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乌江战纪-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夫人多方哄劝,红儿瞌睡一来,睡到天亮。

    一觉醒来,如换了人间,锦衣玉食,奇珍异玩,哪是家里能比,不数日,这红儿便乐不思蜀了。

    问他哪里人氏,出生年月,不能细说,问他名字,只说叫“红儿”。

    樊轸夫人道:“看他脸儿红润比过常人,因此叫红儿。若是仍叫红儿,他父母寻来,也不好说,不如取名为樊鸿,小名云彤,意思还是一样,更意为云中下来的红面孩儿。”

    樊夫人把红儿好生养在府中,见其虽是调皮捣蛋,却是最听她的话,长得又比同龄小子高长,更是欢喜,视为亲生骨肉。

    稍长,这小子极喜欢习武,自以为武功了得,到处惹事生非。

    樊云彤约六七岁时,巴国大夫相淮从江洲到枳都,因与樊轸有旧交,到樊府中家宴,见了此子,道:“此子似虎非虎,似鬣非鬣!”

    樊轸道:“此话何意?”相淮缄口不语。

    樊轸大疑,暗道:“难道拣回来个灭门之祸”。

    相淮素有善于看相之名,笑道:“将军不必吃惊,我之意是:此子将来是个大器。”樊轸方才放心。

    相淮又道:“可惜其面如枣,其性如火,若不抑之,有早夭之兆。”

    樊轸避席谢道:“素闻大夫高明,果然言中:此子就是性情暴燥之极,稍不如意,便生事端。请大夫指教。”

    “只需多习老子之学,平其心气则可。”

    送走相淮,樊轸将相淮之言说与夫人,夫人喜道:“我早说他将来定有大出息。请一老子学说的夫子,多加管教就是。”

    樊轸道:“谈何容易?休说懂老子学说,就是懂中原文字的,也不多见。我失计较了。”

    夫人笑道:“你枉为将军,不明地形。枳都是个大渡头,来往客商云集,让你的水师注意便是。”

    樊轸多年来感觉最麻烦、最无奈何的就是夫人时常发无名之火,见这小子是颗她的顺心丸子,着意将就她,况且这小子多在书房,少在武场,也可尽量避免与小妾生的两个儿子打架割裂,引发两位夫人间的宿怨,两头受气,这样两全齐美的事情,何乐不为?于是多方延请老师,皆不如意。

    两月之后,从楚国来枳都一位老夫子,自称姓彭,名潭,字静水,是灵山十巫中巫彭后人;本是生长于蜀国,游学多年,老来还乡,自称是老子的再传弟子。

    听他自吹学识渊博,樊轸高价请为老师。

    这老师进了樊府,献上一幅红木刻的《老子骑牛图》,自称图上有老子亲笔所题的字迹,十分宝贵,也不知他是不是制作赝品的鼻祖之一。

    樊轸大喜,专开一间书房,供儿子读书,将《老子骑牛图》悬挂于书房正中位置。

    彭夫子心中窃喜,以为谋了个好差事,待到开始上课,才明白摊上这个学生是做老师的悲哀。

    书房里或是似有瞌睡虫一样,这学生一进书房,不是呵欠连天,就是无精打采;或是如有好动虫一般,不是搔头,就是挠背,一时也不能安静。

    后世有学者研究说怀疑樊云彤有被现代医学称为多动症的疾病,只是程度不清楚。

    樊云彤勉强给了彭夫子一天的面子,第二天坐如针毡,第三天一忍再忍。

    第四天上课之时,先照例拜了老子像,听写生字,本就掰起手指可数的几个字,不缺胳膊就是少腿。

    彭夫子怒道:“没见过你这样的学生!就是条犬,教了三日,也划得圆个圈圈了!简直是侮辱先师!”

    彭夫子一气之下,拂袖而起,径直去见樊轸,恰好樊轸当天因烦心事未去军营。

    说了原由,彭夫子道:“老夫无能,再也没有脸面教下去了,请将军另请高明。”

    樊轸强忍怒火,再起身施礼,道:“彭子不必如此,我这就剔打他。”

    “将军,老夫斗胆多言,公子实在与诗书前半生无缘,后半生无份,不必再对牛谈琴。还是因材施教为妥。”

    “请回房歇息,我找他来。”

    请师不易,樊轸当然想挽留,送走彭夫子,怒气不消,令人叫来樊云彤,狂骂一顿。

    樊夫人得知,也将红儿提去狠狠教诲一通。(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016章 红儿放怒火

    (全本小说网,。)

    当天半夜,夜深人静,子夜时分,正是风高月黑夜,杀人放火时。

    樊云彤越想越恨那老夫子,恶向胆边生,怒从心底起,想到:“我去把那老儿的木像燃了,看你还让我拜哪个,还让不让读书!”

