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翠花闻言,直接把扫帚一放,催促道:“小云,小凤仙,快,把手洗洗,马上吃饭了。”

    说罢,她便疾步往外走去。

    不一会儿,外面便传来张翠花的招呼声,叫他们去后院吃饭。

    张斌闻声从书房转出来,领着小云和小凤仙往后院走去。

    此时,后院大堂中已经摆好了一张八仙桌,桌上摆了一桌的斋饭,张翠花正在那里招呼老夫人黄氏和陈盈盈姐妹就坐呢,谢正刚却是不在。

    张斌走进去,在黄氏身边坐下来,随后便忍不住问道:“小六叔呢,怎么不一起吃啊?”

    张翠花摇头道:“不用管他了,外面还有一堆人一堆车等着他去安置呢。”

    其实,谢正刚也是在避嫌,因为这里面除了张斌,其他全是女人,张斌跟她们一起吃饭自然没问题,他却有点不合适,所以他干脆借机出去吃去了。

    张斌这个郁闷啊,这一桌七个人,就他一个男的,叽叽喳喳的聊的那叫一个欢啊,他都不知道怎么插嘴。

    还好,黄氏还是很着紧这个儿子的,才吃了几口,她便忍不住问道:“五姑娘,你考虑好在哪里安家没?”

    张斌摇头道:“这个我还没考虑好呢。”

    黄氏闻言,直接拍板道:“那正好,过几天老四就过来了,干脆让他去找个大点的院子,我们一家人住一起得了。”

    张斌好奇的问道:“四哥不是在忙生意吗,他过来干嘛?”

    黄氏隐晦的道:“你二叔的族弟生意越做越大了,福建那边的货已经不够他做买卖了,我们准备在南直隶这边进的货。”

    张斌闻言一愣,二叔的族弟不就是郑芝龙嘛。

    这会儿,他貌似已经开始发展壮大了,等颜思齐一死,他就是东南沿海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了!

 第二卷 第十一章 置府邸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以限制平民百姓的流动。(全本小说网,https://。)

    在明初这种严厉的控制政策确实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比如,有史料记载,曾有一农户,因祖母急病外出求医,走的时候太匆忙,竟然把县衙开的路引给忘在家里了,结果被常州吕城巡检司查获,准备送法司论罪。这事都惊动了明太祖,最后明太祖法外开恩,这农户才免于治罪,可见,明初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平民基本没有流动的自由,想外出经商或务工都相当的麻烦。

    那么在如此严密的户籍制度控制下,明朝的商贸活动为什么反而兴盛起来了呢?

    其实,这主要还要归功于明初实施的另外一项制度,开中制。

    所谓开中制,简单的说,就是商人自费把内地的粮食、布匹,茶、豆、麦等生活物资运到边防,卖给当地驻军,然后官府用盐引补偿,运多少物资,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让商人赚取食盐的差价。

    开中制的由来,则源于大明九边后勤补给的问题。

    明朝洪武时期为了防卫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明太祖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

    这样,朝廷减轻了九边补给的负担,山西商人则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这就是开中制的由来。

    可以说,开中制的施行,为明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耗费军粮马草无数,但是没有造成汉武帝时期那么极端的民怨沸腾的局面,开中的功劳是无与伦比的。

    大明朝廷尝到了开中制的甜头,于是便慢慢将开中制推广开来,到了后面,凡是有驻军防守的地方,商人都可以运送粮草等物资过去,以换取盐引。

    这样一来,就给大明商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为商人向边关运送的不一定是粮草等物资,他们获得食盐之后,到处贩卖的也不光是食盐。

    随着开中制的推广,大明商贸活动逐渐繁盛,各地商贩也随之发展壮大,比如最开始得利的晋商,史料就有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当然,随着开中制发展起来的不止有晋商,也就是山西商帮,还有山东商帮、徽州商帮、江右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等等等等。

    而作为金陵曾经的帝都和大明水陆转运中心,发展更是迅猛无匹,大明正德朝的《江宁府志》记载金陵的商业铺行就有104种,而且每种行业还不止一户,其中“糖食铺户约有三十余家”,金陵商贸之繁盛可以想见。

