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略-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日后,仲逸终于接到旨意:去面圣。
这是他出狱后第一次面见皇帝。
相比以往,此刻,他心里却没有了底。
不用说,朱厚熜派人传唤,绝不是仅仅读读书、谈古论今那么简单。
前些日子,鞑靼直逼京城之事早已终结,对大同的调查也盖棺定论。
如今,仲逸出了大牢,还做了翰林院六品侍读。
然而,关于仇鸾贪墨银两、丁汝夔罪不至死的传言,却还只是传言。
传言这东西,往往起初还有些嚼头,日子久了,就渐渐没味了。
自从前几日师父凌云子道出此次入狱、再出狱的缘故后,仲逸心中多了一个词:权谋。
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若‘谋’缺了一个‘权’字,那得出的结论往往与预期相差甚远。
但若一个从未在朝廷做过事,亦无半点权势的人,让他来运作权谋之术,简直痴人说梦。
有些东西,仅凭读书与传授是无法取得真谛的。
对仲逸来说,翰林院看似并无实权实职,既无吏部考核百官之权,亦无户部掌管天下钱粮税赋财权,那怕是刑部治下的刑狱,工部的工程建筑等。
不过,翰林院有陪皇家读讲之便利,又有侍诏之权,距离皇家之近,倒也不失为一种便利中的便利。
不管是之前的庶吉士,还是后来七品编修,再到如今的六品侍读。
对仲逸而言,他脚下之路,就要从翰林院开始。
“知道朕今日为何传你来吗?”。
“微臣不知,请万岁明示”。
“在牢中呆了几个月,变得成熟许多,看来朕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
仲逸:……
朱厚熜从来不会把话说透。
至少,不是那种一听就能听明白,而且不会有第二种解释。
作为臣子,仲逸只能选择沉默,或无法立刻回应。
“据锦衣卫的人报,现在城中流传一种说法:仇鸾贪墨银子,而且数目不小,原兵部尚书丁汝夔罪不至死”。
朱厚熜一如往常平静,言语间并无豪言壮语,更不会动则大怒,大多时候,他也就是微微一句:“对此,你怎么看?”。
我怎么看?
仲逸回禀:“微臣刚出狱,还未曾上街转,未曾听到那些流言”。
“那你说说,仇鸾该不该不该杀?丁汝夔该不该留?”。
朱厚熜心里最清楚不过:这才是二人谈话关键之处。
既然话说到这个地步,也无须遮掩了。
“据微臣在大同核查所得,仇鸾有几大罪状:向鞑靼俺答贿送财物,才使鞑靼兵放弃大同,移兵东去。此外,还有消极应战、报送假捷报,掠抢百姓财物”。
“哦,对了”,仲逸继续道:“这些,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石大人皆知晓,当初我们二人一起办差,那些人证、物证都交由他处置”。
话已至此,仲逸已做好最坏的打算:那怕到此为止,也最起码说出心里话。
“哦?那你说说,丁汝夔为何不能杀?”。
朱厚熜并未纠结仇鸾之事,反倒问起丁汝夔。
“丁汝夔指挥无方,无功有过,但罪不至死”。
仲逸补充道:“可据说他是得严阁老的授意,才导致城外百姓被杀,军心大乱。要处置,也该要惩治首恶,那就是内阁首辅严嵩”。朱厚熜笑道:“听说?要有确凿证据才行,这个道理就不用朕解释了吧?”。
一时不知此话到底何意,仲逸顾不得许多:“丁汝夔之事,微臣并未查实,但仇鸾罪状件件属实,此外,他当初能做上宣大总兵、平虏将军,也是向严士蕃贿送财物才……”。
“放肆,他严士蕃何时有这么大的权利?”。