    樊云彤打定主意,悄然起塌,偷进书房,找来火种引燃《老子骑牛图》,心安理得回到房中睡觉。

    将军府中值班数人,正在巡夜,突然见书房中火起,不一时火光冲天,大喊:“起火了!起火了!”

    众人被惊醒,急来救火,左邻右舍也急来帮忙,才将大火扑灭。

    幸而救得及时,只是书房及附近的几间房子被烧。

    火势停了,樊轸问道:“火从何处起来?”

    值班人道:“最先是从书房中起的火。”

    樊轸怒责守夜的人不小心,突然醒悟,叫道:“云彤在哪里?”连叫三声,无人应答,怒道:“快去给我提来!”

    不敢怠慢,两个男子去云彤房中,提了出来,他尚睡眼朦朦。

    樊轸道:“他人在哪里?”

    一人回道:“在睡觉。”

    樊轸指着樊云彤的鼻子怒道:“大火快要把全府烧个精光,众人差一点就被烧死,你还睡得着觉!从实招来,火,是不是你放的?”

    这小子见众人模样,又见狼籍不堪,明知撞了大祸,低头不语。

    樊轸咬牙切齿道:“你不说话,就定然是你作恶!真真可恶之极!来人,拉下去打死!”

    樊夫人急劝道:“事情没弄明白,为何先就下毒手。”

    樊轸怒道:“就是你养成这样!我今日非要打死这个野种!”

    听了这话,夫人大怒 ,转而哭道:“我看你是早就巴不得我俩死!你要打死他,须先打死我!”

    众人急劝。

    彭夫子慌忙走近,施礼,道:“将军息怒,他也是一时糊涂,罪不当死!”

    众人越劝,樊轸心中怒火越高,怒不可遏。

    樊轸小妾所生的两个儿子樊进、樊举,虽是平时与樊云彤多有不和,见他大难来临,也心有不忍,当场哭了起来。

    樊轸见此情景,叹道:“我这个家,早晚要毁在这个灾星身上!拉下去,重打三十大鞭!”樊夫人不敢再劝,心想也该给他点教训才是。

    次日,彭夫子辞职远游,樊轸赠了盐、丹等不少好货,足以让老夫子再去找人雕数十块老子骑牛图兑吃喝。

    事隔两个余月,樊云彤鞭伤痊愈,又开始旧病复发。

    一晚就寝,樊轸对夫人道:“我看那小子好了伤疤忘了痛,肚皮不痛了脑壳又痛,保不准又要惹祸,如此下去,终有一天要惹下大祸,我这一家老小,不能毁在他的手上。”

    夫人不悦道:“你是个面对大敌都不惊慌的将军,凭什么下这样的断论?”

    “你休生气。自从相淮话不说透,我便时有担心。”

    夫人沉默一时,才道:“那你说如何办?你要再敢说撵出去之类的话,我定然再放一把大火,不仅把樊府烧光,把整个枳都也要烧个精光!”

    樊轸陪笑道:“夫人女中豪杰,倒也做得出来。我想的是,不如让他同我到军营之中,收收性子。”

    “他才嫩皮嫩肉,那里吃得了那苦头。”

    “我族人崇尚武功,以武闻名天下,多是自小习武,他也有点根基,哪会就吃好大苦。再有,编他在行武里,是为让他懂规矩,如有残酷训练,自会照顾。又不让他目今就上战场,有什么可担心的。”

    夫人想了想,道:“你说的也不无道理。只有一点,莫给我弄个缺胳膊短腿的回来。”

    樊轸笑道:“他那身高,在营中不算最矮的了,我还怕他把我的武士整成缺胳膊短腿。”

    夫妻二人商量到半夜,是夜恩爱不比平常。

    樊云彤宁进军营,不进书房。意外的事,这小子进了军营,操练桩法、步法,一丝不苟,抡棒翻戈、挥剑使盾、引弓放箭,千分讨好,万分卖力。、

    营中将校武士,都是农闲、猎闲、鱼闲时参加集训的,这也是形势所逼形成的制度。

    传说巴人好斗,是中国古代最好战的两个民族之一,也许是世界上惟一用战争书写整个历史的民族,其实,他们是为生存而战,又有哪个民族不是一样,只是可能巴人首选或者唯一的选择是武力。

