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之崛起1646-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立刻又想起塞里奥。刚来龙南的时候他吩咐钟表匠自己选址建制表工坊,这好几天过去了也没见他有回音,难不成在偷懒?明天得过问一下。工坊建好之后得招一批学徒来,钟表业是工业精加工的启蒙老师,这些学徒以后就是大明加工业的重要力量。若塞里奥知道苏承羽打算让他培养的学徒是以百计的,肯定会因为当初答应苏承羽而悔青了肠子。

    此外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还得等隆武那边的旨意,这些事情苏承羽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他将工作日程重看一遍,让侍卫拿条凉毛巾来擦了擦脸,提起了竹制钢笔,开始根据他记忆中的现代化军队训练科目,继续编写军队训练教材。估计今晚又会是一个不眠夜。

    次日苏承羽将鲁宁等七名火器工匠连同他们的徒弟一起带去了“苏记”铁场。

    现成的锻铁工棚多得是,苏承羽挑了处条件比较好的交给鲁宁等人。这便是“苏记”的第一处火器工坊了。

    他吩咐火器工匠们将需要置备的工具告诉统管铁场的沈先生,其实就是婵依,然后开始恢复燧发铳的生产工作。

    不过铳管要重新制作,明军惯用的发射三钱枪弹的轻型火铳战场适应性太低。苏承羽将新的火铳定在发射六钱到六钱五分的铅弹,用四钱到五钱火药。

    先让鲁宁他们试制铳管,并一再叮嘱开始的时候管壁做厚一些,保证不炸膛为先,等工艺成熟了再逐渐减薄减重。

    然后他又给婵依留下了千两银子,建设初期肯定花费不菲,这一千两估计还远远不够。

    地炉那边还在施工,耐火砖已经基本铺设好了,正在点火干烧。进、出风管道和烟囱还在施工,不过看情形应该也就一天时间便能投入使用。

    新购进的畜力鼓风装置已经在开始安装了。一排木头架子,连着半人多高的风箱,由一头或两头毛驴拖动转盘,经过一组杠杆驱动风箱。这东西倒是不贵,就是那两头驴子要九十两才是主要成本。

    苏承羽了解了地炉的施工进度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瓷窑。

    第一只坩埚已经完成冷却,正立在院中。

    然而待他仔细查看之后不禁大为失望,坩埚内部,尤其是底部分布着不少细小裂纹。

    虽然是贴在眼前才能看清的细纹,但苏承羽很清楚在1500度以上的高温烧烤下,这些裂纹的危险性。

    他立刻吩咐烧制备用坩埚坯,并一再叮嘱降温速度要慢,延长冷却时间。瓷窑的工匠们也都是行家,苏承羽一说他们便明白要怎么做,拍着胸脯保证下个坩埚一定烧好。

    奔忙一天之后,当苏承羽的马车驶到军营门口,只见那块一人多高的乱石已被搬到大门正中央,上面刻着四个苍劲的大字——龙卫新军。正是隆武在密旨上所赐的新军番号。

    那石头未经修饰,仍保持着原始质朴的风貌,加上赤红的“龙卫新军”四个字,以及肃立两旁的四名持刀侍卫,一股雄壮、威武之气扑面而来。

    新军的军营总算有点味道了!

    石霖正焦急地在营门口来回转悠,见苏承羽回来连忙迎了上来,“爷,天兴府来人了!在您将营里等了大半天。”d9 8。09

    苏承羽忙朝自己的新营房快步走去。

    沿途,石霖又向他汇报了募兵的情况。

    总的来说不太顺利,这五六天时间只募到不足二十人。不过这也未出苏承羽所料。

    明代的卫所兵制极为死板,导致逃兵人数屡破新高。朝廷不得已,只能把乱七八糟的人都塞进军队,主要就是重囚犯。当兵在那时人们心中就是豪猪贱狗之辈才做的勾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在明代是普遍共识。

    所以只要不是实在过不下去,谁也不愿当兵。而那些真的难以过活之人,早就被杨廷麟杨部堂给招去了。

    对此苏承羽倒不是很担心,等皇帝回复了他的的秘奏之后,他自有手段解决。

    苏承羽的新将营已经建好,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两室小屋。他刚推门进去,里面早就等得望眼欲穿的一个人噌地从椅子上跳起来,正是上次为隆武传密旨的中年太监,看来应该是皇帝的心腹。

