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略-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师弟,我们与师兄约定上山的日子就是今日,以师兄的秉性,他应该先我们一步而到”。
仲姝望着远处的群山,向仲逸催促道:‘我们要加快前行了’。
……
山轻轻、水粼粼,山水依旧、人常在。
习惯朝中事务繁巨,又刚刚结束东南抗倭战事,无论林宗武,亦或仲姝、仲逸,看到眼前这汪青青的湖水,内心总归还是有些无法平静。
当初,师父凌云子曾说过:心如止水,无论高山流水、尘世繁华,皆要心静,心静则身静,身静则安静,倘若人人都能做到安静,便没有了喧闹、没有了浮躁。
这,谈何容易?
或许,历练的还远远不够。
“师姐,我们乘舟顺流而下,山脚下可垂钓,我想多呆一会儿”。
这么多年过去了,仲逸对乘坐小舟还是颇为敏感,尤其是独自乘舟之时。
好在,这次还有师姐在。
……
午后明亮的阳光照耀在山水间,穿过一片片的山林,早已没有四周的喧哗,石山石壁间,偶有一阵声响,抬头望去,可见巨鹰展翅,翱翔于天地间。
伴随着一声长鸣,整个世界皆要收于眼底。
山脚下,几名少年正在戏耍,但凡天朗气清,他们都可在午后下山,或垂钓、或戏水、或溜冰……,无穷的乐趣。
今日,他们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
“师姐、小师兄……”。
终于看到湖面顺流而下的小舟,少年们一阵欢喜。
刚到岸边,三名少年再次施礼道:‘大师兄已上山,师父吩咐过:让我们再此等候师姐、小师兄’。
仲逸与仲姝相视一眼,不由的笑出声来。
眼前之人:卫展、阮怀若、章苏。
看来,师父凌云子终于同意:正式收他们为徒了。
卫展是卫缨之子,也就是他们经常见到在师父身边的‘卫叔叔’家独子,而阮若怀与章苏则是从京城而来。
当初,仲姝还做过他们的‘先生’呢。
看到眼前三人,仲姝不由的向仲逸打趣道:“师弟啊,你终于也有师弟啦”。
仲逸则微微摇摇头:‘看来,师父不管再收多少弟子,你这个师姐,永远是师姐,而我,则变成‘小师兄’了’。
“小师兄,也是师兄”。
卫展笑道:‘我们还是快上山吧,师父正等着呢’。
仲逸摊开双手、连连摇头:“看来,我今日的垂钓,是没戏啦”。
第471章 ‘壮大’了
午后,凌云山,木亭旁,小院中。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相比而言,阮怀若、章苏对大师兄林宗武更陌生一些,在京城见过两次,但当时在场的人很多,英勇千户所他们也未去过。
“好,你们的师兄、师姐都到齐了”。
凌云子坐于木椅之上,底下则是六名弟子。
没错,是六名弟子,凌云山又‘壮大’了。
第二批弟子:卫展、阮怀若、章苏。
新弟子,自然要有新规矩。
凌云子有话要说。
“从启儿、姝儿、逸儿之后,凌云山弟子不再重新起名,你们依旧用本名”。
凌云子缓缓说道:“展儿、怀若、苏儿,你们要勤学苦练、修身养性,以天下为己任,不以权势而衡量,能做大事者,并非要大官。你们既要向师兄们学习,但更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凌云子特意说道:“你们的师兄、师姐,皆因身世之故,才由为师起名,下山后也因他们自身机遇所在,才做到如今的千户、侍读,然世上道路千万条,同路而行,却也未必能同一而获,更不可一概而论”。
卫展、阮怀若、章苏齐声应道:“弟子谨记师父教诲”。
