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之崛起1646-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探手将她紧紧抱住,用自己的嘴唇轻轻地贴着她的唇,极致的柔软细腻,带着淡淡的清香,让他越发贪婪地想要得到更多。
他用舌头舔着她的嘴唇,木芷晴呢喃一声,顺势撬开了她的贝齿,将她的丁香舌紧紧缠绕。在朱琳渼的猛烈攻势之下,两人的呼吸越来越急促。木芷晴已如一汪春水般瘫软。
朱琳渼两手用力,将她横抱起来,抬脚就往寝宫里走。
何必非要等到成亲那日,爷今天就把你办了!朱琳渼念头闪过,正欲有进一步行动,却忽闻身后有人疾呼:“殿下,第一锅橡胶制得了,您是否来验视一番?”
朱琳渼心中一惊,忙将木芷晴放下,两人对视一眼,皆是满脸涨红。
木芷晴手指捻着衣角,用细不可闻的声音道:“殿下早些休息,我……”后面的几个字已听不清楚,她就转身快步离去……
朱琳渼尴尬地干咳一声,“那个,谁啊?”
石霖三两步从假山后面冲出来,一把抓住姚启圣的后衣领,像拎小鸡般将他拎出院外。
待走出数十丈外,他才将姚启圣放在了地上,还未来得及斥责,却闻后者诧异道:“石将军,方才我隐约看到殿下似乎紧抱着一位公子……他,不会是,好男风吧……”
石霖瞪眼在他屁股上踹了一脚,“狗屁!”
次日天亮,朱琳渼刚洗漱完毕换好了衣服,便闻绘秋——上次太王妃来绍兴时非要将她一起带来——轻敲屋门道:“爷,木姑娘来了。”
朱琳渼忙推开了门,“快让她进来。”
随后便见木芷晴带着两名小丫鬟款步而来,“殿下,趁热快吃些早点吧,我做了桂花莲子羹和蟹肉包。”
说着她朝身后两个小丫鬟捧着的食盒示意,便有一名丫鬟笑着接道:“小姐,您忘了说,还有银丝饼、蜜仁糕、冰花元子。”
朱琳渼也乐了,“这么多,怎么吃得完?”
木芷晴小脸微红,“不知道殿下喜欢吃什么,就多做了些……”
感谢:爱因斯坦,哈霍,皇明神宗朱翊钧给我的慷慨打赏!在下感激涕零,合十拜谢!
因在下想跟大家更好交流,故创建了《大明之崛起1646》的书友群,群号683142639。欢迎各位书友的加入。在下还会不定时在群里发放红包,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在下新人一枚,因为写作之路艰辛,希望可以得到各位书友的厚爱与支持。请大家不吝手中的月票、推荐票、收藏、点赞、书评、章评及五星好评,在下不胜感激。
第473章 罐头厂
(全本小说网,HTTPS://。)
“好!”朱琳渼一把接过食盒,“是你亲手做的,我就争取吃完它。全本小说网,HTTPS://。m;”
然而没等他一个蟹肉包下肚,就见石霖一脸无奈地在门口通禀,“大人,范知府求见,说有急事。”
“唉……”朱琳渼叹一口气,“让他去偏厅等我。”而后又抓起一块蜜仁糕塞进嘴里,对木芷晴歉意一笑,起身出了屋去。
“范大人有何急事?”
范峻草草行了礼,抹一把额上的汗,道:“回殿下,昨夜又有昌化、于潜一带的难民涌入城中,因人数太多,下官只得下令暂时关闭城门……”
朱琳渼皱眉道:“有多少人?”
“总在三四万以上。”
“我再加拨三万两给你。只要再维持最多一个月,我自有办法安置难民。”不久前,鲁王给的十五万两“劳军银”便这么花出一半去。
范峻却仍苦着脸道:“殿下,便是有银子也难办。方国安曾将城中粮米征发大半,如今城里余粮最多够对付这些人八九天的。”
“那就赶紧从别处调粮啊!”
范峻迟疑了一下,拱手道:“殿下,便是调粮来对付了这一拨,后面恐还会有大量难民前来……”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下官以为,不若令难民前往舟山。”
“舟山?”
“舟山地广人稀,又极富海鱼,随便撒上几网便够一户人家吃两三天的。自此走水路东去,不用十日便到,既可安放这些难民,绍兴这边也能喘一口气。”
朱琳渼倒是有些奇怪,既然物产如此丰富,为何会地广人稀?
