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甲午战争史-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叶志超此时的真实主张,是不战而退出平壤。他曾召诸将会商云;“敌人乘胜大至,锋芒正锐,我军弹药不齐,地势不熟,不如各整队伍暂退瑷州,养精蓄锐,以图后举。”当时诸将依违参半,惟左宝贵力言;“敌人悬军长驱,正宜出奇痛击,使只轮弗返,不敢窥觎中原。朝廷设机器,养军兵,每岁靡金钱数十万,正为今日耳,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哉?大丈夫建业立功,在此一举!至成败利钝,不遑计也。”他慷慨陈词,怒色形面,恳望叶志超“同心合力,共济时艰”。注9
叶志超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朝廷决不会批准放弃平壤,遂作罢论。如今又有谕旨和帅命督促,他只得命各军加强派哨,探敌行踪。九月六日,左宝贵派奉军哨官傅殿魁率骑兵一哨出探,进至黄州东五里时.适与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先头部队一户兵卫步兵少佐所率第十一联队第一大队遭遇。双方交火后,奉军以敌我悬殊太大,即撤队回营报告。
当天,叶志超获悉日军大队即将来攻,便召集卫、左、马、丰等将领会议,决定各军抽调八成队,合计七千余人,酌带行粮,于七日晨渡江至中和,相机迎击;各营留二成队,仍扎平壤老营。至中和,“天气已晚,遂相度地势,各分扎要隘。夜越三更,忽言敌至。黑夜昏昏,不辨东南,竞施放各枪炮,不问敌在何方。彼此自攻,互相击杀,混击一时许,带伤者、击毙者兼有之。及闻确报,始知敌人尚远。”注10此番因误会而引起的对战,“两阵死者凡二十人,伤者百人”。注11使清军士气大受挫伤。
八日,李鸿章接清军至中和迎敌的报告,颇不以为然,急电叶志超,“拟挑精锐七千余赴中和,相机迎击,是否已行?揣度敌情,以元山至阳德一路可窜我后路,关系尤重。前电商令派队拦头迎击,何不于此路设法雕剿而亟图黄州?若我进攻黄州,而阳德敌众绕扑我后,则进退失据,为患甚大。”注12于是,叶志超便于当天飞函前敌调各军回防。从此,各军坚匿平壤,乃作婴城而守之计。
在此以前,清军已在平壤城内外修筑了若干防御工事。至此时为止,所修筑工事如下:以大同门至江东岸之船桥,已为涨水毁坏,不堪使用,便于内城东南角架设一船桥,直通江东岸,为两岸之联络。船桥之东岸,习惯称之为船桥里。在船桥里共修筑堡垒五座。其中,船桥与东岸相接之长城里,沿江迤南至中碑街,筑堡垒三座;再南至大同江向西拐弯处之永济桥,筑堡垒一座;永济桥稍南之栽松院附近高地,筑堡垒一座。
外城东北隅,即外城一里,筑堡垒及兵营十五处,由江岸绵亘至平川附近,并利用旧时胸墙修建一道长约半里的长墙,墙高丈余,军中名之曰“长城”。又于临江处修炮台一座,以支援江东岸之守兵。
中城最北角景昌门外之高城,筑一大堡垒,并设炮位,以防普通江西岸来犯之敌。中城南区之苍光高地,筑堡垒一座,西南隅之安山,筑坚固之堡垒,并设炮台,以固隅角及西南两面之防御。由景昌门及凤阳关亘安山,城墙与河堤并行,即利用之,以抑制普通江之河谷地带。
内城的防御重点,在于大同门至朱雀门一线与城北七星门至玄武门—带。大同门至朱雀门一线,即利用临江的城墙,加强守御,以防止敌人从船桥抢渡。城北则于乙密台利用城墙,增修胸墙,并加设炮位,以固城郭向北伸出之凸角。
东北城之牡丹台,筑堡垒一座,在台之东北江岸处,又筑堡垒一座,以防东路来敌,在台之西并岘高地附近筑堡垒三座,其中一座稍南,两座偏北。这样,玄武门外便构成两重堡垒:内重两垒,牡丹台为内重之东垒,并岘高地稍南一座为内重之西垒;并岘高地偏北之二垒及牡丹台东北江岸之一垒,为外重三垒。外垒坏绕内垒,共扼平壤城北爱美、坎北二山以南之谷地。
到九月上半月,集中在平壤的清军到底尚有多少,记载颇为参差。如前所述,四大军共三十二营起,合计—万三千五百二十六人,但这仅是清军从北路入朝的部队数目,并不是全部都驻守在平壤的。
当时,有相当一部分清军分扎在平壤后路,八月二十五日,马玉昆等四将向李鸿章报告:“商同先派毅军赵杰伟一营,驻义州后路,奉军林长春一营,盛军卫本先三营,奉天盛字马队五百、步队五百,暂行分驻清川江要隘,为安州后路之防。”共派七营分扎后路。九月六日,叶志超再向李鸿章报告:“安州为平壤紧要后路,现仅马步六营,殊嫌太单。”注13可见,分扎安州的清军六营还在原地未动。九月十六日,义州电报局委员张廷桂致电盛宣怀:“现在情形:后路大军未到,只可暂以安州盛军两营。奉军一营、盛字两营。”注14
此时驻安州盛军,只有两营。两天前,聂土成返抵安州时致电李鸿章,亦称安州仅“盛右军步队两营住城内,分段守”。注15此时,安州后路的博川,也有盛字军步队一起和吉字马队一起驻守。以上七营的名称及人数如下表:(表略)