之后,凌云子特意说道:“就拿你们师姐而言,虽无官无职,但她自有所悟。可以说,下山之后她所查阅、摘录的典籍,远比在凌云山多,用自己所学,演化新的成果,才是真正学之所用、发扬光大”。
此言一出,仲姝立刻上前道:“承蒙师父教诲,弟子永不敢忘”。
林宗武与仲逸再次重复。
一个好的习惯,或许就是一生的习惯。
很明显,凌云子之言,意在告诉他三个新弟子:未必要紧紧盯着五品、六品之类的虚名,也并非要走仕途一条路可行。
若有心做事,行行皆可有硕果。
不用说,他的一番苦心,三个少年或许要慢慢领会,或许一直要等他们将来下山之后,才能体会。
这个过程,如同当年的仲逸:他是从义中村的‘难难’,变为后来的他。
“作为师兄、师姐,你们也要多多教导小师弟们,为师终究有一天会老去”。
……
厨房中,卫缨之妻卫婶正在忙着准备饭菜,自从穆大娘下山与他儿孙一起生活后,这个角色就由她来担起。
洗菜切肉、姜丝葱段、煎炸烹炒,卫婶一如穆大娘当年的风采,高山流水之中,一股浓浓的居家气息。
当然,这里也是家……
“师父,当时的情景就是这样,吴风是不会说什么的,无奈之下,弟子才出此下策……,免得日后再酿出祸端”。
晚饭后,来到师父房中,仲逸等将吴风之死,详细的说了一遍。
“看来,兵书一事,已是满城风雨”,卫缨不由感叹:“如果戎一昶之后,还有人觊觎此书,想必又会牵扯出更多的事儿来”。
对此,林宗武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此更好,正好可借此机会,让当年所有对师父不利之人,全部浮出水面,而后一网打尽。
仲姝则摇摇头:此事,已在军中传开,早已不是凌云山一家之事,别有用心之人,自然也不只是针对师父一人。
凌云子一阵沉默。
之后,他轻轻问了一句:“逸儿,你的看法呢?说说看”。
如此一问,仲逸并不感到意外:当初,让师姐扮作师父,有意让吴风跟踪师兄,最后二人合力断吴风一臂,就是他的主意。
不久前的福建,得知兵书谣言之后,又是仲逸,通过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找到吴风,才有了他林中自尽那一幕。
如果说‘先谋而后动’,甚至于‘不谋而不动’,那两次与吴风的较量,仲逸‘谋’也‘谋’了,‘动’也‘动’了。
而吴风身后的戎一昶,却一直未露面。
那么,接下来,又当如何?
“事已至此,弟子觉得:师父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至于别人要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
这个问题,在来的路上,仲逸早已想过:“兵书迟早要公布于天下,藏是藏不住的,也没有必要藏下去”。
而在他看来:之所以在当下不将此事公开,正是为师父能一心著书,而免收外界所扰,更是为最终能有一部旷世佳作、得以传承。
如同良玉,质地、打磨、雕刻,各种工艺……,有的时候,还需要返工。
几经风雨、历经锤炼,才能得以上品。
天下之事本不易,而天下之事的精妙之处,往往也因为不易。
“好,为师只说两点”。
听完仲逸所言,凌云子继续道:‘吴风之死,并未你们直接出手,他自尽,是看到天道不可违,一己私利终究不能长久。
而兵书之事,既已传开,也不必刻意阻之,如同川流,只能疏导、引流,而不必处处截流’。
“那么,那个戎一昶呢?若他再派人暗中作祟,当如何?”。
林宗武说道:‘弟子在千户所,偶遇此人参与议事,上次吴风被断一臂,戎一昶自然知道一切。此次在福建,吴风自尽,我再与戎一昶见面,当如何?’。
如此一问,并非林宗武不知如何应对戎一昶,而是他想要师父凌云子的一句话;关键时刻,能否像对待吴风那也,对待戎一昶?
