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商人当立-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弟,没必要如此冒险吧。”太史慈深知乌桓人的厉害和他们的残忍,虽然现在关系很好,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变脸了,一旦变脸,那么布置在边境的军队就危险了。

    叶晨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先想了想才说道:“我之所以不尽快将幽州境内的乌桓给驱逐干净就是为了赢得时间进行布局。”

    “陈兵边境有两个好处,一是让朝廷以为边境的隐患还没有解决,不会轻易把我召回洛阳,我可以长期留在辽东,而且还能以此向朝廷要军费,至少也要将我们辽东的税收给免了。”

    “第二,便是可以彻底垄断和乌桓的交易,甚至可以垄断一部分跟匈奴还有突厥的交易。我们可以用押运军事物资的名义将货物不断的运过去,而别人要是敢运就是资敌,我们就可以进行公开的打击。”

    以前叶家也是明目张胆的跟乌桓交易,但是如今乌桓入侵幽州,就是敌人,再这样明目张胆的进行交易,那么总会招来非议,所以叶晨就用这个办法来应对。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怕张让或者皇帝将叶晨给召回洛阳,如今蹇硕接替了叶晨原来的位子,张让没那么紧迫要将自己召回去,但是皇帝还是很希望叶晨能回洛阳任职。

    但是只要幽州的战事没有彻底了结,那么朝廷就不会轻易将自己给召回去,就算想,那么何进和袁隗他们也会极力反对。

    关羽和太史慈听了深思起来,如此分析,那么在边境陈兵和峭王演戏是必须的了,只是跟峭王的关系虽然好,但是一旦控制不住,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反噬。

    “主公,在边境陈兵,对我们好处很多,所以可以去做。只是需要一定的兵力和大将镇守才可以,否则一旦有外力干涉,或者乌桓内部有变,我们布置的兵力就有可能被吃掉。”

    乌桓现在毕竟还有几万的兵力,虽然现在和叶家关系很好,双方合作的很好,但是保不定什么时候就出了问题,一旦如此,那么放在边境的军队一定会在第一时间遭到对方的打击。

    “主公,我们现在有八千的正规军,还有几千的屯田兵,这些兵力足够保证辽东无恙,我们大概可以抽调三千的兵力到北方边境。”

    三千军队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说多,完全有能力自保,至少在乌桓来袭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逃回来。说少,这点兵力完全对乌桓起不了多大的威胁,乌桓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隐患。

    几个人又商量一会儿,最终叶晨拍板决定,决定派太史慈率三千兵马前往边境。

    叶晨之后对外宣传,将乌桓赶出幽州境内,但是乌桓仍有南侵的意图,于是叶晨派兵三千前往边境抵抗乌桓人。

    同时叶晨请求幽州各郡支持粮草等物资,资助他抗击乌桓,因为辽东“民贫地瘠”,无力支持驻兵在外的消耗。

    幽州各郡都被乌桓侵扰怕了,乌桓一来他们都要损失惨重,如今有人愿意出兵在北方边境抵抗乌桓,他们当然非常的乐意,只是要他们出钱有些不愿而已。

    不过在叶晨的活动下,郭勋出面,半请求,半威胁,都同意出一部分物资,最后协商,州里和各郡共同出资养那三千兵马。

    叶晨同时又休书给朝廷,讲明了自己抗击乌桓的功劳,又讲了眼下的局势,请求朝廷拨款帮助,最后朝廷书面嘉奖了叶晨,同时免掉辽东的一切税收,当然其他的朝廷一点都不准备出。

    对于这个结果叶晨很满意,无形中自己减轻了三千兵马的负担。

    三千兵马花起钱来可不简单,一匹马吃的粮草抵得过几个人吃的,幸好他们到了草原那边有牧草可以吃,否则单单运输粮草就是一大负担。

    叶晨此布局后,当军队到达北方边境后,斥候就开始散开,封锁了边境线,同时乌桓也做出假动作,派出几千人马跟他们对峙。

    当然,这只是假象,为的是方便交易而已,今后的交易直接在边境线双方军营前交易。

    当叶晨封锁了边境线,那么其他走私到乌桓的商人全部过不去,以前总有小批量的走私到乌桓那边,当然小批量只是相对叶家组织几千人的商队而言。

    在边境驻军后,叶家的商队也可以减少人手,不用一支商队两三千人的护卫,现在只要少量的护卫即可,到了边境交给太史慈他们就可以了,这样也不怕乌桓人会偷袭。

    就这样,叶家封锁了大片的通道,这一地区的贸易完全被叶家垄断,垄断的利润是惊人的。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67章 蔡邕的考察