他又问了范峻才知,因洪武年间行海禁,朱元璋下令将舟山及附近四十六个岛的百姓全部迁往宁波等地。
虽然陆续有人返回岛上,但后来又开始闹倭寇,孤悬于外的海岛极易受到袭击,百姓只得纷纷逃离。故而直到现在,也只能坐看舟山丰富的渔业资源,却没多少人前去捕捞。
“这么安排倒是可行。”朱琳渼点了点头。岛上人口多了之后,便能在那儿建个水师的补给港,比返回宁波、上海都方便。此外,还可将舟山的鱼运往内地售卖,岛上百姓必能日渐富裕起来,甚至运鱼作为龙卫军的口粮也极为方便。
只是,鱼肉却不易保鲜。他忽而想起很早之前便想兴建的罐头厂,将鱼肉制成罐头,便是运到云南也不是问题。要知道,大明西部地区的鱼肉价格至少是舟山的三四十倍以上!
而且有了罐头这种“神器”之后,还能极大提升明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尤其是水师。在这个时代,出海之后想吃口蔬菜、鲜肉可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大批水手因此患上了败血症。若是装半船舱的罐头,这些问题立刻便能迎刃而解。
他暗自筹划,眼下正可利用舟山丰富而廉价的渔业资源。迁去的难民也可以参与罐头厂建设赚点工钱,从而快速改善生活,又能减少朝廷救济难民的压力。
于是他吩咐范峻道:“那范大人便尽快安排难民前往舟山之事。近来水师没什么战事,可让他们拨些船帮着运送难民。”
作为后世之人,朱琳渼觉得军舰抢险救灾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范峻却大为震动,扑通就跪在当场,“殿下体恤黎民苍生,实在是菩萨心肠!卑职替这数万难民拜谢殿下!”
朱琳渼忙将他扶起,打发他先去忙,而后自己返回寝室,又匆忙吃了两口早点,便开始提笔写信。
木芷晴一旁收拾了碗筷,见朱琳渼正埋头公案,便又上前帮他磨墨,歪头正扫见“罐头厂”几个字。
片刻后,朱琳渼拎起写完的信吹干,便闻木芷晴崇拜地说道:“殿下,芷晴真疑心你是蓬莱仙岛而来,仅这两日便说了许多令我眼界大开的奇物,这罐头厂又是什么啊?”
朱琳渼顺手将信递给了她。信是写给工部宋应星的,前一半让他派些人手去舟山,要在那里修一座罐头厂。后一半则是要他去永北里和南安的船厂催催新建的战船进度。
“罐头,便是用一个小瓶子将食物装起来,然后上笼蒸小半个时辰,再趁热封口。”朱琳渼为她解释道,“如此加工之后,即能保持食物数月不会变馊变坏。
“我想将绍兴附近的难民移去舟山,而后在那建一座厂,将舟山的鱼肉制成罐头,再运至内地出售。”
木芷晴奇道:“鱼肉最易腐烂,这罐头竟能将其保存数月不坏?!”
朱琳渼遂简单跟她说了细菌和霉菌之类,以及用高温杀灭这些微生物就能防止食物腐败的原理。
如今他说什么她都不再吃惊了,只点头细细记下,又道:“舟山产鱼极多,殿下这罐头厂想来也会很大了。”
朱琳渼笑道:“初时每日一千瓶吧,往后我打算日产十万二十万瓶。”
“如此,投入必然不少。”
“是啊,我打算先投三万两,令拨五千两制瓷瓶。以后等玻璃厂搞好了,用玻璃瓶装罐头,价格便能降低大半。”
木芷晴思索道:“这建厂之事牵扯甚多,这么大一笔钱多会有人从中贪墨,殿下得派个可靠的人盯着才是。”
朱琳渼点了点头,心中合计一番,却发现自己的心腹竟一个比一个忙。
木芷晴见他皱眉叹气,便转到他面前,指着自己鼻尖道:“要不,芷晴帮殿下去盯着吧?丽江数万户的账我都能管过来,保证不让人从罐头厂贪去一钱银子!”
朱琳渼摇头道:“海岛风吹日晒的,又兼事多劳累,我怕你在那儿太辛苦。”
“殿下,”木芷晴认真盯着他道,“芷晴只盼着能帮到你,心中便已极为幸福。”而后她又俏皮一笑,“至于风吹日晒的,我大可以打把伞嘛。放心,我一定不会让自己晒丑的。而且,即便我真晒丑了,你也不许嫌弃我!”