师兄在英勇千户所,戎一昶在后军都督府,本无多少交集,但师兄这个千户可只见面圣,甚至参与议事。
或多或少总会能见面,他这一问,也正是仲姝与仲逸所担心的。
对他们二人来说,更担心的:还是师兄万一按耐不住……
戎一昶可是从一品大员啊。
“起初,你在明,他在暗,如今,大家都在明面之上。戎一昶毕竟是都督同知,想得到本不属于他的东西,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凌云子再次向林宗武嘱咐道:“不必理会,倒是你,遇事更需冷静,若非情形所迫,不妨看看再说,双方对决,最先跳出来那个,往往反倒会败了下来”。
末了,他重复一句:“兵书之事,为师自有安排,必要时,自会告知你们”。
“是,师父”,三人齐声拜道。
这时,凌云子向一旁的卫缨吩咐道:“明日清晨,让他们六人一起晨练”。
卫展、阮怀若、章苏,早就想一堵师兄、师姐的风采呢。
剑术、骑射,还有那出神入化的轻功……
第472章 突如其来
数日后,京城。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还未来得及回府,仲逸便去都察院见过右都御史、监军文博远,后来又赶到翰林院,见过掌院学士大人。
又是一通忙活。
此次南下江浙、福建做监军协理的差事,就算是正式交接了。
朝廷关于英勇千户所林宗武、翰林院仲逸的旨意还未下来,右都御史文博远,也一如既往在都察院当值。
看样子,是要过些日子了。
当初的兵部王侍郎、左军都督府指挥佥事景渊等人,已锒铛入狱,涉嫌贪墨兵器、战马等军备,列入其中的,还有原兵部郎中严磬、户部郎中赵谨等。
严磬早已死于倭贼的乱刀之下,而赵谨,就是当初刁难李序南,又对穆一虹心存不轨的户部郎中,此刻也被押入大牢。
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此风口浪尖,毫无疑问,入狱之人,凶多吉少,人头难保。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因严磬临死之前的那份供状,列出不少共犯,名单上除了兵部侍郎、左军都督府佥事、户部郎中赵谨外,还有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
只因此次江浙、福建一带军务不由后军都督府管,戎一昶也没有去东南参与抗倭战事,故此,他还照常出入都督府,依旧在那里照常办差。
名单中还有数人,也未被问罪,想必也是要等些日子。朝廷要经过一番权衡与部署了。
或许正是皇帝的刻意安排,当初严磬的名单传开后,朝中不少人自危,心虚之人最怕这样一个煎熬的过程。
可皇帝就是暂时不动,若谁要沉不住气跳弹出来,那就不是贪墨军备一项罪名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默大哥,离开京城也有些日子了,快回家看看吧”。
从翰林院出来后,仲逸这才轻松下来:“我也要回府,见过我的二位夫人了”。
程默连连点头:“仲大人,还是赶紧回府吧,小别胜新婚嘛……”。
仲逸也正欲数落他几句,程默急忙道别,开溜了。
这小子,没个正行。
……
仲逸不由的摇摇头,才走几步,却被眼前的来人叫住。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袁若筠的丫鬟莺儿。
“仲大哥,……姑爷,你可算是回来了,快到袁府看看吧”。
莺儿一脸的苦相,眼睛都有些红肿。
还有,她那身上的——孝服。
在袁府多年,莺儿与袁若筠关系亲密,袁炜对她不薄,说是半个女儿有些夸张,但比一般的侄女、外甥女,恩德自然厚重许多。
莺儿此刻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算起来,平日里莺儿与仲逸已很熟了,而‘仲大哥’的称呼也是仲逸自己定下来的,连同宋洛儿的丫鬟,都是这么叫的。
显然,这声‘姑爷’是按照袁府规矩叫的。
‘咯噔’一下,仲逸心中顿时暗暗叫道:不好,岳丈袁炜出事了。
“我离京时,你家老爷不是还好好的吗?饮食起居已成规律,又远离那些药材、补品,怎么会……”。
仲逸抬起脚步,向袁府走去,不由的向一旁的莺儿问了一句:“没有请李太医吗?”。
莺儿又要流泪了:‘是好好的,前些日子,老爷说是要回乡,却没成想,在途中发的病,根本来不及请太医’。
“哎呀”,仲逸重重赏了自己一个耳光,吓得莺儿停住了脚步。
这个结果,他早就‘知道’了,所以这才找到李时珍,开出那副良方后,袁炜的病好了许多。
看到袁炜恢复的不错,仲逸还是有些不放心,特意将袁若筠留在袁府,专门细心照料袁炜,后来又遇到东南浙江、福建抗倭战事。
离京时,仲逸曾去过袁府,正巧袁炜去了老友府上,一时半会回不来,为他免受担心,也没有差人去请。
原本以为回来后再去袁府拜见,同时将此次东南之行详细向他说一遍,谁曾想会是这样?