一向和颜悦色的朱厚熜,终于怒道:“难道。你是说朕用人、识人不明吗?”。
“微臣……,不敢”。
早有准备,仲逸对眼前的龙颜大怒,似乎没有以往那种反应。
“不敢?还有你仲大人不敢的?当初保定府博野县繆家被杀一案,查出近二十个朝廷命官。此次去大同,你就要处置一个太子太保,还有内阁首辅”。
朱厚熜脸色缓和了许多:“好大的手笔,照这样下去,朕都要被你处置了”。
仲逸:“微臣绝不敢,朝廷有规矩,圣上委以差事,微臣只是依照《大明律》来办差,并无其他想法”。
“大明律?”。
朱厚熜大笑道:“我看你这是‘大明略’吧?”。
仲逸一脸愕然:“微臣不解,请圣上明示:何为大明略?”。
这么一问,倒让朱厚熜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他略加思索,而后直言道:“为我大明而谋略,所用之谋,皆是阳谋、明谋,而非恶谋、阴谋”。
精辟啊。
仲逸心中暗暗一惊:果真是天子,只言片语间,竟有如此高论。
有的时候,仲逸甚至都觉得,圣上的谋略,高到令人汗颜。
“圣上之言太过深奥,微臣一时不甚解,只是眼下这差事……”。
与天子谈论谋略之道,弄不好是要玩出人命的。
尤其,意见不合时。
“丁汝夔与仇鸾之事,朕心中有数,今日,就到这里吧?”。
朱厚熜突然显出一副疲惫的样子。
面圣机会难得,仲逸急忙追问道:“微臣斗胆,不知圣上如何处置这二人?”。
“此刻,时机还不成熟。无罪之人,死了也能有个说法。有罪之人,挫骨扬灰,也要让他遗臭万年”。
朱厚熜打个哈欠,懒懒叹道:“幸好你在翰林院,若让你做了御史,朕有苦日子过了”。
说了半天,就是这样一个结局?
仲逸心中一阵不悦:面圣,也不过如此。
既然皇帝刻意制衡当下各方势力,那就靠自己的力量,来打破这种格局吧。
这倒严的第一把火,就由我来烧吧。
“启禀万岁,微臣还有一事相求。自从到了翰林院,总觉所学浅薄,尤其对各地民情知之甚少,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仲逸也顾不得朱厚熜一脸的疲惫,继续禀道:“微臣想到漠南一带走,将那里风土人情、地理地貌记录下来,日后,也好为朝廷献计献策”。
末了,他补充道:“即便在翰林院,也能写出真正反映我大明风土的文章来,更能将各位先贤著作深刻领会”。
“哦?那说说看,你想到哪里去看看?”,朱厚熜反问道。
仲逸直言道:“榆林卫,听说那里地貌特别、地形特别,且与鞑靼所在的北漠相邻,细细查看一番,定有收获”。
“你能处处为朝廷所想,且能懂得圣人之道:从书中来,最终又从书中走出,朕心甚慰”。
‘不过?’朱厚熜微微摇摇头:“眼下,你刚出狱,又新领翰林院侍读的差事,等熟悉一段时日,再说吧”。
“退下”。
仲逸还欲进言,却被一旁的侍候太监制止。
也只得告退了。
出门之际,他见一名太监匆匆进来,端着一只木盘,上面一个药罐,旁边一只玉碗。
朝中人人皆知,除青词外,这位皇帝还有一个爱好:炼丹。
其实,这两者都一样,都是为长生不老。
丹药这种东西,长期大量服用,反而更令人疲惫,也会生出其他病来,甚至一命呜呼。
这么简单的道理,连寻常百姓都懂,深谙帝王之术的朱厚熜,却为何乐此不彼呢?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时而清楚,时而糊涂。
这种人,更难琢磨。
…………
翰林院,仲逸回到那温暖的屋中,程默立刻为他备好茶水。
与外边的呼呼冷风相比,翰林院更像是避风港。
红红炭火,茶香飘逸,仲逸再次盘算着方才面圣之事。
从朱厚熜言语来看,他似乎还是在等一个机会,但到底是什么机会?
