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略-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一旁的曹通判立刻上前道:“府里已备好饭菜,请二位大人尝尝地方特色,还有当地酒家自酿的酒,甘甜、柔顺,不上头”。

    二人一唱一和,想必这位知府与通判,用同样的方法接待不少类似的客人。

    “康知府,曹通判,咱明人不说暗话,你们不要寄希望于大鱼大肉、美酒陈酿,或者书本里夹银票,特产埋些金银玉器之类”。

    看来,这位左副都御史不吃这一套,未等对方开口,自己竟一口气说完了。

    刑部王侍郎接过话茬儿,继续道:“是啊,三法司的人,平日里办案,这些门门道道倒见过不少,张大人既都说明了,本官就不需再重复了吧?”。

    康祺脸上一阵青来一阵白,他此刻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无奈位卑言轻,身为一方知府,又不能不接待上差。

    “二位大人金玉良言,下官铭记在心,上任地方以来,只求一心办差,绝无大鱼大肉之事,更无金银玉器一说”。

    事已至此,康祺也不再回避,事情总归是要解决的。榆林府之事,说到底,还是大煤矿最为要紧,即便税赋,最终也会查到大煤矿上来。

    牵扯到大煤矿,必然会牵扯到他身后之人。而身后之人,即便是刑部侍郎、左副都御史,恐怕也奈何不了。

    要死大家一起死,反正不止我一个。况且一旦事情闹大了,最终先死的,还不一定是谁呢。

    “好,康知府既然这样说,那我们也就公事公办”。

    台上的二位钦差对视一眼,而后张御史起身而立道:“马上通知下去,让各县衙的知县,全部来知府衙门,当面对质,如此我们也好向朝廷交差”。

    “下官马上差人去办”。

    康祺反倒少了一些慌乱:他属下的这些知县中,有人在京城人脉不错,六部甚至内阁,都能说的上话。

    若要把这些知县全办了,这些人岂会坐以待毙?

    呵呵,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第352章 都不容易

    连日以来,西北偏远之地的榆林府境内热闹非凡,各县知县纷纷从县衙赶往知府衙门,城中迎来送往频繁起来,相比往日,倒更像是忙着赶集会。(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由于每个县衙距离知府衙门的距离远近不一,赶到府城的时间自然不一样。除了城内,城外官道、山道上也比往常多了许多行人。

    果真是钦差大臣,说句话的力度够大,没有一个人敢懈怠。

    知府康祺想的没错,这些知县中,确实有人在京城人脉深厚,户部、礼部、吏部,甚至内阁中都有关系。

    这种背景之下,来做七品知县,也无非是来镀金,用不了几年,还会被调往京城。这样的人,岂会被随意查出?

    而在知府康淇看来,这些与他无关,只是现在两位钦差揪住这些不放,为了更多的人站在他这条战线上。

    这个道理很简单:反对钦差的人多了,自然帮他的人就多了,连同这些知县在京城的关系,即便是钦差,恐怕也不好对付。

    这日午后,所有知县终于齐聚一堂,在知府衙门难得聚起这么多人,不过他们心事重重,个个心里憋着劲。

    “诸位,我们榆林府当地百姓拦截了两位钦差大人的轿子,说是我们境内有增加赋税明目,加重征税比例”。

    知府康褀一手挑两头,一脸严肃加委屈的样子:“钦差王大人、张大人十分重视此事,专程叫大家来,各个县说各个县的情况,当面说清楚”。

    此言一出,底下立刻炸开了锅。

    “这是谁造的谣?为钦差大人添乱不说,还败坏了我们这些父母官的名声,真是人心险恶”。

    “钦差大人,只要你们发句话,我立刻拿人,就不信治不了这帮刁民”。

    知县们简直成了一帮怨妇:“钦差大人,你们不知道我们地方的苦,活多,还出力不讨好,做出成绩没人看,但凡有点失误,大家都盯着看”。

    “肃静,肃静”。

    康淇上前制止道:“两位钦差是路过我们府,临时有人喊冤,奔着解决问题而来,你们在这里个个叫屈,成何体统?”。

    一句成何体统,倒是起了不少作用,底下立刻安静许多。

    毕竟是钦差,能忍住这样的场面,没点城府,还真不行。

    不过,这样的忍耐,还是有限度的。

    咳咳,这时刑部王侍郎突然站起来,厉声喝道:“当官还当的委屈了?有委屈找吏部去啊,辞官啊,如果没有人要辞,再说”。

    “有没有?还有谁?要发牢骚的,站到这边来”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继续道:“堂堂朝廷命官成何体统”。

