继而抹书离间,吴班中计后,便欲擒黄、魏二将,不想,黄忠所部护主心切,直冲入大帐,击退吴班,斩其亲卫十余人!黄忠无奈之下,遂假戏真做,率部归唐。因其所部家小皆在巴西,故马超夤夜突袭广元,欲以我军俘虏及广元大营换回荆州军家小。。。是夜,马超只引三千骑,便击破吴班两万大军!次日,又一举击溃吴中郎三万余大军,连吴中郎在内,全军覆没,众将俱皆被擒!折损大军一万五千。。。”
话未说完,张任已大喝出声:“数万大军竟不敌区区三千骑,莫非唐军皆为铜浇铁铸乎!”
来人忙道:“小人句句属实!至于唐军是否增兵,小人不甚明了。”
张任大惊,却不动声色,沉声问道:“唐军伤亡几何?你可知晓?”
来人道:“伤亡拢共千余人。。。”
张任闻言凛然,沉吟不语,良久后,即打发来人回转剑阁,回身取书拆视之,不由仰天长叹,默然半晌后,传令邓贤引军三千,押送荆州军家小赶赴剑阁。。。
二十日后,吴懿领军引数千老弱妇孺,抵达广元。
马超即令黄忠引所部迎回家小,一时间,抱头痛哭者有之,大呼笑闹者有之,喜极而泣者有之。。。
少时,魏延引二子拜谢,叩首道:“末将誓死追随主公,此生不渝!”
马超忙上前扶起,好言抚慰,指其二子道:“孤闻虎父无犬子,今见令郎,方知此言不虚!”
魏延闻之,正欲出言逊谢,忽闻帐外喧闹阵阵,遂趋步出帐,亲往探视!
原来,荆州军喜迎其等家小后,皆聚往中军大帐,欲叩谢马超,众亲军骤见近万人蜂拥而来,大骇!急令止步!众军无奈,便于帐外数十步涕泣下拜,黄忠亦拜于帐前。
魏延见之,上前扶起黄忠,同入帐禀明原委,再次下拜叩谢!
马超只得再度扶起二人,温言宽慰,令二将出帐传令所部军民皆回营候命,继而下令释还川军俘虏,大军拔营起行,退回阳平关!
吴懿闻知,亲往营门相送。
马超见之,即驻马,谓之道:“孤突袭广元,乃不得已而为之,还请吴将军勿怪!孤这便退回阳平关,贵部军械粮草等亦尽皆奉还,还请吴将军谨守广元大营,勿使魏军兵出葭萌!”
吴懿闻说,满脸苦涩,连声称诺,心下却忖道:“自古征战,未尝见此,唐公真乃奇人也!”思及此,遂问道:“懿有一事不明,还请唐公见告。”
马超微微一怔,点头示意问之无妨。
吴懿略作斟酌,拱手道:“懿今日方知,唐公之所以突袭广元,不过欲换回汉升所部家小而已,如今虽得偿所愿,但却死伤千余精锐,懿窃以为不值,为何唐公执意为此?”
话音一落,赵云、黄忠等将及左近亲军皆目视马超,看其如何作答。
马超不假思索,脱口道:“汉升即来投,其所部便为超之同袍手足也,超岂能坐看其等家小受戮?!”
吴懿愕然道:“然战死者家小何辜?”
马超见问暗怒,戟指吴懿道:“为救同袍战死,得其所也!其等妻子,自有同袍奉养!其等父老,自有同袍尽孝!所需禄米自有超加倍予之!吴将军不见长安十里英烈祠乎?!战死范阳之张横,殁于汉中之法正,皆安息于此,与众同袍同列,但分先后,不论贵贱!超所部数千骑便可轻易击溃吴将军数万大军,正因此也!”
吴懿闻说,震撼莫名,不由思及昔日十余唐军俘虏笑面生死,遂下马一揖,肃容道:“懿受教!”
众将更是感佩莫名,亦翻身下马,齐声大呼道:“末将等愿为唐公效死!”
马超微微点头,喝令大军起行!
一时间,马超方才话语逐渐传开,继而全军皆知,不知何人扬声大呼道:“愿为唐公效死!”身周同袍闻之,亦齐声呐喊!转瞬间,数万唐军同声嘶吼:“愿为唐公效死!”霎时声震九天,音裂十地,悍烈之气席卷八荒!
