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之崛起1646-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全本小说网,HTTPS://。)

    往后的半个多月间,朱琳渼便这么穿梭于长春宫和翊坤宫之间,“没羞没臊”地尽享着齐人之福。全本小说网,HTTPS://。.COm;

    当然,侵入南直隶的建虏还未完全肃清,湖广王进才叛军也不消停,受兵灾的难民需要安置,朝政也是颇为繁忙。

    同时,挥师北伐,抵定北京乃是既定国策,更是时间紧任务重。

    是以,即便朱琳渼在去视察龙江船厂的路上也一刻都不得闲暇,御辇之中坐着数位兵部大员,外面还有其他朝臣正在等着。

    他翻看着刚递上来的奏章。第一份是内阁禀奏唐王及唐太王妃离京就藩之事——数日前曾太后已正式请去太后封号,随儿子就太王妃。为朱琳源送行的官员极少,不过兵部专门调了一千破虏营沿途护送,安全当是无虞。

    后下一份是黄道周所递的辞表,仍是说自己年事已高,要回乡养老。朱琳渼回忆了一下,这已是黄阁老第五次请辞,之前四次都予以驳回,说来该给的面子已算是给足了。

    朱琳渼遂提笔批示,准黄道周告老还乡,升杨廷麟为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另调张沧海暂理户部尚书一职。

    那户部右侍郎之位由谁担任合适呢?他正思索着,却听到对面的张家玉轻咳了一声,这才想起车中的几个人来,于是收起了奏章,微笑抬头道:“啊,元子方才是要说北伐备战之事吧?”

    张家玉恭敬揖道:“回皇上,昨晚余将军使人从建安送回消息,步军学堂一千七百名新兵臻选已毕,即日便可开赴南直。”

    朱琳渼点头道:“加上前几日已动身的三千龙南新兵,补充郗明山一战的减员足以。”

    虽然说是建安和龙南的新兵,但其实兵源是来自五湖四海的。

    龙卫军和破虏营经由一系列大捷打出了赫赫威名,加上宣部的不懈宣传,明军在百姓心目中地位已空前提高。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大量云集龙南、建昌两地,投报军校。

    现在军校的入学标准比以前已严格了数倍,两所军校按计划每半年只招收五千人,不过由于群情激昂,实际入校的人数每每超过六千。

    数日前,朱琳渼已根据这种情况,将大明野战军的服役时间缩短到三年半——新兵充足,自然要多体恤为国立功的老兵才是。当然,自愿继续服役的优秀士兵也会提高待遇继续留用。

    张家玉接道:“陛下,另还有大批未被选中的军校生员连署进书兵部,请求提前投军,以全驱虏大志。”

    朱琳渼问道:“他们应当还有一年才毕业吧?”

    “回皇上,快则半年,慢则一年还多。”张家玉顿了顿,又道,“不过依余将军所言来看,这些新兵大多已完成全部操练内容,可堪一用。”

    朱琳渼是不知道,龙卫军和破虏营在这些军校生心中简直如天兵天将一般。他们为了能穿上那一身英武的军装,无不玩命训练,两年的训练科目谁要是一年还没练完,简直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他斟酌片刻,吩咐道:“既然如此,那便逐步扩充野战军名额。每月增招一千五百新兵入伍。直到野战军三个营各增加四千人为止。”

    野战军一营、二营便是龙卫军和破虏营,如此扩军之后将合计达到四万人的规模。而三营,也就是白杆军,会扩充至一万三千人。整体作战能力将大为提高。

    其实如果仅是北伐收复北京,甚至扫平辽东,现在的野战军规模就基本够用了,毕竟还有大量的各地驻军可以调用。

    不过朱琳渼的目光早已投向了广饶的蒙古草原甚至西伯利亚等地。不取下这些地方,往后皆会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

    他继续道:“扩军之事不要心急,兵员质量定要严控,宁缺毋滥。”

    “是,末将谨记。”

    张家玉言罢,一旁的后勤司督管应天祥拱手道:“陛下,北伐所需粮草有九成已从各地发出,预计一个月内均能运抵镇江大仓。”

    朱琳渼知道,这批粮草是为后续作战预备的,先前南京屯粮还有近八万石未用,足够北伐前期耗用。

    他要求后勤司必须提前备足四个月以上的粮草用量。

    “花了多少银子,购粮是否困难?”

