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温体仁要救人,肯定是在朝堂上想办法,张斌要让其他朝臣都知道,这两个家伙有多坏,只要这些事传到那些朝臣耳朵里,自然会有正直的人跳出来阻止温体仁救人。

    他这样做,有点利用别人的意思,不过,他并没有什么心里负担,这些朝臣,不利用一下又能干什么呢,靠他们,大明迟早要亡,还不如让他们发挥点作用,去跟温体仁斗一斗,好让自己抽身出来拯救大明。

    那么,朝臣们会不会听到这些传闻呢?

    锦衣卫和张斌手下的亲卫加起来足有两万多人,这么多人散播消息,还是很恐怖的,所谓一传十,十传百,大明京城总共才百来万人,也就是说,锦衣卫和张斌的亲卫其实只要找一桌人宣传一下就完事了,他们一人传十来个,就是二十来万了,这二十万人再传给剩下的八十多万人,也就是一波的事情。

    这两天闵洪学和闵梦得成了京城最热门的话题,正过元宵节呢,他们就被抓了,连带还有给他们拜年的四十多个官员也被抓了,这事情本来就是轰动京城的大事,很多老百姓都八卦之火熊熊燃烧,到处打听是怎么回事呢。

    锦衣卫和张斌手下的亲卫站那里一说,立马就会围上来一堆人,尤其是锦衣卫,他们一般都是阻止人议论国事的,但是,这会儿他们自己跑出来说了,老百姓还有什么顾忌,说者口沫横飞,听者津津有味,听完,他们立马就跑去别人面前显摆了。

    这人的记性有时候只有那么好,听一遍就全记住的毕竟不多,有很多人都会忘记点什么,有的人甚至压根就没听清楚,怎么办呢,专门跑去显摆的,总不能说自己没听清,或者说自己忘了吧,反正闵洪学和闵梦得都坏的脚底流脓了,那就往坏里脑补吧!

    于是乎,闵洪学和闵梦得的事越传越邪乎,传到后面,他们已经不是人了,而是恶魔。

    这事情,老百姓都知道了,在京的官员自然也能知道,他们府里总要派人去买菜、买日用品,买胭脂水粉什么的,这些人买东西的时候哪能听不到传闻啊,他们听完传闻一回来,还不得到处显摆啊,传着传着自然就传到当官的老爷耳朵里面去了。

    总之,除开温体仁这一系的阉党余孽被封锁了消息,不知道这些传闻,在京官员几乎都知道了,甚至其他阉党余孽听了都吓得毛骨悚然,这两个家伙竟然这么坏,以前还真没看出来,看样子,这两人不能救,救出来非把自己都害了不可!

    京城百姓就更不得了了,传到后面大家都谈闵氏兄弟色变了,是谁把两个混世魔王给弄京城来的,赶紧弄走啊,我们不要跟贵阳城里的老百姓一样互食完再被杀光啊!

    温体仁和他亲信府邸周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两天这些人府邸周围都有锦衣卫在巡逻,只要他们府邸有人出来,锦衣卫就会有意无意跟上去,如果有谁要跟他们说闵洪学和闵梦得的事,他们都会上去严厉警告一番,莫谈国事!

    这帮家伙有病吧,你们在别的地方谈的口沫横飞,到了这里你来跟我们说莫谈国事!

    当然,锦衣卫凶巴巴的说出一句“莫谈国事”还是很吓人的,还真没人敢冒着抓进诏狱的危险,跟温体仁和他亲信府邸里的人谈闵洪学和闵梦得的事情。

    这种事情,要封锁很久自然做不到,不过,好在,元宵节假期总共也就剩下两天了,两天时间,要不让特定的人知道还是很容易的。

    所以,直到元宵节假期最后一天的晚上,温体仁和他的亲信都没有听到相关传闻。

 第五卷 第三十九章 初上早朝

    骢马五更寒,披衣上绣鞍。全本小说网https://。

    东华天未晓,明月满阑干。

    这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大文学家,永乐朝内阁首辅,《永乐大典》主编解缙对上早朝的描述。

    明朝的早朝在寅时开始,但是参加早朝的官员必须丑时就抵达午门,所以解缙有骢马五更寒的感慨,三更是半夜,五更就是子时五刻,按后世说法就是凌晨零点一刻,也就是说官员过了十二点就要起床,披上衣赶往午门,不然就来不及了。

    张斌起的更早,因为他住在外城,离皇宫足有十多里,而京城又不能打马狂奔,所以,他三更半夜就爬起来了。

    这么早上朝也不知道是几个意思,难道等天亮了再让大家去皇宫上朝就会耽误事吗?

