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处世必读:厚结人缘的处世经-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
4.对待爱唠叨的老人
许多年轻人结婚成家后都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仿佛一下子挣脱了喋喋不休、
唠唠叨叨的羁绊,再也不愿面受父母对自己的挑长问短,有些做儿女的甚至产生逆反和
抵触情绪。儿女和父母分开过,也许能暂时地解决一下问题,可这终究是要在父母心中
产生一种振动和不平衡感的,到底该如何与爱唠叨、罗嗦的老人相处呢?这也是一些家
庭不容回避的问题。
诚然,作为老年人,有一部分可能愿意与儿女分开过,觉得人少清静,也少生用气,
他们不愿再为儿女去劳心劳力,只图晚年过得自由、祥和。针对这些情况,儿女婚后搬
出去也倒是件好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不想儿女离开自己去单独过,他们渴望身边
有人照顾,渴望家庭永久地完整与自我家长尊严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害怕寂寞,希望享
受天伦之乐。这也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共同心态,他们一方面由于对儿女或晚辈的一些做
法与习惯看不惯,另一方面由于年老后体力脑力下降而带来的心理失衡,使他们遇事爱
唠叨,爱把一些在晚辈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挂在嘴边,又常常对儿女的做法感到不合
自己心意,于是也往往因此而抱怨不休。他们希望儿女们能倾听并给以重视,可许多的
年轻人都对此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所以好多人采取回避的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儿女的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分析,对长辈的唠叨做出应有的
反应,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再为儿女所需要,自己的话不再为儿女们记取。
第一,从心理上做晚辈的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唠叨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父母上了
年纪,已不像年轻时候那样聪敏能干、粮力充沛了,所以自己自然也爱在嘴上唠叨,是
出于对现实的反抗,也是自己内心失落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不愿承认现实而又不得
不面对现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渲泄方式。其次是他们人老了后,生活的圈子变小了,也
容易受到社会和人们的淡漠和遗忘,同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与压抑也不时向他们
袭来,这时,他们想再重新获得社会、家庭、子女的关注和理解,想在家庭这个避风港
中舒展自己疲惫的身心,于是,就多说话。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年轻人首先应该从老人
的切身利益出发,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不愿意接受年老和被社会与儿女冷落的现
实,以晚辈的乐观、开朗为他们的心窗射进一束阳光,去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多尊重
他们,多倾听他们的意见,这样老年人们会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也会有意识地反思自
己的言行。所以作为儿女不但不能因为父母唠叨而置之不理,更不能与老人针锋相对地
去刺激他们。我们应该看到,唠叨也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方面这其中也不乏上辈
人的经验之谈,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序上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一吐为
快”就是这个道理。什么事在心理积郁多了,难免要伤身体,对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应该给老人一个抒发感慨、发泄不平的机会,这样比憋在心里好,让他们在唠
叨中卸去身上的重荷,抛弃囿于其身的各种旧观念的束缚。
第二,老人唠叨,又不让自己搬出去的时候,绝对不可以硬碰硬擅自搬出去,那样
只能给老人以更大的刺激,使他们觉得仿佛是被儿女彻底地抛弃和冷漠。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办法是陪老人一块去回忆回忆过去那些精采、难忘的生活片断,让他们讲讲自己