    (全本小说网,。)

    叶晨回到辽东后就忙这忙那的,根本没有时间招待一同而来的蔡家父女,不过蔡邕倒也没有觉得怠慢了。

    其实蔡家父女也非常忙,他们到了辽东后确实发现这里的民众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

    这里的民众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气,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一股生气,没像其他地方的,大多死气沉沉,目光呆滞。

    蔡邕又深入的了解,发现这里的民众之所以会这样,是他们生活真的是很安定,而且没有压迫,虽然生活并不是很宽裕,却能够吃饱。

    吃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从洛阳走来,不说大汉其他的地方,连洛阳周边都有那么多饥民,可见其他地方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蔡邕被人带着走遍了叶家的庄子,每个庄子的情况都是这样,叶家真的对这些农民很好,虽然也对他们收税,而且税收也没少,按照大汉的规定来。

    但是蔡邕觉得奇怪,有何同样的税率他们能吃饱,而其他地方的农民吃不饱?

    为了了解这个问题,蔡邕一连下乡几天,蔡琰也戴着斗笠,蒙着面纱一起去。

    蔡邕走了很多庄子,发现他们都很平静,很安详,农民们生活安定,并没有其他地方到处是难民,其他地方的农民要嘛很暴戾,要吗就是眼神空洞浑浑噩噩。

    “爹爹,这里的农民生活状态跟我们在冀州看到的都大不一样。”

    “嗯,我们去过一些农民家里,冀州和洛阳差别都不大,都是家徒四壁,每天能有饭吃就很不容易了,但是这里的农民,吃的虽然不是很好,却能够吃饱。”

    蔡邕疑惑的皱了皱眉头,不知道都是农民,差别为何如此大,所以他决定继续深入了解,必须将事情弄清楚。

    蔡邕让跟随的人在庄子外等候他们,因为他怕那些是叶晨派来的,会影响到自己调查。

    蔡邕和蔡琰带着三个随从还有侍女小梨走进了庄子,庄子里有一群小孩在玩耍,这些小孩气色都很好,玩得很开心。

    “爹爹,看来他们生活真的比其他地方要好,我们去其他地方看的时候,小孩因为吃不饱,都懒得动,病恹恹的,哪里像这里,跑来跑去的。”蔡琰在一旁说道。

    蔡邕看着眼前的一切,点了点头。

    几个人继续走了一小段路,看到一群农民在庄子前面的田里热火朝天的干着,还有说有笑的。

    蔡邕疑惑,现在春耕刚过,他们正是闲着的时候,但是他们进村的时候,村里的人很少,好像都出去干活了。

    蔡邕领头,几个人走了过去,在他们十几米外看着。

    对于蔡邕一行几个人农民们并没有感到好奇,没人招待他们,也没人赶他们,他们依然热情的干着。

    一个老汉,上了年纪,看起来好像有五十岁开外,好像累了,自己一个人走到旁边的田埂上,坐着休息,并喝点水。

    蔡邕看了看,知道他们是在制造肥料,可是他通过长时间的下乡走访,知道农民并不喜欢制造肥料,因为干活容易饿,而他们没有太多的粮食,所以农闲的时候最好什么都不干,少吃点饭。

    因为制造肥料增加的粮食,都不够干活多出来的消耗。

    满脸疑惑,蔡邕打算去问清楚。

    “老汉,您贵姓?贵庚几何?”

    “啥?这位官老爷,问我啥?”老汉没听懂,于是出言问道。

    蔡邕自嘲的笑了笑,也觉得自己的问题有些可笑,对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我问你姓什么,几岁了?”

    “老汉姓孟,今年五十三了。”

    “孟老汉,你们这是在制造肥料吗?为什么你们积极性会那么高?”