川军众将士闻之,莫不胆寒,惊为神兵天降!
次日,马超领军返回阳平关,即令聚将议事。
少时,众将济济一堂,马超开言道:“有鉴于眼下态势,孤决意回返长安,待横刀造就,再观诸位奋勇杀敌!如此,众将听令!”
“加赵云征西将军之职,领中奖军衔,统骑兵两万,步军七万,镇守阳平关,李堪为副将。”
“加黄忠镇西将军之职,领少将军衔,统步军六万,镇守定军山、箕谷一线,许良为副将,庞统领军师将军,任监军之职随往。”
“除非魏军攻打广元,或进兵巴西,否则横刀送至之前,不得出战!其余众将便随孤回返长安!”
众将闻令,出列称诺!
马超又加魏延少将军衔,待回长安后另有任用,再传令大军依年齿退伍。至于黄忠所部,亦依样施为,所得兵卒令魏延统之,十日后,回返长安!
魏军大营,曹操闻知马超用间迫降黄忠,继而袭破广元,生擒吴懿等蜀将十余人,不由大惊!急聚众文武商议道:“马孟起奇袭广元得手,必统大军取道葭萌,偷袭南郑,诸公可有计应之?”
司马懿应声出列,拱手道:“魏公,以懿观之,马超攻占广元,并非欲偷袭南郑!其意只在招降黄忠、魏延二将耳!为此不惜三番下书,两度出兵,所部精锐铁骑更是战死近千!眼下其虽屯兵广元,但并无意与我军交锋,否则依其骑兵之锐,早已兵临武乡矣!”
曹操闻言,稍作思忖,然之!继而讶然道:“黄忠、魏延何许人也?竟得马超如此看重?”
司马懿答道:“此二将乃刘表旧部,孙策攻入荆州时,其等随刘表之侄刘磐归顺益州刘璋,后刘磐病亡,便被吴懿调至剑阁一线。那黄忠年过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且足智多谋,曾于永安击退孙策!至于魏延,懿并不曾听闻。”
曹操微微颔首,正欲出言。
忽探马来报,言称马超已兵退阳平关,观其动静,似欲回返长安!
曹操闻报愕然,众文武亦面面相觑,良久后,曹操出言道:“马孟起损兵千余,是为聚拢军心,然其欲退归长安,所为何事?莫非全力攻打宛洛?孤实思之不透,未知诸公有何见解?”
司马懿再度出列,进言道:“此乃马超料定无法攻取汉中,对峙无益,故自回长安,筹谋别计!魏公切不可轻忽,亦须回镇宛洛。前日文和先生曾来书,报称陛下传旨耿纪等辈,欲谋许都兵权,其同谋者岂只韦晃、金祎乎?鉴于此,懿请魏公迁都许昌,却请陛下还都洛阳,责令曹仁看护,一则可剪除百官羽翼,再则可令马超投鼠忌器,不敢全力攻打河洛。至于汉中战事,懿愿一力当之!”
曹操闻之,沉吟不语,自思道:“司马仲达言之有理,耿纪、韦晃等碌碌之人,岂能设此惊天之谋?其中必有高人相助,不可不防!然若令其总领汉中兵马,孤委实放心不下。。。”思忖良久后,出言道:“仲达智虑深远,孤亦有所不及,若镇守汉中,实为大贤居于小任也!不如随孤回镇许昌,居中调度,至于汉中诸地防务,于禁足矣胜任!仲达以为如何?”
司马懿闻言郁郁,只得拱手应命。
忽刘晔进言道:“魏公,既然马超已回长安,何不调集大军强攻阳平关?”
曹操见说,捋须道:“孤亦有此意,待细作探明唐军防务,再做商议不迟!”
贾逵见此,出列道:“子扬公差矣!马超既退,必留猛将统大军拒守,恐急切难破!以逵之见,不如攻打广元,继而两面夹击阳平关!”
曹操闻之,暗自点头,朗声道:“梁道所言甚是,吴懿新败,想必兵无战心!如此,徐晃何在?”
徐晃应声出列,拱手道:“末将在!”
“孤予公明大军两万,即刻出葭萌,攻打广元!”
徐晃奋然接令,便欲出帐点军。
司马懿急止之,言道:“魏公不可!月前马超曾大破川军,生擒吴懿及数万兵卒,如今却尽皆释还,何也?不定吴懿已暗投马超矣!若唐军精锐暗藏于广元大营,我军猝不及防,必然大败,其等则趁势出葭萌矣!届时如之奈何?”
