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强帝王养成系统-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她给方浩生了一个儿子,不像小莹只是给方浩生了一个女儿。
如果她当了皇后,她儿子当太子,更加的名正言顺。
但是她这个问题提出来,方浩的脸色就变了,对她说道:“这不是应该你提出来的问题,以后不要提这种问题了。”
虽然他确实是想将昭宁立为皇后,将她生的儿子立为太子,这样更加能够安抚那些效忠于尧国朝廷的臣民之心,可以有效的减少社会的矛盾。
但是,他可以给,昭宁不能够讨要。
这不是一回事。
昭宁看到他语气变得严厉,连忙低下了头,可怜兮兮的说道:“相公,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问了。”
第五十二章 舆论
(全本小说网,HTTPS://。)
朝廷让池旭出任国子监祭酒,让他主持京城区域的教育改革,在财政上也给了他大力的支持。(全本小说网,https://。)
——裁调朔州和燕州这两个节度使之后,朝廷的财政压力得到了极大的减轻,一年能够省上几百万贯的军费支出。
调给池旭掌管的国子监支出的经费达到了二十万贯一年。
这包括印刷教材,也包括给那些老师们支付经费,还包括十所小学的建设费用。
国子监从来没有占过这样大的比重。
在二月时,池旭的《北上见闻录》也印刷了出来,一共十多万字的一本书,一印就是上万册,被商队分发到各处进行贩卖。
这一本书是他自己花钱印出来的,虽然销售也需要钱,但是定价很便宜。
要是在以前,十多万字的一本书,印刷上万册,如果卖不好的话,那可以将他给搞穷。
因为以前的印刷字体都偏大,十多万字那就是很厚的一本书,不管是制版的费用,还是纸张的费用,都非常的高昂。
又不是什么yànqingxiǎoshuo,或者是考试秘籍,想要卖出成本价,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可是从方浩那边购入到了先进的印刷以及制版设备之后,铅活字的应用使得制版的费用降到了很低。
而从方浩那边购买过来的造纸设备,也使得纸张的成本下降了很多,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字体减小,纸张又变得便宜,这使得他印刷那些书的成本降低了很多。
十多万字,在现在的印刷出版技术之下,只需要并不厚的一本书就可以了,一万册也不需要太多的成本。
那些书他也只是以成本价格给了那些书商。
对于书商会将那书卖多少钱,就不是他能够控制得住的。
商业行为那看市场的需求,如果书卖得好,苏商肯定会将价格提高,卖得不好,肯定也会降价处理,这个他不用担心。
这一本书首先就是在京城区域发卖,卖的还非常的好,在京城就卖出去了几千册。
现在在京城关于关外的消息很多,基本上都是三大商行的伙计们传出来的,但是说法不一,有些荒诞不经。
而这一本《北行见闻录》是现在国子监祭酒亲自写的自己北上所见所闻所思,在大家看来,这是最权威的阐述关外的书。
而且,最关键的是价格很便宜,在很多人眼中,这本书买过来用来擦屁股都是值得的。
这本书里面讲的那个关外,让很多人大开眼界。
他印证了一些大家觉得很夸张的传言,但是也解释了那种在大家看来不可思议的东西是大概怎么一回事。
就像解释不了的,也会用“此乃科学之力”来解释,让大家对“科学”这种东西大为好奇。
那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东西,可以弄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出来。
这一本书的发行,让池旭拥有了很大的名声,也让民间对关外的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了起来,甚至也提起了他们对“科学”这种东西的兴趣。
这一方面对池旭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让他提心吊胆。
——那就是这本书发行之后,引发了社会上广泛的讨论,等到这种讨论扩展到社会底层的时候,风向变了。
读书人士大夫们家里看那些东西,很多时候只是猎奇,或者是作为他们决策的参考。
可是一旦传到了社会底层,社会底层一听说在关外那边的老百姓那么的幸福,天天都能够吃上肉,家里的孩子到了六岁就可以丢到学校里面,学校会教他们学习知识,还会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午餐,就觉得心里不平衡了。
因为去关外的都是犯了事的人才会发配过去,是被他们所看不起的罪人。
现在的情况是那些罪人过的比他们滋润得多,天天都有肉吃,还有很坚固的房子可以住,晚上还有“电灯”这样的东西。
那日子过得太滋润了。
他们对科学什么的都不懂,也不在意,在意的就是生活质量。
人家罪人过得比他们这些没醉的人过得还要舒服上百倍,这让他们生出异样的心思。
有的人觉得是朝廷做得不好,让他们过得比这人都不如。
有的人就觉得关外实在是做得太好了,想要到关外混生活去。
天天能够有肉吃,生了孩子不论男女都可以接受教育,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民间的这种议论一传播开来,池旭就慌了。
他的本意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关外的成果,知耻而后勇,走上努力学习关外成功经验的道路。
这本书一开始在读书人阶层传播的时候,也确实达到了他想要达到的效果。
一些原本看不起新式学校的读书人,都将自己的子女来送到学校读书。
可是现在这个舆论风向很不对,竟然慢慢的演变成了对关外的赞誉,以及对现在朝廷的不满。
那就太危险了。
舆论发酵了一段时间,到了五月,有御史将这件事情捅到了朝廷,捅到了皇帝的面前,列举了民间对这本书的议论之后,直指池旭妖言惑众,明着是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关外,实际上就是在给方浩gēgongsongdé,要求斩池旭以谢天下。
有人上言之后,很多人都纷纷附和,一付要将池旭至于死地的样子。
池旭主持在京城的教育改革,已经侵犯到了很多读书人的利益。
有些读书人能够看的出来,这给天下带来的好的改变,但是有一些读书人则是看到了这给他们这些读书人带来的坏的影响。
这让他们感觉到非常的恐惧。
只不过因为现在的皇帝也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的富强,让自己能够拥有抗衡甚至压制方浩的能力,一力推行教育上的改革,他们也没有办法阻止。
但是这一次舆论的风向让他们找到了可乘之机,他们怎么可能错过这一次机会?