    孟老汉露出幸福的笑容,喝了口水才说道:“可不是,制造肥料呢?今年大伙一起做,可以将所有的田地肥料都用上,今年啊,能有个好收成咯。”

    孟老汉看着在大伙在卖力的干活,满意的笑出声来。

    蔡邕看着更加疑惑,可以看出他们都非常愿意干活?好像真能增加很多收成一样。

    “孟老汉,这肥料真的管用?”

    孟老汉又喝了口水,然后笑呵呵的说:“一看你就是从别的地方来的。我们制造肥料几年了,每年都能增收好多,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大概每家如果都用上肥料,都能多养活两个孩子。”

    “你们这制造的肥料跟别人不同?为何能增加那么多?”

    “这我也不知道,都是叶家教我们的,而且使用方法也不一样。首先下种的时候就要浓上肥基,后面还要几次追肥。”

    “真能增加那么多,应该要大面积推广,让整个大汉都增产才是啊?”

    蔡邕惊疑的大声说道,好像发现了什么,如果老汉的话属实,整个大汉推广起来,那么整个大汉的百姓就不用挨饿了。

    当然这只是蔡邕一厢情愿的想法。

    “呵呵,怎么没有推广,整个叶家下面的佃农都要做,之前是叶家硬逼着我们去做,现在不用了,不用叶家的人来管,我们啊,都乐意去做了,而且比以前叶家要求我们做更加积极。”

    “哦,难道当初叶家逼你们做了?”蔡邕好像挖出什么不知道的事情,他到现在考察几天了都没人说过叶家的坏话。

    “哈哈,怎么会,这叶家对我们可好了。当初我们不做肥料,都以为那叶家小主人在胡闹,他当初来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比老汉我还矮一点。”》≠》≠,

    “后来呢?”

    蔡邕来了兴趣,很想搞清楚叶家怎么做的,这对他的考察非常重要,因为他是打着全国推广的目的而来的。

    “很简单,去制造肥料的,叶家管工钱和管饭,而且优先分配耕牛。这不管是管饭还是有工钱,我们都愿意,哪怕最后只是徒劳,况且还能优先分到耕牛呢。”

    “最后,我们将肥料做出来了,一切按照叶家的要求来。”老汉想起了以前的事情就来了谈兴,蔡邕问什么他就回答什么。

    “最后结果怎样?”

    “最后啊,那个后悔啊,那年好多人都后悔了。”孟老汉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有些懊恼的说,好像当年他也是后悔的人之一。

    蔡邕的心提了起来,难道最后出事了?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68章 蔡邕的考察(下)

    (全本小说网,。)

    蔡邕紧张的问道:“怎么,最后失败了,那收成怎样?”

    “谁跟你说失败了。那年因为大家积极性并不高,制造出来的肥料不多,只能够三成的农田使用,结果使用肥料的跟没有使用肥料的天差地别,那长势相差一大截。”

    孟老汉咂咂嘴继续说道:“不仅长势差很多,最后收成的时候,使用肥料的多打了好多的粮食,据叶家最后统计出来的说法是多了两成多的粮食。”

    “多打了两成多的粮食,我们这啊,家里田多的,普遍都能多养两个孩子。所以当初很多人就后悔了,早知道那样,就算晚上不睡觉,也要多制造一些肥料。”

    孟老汉说完摇了摇头,他当年也是积极性不高,很抵触,自己种了大半辈子的地,自认为肥料的作用不大。

    老汉的话让蔡邕很无语又很振奋,无语的是原来这老汉也很能讲故事,一直在吊他的胃口,振奋的是假如推广开来,那么整个大汉就能增收两成多的粮食,那是该有多少粮食,能养活多少人。

    蔡邕又想起了耕牛,赶紧问道:“那叶家真的分给农民耕牛?”

    蔡邕到了辽东后春耕已经结束,所以他并没有到田里看到农民耕种的情况,于是问出了他的疑问。因为他非常清楚,一头耕牛意味着什么,一头耕牛又是多大的财富。

    “有,有,很多人都分到了,小老汉我也有幸分到了一头。”说道自家的耕牛,孟老汉不由的笑了起来,笑的很开心。

    蔡邕惊奇的问道:“很多人分到?这到底有多少人分到?”