袁炜年事已高,身体本就不好,岂能经得起长途跋涉远行?再好的良方,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啊。
“莺儿,咱们走吧”。
发现自己失态,仲逸只得收住有些慌乱的神情,向丫鬟莺儿说了这么一句,二人匆匆向袁府走去。
此次东南之行,虽说长途跋涉,但最终得以将倭贼主力歼灭,再多的劳累也浑然不知,连同江苏扬州、凌云山、保定府蠡县,甚至于陆家庄、义中村。
回到京城之后,也只是与师姐、陶氏姐妹道别,带着程默去了翰林院,仲逸从未觉得那怕是些许的劳累,忙的不亦乐乎,但乐在其中。
而此刻,他才终于知道脚下是多么的沉重。
疲惫,也就悄然袭来。
袁家对他的恩德,一言难尽。
没有袁若筠,就没有若一当铺,没有若一当铺,就不会揪住严士蕃那么多把柄,更不会先人一步,接触到那么多朝中之事。
如今,袁若筠已嫁到陆家,成了陆家人,这段在当初看来绝不可能的渊源,终于变成了姻缘。
那么,袁若筠的喜怒哀乐,也就是他的喜怒哀乐。
捐纳入仕,从国子监到翰林院,虽说没有袁炜的刻意提携,但仲逸能看的出来,这位曾经的礼部侍郎,后来的礼部尚书,对自己这个初入茅庐的小子并不反感。
这其中,当然有师父凌云子的缘故,有袁若筠的缘故。但袁炜本身也愿意收他这个学生。
当初,尽管有袁若筠的恶作剧,袁炜才很快答应了这门婚事,但以他的地位,以及多方衡量,更放心的还是仲逸本人。
……
“姑爷,你来啦?”。
袁府中,管家见到仲逸后,再次揉揉那双红红的眼睛,用嘶哑的声音说道:“少爷和小姐都是里边,我这便领你过去”。
袁若筠的兄长袁若晗,目前是吏部郎中,从小受袁炜教诲,尤其文采过人,只是处事比较传统,对仲逸时有不按套路出牌的举动并部赞同,不过对他的为人,倒是有所了解。
袁炜也曾问过他儿子的意见,袁若晗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是个可托付之人。
相比而言,袁若晗行事更加谨慎,又有吏部掌管百官考核的便利,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已属不易了。
偌大一个袁府,以后的主事人,就是这位年轻的袁大人了。
“你来啦,筠儿在里边,快劝劝她吧”。
见到仲逸后,袁若晗轻轻说了一句,而后便由管家带着他去了。
……
“你怎么才回来?早干什么去了?”。
仅此一句,袁若筠见到仲逸后,便泣不成声。
第473章 从未闲下来
数日后,京城。//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还未来得及回府,仲逸便去都察院见过右都御史、监军文博远,后来又赶到翰林院,见过掌院学士大人。
又是一通忙活。
此次南下江浙、福建做监军协理的差事,就算是正式交接了。
朝廷关于英勇千户所林宗武、翰林院仲逸的旨意还未下来,右都御史文博远,也一如既往在都察院当值。
看样子,是要过些日子了。
当初的兵部王侍郎、左军都督府指挥佥事景渊等人,已锒铛入狱,涉嫌贪墨兵器、战马等军备,列入其中的,还有原兵部郎中严磬、户部郎中赵谨等。
严磬早已死于倭贼的乱刀之下,而赵谨,就是当初刁难李序南,又对穆一虹心存不轨的户部郎中,此刻也被押入大牢。
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此风口浪尖,毫无疑问,入狱之人,凶多吉少,人头难保。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因严磬临死之前的那份供状,列出不少共犯,名单上除了兵部侍郎、左军都督府佥事、户部郎中赵谨外,还有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
