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马王爷-第3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件搅动黔州官场的大事,终于尘埃落定,虽然抗旱一事的结局有些惨淡,但按着西州长史所说,结果尚不算最惨。

    而且她也为下一步的行动排出了计划,除了马洇之外,有少数官员略微失意、连那个被捉拿到案的民役都没怎么追究,多数人有惊无险,立意要好好地将功补过。

    李引的职位保住了,都濡县升到了中县,那么他也该再升两级,只不过李引的身上还有“六县都水使”之职,下一步的石渠改造也离不开李大人,升与不升都无关紧要了。

    ……

    八天后,在皇帝陛下忍耐的最后极限前,黔州的奏章送达了。

    西州女长史的奏章语气中肯,没有夸大和隐瞒,那么黔州在二十年开荒带来的好处,只能留待明年再看了。

    奏章中说,黔州刺史高审行——也就是这位女长史的公爹,在先抗旱、再抗洪的冷热交加中积劳成疾,奏章都写不了了,因而携助抗旱的长史才代劳。

    苏殷在奏章中讲明了黔州下一步的打算,黔州被淤的盐井在今年年末会全部挖活、而且六县明年还会再添新井。那么,皇帝也就真没什么可说的了。

    他知道,写奏章的这位,就是自己硬塞到西州大都督高峻家中去的,他不好表示出以公废私,于是提御笔批道:

    “黔州粮产,不低临近州府,事不追究。都濡李引建渠引水,粮产少亏,实可嘉也,升黔州长史。擢西州长史、司马职位对掉,品阶各不变。”

    此时的黔州,一场盛大的婚礼正在举行当中。

 第948章 各奔东西

    高审行没有参加李引与丫环银霞的婚礼。(全本小说网,https://。)

    因为这回他是真的病了,黔州雨灾之后短短时日里,他经历了自为官以来第二次极为的痛苦的煎熬。第一次是在西州,高峻带人杀到西域去,曾经让他感到过仕途上的绝望。这是第二次,他同样面临着艰难抉择。

    总算这件事在八儿媳苏殷的努力下、还算圆满地收官了,他一下子放松下来。但心情上骤紧骤松,刺史大人终于吃不住劲,这次是真的倒下了。

    另外,李引在这次灾情中的结局并不能让高审行满意,不但县令一职升格了,看起来下一步的黔州抗旱还离不了他。

    他不能阻止苏殷将都濡县和洋水县升格为中县的建议——他知道这一定是高峻的主意,这小子自己不露面、装病,但主意一定是他的,是个有些头脑的人,都能从高峻抵达黔州后、苏殷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上找到依据。

    他这位黔州刺史,既然把收拾烂摊子的责任推给了儿媳,自己就不能过多的指手划脚。

    而他在某一阶段所看好的两个人——张佶、马洇。一个降了阶、一个获刑流放崖州。相比于刺史在抗旱后期、几次当众苛责、声言罢去其官职的李引不降反升,这才是最要命的。

    这会让人怀疑一个刺史言语上的可信度、也就是威信。

    高审行内心里极为窝屈,尤其看到自己的夫人崔氏,为了李引的婚事前后张罗,他就更加不快,先是发热、再是发冷,郎中们这次是真真正正地被请过来了。

    高峻也没有出席,他不愿在这样大庭广众之下露面。随着张佶的下滑,李引已算是黔州各县级官员中品阶最高者,六县中的官员们不请、也会赶过去凑热闹。

    如果一位西州大都督在处理黔州灾情时连面都不露,一有喜酒喝便活灵活现,这恐怕不大好。

    樊莺、崔嫣、苏殷全都参加了这次喜事,喜事是在都濡县操办的,李引只是带着花轿、吹吹打打地把刺史夫人的贴身丫环接走,刺史府就恢复了往日的庄严和肃静。

    高峻得知刺史真病了,于是举步往父亲的屋中看望。

    他坐在高审行的病榻前,话很少,但高审行额头上冷敷着手巾,仍在不住地打量面前的这个人。他年轻而英俊,不怒而威,坐得稳如泰山,是有些西州一座上州大都督的威严。

    但高审行还是想象不到,他是怎么带着三百来人杀到乙吡咄陆部的地面上去的。也想象不到他一个人是哪里来的胆量,面对整个剑南道上至郡王、折冲府将军,下至一县中的县令、狱卒和普通的乡民。

    高审行还听说,江夏王府的长史也曾搅入剑南乱象之中,同样的,也被他杀得一败涂地。

    刺史在胡思乱想,而高峻却走出去,拿来了一坛酒、两只杯子,给床上床下的两人都满上,举杯敬道,“父亲大人,祝你早日康复。”说罢一饮而尽。

    高审行也欠起身来,饮了杯中之酒,问他,“你此次就是来接她们的?但你也太过的张扬。”他指的是护卫。

    高峻道,“父亲,我从黔州路过,接她们只是一方面,而且我并不随着她们回西州去,为了让人放心,玉如才建议我多带些人。”

    “那……你是要……何往?”