所以,他们参与到了这一次对池旭的攻击。
既然不能够改变皇帝想要改革教育的决心,那就将主持改革教育的那个人给搞倒,让他们自己的人来主持这一次的教育改革,就可以将教育的轨道又扳回来。
第五十三章 背后捅来的刀子
(全本小说网,HTTPS://。)
这一次人们发现,对池旭发动攻击的,并不是他的敌对派系尤登阁那一系。全本小说网,HTTPS://。.COm;
其中多半都是来自于王大学士那一派的盟友,还有少半则是来自于王大学士那一派。
尤登阁那一派的大臣们虽然也很心动,想趁着这个机会将池旭给干掉,最好还找机会将这个罪名引到王大学士头上。
但是他们早就收到了尤登阁的告诫,老老实实的呆着就可以了,不要在朝廷上兴风作浪。
这一系倒是一个攻击池旭的都没有,让很多人都感到诧异。
让池旭也非常的寒心。
这个阵势弄得好像他不是王大学士一派的人,而是尤登阁一派的人。
从背后捅来的刀子,确实有点伤人心了。
甚至连王大学士的态度都不是很明朗,还找他谈过,劝他放弃现在所执行的教育改革,加大圣人之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但是池旭没有同意,向王大学士说道:“我们这边比方浩那边弱了很多,如果不想山河变色,就必须要尽心教育革新,这已经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再拖下去就来不及了。”
王大学士叹息着说道:“可是你这样做得罪了很多的人,他们会将你置于死地。”
“那就让我为国而死吧。”池旭说道。
他知道方浩迟早都会zàofǎn,只是他不知道方浩会选择什么时候发动。
他希望能够在方浩发动zàofǎn之前,学会方浩那边的东西,也许就有可能永远的制止那一场叛乱之战。
这是和时间赛跑的事情,只能进,而且只能够快进,怎么可以退缩?
如果因为个人的安慰错过那一个唯一的机会,他这辈子都没有办法原谅自己。
面对他坚决的态度,王大学士也没有办法,只能够放弃劝说。
然后,池旭又迎来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这是他以前没有想到过的。
这个国家存亡的关键时段,那些文人竟然还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并不去想怎样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让他对那些文人非常的失望。
那些人根本就是阻挠这个世界发展的力量。
突然明白了方浩在关外做的那些事情有多么的了不起。
也许只有让方浩打过来,当上皇帝,才能够在全天下推动教育上面的改革。
对于众多大臣对池旭的攻击,正统皇帝也做出了决定。
一方面,派出大量的人马收缴那些卖出去的《北上见闻录》进行销毁,将这书列为jinshu,以后禁止任何人来阅读以及传播,发现一个处理一个。
另外一方面,给池旭又加了一次品阶,从正四品加到从三品,让他继续在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上负责教育改革这件事情。
这也是在向那些人昭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什么事都阻止不了这件事情。
这让很多文人大失所望。
但是又让池旭感动莫名。
这个支持力度太大了。
他觉得怎么也要将这教育改革给执行下去,就算是粉身碎骨也要做下去,这样才能够报答皇帝对他的这一份知遇之恩。
他也已经明白了,他现在做的事情,使得他在朝廷里不会再有任何的盟友,他只能做一个孤臣。
皇帝支持他,他的改革就能够进行下去,皇帝不支持他,等待他的就是万丈深渊。
三大商行都还继续在和关外做交易,大量的物资运输过去,又有大量的物资运过来。
其中就有关外的两份报刊——《幽戎日报》和《创造与发现》。
《创造与发现》每一期都会送到国子监,由国子监的那些老师们进行审核以及学习,然后挑选一些在他们看来有实用的文章进行编辑印刷,然后通过商行发行到全国各地。
他们认为实用的标准,是现在尧国的技术水平能够达到的。
技术水平达不到的,他们不会选进去。
对一些电气方面的探索更加不用说,选进去了没有任何的用处,因为尧国境内就没有电这种东西。
能选的也就是一些手工制品,还有一些农业方面的知识,选苗育种嫁接等等。
限于交通,真的要传播到全国各地,大概就需要一年的时间。
这样池旭更加的怀念关外那通畅平整的水泥路。
如果尧国也有那样的道路延伸到全境,那知识的传播就能够快捷很多了。
他们选出来的那些文章,以《齐民秘学》之名结集出版,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因为那里面有很多东西,对于手艺人来说就相当于传男不传女的秘籍,有着很大的用途。