朱琳渼在她的软磨硬泡之下,只得点头同意,又仔细叮嘱一番,若要觉得辛苦,便立刻返回绍兴。
感谢:十一月的smile和133******99给我的慷慨打赏!在下感激涕零,合十拜谢!
因在下想跟大家更好交流,故创建了《大明之崛起1646》的书友群,群号683142639。欢迎各位书友的加入。在下还会不定时在群里发放红包,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在下新人一枚,因为写作之路艰辛,希望可以得到各位书友的厚爱与支持。请大家不吝手中的月票、推荐票、收藏、点赞、书评、章评及五星好评,在下不胜感激。
第474章 小巧的“神器”
(全本小说网,HTTPS://。)
随后朱琳渼又对木芷晴简要讲了修建罐头厂以及生产罐头的过程。(全本小说网,https://。)
其实这种蒸煮制罐头法极为简单,只需尽量保持清洁即可。最大的技术难度也不过是用蜡进行密封这一步,待日后量产橡胶密封圈之后,连这一点难度都会消失。
直到正午时分,他才嘱咐完了罐头厂的事情。
两人一起吃过午膳,朱琳渼便又赶去东院查看硫化橡胶的实验情况。
昨晚那一锅橡胶虽是成功完成了硫化,但弹性和硬度之类都非常差,就看后面这几锅怎么样了。
姚启圣等人见辅政王来了,忙朝这边点头示意。
这也是朱琳渼吩咐过的,实验过程中不必多礼。
他看了眼旁边整齐摆放的硫化橡胶成品,转头问姚启圣:“这几批的橡胶的情况怎么样?”
“回殿下,已出九锅。学生发现加硫一成半左右,干蒸四个时辰的最为适用。”姚启圣将一份实验结果恭敬地呈给他,“此外学生还注意到,加盖封严硫化效果更好。不同厚度的生胶硫化速度也不尽相同。现下正用更多尺寸的生胶反复测试。”
朱琳渼先拿起标记“四个时辰,一成半”的那块硫化橡胶,用力掰了掰,已能感觉到远比生胶更具弹性。这个程度已能勉强用来制造实心轮胎之类的东西了。
他又看了眼手中的实验记录,只见数据都按照他的要求列为整齐的表格,时间、温度、硫磺比例、生胶重量等极为精细。
他满意地点点头,有这种严格、细致的实验方法,相信试出最佳的硫化橡胶参数只是时间问题。
一旁,文新平又捧来十几个写着数字的黑黄色橡胶圆环,道:“殿下,这是您要的‘密封圈’,以不同硫化方式处理过,请您过目。”
朱琳渼眼前一亮,忙接过来仔细查看,其中有几只的弹性和硬度都颇为合适。他不禁兴趣高涨,吩咐姚启圣等人继续试验,便带了石霖赶去城外的龙卫军大营。
陈雄飞已得提前赶来的亲兵通知,正候在营外。他见朱琳渼来了,忙敬礼道:“大人,炮已在北边的荒坡上备好。”
“好,我们这就去试试。”
“是!”
炮兵营已将荒坡附近数里戒严,坡下面摆了三门一号佛郎机炮。
朱琳渼上前拆下一门炮的子铳,将一只橡胶密封圈置于炮膛和子铳的结合部,又将子铳装回去。
佛朗机炮就如同在普通炮身上挖了个缺口,子铳便是缺少的这部分炮身。这种设计可以给一门火炮配多个子铳,提前将火药和炮弹在子铳中装好。
在发射的时候只需将子铳卡在炮身后部的缺口里,便能立刻点火开炮。而发射过之后,换装另一个子铳就可以继续射击。由于没有装填弹药的时间,故而射速极高,甚至可以达到一分钟七炮的惊人速度!
但佛朗机炮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限于这个时代的加工精度,子铳和炮身之间结合不紧密,火药燃烧的高温高压气体会从这里大量泄漏,从而导致射程和威力都非常有限。以往的佛郎机炮有效射程也就二百多步,非常鸡肋。
不过眼下朱琳渼有了橡胶密封圈这种“神器”,就能极大改善子铳和炮管之间的“漏气”问题。
因为有密封圈垫着,他费了不小力气才将子铳推入,而后退后几步,示意身旁炮兵继续操作。
陈雄飞亲自上前指挥,命令炮口放平,而后手中指挥剑落下,高声道:“放!”
