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之崛起1646-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士兵们得知面前这位是军团总指挥陈王殿下,一个个都用力将胸膛挺得老高,激动得脸庞泛红。

    朱琳渼抬手向士兵们还礼,高声道:“望诸将士继续刻苦训练!下个月,新兵营将全体开赴南昌备战。我们要去收拾建虏了!”

    士兵们听说能上战场了,都是兴奋地交头接耳。前线的龙卫军屡次大胜之事他们已经耳熟能详了,几乎每天都有某某立功的消息传回。

    迄今为止龙卫军已有六十多人获得了三等功,十人获得二等功,他们的名字都在校场中间的石碑上刻着,让每个经过那里的士兵都羡慕不已。

    而更让人眼热的是,军营还会专门派人给这些立功士兵的家里送锦旗、红花,每次都会引得全村围观,当真是极为荣耀。宣教府也会反复在各地宣扬这些立功士兵的名字和战迹,现在他们个个都是十里八乡的名人。

    此外立功奖励的良田也都分给了他们家里,都是实打实的好地,县上还派专人来验看土地质量,村里的大族想在其中搞点偷梁换柱的小动作都不可能。

    现在几乎每个士兵都盼着能早点上战场,不但能杀敌报国剿灭贼虏,若能顺带立个功什么的那就更完美了。

    军官眼见议论声越来越大,忙喝止约束。但士兵们兴奋激动的情绪却急需宣泄,随即,他们按照龙卫军传统齐声怒吼道:“杀!”

    朱琳渼听到气势磅礴的“杀”字,满意地点了点头,龙卫军已逐渐开始出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和传统,他又高声道:“此次的敌人将是真正的满八旗兵,你们怕吗?”

    “不怕!”

    中气十足,毫无畏惧!

    “非常好!”朱琳渼将手用力一挥,“那些建奴会因为你们的英勇而后悔!而哀嚎!而灭亡!”

    “杀!”

    一群新兵便有如此强的气势和士气,远在千里外的博洛若知道自己将面对此等对手,那他对这场战争的前景定然不会像现在这么乐观。

    待校场重新恢复训练,朱琳渼注意到军营南侧似乎在大兴土木。马赛多忙为他解释,说那是新招募的工兵在进行专业训练。

    由于江西北部州府战乱频频,有不少工匠逃往赣州躲避战火。得益于宣教府在赣州各地的大力宣传,很多工匠,尤其是被清军害得家破人亡的那些人,得知大名鼎鼎的龙卫军需要匠人,纷纷前来投军。当然,龙卫军的待遇好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经过一番甄选,很快便招到了两个连的工匠,主要是木匠和泥瓦匠。如今龙卫军加上原有的一个工兵连,工兵总数达到二百多人,已基本能满足作战需要了。

    工兵每天早上参加基础队列训练,下午进行专业训练。马赛多说前几天工兵连刚完成了快速架桥的练习,他们仅用一天时间便能在一条二十丈宽的河上架起一座简易木桥。

    朱琳渼饶有兴趣地来到工兵连附近观看。

    这些工兵训练时间较短,是以向朱琳渼敬礼时,队列都不算非常齐整。朱琳渼忙吩咐他们继续训练。

    不过这些工匠出身的工兵手里的活却非常专业。

    眼下他们正在进行快速铺路练习。在一条极为泥泞的小道上,工兵们人手一把钢铲,先用砂石垫底,再从一旁的马车上取出预先制好的木板,整齐地铺在砂石之上。木板之间还有卯榫扣接,路面相当结实。

    仅片刻工夫,数十丈的泥路便可容辎重马车通过了。

    朱琳渼点头赞许,这些工匠在没人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想办法训练便已做得如此出色,确实非常不易。但对于工兵部队,仍是需要有系统的训练方案才行。

    只是朱琳渼对这方面完全不懂,他转头正看到身旁的陈逸,眼前便是一亮,由这个建筑专家负划编写工兵训练手册最为合适。

    陈逸自是敬礼领命。

    唯一让朱琳渼有些遗憾的是医兵仍极为稀缺。乱世之下,郎中个个都是宝,往往十多个村子也就一个郎中而已,实在不易找到愿意从军的。看来以后有必要在军官学堂上附加一个军医专业了。

