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上海繁华-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一元却持有另外的观点。他诚恳的对孙经理说道,一是如果不这么做,把股份稀释出去,单自己再怎么去努力,也肯定是无法筹到这么多的启动资金。二是他认为有一句老话,叫做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想要做一点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单靠一个人搞个人英雄主义是不太可能的,也不现实。再着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如果王一元自己在新公司中所占股份比例太高,既不容易凝聚人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公司的股份制也有可能失去实质的意义。孙经理还是表示了有保留的认同。
接下来王一元和王丽萍,跟着台沪公司的会计和财务,先是跑营业执照法人等的变更手续。台沪公司名称和注册资金不变,只是进行了投资人股权转让,法人相应的变更成王一元。接下来就是印刷特种行业许可证,银行账号,国税地税等的相关变更。
这手续些虽然繁杂,但好在公司原来的注册地址是属于闵行区,而新工厂所在的的吴泾镇也是属于闵行区,都在一个区内,加上又是因虹桥枢纽建设而拆迁的企业,所以各相关部门基本都是特事特办,一路绿灯,虽然费时费力。但过程还算是比较顺利。
八月一日,台沪公司开始搬迁。八月十日,台沪公司搬完,剩下的设备设施就全部搬往吴泾海通路的新台沪公司。九月八号,在一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新台沪公司老厂新张,正式开门迎客。上海繁华
zj190128g
第27章 新气象,新起点
王一元坐在办公桌前。(全本小说网,https://。)桌上有一筐桔子,红彤彤的,是正宗的崇明桔子,工厂国庆节的福利。他信手剥开一个橘子,一瓣瓣的放进嘴里。王一元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思绪万千。
新台沪公司为节省开支,厂房约四分之一面积的的前半部分,改建搭装成了两层。底下一层作为晒版洗版,对样和原辅材料仓库使用,上面作为公司的办公室,会客室和设计等用途。王一元办公室在二楼的最里间,打开百叶窗,从房间整面墙的玻璃望出去,车间的一切尽收眼底。
公司目前承接的主要还是原来台沪公司的一些订单。原台沪公司因为体量大,机器安装调试周期长,搬迁至今还没有正式恢复生产,所以有相当的产能照顾分拆到了新工厂。肖云华施展了他多年来生产管理独当一面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将车间的生产工序逐渐打通融合。
工厂现有工人二十名,新招的员工基本都是熟练工,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半个多月过去,目前整个工厂生产已渐渐趋于正常。不管是车间的规划装修,日常生产调度,还是工人的精神面貌,都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孙玉泉经理少见的主动要求做了新台沪公司的顾问。他现在还在台沪公司兼着厂长,虽然因为刚搬迁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处理的大小事务,但他还是尽可能的利用调休的时间,充分发扬了他的技术熟练,处事老道的优势,这段时期帮了王一元公司不少的忙。
所谓老将出马,一个顶三。特别是在纸张油墨等大的品类供应商方面,他亲自开车,带着王一元一一逐个拜访,很短的时间就疏通了渠道,拿到了非常合适的价格,付款上也给了新台沪公司长短不一的帐期。与这些供应商良好的关系的建立,大大的缓解了新台沪公司先期的资金压力。