    “大人,这件事我与苏殷、崔嫣都没来得及讲……我与樊莺这是欲往余杭郡走一趟。”

    通直散骑常侍褚遂良,在丁忧回到余杭郡之后并未闲着,在远离皇帝身边之后,他便在家乡余杭郡一力开展兴修水利、挖塘屯田、筑坝拦海之事。

    几月前,褚大人听说黔州抗旱,还组织家乡八县为黔州筹划了抗旱款十数万缗,托台州刺史苏亶送达黔州。

    这次,褚大人又经由长安的宗正少卿樊伯山往西州捎话,说他在督导着挖塘屯田过程中,发现了樊伯山胞兄——樊伯江的消息。

    这就是个大事,樊伯山闻讯后,即刻给西州的高峻、侄女樊莺送了六百里加急信。之后,据说樊大人顾不得等候西州的人来,已经向皇帝请过假、先行赶往余杭郡去了。

    樊莺的父亲樊伯江,早在她十来岁时便不明不白地失踪了,直到现在也是个谜。接到叔父的长安来信后,樊莺急得先哭了一鼻子,恨不得一时飞到余杭去。

    因此,正好西州无事,柳玉如便对高峻说,“快陪着妹妹往余杭郡走一趟吧,得着个确实的信儿,我们一家人才放心。”

    正好,家中人们算计着、黔州的抗旱也该告一段落了,于是便决定,高峻和樊莺转道黔州,让同去的护牧队护送着崔嫣和苏殷返回西州,然后高峻和樊莺再去余杭。

    但叔父樊伯山的来信语焉不详,说他急着也去余杭、而将信写的含糊不清不大可能,从根本上讲,还是褚大人最初送往长安的信件本身就是含糊的。

    听了高峻的话,高审行这才意识到,樊莺到黔州后常常默然不语的原因——她是心中装着事情。

    但是刺史还是对西州只留下个刘敦行看家表示了担忧,他是从太子中庶子刘洎新近的倒掉来说的。因为西州司马刘敦行正是刘洎的次子。

    他在言语间提醒高峻,这次他由西州出来的有些仓促了,也许等苏殷回到西州后,他和樊莺再动身才稳妥一些。

    高峻却说无妨,再说樊莺岂会再容得了这些功夫!高审行摇头,心说到底是一州大事重要,还是你三夫人的家事重要?

    但是看在高峻一来,苏殷便有如神助、三下五除二替自己解了雨灾难题的份上,高刺史没有深说。

    晚上,刺史夫人崔氏等人都没有从都濡县赶回来,高审行猜想都濡县令、六县都水使李引和丫环的婚礼一定热闹非凡。

    直到第二天的午后,崔夫人才带着樊莺、崔嫣、苏殷和甜甜返回。之后她才得知高峻、樊莺还要继续东行。

    于是,西州长史苏殷的黔州抗旱也就自然地结束了。

    在抗旱过程中,苏殷总共往西州写过两封飞鸽传书,一次回信也没有接到。最后再往长安写了一份奏章,皇帝陛下什么意思、怎么回复,她也不能再等了。

    西州四十八名护牧队、二十名女子卫队,一同保护着西州长史、大都督的八夫人苏殷、五夫人崔嫣踏上了西行之路。

    高审行抱病与夫人一同送他们到黔州城外,一向是重社稷、轻离别的黔州刺史高审行,居然也眼眶湿润了。

    苏殷在黔州的日子里,有两三次因为抗旱之事与他顶过牛,但此时高审行毫不计较,看着她们的车驾远去,居然感到有些怀念她们在黔州的日子。

    岁月流转,常常是物是人非,但是总有亲情让人难忘。刺史大人极为亲热地抱起七岁大的孙女甜甜,再与东去的高峻、樊莺挥手作别。

 第949章 朕更放心

    贞观二十年八月,天气渐渐凉爽。(全本小说网,https://。)

