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略-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鞑靼部商议一番,最后派出五十人小队,又一名专使,两名副使所率。

    谁知仲逸依旧不许:除专司谈判之人外,随从不得超过十名。同时,无论参与谈判之人还是随从,皆只需称呼朝廷规制给予的官职,不得再冠以其他称呼。

    最后,他还是那句兜底之话:若如不行,本钦差副使亲自出城交涉,无非都是大明的徒弟、大明的子民,有何所惧?

    步步紧逼,其结果自然无须多言,鞑靼只得答应这位钦差副使的所有条件。

    如此几番,一个时辰后,双方参与交涉之人才终于坐到了一起。

    鞑靼部:一个名叫阿帖木尔的指挥使,以及身后的八名随从。此外还有一名文官模样的中年人,据他们所说,此人姓魏,只是个书办。

    按仲逸当初定下的规矩:鞑靼部所派之人,只能报上朝廷任命的官职,不得再冠以其他名号,他们确实照办了。

    阿铁木尔曾与总务对决过,因此后连连升级,从当初的五品千户成为如今的三品指挥使,只要俺答所请,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而至于那位魏书办,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或许正是这位名不见传的魏书办,正是真正主导谈判之人。

    至于阿帖木尔,或是想借此机会刺探城中布防,亦或是担任安保之职。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派他来,就是个壮威的。

    毫无意外,对于仲逸而言,无论身处方位,还是谈判所需要的气势与士气,他早就决定:不管来人多少,不管所来之人为谁。

    他皆是一人应对。

    当然,一旁的石成还是少不了的。

    之所以留下他,非是因他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的来头,更不是因为他那过人的手段与身手。

    作为必须的随从,除了正常办差外,还有另外一个职责:他们,就是朱厚熜的一双眼睛。

    充当耳目,或许是每个锦衣卫的初衷,亦是他们的宿命。

    ……

    “这朝廷是没人了吗?这么大的事,怎么派一个小小的正七品,还是个翰林院的?”。

    行过大礼之后,阿帖木尔终于开口了:“兵部没人了吗?五军都督府没人了吗?内阁首辅年事已高可勉强,但起码也得个尚书、侍郎什么的”。

    “呵呵,指挥使大人言重了,我大明朝廷有个规矩:但凡遇到处置大事,就派大才大德之人;但凡遇到不大不小之事,就派中等才德之人”。

    仲逸微微笑道:“仲某不才,亦无甚德行,只能处置区区小事了,还请大人多担待”。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耳熟?”,阿帖木尔只得转身向那名书办问道:“到底是哪里听过呢?”。

    “仲大人,如今我部兵马就在城外,一路上也是所向披靡,事已至此,我等也就不要逞口舌之快了吧?”。

    魏书办示意阿帖木尔推后,自己则缓缓上前道:‘咱们,还是说正事吧……’。

 第263章 谈判(下)

    话说仲逸正在谈判交涉之际,城外的朝廷守军却接到军令:连同各地来的增援兵马,积极备战…………………………随时准备出击。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此举意欲何为?再明白不过:一旦双方谈不拢,只能开战。

    与此同时,一支表面松散、一身布衣的人马秘密出城。

    城外两军紧张对峙,这支人马却迎风而上、快速潜行。

    照此速度,他们很快便可绕到敌军后方。

    ……

    处置大事用德才兼备者、可大可小之事,可用德才平平者。

    此言一出,仲逸这个‘既无才学、又无甚德行’之人,只能委以此任,来全权处置双方交涉之事。

    阿帖木尔一向以勇猛自居,只因此时身处京城之中,眼下又是谈判,他只得配合身边这位魏姓书吏。

    而对于那些典故、典籍之类,阿帖木尔知之甚少,又想参与其中,又想反击几句,也只得不懂装懂了。

    魏书吏不想逞口舌之快,又怕阿帖木尔与眼前这位翰林院的编修在交涉时闹出笑话,他只得尽快切入正题:谈正事。

    魏书吏此言一出,仲逸立刻赞许:“谈正事?好啊,你们打算何时撤军?”。

    “撤军?我说这位翰林大人,舞文弄墨、吟诗作赋,本将或许不如你,但这排兵布阵,你恐怕就是外行了”。

    说到战事,阿帖木尔顿时来了兴致:“何时撤军,那就要看朝廷的诚意了。我们既一路杀到京城,岂是说撤就撤的?”。

    “放肆,仲大人乃朝廷钦差副使,不是什么翰林大人”。

    都是从武之人,说到火爆的脾气,石成一点都不亚于阿帖木尔。

    “你是何人?这里轮的到你说话?”,阿帖木尔一脸不屑,心中却在暗暗盘算:连仲逸都只是个正七品的小翰林,他的随从又能大到那里?