吃饭和宿舍的问题也得到妥善安排。纸箱厂谢老板的工厂建有专门食堂,提供早中晚三餐。但纸箱厂员工却不多,只有不到四十人。就餐的人少,还要配备两个厨师和一个打杂,一直都是入不敷出。厨房久而久之,成了精明的谢老板的一个鸡肋。新台沪公司一搬过来,他就打上了王一元他们的主意。
王一元也正愁员工就餐这事,不管吧,心里过意不去,让员工去外面吃,饮食等方面也不卫生和安全,管吧,就二十来人,又不好操作。两家公司不谋而合,皆大欢喜。
至于住宿。这个工业小区配套建设有两幢五层宿舍楼,每间房二十平方,放有六张上下床,每月租金只有二百八十元。房东送了王一元一间房,王一元又租下来四间作为公司宿舍。谢老板笑话王一元,王老板,你太抠了。你去看看,这两幢楼里,哪里有老板住这里的?你至少应该去镇上借房子住的啊。
因为缺人手,国庆期间五天,王丽萍特意叫上她放假的老公,在厂里帮忙。小伙子高高大大,身高年纪和王一元差不多,只是更加宽大一些。他是莘庄工业区一家外资工厂的维护部工长,专业电工。他的到来刚好弥补了工厂电工的欠缺,算是帮了大忙。王一元过意不去,他又正好在交大上课,分不开身。
一天晚上,王一元只好约了她们夫妻俩,还有肖云华在交大的六号小食堂的小包间吃饭。王丽萍倒是大大咧咧,对她老公说道,我们工厂现在资金紧张,这里吃饭便宜一些,味道不许挑剔。王一元连忙说道,这顿饭不报销,我私人请客,不让我们的大管家为难。
肖云华乐了,说道,王丽萍你也太实在了。再怎么说,工厂一顿饭钱还是有的吧。你现在叫王老板掏钱,他还有得掏吗?他现在身上比任何人都干干净净。王丽萍却说道,我们本来就没想到他请我们吃这顿饭的。再说了,公司的钱大家都有份,不能让我们自己给吃了。几个人哈哈大笑。
他老公倒是随和,和王一元,肖云华连连碰杯,很快就处的像好哥们一样。
王一元绝对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然能够坐在现在的这个位置上。尽管这样的场景,他不是没有想象过,但他绝对没想到会有这么的快。他有时候想想,一年半前的自己,还只不过是一个初到上海,茫然四顾,懵懵懂懂不知前方道路在何方的外地傻小子。
整个的创业过程,虽然有很多充满了戏剧性,还间乎有许多无可奈何,甚至有被迫上梁山的成分,但王一元知道,流水无意,落花有情。命运会如此的厚待自己,王一元觉得,除了归功于运气,还特别要感恩他来上海后很多人大度的帮助。其中,还要好好感谢这次虹桥交通枢纽的动迁,意料之外给了自己难得的机会。
虽然新台沪公司目前还只是一家毫不起眼,近乎于作坊式的小小企业,但都是给了王一元一个能充分发展的平台,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难得机遇。
同时,王一元感觉到了另外一种沉甸甸的的责任和压力。首先王一元自己,他只不过是纸上财富,看起来好像风光,其实还背负着许多的债务,并且这一次的债务,比起之前的不知多了多少倍。其次,现在王一元也不是以前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杆司令了,不仅有了肖云华,王丽萍等好伙伴,还有了楼下的这些工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与之关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心里不由得一次次想道,不管怎么样,都只能带着兄弟姐妹们往前走,唯有好好努力,才能对得起大家对自己的信任。
随着工厂逐渐走上正轨,王一元接下来的工作重点,还是放在业务的拓展上。
他首先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把原来公司划拨过来的业务一家家走过。很快发现一个问题,这些业务基本都是一些小而散,而且发展前景不明朗,一年总的营业接近一百五十万,却有大大小小近四十个单位。王一元暗道,这近乎是挥泪大甩卖啊,这几只台巴子,到底还是脚底抹油,一个个老奸巨猾。
他反反复复想了很久,觉得像自己这种小公司,如果在印刷方面和别人全面竞争,光靠目前工厂的这些设备设施,肯定不占优势,局限很大,竞争力远远不够。他认为最好的做法是术业有专攻,如果专做某一项,希望的可能性或许就大一些。