    张斌的三哥张三和四哥张军正是福建商帮中有名的“东盛堂”两大掌柜,这东盛堂原本为福宁州黄氏所独有,主要从事与东瀛的海外贸易,在福建的月港和广东的澳门都有分号,规模不算小,但也不能算大,在福建商帮中只能属于敲边鼓的小角色而已。

    但是,自从大金所的张成德、郑之远等人秘密参股之后,东盛堂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到现在,已经成为福建商帮中有数的大商号之一。

    张斌已经知道他母亲黄家就是做生意的,他三哥和四哥也在跟着做生意,但是,他却不知道他三哥和四哥具体在做什么生意,更不知道东盛堂商号的规模已经大到吓人。

    毕竟这时候经商怎么说都是贱业,跟做官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谁没事到他面前来显摆自己生意做的有多大啊,那不是有病吗!

    不过张斌倒不歧视经商,相反,他对经商还十分的重视,因为他知道,要纯靠农田税赋来拯救大明是不现实的,必须开源,也就是增加其他收入来源,而经商,特别是海外贸易,正是开源的重点所在。

    这不,他四哥张军一来,他立马借口为自己的府邸把关,硬要跟着张军去找房子。

    这种事情,当官的一般都是安排亲戚或者亲信去做的,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竟然亲自跑去找房子,他这也算是奇葩了。

    张斌的四哥张军应该说是五兄弟里面长的跟他最像的,同样英俊潇洒,同样文质彬彬,两人站一起,绝对没有人怀疑他们是兄弟,不像他大哥和二哥,那两个肌肉男跟他站一起,简直就跟老鹰抓小鸡一样。

    不过张军的文气与张斌的文气还是有区别的,两人只要一开口,别人立马就能看出不同来。

    因为张斌的文气是从四书五经中熏陶出来的,一开口的是文绉绉的官话,可谓出口成章;而张军的文气却是从账本商契中熏陶出来的,一开口就是争斤论两,讨价还价,可谓满嘴铜臭。

    张军因此有点自悲,在他这个五弟面前甚至都不敢怎么说话,张斌对他这位四哥却是相当的欣赏,换成后世,这位可是商界精英!

    这不,从找房子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来,张军经商经验之丰富。

    如果让张斌去找房子,那只能毫无头绪的满城乱转,张军却不一样,他并没有急着去转,而是让手下人先去打听整个金陵的商业布局,待打听的差不多之后,他立马锁定了内城正阳门外,秦淮河畔这块繁华之地。

    选这块地方可是有讲究的,因为进正阳门不远就是六部衙门,首先张斌去衙门办事方便。

    另外,他自己进货也比较方便,因为正阳门左边的聚宝门和三山门外,莫愁湖畔,正是有名的宁绸出处,而正阳门右边的朝阳门外,孝陵卫一带,正是有名的卫绒出处,而宁绸和卫绒正是他要在金陵采购的主要货物。

    大致方位确定以后,张斌便穿着便装和四哥张军一起坐着马车出发了。

    一出正阳门,一片繁荣的商业市场便映入眼帘,店铺栉比,街巷纵横,行人车马,肩摩毂击,满目琳琅的大型招牌挂的到处都是,什么“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立记川广杂货”、“福广海味发客”、“川广贵德森字号”等等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张斌着实被眼前的盛况吓了一跳,这一片繁华景象,哪里看出一点即将亡国的征召!

    他这段时间基本都在熟悉兵部事务,同时派人找寻曹化淳、毕懋康和戚家军将领的住处,这街他还真没出来逛过。

    不过,这次他也不是来逛街的,而是来看房子的,所以,他虽然被眼前的繁华所震惊,却没有时间去考虑金陵此处为何如此繁华的原因。

    张军果然是经验丰富,他早就找好了卖房的掮客,在正阳门外等着,这一路,只要赶着马车跟在掮客后面慢慢看就行了。

    张斌原本还在头疼,买座多大的房子好呢,如果买小了,这一家人住在一起就挤的不行了,如果买大了,又超出了他俸禄能承受的范围,难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带来麻烦。