年轻时的故事,鼓励他们多出去走走看看,也可以帮助老人了解当今的时尚。潮流以及
不同层次老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一下其他老年人的心态,也可以多结交新
老朋友,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让他们的精力与兴趣转移到更能发挥他们潜能的地方,
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得,看到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年轻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孝心去对待老人,同时将心比心,想想父母把自己养大成
人付出的心血和辛苦,作为儿女是无论如何不能嫌弃父母的。唠叨也罢,都不应该成为
两代人心灵沟通与交融的障碍,我们应该以爱去回报爱,让爱唠叨的老人在真心的理解
和儿女一往情深的关心中去调整自我,在夕阳暮年中寻求一份安谧与淡泊。
5.处理好婆媳关系
有人说,在家庭关系中最难处好的就算是婆媳关系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无
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婆媳关系都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卷进婆媳之争的不仅有两头为
难的儿子,还有不知所措的孙子,以及家庭中的所有其他成员。婆媳不和会给整个家庭
生活带来不散的阴影。
而现代生活中,婆媳冲突虽还能找到旧制度的一些阴影,但毕竟时代不同了,这使
婆媳矛盾多少带点个人色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人手’分析导致
婆媳关系不和的原因和谋求婆媳关系和睦的办法。俗话说:“‘十个婆媳九不和”,这
话多少反映了婆媳关系难处的现实,但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婆媳关系也必然要遵循人
际交往的规律,因而就有可能找出在婆与媳之间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和睦关系
的方法。
婆媳关系处理得好坏,于家庭关系有特殊意义。因为现代家庭中,妇女的负担远比
男子重,妇女的收入已足以维持她自己的生活,有的与男子持平甚至高于男子,而且很
多与家庭关系相关的事务,最多的还是要联系到女性而非男住。因此,婆媳关系的状况
反映的是一家人的总体关系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探究婆媳冲突的原因及促进婆媳关系
的方法。
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
(l)心理因素。首先我们从儿媳妇的角度来分析。像我们在婚姻中对对方抱有过高
期望一样,对婆婆的过高期望也会影响日后的关系处理。其中包括媳妇期望很快能与婆
婆建立一种系由无间的关系。这种期望来源于恋爱期间与未来婆婆的亲密关系。殊不知
恋爱时期表现出来的婆媳的亲密是双方为赢得对方的好感作出的一种姿态,只是为了努
力促进恋爱关系向婚姻关系转化,和实实在在的关系还有很大的距离。
有一对恋爱的男女,每次女方去男方家时,婆婆总是做出许多好菜来招待她,逢年
过节时,总是送给儿子的女朋友一个大大的红包。而儿子的女朋友也表现得彬彬有礼,
每次到男方家都带礼物给未来的婆婆,并抢着干家务活。可是,婚后,婆媳俩部很失望,
热情的婆婆不再为其烧茶倒水,而逗人喜爱的儿媳妇也是坐着等吃的,不再干家务活。
另外,儿媳妇还期望能从婆婆那里得到一种新的母女关系。
有位妇女曾在“妇女热线”中述说了她与婆婆关系的苦恼,她是这样说的:“我一
直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看,家里大事小事我都帮她操持、替她着想,我花这么大
力气是希望她把我当亲生女儿,可是当我和小姑子同时生了孩子,她却忙里忙外地一直
帮小姑子不帮我,这事深深地刺伤了我,我把她当妈妈待,她为什么不把我当亲生女儿
待?”咨询员当时很清楚地回答了她,婆婆不是妈妈,儿媳不是女儿,这是一个客观存
在的现实。
儿媳还期望婆婆为婚后的生活承担更多的义务。婆媳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觉得该
做而没做的事引起的。儿媳常常觉得婆婆在家应承揽家务,添置大件东西时婆婆该给予
经济资助。该伺候“月子”、该带孩子、该给孩子做棉衣。该……婆婆会由于种种原因
完不成这些“义务”;而另一方面儿媳妇认为所有的事情又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会有
很多的不满和怨气。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从婆婆的角度考虑,有人把婆媳之间的矛盾说成是“两个女人
争一个男人”的矛盾是颇有道理的。
从心理学上分析,一旦儿子结了婚,另一个女子把儿子拉了过去,有的儿于“娶了
媳妇忘了娘”,婆婆内心不免有失落感。那种独占的感觉、拥有的感觉都消失了。再者,
女人都要经历婆媳两种角色,“冷日为人媳,他日终有为婆时”,想到当她为儿媳妇时