    那太监凑过来急道:“殿下,您可算回来了!圣上吩咐咱家一定要将密旨亲手交给您,咱家从早上便来了……”

    “有劳公公。”苏承羽取出一锭银子,不动声色地递了过去。隆武身边的人,能结交的还是投资点的好。

    中年太监笑逐颜开地收好银子,将蜡封的密旨交给苏承羽,“咱家还要向圣上复命。”说完便匆匆离开。

 第32章 坩埚钢

    (全本小说网,HTTPS://。)

    苏承羽打开信筒取出密旨,只见朱聿键对他前几日奏请的事情均作了回复:

    一、改军制,取消龙卫新军士兵军籍以及增加伤亡抚恤之事。全本小说网,HTTPS://。m;

    准了。

    二、龙卫营增加指导使并给予品阶之事。

    准了。

    三、建立宣教府,临时增加备九品品阶,授予宣教官。

    准了。

    四、由琳渼接管赣州军器局之事。

    朕会传旨赣州军器局全力配合你,但全盘接手,朕担心会影响你龙南练兵。

    五、取消工匠匠籍,改为工匠等级评定之事。

    暂不取消匠籍,先推广匠级评定。

    应该说隆武还是很配合的,像增加备九品一事,他几乎是硬按着内阁通过的。苏承羽心道:“这个皇帝除了没兵没钱之外,其他方面真的无可指摘。”

    有了隆武首肯,很多事便可以着手去做了。

    这第一件便是建立宣教府的事情。

    此时的大明,内忧外患交困。军人没有军人的样子,荣誉感荡然无存,打仗鲜有胜迹,军官欺压士兵,士兵抢掠百姓,明军对人民的伤害可以说不亚于清军。

    特别是前弘光朝的江北四镇数十万大军全部降清,更是将明军形象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文官贪污腐败成风,望清而降。在腐败、错误税制的联合迫害之下,自耕农大量破产,苛捐杂税横行。加上李自成等流寇和剿匪的明军反复蹂躏,华夏大地已是一片狼藉。

    人民对朝廷失望透顶,没人相信大明会好起来,甚至还有人盼着满人来“拯救”自己。

    仗打输了不可怕。以大明的底蕴,组织上百次战役都不是问题,但如果人民对朝廷失去信心,那就真的无力回天了。所以当务之急是拯救社会信心!

    作为后来人,苏承羽最清楚宣传的重要性,主导了宣传才能左右舆论走向,重新提振人民信心,不至于让失败情绪失控蔓延下去。

    这宣教府就是他酝酿已久的宣传攻势,各项事宜早在他未到龙南之前便已规划好了。

    现下得到隆武的首肯,他次日一早便驱车去找知县王克谦。虽不能给其看隆武密旨,却可以口述设置宣教府的事情。

    王知县早上刚收到吏部下文,让他配合在龙南建立宣教府一事。是以他听苏承羽这么一说,便立刻道:“有需要下官做的事情请殿下尽管吩咐。”。

    “有两件事情得王大人帮忙。”苏承羽道,“一是宣教府得有个署理公务的地方。二是需要您帮我将宣教府遴选官吏之事公诸与众。”

    王克谦立刻点头应承下来,当下便唤来相关人员着手办理。

    苏承羽交待了宣教府的事情,便立刻赶往烧制坩埚的瓷窑。

    这次比较幸运,坩埚烧制得非常完美,平整光洁,找不出丝毫的裂纹。他忙让工匠将烧制的时间、温度、冷却方式的细节写在纸上交给他,这都是珍贵的技术资料,估计连同坩埚配方拿去英国,至少能卖一两万英镑!这个时代的一英镑大约价值二两多白银。