    他并未打算再去军官学堂那边。龙南这边的军官学堂因为缺少讲师,只能暂时由几名老外雇佣兵带着,基本上和普通士兵训练内容差别不大。

    只有等他培养的第一批预备讲师毕业,再依托教科书,军官学堂这边才算是真正开始步入正轨。

    在了解了军营近来的情况之后,朱琳渼便马不停蹄地赶往苏记铁场。

    路上,宋应星取出一沓书稿恭敬地递给朱琳渼,“在殿下出征这段时间里,学生根据殿下所授,已将《算学与几何》第一册整录完成,还请殿下过目。”

    “哦?甚好!”朱琳渼忙接过书稿。这可是大明近现代科学的,更是工业化的基础,此事宋应星立功不小。

    他将书稿翻看一遍,大致是后世七年级课本的程度,不过在眼下这个时代是要充作大学教材的。不说别的,光是书中二元一次方程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等内容,即使放眼全世界也都属于高级学问了。

    感谢:骨炎同学,189******29同学,逍遥自在同学,多久同学,我的白石头同学对我的慷慨打赏!你们对我实在太好了,感激涕零!

 第112章 筹划格致学府

    (全本小说网,HTTPS://。)

    “《物理》和《生物》两书,学生也已接近完成。(全本小说网,https://。)”宋应星说到这里有些惭愧道,“只是《化学》进度缓慢,眼下只绘制了部分元素周期表。这方面内容,还得殿下多指点学生才行。”

    其实这也不怪宋应星,化学这个概念他以前根本没接触过,从头学起还要编写教材也着实为难他了。

    此外朱琳渼因为大学专业的原因,自己的化学知识也仅有高中程度。不过即使如此,也足以傲视全球了。

    而且只要有了元素和化学反应的概念,他相信很快就会有天才能不断将其完善,大明从来不缺天才,只缺土壤。

    “宋先生数月时间完成这些书已非常难能可贵了。”朱琳渼鼓励道,“有了这些教材之后,便能广招学生,普及格物之学了。”

    宋应星忙道:“愧不敢当。”

    “待此次制造新军器之事完结,我欲让宋先生于赣州建学府一座,以传授格物学识。”朱琳渼道,“培养出大批精于格物的学子,于我大明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学生诚惶诚恐!”宋应星激动地揖手道。传播所学的科学知识正是他毕生追求之一。

    朱琳渼继续道:“不仅要有学府,相配的物理、化学实验室也得建起来,纸上谈兵毕竟不是为学之道。”建实验室的想法其实朱琳渼也是早已有之,毕竟他的知识超越这个时代太多,想要能落到实际中应用,就必须要经过实验室反复尝试才行。

    “只是,”他微微皱眉,“学府建成之后,这学生生源和授业之师却又是问题。”

    “其实学生倒是接触过不少愿学西学的学子……”

    “还是莫称作西学吧。”朱琳渼纠正他道,“往后在这方面大明必远超西方。且所谓西学,我华夏早已有之。”

    “是,殿下。”宋应星点头道,“只在南昌便有上百学子常聚于一处讨教格致之学。甚至有自研火炮、钟表等物的。”

    朱琳渼没想到明末时自然科学知识竟如此受欢迎,他大喜道:“如此甚好。这格致学府前期可免学费,甚至提供伙食,以吸引贫苦学子。待日后朝廷开始于学格物的人中取仕,生源自然便不是问题了。”

    “取士?朝廷难道会开格物科举?!”若不是在马车里,宋应星定会惊得跳起来。

    “暂时还不会。”朱琳渼摇头,旋即又肃然道,“但我定会努力使之成为现实。仅靠四书五经,是难以强我大明的。”

    宋应星这才知道陈王殿下竟有如此抱负,心中更是震撼不已。

    朱琳渼又问道:“那学府授业老师方面宋先生可有人选?”