    此言一出,堂下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最后目光还是都聚集到了知府康祺身上!上承钦差下达各知县,这个话还是由他来说这个局还是由他来解

    “事已至此,我等悉听二位钦差大臣吩咐但又不从者或报有侥幸心理阳奉阴违者别怪本府翻脸不认账!”。

    其实,康淇心中别提多高兴了,但场面上的事儿,该做还是要做的。

    “一切听从钦差大人差遣,绝无二心”。

    众知县齐声拜道,态度恭敬的不行。

    “既然百姓们有话要说,自然是要查的,既然诸位都洁身自好,并无半点问题,又有何惧?”。

    刑部王侍郎吩咐道:“从明日起,我们一起到下边的县看看,若果真没有问题,皆大欢喜”。

    “嗯……”,底下一阵唏嘘,没有应答,方才还信心满满,现在个个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这时,都察院张御史补充道:“当然,若是查出罪证来,别怪王法无情”。

    这个?那……

    康淇面露难色,也只得硬着头皮上:“启禀二位大人,府下县颇多,距离太远,若是一一查看,难免耗时,能否……”。

    又是这招,无非是选出其中一两个县作为典范,查出来便罢,查不出来,也就那么回事了。

    “好,那就挑选其中两个县,先去看看”。

    都察院张御史竟然爽快的答应了:“至于是那两个县,就由你们知府衙门定夺,明日清晨出发”。

    两个县?还要我亲自定夺?

    康淇心中不由暗喜:看来此事或许还有转机。

    …………

    正在忙于另外一件差事的仲逸与李序南,已抵达清涧县衙,知县去了知府衙门,县衙里暂时就由县丞负责,主簿、典史等就是一起拿事的人。

    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与知府衙门的阵势差远了,不过在这个小小县城,已经算很不错了。

    对仲逸来说,这次的差事还是:到处走走、看看,只是了解民意,并无其他具体差事,相比二位钦差的剑拔弩张紧张气氛,他已经是很柔和的了。

    对于榆林府衙发生的事儿,他自然是知道的,李序南更是清楚,来这里做五品同知有些日子了,这一点,自然不难做到。

    对于他们二人来说,费尽心思将二位钦差大人请到,为的就是借助他们的声势,将这件事情推到一个无法收拾的地步。

    到时,自然会有人站出来说话,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管。

    “仲大哥,我们什么时候动手?都快憋死了”。

    县衙客堂里,罗英早就按奈不住了,来的路上,仲逸已向他们说了此次计划的全部内容。

    相比罗英,程默还是不太熟悉,毕竟从蠡县到京城,罗英都是一直跟着仲逸与李序南,也算是元老级的心腹,而程默则是在翰林院之后的交情。

    “现在门口还有阿虎四兄弟,我们若轻举妄动,他们必定会将这一切告知康知府,到时马儿受惊、拦截钦差大人的轿子,就都会怀疑到我们头上”。

    李序南下意识望望窗外,压低声音道:“得要想个法子,把他们四人支开”。

    “要不,我干脆给他们酒里放点迷药,直接放到,让他们睡个三天三夜,回头他们早就把事情办完了”。

    罗英迫不及待:“东西我随身就带着,一会就放进去”。

    仲逸与李序南面无表情,皆不言语,显然这个主意行不通。

    “这样似有不妥。我们八人一起喝酒,偏偏他们四个倒下,这不是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嘛”。