    这里可不是平阳,在平阳他可以当家做主,没人会怀疑他的钱怎么来的,在金陵,如果你拿着一个月十几两的俸禄突然买栋几百两的房子,不被人怀疑才怪。

    不过,看了几家之后,张斌的疑虑就没有了,因为他四哥张军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带他去选的都是那种成片的多户住宅。

    所谓成片的多户住宅就是一片连在一起的住宅,内部是相通的,但却不共用一个门户,如果单从一个门户看,并不显得多大,如果整体看,那就大的吓人了。

    这金陵怎么会有这种人家呢,建的住宅就好像是专门给张斌定制的一般。

    其实,这个跟张斌一点关系都没有,之所以有这样的住宅,主要还是因为明初朝廷的禁令,严禁平民之厅房超过三间,即使是富户豪商,虽有房屋数十所,毗邻链接超过数十亩,但每所厅房之数都不敢超过三间。

    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禁令已经不是很严,但民间住房仍然不敢太过逾制,一般大富大贵之家单个门户最多也就八九间厅房,基本都是建成数户,在中间暗自连通。

    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专门给张斌定制的,而是因为朝廷禁令而形成的一种建筑习俗。

    最后,张斌和张军商量了一下,买了个田字形的豪宅,看上去是四家,其实是一家,占地足有数十亩,四边都开了门户,每户都是三进八九间大房。

    这种豪宅如果是在金陵的内城,单独一个门户都得五六百两,根本就不是张斌现在的俸禄可以承担的,但是,在外城这种住宅却不是很贵,四户加起来才八百两,也就是说,单独一户才二百两,加上灰色收入,张斌能买下来倒也不奇怪。

 第二卷 第十二章 曹化淳

    曹化淳,天津卫武清县人,自幼家境寒微,家中共有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同样是五兄弟,同样是家中的老幺,曹化淳的命运却和张斌截然不同,因为他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他还很小的时候,三哥化富和四哥化勤便相继在饥寒交迫中夭折,为了赡养亲人,他十二岁的时候便参加了太监的遴选,最终“有幸”被选中,阉割之后进入宫中。

    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后来更是被有幸选为五皇孙朱由检的伴侍,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伴伴。

    如果一切顺利,待得五皇孙朱由检继位,他便可以晋升为大伴,权倾朝野。

    可惜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天启元年,时为皇五弟的朱由检还未被封为信王,宫中被王安提拔起来的一位管事太监魏忠贤为了上位,竟然将他的恩人王安给害死了,而他作为王安的亲信也被魏忠贤逐出京城,发配到南都金陵待罪。

    此时,他来金陵已经将近五年了,由于是待罪之身,他完全没了俸禄,连当初进宫养家的理想都无法实现了,他只能从宫中顺点免费的纸砚,写些字画,拿去寄卖,换点酒喝,借以浇愁。

    这天,他寄卖的字画又售出去几幅,勉强能谋一醉,他便迫不及待带着个小太监来到了宫门外,秦淮河畔,会同桥边的集贤酒楼,点了一碟五香豆鼓和一碟糖蒜,又要了几壶最便宜的大麦冲,慢慢喝将起来。

    这集贤酒楼虽然号称酒楼却不是什么高贵之所,这会儿金陵城里饮酒成风,平民百姓饮酒作乐又或以酒宴客的也大有人在,这集贤酒楼正是面对底层平民百姓的廉价酒楼,除了楼上的雅座,一楼大堂中坐饮的大多是贩夫走卒之类的底层百姓。

    酒至微醺,曹化淳又忍不住感慨起来,他看了看一边拿着个糖蒜吃的津津有味的小太监,叹息道:“承恩,委屈你了,当初你要不跟着我,也不会一并被发配到金陵来,要是能留在宫中,哪怕是打个杂,日子也不会过的如此清苦。”