但是,由于日军进抵平壤.叶志超又感到“后路空虚”,便下令再抽一营盛军,“暂调盛军两营回扎肃州”。再加上留驻义州后路的毅军—营,驻扎平壤后路的清军总数便达到四千零七十人之多。入朝四大军的兵力被后路分去四千余人,驻守平壤城内外的只有九千五百余人了,叶志超曾电李鸿章称:“现平壤不过万人。”注16几天后,左宝贵驰书依克唐阿,亦称:“此间防军,除扎安州及转运外,不足万人,兵单实难展布。”注17可见,四大军驻守平壤的部队不到一万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清军防守平壤的兵力除四大军外,还有叶志超所带来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原有三千八百八十人,经过成欢之战已有减员。叶志超抵达平壤后在写给周馥的信中,谈到该军的伤亡情况时称:“官长、棚头、散勇受伤者七十余名,仍在祥原养伤。阵亡勇丁只二百余人。”又称:“我军伤亡患病共三百余人,尚未归伍。”注18可知叶志超军尚有三千五百余人。其中包括芦榆防军五营、江自康仁字正副两营两哨,及游击潘金山所带两哨。这样,防守平壤清军的总兵力约达一万三千人。清政府虽从各处抽调兵马往援平壤,然除总兵吕本元率马队两营于九月十三日驰抵义州外,余皆迟缓而未入朝鲜国境。
九月十二日,各路日军进至平壤城外,并开始与清军交火,情况已万分吃紧,叶志超始召集诸将会议,讨论如何部署兵力,加强防御。十三日,叶志超发布防御命令:
“现奉征倭事宜总办李钦差传谕:倭情诡诈,必须严防。现在战守布置,既经会议定局,彼此令互相援。查南门外江南,马总统(玉昆)与盛军一营共扎浮桥;倘有缓急,马总统一营、聂统领(桂林)一营可派队速令应援。自大西门至盛军孙镇(显寅)与马总统营处交界方向,倘有缓急,可使盛军应援。北门外山上,江统领(自康)驻两营;倘有缓急,可使丰总统(升阿)队速援之。从大西门至七星门(静海门)其间,芦榆及山海关戍兵、即时正定练军及武毅军古北口练军务营防守之,倘有缓急,盛军卫总统(汝贵)队可速援之。不论何军何营,倘有疏失,一经查出,立照军法惩办!”注19
以左宝贵驻城北山顶,仍守玄武门,故命令中未曾提及。于是,叶志超驻城中调度,诸将皆按各自的防区驻守,布置总算大体就绪。
注释:
注1 《两浑函》,《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253页。
注2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20页。
注3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2页。
注4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29),第19卷,第8页。
注5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37),第19卷,第9页。
注6 《寄平壤叶总统》,《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3页。
注7 《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42),第19卷,第13页。
注8 《寄平壤叶总统及各统领》,《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4页。
注9注10 栾述善:《楚囚逸史》。
注1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4卷,第147页。
注12 《寄叶总统》,《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7页。
注13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6卷,第57页;第17卷,第6页。
注14 《张廷桂致盛宣怀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155页。
注15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15页。
注16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86),第19卷,第31、9页。
注17 《左宝贵致依克唐阿书》。
注18 《叶志超致周馥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107页。