    这会儿他正坐马车里边打哈欠,边抱怨呢。

    这是他第一次上早朝,这么早就爬起来,一时半会他还真有点不适应。

    他原本是不打算今天就去上早朝的,但是,他知道,以崇祯的急性子,今天早朝绝对会处理闵洪学和闵梦得的事,他不想在崇兴寺焦急的等待结果,更不想错过观察温体仁出手的绝好时机,所以,他决定上早朝去!

    马车晃晃悠悠的行进了半个多时辰,终于停下来了,外面张盘轻声道:“大人,西长安门到了。”

    张斌闻言,一把掀开门帘,翻身跳下马。

    一阵寒风袭来,吹得他禁不住打了个哆嗦,这天可真冷啊。

    此时天际还是一片漆黑,借着城墙上火把的微光张斌往四周看了看,西长安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队,一个个官员正依次出示腰牌,给宫门守卫仔细查看,整个队伍行进速度很慢。

    难怪这么早就要过来,每次上朝的官员可有上千,这么一个个慢慢查验过去,没有半个时辰怕是不够。

    他没有上早朝进皇宫专用的腰牌,所以来得早一点,因为要登记,取腰牌,没想到,还有人来得比他更早,这些官员,还真是“勤勉”啊。

    张斌摇了摇头,缓缓向城门走去,他并没有排队,而是直接走向城门洞中守卫登记的位置。

    其实,这些守卫也挺忙,因为每过去一个官员他们就要在花名册上画一下,以供都察院和各科给事中查看,有无在京官员缺席早朝,要是缺席了,那就麻烦大了,都察院的御史和各科给事中都会上奏折弹劾你!

    上千官员花名册足有几十页,能飞快的找到每个官员的名字真不容易,张斌正看着那登记的守卫麻利的划勾呢,一个守卫突然喝道:“什么人,站住。”

    原来,他不知不觉间都走进城门洞了。

    为了不引起崇祯的怀疑,张斌并没有让曹化淳和骆养性给皇城的城门守卫打招呼,所以,这些守卫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他必须走正规的流程,才能进入皇宫。

    正规的流程他也打听过了,就是登记,领临时的号牌。

    他飞快的取出自己的腰牌,递到那守卫跟前朗声道:“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福广总督,张斌,进京述职,特来参加早朝。”

    好长一串官职啊,门洞前排队的官员不由被他报出的职位吓了一跳,虽然他穿着三品文官服,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只是个虚职三品官员,因为他太年轻了,没想到他竟然是个实打实的封疆大吏!

    那城门守卫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他只是仔细看了看腰牌,随后便回头看了看正在登记的总旗,那总旗抬头看了一眼,随即便低头道:“等一下。”

    这个等一下是叫张斌等一下,也是叫经过城门的官员等一下。

    当然,如果张斌只是个七品县令的话,那就是张斌一个人等,等其他官员进完了,再给他发腰牌。

    只见那总旗飞快的抽出一张尚有一半是空白的花名册,刷刷刷记下了张斌的官职和姓名,随后又掏出一张腰牌看了一下上面的编号,又在花名册上记了一下,这才递给旁边那守卫,并对张斌道:“离京前来归还。”

    张斌双手接过腰牌,道了声谢,随后便走到官员队伍的最后面,跟着排起队来。

    这会儿人还不多,他前面总共才十多名官员,不到一炷香时间,他便经过门洞,进入皇城。

    他默默的随着前面的官员穿过承天门,经过六部值房来到午门前,随后便找了个位置,独自站那里等候起来。

    这时候午门前已经聚集了上百名官员,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正聚在一起低声聊着什么,没人来跟他打招呼,但是很多官员都假装不经意的瞟了一眼,把他的长相记在心里。

    这会儿聚在一起的官员大多在聊闵洪学和闵梦得,但也有人偶尔提起他,这么年轻的封疆大吏自然要跟相熟的官员介绍一下,让他们看清张斌的长相,不出意外的话,这张斌以后绝对是内阁大学士级别的朝廷重臣!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午门前的官员越来越多,张斌看到了徐光启,也看到了毕懋良,但是,他并没有过去打招呼,崇祯对结党营私十分反感,凡事还是小心为妙。

    他没跑去跟别人打招呼,却有人跑来跟他打招呼了。

    只见一个胡子花白,满脸浮肿,眼眶乌黑的老头从靠近午门前的位置走过来,对着他拱手道:“敢问可是福广总督张大人?”