而且那些技巧不只是一个两个,是满满一本书的。
原本他们定价并不高,只是一个成本价,但是被书商给卖得很高,很多人都愿意来买。
有一些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也会买来,让识字的人跟他们说这个道理。
这样的技术,在他们看来是物超所值的。
那一本《齐民秘术》,一开始印刷的是一万册,但是很快就在附近几个城市给分销完了。
很多书商都要求加印——虽然那些书商并没有任何的版权意识,发现好卖的书都会自己来印刷,可是那些书商自己没有那个技术进行印刷,如果要自己印刷的话,纸张以及刻板的成本能够让他们破产。
而且那小册子里面还有一些是绘图,那个更不容易刻板了。
也就是国子监购买过来的那一套印刷制版设备,可以来做这个,尧国境内除了这一家,没有任何书商也有这样的能力。
池旭对这样的情况非常的满意,很快就进行了再次的印刷,这一次印刷量加大到了三万册。
从京城附近几座城池作出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这一本小册子发行之后,很多工坊以及农庄的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些使用了小册子上面介绍的农业技术等农庄,农作物的产量明显的提高。
虽然没有起到提高税赋的作用,但是,粮食产量能够提高,社会就能够更加的稳定,这是一个常识。
这也促使着池旭又张罗人手进行着《齐民秘术续》的编写。
这样的改变反馈到正统皇帝那边之后,让他非常的高兴,对池旭又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提拔。
第五十四章 入阁争议
(全本小说网,HTTPS://。)
正统要提名池旭为内阁大学士。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国子监祭酒,哪怕是给他加了一个从三品的品阶,在朝廷上还是显得低了一些,权力不够大,有些事情不方便去做。
要是能够成为内阁大学士,很多事情就可以做了。
名额倒是没有问题,因为尤登阁每个月都会上一道请辞的表,准了他就能够空出一个位置来。
但是,池旭并不是一甲出身,他只是一个三甲进士。
内阁成立之后,就有这么一个规则,内阁大学士必须从一甲进士里面选。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已经约定俗成,那么长的时间都是那样做的。
现在要让池旭上来,这就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因为和祖制不合。
反对得最激烈的,是来自于王大学士那一派,最主要的是和梅翰林走得比较近的那一批人。
现在的梅翰林是御史中丞,掌握着御史台这个最大的官方喷子机构。
他是王大学士这一派中除了王大学士之外,地位最高的人,一直都想进入到内阁。
因为他是纯粹靠着科考上来的,在京城并没有什么势力,虽然考得很好,但是以前在官场上也基本上是在坐冷板凳,走的是翰林院清流的路子。
但是他是一甲进士,完全有那样的资格进入到内阁。
凭着和裘伯贤成为亲家,他也获得了裘伯贤家族交接的那些权贵,使他的仕途好走了很多。
而在王大学士入阁之后,他又因为裘伯贤的关系成为了王派的大将。
在这之后势头就变得非常顺利了。
王大学士也很想将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对他的提拔可谓是不遗余力。
只不过做朝中大臣的经历尚浅,所以暂时也只能够放在御史台做御史中丞。
有了做御史中丞的资历,接下来也就可以直接入阁了,并不一定要做六部尚书。
在尤登阁刚开始辞职的时候,梅翰林就心中暗喜,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虽然也有一些竞争者,但是那些竞争者跟王大学士的关系并不如自己跟王大学士的关系紧密,有王大学士这个内阁首辅在,自己入阁的机会比那些人都大。
只是没有想到,对尤登阁恨之入骨的正统皇帝,竟然没有批准尤登阁的辞职。
慢慢的,他也明白到,那是正统皇帝不希望王大学士在内阁一家独大,需要有一个反对的人在内阁中。
哪怕那个位置空着,也不会让王大学士手下的人进入。
明白到这个道理之后,他就有意无意的和王大学士变得疏远一些,有时候在一些政策上面甚至还有一些争吵。
王大学士一派,已经慢慢的呈现出双峰并立的情形。
他还想着要找一个契机和王大学士作出一个完全的切割。