    “这位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石大人”,仲逸淡淡的解释道:‘哦,只不过石大人今日未着官服,若论品佚,在仲某之上’。

    锦衣卫的名号无人不知,阿帖木尔自然不会陌生,他更明白:能在锦衣卫做到一定品佚的…………………………绝非等闲之辈。

    戎马半生,阿帖木尔自不惧生死,但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更何况还有魏书吏在。

    一言不合,被这些身着飞鱼服、腰跨绣春刀的人当场灭掉,也不是没有可能。

    老子不是怕你,只是担心身边的魏书办手无缚鸡之力。

    等着……

    阿帖木尔自我安慰一番后,决定暂时先忍了:即便谈判不成,等回去向大汗交差之后,再战不迟。

    此刻,他都有些后悔领这个差事了。

    而令阿帖木尔更为疑惑的是:眼前的这个七品翰林,为何与以往所接触到的文臣武将,大不相同呢?

    “两军阵前交涉,管锦衣卫什么事儿?”,阿帖木尔只得说这么一句不痛不痒的话,谁让他多嘴问一句呢?

    “那交涉之事,又管你什么事儿?”,石成接过话茬儿,一脸正色道:“作为随从,你我不要插话,可好?”。

    这时,魏书办立刻上前道:“好,从现在开始,除本官与钦差副使外,其他人不得插话”。

    看来,这位所谓的书办,地位应在阿帖木尔之上。

    “仲大人,我军自北向南,一路而下,朝廷大军连连败退,若真能抵挡我大军,又何尝会让我们攻至京城?”。

    魏书办所言,依旧放在战况上:“如今,从各地所获的财物足可支撑一阵儿,且可随时就地补充,而朝廷守军连连败退,从各地来的增援兵马,更无济于事”。

    末了,魏书办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道:“事已至此,撤军与否?决定权不在你,而在于我,答应我们大汗的条件,才是明智之举”。

    此话再明白不过:如今鞑靼兵临城下,他们开出的条件,朝廷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

    “说起这事,仲某倒想起一个故事来”。

    仲逸缓缓起身,饶有兴致的为众人做起‘说书人’。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邻居,一家姓张,一家姓李。他们本属一脉血统,但却并不和睦。偶尔拌拌嘴、吵吵架,似乎非要整出点摩擦来才可罢休。

    这一日,张家要向李家借粮食,李家自然不许,于是张家便打算去窃,因李家早有防备而行窃不成。

    后来,张家便花银子请山匪去抢李家的粮食。

    抢走之后,见李家并无多大的反应,于是张家便继续向李家索要金银、衣物、甚至于房屋。在他们看来,只要李家不同意,再抢一次不就行了?

    终于有一次,李家忍无可忍,联合村中其他村民予以反击,非但将张家人全部制服,而且再报官之后将那伙山匪也剿灭,所有村民都为之大快人心”。

    “为何张家人被制服之后,村民们却大快人心?因为抢人者无道”,仲逸笑道:“为何那些村民要全力帮助李家?