国庆之前,王一元,肖云华还有王丽萍连续开了好几个晚上的碰头会,头脑风暴,主要探索工厂接下来业务如何开展。大家一致同意王一元的判断。
几个人商量后,根据公司的实际,最后做出两个决定,一是将公司现有业务,主要就是原来公司划拨过来的业务,全部交由王丽萍联系协调,当然将外出跑腿的事情还是交由王一元。二是将公司业务的开拓集中于一点,包装印刷,主要定位于包袋,包装盒以及说明书等,而近期的着重点放在鞋盒,化妆品盒子,包袋等方面,王一元腾出手来,全权负责开发。
肖云华说道,老王,王丽萍,我可以在这里立下军令状,工厂的生产,协调管理以及工人等,凡是工厂的内部事务,我都尽我所能,竭尽全力。王丽萍也说道,我也保证,我负责的事情,一定尽心尽力,不拖后腿。王一元看着这情形,不由得苦笑道,老肖,王丽萍,你们这是在逼我啊。你们知道,这业务还没开始呢,不好保证什么的。
肖云华说道,老王,你知道,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王一元笑道,巧妇,你是什么巧妇,王丽萍还差不多的。三人都笑了起来。王一元接着说道,不过,有你们的支持,千难万难,我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的。要不然,我还欠着肖总这只台巴子那么多的账款呢。
王丽萍笑道,不要说台巴子了,现在我们也都成了要饭的几只外地巴子了。
王一元最后大声说道,肖云华,我一定会让你这个巧男把饭继续做下去,还会做的更香的。不信,我们就等着瞧。上海繁华
zj190128g
第28章 鞋业批发市场
厘清了思路,王一元决定把突破口放在市内的各个鞋业批发市场。全本小说网,HTTPS://。m;
他花了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用扫楼的方式,快速的把全部相关的市场都过了一遍。七浦路的鞋业市场,斜土路的鞋业批发市场,曹安路的轻纺批发市场,漕溪路的轻纺批发市场等大大小小十多家市场,王一元在每个摊头铺面都留下了新台沪公司的简介资料和自己的名片,并且和每家商铺老板都有或长或短的介绍交流。
出于工作需要考虑,王一元的名片上并没有印上总经理的头衔,还是写的业务经理。
因为有制作鞋盒及包袋方面的丰富经验,亦或是公司简介上一连串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客户名单,特别是行业内人尽皆知的国立袜业的影响,没过多久,这一块的市场竟然很快就有了反应。慢慢的零星就有询问和制作鞋盒的电话,陆陆续续反馈回来。
接触一多,王一元逐渐发现了商机。这些批发市场商户需求的基本上都是小单,有时甚至只有几十百来个鞋盒或是包袋。这么小的量,属于大厂看不上,小厂嫌麻烦不愿意做的类型。但小单也有一个好处,竞争少,价格灵活性相对就大。这样就相当于给了王一元可操作的市场空间。
王一元对这些小单子不嫌弃,来者不拒,只是在价格上按订单量的多少分别作了调整,相对比一般情况下报价稍微高一些,同时坚持现款现货。这些市场上的商贩,整日和人打交道,都是人精和明白人,他们知道因为批量少,工厂生产上有难处,理解和认可王一元的做法,对王一元的报价等还是比较好说话,价格方面多个一毛两毛的也就不太在意,钱付得也比较爽快。
一段时间做下来,王一元和肖云华一核算,这些小单,除了生产上相对麻烦和繁琐一些,其实工厂的利润还可以,甚至比一些长单还要划算一些。这样就坚定了王一元继续发展这块业务的想法。
连续几个星期,王一元都是早出晚归,白天基本上长驻在市区,就在这几个市场间来回的联系接单和协调发货送货。做的久了,王一元与这些市场里的商贩基本都熟悉了,至少也混了个脸熟。商户们都知道有一个做印刷的高个子小王,不管单子大小,都喜欢交给王一元处理。
从海通路的工厂出来,王一元一般在吴泾坐178路的始发站到徐家汇的天钥桥路辛耕路的终点站。178路这班公交车比较方便,不仅车次多,而且终点站就在徐家汇,非常方便再次出行。难得的是这趟车的晚班车要到晚上十一点半,基本上不会耽误王一元回工厂的时间。
因为各个市场间距离比较远,骑自行车不太现实,也吃不消,王一元新买了一个电瓶车,这样跑起来方便些。下了公交,王一元就骑上电瓶车在各个市场间跑来跑去。就是充电有点麻烦。后来和商贩们熟悉了,电瓶车有时就存放在他们商铺里面,这样既解决了充电问题,也解决了夜间存放的难题。