    应天祥忙道:“回皇上,共支库银二十七万两。后勤司已派了专人进驻负责输送粮草的三家商户进行监督,就他们呈报来看,地方上粮食充足,米价多在二两银以下,土豆、番薯更只要四钱银子。”

    朱琳渼暗自点头,这和皇庄报上来的情况基本吻合。

    由于皇庄承包制度的推广,以及土豆、番薯的大面积种植,去年秋收之后大明的粮食产量便有显著提高,支撑六七万明军作战轻而易举。

    可以预见,等湖广、南直隶等地也铺开种植土豆、番薯之后,粮食比往年能增产至少一倍!而且随着粮食增产,势必还会带来一拨强劲的人口爆炸。在眼下这个时代,人口数量可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天祥继续道:“陛下,此外后勤司自己的补给车队业已组建完毕,配备百余辆四轮云车,收粮、运送方式皆师从其他几家商户。三日后便要赴广信、处州等地采买第一批粮米。”

    “好,后勤司行事倒是雷厉风行。”朱琳渼赞道。他去年底跟应天祥提过“后勤商户化改革”,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眉目。

    所谓“商户化改革”实际就是后世的“后勤社会化”,他结合大明的情况修改了一下就拿给了应天祥。后勤司开始组建车队,按照商业化经营,在没有军事任务时,他们甚至可以在民间做生意。如此不但能极大提高后勤效率、节省支出,甚至能后勤司自己就能盈利。这可是后世现代化军队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

    “皇上谬赞了。”

    应天祥正说着,御辇已停了下来。石霖在车外禀道:“陛下,龙江船厂到了。”

    朱琳渼下了马车,抬眼望去,便见北面一处方圆数十里的巨型船厂,厂中日月同辉旗帜到处飘扬,工匠们如忙碌的蚂蚁般来回穿梭,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第713章 飞剪船

    (全本小说网,HTTPS://。)

    而最为醒目的,却是船台上正在紧张建造的六七条巨大的海船。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最大的那艘足有三人多高,密集的肋骨犹如一条蛟龙的骨架,似乎随时会复活起来,蹿入海中搅起惊涛骇浪。

    即便最小的几艘也比寻常人家的屋舍要大,正在施工的匠人们就像攀在巨鲸身上的鯽鱼一般。

    实际上只有朱琳渼和少数重臣知道,最大的战船还在船厂最深处,在外围根本无从得见,那才是镇厂之宝,也是大明水师的雷霆。

    朱琳渼此前专门吩咐过,不许船厂大搞迎驾之举,以免影响战船建造。故而此时只有龙江船厂大使邵知章带了十多名官员跪在门外,见到天子下了御辇,忙伏身叩拜,“下官拜见吾皇万岁……”

    “起来说话。”

    朱琳渼抬手示意,而后也不用人领路,径直便朝船厂西北方向最大的那个船台走去,“新建的战列舰进度如何了?”

    邵知章忙带人快步跟了上来,一面揖道:“回皇上,昨日龙骨已经铺设完毕,船肋打制了六十七根,今晚便开始安装。”

    朱琳渼很快来到那艘八百多吨的战船框架前,这船眼下才刚开始建造,还看不出什么来。

    邵知章指向船台侧面的料场,禀道:“陛下,所需船料月初时便已全部备齐,一千工匠日夜赶制。潘师傅估算,至多到五月份,此船便能下水。”

    朱琳渼对这个建造速度倒不觉得惊讶。自去年底永北里那条八百吨的三级战列舰建成下水之后,参与建造的工匠有一半被派至龙江,连潘明忠这个大师级的匠人也来了这里。

    在如此支持力度之下,龙江船厂很快便上马了八百吨级别的战舰,加上南京的人力资源、材料都极为丰富,建造速度自然能快过永北里。

    与此同时,永北里那边也开工了新的三级战列舰。也就是说,到今年五月,大明水师将至少拥有三条八百吨的战列舰。

    仅凭这三艘船,大明水师的战斗力就能雄踞亚洲之首,轻松碾压西方各国在远东的军事存在!

    至于五百吨级的巡航舰以及更小的战船,朱琳渼现在已经不去亲自过问了,只要银子给够,兵部自然有一整套的建造规划。

    按照朱琳渼的要求,今年年底之前,即使亚洲所有西方国家的舰队集合在一起,都将不是大明水师的对手。

    届时大明水师将首次前往欧洲,显示自己的存在,并开始与所有世界海军强国在大西洋、太平洋同场竞技。

    而到了那时,大明在澳洲、美洲、非洲各处的殖民地也将陆续建立,开始向东方源源不断地输入财富与资源。还有谁能够击败这样的大明?!