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去榆林卫,反而多了几分把握。
至少,他没有拒绝。
这把火,就从北边烧起吧。
第314章 敌人的敌人
京城,戎府。//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夜幕下,一处颇为气派的宅院,从厅堂间数、梁栋绘饰等建制、规格来看,应是一品大员府邸。
高墙大院中,灯火明亮,屋外灯笼高挂,排列规整,还有那气派的大门锡环。
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
这家宅院的主人,正是后军都督府同知……………戎一昶,从一品。
此人,正是当年设计陷害凌云子(仲云寒)的人。
此刻,在戎府议事的还有兵部郎中严磬、京卫指挥司同知曹正、户部郎中赵谨等人。
这三人与凌云子当年之事无关,而那个叫严磬的,却是当年蠡县陆家庄血案的幕后主使之一。
严磬,本是严氏一派,到兵部后,渐渐巴结上戎一昶,如今是他重要心腹之一。
“各位大人,事情经过大致如此,都怪老朽一时疏忽,失算了,没想到仲云寒的两个弟子,竟有如此高的身手”。
说话的人是吴风,此刻,他那被宗武砍掉的左臂,伤口并无痊愈,却还是安上假肢,长长的衣衫遮掩下,乍一看,却与正常人无异。
果真是厉害的老头,只是他那瞬间移位之术,恐怕要慢了许多。
此人当年在军中时,就曾听闻戎一昶与凌云子的过节,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他攀上戎一昶这棵大树,也就顺理成章了。
“还老朽,什么失算了?我看你是老糊涂了”。
戎一昶五旬之余的年纪,发虚疏疏,长得清瘦,眼神极为有光,似乎能洞察肉体另一端,绝非善茬儿。
很明显,他才是真正想要凌云子兵书之人。
当年,无论年纪、威望,戎一昶与凌云子差远了,那个时候,他还仅仅是个正五品的千户。
受当时的兵部尚书之意,戎一昶将凌云子部署的计划打乱,导致凌云子受到朝廷处罚。
后来凌云子离开军营之后,他便官升一级。
如今,当年那个兵部尚书早已离世,戎一昶也做到了都督同知,但他对凌云子的谋略所学,却兴趣不减。
尤其说到兵书,戎一昶从未放弃过找寻,以他对凌云子的了解,集毕生心血所著之书,定能住他一臂之力。
戎一昶早就盘算好了:若能得到这部兵书,他日朝廷一旦再有战事,他便可借此建立军功。
到时,荣华富贵、加官进爵,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小的有罪,大人教训的是,只是兵书一事,接下来该怎么做,还请大人明示”。
挨了一顿臭骂,吴风却一脸无奈,谁让他把事给办砸了呢。
“吴伯,怎么说,他仲云寒武功再高,连同弟子加到一起,也就三五之人,我们这么多人,还怕他们不成?”。
一旁的严磬不以为然道:“若有需要,我手下倒是有一批杀手,随时可用”。
“多谢严大人,但此事要低调行事才行,尤其慎用衙门的人”。
如同一条丧家犬,吴风整天挖空心思谋出路,如今在严磬这种晚辈面前,都要唯唯诺诺,不是一般的可悲。
也正是因为此,他才将最后的赌注放在凌云子兵书上。
否则,再想升一级,机会真的不多了。
“此次我们既然已打草惊蛇,以仲云寒的谋略,短期之内,定不会有所动,你们先将那个叫林宗武的千户盯紧了,再从长计议”。
戎一昶不耐烦道:“下次一定要看准机会再下手,再惹出事端来,你自己解决吧”。
“小的谨记大人教诲,只是,上次大人说的,能够为小的安排个差事”。
吴风急忙上前拜道:“北漠无名山是去不成了,若是能在京城某个差事,也方便些”。
末了,他补充道:“请大人放心,小的与林宗武两次见面,都易过容,发须皆是处理过,至少比现在老二十岁,换回原貌,他保准不认识”。
原来,这老头也会这一招,可惜宗武两次与他见面,心思全在那瞬间移位之上,竟没有察觉出来。