    己巳这天,西州和庭州巧夺白袍城、控制了天山上庭州水源的消息传到了长安,龙心大悦。

    阿史那欲谷意欲占据的白袍城地带,正是乙吡咄陆部境内两大河流的生发之地。其中一条河正是东面的伊犁河,此河上溯一千二百里之后、在天山东部的山顶湖地带发源。

    另一条河是碎叶河,在伊犁河西边四百八十里,此河出自于热海,而热海里的水九成也是来自于天山,其中最大的源流,就在白袍城南三十里处,也是出自于山顶湖。

    这么一看,白袍城的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也就不言自明了。此城虽然只能容兵五百,却直接控制了在葱岭以西的乙吡咄陆部两条最大河流的源头。

    白袍城,堪比一座折冲军府!再说,即使把一座折冲上府安置在乙毗咄陆部的王城——碎叶城的边上,都不一定能让阿史那欲谷这么痛痒难耐。

    对于一个以游牧为业的部落,水、草之重要不须多说。阿史那欲谷内心中的不悦,大约与大唐皇帝心中的喜悦一般的厚重。

    西州大都督高峻,只带了天山牧六名护卫队、庭州及谷东守捉杂凑起来的七八十人,便铲除了乙吡咄陆部偷偷楔入进天山来、筑城立足的一颗钉子,投入之小、收获之大,再一次让大唐皇帝吃惊非小。

    皇帝得知高峻的这次行动,只是他巡视庭州田地城牧草场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与乙吡咄陆部发生的军事行动也是临机起意。但是不得不说,意义太大了。

    后续,阿史那欲谷没有任何的反应,暗气暗憋了。

    一则说明他先前跑到天山顶部的筑城行为就不怎么正大光明,二则说明乙吡咄陆部的旱情也真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三则……那是他一定知道:与西州高峻比划,以前在乙吡咄陆部的腹地他都占不到便宜,跑到西州、庭州夹空的天山山顶湖来,他更不行。还真不如落个好态度,以求白袍城在水源的控制和分配上不要太苛刻,多少的分给乙吡咄陆部一杯羹。

    至此,最先报出旱情的西州,又最先让皇帝陛下把心放在了肚子里了。

    自古以来,马,一直与华夏这片土地的安危和兴盛息息相关,来自西方、北方、东方的游牧夷狄,自春秋时代便是各朝各代的肘腋之患。没有马,何以御边!

    看来长孙无忌所说,“群牧事重,重在长官。”真是一点不假,有郭孝恪和高峻二人在,西州无忧也!

    皇帝在接报后,曾经再一次动过重赏西州的念头,但再赏能赏到哪里去呢?高峻太年轻了,而且没有合适的接替人选。

    最后他只做了一个决定:庭州刺史阿史那薄布,授银青光禄大夫、云麾将军、开国侯,以从三品入居长安,赐以宅第。以彰其主动上请将浮图城并入大唐、又协同西州袭定白袍城的功绩。

    原庭州别驾、现长史王达,以并白袍城之功,授庭州刺史,正四品下阶。

    相比于西州的抗旱,黔州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但陛下并没有苛责高审行半句,西州长史苏殷上报的黔州抗旱奏章,其中也没有提什么高审行罚俸之事,也就不罚了。毕竟那些开出来的荒地,明年后年还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

    而且他还超拔了黔州的一位县令级的官员到了黔州长史之位。凡择人之法有四条:一为身,须体貌丰伟。二为言,须言辞辩正。三为书,须楷法遒美。四为判,须文理优长。以上四事皆有可取,才可授六品以上官职。

    那个李引的相貌,有司早就报与皇帝知晓,此人面贯长疤、眉目凶恶,“体貌丰伟”头一条根本就不够格,但皇帝没有犹豫,还是擢升了他。

    自从亲征高丽之后,皇帝的身体总有不适,有时睡梦中就置身于深沟固垒、飞矢如蝗的战场,常常半夜惊醒,在夏夜中虚汗湿透锦被、醒过后精神萎顿。

    身体不爽,便会常思过去。

    皇帝曾于八月初到过庆善宫,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在庆善宫内观览,不胜哽嘘。想起自已初生时,胸有二龙胎迹,母后对他、在诸子中爱视最深。