    想到了与殖民地的贸易、运输,他又问邵知章道:“对了,飞剪船的试建可还顺利?”

    邵知章愣了愣,他虽懂造船,但这阵子为恶补盖伦式战列舰的建造知识就已经耗尽了他的脑细胞,对更为新颖的飞剪船完全眼前一片空白。

    他只得吩咐身旁官员,“去请潘师傅来。”

    片刻,一名皮肤黝黑,满脸胡茬的中年人匆匆赶来,见到了朱琳渼忙伏身遥拜,“下官潘明忠,拜见吾皇万岁,万万岁!”他如今已升做工部司务一职,不过船厂的人都叫顺了嘴,仍称他为潘师傅。

    朱琳渼立展笑容,“潘大人快请起。前番建成绍兴号,你可是立下大功。”

    绍兴号就是永北里那艘刚下水不久的三级战列舰。

    潘明忠忙躬身道:“全仗着圣上点拨,匠人们效力,方才得此利船。否则仅凭下官那点儿微末道行,怕是连五百吨的战船都建不出来。”

    邵知章一旁小声道:“潘师傅,皇上询问飞剪船的进展如何?”

    “啊,回皇上,”潘明忠转身揖道,“下官前番想到用铜皮包裹船头,并已铸铁架加固之法,已解决船头弯折大患。

    “现依照陛下所绘图样,试建了一条百四十吨的飞剪船,昨日已铺完肋骨,正在安装船壳。”

    朱琳渼闻言大喜,船头易折断是困扰飞剪船建造的最后一个难题,看来用不了多久,这种十八世纪末才出现的快速帆船就能载满大明的各式商品,穿梭于各国之间了。

    要知道,这种船由于使用了极为细长的造型,配合独特的劈浪水下船体设计,加上空心船首及大量使用三角形风帆,致使其航速可以达到普通盖伦船的一倍以上!

    历史上曾有人驾驶飞剪船,仅用十三天便衡越了大西洋。而在明末时分,即便是航海最为发达的和兰人,没有两个月也别想完成这个任务。

 第714章 暴行

    (全本小说网,HTTPS://。)

    也就是说,用飞剪船进行海上贸易,运输的效率将变得极为恐怖。全本小说网;HTTPS://。m;同等距离下,普通盖伦货船才走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少,飞剪船运送的货物就已经抵达了。

    高速高效的海运手段还能大幅度压低成本——水手吃穿用度甚至患病死亡都是要花费大把银子的。

    如此一来,对于买家来说,飞剪船运来的货物,至少能比以往便宜两成以上!

    另外飞剪船还有一项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不惧海盗。时下各大洋上游曳的海盗船比起飞剪船来简直慢如乌龟,没等海盗们靠近,飞剪船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你拿什么来抢?

    可以想见,等大明远洋商队大量装备飞剪船之后,无论是哪里的生意,只要他们去做了,就会迅速依靠成本优势击败所有竞争对手。

    什么老牌西班牙黄金舰队,什么和兰海上马车夫,什么新兴海洋强国英吉利,全都会变成“落后产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个东方帝国赚走海上贸易的大头。

    当然,朱琳渼也非常清楚,如果这一天来临,西方国家肯定会联合起来用武力威胁大明。

    所以必须建立一支能够令其他国家不敢轻举妄动的强大水师,才能有效保护大明的海上商路。不过往后有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支撑,加上他脑子里大量后世先进的战船设计图,水师定然不惧任何对手的挑战。

    但飞剪船虽好,却也只限于做商船用。因为其船体太窄,侧向稳定性非常差,侧舷开上一炮几乎能把自己给掀翻了。所以盖伦战船仍是海战的主力,历史上,一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风帆盖伦都牢牢统治着全球的海洋。

    朱琳渼随后便在潘明忠的指引下,在船厂最西侧一个不起眼的船台上看到了正在施工中的飞剪船。

    细长的船身,微微上翘的船头,都与他前世收藏的那条飞剪船模型一模一样。

    他满意点头,吩咐邵知章道:“等这条船试制成功,马上建造五条同样的出来,银子从远洋商队里拨付。”