这时,戎一昶起身而立,他随意说了一句:“那之前在衙门做过事,安排个差事也不难,就到后军都督府做个从七品都事吧,本官会安排的,你先退下”。
“卑职谢过同知大人”,吴风急忙谢恩告退。
都事,掌文书收发之类,有七品、从七品,官职不高,但总算是个差事。
如此一来,吴风在后军都督府进出,也就有了冠名堂皇的理由。
同时,也可满足一下他的心愿:从七品,和知县差不多。
知足吧。
…………
“戎大人,此次,军中要打造一批甲胄、兵器,还有采购战马、战车,我们正好从中……,好久没遇到这样的肥差了”。
严磬笑道:“采购、制造、验收的都是我们自己人,我们随便做做样子,只要数名能对的上,这银子就到手了,质量嘛……,反正日后还会补充的”。
“银子自然是要的,但质量不能太差,否则,传到圣上那里,我们都脱不了干系”。
戎一昶一脸阴笑:“上次,你们做的太过分,那兵器还能用吗?若不是每个环节都打点好了,我们早就人头落地”。
“大人放心,我们这又不是第一次了”。
户部郎中赵谨笑道:“眼下,朝中皆是严氏、徐阶等人的势力,军中还有仇鸾等人插手,说白了还是他严氏的人。唯独我们打通这条财路,也总得让弟兄们活下去不是?”。
看来,凌云子说的没错,朝中除了严氏与徐阶等人外,还有势力存在。
戎一昶,就是其中之一。
相比严氏到处安插势力,遍地搜刮银子,戎一昶等流有过之而无不及:竟以次充好、从中牟利,动起甲胄、兵器、马匹,甚至粮草的心思。
朝廷刚刚下发扩充军备补给,看来,他们又能从中捞出一大笔。
议定此事,戎一昶打声哈欠,看样子是要歇息了。
这时,严磬却上前禀道:“卑职听说,朝廷要置办一批特别战甲、马匹,还有斩马刀,铁链锁等。大概一千多套的样子,不知何故?”。
此言一出,户部郎中赵谨也附和道:“卑职也听说过此事,户部专门拨了银子,并未说去向。宫里的黄公公亲自前来督办,看上去十分隐蔽,户部凡经手此事者,皆缄口不言”。
“为何要专挑一千多套?其中定有不为人知之事,你们务必要多方打听,一旦有消息,立刻来报”。
戎一昶无心细说,随意敷衍几句,之后便告辞。
“戎大人怕是又纳小妾了吧?呵呵呵……”。
户部郎中赵谨打趣道:“我也等不及回府了”。
…………
“赵郎中,听说你们户部有个叫李序南的六品主事,专门和兄弟们过不去。你身为郎中,是不是敲打敲打他?”。
出了戎府,严磬便趁机向赵谨说道:‘这个李序南,真不识时务,只要他经手的,无论那个衙门账目,都要算的清清楚楚,留着他,是个大患’。
这时,赵谨连连摆手求饶:“严兄,兄弟我也在户部,若是他出了什么事儿,势必会殃及到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不行,分他一份就行”。
“老子就看不惯你这和稀泥的样子,要是他愿意收那一份,老子何须要你出马?”。
见赵谨已钻到轿子里,严磬一脸不屑道:“上了这条船,你能躲得过吗?”。
第315章 数目对不上
这日上午,户部主事李序南正忙于差事,却见一名库使前来禀告,说是要核对一笔账目:请他过去。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同为科举出身,又做过蠡县知县,李序南对京城与地方事务极为熟知,办差向来稳妥。
几乎从未有过差错。
只是他文人气息过浓,除正常来往外,他很少与同僚过多接触,像樊文予与仲逸这种关系,已是十分难得。
“李大人,我们亲点过,现银二千五百两,但这账目上却是三千五百两,不知为何?”。
那名库使急切禀道:“赵郎中那边催着要交接,这可如何是好?要不,请李大人先签署,核实后再补上?”。
“交接什么?差一千两,先查清楚再说,户部掌管钱粮税赋,岂能如此马虎?”。
李序南吩咐道:“你们重新查验一遍,我这便去找赵郎中”。
二人正在说着话,却见不远处跑来一名差役。
“对上了,对上了,这一千两移到隔壁那个库了”。