轰的一声巨响,以往子铳附近火星四溢的情况几乎没有出现,炮身重重向后一顿,退出近一丈远。
随即,远处的土坡上扬起一阵尘土。有炮营士兵拿了绳结赶去测量,很快便跑回来禀道:“报!炮弹落在一百五十丈外,又滚出九丈!”
一百五十丈?!朱琳渼心中计算,也就是说这一炮差五十米就能射到一里外的敌人了!
陈雄飞和其他炮兵听到“一百五十丈”也是大吃一惊——殿下究竟使了什么仙术,竟瞬间便让佛郎机炮的射程几乎翻倍!
这些佛郎机炮以前都是龙卫军看不上眼的鸡肋,但如今它们却达到了近一里的射程,又有一分钟六七发的可怕射速,这简直就是十七世纪的“机关炮”啊!
有了密封圈的助力,将炮营的三十门佛朗机炮集起来中射击,密集的”弹雨“绝对能扫得一里范围内“寸草不生”!
朱琳渼忽然想起了什么,忙对炮手道:“快,先将子铳拆下来,清理炮管!”
“是!”两名炮手动作麻利地拆出子铳。朱琳渼上前观看,果然和他预料的一样,橡胶密封圈已在火药的高温下变形,一部分黏在炮身和子铳的结合部上。
他取出早已备好的小刀刮了刮橡胶残迹,还好,高温使橡胶软化,很容易便能清理干净。
看来每开一炮就要耗用一只密封圈了。他心道,不过比起对火炮性能的提升,这点儿消耗绝对值得!等硫化橡胶厂投入生产,这种还没手镯大的密封圈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他将剩下的密封圈交给陈雄飞,简要讲解了其中原理,然后让他们逐一测试并记录每一枚密封圈的射击效果。
很快,十六七只橡胶圈在隆隆炮声中全部耗尽,陈雄飞过来敬礼道:“禀大人,都试过了。十一号密封圈能令大炮射远提高至一里带十多丈开外。二号圈最差,射远仅有一百三十丈。”
这密封圈太软容易被火药燃气冲破,太硬又不能达到最佳密封效果,看来还要多加测试才行。朱琳渼点头记下,又赶回原鲁王府将测试结果告诉姚启圣,让他们就在实验室条件下按照十一号圈的工艺,先尽量赶制一批密封圈出来。
暂时来说,能达到一里的射程就足够用了。
……
“这些家伙简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洪承畴将手里的一叠册子狠狠摔在地上,这些是都多尔衮刚令人送来的朝臣弹劾洪承畴的奏折。
第475章 洪承畴的哀叹
(全本小说网,HTTPS://。)
“明军借水师之便,沿钱塘不断袭扰。全本小说网https://。我大军不得不分守各处,纵有十多万人马,却几乎动弹不得。”洪承畴怒道,“眼下只有将钱塘北岸坚壁清野,大军退至南人无法借舟船攻袭之处,方可复夺主动。而这些人竟主次不分,于朝堂上处处掣肘!”
这也是他苦思许久才想出的对策——将钱塘北岸百姓全部北迁百里,而清军则放弃沿岸城镇,退至离岸五六十里处布防。
如此一来,明军登陆部队的行踪一旦暴露,想要再返回船上周旋,就必须行军五十多里——大约近两天的路程——才能赶到钱塘江边。
在此过程中,他洪承畴便有了闪转腾挪的空间,不论是紧追掩杀,还是在明军归途中设伏等等,都能令清军摆脱眼前这种不利局面,找到重创敌人的机会。
但他却没想到,将此方略写成奏折发回北京,立刻遭到冯铨等人的一致声讨。
杨志和一旁揖道:“大人,据说陈阁部、吴御史甚至谭拜大人都赞同您的主张,但朝中以冯铨为首,南党之人连番以‘避战畏敌’‘献浙北于敌’‘擅弃重镇’等言辞辱您,甚至连‘勾结明人’都说了出来,当时武英殿里吵成一片。”
洪承畴长叹了一口气,思绪却飘回了崇祯朝。
彼时东林党为首,与阉党、浙党斗成一片,所有朝臣都只会喊打喊杀,伸长了脖子拼命要求前线军官主动进攻。谁的喊声敢弱些,立刻便会被敌党说成“畏敌”“卖国”而遭到攻讦,更遑论战略收缩之类。
在朝中此等风气下,统军将领只能不管兵力强弱而一味进攻,很多战役都是因此而败。
崇祯十四年,因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锦州被皇太极大军团团围住,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朝廷连番告急。于是崇祯帝派他率十三万大军赶去增援。
当时清军在锦州附近修筑了不少营垒,摆下铁桶阵。他见状也不强攻围城敌军,而是将人马驻扎在距离锦州一百多里的宁远,与锦州形成呼应之势。
而后他四处出击,在塔山、大兴堡一带反复袭扰清军,令敌损失惨重,而清军受到宁远明军的牵制,也不敢大肆攻打锦州城。
正当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取得初步成效之际,崇祯却听信朝臣们说他洪承畴“不敢攻敌”“畏战退缩”之语,反复下旨要他“刻期进兵”,速战速决。
他遂向朝廷上书,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再督决战……锦州之急!”