    张斌莫名其妙的看了他一眼,这谁啊,不认识啊,都快成熊猫眼了,明显的操练过度啊,都这么大年纪了,也不知道是在衙门里操劳过度呢,还是在家里操练过度呢。

    他有礼貌的回礼道:“正是,正是,不知道这位大人是?”

    人家穿着从一品的袍服呢,也不知道是哪位大佬,可不敢随便得罪。

    没想到那老头竟然郑重的给他鞠了一躬,随即拱手道:“老朽毕自严,一直想找机会当面感谢张大人,却一直无缘会面,今天终于遇上了,多谢张大人对舍弟的救命之恩。”

    毕自严,明末仅有的几个能臣干吏之一,他的才能不下于袁可立,不过,因为他是主管大明财政的,所以,并没有袁可立那么出名,但是,他对大明的贡献却一点都不下于袁可立。

    可以说,崇祯朝的财政能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坚持十余年,靠的全是他,他一死,崇祯朝的财政就崩溃了,要是有他精打细算,崇祯也不至于最后穷的跟大臣借钱!

    他之所以穿着从一品的袍服,正是因为他在崇祯二年,皇太极偷袭京城时,连续一个多月没睡觉,为四十万勤王大军调集粮草,最后,皇太极退走了,他也累得头肿的跟粮斗一样,吐血不止,崇祯感动异常,晋升他为太子太保。

    这样一位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名臣,张斌内心是十分崇敬的,他连忙回了一礼,恭敬道:“毕大人客气了,我也只是恰巧查抄了几个贪官,抄没了一点银子,不敢居功,不敢居功啊。”

    毕自严赞许道:“你可不是恰巧查抄了几个贪官,你剿灭海盗,整饬官场,开拓互市,成绩斐然。说句不好听的,满朝文武都在一个劲的问我要钱,唯有你在一个劲的给我送钱,能有张大人你这样的能吏,大明幸甚啊!”

    这话说的,张斌都有点脸红了,他不好意思的道:“毕大人,过奖了,过奖了。”

    毕自严见着张斌之后,仿佛相当高兴,他热情的道:“张大人,你是第一次来上早朝吧。”

    张斌尴尬的点头道:“是啊,毕大人,你这都知道啊!”

    毕自严禁不住笑道:“哈哈哈哈,我当然知道,你站的位置不对啊,你可是正三品大员,站这后面干嘛,等下排队的时候你跑都跑不及,哈哈哈哈。”

    张斌惊讶道:“啊,排队。”

    毕自严含笑点头道:“是啊,午门鼓敲响,文武群臣都要排队相侯,来,时候也不早了,我带你到前面去。”

    这事真的有点尴尬了,他竟然忘了问自己该站什么位置了,还好,这里有个老朝臣引路,他偷偷请教道:“毕大人,我应该站什么位置啊。”

    毕自严边领着他往前走,便摇头晃脑道:“你的正职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兵部侍郎,都是正三品,但是,兵部侍郎是虚衔,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才是真正的正职,所以,你应该站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后面。”

    都察院左都御史都是谁啊,他真不认识,不过毕自严都往前走了,他只能硬着头皮跟上去了。

    他们这一通聊,可把满朝文武给惊到了,这会儿朝堂可没有太师、太傅、太保等正一品文官,毕自严这个从一品的太子太保等于就是朝堂上品级最高的文官了,虽然他没有入阁,但是在满朝文武中影响力并不比内阁大学士低。

    这么一位朝廷重臣竟然拉着个小伙子聊的热火朝天,浑然忘了这里是午门外了,这小伙子谁啊?

    正好,刚有人在皇城门口听到张斌报官职了,张斌进来的时候,也有人忍不住给相熟的同僚介绍过,知道他官职的人还是不少的,所以,张斌的官职很快便在所有官员中传开了。

    “嘶”,场中吸气声不断,这么年轻的两省总督!