只有这样,皇帝才会放心的让他入阁。
一开始攻击池旭的人里面,很多都是他那一个派系的。
王大学士那一派,虽然有一些人并不认为池旭那样做是应该的,可是碍于情面,并不好意思进行攻击。
梅翰林这一派的人都是后来才加入到王大学士那一派的,跟池旭却没有什么情面可言,所以攻击的非常的猛烈。
一方面是要攻击池旭的教育改革,另外一方面则是要借着这一次对池旭的攻击,向皇帝展示自己和王大学士并不是完全的同路人。
可惜他们的攻击没有如愿,反而让池旭得到了皇帝更大的支持。
到现在,皇帝竟然批准了尤登阁的辞表,要提议池旭入阁。
这就让梅翰林给急眼了。
内阁一共就七个大学士,目前来看,唯一能够动的也就是尤登阁这个位置。
以前梅翰林对皇帝老是不批准尤大学士的辞表有一些怨意,现在批准是批准了,可是他要提拔的是池旭,结果比不批准更坏。
因为让池旭顶上去,那就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里内阁的大学是不会有变动,他就要在内阁之外再徘徊最少几年的时间。
这种情况他如何能够忍得,于是就发动了对池旭入阁最大的反对声音。
当年王大学士不是以国子监祭酒的身份进入到内阁的,从官位上来讲,池旭入阁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问题在于,池旭不是一甲进士,就这样入阁,与祖制不合。
他们能够抓住的也就只有这一点。
因为现在他们已经看出来了,攻击教育改革是没有用的,现在皇帝就是用大力近来推行教育改革。
皇帝将池旭提名为内阁大学士,也正是为了支持教育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再去攻击教育改革的问题显然非常的愚蠢,他们能够找出的理由,就是和祖制不合。
尧国自出现内阁之后,上千年的时间里就没有三甲进士入阁的事情发生。
反对池旭的人认为这个先例不能开。
池旭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迎来这么一天,竟然被皇帝提名进入到内阁。
也就是还没有考中进士之前有那样的梦想,但是三甲进士的事实已经让他放弃了这个梦想。
对于梅翰林那一派的攻击,他倒是没有什么想法。
因为他自己都觉得非常的荒谬,竟然能够得到入阁的提名。
他并没有那样的想法。
哪怕是他自己也觉得和祖制不合,可能是皇帝一时兴起提出的建议,不可能在朝廷上通过。
这样的提名还是要经过朝廷的同意才行,不要说全部同意,至少也得有一部分同意。
要是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反对,这个提名肯定没有办法进行。
就算是强行让他入阁,也不能发挥什么力量。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皇帝对大臣们的反对,并没有退缩,坚持着自己的意见。
——毕竟,坚持这样的意见不更快的推进教育的改革,很可能这个国家都要被方浩给打下来,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皇帝不可能不坚持。
而更让池旭没有想到的是,朝廷中竟然有了一片支持他入阁的声音。
而那一部分人,正是沉寂已经很长时间的尤登阁那一派的官员。
那是以前的政敌,现在却成为了支持他的力量,给池旭的感觉更为诡异。
第五十五章 谢恩折
(全本小说网,HTTPS://。)
尤登阁在辞表被批准之后,再上了一份谢恩的折子。(全本小说网,https://。)
虽然非常的恶心正统皇帝,但是,他现在是以太傅身份致仕,而不是以贪腐身份结束宦旅,按照道理,他应该要上一份谢恩的折子。
所以他还是上了这一份谢恩的折子。
在折子里面,谢恩只是只是一笔带过,因为他对正统皇帝确实没有感激的心情,只有着痛恨。
不过在这一道折子里,他也提到了池旭,认为池旭是最适合的新入阁人选。
折子里他列举了池旭进入到国子监之后进行的种种变革,带来的种种好处。
提到了那些技术上面的革新,观念上面的革新,对这个国家强盛起来起到的作用。
“臣尝闻民间有以《齐民秘术》所栽之法种粮者,粮田亩产可增一石。此术大行于世,则天下粮田数亿亩,可增粮数亿石,如此则灾歉之年,再无饥馑之忧,所活之民,何止百千万计?”
“兹举一例,可知其余,诚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也。”
“臣犹记池旭初提此议,辄引朝堂攻讦无数,责难之声,不绝于耳。而池旭力排众议,奋勇前行者,盖因此事于天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