    这小太监正是王承恩,他跟皇五孙朱由检差不多大,所以被曹化淳带去陪朱由检玩耍,结果,也殃及池鱼,被发配到金陵来了。

    王承恩人如其名,是那种特别感恩的人,他并没有怨恨曹化淳连累他发配金陵,反而安慰道:“恩公,您快别这么说了,当初要不是您照顾,我还不知道被欺负成什么样子呢,现在这样也好啊,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每天还可以跟着恩公学文习武,比在皇宫中尔虞我诈强多了。”

    王承恩这会儿年仅十五岁,却能如此知书达理,曹化淳不由惋惜道:“唉,真是可惜了,以你的资质,不管跟了哪个主子都能出人头地,现在却跟着我在这里受苦,唉。”

    王承恩还待安慰,一个身着鸦青色直身长袍的年轻人突然走上前来拱手道:“敢问可是止虚先生?”

    曹化淳道号止虚子,所以字画上留名皆为子虚,叫他子虚先生,肯定是买过他字画的人。

    他上下打量了这年轻人一眼,服色明艳,用料考究,这肯定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因为朝廷对衣服颜色和用料是有严格规定的,没点身份敢穿成这个样子,那可是犯法的。

    对方是什么身份呢?

    曹化淳一时半会儿也摸不透,只得站起来拱手道:“先生不敢当,不知这位大人找杂家有什么事。”

    他这话就很明显了,没看见我穿着太监的常服吗,还叫我先生,你这什么意思啊?

    那年轻闻言,立马微笑道:“我也不是什么大人,是我们大人请你上楼一叙。”

    如果是在京城,哪怕他只是个小小的管事太监,也可以不甩什么大人不大人的;但是这里是金陵,而且他还是待罪之身,不管什么大人,他都得罪不起。

    得罪不起,那就去看看吧,曹化淳只是略微犹豫了一下,便交待王承恩道:“承恩,你先在这里坐着,等下我来付账。”

    说罢,他抬脚便要走。

    那年轻人却是继续微笑道:“还是一起吧,帐我已经付过了。”

    曹化淳闻言,只得招手道:“那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两人就这么跟着那年轻人来到二楼,但是,刚到一个雅座的门口,曹化淳脸色瞬间就变了。

    因为门口还站着三个年轻人,服侍虽然普通,一个个却强壮的很,一看就是练家子。

    他这会儿才反应过来,貌似下去叫他们的年轻人也相当强壮,难道是锦衣卫!

    如果是锦衣卫,那就完了,肯定是魏忠贤派来收拾他的。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连王公公都栽那畜生手里了,他是不可能躲得过去的。

    想到这里,曹化淳回头看了看身后的王承恩,随即长叹一声,大步走进雅座中。

    没有想象中的乱刀加身,更没有满屋子的锦衣卫,雅座中只有一个满脸英气的年轻人和一桌丰盛的酒宴。

    这又是什么意思,难道还有什么事情要审问不成?

    张斌见曹化淳进来了,连忙站起来热情的道:“子虚先生,来,请坐,请坐。”

    曹化淳并没有坐下来,反而满脸不屑的问道:“你京城来的?”

    张斌这个奇怪啊,曹化淳怎么知道他是京城来的?

    不过,这会儿他正千方百计想博取曹化淳的好感呢,自然不能对人家的问题充耳不闻。

    他想了想,便微笑道:“可以这么说。”

    曹化淳闻言,立马满脸悲愤道:“魏忠贤这个奸贼,终于想起杂家了吗?”

    张斌一听这话,总算是明白了,原来曹化淳以为自己是魏忠贤派来杀他的!

    这个误会有点大啊,他装作吃惊道:“魏忠贤?先生怕是误会了,我只是想向先生请教一下书画技艺,跟那奸贼一点关系都没有。”

    曹化淳闻言,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呆了半晌,他才难以置信的问道:“你,你是什么人,东林党吗?”

    张斌自然不是东林党,他之所以跟着曹化淳叫魏忠贤奸贼,只是为了拉近两人的关系而已。

    他见曹化淳这副样子,连忙解释道:“我不是什么东林党。”

    曹化淳还是有点难以置信的问道:“那你怎么敢这么称呼那奸贼,不怕死吗?”