    等坩埚被小心翼翼地运抵铁场,地炉已完成了干燥,鼓风机在驴子一圈圈的推动下也吹出了强有力的风。

    苏承羽当即吩咐试点火。

    工匠们先用燃烧的炭火铺在地炉底部,然后开始在上面整齐地摆放焦炭,待一层焦炭被引燃,再铺下一层。

    等焦炭铺到了设定的高度,坩埚被两名膀大腰圆的工匠用特制的“大钳子”架到了焦炭当中的坩埚底座上。

    仅坩埚预热就出现令苏承羽抓狂的情况——没有温度计!只能靠估算了。他心中轻叹,古代工业果然全靠经验主义啊。

    待苏承羽感觉温度差不多了,便指挥工匠将事先备好的铁块小心放入坩埚里,然后加入石灰、铁矿渣等造渣剂。

    剩下的就是盖上锅盖,加大鼓风量,静等结果了。

    大约一个时辰之后,通过坩埚锅盖的观察孔可以看到,锅内的铁糊逐渐变成白色,苏承羽知道,距离铁块融化已经很近了。

    众工匠们好奇地看着这一锅奇怪的东西,虽然东家说是在炼钢,但他们谁也不信这么一个焖锅加闷炉子,还添了好些石灰、矿渣之类奇怪的东西进去——他们以前只有在冶铁时会加一点石灰——真能炼出钢来。

    苏承羽当然也没办法跟他们讲解诸如fes+cao=cas+feo或者2p+5=3cao。p2o5+5fe之类的反应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铁之所以没有钢的机械性质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s硫和p磷这两种混在铁里面的杂质造成的。尤其是中国的铁矿石,含硫特别高。硫、磷会导致铁易裂、易碎,降低铁的抗冲击性和韧性。同样一块铁,脱磷脱硫之后就会立刻变得坚韧耐用。

    传统的炼钢手段就是因为不能烧融铁水,导致铁块中所包含的硫、磷无法和外界接触,所以很难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将其剔除。

    而眼下苏承羽能将铁块烧至液态,使这些杂质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到石灰等造渣剂。造渣剂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和杂质反应,使硫、磷附着在造渣剂上析出。

    当然,由于坩埚炼钢使用的锅是石墨制成,大量的碳会争抢和造渣剂反应,导致脱磷脱硫效果下降,但比起靠反复锻打氧化表面磷、硫的传统手段,那效果就好得多了。还有一些大颗粒的杂质诸如矿石渣之类,在铁熔融之后就会自动浮在铁水上面,清除效果绝佳,这也是传统锻打方式绝对做不到的。

    此外锻打制钢的方式会造成钢制品存在沿锻打方向的细微缺陷,以及渗碳不均匀等问题,在坩埚炼钢法这里却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历史上,坩埚炼钢在十八世纪出现之后,立刻导致欧洲的钢铁质量产生飞跃,甚至英国还曾打算立法禁止坩埚钢出口。

    大约近三个时辰之后,第一锅铁块彻底变成了炽红的液态,在坩埚内微微翻腾着。

    工匠们早就由苏承羽分派好了任务,此时他一声令下,一大群人立刻围了上去。开盖、倒渣、浇铸、清理,各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简直不像是第一次操作的样子。

    实际上坩埚炼钢这些人是没见过,但除了熔融状态的钢水之外,其他步骤和传统炼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这边钢锭刚倒入模具中,那边工匠们已开始给地炉添加燃料,坩埚在没冷却下来之前又被架在了地炉上,新的铁块随之投入锅中。

    这次苏承羽调整了造渣剂的分量,另外加入了碱、明矾和少量的沙粒。他只记得这些东西有助于脱磷脱硫,但具体添加比例他却没有印象。最佳的造渣剂配比只能靠日后一次次尝试来确定了。

    另一边,首次浇筑的钢锭尚还通红,便有负责锻造的工匠将其夹着放在了锻台之上,开始打造各式钢制品。

    我新建了一个读者群,欢迎大家加入!群号:683142639

 第33章 萎靡的残部

    (全本小说网,HTTPS://。)

    没用多久,数把钢刀、钢矛已经出现在锻台上。(全本小说网,HTTPS://。)

    工匠们很快完成刀、矛的淬火,依照苏承羽的吩咐,挑出一把钢刀来进行测试。

    试刀的过程这些工匠门清,马上有人搬来了粗麻绳、圆木、熟铁块等物。

    另有工匠手持刚打造出来的钢刀,先沿着粗绳斜劈,刀刀深入半尺有余,而后又分别在圆木和熟铁上用力劈砍三次。

    待工匠再观察刀锋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锋刃只有微小的卷曲,擦痕轻微亦无碎裂。依照他十多年试刀的经验,这刀几乎已接近了百炼钢刀的水准。

    要知道这刀从铁块到锻造完成,一共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也就是说,打造十六七把这种钢刀的时间也就勉强够打出一把百炼钢刀。同时二者的耗钢量也相差了十多倍。

    他激动地将手中钢刀举起,高声宣布:“与百炼钢刀相差不大!”