    张斌倒没注意这些,他正使劲在想都察院左都御史是谁呢,至于右都御史就不用想了,那一般都是哪个衙门大佬兼任的,估计也不会站都察院那一块。

    他想了一阵,还是没想出来,不过,也不用他想了,因为已经到地方了。

    毕自严笑眯眯的跟一个青胡子老头打招呼道:“曹大人,这位就是你手下的左副都御史张斌张大人。”

    那青胡子老头微笑着拱手道:“张大人,你可算是回来了。”

    张斌这个尴尬啊,在都察院挂职四年了,连都察院老大都不认识,他只能微笑着回礼道:“曹大人,抱歉,抱歉,下官在福广瞎忙了几年,一直没有时间来觐见。”

    其实,他去年过年的时候就在京城,不过,那时候皇太极打过来了,京城都乱套了,各衙门官员都被拉去组织城防去了,再说了,他一直忙着打仗,也没时间到处拜访。

    都察院左都御史叫曹于汴,也是个刚正不阿的倔老头,原本他在历史上也被阉党余孽牵连进袁崇焕一案,被迫辞职了,这会儿倒因为张斌救了袁崇焕幸存下来了。

    他是那种任人唯贤的官员,张斌的能力他也早有耳闻,所以,他对张斌相当的客气,张斌这一道歉,他连忙摇头道:“没关系,没关系,你肩负重任,总督福广,理应以公事为重,不用专门跑来看我这老头子。今天这不就见过了吗,来站这边,站这边。”

    张斌连忙朝他指的位置站过去,但是,刚一站过去他就愣住了,因为那里站着一个老熟人,黄承昊!

    曹于汴一看他呆愣的样子,以为他是因为不认识人而尴尬呢,连忙一拍额头介绍道:“哎呀,老了,老了,你看我这记性,都忘了给你介绍了,这位是左副都御史黄承昊黄大人,这位是右副都御史张捷张大人。”

    都察院左都御史只有一个,但是挂职的右都御史和左右副都御史和左右佥都御史却很多,一般都是巡抚总督之类的,这黄承昊和张捷算是专职的副都御史,并不是在都察院挂职,而是在都察院管事。

    这俩人其实张斌都很熟悉,黄承昊不用说,他都以独眼龙兵痞的身份威胁这货干翻两个吏部尚书了,这张捷他也着人调查过,因为他是温体仁的亲信,专门给温体仁弹劾异己的。

    这两人自然不认识张斌,但是,他们看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左都御史曹于汴都对张斌这么客气,自然不敢怠慢,两人都是连连拱手,着力吹捧,热情的不得了。

    张斌连忙频频拱手还礼,假假意思和他们寒暄起来,聊着聊着,黄承昊突然疑惑道:“张大人,我们好像在哪见过啊,跟你说话,感觉特别亲切?”

    张斌闻言,错点晕倒,还亲切呢,我要是带个眼罩,再把脸抹黑,非吓得你打哆嗦不可,他连忙打了个哈哈,将话题引开。

    众人低声聊了一阵,午门上突然响起一阵鼓点,所有人立马收声,开始排队,张斌硬被黄承昊和张捷让到了副都御史的最前面,紧随曹于汴站着。

    他这会儿也没管这么多,因为他正小心留意着早朝的流程呢。

 第五卷 第四十章 状元郎对奸相

    午门一通鼓响,文武百官分左右列队。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午门二通鼓响,文武百官肃立。

    午门三通鼓响,开左右阙门和左右掖门,锦衣军校入宫摆仪仗。

    这午门可不光只有一个门,午门的城门楼下有五个门。

    正中的大门称为御道,只有皇上能从这个门出入。

    御道两边是左右阙门,供当值锦衣卫将校出入。

    左右阙门两边角落里的左右掖门才是供文武百官出入的。

    此时,文武百官已经在左右掖门前排成长长的队伍,文官在左,武官在右,没有任何人喧哗,午门外一片肃静。

    不久,寅时到,午门的城门楼上响起钟声,文武百官依次从左右掖门进入皇宫,过金水桥,穿过太和门,来到太和殿前的广场。

    这个时候,就要分品级站列了,太和殿前台阶三级,周延儒、温体仁等内阁大学士直接上了第一级,毕自严、曹于汴等六部尚书、各大衙门主官直接登上台阶第二级,张斌则在黄承昊的推动下,直接登上了台阶第三级。