    这不是为了博取你的好感嘛,张斌心道,当然,他不会这么说,他装出正义凛然的样子,无畏的道:“这有什么,凡是正义之士都看不惯那奸贼所为,叫他奸贼怎么了,他本来就是个奸贼。”

    曹化淳闻言,大赞道:“好,好个正义之士,来,杂家敬你一杯。”

    说罢,他竟然主动拿起酒壶给张斌倒了杯酒,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随即便举杯道:“来,干了。”

    张斌这个兴奋啊,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博取了曹化淳的好感,他毫不犹豫的拿起酒杯和曹化淳一碰,随即便一口干了杯中酒。

    所谓酒品既是人品,曹化淳见张斌这么爽快,眼中不由露出欣赏的神色,这小伙子不错,满身正气,豪气干云,值得一交。

    他一口干了杯中酒,随即便招呼王承恩坐下来,一点都不见外。

    张斌见状,连忙招呼他们吃菜,随即又主动拿起酒壶给曹化淳倒起酒来。

    或许是憋屈的太久,需要找人倾诉,又或许是曹化淳一眼就看上了张斌这人品,几杯酒下肚,他便将张斌当成了无话不谈的至友,毫不避讳的大骂起魏忠贤的奸贼行径来。

    张斌也是豁出去了,反正这里是金陵,他就不信魏忠贤还能将锦衣卫密探散布的到处都是,骂就骂吧,骂的越欢,证明你越把我当朋友!

    曹化淳兴许是喝多了,从头到尾,把魏忠贤进宫后的所作所为数落了个遍,骂的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啊。

    后世有很多人竟然在以讹传讹,说什么曹化淳给魏忠贤说好话,让崇祯皇帝帮魏忠贤重修陵墓,不说崇祯末年曹化淳早已告老返乡,根本就不在京城,就以曹化淳的人品而论,他也不可能会帮魏忠贤说话。

    要知道曹化淳可是王安一手栽培起来的亲信,就凭魏忠贤害死王安这一点,他就已经和魏忠贤势同水火了,再加上魏忠贤把他都发配到金陵来了,两人的矛盾更是不可调和了。

    后面还有史料记载,曹化淳负责处理阉党冤案,光是平反昭雪的案子就有两千余件,他要真认为魏忠贤是什么好人,就不会如此不留手。

    还有从钱谦益和温体仁的斗争中也可以看出来,曹化淳对王安的感恩之情和对魏忠贤的痛恨。

    就因为钱谦益曾给王安写过碑文,曹化淳便毫不犹豫的站在了钱谦益这边,就因为温体仁启用阉党余孽,曹化淳便毫不犹豫的向崇祯皇帝进言,把温体仁这个当了八年内阁首辅的权臣给撸了。

    这样的人到头来还会给魏忠贤说好话,简直是千古奇谈!

 第二卷 第十三章 至交

    集贤酒楼和张斌第一次见面,曹化淳喝醉了。(全本小说网,https://。)

    心中的悲愤积压了五年,无处倾诉,这天终于找到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对象,一朝全吐露出来,他感觉浑身都轻松多了。

    他甚至还和张斌聊起了自己的兄弟,正好,张斌也是兄弟五个,也是老幺,两人聊起家人都有共同语言,他顿时感觉这个张斌更为亲近了。

    喝到后面,他已经记不清自己说了些什么了,他感觉,张斌这个人很不错,满身正气,豪气干云,更重要的,没有一点官架子,对待他这个待罪的太监没有一点歧视。

    甚至当自己提起恩公王安的时候,他还异常的敬仰,对恩公王安推崇备至。

    人,要遇到一个知心朋友很难,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遇不上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

    当然,曹化淳并不是那种头脑发热的莽撞之辈,两人才见一次面,他不可能一下就把张斌当至交,他只是觉得,张斌是那种可以引为至交的人。

    特别是在这种时候,他被发配到金陵,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的内心是极度彷徨的,他,需要一个至交,哪怕对方什么都不做,能时常来听他发发牢骚也是好的。

    王承恩对张斌的印象也很好,这位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从五品的官,已经不算小了,却一点架子都没有,甚至对他这个小太监都异常客气,经常亲自给他夹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