    他对侍臣道,“朕生于此宫,今母后永违,育我之德已不可报!”继而嚎啕大哭,左右臣属、侍从皆流涕。

    随后,陛下又幸九成宫,那里就是他母后生前所居之地,皇帝巡视故物依然,仿佛母亲仍在,因而又是悲痛不已。于是下诏有司,大开库仓、赈济贫困百姓,以积母后之德。

    御医说,有道是冬病夏发,陛下龙体欠安,是在高丽战场上因苦寒所起,这次发作有着苦于酷暑的原因。

    八月暑气渐消,于是他下诏,要亲巡长安西北二百里的泾州,命太子李治留守长安,赵国公长孙无忌、江夏王李道宗陪同此行。

    为显示自己春秋鼎盛,精力还可以,皇帝命此行不乘车辇,仍乘他的坐骑五花骢。此马在高丽战场上冲锋陷阵,马身正面曾中箭两支、仍载着皇帝一往无前。

    庚辰日,圣驾抵达泾州,皇帝在城外草甸上策马飞驰,果然觉着神清气爽,又下诏赐鳏寡粟帛。与当地耄耋老者十五人宴罢,众人皆以为陛下该下诏回长安时,皇帝似乎意犹未尽、又有了新的目标。

    于是圣驾又往西进发。

    自原太子中庶子刘洎参劾郭孝恪和高峻事件之后,长孙无忌和李道宗这一对曾经貌合神离的当朝重臣,在关系上竟然有了质的转化。就连彼此的对视,眼神之中都少了昔日的客气和戒备之意。

    长孙无忌和李道宗都猜不出皇帝接下来的目的地是哪里,也不便问,以为他完全是兴之所至,怡心善病罢了。

    因为他们一行,每天的行程只有不足二百里。

    后来,他们才看出,陛下根本不是信马由缰,而是他的身体真的大不如前了。六天后,八月丙戌日,他们抵达凉州时,皇帝曾经叹道,“六天!朕以前驰到西州那么远也只不过六天。”

    李道宗问,“陛下是不是想去西州啊?”

    长孙大人道,“陛下,高峻此时恐怕也不在西州,臣半路上刚刚接到西州府的传文,是高峻向陛下告假,说在余杭郡丁忧的褚大人给他去话,在挖塘屯田中发现了高都督三夫人——樊莺失踪多年之生父消息。他携三夫人大概已去了余杭郡。”

    皇帝想起宗正少卿樊伯山也因此事告了假,于是道,“真是不巧,那就不去西州了。”仿佛他这次半途而废不是因为身体原因,而是因为西州大都督不在似的。

    他感慨道,都督不在、还有个女官还在黔州,此时西州应该只剩下个刘敦行了……他都这样放心,朕就更放心。

 第950章 瓦亭观牧

    长孙大人建议道,“陛下此次虽然不能去西州观牧,那么就到凉州巡视一番当地的武威牧场也不错。(全本小说网,https://。)”

    凉州刺史李袭誉接到消息说,大唐皇帝圣驾已到凉州城外,慌忙带齐合州官员出城,将皇帝一行迎至刺史府。

    见长孙大人也来了,李袭誉对赵国公说道,“贵公子润,已携夫人要回西州,恰好已到凉州了,此时正该在黔州驿馆歇息。”

    长孙无忌陪同皇帝出京时,长孙润假期将毕,与妻子高尧正在长安府中做着西行的准备。因皇帝一行先往泾州走了一趟,想不到双方又在凉州碰头了。

    长孙润大婚,皇帝只是赐以金、帛、匾额,并令太子李治亲至长孙府致贺,而他并没有出面。

    此时,听说自己的内侄竟然也抵达了凉州,便吩咐道,“不能去西州天山牧,正说有些遗憾!朕听说长孙润已是护牧队副队长了,正好见他一见。”