    这第三级很宽,所有三品官员都站在这一级,而三品一下的就只能分列广场左右了。

    张斌很尴尬的发现,他竟然站在第三级文官的第一位,这就比较操蛋了,第一次上朝就站这么个显眼的位置,他只想躲在后面偷看来着。

    不管他愿不愿意,也位置也站定了,不久一阵乐曲奏响,崇祯在一众太监的簇拥下来到太和殿大门前,坐在了华盖下的龙椅上,一阵鞭响百官跪下,磕头山呼万岁,张斌跟着跪下来,磕了三个头,合着节奏山呼了一气,然后又跟着站了起来。

    紧接着,一个鸿卢寺礼官走到一层台阶正中高唱道:“有事具奏章,无事退朝。”

    退朝当然是不可能退的,这会儿才刚开始呢,他这话只是个流程而已,他刚一退入班列,立马就有大臣从各自的班列中走出来,走到正中,跪在地上,捧着奏章,大声奏报起来。

    张斌注意到,奏报并不是用的平时说话的语气,而是直接读奏章上的内容,文绉绉的,听着感觉别扭的很。

    这个时候,崇祯都会根据奏报的内容给出一定的答复,有时候也会询问相关的官员具体情况。

    就这样奏对了将近一个时辰,张斌感觉腿都站的有点僵直了,奏对环节终于结束了。

    这个时候,一般鸿卢寺礼官会再次走到一层台阶正中高唱道:“有事具奏章,无事退朝。”

    这话的意思就不能理解前一句了,而是要理解后一句,无事退朝。

    但是,今天奏对完毕,鸿卢寺礼官并没有马上站出来高唱,反而是崇祯咳嗽一声,威严道:“闵洪学和闵梦得的事想必大家也听说了,这两人竟然是阉党余孽,朕真是没想到啊,竟然欺瞒了朕三年之久,很不错。朕已经将他们打进诏狱,也不用三法司会审了,今天大家就议议这两人该怎么处置吧。”

    崇祯的意思,我都关进诏狱了,煎炸烹炒,你们看着办吧。

    按他的意思来,最少是砍了,大家商议一下是千刀万剐还是诛灭九族吧!

    一般这个时候,群臣都会惊恐,总有那么一些人出来请求皇上法外开恩,轻点弄。

    但是,这次,群臣大部分都露出理所当然的表情,没几个打算求情的,因为从传闻来看,这两个家伙简直就不是人,千刀万剐都是轻的了,诛灭九族那是罪有应得!

    当然,这个时候下面的人还不能开口,先要有内阁大学士出来起个头,下面的文武百官才能发表意见。

    整个太和殿外,一片寂静,内阁首辅周延儒眼观鼻、鼻观心,站在那里跟个菩萨一样,一声不吭。

    他心里其实在幸灾乐祸:“关我屁事,反正是温体仁的狗,千刀万剐也好,诛灭九族也罢,让温体仁这家伙去操心吧。”

    其实,满朝文武大多都知道这两个家伙是温体仁的狗,但是,却没人敢攻击温体仁,因为温体仁太毒了,攻击他的人,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好生生站在这里的,最少都是罢官削籍,入狱的,被杖死的,被砍了的都有一大把了。

    这时候,朝臣基本都一个心思,我们可以不攻击你温体仁,但也仅限于你温体仁。

    大家也不是傻子,攻击一次挂掉一批,找死也不用这么去找,所以这会儿朝堂已经达成一种默契,只要温体仁不咬人,就没人咬他。

    闵洪学和闵梦得这两个就不一样了,这两太不是东西了,比温体仁都坏,这种祸害绝对不能留。

    现在就看温体仁怎么说了,他要是同意把这两人拉出去砍了,那就算了,大家就不做声了,如果他还想给这两人说好话,让皇上从轻发落,那么,朝堂上那些嫉恶如仇的二愣子绝对会跳出来跟他刚!

    温体仁也知道,这个时候,他必须站出来,为闵洪学和闵梦得说好话,不然,以后就没人跟他混了。

    当然,今天的事,他早已经筹划好了,崇祯的心思他摸的很透,他也知道今天崇祯会迫不及待的要处置闵洪学和闵梦得,两人可都是六部尚书,崇祯虽然有些武断,但是,他并不是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