    宋应星略做思索,点头道:“学生倒是有几个人推荐给殿下。其一是徐司务的四位兄弟,俱得徐阁老真传,学识不凡。他四人不愿入仕,但若是传道授业,他们当不会拒绝。

    “其二是徽州方以智,著有《物理小识》一书,尤对物理所研颇深。学生与密之有些渊源,可写信招其前来授课。”

    “只是,”他有些发愁道,“他们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徽州,这两地现在都为建虏所据……”

    “我来想办法,”朱琳渼道,“这样的人才对我大明非常重要,想尽办法也要将他们接到赣州来。”

    而后两人又商讨了格致学府的规划。

    有了皇家军官学堂建成之后空置的经验教训,最终朱琳渼决定先买一所能容纳百余人的房舍便好,重点要放在实验室的建设上。

    饶是如此,他估计也得投入近万两,但,教育上的投入绝对是值得的。等大明有成千上万个宋应星这种科学人才的时候,大明的工业化进程才能一帆风顺。

    行不多时,车马便已到了苏记铁场近前。

    这里和朱琳渼刚接手的时候已完全不同,粗壮的木栅栏圈起了附近二十亩地。反正这河滩荒地价格极为便宜,朱琳渼先前索性花了百余两,一口气买下五十多亩。

    铁场已经扩建了数次,如今已拥有两座日产两千斤生铁的高炉。不过由于苏记铁场的技术先进,产出的铁质量非常好,即使这么高的产量也完全不愁卖。

    而铁场东侧那一大片员工宿舍几乎已经住满,正在进行二期建设。

    朱琳渼将员工宿舍、员工食堂、员工便利店甚至娱乐室等后世工厂里的东西都搬来了苏记铁场。工匠只要进了铁场,就能分到自己的住处,成了亲的甚至还有个小院。

    工匠们的一日三餐都直接吃免费食堂,下了工还能去娱乐室下棋、打纸牌、投壶,买个针头线脑的转身就有,小日子过得不能更舒坦了。

    加上苏记铁场的工钱比其他地方高出三成以上,是以不断有技术非常好的工匠前来打工,两个月前铁场便已有四百余名匠人了。

    婵依没得到通知,这才匆忙带人赶了出来。

    “爷,您回来了?”

    她惊喜之下正要叩拜行礼,已被朱琳渼拉住,“没这么多虚礼。我此次回来有重要的事情。”

    婵依先白了乔千一眼,怨他不提前知会自己,又忙转头道:“爷,我已按您的吩咐将其他生意都推了,现下铁场可随您调用。”

    乔千缩了缩脖子,躲到宋应星身后。

    “做得不错!”朱琳渼快步走到铸炮工坊,所有的一百余名工匠已候在此处。另外他已联系了赣州军器局那边,徐尔路很快还会带上百名工匠前来。

    “此次我们要铸铁炮。”他开门见山道,“四千八百斤的重炮。”

    工匠们立刻开始交头接耳起来,此前他们只造过千斤的六磅炮,而且是铜铸的。

    铜的熔点只有一千多度,而且延展性极好,不易出现裂纹。而生铁的熔点超过一千三百度,熟铁更是高达一千六百度。同时生铁发脆,冷却时容易开裂,是以铁铸重炮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

    南明这边铁铸重炮工艺已随北京、南京陷落而失传。纵是建虏能铸铁炮,也需要欧洲工匠帮忙,且多是大幅加厚炮管,并减少装药使用。

    东家刚才竟说要用铁铸四千八百斤的重炮?!众工匠一时间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第113章 大炮和猎兵

    (全本小说网,HTTPS://。)

    苏承羽又继续道:“虽然铁铸重炮有很大的风险,搞不好便有炸膛的可能。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但是,”他话锋一转,“只要有合适的铸造方法,外加我们铁场出的铁质量甚高,我可以保证,用铁铸出来的重炮绝不会比铜铸得差。”

    用生铁铸炮最大的难度在于炮管冷却。由于重炮的炮管壁非常厚,管壁内外冷却速度不一致。且通常是外层先冷却收缩,而内层还处在热膨胀状态,导致外层拉裂。

    另外炮身冷却速度过快会导致产生白口铁。所谓白口铁是指铁中的碳元素和铁结合成了碳化三铁,这种物质会使整块金属发脆,极易裂缝。

    苏承羽虽然不是铸造专业的,但是对这些基础的金属加工知识还是懂的。炮管冷缩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是罗德曼铸炮法,给炮管内壁通水冷,让内壁先冷却收缩,外壁冷却之后还能对内壁形成“箍紧”效果,制出的炮管甚至比青铜炮还可靠。