    巴人的武艺,还说不上有门派之分,但由于有许多的部族,为了自己部族的生存,都各有本部族秘不外传的绝招,直到楚国人、蜀国人成了他们共同的敌人,当然他们当时还不清楚秦国人才是终极敌人,为此,武士之间开始有保留地交流致敌的技术。

    一则因樊云彤年纪小,二则是尊敬的樊轸将军的儿子,武士们十分爱契他,一些高手愿倾力教他;他又是见一个高手就要比试比试的,有的武士因为用平常的招法居然胜不了这小子,于是用了本氏族的绝招,却又不敢像对真正的敌人一样要了他的命,也当是教他了。

    因此,樊云彤接触过比其他人更多的武功招法,尤其是柳叶剑术,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成为超一流的高手。

    再加上,他在营中,如鱼得水,也少主动惹事,虽然火爆脾气涛声依旧,养父反而比以前喜欢他。

    樊轸是有名将领,更是个高强的武士,天然喜欢有习武资质的人,何况是自己的儿子,因此常常亲自点拨樊云彤武艺,传授真经,包括绝招,云彤武功长足大进。樊夫人听了这些喜讯,自然是十二分欢喜。

    常说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更何况当时兵即是民,民即是兵,只有樊云彤稳坐钓鱼台,一拨一拨的武士来训练,倒像都是为教他几招武功而来一样。

    不觉,他在军营中呆了近两年。

    樊云彤身世的前因,当年同在枳中驿的人都知道,当时巴西安令众人不得乱说,后来有人无意中漏了嘴,瞫夫人也略有所闻,知此事是樊夫人的最大忌讳,故而听了梦语的话很吃惊。

    这一次,因枳侯大寿,樊夫人为儿子请假几天,一同来祝寿。樊轸夫妇并未将身世实情告知云彤,云彤此时半懂不懂,只知道“野种”这话是在辱骂他,想不到松了笼头仅此一日,便又惹出事端,自然是又要被母亲教诲一番。

    瞫夫人在枳都,祝了父亲大寿,会了亲戚朋友,将近一个月后才起程还草原,亲朋好友特来枳侯府送行,巴西安妃、樊夫人、鄂夫人等也来相送。

    巴冲、梦龙、云彤、梦语、桂花等数日间在一起玩闹,如胶一般,离别之时,依依不舍。

    瞫夫人回到草原,一直忘不了在枳都山做的梦,要照梦中那位夫人侍女所授方法收集花粉,做出香粉。历经三年才凑齐花树种,又过两三年,才能取整齐花粉,正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更是闲人不怕费功夫。

    香粉制出来后,闻了一闻,虽是香味十分奇特,但味儿很淡,常人不注意时甚至闻不出来,夫人暗想或是把方法记得差了,又想到不论如何,到底是梦中神仙所示,必非凡品,因此十分看重。

    香粉做好,又令匠人特别制作了香囊,那香囊柔软,不浸水、不着火、不裂断,小巧却十分精致,装入香粉,一个直接挂在梦语脖子上,一个夫人自己佩用,余下的存好。———…此是好几年后的话先说。(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017章 郑重遇刺

    (全本小说网,。)

    常言说:世事难料。

    在瞫夫人回草原之后不到两个月,瞫氏部族发生一件呼天喊地的大事。

    瞫玉继承爵位之后,娶了夫人,性情大变,但仍是不理政事,将大部族中一应大小事务,交与中卿郑重打理。

    郑重此人,忠心不二,能力突出,果是不负老邑君遗嘱,在多事之秋帮助瞫玉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算来已是十多年,上下无不敬服,瞫玉反倒轻松,一刻也离不得他。

    这年秋尾,郑重到江州办事,虎安山部族的下卿相善等人同行,事毕回草原,十数只舟已到丹涪水小田溪昝氏部族。

    看近傍晚,舟停渡头。

    小田溪,位于乌江西岸,在今涪陵区白涛镇陈家嘴村,距枳都二十余公里。这一带是巴人的聚集区,更是巴国历史上著名的王陵区。

    据当代考古发现,在小田溪一个山坡上约八万平方米的周围出土的青铜剑、铜镇、编钟、兽头等重要文物,包括罕见的玉具剑、鸟形尊等,应属巴国贵族所有。这一巴人遗迹的重大考古发现,为《华阳国志 巴志》记载的“巴人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提供了最直接的实物证据。巴国迁都之后,此处或是成为枳都贵族的墓地。