    他又转问潘明忠,“潘大人,只是这船尺寸太小了些,是否能放大到三百吨左右?”船越大,抗风浪能力就越强。达到三百吨,才算是勉强具备了远洋能力,否则就只能跑跑东南亚和日本航线了。

    “回皇上,只要第一条船建成,下官立刻便着手放大尺寸。工匠们已能熟练建造八百吨战船,三百吨的飞剪船当有九成把握。”

    “好。”朱琳渼又吩咐道,“此外千吨的二级战列舰也要尽快着手试制,这些事却都要劳烦潘大人出力主持了。”

    一千吨的盖伦战船的图纸他早就交给了船厂,但是从八百吨到一千吨看似提高不多,却已快要摸到这个时代造船工业的天花板了。

    龙骨的强度、船壳的厚度、桅杆的结构等等,对于造船底子薄弱的大明来说都是全新课题。要知道,如今放眼整个世界,能建造千吨以上战船的船厂也绝不超过十所。

    不过朱琳渼坚信,大明从来都不缺人才,只要朝廷支持,用不了很久,工匠们肯定能掌握千吨甚至英国“海上君主”号那样一千五百吨的巨无霸的建造工艺。

    潘明忠忙躬身道:“下官遵旨,定竭尽全力以不负圣上期待!”

    随后,朱琳渼又在邵知章指引下视察了几条三百到五百吨级的战船建造情况。

    眼下龙江船厂已有在册的各级工匠近四千人,还有打杂的壮劳力上万名,大小船台八座,已然成为整个亚洲最大的造船基地,五百吨以下的巡航舰和护卫舰都能轻松量产。

    倒是军器局的铸炮速度开始跟不上战船下水的速度了,以至兵部不得不多花银子从澳门卜加劳炮厂订货。

    朱琳渼已在规划,等北伐的准备工作结束之后,得拨出些银子扩建军器局了。现下佛山几座新的铁场已经兴建完成,或许可以在那边增建一所铸炮厂……

    他眼望船台上一艘接近完工的三百吨护卫舰,心中正思忖着,石霖却快步凑了上来,拱手低声道:“陛下,顾炎武顾指挥使说有紧急军情禀奏。”

    有什么事儿竟不能等回宫了说?朱琳渼不由涌起不好的预感,对石霖道:“带他过来。”又转身示意邵知章、潘明忠等人退下。

    顾炎武几乎是小跑着前来,先行过大礼,而后望向旁边的张家玉、应天祥等人。

    朱琳渼道:“但说无妨。”

    “是。”顾炎武这才脸带焦急之色,揖道,“陛下,北京刚才送来五百里急报,言说虏伪帝已离开北京,往沈阳卫遁去。虏将谭拜留守北京,城中草木皆兵,乱作一团……”

    朱琳渼负手而立静待下文,他知道,如果仅有顺治北逃这种好消息,顾炎武不会是这副表情,也不会这么急。

    果然,顾炎武继续道:“数日前属下得闻迅捷营李将军在扬州、都江一线遇虏贼拼死顽抗,又传言虏酋多尔衮已至扬州统兵。属下甚觉有异,便派人往扬州以北打探,却皆如石沉大海。

    “直到方才,始有探子重伤回返,报虏贼纵兵将扬州以北的所有人口驱至淮河对岸,稍有不从者便遭屠戮,北镇的十多名探子亦被裹挟其中。

    “此后虏贼又于各处放火、毁坏道路。现下扬州、高邮等州府大片土地被贼兵烧成白地,百里不见人烟,且灾祸正在朝淮安府蔓延……”

    “不好,”朱琳渼闻言瞳孔一缩,“建虏这是要放弃扬州等地,收缩死守淮河!

    “扬州、淮安皆属繁华之地,建虏如此暴行之下,怕得有数百万人蒙难……”

    顾炎武慌忙跪伏道:“都是属下打探不力,还请圣上降罪。”

    朱琳渼迅速冷静下来,抬手道:“顾大人请起。建奴狡诈暴敛,又事发突然,非你之过。

    “况且眼下南直隶境内虏贼未靖,大军又缺乏修整,就算提前得到消息,怕也难以立刻挥军北上。”

    张家玉也在一旁思忖道:“陛下,或许虏贼就是故意大造杀戮,引我军匆忙北上向救,以图半道伏击于我!”

    xb1806091

 第715章 鱼死网破

    (全本小说网,HTTPS://。)

    “事关百万大明百姓,必须慎重以对。全本小说网;HTTPS://。m;”

    朱琳渼也没有继续视察船厂的心思了,对石霖道:“回宫。传内阁、兵部、户部、工部主要官员文华殿议事。”

    “是!”