    因为村民们都知道:强盗就是强盗,今日抢了李家,明日就会抢王家、赵家,大家若不沆瀣一气,迟早会一起遭殃”。

    “呵呵,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故事………………终究只是个故事”,魏书办虽能=品出其中之意,但只是淡淡应了一句。

    他知道,仲逸‘故事’之后的话才是重点。

    “如今,你方虽兵临城下,但供给大多是掠抢而来,加之长途跋涉,大多人已疲惫不堪、水土不服,用不了多久,便会战斗力骤减”。

    仲逸竖一指而展全掌:“北方只是大明一部,你们也只以一隅而抵全国,无异于以石几卵。京城本为一国之首,天子所在,文武百官聚集,城池固如金汤、易守难攻,各地援军纷纷而至,对付区区城外这点人马……………………秋风扫落叶”。

    魏书办又欲反驳,仲逸却制止道:“况且京城各处,你们一路之上所过各处,民怨极大,为何?因为你们抢了他们的东西”。

    “若是大家联合起来,人人举刀、全民守护,誓与城池共存亡,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仲逸来到魏书办面前:“到时,你们的供给没了。恐怕连藏身之处再也难觅,谈何撤军?”。

    鞑靼本就没有打算一战到底,先入为主的以为:朝廷会答应他们的请求,经仲逸如此一说,魏书办便一时无以应对。

    “还有一事,想必二位比仲某,更清楚……”。

    见火候差不多了,仲逸决定再添一把柴禾。

    “众所周知,贵方内部不止俺答一部:北元一部、小王子一部,还有西部的卫拉特瓦刺,若你们执意孤军深入来京城,那后面的事儿……,就不好说了”。

    “哦,对了,还有女真一族,想必二位定还记得当年朝廷北征之事吧?”。

    末了,仲逸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他们与你们…………………从来都不是一条心,若非朝廷从中斡旋,恐怕北方的局势,就不是如今这个样子了”。

    表面不以为然,魏书办却嗅出另外一层深意:他们一心以兵马、交战,为解决争端的唯一手段,而朝廷则布局长远、多方运筹。

    仅此一项,高低自现。

    此刻,他似乎终于明白:为何朝廷要派一个翰林院的文官,为钦差副使了。

    “仲大人,看来此次见面,你我皆要无功而返了”,魏书办向左右随从淡淡一句:“我们走吧”。

    “准不准是朝廷的事儿,回去告诉你们大汗:让他静静的等着旨意便是”。

    “不要做强盗!”。

    仲逸转身望着窗外,只留下淡淡一句:“至于我大明的真刀真枪,到时,会让你们见到的……”。

 第264章 出其不意

    傍晚时分,夜风乍起,城内与往常无异,城外却一阵战鼓声起,

    平虏将军仇鸾命各路兵马再次与鞑靼开战,一场厮杀又在所难免了。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白日里,双方谈判无果,眼下,最解决问题且最有效的,也只有一条:用真刀实枪来决断吧。

    说起来,仇鸾与鞑靼俺答并不算陌生:当初鞑靼南侵时,就曾围攻大同,当时仇鸾正是大同新任总兵,只是不知为何,后来鞑靼大军离开大同,移兵东去。

    仇鸾深得皇帝朱厚熜信任,与朝中文武也有些来往,其中不乏交往甚密者,故此,能领到这个差事,也并无多少意外。

    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仇鸾自从领了平虏将军的头衔后,也曾数次调兵遣将、展开阵势,只是败多胜少,并未扭转当初朝廷被动的局面。

    在大多数人看来,此次交战,亦不会有意外的结局。

    果不其然,一阵锣鼓声后,敌我双方兵马厮杀在一起,却并无多少看点。

    皆是老套的排兵布阵,一如既往的作战手法:常规的布兵、常规的冲杀,常规的守卫,常规的反击。

    此种战法,如同扳手腕子:那一方的兵力多?那一方的力气大?那一方的地势好?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何谈扭转局势?何谈转败为胜?何谈出其不意?