    小田溪渡头有个部族,首领名叫昝芎 ,听说郑重一行停靠江边,邀请到岸上厚宴。

    郑重一行至晚方回舟上。

    当夜二更,突然一股刺客潜入郑重所在的大舟之中,见人便杀。卫队发现情况不对,急来救援,无奈这伙刺客武艺高强,一时不能拿下。

    昝芎得到消息,急引本部武士百余人来救,将刺客包围在大舟上。

    刺客死战,武士杀入舟中,将刺客全部杀死。

    可惜仍然来得晚了,郑重、随从及侍卫共二十余人已死于刺客剑下。

    相善令将尸身接入其他舟中,昝芎安排上等布匹包裹。

    收拾残局时,一武士道:“主舟旋上有血迹,应有刺客跳入江中。”

    昝芎慌忙去看,叫道:“捉住刺客,便知何人所使!”命大点火把,如同白昼,上舟四下搜寻,没有发现刺客踪迹,又命乱箭射向江中,箭如雨下。

    昝芎命连夜报与枳都的二公子。巴西安得报大惊,令舟师沿丹涪水严密搜查凶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搜查数日,没有结果。

    一个大部族中卿遇刺,再加一次死亡二十余人,震惊巴国。巴主派人调查、吊唁。

    消息传进丹涪水,瞫氏部族人人大恸。相善等人送郑重尸身送还草原,瞫玉亲自到峡门口接舟,送到两河坝郑氏部族。

    虎安山隆重举行吊唁郑重的各种仪式。

    这日晚,围绕郑重遗体点起火堆,人们上身涂满彩斑斓的颜料,下身着葛麻编织的草裙,跳起看上去并不悲伤的舞蹈,唱起歌儿,他们通过血腥的盛宴和舞蹈,从死亡中获得荣耀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这仪式,大约相似于后世称为的“跳丧”。

    停灵足日,该下葬了。葬郑重于两河坝郑氏族墓。

    郑氏先人进了两河坝,仍袭巴人船棺殡葬仪式,瞫瑞、瞫玉亲敛整段楠木刳成的内外棺椁船棺。

    瞫瑞将一种当地人用于防腐的植物颗料撒在尸体上,后人疑是与殷墟出土的亚长身上的花椒类似的东西,但并无考古证据。

    瞫玉解下自佩的著名武士瞫诃曾用过的虎鹰双图柳叶青铜剑一支放入棺中。瞫瑞将仙人划独木舟图铜壶、铜勺、玉璧、玉璜、玉剑及陶器、骨器数件、黑红二色漆器等放在外棺里陪葬。

    瞫伯伤痛不已,令杀郑重生前一个卑妾和三个侍者,取下头颅放在郑重尸体脚下陪葬。葬礼为虎安山最高级别,仅次于虎安伯去逝,细节不表。

    丧事完毕,瞫玉欲任相善为中卿,总理大部族事务,客卿邓路谏道:“当今天下,天子弱,诸侯强;各国内,主弱卿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早变成自诸侯出,如今变为自大夫出,尤其是一些中小诸侯,大权旁落,先是政出卿大夫家门,后来纯粹取代主子。

    ”自来奸雄行事,或是树威,或是立德,或是养兵,皆是潜移默化,得寸进尺。

    “远的,鲁国三桓专政,近的,三家分晋,田氏欺齐,大关节上,无不是类似故事。过程之间,其手段一则是收买人心、暗结朋党,阴蓄死士,以成于外,二则是安插心腹以成于内,即所谓瓜熟则蒂落。

    “相善三世树恩于人,他外表温和谦恭,实则心高气傲,相氏数次轻赋,施惠于民,正是自来奸雄所为。其子侄相胤、相美、相真皆是人杰,其侄相胤武功更是称丹涪水第一,又有心腹朴延沧等人为辅,羽翼渐丰,如有不轨之心,急切难制。”

    瞫玉道:“目今虽有战事,然而我虎安山在相善等人协助下,境内平静,民众安定,乱世之中,我复何求?”