    途中,朱琳渼又问顾炎武道:“多尔衮来扬州的消息可确实?知道他带了多少兵马吗?”

    “回皇上,这消息乃是北京内线传出,八成不差。至于兵力……前番多铎将建虏两黄旗都带去江南,北京至多剩下一万建州兵。眼下还要分些守城,多尔衮估摸着最多能带出七八千人。”

    朱琳渼又转向张家玉,“算上逃回江北的何洛会、祖润泽等人,扬州附近有多少虏贼?”

    张家玉略想了想,道:“回皇上,何洛会等人所部共有一万六千余,扬州守军三千上下,加上附近几县,至多两万出头。”

    朱琳渼皱眉道:“加上多尔衮带来的兵,扬州一带应当也就三万多建虏,他们还要防备迅捷营袭扰,为何能这么快迁动扬州附近百万之众?”

    顾炎武拱手道:“陛下,属下听闻多尔衮将扬州、泰州、高邮等地虏官尽升三级,左近各县官吏升两级,又许以重赏。正是这些投虏奸贼助纣为虐,带家丁、泼皮之流驱赶百姓,方有这等速度。”

    对于整个华夏来说,外敌从来不是最大的祸患,最可怕的永远是汉奸卖国贼!

    一个半时辰后,天子仪仗驶入紫禁城。

    杨廷麟、宋应星、张沧海一众官员早已候在会极门外,见皇帝下了御辇,正要跪拜施礼,却被朱琳渼制止,“都无需多礼。”而后率众人直入文华殿而去。

    待二十多名重臣在殿内站定,朱琳渼对顾炎武示意,“顾大人,先把江北情况跟大家说说。”

    “属下遵旨。”

    顾炎武遂将顺治北逃,多尔衮率兵南下坐镇,以及建虏驱尽扬州至淮河的百姓,并烧光村舍、良田、树木,捣毁道路等事详细讲述一遍。

    杨廷麟立刻接道:“陛下,建虏这是打算坚壁清野,以拖延我军北伐!”

    他虽然不擅打仗,但好歹带过兵,对此倒是颇为内行。旁边几名兵部大员也是纷纷点头,“已至寒冬,大军北上途中若连烧火的木柴都寻不到,恐怕……”

    “虏贼甚是歹毒,连道路都尽皆毁去,如此我军便是咬牙从江南运送辎重,恐也会极为迟缓。”

    “是啊,粮草也是极难运送,附近村落又都被焚烧,就近征粮也无可能。”

    “从长江至淮河有三四百里之遥,沿途若尽是焦土,还如何用兵……”

    朱琳渼知道,即便在后世,想要安然穿越数百里荒芜地带也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说明代的技术能力了。在附近找不到民壮,又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光是运粮就会令人极为头疼。

    要知道,在汉武帝时代,因为人烟稀少,道路简陋,每一个士卒身后需要至少七八个民壮搬运粮草辎重。

    而扬州到淮河这一段建虏“人造”的赤地,后勤压力恐怕更为惊人。

    他皱眉道:“看来北伐所需的粮草得多一倍才够。”

    众人正在焦急地议论着,就见马文晟捧了一封红标的册子快步进殿,对朱琳渼躬身道:“万岁爷,兵部刚遣人送来的急件。”

    怎么又是急报?朱琳渼接过册子翻开,先是略为展颜,随后却立刻沉下脸来。待看完最后一行,他将那急报递给身旁的张家玉,“看来建虏此番是要拼个鱼死网破了。”

    殿上众臣将张家玉围住,探头看他手中的册子,有人小声念了出来,“四川总督王应熊奏报……虏豪格所部四万主力已退出汉中,仅留窦承武所部七千绿营守西安……虏贼逃遁之前,驱赶凤翔府、西安府等地百姓东入山西,并将两府焚烧一空,千里荒芜……臣已率部收复汉中,然,时值严冬,陕境四处赤地,大军难以为继。只待春后集聚粮草,调川民北上修复道路,方可一举克服全陕,兵进山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