    铁场里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这座铁场在甄家的恶意竞争之下收益微薄,工匠们也都是苦挨着度日,眼前这把钢刀预示着着他们就要苦尽甘来了了!

    也只有苏承羽一人表情平静,甚至还有些不满意。坩埚钢怎能还达不到百炼钢的水平?应该是熔炼时间或造渣剂成分还不很合适,随着炼造经验不断丰富,品质远超百炼钢是必然的。

    待天黑之时,第二炉坩埚也钢炼了出来。

    苏承羽让人点起火把,锻刀工匠们加班,用刚出炉的钢锭立刻锻造一把钢刀。

    其实不用他说,几乎所有工匠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新炼的钢材究竟如何。

    钢刀很快打造完成。果然如苏承羽所料,在简单调整了造渣剂成分之后,第二炉的钢材质量有所提高。

    当试刀的师傅用难以置信的语气宣布“新刀完全超越百炼钢刀,甚至达到千炼钢刀水平”时,整个铁场沸腾了!欢呼声响成一片,击败甄家铁场指日可待,这回总算能出一口恶气了!

    苏承羽吩咐工匠将第一炉的钢锭全部打造成农具,第二炉则按照市场需要制成刀、矛、斧等武器出售。

    此外,他专门叮嘱婵依,让她亲自监督炼钢工艺改进的事情。

    尤其是造渣剂,取料、配比、结果记录一定要由不同的人来做,而且要经常换人。保证取料的人不知道所取物料是做什么用的,配比的人不知道炼制的结果如何,记录钢材性能的人不知道这一炉究竟是什么造渣剂。

    所有工艺数据必须全部集中在婵依这里,由她亲自汇总整理。

    明代毫无知识产权的概念,他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否则不用多久山寨货就会充斥整个市场了。这坩埚钢将是他以后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得不慎重。

    待他回到龙卫新军军营,却看到塞里奥带着他的学徒正满脸兴奋地等在将营门口。

    他一见苏承羽来了立刻先行礼,而后迫不及待道:“殿下,我找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工坊。您看,按照我们约定……”

    “没问题,工坊是你的了。”苏承羽点头,“需要你培养的学徒很快就到。”

    “请您放心,我一定尽全力将他们培养成最优秀的钟表匠。”

    次日,苏承羽随塞里奥去了趟龙南县城。

    马车停在一处临街的小首饰店门前,店门上写着“售卖”两个大字。塞里奥立刻满脸堆笑道:“殿下,就是这里,价钱不贵,里面还有很多加工工具能用得上。”

    苏承羽皱眉看着这个十三四平米的小铺子,抬头望见铺面之后有个不小的院子也挂着出售的牌子,转头对乔千道:“把这铺面连同后面的院子都买下吧。”

    “是,爷。”

    “不用,不用这么大地方。”塞里奥忙惊讶地连连摆手。

    苏承羽对他微微一笑,“相信我,能用得上。”

    然后他又吩咐乔千,塞里奥需要购置的设备都一并买齐,让这里尽快开工。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机械制造技术之所以一路突飞猛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钟表匠的贡献,他们用灵巧的手发明了很多和钟表无关的东西。

    即使抛开精细加工,钟表本身也是很重要的东西,特别是在军事、航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苏承羽希望能尽快建立起大明自己的钟表产业。

    他原本打算安排了钟表工坊之后去看看炼钢的情况,不料有侍卫飞马来报说余新所部已经到龙南,很快便会抵达军营。

    苏承羽立刻放下了其他事情赶了回去。

    五百来人的队伍说起来不多,但远看还颇有些气势。不过等走近之后就完全不同了,只见士卒们衣衫破烂,随意拖着残旧的武器,一个个精神萎靡,看起来还不如正在施工的那些民壮。

    现下校场已平整完毕,营房虽只建成小半,但勉强还能住下这五百多人。倒是厕所、澡堂等设施在苏承羽特别关照之下最早修好。

    “见过殿下。”余新和所部军官远远看到苏承羽,忙上前见礼。

    而后余新便为他介绍起身后的几名军官,“这是黄奇寿、李瑛,都是军中把总,跟我从淳化过来的。”

    “黄奇寿见过殿下。”