曹操闻言猛省!拍案道:“马超小贼!果然诡计多端!若非仲达提及,孤已中其奸计也!”言毕,即传令于禁为主将,总领汉中兵马,程昱为监军。杜袭为副将,镇守葭萌关,夏侯尚屯兵南郑以北,以防定军山黄忠所部。贾逵加为汉中太守,署理汉水南岸屯田事宜。其余诸将校皆随其东返。
数日后,曹操安排已定,领司马懿、徐晃、许褚等并五千虎卫军,出南郑往上庸进发,行至城固时,亲军来报,言称细作回报:马超留赵云统十万大军驻守阳平关,定军山黄忠所部亦有六万精锐!广元吴懿仿效马超之法,裁汰老弱屯田,选精壮日夜操练!
曹操闻报,暗叹一声,自思道:“果不出仲达所料,吴懿已投马超矣!眼下陇西急不可图,孤当另寻别计。。。”念及此,遂令大军作速行军,务必十日赶至上庸!
忽亲军来报,言称文聘于武关大败唐军,斩首八千余级,获精良铠甲五千余套!眼下赵胜依关拒守,文聘猛攻十日不下!
曹操闻报大喜!因其对阵马超以来,鲜有此等胜捷,忙唤信使来见,连声问道:“文仲业如何厮杀?!”
信使遂将武关大战详细讲述。。。
原来,文聘听从荀攸之计,赵胜亦依徐庶之谋,皆填壕而进,因天寒地冻,掘土伐木极其不便,故而进度缓慢。
月余之后,两军即隔壕相望。
二将皆自以为得计,遂不约而同,约束军兵不得放箭,竟同时填壕。
不数日,壕沟皆平,两军试探对攻数阵,各有胜负。
赵胜不耐,遂驱铁骑猛攻,文聘不敌,弃寨而走。次日再战,又败,再弃一寨。赵胜寻思已得两寨,后路无忧,遂驱兵大进,文聘望风而走!赵胜领军衔尾追击,忽两侧铁骑同时跌入陷坑,赵胜大惊,急令退兵!然大军走发,一时如何能止?霎时间数千骑收止不住,纷纷落入陷坑!
文聘大喜!亲自擂鼓,魏军士气大振!骁将吕介一马当先,领军反击!
唐军一时大乱,幸得关平领一军死命敌住,赵胜方得退回武关!
文聘大获胜捷,领军逼关立寨,猛攻不止!赵胜羞怒交加,亲上关头接敌,徐庶等苦劝不从!两军鏖战十日,死伤累累。。。
曹操见说,精神大振,即传令大军日夜攒程!
武关,魏军大营,文聘双眉紧锁,沉吟道:“眼下我军已猛攻十余日,却不得登关墙半步,诸位可有良策?”
荀攸道:“我军虽大胜一阵,但武关唐军仍有数万,与我军不相上下,且城防坚固,士卒勇悍,非数倍兵力不可下!故攸以为,我军应暂缓攻势,请魏公调集大军,再一举破之!”
文聘闻言,暗忖道:“魏公现于汉中与马超对峙,安有余暇顾及武关战事?不如遣人前往东郡,请大公子发兵!”思及此,便以此言见告荀攸。
荀攸略作思忖,摇头道:“东郡距此何止千里,恐不及也!不如求助前将军,自洛阳发兵,旬日可到!”
文聘然之,即令大军回营,又提笔修书,遣人急赴函谷关。
这边厢,赵胜见魏军退去,遂令严加提备,继而急奔下关,唤徐庶问之道:“今日未及申时,文聘便已退兵,莫非别有奸计?”
徐庶见其回营,长吁一口气,出言道:“两军兵力相当,然我军拒有雄关,文聘能奈我何?其心知攻关徒耗兵力,退兵乃必然之事,将军不必多心!”
赵胜闻之,恨恨道:“本将欲今夜袭营,军师以为如何?”
徐庶止之,言道:“文聘实乃良将,加之荀攸足智多谋,岂能无备?将军只需坚守,待主公击破汉中魏军,文聘自退矣,何必行险夜袭?!”
赵胜喟然长叹,羞恼道:“本将先是败于周瑜,智不及也!今再被文聘击退,折兵近万,勇不及也!似此何颜统兵?!又有何面目复见主公?!”言毕,竟捶胸顿足,仰天大恸!