受过婆婆的气,因而潜生出一种报复心理,有朝一日,当她熬成婆之后,把这种怨气出
在儿媳妇身上,因而造成婆媳不睦。
媳妇与家人相处不睦,例如媳妇与小姑、小叔或妯娌之间发生冲突,引起婆婆的不
悦,怪罪于儿媳妇。
(2)权力之争。一般婆媳问题争执的焦点,常常是家庭的决策权和经济权,在家庭
决策权上,儿媳妇未进门前,婆婆是一家之主,几家事分配,均由她负责。但儿媳妇进
门后,情况改观,其角色被儿媳妇替代,权务被削弱,地位也转变了。婆婆产生不满的
感受,无法适应这种转变。
(3)生活习惯的差异。两个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不同生活背景成长起来的人在生
活习惯上有诸多差异是很自然的事,但当两代人同居一堂、同吃一锅饭时问题就出来了。
两代人都企图改变对方,导致婆媳关系恶化。
(4)对生儿育女以及子女管教观念的差异。婆婆总是抱孙心切。假如媳妇进门后久
久未生育,或婆婆重男轻女的观念很重,而媳妇却生了女儿,婆媳难免发生龃龉。在管
教方面的要求,婆婆不像媳妇那样强烈或严格,因此在教养方面婆媳之间很容易产生种
种分歧。就媳妇而言,婆婆对孙子的宽恕与包容,简直是助长孩子的气势,同时间接地
影响了她当母亲的权威,当然无法忍受,婆婆娇宠爱孙,往往便得罪了媳妇。
处理婆媳关系的原则,其实就是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
我们怎样做一个好媳妇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孝敬婆婆,要重视婆婆的存在及价值地位。要进退恭谨,不搬弄
是非。不要向丈夫私下抱怨、挑拨。要和叔姑和睦相处,与夫家融为一体。培养与婆婆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要服从,要忍让。关心婆婆的健康,知其
性格、兴趣、生活方式,不可强求婆婆改变多年的习惯。如婆婆过度溺爱袒护孙子,应
婉言劝说,不可恶言顶撞,伤及全家感增。安分守己,勤劳节俭,对家事多征求婆婆的
意见。
经济利益不要追求公平,也不可斤斤计较。如经济大权在你手中,则别忘了每个月
给婆婆零花钱。不要老是为自己添衣服,也要给婆婆打扮打扮,须知有穿着体面的婆婆,
是媳妇的光荣。偶尔可让家人试试新口味,但不要让全家的口味都适合你。
家务事要斟酌着办,不可全不做。也不可全做而让婆婆负担太重或感觉无用武之地,
要尊重经验丰富的婆婆。
对婆婆要保持应有的礼貌,适时地赞美婆婆,关心婆婆,并愉快地接受婆婆善意的
帮助。少提娘家的事,特别是与娘家金钱方面少往来。
夫妇最好不要在公婆前亲热,尤其寡居婆婆,常会触景生情,产生妒意,因而无端
厌恶媳妇。勿当着公婆的面,和丈夫发生争执。婆媳关系的融洽需要双方的努力,儿媳
固然应该真心诚意地孝顺婆婆,赢得婆婆的称心,但婆婆也要疼爱儿媳,掌握待媳之道,
赢得儿媳的欢心。这样,婆慈媳孝,亲亲热热,情同母女。
6.如何看待婆婆的吝啬和偏心
常常听到一些过了门的媳妇议论婆婆“太小气”,“太抠门”。那么,应该如何看
待婆婆的吝啬?
吝啬主要是表现在对钱财问题的处理上。媳妇认为婆婆吝啬,大多是因为婆婆给自
己的少,或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对于婆婆给自己的少,应该作两种分析。第一,要看婆婆是否仅仅对你一个人这样。
如果她不只是对你,而且对别人也是如此,那就不应该想得太多,相反应该体谅和理解
老人。当婆婆的多数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饱尝过困苦生活的辛酸,特别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她们对生活的理解更为深刻。因此,养成一种勤俭持家的习惯,“宁可今日省,
以防他日无”。我们这代青年人大都生长在新社会,没有受过那种苦日子的煎熬,体会
不到无米下锅的心情。有些年轻人往往大手大脚,却很少考虑积蓄。因此,在这种情况
下,非但不能说婆婆吝啬,相反从婆婆的这种“吝啬”中,还可以学到一些东酉呢。第
二,如果婆婆在经济上对别人非常慷慨,唯独对你非常刻薄,那就应该认真地查找自身
的原因了。婆媳关系是很复杂、很微妙的,一些矛盾很可能是长期形成的。作为年轻人,
首先应该查找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地方得罪了老人家。婆婆的这种“吝啬”,正是说明
婆媳之间在感情上出现了裂痕。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积极想办法,主动改善同婆婆之间
的紧张关系,从感情上解决根本问题。
婆婆和媳妇毕竟是两代人,两代人之间在思想、心理、兴趣等方面是存在一些差异
的。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虽然有一些矛盾,但去只要善于处理,这些矛盾也是不难解决
的,特别是在所谓“吝啬”的问题上更是如此。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在正确对待消费的问题上,不仅是年轻人,而且老年人也都跟
上了形势。在50年代、60年代连买一双尼龙袜子都舍不得的老一代人,如今不也是在高
兴地购买全自动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吗?