一大早市场刚一开张,王一元来到七浦路兴达市场地下层的鞋子批发市场,在一家专卖运动鞋的铺位前停下来。
这家店铺的老板是上海人,姓胡,王一元和他混熟了,就叫他老胡。老胡原来是上海一家国有皮鞋厂的车包工。九十年代初,公司改制,皮鞋厂被一浙江老板整体买下,品牌留在上海,工厂却搬去了浙江。老胡全家都在上海,自然不可能去浙江长期工作,所以就下岗了。下岗后老胡倒想得开,拿了工厂的补偿金,自己出来创业,就在自己家的小区门口摆了个修鞋摊。因为手艺娴熟,价格公道,他很快就做出了名声。老胡至今还念念不忘自己在皮鞋厂的那段荣光,用老胡的原话说,他是捧过铁饭碗的原装正版下岗工人。
2000年前后,上海七浦路市场开始改扩建,老胡看到了商机,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小有所成的修鞋摊头,把自己所有的积蓄,还找人借了近六十多万,买下了现在的这间铺面。铺面在这一层里面算是比较大的,有五十多个平方。没几年,随着七浦路市场的日趋兴盛,这间铺面的价格翻了几番不说,市场面积大小差不多,位置还没这里好的铺面光年租金就超过了六十万元,还供不应求。老胡现在独家代理好几个晋江的品牌运动鞋,雇了3个营业员,生意做得非常不错。
王一元走进铺面,没见着老胡。营业员跟王一元熟悉,用手指了指最里面。最里间是隔间,分上下两层,分别是临时周转仓库和胡总的办公室。推开办公室的门。老胡正在里面茶泡,见王一元进来,他招呼王一元过来喝茶,来来来,刚泡的铁观音。
之前老胡找王一元做过几次纸盒,说话就比较随意一些。老胡取笑王一元道,小王,你这个业务员不要太好啊,比我们上班的还准时。你们老板要高兴死了。到底给你发多少钱啊,你这么积极?
王一元喝了一口铁观音,说道,要不,我到你这里来打工?你给我多发点。胡总说道,行,我看好的。只是我们小地方你怕是呆不牢啊。两人都忍不住笑了。茶过三味,王一元说道,现在的鞋子批发市场,特别是运动鞋我看还是蛮好的。我在想,胡总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胡总笑道,你们年轻人鬼点子多,有什么想法,说说看?王一元喝了一口茶,说,这铁观音汤水比较清淡,喝起来略微偏甜。老胡说,这是新茶,清香型的铁观音。
王一元说,要说做生意,胡总你肯定比我在行多了。我不敢班门弄斧。我只是作为旁观者,有个建议,既然运动鞋这么好卖,如果要是能做一个自己的品牌出来,不是更好吗。做好了,少了很多限制不说,发挥的自由度还要更大一些。
老胡刚要往茶壶加热水,听到王一元的话,放下热水壶,拍拍手,说道,小王,你聪明的,和我想到一块去了。王一元说道,只是作品牌怕也并不容易,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你现在不是做的蛮好吗?胡总你可得想好了。
老胡很有兴致的接着说道,这个其实我考虑很久了,思路也初步都有,只是一直没下决心。今天你一谈,我就下决心先趟趟水。代工的工厂我都想过了,就放在泉州我原来进货的工厂,款式就用市场目前热销的款式,打上我们公司的品牌。
这次谈话很投机,接下来甚至还讨论了一些细节上的许多东西。王一元因为对这个运动鞋的市场不熟悉,主要还是听胡总说,自己不时的发表一下意见。不知觉就到了中午,老胡执意请王一元去饭店吃顿饭。王一元委婉拒绝了。胡总最后表示,如果自己的品牌能够成功,一定给王一元大大的记上一笔。
王一元在路边流动贩子买了一份八元的盒饭,正蹲在路边吃。一个裹着羽绒服的中年男人神神秘秘的走了过来,轻声问道,大哥,是过来批发服装吗?王一元不知道什么状况,含着一口饭看着他,没说话。中年男子说道,大哥,我们这里有很多世界品牌的西服,就在四楼上,要不要看看?王一元明白了,原来是推销假冒伪劣的服装。于是摇摇头。中年男子悻悻的走开了。
没过多久,又走过来一个中年女子,穿着厚厚的冬衣,凑过来问要不要名牌鞋子。王一元还是摇摇头,说道,不需要。
王一元心里暗想,市场怎么会有这么多卖假冒伪劣产品的,他们难倒不怕被抓吗?上海繁华
zj190128g
第29章 工商上门
