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略-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仲逸知道仲姝所说无非就是兵法传播、广收弟子之事,但迄今为止,师父并未提及此事,包括老庞头之前所说的当年流传兵书一事,师父都只字未提。

    看来,现在还不到时候。

    而眼下还有更为紧要的一件事,凌云子早在济南府时就已知晓:“捐纳一事,朝廷早有先例,只是一般遇事则开,但凡遭遇大灾大难或者重大变故才会停而复开,但此事绝非众人口口相传的那样,也就是说,绝非拿着足够的银子就可以办成”。

    哦,原来如此……

    至此,仲姝与仲逸终于知道师父为何亲自来京城了:原来正是为了仲逸的捐纳之事,看来用不了多久,仲逸就真的有一顶乌纱戴了。

    可是?师父多年未来京城,而且离开军中旷日时久,他又有何门路呢?

    ……

    “仲老弟,仲老弟在里边吗?”,三人正在交谈之际,却听院外传来一阵敲门、叫喊声。

    不用说,听这声音便知是樊文予了。

    “怎么办?是樊文予,早在蠡县时,听师弟说,他就一直想见师父一面,这可如何是好?”,仲姝望着门外,焦急的望着仲逸。

    仲逸不慌不忙道:“这又何难?我随他一同出去便是”,见凌云子微微点点头,仲逸便立刻向门外走去。

    刚打开门,樊文予便抱怨起来:“我说老弟啊,你是怎么回事?这么久没来我府上,我去当铺,罗英说他白天晚上都在若一当铺,也有好几天没见到你这位东家了”。

    仲逸作出一副很疲惫的样子:“小弟这几日身体稍有不适,在家中休息,足不出户,不知是樊大哥到来,小弟给你赔礼了”。

    樊文予连连摆摆手:“原来如此,大男人的,能有什么身体不适,为兄给你介绍一单买卖,咱们此刻就去若一当铺”。

    原来,樊文予在刑部的一个同僚,因家中被窃贼光顾,银两悉数丢失,只得将一件祖传之物当掉,樊文予知道此事后立刻想起了仲逸的若一当铺,这才匆匆找来。

    ……

    “东家?果真是东家”,若一当铺那个长长的柜台前,老姜头见到仲逸后立刻惊讶的睁大了嘴巴,只是看到他身后还有同行之人时,这才有所收敛。

    罗英见状刚欲上前打声招呼,却见仲逸身后是樊文予等人,他便立刻收住惊讶,满脸笑容上前迎接:“樊大人来了,这边请,在下马上为你泡茶”。

    樊文予微笑着向仲逸点点头,便在他的指引下缓缓落座。

    老姜头从来人手中接过当物,见是一只瓷盘、四只瓷碗,他立刻小心翼翼起来。

    仔细端详一番,老姜头心中默默盘算起来:瓷器纹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视觉鲜明,快感十足,这材质正是“瓷石与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做工相当了得。

    “不用说,这正是元青花瓷”,老姜头心中暗暗盘算:“从时间来看,宋瓷比元青花更难得,但这套瓷器无论是做工还是完整度,都是上品,无论是观赏还是赠人,都相当紧俏”。

    “这套瓷器做工不错,是地道的元青花,只是”,老姜头面露难色道:“只是其中一只杯子釉质稍有磨损,况且我大明之前就是元朝,想比宋之官窑,从珍藏来说,还是有些……”。

    来人听老姜头这么一说便直言道:“这位老伯有话直说,来这若一当铺之前,早就听樊兄说过,你们东家是他的好兄弟,但生意归生意,老伯直接估价便可”。

    果真是在刑部当值,说话滴水不漏,既不露声色说出他与东家的关系,又暗示这东西不是随便一个价钱就可当掉。

    老姜头是个默守陈规的人,他不会想到这一层,只是照例说道:“鉴于此,本店可以开到五十两”。

    “五十两?老伯,你确定你看懂此物价值所在?”来人有些尴尬道:“这个,不知少东家有何看法?能否估价一二?”。

    “既是樊大人的兄弟,便是我仲某的朋友,一百两”仲逸望望樊文予,他知道不管怎么样,千万不能让他的这位大哥夹在中间为难。

    来人一听此言,立刻面露喜色道:“爽快,果真是少东家,做事大气,年轻有为啊,立刻开当票”。

    老姜头微微一笑,心中却泛起嘀咕:“少东家这是怎么了?随口高出一倍的价钱,明显不是为商之道啊”。

 第133章 吏部文选司

    送走客人后,仲逸带樊文予去了里屋包房,老姜头欲言又止,只得默默将当物收好。全本小说网,HTTPS://。m;