只因此次江浙、福建一带军务不由后军都督府管,戎一昶也没有去东南参与抗倭战事,故此,他还照常出入都督府,依旧在那里照常办差。
名单中还有数人,也未被问罪,想必也是要等些日子。朝廷要经过一番权衡与部署了。
或许正是皇帝的刻意安排,当初严磬的名单传开后,朝中不少人自危,心虚之人最怕这样一个煎熬的过程。
可皇帝就是暂时不动,若谁要沉不住气跳弹出来,那就不是贪墨军备一项罪名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默大哥,离开京城也有些日子了,快回家看看吧”。
从翰林院出来后,仲逸这才轻松下来:“我也要回府,见过我的二位夫人了”。
程默连连点头:“仲大人,还是赶紧回府吧,小别胜新婚嘛……”。
仲逸也正欲数落他几句,程默急忙道别,开溜了。
这小子,没个正行。
……
仲逸不由的摇摇头,才走几步,却被眼前的来人叫住。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袁若筠的丫鬟莺儿。
“仲大哥,……姑爷,你可算是回来了,快到袁府看看吧”。
莺儿一脸的苦相,眼睛都有些红肿。
还有,她那身上的——孝服。
在袁府多年,莺儿与袁若筠关系亲密,袁炜对她不薄,说是半个女儿有些夸张,但比一般的侄女、外甥女,恩德自然厚重许多。
莺儿此刻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算起来,平日里莺儿与仲逸已很熟了,而‘仲大哥’的称呼也是仲逸自己定下来的,连同宋洛儿的丫鬟,都是这么叫的。
显然,这声‘姑爷’是按照袁府规矩叫的。
‘咯噔’一下,仲逸心中顿时暗暗叫道:不好,岳丈袁炜出事了。
“我离京时,你家老爷不是还好好的吗?饮食起居已成规律,又远离那些药材、补品,怎么会……”。
仲逸抬起脚步,向袁府走去,不由的向一旁的莺儿问了一句:“没有请李太医吗?”。
莺儿又要流泪了:‘是好好的,前些日子,老爷说是要回乡,却没成想,在途中发的病,根本来不及请太医’。
“哎呀”,仲逸重重赏了自己一个耳光,吓得莺儿停住了脚步。
这个结果,他早就‘知道’了,所以这才找到李时珍,开出那副良方后,袁炜的病好了许多。
看到袁炜恢复的不错,仲逸还是有些不放心,特意将袁若筠留在袁府,专门细心照料袁炜,后来又遇到东南浙江、福建抗倭战事。
离京时,仲逸曾去过袁府,正巧袁炜去了老友府上,一时半会回不来,为他免受担心,也没有差人去请。
原本以为回来后再去袁府拜见,同时将此次东南之行详细向他说一遍,谁曾想会是这样?
袁炜年事已高,身体本就不好,岂能经得起长途跋涉远行?再好的良方,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啊。
“莺儿,咱们走吧”。
发现自己失态,仲逸只得收住有些慌乱的神情,向丫鬟莺儿说了这么一句,二人匆匆向袁府走去。
此次东南之行,虽说长途跋涉,但最终得以将倭贼主力歼灭,再多的劳累也浑然不知,连同江苏扬州、凌云山、保定府蠡县,甚至于陆家庄、义中村。
回到京城之后,也只是与师姐、陶氏姐妹道别,带着程默去了翰林院,仲逸从未觉得那怕是些许的劳累,忙的不亦乐乎,但乐在其中。
而此刻,他才终于知道脚下是多么的沉重。
疲惫,也就悄然袭来。
袁家对他的恩德,一言难尽。
没有袁若筠,就没有若一当铺,没有若一当铺,就不会揪住严士蕃那么多把柄,更不会先人一步,接触到那么多朝中之事。
如今,袁若筠已嫁到陆家,成了陆家人,这段在当初看来绝不可能的渊源,终于变成了姻缘。
那么,袁若筠的喜怒哀乐,也就是他的喜怒哀乐。
捐纳入仕,从国子监到翰林院,虽说没有袁炜的刻意提携,但仲逸能看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