老胡的动作很快,过一个礼拜再叫王一元过去。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这次多了一个老胡的朋友,老胡介绍说道,这位是我们市场的老大哥,也是我们协会的秘书长。
三人专门讨论了一个下午。老胡最后下决心,先做一批运动鞋试探一下市场。他委托王一元帮着设计一款商标和鞋盒。老胡的意思,如果能成功,接下来包括品牌策划,宣传推广,包装,说明书等一系列的工作都交给王一元来做。
王一元实话实说道,我们公司目前只做生产,设计鞋盒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其他设计方面还是要弱一些,商标设计的事恐怕还是得找专业的公司来做。胡总说道,这我知道,只是我信任你啊,这些事就都交给你了。王一元说,这样,我帮你去找专业设计公司,具体他们来找你谈,你也把你的想法和他们沟通。胡总同意了。
印刷和设计算是同行,王一元平时没少和设计公司打交道,做设计的公司王一元认识很多。谨慎考虑,王一元筛选了一家规模不大不小的广告公司。
这家公司虽然不算大,但在商标设计方面却很有章法,给不少大公司做过品牌策划和方案实施,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公司老板也姓胡,叫胡雪,二十五六岁,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山东女孩。胡雪在台沪公司印制过企业样本画册。王一元和她打过几次交道,觉得她人实在,做事干练,把这次商标设计的事情交给她做比较放心。
王一元把胡雪她们公司推荐给了老胡。几经沟通和修改补充,商标的设计定稿,鞋盒的包装样式也确定了下来,包括鞋盒,包袋,说明书等整套的东西。胡总决定首批试生产鞋盒两千个,也就是先拿出两千双运动鞋出来,先探探市场的反应。
而此时,新台沪公司在轻纺市场的另一个客户小谢那里被卷入了些许麻烦。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这个客户做的是五百个鞋盒,用的是公版的盒样,也就是市场上常见的鞋盒样式,没有品牌logo,没有地址电话,也没有生产厂家的名字。这种鞋盒在市场上很常见,新台沪公司按照正常的程序生产送货也都没有问题。
问题就出在客户,原来这个小谢胆子也是真大,用这一批盒子,在鞋盒的显眼处自己又加贴了几个彩色不干胶的标贴,而这些标贴却又是堂而皇之,打上了国内一家比较有知名度的运动鞋厂家的品牌商标和条形码。
而这一切,其实暗地里早就被真正的生产厂家盯上了。结果是,这一批运动鞋刚摆上货架,一双都还没有批发零售出去,一大早就被生产厂家和工商管理人员逮了个正着。人货俱抓,仓库里堆放着的这五百双运动鞋就成了呈堂证供。几番讯问,小谢老板却矢口不说是自己另购的标签,只一口咬定包装盒的制作方是新台沪公司。
第二天上午,吴泾镇海通路工商所的三个人带着厂家的两个人光临了新台沪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把工商等一行人领过来时,肖云华正在裱糊机旁边忙碌。这几天要赶工一批盒子,要得急,所以肖云华和王丽萍都在车间帮忙。
肖云华一见是带帽子的人过来,开始还没怎么当回事,以为是印刷厂的例行检查。印刷行业属于特种行业,不仅要有正规的审批,由公安部门出具特种行业许可证,在平时也有公安和工商等部门的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检。
工商所带头的是市场科的吴志新副科长,肖云华也认识,刚搬厂时来工厂指导过工作。肖云华连忙拍拍手上和身上的灰尘,笑着上前打招呼,吴科长,来检查工作?吴科长摆摆手,说道,你们忙,你们忙。我们只是来看看。
厂家的两个人一进车间就散开了,在车间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废纸废品处理处挑挑拣拣,好像似乎在寻找些什么。王丽萍眼尖,觉得这次的检查好像有些特别,她走过去拉了拉肖云华的衣角,朝那两个人努了努嘴。肖云华却没有在意,领着工商的三人去了二楼隔间的办公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