    于是,李袭誉连忙派人去凉州驿馆,请这对新婚的小夫妻前来见驾。

    长孙润和妻子高尧,知道李袭誉正是高峻六夫人李婉清之父,因而到凉州后已先至刺史府拜见过李大人。两人回驿馆后正准备着起程往西州去呢,接信后慌忙赶来参见圣驾。

    两人见驾,跪倒施礼。皇帝看到长孙润英武的年少有为模样,内心中十分欢喜。再看高阁老的孙女高尧,婚后更添稳重、面若朝花,又是暗自点头,并将二人勉励一番。

    长孙润又带来一个消息,说他八嫂苏长史已从黔州回来,与五嫂崔嫣、四十八名天山牧护牧队、二十名女子卫队刚刚到达驿馆之中,因无圣上传见,所以没敢过来。

    皇帝大喜,连声说,正遗憾着没见到天山牧的护牧队呢,这不赶了个巧!于是再命人去驿馆,将黔州回来的所有人全部召到刺史府见驾。

    很快,在大唐皇帝的期待中,苏殷、崔嫣,并天山牧六十八名男女护卫一齐赶到。苏殷与崔嫣一同进见。

    苏殷曾经是皇帝册封的故太子李承乾之妃,又被皇帝塞到西州去。此时见驾,崔嫣倒好说,但苏殷未曾开口,却有些语吃。

    因为上一次面圣时,她还口称“父皇”,而此次……

    以往不见苏殷时,皇帝也多次猜测:她遭逢这么大的变故,绝不可能再像当初册封时那般端庄娴雅。一个女子经历人世苍桑,便如临秋之卉,艳则艳矣,但多少总会染上些尘风消磨的痕迹。

    没想到,眼前此人不但容颜宛如当年,就连神色之中也丝毫看不出经历的挫折,往那一站,工整娟秀仍如同她写上来的奏章一般。

    恍惚间仿佛回到当年,她正站在承乾的身边……皇帝百感交集,不禁脱口说道,“你仍叫父皇!”

    苏殷重又跪倒叩头,“父皇……”

    所有在场之人,无不唏嘘、眼圈儿泛红,听皇帝问,“高峻可曾欺负于你?”苏殷连连摇头,皇帝再问,“那个柳夫人呢?如何?”

    苏殷再连连摇头,意思是柳玉如也没有欺负自己。但她意识到陛下所问含糊,但自己这样就可能令他产生误解,遂说道,“柳妹妹对儿臣,就比峻还要好。”

    皇帝的脸上闪过一丝笑意,再问崔嫣,“可是实情?”

    崔嫣回道,“陛下,正是实情。柳姐姐年纪还要小过苏姐姐,她对我们其他人还时而托大,但在苏姐姐面前却从没有过,偶尔还放个赖什么的。”

    众人都笑起来。

    皇帝又看了一眼苏殷,终于哈哈大笑。他想起来一直念念不忘的天山牧护牧队就在外边,于是起身离座。西州人多,不可能叫这么多的人都进到大厅中来。

    那些男女护卫们此时刚刚下了马,正在仨一群、俩一伙私议有什么事。圣驾一出来,这六十八人本来男女混杂,但仓促中各找各马、飞身上去,竟然不见一丝杂乱,一眨眼便列队整齐,让众人不住点头。

    皇帝道,“训练有素,是得让人刮目相看……但你们只是去黔州接两个人,大名鼎鼎的天山牧护牧队,因何就去了这么多人?”

    队中有大胆些的回道,“陛下,高大人去余杭郡,不好不从黔州路过。护卫人数又不违大都督与长史之制,女护卫甚至还少着四人。柳夫人说,在气势和排场上就不能让黔州压一头下去!”

    皇帝从未见过柳玉如,但她以往的事迹早就塞满了耳朵。今天再听这些人讲她又是“托大”、“放赖”,又是“排场”、“气势”,不但不觉可憎,反而好奇之心又添几分。

    他立刻猜到了柳夫人要压黔州一头的用意,反过来看了一眼目不斜视的李道宗,猛然想起他被这位柳夫人逼得喝醋装死之事,不觉又是哈哈大笑。

    这么片刻功夫,皇帝已经开怀大笑两次,从长安出来后还是头一回。

    李刺史原以为皇帝有什么大事专程赶来,得知了皇帝的来意,李袭誉回禀道,“那么,微臣立刻知会武威牧场一声,让他们做好迎驾准备。”

    皇帝道,“不必,朕已看过了天山牧,这次还要悄悄地看武威牧!不惊动他们才看得真切,不知可有什么好所在,最好隐蔽些、又可以极目。”

    李袭誉道,“那么微臣便引陛下到陇山关前边山上的瓦亭,那里一定合乎陛下的意思。”

    他们将护牧队、及大部皇帝亲卫留在陇山关后,其余人陪同皇帝及两位重臣,也不张伞盖、从关前小道秘密爬到临近一座山上。

    山上有隐于茂密树丛后的一座建筑,红柱青瓦、斗拱飞檐,檐角挂着风铃。置身瓦亭之内,关外一里处的武威牧场尽收眼底。

    遥望牧场中厩舍排列,皇帝目测道,“是座中牧,马不少于三千匹。”李袭誉点头称是。

    他看场中秩序倒还算得上严整,厩房中隐约有马鸣声传出。很快,便有一支百人马队从牧场中驰出,竟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