    “老汉我只是一个庄稼汉子,我哪里知道。不过有一点,就是去护卫营当兵的,这两年叶家已经做到了每家都有一头耕牛。”孟老汉信誓旦旦的跟蔡邕说道。

    “什么?每家有一头,叶晨的兵可是有八千啊,难道真的分了八千头耕牛。”蔡邕睁大眼睛说道。

    他虽然是个书生,但是他并不是什么都不懂,耕牛的价值整个大汉大部分人都知道,一头耕牛就是一户幸福的家庭。

    其实蔡邕不知道的是,叶晨的兵力不仅仅是八千,为了应对黄巾之乱,叶晨一度将兵力扩充到一万五千人,这些人都是给发耕牛的,后来护卫营一部分卸甲成了屯田兵,不再正常的作战序列,但是叶家并没有将耕牛收回来。

    “我不知道叶家有多少兵,但是这十里八村的你都可以去问问,哪家去叶家当兵没有分到耕牛?不仅如此,庄里每年也都能分到一些耕牛,虽然不多,但是每年都有,这要是分到,生活就有盼头咯。”

    孟老汉提到耕牛,眼睛笑的都眯起来了。

    蔡邕粗列一算,这叶家恐怕要分出一万多头的耕牛,那就是养活了一万多个家庭,这是一笔多大的投资啊。

    这让蔡邕开始佩服叶晨,看来他在洛阳跟他说的都是真话,他真的用实际行动在造福百姓,他真的和他所了解的世家大族不一样。

    蔡邕看孟老汉并不急着去干活,所以就多问了很多问题,一问才知道有太多他所不知道的了,以前下乡考察,蔡邕大多用看,很少去问当地的农民。

    现在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多问问。

    “孟老汉,你家当初为啥能分到耕牛?”蔡邕尽量用农民能听懂的话来问,不在文绉绉的。

    “当初啊,叶家没有大举招收流民的时候,叶家每个庄子都会分几十头牛,老汉我有幸分到一头,还有十几亩地,嘿嘿,从那以后我家就能够吃饱了,我家大娃也娶上媳妇了。”说道这孟老汉又再一次眯上了眼睛,满脸幸福。

    “大举招收流民?这事我听过,可是我走了十几个庄子,发现流民的比例不是很高啊。”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我小儿子在沓县帮叶家做事,我小儿子说了,沓县可是安置了几十万的流民。我小儿子最怕我了,不敢骗老子的。”孟老汉脸上生出一股豪气,不知道是因为他小儿子怕他,还是因为他小儿子现在为叶家做事。

    听了孟老汉的话蔡邕心神震荡,他在洛阳的时候就听叶晨讲,他在辽东安置了几十万的灾民,开始蔡邕以为叶晨是为了名声而夸大。

    假如孟老汉说的都是真的,那么蔡邕对叶晨的看法就要完全颠覆了,以前他半信半疑,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叶晨就不是在做小善,而是举家族之力在做大善。

    “沓县,沓县。”现在蔡邕满脑子是沓县,他想去沓县看看,哪里的灾民过得如何。

    蔡邕觉得,大规模安置灾民的沓县更有代表性,如果他们生活安定,如果他们的生活像他在这里看到的村民一样,那么就是一个成功模式,就可以向朝廷推荐。

    又跟孟老汉聊了一会儿,蔡邕决定先用两三天的时间走遍周围的庄子,然后就去沓县。,o

    接下来每到一个庄子,蔡邕都要找几个农民仔细询问,结果都大同小异,叶家的确为这些农民付出了很多很多,他们的生活状态也跟其他地方的村民不一样。

    蔡邕也走访了一些非叶家的农庄,发现他们的生活状态依然很糟糕,只能说比其他地方稍好,因为他们这里没有经受过黄巾之乱的荼毒。

    黄巾起义在辽东很快就被叶家扑灭,影响不大,加上这次乌桓不敢侵犯辽东,辽东相对其他地方反而好了很多。

    “爹爹,我们走过的那些庄子,如果要算投入,叶家已经在里面投入巨资。”在回去的路上,蔡琰对蔡邕说道。

    “琰儿,这次爹爹为的是寻找让大汉百姓不再挨饿的办法,可是我仔细的算了一算,就算这些农民用了肥料后,增加三成的粮食,那也不会相差如此之大。这里面好像有很多我们所不了解的东西。”