    罗英见二人进了房间,急忙到对面的茶馆提来一壶开水,樊文予是他昔日的知县大人,自然是要拿出最好的茶叶招待了。

    “此处地段繁华,周围商铺林立,就是缺少一个当铺,你的若一当铺能开在此处,确实眼光独到,且这背后的关系非同一般,为兄真替你高兴”,落座后,樊文予便侃侃而谈。

    仲逸知道樊文予所说是为何,他笑道:“但此店并非我一人之力,还有好多人帮衬才有点起色,只是仅凭这些银子,恐怕不够捐纳所用啊”。

    “为兄正是为此事而来”,樊文予一向快人快语:“银子不够,这不还有众人给你凑嘛,但此事不仅仅是要花银子那么简单,还得有门路才行,方才那小子,就是当元青花的那个同僚……”。

    哦?仲逸立刻来了兴致:看来樊文予不仅仅是给他介绍生意这么简单。

    原来,前来若一当铺当元青花的那小子不仅仅是樊文予的同僚,他有个堂兄是吏部文选司的郎中,虽是个五品,但这可是肥的流油的差事,民间曾有流传:六部之首在于吏部,而吏部之首则是文选司。

    “樊兄的意思是我们在捐纳之时找这个文选司的郎中?”,仲逸看着樊文予,就能猜出个大概。

    樊文予面露难色:“哪有这么简单?我那个同僚在刑部做的不怎么样,可每年都顺利通过考核,只是他心思不在这为官之道上,否则前途更不可限量,如今我们只是搭上他这条线,要搭上吏部文选司郎中,恐怕要下更大的血本了”。

    更大的血本?一千两?两千两?还是更多?

    樊文予端着茶杯连连摇头:“贤弟啊,你当这是做小本买卖?太小家子气了,据我打听,我们起码要准备一万两”。

    一万两?仲逸瞪大了眼睛,他顾不得放下手里的茶碗,连茶水溢出都未察觉:“樊兄,你可知晓?就是把我若一当铺所有的东西卖掉,再将我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也恐怕凑不出这个数来”。

    对此,樊文予早有准备:“怎么能将当铺卖掉呢?再说这捐纳是遇事则开,现在即使备好银子也派不上用场,我们只需未雨绸缪即可,到时银子不够,为兄定会全力帮你”。

    听着是捐纳,可这与作买卖有何差别?

    仲逸有些动摇起来自己的这个决定:“这一万两,要多少年的俸禄才能赚会来?若照此算来,一辈子恐怕要比乞丐还可怜吧?”。

    樊文予双手交叉,后退几步,微微笑道:“就知道你会这么说,真是书生意气,你若无心金银,只管做好你的官就行,做出一番大事,岂会连乞丐都不如呢?”。

    二人就此交谈,樊文予便起身告辞,他还约了人一起饮酒,仲逸心里惦记着师父,也不挽留他,于是便吩咐罗英将他送出门外。

    望着樊文予离去的背影,仲逸心中不免有些犹豫起来:“看这位八品照磨可怜的样子,每日的任务就是广交好友、找寻门路,若做官真是这样子,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呆在当铺了”。

    里屋中,仲逸懒懒的躺在木椅之上,他双目微闭,双手搭于扶手之上,连日来在石林院足不出户反而令他有些疲惫,此刻静静的斜躺在自己当铺的包房中:既清静、又安静,有好茶可品,却无人可管。

    此情此景,反而是难得的一种享受。

    如不出意外,下个月初,罗龙文就会派人到若一当铺,表面上他仲逸还是这个当铺的东家,但账目则由别人所管,以后的日子可就没有这么滋润了。

    在石林院时无意中打听到师父当年的仇家……………戎一昶,只是此人身居都督府都督同知,连同中书舍人罗龙文,还有兵部郎中严磬等,

    这都是些有品有阶的角色,要真正与他们周旋,这顶乌纱帽是很有必要的。

    而说到这捐纳之事,师父凌云子已有训示:此事并非外人所说的,不仅仅是用银子就可以。而方才的樊文予的主意则是银子首当其冲,而且最少就要一万两。

    相比而言,仲逸还是更倾向于师父的意思,但除银子之外,无非就是门路,或者二者要兼顾。

    可是,师父又如何找寻门路呢?