由于一些做婆婆的长时间在家里做家务,对外边的事情知道得很少,思想也比较狭
隘,“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棉衣十几年的情况已成习惯。这时,媳妇就有责任,也
应该多向婆婆讲讲当前的形势,使她多懂一些道理。同时,也应该常领婆婆出去逛逛街,
走走商店,或去邻居家看看新添置的用品,开开眼界,讲一讲这些物品的作用。这些无
疑会对老人有帮助的。
青年人自己则应该量人为出,有计划地安排家庭支出,不要存依赖老人的思想。婆
婆看见这些,狭隘的思想就会逐渐得到转变。此外,还可以动员丈夫做工作,以使婆婆
的思想转变更快些。
婆婆的偏心,一般都是媳妇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出来的。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婆婆对她女儿的特殊的感情;一是婆婆对家庭中的某个成员所给予的特殊照顾。
有这样一件事:一对青年男女办理了登记手续,正高高兴兴地收拾新房准备结婚,
就因为男方母亲一时的疑心,差点儿使这门亲事告吹。原来,女方在男方家里布置新房,
当她走后,男方母亲突然发现自己的一双皮鞋不见了,此间除了自己的女儿来过一趟外,
没有其他人来过,于是便一口咬定是媳妇穿走了。女方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发誓再
也不到男方家去了,从此关系中断。直到后来知道皮鞋是自己女儿穿走了,这位母亲才
后悔不迭,登门赔礼道歉,使事情得以挽回。
这场小误会告诉我们,对女儿和对媳妇的确是有一个亲疏的问题,为什么母亲丝毫
不怀疑女儿,却一口咬定是媳妇穿走了皮鞋呢?这正是偏心所致。
另外,母亲对孩子的感情略有不同,偏袒某一子女的情况也是有的,只不过不像对
女儿和媳妇那样明显罢了。这有时也会使媳妇感到婆婆有亲有疏。
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婆婆的这种偏心呢?这也是一个当好媳妇的关键住问
题。
我们应该承认母女之间的这种特殊的、真挚的感情是人之常情,理解做母亲的心情,
没有必要去议论和指责婆婆的某些做法。
在理解这种感情的同时,应该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在婆媳之间建立一种真
正的母女关系。当然,母女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血缘关系,长期培育和形成的母女之情,
难以用寻常的尺度来衡量,要求婆媳之间一下子达到母女那样的感情深度,也是不容易
的。但是,只要双方都抱积极的态度,特别是作媳妇的主动地把婆婆当成自己的母亲,
婆媳亲如母女是可以达到的。
其次,要尊重母女之间的感情,经常考虑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往来。因为媳妇进门
之后,母亲和女儿都会视之为“外来人”,母女之间往往会因此而感到种种不方便,有
时甚至说话也会背着媳妇。这就需要媳妇心胸宽阔,不要斤斤计较。同时,还应该提醒
婆婆多关心女儿,尤其是在她困难的时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多给予帮助,使婆
婆感到媳妇不是“外来人”,而是自己的“家里人”。长此以往,就会在婆媳之间形成
一种亲如母女的关系,婆婆也就会把媳妇当成自己的亲女儿,这时所谓的“偏心”问题
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处世经(第六章)
三、善待你的同辈
  
家庭关系从夫妻关系开始,有了孩子以后,在夫妻关系基础上又增加了父子关系、
母子关系。如果还有第二个孩子的话,家庭关系中又添加了孩子之间的关系,即兄弟姐
妹关系。孩子长大以后,又会成家立业,就了有妯娌关系、连襟关系和姑嫂关系,也就
是同辈人的关系。可见,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只搞好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不够的,还
要搞好平等的同辈人的关系。
1.手足情深
兄弟姐妹都是父母所生,古人比喻为手足,具有血缘之亲。俗话说:打虎还要亲兄
弟。一方面,兄弟是骨肉至亲,到危急时自会同心协力的拼命;另一方面说,兄弟相知
最深,相爱最切,不难彼此协调合作。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一则是孝顺父母