    “李瑛见过殿下。”

    旁边一名留络腮胡子的军官抢着施礼道:“俺是刘长,见过殿下。俺原是河南汝宁卫百户,因不愿降清,一路边战边退到了衢州。再后来便被编入余千总帐下。”

    余新又接道:“殿下,另还有魏华、钱大鹏部因携有大炮又没军马,故而行得慢些,应该过几日才能抵达龙南。”

    苏承羽点头,让余新将部队带至校场集合。他本想对士兵们说几句话,但一眼望去下面都是一副蔫头蔫脑没吃饱饭的样子,不禁眉头微皱,然后只下达了简单的命令:洗澡吃饭。

    待小旗官们领着各自手下士兵在澡堂前排起了队,苏承羽又招呼刘国轩、朱家弟几人和余新等新来的军官相互认识一番。

    而后他命人在自己将营摆了些饭菜,算是简单的接风宴了。

    这些军人们倒是脾气相投,加上日后俱是袍泽,是以入席之后很快便熟络起来。而话自然而然便转到了近来的战局上。

 第34章 新军

    (全本小说网,HTTPS://。)

    “据说闯寇高一功部已被招安,皇上赐名忠贞营。(全本小说网,https://。)其部在荆州附近还取得了些战果。”

    “我也听说了。眼下清军阿济格的人都返回北京修整,湖广兵力甚弱。只是何腾蛟不思进取,否则趁机调集他的十万兵马配合忠贞营北上,建虏必焦头烂额。”

    “建虏最近大队北返,等待来年夏粮收获。南京的多铎也已回北京了,现在他们在长江一线只有个名叫勒克德浑的贝勒,其手下也大多是些降军。”

    “若鲁王的方国安部此时北击南京,何腾蛟北上武昌,这个什么“的魂”定然首位不能相顾!”

    “算了吧,鲁王只要能守好他钱塘江一线,别把清军放到福京来就算不错了。”

    “不过赣州局势不容乐观。”

    “那个金声桓降清之后不断袭吉安、临江等地,统兵号称十余万。杨部堂甚为吃力啊……”

    苏承羽在一旁静听,诸军官所说的战况和他以前了解的史料基本相同。

    隆武元年时清军北返修整,现在清军所谓的主力基本上都是洪承畴、左梦庚等汉奸的降军。其实此时四川的张献忠对清军的压力也不小,眼下正是南明喘息之机。

    等到明年清军修整完毕,五六月份就会开始发起猛烈攻势,眼下看似安稳的局势便立刻土崩瓦解。不足一年时间,南直隶、江西、福建,甚至湖广和广东的一部分都会沦陷,到那时大明便是真的回天无力了。

    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在清军总攻之前练出一支所向披靡的强军!

    待简单的一顿饭吃罢,苏承羽和几名军官来到校场。只见士卒们已经洗涮干净,刚才一顿带大块肥肉的晚饭吃过,之前那种萎靡不振的神态已不太明显了。

    苏承羽对士卒们又下达了第二个命令——回营房睡觉。

    随后的几天时间,他每日将军官们集合起来,让他们学习自己新编写完成的训练方案,至于立正、齐步走之类的也让军官们先预习了一下。

    至于士兵,苏承羽只让他们简单跑跑步,帮忙搭建营房,每天吃了晚饭便赶他们回营休息。伙食却是天天都有大块肉吃。眼下让士兵们恢复体能是关键。

    很快,甄家和薛记皮货行将龙卫军定做的第一批物资送到了。整整一千套军装、皮靴以及训练用木铳,还有四十把军官佩刀。

    苏承羽让人检查一番,确认没问题之后,便大方地付了这一批货物的钱款。

    他未曾想到的是,这次利索的付款为龙卫军招标采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对商贾来说,做生意不用贿赂官员,成交速度快,竞争摆在明面上,付款又不拖沓,没有比这更吸引他们的买卖了!以至于不久之后龙卫新军再次招标时,连“敌占区”的浙商、徽商都纷纷跑来投标。

    只是付了这两千八百多两的货款,

    货款一共两千八百多两,前一阵购买铁场、制造坩埚炼钢设备、购买制表作坊等也花费甚多。好在那八千两“劳军银”已经运到,即便如此苏承羽手里也只剩下不到四千两银子了,这其中还得留下部队伙食、饷银开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