    ……

    “姜伯,你回头与罗英一起将店铺的当物盘整一番,下个月有人过来盘咱们店,倒时要准备好账目”,仲逸来到大厅,叫齐众人,开始交代。

    老姜头微微点点头,那两伙计看样子也并不感到意外,只有罗英不明事理:“盘咱们店?谁来盘?这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为什么要盘出去?”。

    方才只顾着面见师父,来到店里又忙着招呼樊文予,仲逸还没顾得上向罗英解释在石林院的经历。

    “果真还是来了,若老朽推测不错,这若一当铺的东家还是少东家您,他们只是派个管账的,到了月底所得利润五五开?”,老姜头叹口气,在当铺干了一辈子,这些事他早有耳闻,此刻也并不感到意外。

    看样子,那后来雇的两个伙计也并不陌生。

    从仲逸被兵马司的人带走后,老姜头早就盘算好了:“在我老头的眼里,这若一当铺的东家就只有一个,不管他们派谁来,我老头只听东家一个人的”。

    仲逸上前拉住老姜头的手:“多谢姜伯信任,你放心,用不了多久,那管账之人定会离去,我们若一当铺估价之事,还是你姜伯说了算”。

    老姜头喉咙微微一动,有些哽咽道:“老头相信少东家,一定等那一天到来”。

    之后,仲逸将罗英叫到里屋,将罗家盘店之事告诉他。

    毕竟在衙门当过多年的差役,罗英的目光自然不会局限于这生意买卖之上,听仲逸这么一说,他立刻明白了其中要害之处:原来仲先生是要对这姓罗的下手了。

    “仲大哥,既是这样,兄弟我无话可说”,说着他立刻上前道:‘我回头就把所有的现银兑成银票,之后把这些银票全部收起来,他们总不能一毛不拔吧?’。

    仲逸摇摇头:“全部取走倒也不至于,留个千八百两的也行,回头将银票准备一半给袁若筠”。

    “明白,我马上去办”,罗英立刻领会。

    “等等”,仲逸叫住她,附耳道:“从今日起,你多留意隔壁‘回春药铺’,尤其是……”。

 第134章 乌纱何其多?

    午后,仲逸从若一当铺出来,匆匆向家赶去,安顿好老姜头与罗英后,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办。

    “师弟,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先不要进屋”,刚进小院,仲姝将仲逸堵在院中,用手向里指指:“师父小憩一会,莫要惊扰”。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仲逸急忙将才迈出去的一只脚轻轻放下,冲师姐微微一笑,离开凌云山有些日子了,师父的这个习惯怎么就给忘了呢?

    “逸儿无须如此担心,你师父到时自然会醒”,卫缨刚从屋中走出,指着院中的那张石桌,桌上刻有棋盘:“来一盘,如何?”。

    仲逸见状急忙讨饶:“卫叔叔还是放过我吧,从石林院出来至今我还没来的及好好与您说说话,一起喝茶如何?”。

    卫缨知道仲逸眼下无暇对弈,一起说说话才是真的。

    仲姝已从屋中取来茶具,三人围于石桌前,在凌云山时是很普通的一个场景,但自从下山后,就很少有机会在一起相聚了。

    一直以来,宗武、仲姝,还有仲逸,三日人对卫缨是极为尊敬的,如同对穆大娘的感情。

    而卫缨跟随凌云子多年,深得他的信任,每临大事或下山之时,师父身边总有这个身影的陪伴。

    为此,师父才少了几分孤寂,至少身边能有个说话的,多年的相处,他们间的关系自然非常人可比,在他们三人眼中,卫叔叔绝非师父身边一个随从那么简单。

    “卫叔叔,一直以来我有一件事不解,能否指点一二?”,此处并无外人,仲逸便直接开口:“如果一个人做了官,但他不为金银财物、不为江山社稷、不为黎民百姓,更不是为了自己的身后之名,那这样的官做的还有什么意义?”。