亲的表现,一则是家庭生活快乐的源泉。
兄弟关系不仅是可贵的,而且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兄弟关系是人际关
系在家庭中的投影,一个孩子可以通过与兄弟姐妹相处而学会人际交往和处世方法,它
是亲子关系所无法代替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上下关系,纵向的关系,尤其在孩子幼年时,
双亲对孩子的作用是管教和培养,而对于孩子来说,双亲是伟大的人,是仰慕、认同的
对象。
兄弟关系与亲子关系不同,纯粹由年龄差别造成。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来说,可能
成为学习的目标和效仿的楷模。哥哥姐姐也指导、教育弟弟妹妹。从这个角度来看,兄
弟关系也包含有纵向的人际关系的因素。但是,兄弟关系还不止于此。见弟姐妹之间还
经常会发生纠纷。他们为了争一个玩具或一块蛋糕红起脸时往往会忘记年龄差别,彼此
站在同等层次,平等立场上你争我夺。虽然他们在其他时间会经常在一起玩耍,相互之
间像最要好的朋友一样。从这一角度看,兄弟关系包含像朋友关系一般的横向的人际关
系的因素。在孩子眼里,与父母相处和与兄弟姐妹相处不是一回事,如果一视同仁往往
没有好处。:孩子们通过体验兄弟关系,懂得了孩子与大人的不同,并且学会了孩子之
间的处世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又会逐渐从兄弟关系中学会成人之间的处世方法。
可见,兄弟关系是亲子关系以及其它家庭关系所无法代替的。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兄
弟姐妹的独生子女在刚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不会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在班上十分孤独的
原因。兄弟关系对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以及进一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
作用。在中国的家庭中,年龄较小的孩子称呼年龄较大的孩子为“哥哥”或“姐姐”,
这是很普遍的。但在美国和西欧,兄弟姐妹之间一般直呼其名。我们使用兄弟姐妹的称
呼不单单表明出生顺序、住别,其中还包含着对处在各个位置上的人的“预期作用”。
父母经常会说:
“做哥哥(姐姐)的就要有哥哥(姐姐)的样。”这“哥哥的样”就是一种预期作
用。
在中国人的传统家庭模式中,长子女、尤其是长子,其地位是相当特殊的。旧时长
子就是日后的一家之主,其他的弟妹们都将唯其马首是瞻,于是无形中从小便形成一种
权威感和责任感,总是把所有弟妹的前途、命运、婚嫁送骤端置于心,并少不了一手安
排操办,因此“如父”的说法其实并不过份。
至于长女情怀,也同样不言而喻,任何家庭中的长女一般都较早熟,且温顺懂事,
善解人意,她们对弟妹、尤其是对弟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惊人的关爱之情。随着年龄
的日益增长,她们对弟妹的关爱会越来越像当年的母亲,因此对弟妹的付出与宽容也始
终像母亲为儿女奉献、被儿女索取一样,从来都无怨无悔。
时至今日,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子长女通常也就是唯一的子女。真正拥有两
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他们的长子、长女据估计最小也在15岁以上了。而“长子傲,末子
骄”则是最大的特点。通常,长子在次子出生前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人物,父母对长子倾
注了全部的爱,从父母那里,长子可以尽数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这对于年幼无
知的孩子来说,在其人格的形成上打下了不良的基础,使得他习惯于在别人面前耀武扬
威。而末子呢,由于父母得此末子年岁已大,更觉“得之不易”,此时其他的孩子都已
渐浙长大,于是父母便将全部的注意力转移到末子身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