来人是户部郎中赵谨的随从,他手里拿着一纸公文,急忙向李序南解释道:‘赵大人派人核实过了,是隔壁库使弄错了’。
李序南亲自上前清点一番,数目果真对上了。
“入库,本官再签字”,李序南向来如此,容不得半点含糊。
这时,那名库使上前道:“李大人,数目都对上了,你先签署,现在人手不够,只要腾出人来,我们马上就办”。
李序南正欲上前查看一番,这时却见一名差役走了过来:‘李大人,有新公文,你快过来看一下’。
“尽快入库,办好之后给我说一声”。
李序南走向桌前,拿起笔……
************
“樊兄,仲老弟,实在不好意思,今日户部差事太过繁忙,兄弟我自罚三杯”。
从户部出来,李序南匆匆去了樊府。
之前,他们约定:今晚在樊文予府上小聚。
“无妨,无妨,今日在我府上,店小二不会催你的”。
三人中,樊文予年纪最长,如今他是刑部五品郎中,而李序南为六品主事,仲逸为翰林院六品侍读。
论起官职,他也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上次仲老弟出狱,有袁大头在,喝的不尽兴,今日就我们三兄弟,定要敞开了喝,不要给我省银子”。
樊文予确实有老大风范:“这坛子酒,够一个月俸禄了,全干了”。
仲逸与李序南立刻举杯欢呼:“就冲樊大哥这一月的俸禄,也要全干了”。
还是蠡县的老规矩:见面先干三碗,再自由发挥。
“李老弟,这怎么回事?每次喝酒都是你最后,户部差事就这么多吗?”。
几杯热酒下肚,樊文予便随意说笑起来:‘是不是有人给你额外摊派差事?告诉我,兄弟给你出气’。
李序南才饮完一杯,酒劲太烈,他不得不加起一块羊肉,这才打趣道:“还真别说,今日就给我额外摊派差事了:清点库银。起初,还差一千两数目,对不上……”。
“哦?说来听听,连你们户部大门都没进过几次”。
一旁的仲逸手里端着酒碗,桌上筷子却动也未动。
出狱之后,阿嫂林姚姚不知备了多少菜,还得盯着他吃完才肯罢休。
现在,看着这些东西都难受。
李序南干脆放下酒碗,将白日发生在户部的事,说了一遍。
“这事闹的,不是你分内之事,你不用管。是你份内之事,能由属下办的,你也无须亲力亲为”。
樊文予笑道:‘京城不比县衙,人情味差了些,你做的多了,也没人念你的好’。
“谁说不是呢?前两日我与户部的赵郎中一起吃饭,他还叫了一个人,说是兵部的郎中,想与我结为兄弟”。
李序南继续道:‘我当时就回绝了,人家都是五品郎中,与我一个六品主事套近乎,定是有求于我。读书人,岂能为一己私利而屈从他人?更何况还是初次见面’。
“好,做的好,这些人,用你时是兄弟,出事了,都躲得远远的”。
樊文予已有几分醉意:“不像咱们兄弟,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不离不弃”。
兵部?郎中?
仲逸突然放下酒碗,问道:“李兄,你还记得那兵部郎中,叫什么?”。
兵部郎中不止一人,但仲逸对这个职务一直记在心里。
“叫,……,对了,叫严磬,兵部郎中”。
三人当中,李序南最不胜酒力,对他而已,喝酒更是为一种气氛。
果真是他。
仲逸心中暗暗道:“他怎么会盯上李序南呢?”。
当初,查出陆家庄之事背后主使时,仲逸听从师父凌云子的安排:暂不取罗龙文、严磬的性命,要通过他们,挖出幕后更大推手。
如此,既可为当年陆家庄之事报仇,又能为朝廷肃清暗黑势力,实现谋者为大、心系苍生之愿。
后来,外叔公文泰曾说过:严磬染指军备贪墨之事,背后之人更是深不可测。
现在看来,师父当初部署确实高明:一旦严磬背后之人全部被查出,势必为朝廷除去一大害。
众所周知,罗龙文是严士蕃的心腹之一,仲逸已掌握其颇多证据,如今又将他发配广西不毛之地,一旦严氏被处决,取他的性命,易如反掌。
而这个严磬,原先属严氏一派,后来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