    程默似乎看出了端倪,一番思考,很有“智慧”的说道:“要不就委屈一下二位大人,还有罗英兄弟,你们也一起陪醉,我一个人去就行”。

    呵呵,李序南不由的笑了。

    “不行。不行,这样一来。好差事都落到你一个人头上了,那要我何用?”。

    罗英话锋一转,好像有了主意:“要不你陪二位大人,我一个人去,就给我一次机会吧,来一趟西北不容易,不然又要回京城的若一当铺了”。

    所谓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不过有的时候,这句话还真不准。

    “好了,就你们这样的主意,想想可以,真要去做,还是免了吧”。

    李序南微微摇摇头,向仲逸说道:“我们还是听听仲大人有何高见?”。

    仲逸沉思良久,众人的目光全聚在他这边,似乎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

    “我们照常在这里办差,明日开始,该去什么地方转转、看看,就去什么地方,一切照旧”。

    仲逸说道:“大家不必为此事担心,更不可让阿虎他们察觉出异常,我自有安排”。

    末了,他补充道:“放心,到时有你们办差的机会,谁也不会落下”。

    “好,有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

    罗英与程默击掌称赞,似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李序南欲言又止,他知道,仲逸绝不会随意说这么一句,但具体是如何运作,只能他们私下再议了。

 第353章 出手(上)

    夜幕下,清涧县衙。(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县丞、主簿等精心备好一桌酒席,盛情款待李序南与仲逸。

    对这些人而言,李序南是知府衙门同知,即便他们知县在,也要按照上差来接待。

    至于仲逸,就更不用说了:他虽为翰林院六品侍读,但知县才是七品,县衙岂能与翰林院相比?

    而他此次来县衙,又是奉了朝廷旨意,谁敢怠慢?

    莫说给你穿小鞋,到了京城之后,仲逸能为那个州县说句好话,那才是真正的实惠。

    “仲大人,李大人,邓知县去了知府衙门,临走之时,特意吩咐下官们:一定要招呼好二位大人,但凡有所差遣,必定全力以赴”。

    知县不在,县丞为大,他起身而立,举杯提议:“下官先干为敬,望二位大人在鄙县办差顺利”。

    此言一出,一旁的主簿、典史纷纷凑了过来,李序南与仲逸也只得举起酒杯,碰了过去。

    看这架势,没个两三坛的量,怕是结束不了。

    主屋一侧,罗英、程默也与阿虎四兄弟喝的正欢,桌上酒菜虽算不得精致,但喝酒助兴气氛十足、热闹异常。

    “咱们兄弟一起随护二位大人,也算有缘一场,只是不知我随仲大人回到京城后,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

    酒过五巡,程默已微微有些醉意:“故此,今晚大家务必要喝的尽兴,人各一坛,不许匀给别人半杯”。

    不用说,他与罗英曾经合计给阿虎四兄弟酒中下迷药,仲逸不许,他们只能作罢,不过既是喝酒,也要‘好好’的喝,绝不耍赖。

    …………

    月色中,县衙。

    当仲逸与李序南从房中出来时,月光微微、撒向小院,众人一阵寒暄道别,各自回去。

    再看看罗英、程默及阿虎四兄弟,早已醉的不省人事,早就呼呼大睡了。

    李序南与仲逸也只得回了各自的房间。

    身边的随从各自入睡,仲逸却丝毫不用担心,这本就是他所期望的,县衙早已为他们派了守卫,门口左右各自一名衙役。

    县衙内的守卫一如往常,相比平日,只是多了一支四人小队的差役来回巡视。虽然仲逸从京城而来,但毕竟只是个六品侍读,无须处处守卫、时时警惕。

    很明显,他此次来这里是为了体察民情,若阵容太过强大,反倒违背初衷。

    就连目前多出来的守卫,也无非是让县衙看着更加正规一点而已。

    如此一来,眼前的这些守卫、衙役,只不过就是摆设。

    而在仲逸看来,连个好一点的摆设都算不上。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李序南房间灯光便暗了下来,经不住县衙属官层层劝酒,又一路劳顿,着实架不住倦意上头,早点歇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几乎在同时,仲逸房间的灯也熄灭,门外县衙的守卫竟松口气,低声议论闲聊起来。