    卫缨轻轻捏着手中的茶碗,之后脸上微微露出笑意:“你这一个‘官’字未免太过宽泛?何为官?若是头上顶着一顶乌纱就是官,或者只要有个品阶,那怕是从九品的小官,也算做官的话,那恐怕这个官字也就太容易了些”。

    放下茶碗,卫缨继续道:“这朝中内阁,内阁有首辅、次辅,之后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六部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文有国子监、翰林院,院里有学士、侍读学士,武有五军都督府,都督府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

    掌管律法有三法司,除了刑部,还有大理寺、都察院,大理寺有大理寺卿、左右少卿、寺丞、寺副,都察院有左右都御史、佥都御史……“寺”有“五寺”:除了大理寺,还有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到了地方,文有布政使司,武有指挥使司,刑狱有按察使司,府里有知府,州中是知州,县里有县令、县丞、主簿……”。

    “乖乖……”,仲姝倒吸一口凉气,如此多的衙门、官差,真是令人汗颜哪……

    “哈哈,姝儿听的一头雾水吧?”,卫缨转而向仲逸笑道:“这下你明白了吧?这天下衙门何其多?衙门中顶着乌纱之人何其多?若是个个都能一心谋社稷,全力为百姓,那天下该是什么样?反之,若是个个只顾金银,家中金山银山,那天下又是什么样?”。

    哦?仲逸倒是对此颇有兴致:卫叔叔与师父不同,他喜欢在说出结论前,花很多的铺垫与列举,但这种交谈方式却别有一番味道。

    见仲逸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卫缨干脆起身而立:“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做官也罢,做买卖也罢,种地放牛也罢,只是一种谋生的营生罢了。

    既然是众多的谋生之路之一,那里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何来的惊天动地,好多人从入仕第一天起,到告老还乡那一日,还几乎是原地未动,或者只是升一两级而已,与之前的生活并无多少本质差别”。

    “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仲逸一阵感叹:“卫叔叔果真厉害,逸儿佩服、佩服……”。

    “自古大奸大忠、大贤大佞,都非普通人可为,亦非普通官可为”,仲逸接着卫缨的话继续道:“名垂青史者不多见,遗臭万年者不多见,芸芸众生如此,官道之上亦是如此”。

    卫缨举杯饮茶,示意赞同:“孺子可教也”。

    “好个孺子可教,听他在这里夸夸而谈”,众人说话间,却见凌云子已缓缓走出门外,来到院中,他轻轻抚着手中的羽扇,微微点点仲逸:“还未做官,就想着名垂青史与遗臭万年了?看来你注定不是做那芸芸众生了?”。

    “师父……”,仲姝与仲逸立刻上前行礼。

    “好了,好了,以后除刚见面与拜别之外,莫要时时处处施礼”,说话间,凌云子已来到石桌前。

    卫缨将一杯新茶递到凌云子面前,他望望仲逸,再看看凌云子:“先生,据我看呀,若是逸儿做了官,名垂青史不敢说,但一定是个与众不同的官”。

    凌云子接过茶碗,细细品味一番,他不慌不忙,举止悠闲:“自古入仕讲究从众与中庸,若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不管好与坏,恐都非其他同僚所喜,其结局无非遭到排挤与遗弃,“个性”乃仕途之大忌啊”。

    师父此番言论,仲逸却是似解非解,仲姝更是大多不解,二人只得随意岔开话题,与凌云子、卫缨说笑起来。

    良久之后,凌云子缓缓开口道:“如今宗武已做了六品百户,关于入仕一事,既然你有此意,为师便助你一臂之力,至于日后能否做出一番事业来,那便看你的造化了,切不可好高骛远”。

    “弟子谨记师父教诲,方才与卫叔叔就是说笑而已”,仲逸知道,师父一向谨慎行事,最不喜夸夸其谈。

    卫缨见凌云子微微点点头,便上前向仲姝吩咐道:“姝儿晚饭不必准备,你师父约了老友,我们一会便去赴宴”。

    他回头向仲逸笑道:“逸儿也一同前往,今晚我们就见一个‘大官’”。

 第135章 都是自己人

    傍晚时分,仲逸洗漱一番后便随卫缨与师父出了小院,三人就此上街而去。(全本小说网,HTTPS://。)