但便是这半个月的缓冲期朝廷也不给他,又一连派来马绍愉、张若麒等督战。
无奈之下,他于七月份率军离开宁远,在松山与杏山之间与清军展开决战。却不料被阿济格烧了他囤于笔架山的粮草,大同总兵王朴一又违令退兵,最终导致明军大溃。
其后,清军尽取松锦之地,大明在辽东构建多年的防御体系自此完全崩溃。
松锦之役永远是扎在洪承畴心中的一根刺,他也是在此战失利被俘之后才投降了清廷。他自认那时的战略并无大错,皆是朝中党争为祸,又兼崇祯偏听偏信,这才葬送了整个辽东。
而眼下朝中又有人攻讦他“避战畏敌”,这与崇祯朝时何等的相似!
他又不禁想起自己投降那晚。庄妃言之凿凿地说大清天子个个圣明,兼朝堂整肃,吏治清明,大清一定是大同盛世。但现在看来,皆是先前清军摧枯拉朽般的军事胜利掩盖了一切问题,如今战事稍有僵持,各种魑魅魍魉立刻就浮出水面。
也是,朝臣还是那班人,该党争的仍是争来争去,不过换了个皇帝而已,便能指望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复长叹一声,“这些人坐于朝中,却总对战事指手画脚,老夫早晚还得被他们所害……”
杨志和点头道:“大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众朝臣只知我军十余万而南军仅三四万,于是皆以为大军如洪水涌下,闽浙旦夕即得。”
洪承畴近来屡屡接到钱塘沿岸邸报,知道自己人马被吃掉不下七八千人,对明军早已没了轻视之心,当下摇头道:“这些南军远不似往昔,其精锐甚至不下于建州八旗,却不是那么容易收拾的。”
他看了眼地上那些奏折,冷哼道:“攻克闽浙?那倒是速给老夫调战船来啊!难不成十多万大军游过钱塘去?”
他又望向杨志和道:“对了,郑芝龙到何处了?”
杨志和立刻脸色一变,支吾道:“回都堂,这便是标下此来禀报的另一件事。郑氏……被摄政王召回了渤海,以剿袭扰天津、盛京的明船……”
“什么?!”
洪承畴闻言顿时失去了冷静,没有郑芝龙的水师,他便永远无法渡钱塘南下,而近来被明军沿江反复袭扰北岸的情况也仍会延续下去。
他一把拉住杨志和,喝道:“不是已派胶东水师助防盛京等地了吗?为何又要调郑芝龙去?!”
后者额上已渗出冷汗,“北京刚来的塘报……胶东水师被南人尽灭,连一条报讯的小船都没能逃出来。兼辽东又闹民乱,太祖的陵寝都差点儿被乱军毁了,朝中剧震。
“摄政王再不敢等闲视之,已调八千京营往辽东驰援,又召郑芝龙水师以绝敌船迂回之途。”
洪承畴便是一愣,胶东水师好歹也有三四十条战船,便是不敌,也不至于连逃都逃不掉吧?
他哪里知道,建虏这三四十条艍船都不够大明水师远征军塞牙缝的。郑成功先以小船将胶东虏军引入深海,而后邵武号等主力舰突然冲出来,几轮齐射就基本全部摆平了。
杨志和小声道:“许是有胶东军将投敌。”
洪承畴心中一动,慌忙吩咐一旁的卢世扬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