    至于那四名来回巡视的衙役,也无非是走走停停而已,能稍稍偷懒一下,还是可以的。

    片刻之后,一个身影窜出后窗,在院外稍稍驻足停留,而后轻轻掠过墙壁,踏上屋脊瓦片,如同家燕觅食归巢,稍稍拂地,却又腾空而起,瞬间消失在月色中。

    对院内的那些守卫来说,这一切皆与他们无关。

    县衙马厩中倒是有不少良驹,不过,此刻它们早已‘歇息’去了,对仲逸而言,他同样用不着马儿:骑行赶夜路,总归有些不便。

    清涧县衙距离临县的三边镇不足百里,三边镇到榆林知府衙门,也是百里之余,勉强可做两地的中间地带。

    静谧月色下,一道身影脚抵树梢、轻拂山头,山野沟壑中,飞驰而过,空气不错,广阔天地,正是一展身手之时。

    好久没有这么畅快淋漓了。

    …………

    “咕咚、咕咚……”。

    三边镇、大煤矿,主矿区外一棵大树上,传来几声奇怪的鸟叫声。

    这叫声,似乎是才开始学习鸣叫的幼鸟,显得有些不‘专业’。

    “这个罗英,到底是学艺不精,跟着这样的师父,也只能学成这样了”。

    仲逸再次按照罗英当初教他方法模仿,但终究还是不太满意。好在对于大煤矿的苦力与打手来说,他们才懒得理会这些呢。

    多少年了?究竟有多少年?想必在大煤矿,甚至三边镇的人都记不清了:大煤矿,从来不会出事。

    这么多年了,这才是常态。

    “你们两个,去那个井口,给老子好好盯着,还有你们、你们,四处看看,动动能死啊?”。

    听到‘鸟叫’声后,大煤矿二头刘大顺吩咐左右做事,嘴里又是骂骂咧咧,一如往常:“马三爷、彪哥不在,休要想着给老子偷懒,今晚的活儿干不完,谁也不要离开”。

    “老子去镇上打壶好酒来,今晚又要熬夜了”。

    来到院外,刘大顺跨上马背,向门口守卫吩咐道:“都给老子机灵点,一会就回来”。

    “放心您嘞,咱们大煤矿什么时候出过事儿?”。

    门口两个守卫向刘大顺打趣道:“大顺哥,回来时,不要忘了给弟兄们也捎点好酒来,馋着呢”。

    “就你事儿多,少不了你们的”。

    话音未落,一声清脆马鞭声传来,刘大顺直奔三边镇而去。

    与此同时,树上那道身影轻轻向前飘去,直追马儿方向。

    “仲大人,你可算来了,我还以为这差事没下文了呢”。

    路边一座矮山后,刘大顺立刻下马,向仲逸追问道:“此处没有外人,但说无妨,我当初答应过倪大人,一定将此事翻出来,或许倪大人还能无罪释放呢”。

    忠心与仗义,往往与才学、身份、贫富无关,刘大顺出身低微,大字不识几个,如今也只是个大煤矿的二头。

    只因当年大理寺左寺丞,倪庚辉对他一家有恩,他便以死相报。够爷们、够仗义。

    “大顺哥,稍安勿躁,前些日子,时机还未成熟,现在我们终于有了机会”。

    仲逸直言道:“听着,明日上午,朝廷两位钦差:刑部王侍郎,都察院张副都御史,连同你们榆林知府、通判等,神府知县、县丞,还有一干衙役,都会路过三边镇”。

    刘大顺瞳孔放的老大,一脸的疑惑不解:“这么多人?还有钦差大人?乖乖,这是要捅破天了呀……”。

    对刘大顺而言,莫说知府大人,就是他们的知县大人,他总共也没见过几次,且每次都是跟在马三爷身后,远远的看他们在谈论着什么。

    至于钦差,在他没有见到大理寺倪庚辉之前,或许只有在戏文、说书里听过,要说亲眼一见,简直是痴人说梦。

    “仲大人,照这么说,大煤矿的事儿,都被朝廷知道了?这么快就派钦差大人来,我们可如何做准备呢?”。

    刘大顺一脸憨厚的说道:“你既是倪大人信得过的人,便是我大顺信得过的人,怎么干,你就说吧”。

    末了,他拍拍胸脯保证道:“我娘临终前吩咐过:倪大人是好人,是我刘家的大恩人。只要是他的事儿,就是豁出去性命,也绝无二话”。

    仲逸微微摇摇头,轻轻一叹:眼前这人,勇气固然可嘉,但做事儿,还是差了些火候。

    看来,刘大顺还是没有弄清其中来龙去脉,尤其是此事背后的奥秘所在。

    不过,这些事儿,也不需要向他说明,多说无益,反而坏事。

    “大顺哥,事已至此,我们长话短说”。