徐庶亦觉惭愧,拱手道:“将军不必自责,庶亦难辞其咎!”
赵胜但摇头不止,又思及战死同袍,低头涕泣不语。。。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44章 暂休兵綦毋炼铁
(全本小说网,。)
建安十八年五月,马超一行抵达长安,李迪、李开领众文武出城十里相迎。入城后,即齐聚唐公府,马超略微问询几句,便令众人散去,自回后院歇息。
杨氏等迎入,自是一番嘘寒问暖,马远、马秋、马祺等逐一叩拜问安,众仆妇业已备下酒饭,马超欣慰不已,遂令众人同席,其乐融融。。。
次日一早,李迪、李开、诸葛亮联袂而来,马超令入书房叙话。
李迪当先开言道:“截止上月,主公治下百姓计有一千三百余万口,各州郡吏治清明,百姓居有其所,耕有其田,家家皆有余粮,流民早已杜绝,各地均无匪患,此皆赖主公大略雄才,励精图治!迪请为主公贺!”
马超大笑摆手,连声谦逊。
李迪接着道:“依主公之令,各级州郡学府均有增设,教员师者计有五万余人,去岁太学结业者三百一十九人皆已下派各郡县为官,据御史大夫杨阜亲自考评,无一人裁汰!考绩优者二十七人,名册在此,请主公过目。”
马超接过,略微翻看,见榜首者姓杜名恕,字务伯,乃雍州刺史杜畿之子,现任冀州河间郡高阳县令。次者名张缉,字敬仲,乃大理寺卿张既之子,现任幽州昌黎郡郡丞。三者名庞林,字季茂,乃军师将军少将庞统之弟,现任凉州敦煌太守。。。依次看完后,马超心下不快,暗忖道:“名单里的人跟现役官员或多或少都有关联,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可杨阜应该不是弄虚作假的人,肯定是这些人有真才实学,所以才榜上有名,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家学?嗯。。。应该就是这样,古代的书籍都是垄断在世家大族手里,所以各大族人才辈出,加上互相联姻,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个个利益集团,然后相互倾轧,如果君主贤明,影响还在可控范围之内,要是碰上个昏君,那可就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了,遭殃的还是老百姓。看来我得加大书籍印制了,而且科举制度也势在必行!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弄掉曹操、孙策之后再看吧。”思及此,遂强作欢笑道:“使孤治下繁荣昌盛,叔明当居首功!”
李迪逊谢,捋须又道:“各仓粮米皆满,可供大军十年用度,故不赘述,各州马场皆有成年战马数万匹,尤以陇右、云中为最,足矣组建二十万铁骑!具体孔明已汇总成册。”言毕,示意诸葛亮呈上。
诸葛亮见此,即令书吏呈上,言道:“除此之外,尚有各省部官员列表,俸禄发放,各州郡县粮草收支结余,田亩丁口等,请主公验看。”
马超抬眼视之,但见厚重者盈尺,轻薄者亦达五寸,十几摞文书堆积如山,不由目瞪口呆。
诸葛亮解释道:“首页乃亮汇总清单,下附各州郡县细则,已着人随机抽验,并无不实者,主公只需查看总则便是。”
马超闻之,即起身翻看,但见孔明字迹工整,书法端逸,条列清晰,丝毫不乱,大到仓廪存粮,小到州县用度,分毫不差,不由暗自摇头,忖道:“这得花费多大的心思啊!诸葛亮心也太细了吧,怪不得历史上五十多岁就累死了,像这样的事应该吩咐佐官来干啊!”思及此,先赞许孔明几句,继而发问道:“未知孔明左右吏员几何?”
诸葛亮见问愕然,即答道:“凡书吏曹属一十八人。”
马超微笑道:“既如此,何劳孔明亲自执笔验算?”言毕,趋步下堂,目视三人,肃容道:“孤广为设学,旨在开启民智,选拔干才,以为诸公助益,若不善用之,岂非有负于孤?公等皆为孤之左膀右臂,切记不可操劳过度,既有从属,用之可矣,事事亲为,乃役吏之责,非肱骨之权也!诸公以为然否?”
三人闻言,感慨万分,拱手受教。
马超示意其等免礼,回身继续翻看卷宗,忽手指工部名册,问李迪道:“为何工部官吏只区区五十余人?工匠亦不足千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