    但罗德曼法这种十九世纪的技术对水冷控制要求极高,有数万参数,苏承羽根本不可能记得。

    他的解决方案是分层铸造。先浇铸一半厚度的炮管,由于厚度小,避免了出现外层缩裂问题。

    等炮管冷却后,再浇铸外层,使炮管达到需求的厚度。此时外层冷却就不会产生拉裂,甚至还有部分罗德曼法的箍紧效果。

    其实若非铁场钢产量不够,他真想直接造钢炮,那质量绝对秒杀这个时代所有的火炮。

    此外分层铸造还能有效解决白口铁问题。对于白口铁,其实只用煅烧一下就能使其灰口化。灰口铁中的碳以石墨形势存在,能极大提高铁的韧性。但若炮身太厚的话就无法彻底烧透,仅有表层灰口化,里面仍是白口铁。分层铸造则可以铸造一层,煅烧一层,整炮几乎都能转为灰口铁。

    但在场的工匠们哪知道他有这般成竹在胸,都以为东家是因搞不来铜,病急乱投医而已。

    待苏承羽向他们大致讲解了分层铸造法,众工匠听得云里雾里,都寻思着东家咋说就咋干。

    只有宋应星双眼放光,拿笔拼命抄记,什么白口铁、灰口化、冷却拉裂,听都没听过,简直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铸炮学新世界的大门。

    苏承羽又绘制出火炮铁范的图纸,开始安排具体事宜,“分层铸造所需的铁范也要分制两层。”

    制范工匠来到苏记铁场已数月,早就会认这种标准工业图纸了,又有宋应星在一旁指导,到次日己时,二十四磅巨炮的内外两层泥范便已制成。

    苏承羽立刻又拿出昨晚画好的两套图纸交给工匠。分别是一门六磅炮和一门九磅炮的泥范。

    虽然铁场里有一副六磅炮的铁范,但那是用来铸铜炮的,铸铁炮需要更厚的炮身,所以必须重新制作。

    自从上次成立炮兵营之后,龙卫军已有四个连的炮兵。但由于在外征战无法补充火炮,故而一直只有8门六磅炮。

    这个搭配比例是很不合理的,苏承羽一直计划为炮兵营配置16门六磅炮,再加上4门九磅炮,以达到满编。这样火力便已接近之前的三倍之多!

    毕竟他将要面临的对手是更强大的满八旗兵。特别是他们的骑兵射击及“猪突”能力极强,杀伤力不容小觑,有多少大明的部队就是被这两招所击溃的。

    使用步兵空心方阵虽能有效抵御建虏骑兵,但若敌人铁了心拼命,龙卫军也将会付出巨大的损失。

    而且苏承羽此次要将新兵营带上战场,虽然他们的训练水平很让人放心,但苏承羽不敢保证绝对不会有人怯场,方阵之中只要有一块顶不住,整个方阵就会被骑兵冲垮而面临屠杀。

    所以炮兵将是此次加强的重点!对付结阵冲锋的骑兵,在远距离用九磅炮打乱阵型,再集中大量六磅炮形成交叉火力射击。待骑兵抵近之后所有火炮再全部换散弹杀伤。

    在这样凶猛的炮击之下,即使再精锐的骑兵也不可能保持良好的阵型。而散乱的骑兵就容易对付多了,至少对步兵方阵将的冲击力将成倍降低。

    甚至欧洲战争史上常有骑兵在这样的大炮猛轰下直接崩溃的。

    至于那三门三磅炮,苏承羽计划直接丢给步兵让他们增强火力,由营级军官调用。

    待二十四磅炮的泥范送入阴干棚中,徐尔路来了。

    行过礼,他对苏承羽禀道:“学生急欲聆听殿下教诲,便先骑马赶来了。另有工匠百余人后天便到。”

    “为远,你来得正好。”苏承羽旋即对徐尔路说了让他四位兄弟来格致学府授业之事。

    徐尔路得知此事也是颇为兴奋,表示立刻写信给家里,他的四位兄长当不会拒绝。

    有了徐尔路这个铸炮专家,苏承羽便放心地将制范的事情交给了他,另让他带工匠多制些备用泥范,以便烧制失败时备用。

    等泥范阴干还需要一段时间,苏承羽随即又赶往火器工坊。

    除了增强炮兵火力之外,此次他还计划要制作一种重要的步兵武器——线膛枪。

    龙卫军经过几次实战锻炼,涌现出不少枪法出色的射手。苏承羽准备从中挑选一些佼佼者,为他们装备线膛枪,组成猎兵队。

    线膛枪顾名思义,便是在枪管内侧刻上数条螺旋线槽,并使子弹边缘嵌入螺旋槽中,这样子弹在射出枪膛之后便会产生高速旋转。

    比起毫无准头的滑膛枪,线膛枪的子弹由于旋转作用,可以保持笔直的飞行轨迹,射击精度极高。同时旋转的子弹破甲能力也远强过不转的铅弹。

    另外线膛枪的有效射程更比滑膛枪远了一倍以上,只要枪法准,一百五十步之外都能做到一枪致命。

    其实早在十六世纪欧洲就已出现了线膛枪,却始终没有大面积列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要子弹边缘能嵌入螺旋槽中,铅弹的直径就要略粗于枪管。