    邓路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叶可嶂目,邑君不可为丹涪水峡门表面的平静所蒙蔽。”

    “我与相善结为生死之交,他必不负我。”

    邓路固劝道:“画虎画皮,难画其骨,知人知面,难知其心,邑君忒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瞫伯不言。

    邓路又道:“听说朴延沧曾是相氏隶儿,重用恐有不妥。”

    瞫伯道:“相仲早给他自由之身,有何不妥!何况,邓夫子你四处浪迹,难道还依旧是贵族?”

    瞫伯不听,邓路也无言再对。(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018章 邓国人曼路

    (全本小说网,。)

    且说这邓路,本名邓琦,时年三十八岁,其祖上是邓国贵族,曼姓。

    商代武丁帝,封其叔父曼公德阳于邓,爲诸侯国,大约在今河南邓洲一带,后来几次迁徙;西周以后, 邓国都湖北襄樊,与楚国为邻。

    邓国在周代爲五等次爵位中的第二等侯爵,当时面子比楚、巴大多少。

    周僖王4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伐灭邓国。

    邓国被灭后,邓琦先人一支逃到鲁国,为纪念故国,改曼姓为邓姓。

    邓琦自小好学,学孔子学说,兼习其他杂书,精于琴棋书画,后与堂兄邓鲁等族人相约回到故土,咸尹荐与楚王,用为谏官;其堂兄邓鲁则被用为少正,就是司法官员。

    历朝历代,谏官最容易得罪人。

    几年前,邓琦因在一场著名辩论中同情吴起的变法(现在,他认为如果吴起不死,楚国有可能完成统一,因为战国时期最牛的操盘手商鞅这时候还不知在何处),得罪楚国位高权重的上柱国,后牵连进一桩王族风流案,被下大牢,等侯处斩。

    亏其堂兄利用职务之便,多方周旋,打通牢管,诈称杖刑致死,逃得性命,于是他舍了妻女,潜出楚国,四方流浪游历,成了一名游士,更名曼路,既还本姓,又暗含“路漫漫”之意。

    邓琦曾到巴国都城江洲,通过卿大夫相尚引荐,见了巴主,上《过庸论》书一篇,论庸国之误,暗喻巴国之失,并提出巴国可借鉴楚国吴起变法的部分举措。

    这一严重损害贵族利益的主张,不消说是严重不合地宜、时宜,遭到巴国贵族强烈反对,扼杀于摇篮之中,并有大贵族要追杀他。

    相尚见邓琦是个人才,才引荐给巴主,未料到他会第一次见面就冒昧上书,陈述不符合国情的主张,虽然也同样不认同他的荒唐主张,但可怜他四处漂泊,并认为杀他有失风度,令心腹秘密救了他,并资助他到各地游历山水。

    邓琦心想无家可归,四处流浪,一个路上行走之客,再次更名,改为邓路,取字景行。

    几经转折,一年多前,邓路进了丹涪水,听说虎安山风景不错,便进了虎安山草原,不仅风景美,而且当地人虽然卤莽却很朴实,果然理想,认为可作为自己暂时的栖身之所。初见瞫伯,欲以学说打动,恰如对牛谈琴。

    邓路方才离去不远,瞫夫人巴永秋得知,对瞫伯道:“鲁国是礼仪之邦,听虢昌夫子说邓夫子学于鲁国,博学多闻,多才多艺,更重要的是,虢夫子说他懂兵法,不如请邓夫子留在草原,为梦龙之师。”

    瞫伯是最听枕边话的人,令人追回。当即聘为客卿,其实就是门客,主要任务是教梦龙兵法, 也难免要给他点面子,参与一些政事。

    说是教兵法,不如说是“说”兵法,就是讲来听——瞫梦龙不屑认得中原的文字,他认为巴人巫术神秘的图案才是自己必修的。

    巴永秋在一次出虎安宫时,无意中碰到邓路,见他气质与虎安山人大有不同,感觉在哪里见过,突然想起有点像自己在梦中见过的觋师,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羞得面红耳赤。

    儿子不读书,母亲却来了兴趣。

    巴永秋受姐姐影响,对《山经》零零星星的散片刻传本中的故事感兴趣,常听姐姐说起,现在又在无事时讲给女儿听。

    巴永秋姐妹喜欢的《山经》,即《五藏山经》,后经增补后称《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公认的一部奇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物种演化、地理变迁的传奇之作,其成书后代至今尚无定论,大约草创于尧舜时代,成书于夏,完善于春秋战国,后人有增益。

    关于这部奇书的作者(创作集体),更难确定,现代有人考证,最大的可能是巴、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