    仲逸也不再绕圈子:“大煤矿夜里干活,凌晨时分,正是大家困意最浓之时,届时防守松懈,若选择哪个时候动手,最合适不过了”。

    他的主意不难理解:凌晨时分,睡意正浓,所有苦力联合起来,苦力人数远超打手,那怕以五对一,甚至以十对一,也可迅速将这些打手控制起来。

    之后,将这些打手捆绑起来,烧掉周围简易小屋,放走院中野狗、马匹,将大煤矿弄的乱成一团,之后再各自逃命。

    而那个时候,榆林知府已陪着两位钦差大人来到三边镇,大煤矿距离三边镇很近,发生那么大的动静,自然很快被镇上的人察觉。

    作为刑部与都察院的两位三品大员,岂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一旦让二位钦差知晓大煤矿之事,况且再有知府衙门、知县衙门众多官吏,甚至周围百姓在,此事怕是再也捂不住了。

    如此一来,朝廷势必会派人来专司此案,而仲逸作为翰林院侍读正在榆林府办差,向皇帝禀告此次下行经历时,正好可以说起此事。

    一旦让皇帝知晓大煤矿,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无论严氏父子,或者徐阶、袁炜等,那怕是裕王朱载垕,他们所有的人,务必同时要看一个人的脸色………………朱厚熜。

    连日以来,仲逸一直在琢磨着师父当初那句话:西北之行,以静制动、以退为进。

    来到榆林府,仲逸并未公开露面谈及大煤矿之事,但却在三边镇接连‘潜伏’数日,可谓“静”。

    原本以为与李序南的联手解决此事,但不曾想樊文予打听到路过榆林府的两位钦差,相比自己这个小小的六品翰林,刑部侍郎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名头更大,更是………………名正言顺。

    如今,一直与严氏唱反调的徐阶、袁炜,甚至裕王朱载垕,都以不同方式向两位钦差做过暗示。

    如此,可谓‘以退为进’:自己这个小六品退一步,让两位钦差进一步。

    同时,让钦差身后之人………………更进一步。

    每每想到这些,仲逸对师父的钦佩之情就无法自已:当初他老人家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不知三边镇的情况,更不曾想到二位钦差会路过榆林府。

    但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才是最稳妥的。

    大煤矿、三边镇,知县,甚至知府,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远在京城的严士蕃。

    现在看来,师父凌云子当初那八个字或许是另有所指,但既然遇到二位钦差的出现,只能就此部署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一个谋者而言,不管之前如何谋划,眼前突发情形闯入视野,是必须要纳入通盘计划的。否则,整个计划都会被打乱。

    这时,刘大顺已干脆坐到地上,他对大煤矿的事儿再熟悉不过,

    仲逸方才之言,刘大顺几乎是掐着指头算的:苦力有多少人?打手有多少人?从那些地方下手?从哪里逃走?两方较量,关键人物是谁?万一会发生的意外……。

    良久之后,他突然起身向仲逸问道:“仲大人,你说的都可以做到,毕竟在大煤矿干了这么多年,那些打手中,也有几十个是我的心腹兄弟,没问题”。

    刘大顺继续道:“苦力们就更用说了:他们早就想离开这里,只是苦于没有领头的人,现在只要振臂一呼,便是一呼百应”。

    仲逸欣慰的点点头,从刘大顺的言语间,他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束缚的力量。

    这种力量,远比一两个所谓的高手,厉害的多。

    苦力人数远超手持皮鞭的打手,况且刘大顺又有自己的心腹,可谓里应外合,自然不成问题。

    当初来三边镇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