    甚至于兵法权谋,在此处作战,都似乎有些多余了。

    起初两军声势极为浩大,但几个回合下来,鞑靼俺答部渐渐占了上风,朝廷的兵马已现败退迹象。

    刚刚参与过谈判交涉的阿帖木尔,此刻正将方才的不满通通发泄出来,若按照以往,仇鸾的兵马退去之后,他们便鸣金收兵。

    “冲,继续冲上去,给老子冲啊”,阿帖木尔一反常态,竟命属下继续冲上去。

    “将军,再往前追,前方就是京城城守卫,一侧还有朝廷大军的扎营之地,兄弟们人马有限,恐怕……”,一名千户急忙上前向阿帖木尔建议:适可而止。

    “有何所惧?有何所惧啊?”,阿帖木尔一通训斥:“城门口怎么了?扎营之地又怎么了?若他们真有那本事,我们又如何能一直打到这里?”。

    “将军,话是这么说,但朝廷若真正举全城而反击,恐我们不敌啊”,那名千户环视四周,而后上前向他附耳道:“若继续追上去,是要违背大汗帅令的,将军三思啊”。

    “去去去,都滚回来……”,一说到俺答汗的命令,阿帖木尔也不敢再放肆了。

    “走,喝酒去,老子今日心情极差,一会谁也不许耍赖”,阿帖木尔对几个随从又发了通脾气,而后便借酒消愁去了。

    原本军中是禁止饮酒的,只是今日又是谈判,又是开战,方才刚刚被打败的朝廷大军退去,一时半会当暂无交战,况且以他的脾气秉性,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相信,这也是军中大多人的想法。

    就在阿帖木尔刚刚开饮之时,鞑靼军中开始换防,刚刚将朝廷大军击败,加之连日以来的连连大胜,大多人颇为轻松自得,守卫自然要松懈许多。

    一名鞑靼校尉正站在墙边“放水”,才喝了点就来尿意,真是扫兴。

    完事后,他急忙提起裤子,四下望望,准备往回走去。

    就在他抬头那一瞬间,似乎隐隐看到了什么。

    “不对啊,这才开始喝呢,就醉了?”,他使劲揉揉眼睛,再次定睛望去。

    这次,他确定看清了。

    只见一队人马正冲杀过来,人人手执弓箭,腰挎战刀,战马一侧一个圆圆的箭筒,另一侧则是长长的兵器,有大刀,也有长枪。

    为何这些人可长驱直入、视若无人?军中守卫的兄弟呢?

    “坏了……”,双方开战以来,从未有过这等场面,这小子竟细细看了一番,这才反应过来。

    “来人啊,有……”,那名鞑靼校尉话未出口,却见一支快箭飞来。

    弥留之际,他才瞥见四周的兄弟皆被放到……

    这支人马势如破竹、来势汹汹,三百人、三百骑。装备极其精良、将士甲胄在身、弓箭刀枪在手,一阵剑雨之后,敌军岗哨皆被射杀。

    长枪阵***番摆开,腰间佩刀依旧,利刃还未出鞘,腾腾杀气直逼而来。

    “报,将军,东门外突现一股敌军,来势异常凶猛,我们五百多个兄弟被……,被杀了”,守卫匆匆而入,立刻向阿帖木尔禀告。

    “什么?五百多兄弟被杀?朝廷何时有过如此勇猛的兵马?”,阿帖木尔饮酒正在兴头上,听到这个消息却是大吃一惊,原本想训斥一番前来报信的守卫。

    不过,门外的喊声起,他也无须多问了。

    “快,速调三千精兵,务必将这支人马拿下”,阿帖木尔只觉眼前微微一晃,这才使劲摇摇头:“快,取老子的战甲、长枪来”。

    来到院中,阿帖木尔见四下一片慌乱,凭借多年从军经验,仅此一看便知来者不善:他麾下将士明显不占上风。

    “奇怪,朝廷何时有如此精悍的将士?”,又是这番疑惑,阿帖木尔急忙跨上战马。

    才走几步,却见一道身影快速袭来,先是单人单骑,临近之时,却听战马一声长鸣,马背之上那个人影腾空而起,连连翻跃。

    片刻间,却见一柄长枪迎面而来,直逼脸面。

    “贼将,那里逃?”,循声望去,声音似乎是从那寒铁枪头而来。

    “快,保护将军,保护将军”,鞑靼军士立刻围了上来。

    ……

    “报,西门附近发现大量敌军,来势异常凶猛……”。

    “报,南门附近又见大股敌军,所向披靡,我军死伤无数……”。

    这一刻,鞑靼驻军大营一片慌乱,阿帖木尔慌忙调兵,赌住东门的攻势,谁知西门再次来袭,俺答又调兵遣将。

    惊魂未定之际,却见南门叫喊声起……

    鞑靼南下以来,一路所向披靡、连连过关,此次却被打的四零八乱、极其惨烈。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乃‘奇兵’也。