    开始蔡邕以为叶家底下的农民不挨饿的方法就是肥料,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么只要整个大汉推行起来,那么一切问题都能够解决了。

    但是仔细一算,蔡邕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69章 苦闷的蔡邕

    (全本小说网,。)

    “爹爹,我们有太多的疑问,我觉得我们可以直接去问叶晨,相信他会如实告诉我们的。”蔡琰通过十几天来跟蔡邕一起调研,对叶晨的印象已经从负面到了正面。

    蔡邕还在思考,他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他心中有很多的疑问,想要解开,可以自己调研,也可以直接去问叶晨,起初他对叶晨所说的并不完全相信,所以他调研的时候都不让叶晨派来的向导、随从跟随。

    一番了解下来,他发现叶家所有农庄的农民都对叶家非常的拥护,这和他去过一些庄子对主家的冷漠大不一样。

    很多事情无法解释,于是蔡邕打算去见见这位少年将军。

    “蔡大人,多有得罪,最近实在太忙了,没有好好招待二位。”叶晨听说蔡邕要找他后,他才想起来,赶紧办了一桌酒席,请了蔡邕和蔡琰。

    本来蔡琰是不应该出现在酒席上的,但是叶晨根本不会在意这些礼节,请了几次将蔡琰也一起请了过来。

    “叶将军不用如此,此来辽东的目的只是为了搞清楚一些事情,叶将军肩上的担子不轻,国事为重。”

    “蔡大人,您也不用叶将军叶将军的叫,在您面前我只是晚辈,叫我佑国即可。晚辈敬蔡大人一杯。”

    “好,那老夫也就不矫情了。佑国,此次找你是有些问题想要请教。”

    “蔡大人不用客气,在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佑国,我听说你叶家制造的肥料可以让土地增产很多,我想代大汉的所有百姓找你要这制造方法,造福百姓。”蔡邕说的很郑重,还对叶晨拱手上礼。

    叶晨听了,满脑黑线,没想到蔡邕会这样,这让叶晨哭笑不得。

    “蔡大人,实不相瞒,这制造肥料的技术的确是一项新技术,使用了可以让农田增产两到三成,但我叶家从来就没有对这项技术进行保密,并且还大力对周边推广,甚至将这项技术给了徐州糜家和冀州甄家。”

    蔡邕非常疑惑的说道:“那为何没有多少人用这项技术?”

    “一来是地主家没有看到利益,不愿意去推广,二是农民积极性也不高,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去做这些。”

    蔡邕听了叶晨的话,更加的疑惑,他静静的思考。

    “叶将军,这肥料可以增产,为何农民的积极性会不高?”蔡琰忍不住开口问道。

    对于这个甜甜的小美女,叶晨印象很好,笑了一下说道:“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做这些。这肥料放的时候要和下种子的时候一起效果才会最好。而我们大汉的农民普遍没有多少农具,更别说耕牛了,所以他们常常来不及在农时将土地耕完。”

    “而我叶家,不仅有大量的农具,很多还都有耕牛,他们能提前将土地耕完,且还有时间来制造肥料,而农闲时候农民虽然闲着,但是他们没有足够吃的。所以农民们就一天吃一顿饭,这样他们也没有力气来做这些繁重的工作。”

    蔡邕和蔡琰听完都感到很不可思议,怎么想都没想到会是这个答案。

    蔡邕沉默了下来,从叶晨的话里,他感受到了农民有多么疾苦,明明有好的技术,有好的技术竟然因为没有足够的工具和没有足够的饭吃而用不了。

    蔡邕往嘴里灌了一口酒,眼里是热泪,他是多么的伤心,自己一个好好的国家,竟然会被糟蹋成这样,他心中涌现出一种无力感。

    “佑国,老夫还有个问题,按理来说即使你家的农民虽然多收了点粮食,但是也不能让他们跟别的农民差别如此之大。”

    “蔡大人,就算我们叶家的农民没有制造肥料,那么他们过的也会比别的农民好,而且好很多。”叶晨非常自信的对蔡邕说道。

    “这是为何,难道其中还有什么秘密?”

    “很简单,我们叶家对农民没有进行过多的苛求,不像其他地主那样,极力的盘剥百姓。”

    蔡邕并不能理解,他是个书生,对于农事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