    初秋时节,正是农忙开始之时,不过京城中大多人不为稻粮谋,除去街上五花八门店铺的东家、掌柜、伙计,各个衙门的官吏、差役,还有皇室、宗室以及靠祖上功德,不劳而不获之人大有人在。

    总之,高粱何时红了?糜子、谷子何时熟了?牛羊过冬之草如何储备?老酒如何酿造、珍藏?这些大多与他们无关。

    对于这些人来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至于这饭是如何做的,衣要如何织造,那压根就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

    不过,眼下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饭后到街上随意走走逛逛,吃些老字号熟肉酱肉,喝几杯老酒佳酿,后者干脆品的几杯热茶。听听乐事、看看美景、评评美人,那才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此,才对的起这最为繁华热闹的京城称呼。

    来京已有数月的光景,仲逸自知一般地儿还是能找的见,至少是知道个大体方位,原本想着要为师父带路,当来到街上之后,他才发现这完全是多此一举。

    卫缨走在最前面,俨然一副引路人的举止,他步伐轻快,熟门熟路,看样子似乎如回家那般熟悉,全无一个出门人的陌生之感。

    仲逸与凌云子并排而行,他见师父气定神闲、举步轻快,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方才卫叔叔说要见一个“大官”,可看这情形,这个所谓的大人物,也许也不过如此,顶多不会超过外叔公的五品郎中。

    一路走街过巷,仲逸却觉得越发有些熟悉起来,这条街他之前来过几次,不过都是路过,一次是陪樊文予,另外一次是因为当铺的事,过来买了些装修房屋所用的杂物。

    此处街面宽敞、打扫的干干净净,街上的行人却少了许多,偶有一两顶官轿路过,看这架势倒确实个大人物居住之地。

    仲逸心中暗暗一惊:若是从外部环境来看,此处所住之人比外叔公的刑部五品郎中要大许多。

    卫缨继续向前走去,拐过一道巷子后,仲逸突然想起来了:此处,不就是那……

    说话间的功夫,卫缨便指着前面的大门向凌云子道:“先生,到了,就是这里”。

    原来,初来京城时,凌云子已派卫缨打听了一番,所以此刻便可直接找到这里。

    那么,自己捐纳入仕一事,恐怕早就被住在此处的人知晓了吧?

    仲逸抬头望去,果然是那个两个熟悉的大字“袁府”。再仔细看这高墙大门,大门之漆绘、锡环。

    仲逸可据此判定:此处正是袁若筠的家,当朝礼部侍郎袁炜的府邸。

    之前只是听袁若筠说起过袁府的方位,她因拒婚而被关在府里时曾捎话来,但最后是师姐前去,所以仲逸并未来过这里。

    “三位这边请,老爷已吩咐过,随小的去书房便是”,正不知如何是好,却听袁府的管家已来到他们面前。

    ……

    进了袁府后,三人便由管家一路指引,仲逸无暇顾及府内的一草一木,此刻,他生怕一不留神不知,从那个地方冒出来那个鬼灵精怪的“徒儿”……………………………袁府的袁大小姐来。

    行至书房门口,管家先请卫缨到另外一间客房休息,只留下凌云子与仲逸师徒二人。

    果真是袁府,就连进个书房都这般讲究,怪不得平日里袁若筠对他爹爹这般惧怕。

    “仲先生,果真是你啊”,袁炜见到凌云子后急忙迎了上来,他挥挥手示意,管家立刻低头后退几步,而后缓缓走出门外,临走之时轻轻将门关上。

    仲逸见这位礼部侍郎一身便服,举止优雅,发须虽有些灰白,但精神颇佳,神色间颇有灵性。当初外叔公说袁炜文采过人、才思敏捷,深的当今圣上赏识,如今看来,果真名不虚传。

    “袁大人别来无恙啊,你我一别已有二十余载,如今你都做到礼部侍郎,真是可喜可贺啊”,凌云子上前回礼,二人就此交谈起来。

    袁炜示意凌云子坐下说话,他满脸笑容,犹如春风沐面:“我与先生文章交心、以诗会友,早已是知己。当年先生对我有点拨之情、救命之恩,我对先生的这个称呼绝非客套,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