    一阵厮杀声后,却听鞑靼守卫再次来报:“北门发现大股敌军,只见旌旗飞扬、战鼓如雷”。

    “不好,北营是大汗所住之处,敌军定是奔着大汗而来”,俺答汗急忙下令:“各路人马立刻来北营增援”。

    此令一出,鞑靼将士纷纷向北而去。

    ……

    “千户大人,北门外是支疑兵,兄弟们也就是挥旗擂鼓、虚张声势而已,若敌军真的冲出来……,我们是否增援?”,朝廷一名百户立刻向宗武禀道。

    “不用了,只要北门的弟兄们不杀进去,敌军绝不会冲出来。朝廷大军就驻守在不远处、京城的守卫也随时可来增援”。

    宗武望着一片慌乱的敌营,心中激动之情难抑,脸上却依旧平静如水:“明日,终于可好好谈判一番了”。

 第265章 撤兵(上)

    次日清晨,仲逸早早来到朝中。(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近日以来,他不用去翰林院当值,在朝中专司鞑靼此次直逼京城一事的始末。

    “师兄果真勇猛,昨晚以千余人的兵马,大闹鞑靼军营的消息很快传开,城内外传的沸沸扬扬,如今军中士气高涨,一扫之前的阴霾,正好可大干一番”。

    当然,仲逸心中大喜,还有另外一个缘故:师兄此次有勇有谋,一展大明之威,更现凌云山之风。

    好样的,大快人心……

    谈判,不管唇枪舌剑,亦或铁齿铜牙,大多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之上,真刀真枪得来的东西,远比谈判可靠的多。

    否则,再好的口才,再好的雄辩,那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作为朝廷新任的钦差副使,又专司双方谈判交涉事宜,仲逸之前与魏书办的那番言论,更多是从长远之计、多方局势来看判断。

    说到眼下的形势,自没有师兄昨晚的一支奇兵来的彻底、有效。

    “若今日再谈一次,呵呵……”,昨日似乎意犹未尽,仲逸打算今日继续坐镇。

    领了钦差的头衔,仲逸也可出入一些原本无法进出的地方。

    同样,也可见到一些原本无法见到的文武之官。

    “仲大人,别来无恙啊”,一声似曾听过,却又极为不友好的声音传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肥硕的身段。

    不用说,来人正是严嵩之子…………………工部侍郎严士蕃。

    “哦,对了,仲大人如今是朝廷的钦差副使,恭喜啊”,见仲逸并不理睬,严士蕃却依旧说笑一番。

    “工部,就真那么闲嘛?大白天的不办差事,竟在这里说笑?”。

    仲逸本就对此人没有什么好感,据他的直觉:此次皇帝朱厚熜下旨核查鞑靼兵临城下一事的始末,或许背后另有玄机。

    以严氏在朝中经营多年、盘根错节的关系,难保不在此事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勾当。

    既有严嵩的参与,势必会有严士蕃的影子。

    反之亦然。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严士蕃打着他那内阁首辅老爹的幌子,来做自己不可告人之事。

    既是如此,不能打草惊蛇,上次博野县之事就是一个例子:没有十足的把握与确凿的证据,是绝对动不了严氏父子的。

    “哦,我倒忘了,严大人只是个工部的侍郎,上面还有尚书大人,人家才是一言九鼎的人物”。

    仲逸知道严士蕃主动来搭讪,无非就是说落自己一番而已。

    “仲大人此言甚是,在这一点上,正如此次朝廷委任的两位钦差一样:一位正使,一位副使”。

    严士蕃笑道:“侍郎为副,副使亦然,我们都不是那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末了,他刻意指指二人:“如若不然,你我都为何如此‘闲’呢?哎……”。

    “有个做阁老的老爹,再闲也无人说三道西”。

    仲逸连连摇头:“下官可不行啊,昨晚朝廷大军出其不意攻打敌营,仲某还要着手准备第二次的谈判事宜,圣命难为啊”。

    “严大人,仲某告辞”,仲逸实在不愿与眼前之人多说半句话。

    “仲大人多虑了,这第二次谈判嘛。恐怕,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吧?”,身后的严士蕃冷冷一句。

    “哦?”,仲逸轻轻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