    这就让装弹变得极为困难,早期的线膛枪都需要用锤子将铅弹砸入枪管,不仅速度慢,还很容易伤到枪管引起炸膛。

 第114章 米尼弹

    (全本小说网,HTTPS://。)

    就是因为这个致命的缺点,直到十九世纪滑膛枪还统治着世界战场。//全本小说网,HTTPS://。)//

    但朱琳渼的脑子里却装有终结滑膛枪的发明——米尼弹——的制作方法。

    说起来其实很无奈,人类在发明线膛枪之后的三百年里,拼命琢磨怎么让铅珠能嵌入枪管的膛线中,始终无法跳出这个思维定式。

    而米尼弹却是一次大胆的颠覆,它不再用铅珠做子弹,而是使用削尖的圆柱状子弹。在子弹的底部挖出一个圆锥形的空洞,并在空洞里装一个小木块。

    在开枪时,火药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将小木块顶进空洞深处,木块挤得子弹尾部膨胀,从而卡入膛线中。

    有了这样的设计,子弹就不必做得比枪管更粗就能产生旋转,装弹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甚至制作精良的米尼弹比普通铅珠更容易装填。

    就是这一发明,使全世界的滑膛枪很快成为历史。

    装备了线膛枪加米尼弹的猎兵,就是这个时代的狙击手!

    在眼下这个滑膛枪主宰的时代,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有提防狙击手的概念。所有军官都是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和普通士兵截然不同的衣服,一眼就能认出来。

    因为鸟铳这类滑膛枪的子弹不能直线飞行,就算你再怎么瞄准也打不中人家。

    但换做线膛枪猎兵,这些军官就是非常醒目的靶子!

    另外猎兵的目标还包括敌人的旗手、鼓手、传令兵、督战队甚至呐喊鼓舞士气的敌人,从而对整个战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例如旗手,在这个通讯手段极为贫乏的时代,士兵们都是跟着旗走,没有旗帜队伍要不了多久就会乱掉。

    一旦旗手死亡,会立刻有后补旗手将军旗扛起来,但如果旗手接连被猎兵狙击掉,谁还敢再去扛旗?如果猎兵效率高,能迅速解决建虏各队的旗手,后面不用打他们自己就溃散了。

    不过使用米尼弹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枪管标准化。眼下全世界的火枪都是纯手工打造,想要所有枪的口径完全相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滑膛枪的铅弹和枪管之间有点空隙影响不大。

    但使用米尼弹的线膛枪则必须严格控制枪管口径标准,否则子弹尾部膨胀之后很可能无法卡入膛线之中。柱状子弹若没有旋转起来,就容易发生横向翻滚,那样的话简直连铅珠还不如。

    好在苏记铁场一直在制造燧发铳,现在至少积攒了四千支左右,要从这些枪里挑选出二三百支口径差不多的应该不成问题。

    若非无法标准化生产,朱琳渼肯定想全军更换线膛枪。而眼下只能先装备几个连的猎兵了。

    鲁宁等制铳工匠早就听说陈王殿下来铁场了,正望眼欲穿,便见他带着宋应星来了。

    朱琳渼直奔主题,先对鲁宁等人讲了线膛枪的概念。

    工匠们都是一副“毫无意外”“早就料到”的表情,在他们心里,陈王哪次不搞出点儿匪夷所思的新东西才是不正常的。倒是宋应星又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持笔拼命记录。

    朱琳渼从旁边的木架上拿过一根刚制好的铳管,又捡了根树枝,对众工匠比划道:“这树枝好比是根比铳口略细的钢棍,”他指着树枝顶端,“在这里开道倾斜的槽,装入硬钢制的刀头,用螺丝卡紧。”

    随后他将树枝伸进铳管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