注19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4卷;第157一158页。按:原书误作左宝贵的命令,今予改正。
三 日军分兵合攻平壤
当平壤清军筹备战守未妥之际,日军便采取分进合击战术,对平壤发动了进攻。
先是八月十九日,日军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由釜山从陆路抵达汉城。此时,大岛义昌少将所率领的混成旅团分驻数地:一部在龙山;一部在临津;一个步兵大队被派赴朔宁;并已命一户兵卫少佐率步兵第十一联队第一大队向平壤方向探敌。大岛鉴于力量单薄,尚不敢冒然大举北犯。据探兵回报,清军已据守平壤,在大同江南岸修筑堡垒,并派出部队进驻黄州。野津到汉城后,听取敌情,审察形势,认为:“清军一部至大同江以南,其全军一意固守平壤如不动者。盖彼极短于野战。窥其所长,唯有守城一法耳。然则彼必占平壤形胜,严其防备,以待我军进攻。我果攻之,宜速围以陷之。”注1野津苦于日军口粮不足,又担心清军后继部队进入朝鲜和加强防御阵地,而且感到后援的第三师团一旦开到,补给将会更加困难。他从日本出发时,即接受大本营的训令:务将清军驱逐于朝鲜境外,不使在朝鲜留有一兵一卒。为执行此项命令,只有迅速进攻平壤,舍此而无他策。因此,决定在第三师团尚未到达时先以所部第五师团强攻平壤,并且规定,以九月十五为总攻之期,各路部队皆须按时赶到指定的方位。
大岛义昌所率领的第九混成旅团奉命先在开城集结,于八月二十三日接到北进的命令。第九混成旅团包括步兵第十一联队,队长为西岛助义中佐;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缺一个大队),联队长为武田秀山中佐;骑兵第五大队第一中队;炮兵第五联队第三大队,大队长为永田龟少佐;工兵第五大队第一中队,以及卫生队和野战医院。合计三千六百余人。
野津道贯到达汉城的当天,接到从抱川郡送来的报告:八月八日在元山登陆的第十旅团之一部,在开赴汉城的途中已抵抱川郡。二十日,野津命令该部改变方向,向西北方向的朔宁进发,与第九混成旅团原先派出的部队会合。二十一日,第十旅团长立见尚文少将到达仁川,次日进入汉城。于是,野津为集结在朔宁的部队命名为朔宁支队,由立见尚文率领。朔宁支队包括:步兵第十二联队第一大队(缺第一小队),大队长为富田春壁少佐;第二十一联队第二大队(缺第八中队),大队长为山口圭藏少佐;骑兵第五大队第三中队的一个小队及一个分队;炮兵第五联队第一中队。合计二千四百余人。
适在此时,野津道贯接大本营发来之训令:第三师团之一个混成旅团将于八月二十六日前由元山登岸,暂归第五师团指挥。野津为其命名曰元山支队。元山支队包括:步兵第十八联队,联队长佐藤正大佐;骑兵第三大队第一中队;炮兵第三联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村婊三郎少佐;工兵第三大队(缺一个中队),大队长为佐川耕作少佐。合计四千七百余人。
第五师团本部由野津道贯亲自率领,下属两个分进团队:第一行进团队和第二行进团队。第一行进团队以柴田正孝炮兵中佐为司令官,包括:步兵第二十二联队(缺第二大队),联队长为富冈三造中佐;炮兵第五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为山内定矩少佐;骑兵第五大队第二中队的一个分队。第二行进团队以友安治延步兵中佐为司令官,包括:步兵第十二联队(缺第一大队),联队长为友安治延中佐;骑兵第五大队本部及第二中队,大队长为木村重少佐;炮兵第五联队本部及第一大队,第一大队长为四宫信应少佐;工兵第五大队(缺第一中队),大队长为马场正雄少佐;卫生队。合计五千四百余人。
除此以外,当时已入朝的日军还有:京城守备队,包括步兵第二十二联队第二大队和骑兵第三大队的一个中队,驻扎汉城;大迫混成旅团,包括步兵第六联队和骑兵第三大队的一个中队,驻扎元山;兵站守备队,包括驻仁川之步兵第二十二联队第五中队,以及驻龙山之第十二联队第一中队和骑兵第十二中队的一个分队;电线维修队,为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第八中队,驻扎洛东。以上合计三千五百多人。
由上述可知,当时日军进入朝鲜的总兵力为一万九千六百余人,其中担任进攻平壤的兵力为一万六千余人。组成进攻部队和布置守备部队之后,野津道贯便向进攻部队下达命令:
“第一团队宜以五日由新庄进,十日分其半:半队由看乐坡、祥原、串场,半队由绿沙浦、月江、保山镇、新兴共进冲平壤。第二团队宜由南川经黄州,分为两队:一队由麻华里、当洞、潮川,期十四日进至平壤;一队由看东坡、祥原、串场、麦田店,以十五日迫近平壤。大岛混成旅团宜以七日聚集黄州;前队忽与之合,更先发至中和,十一日再聚集。以十三日由水湾桥出赤屯田,十四日进至大地境洞,十五日突击平壤。朔宁支队宜由新溪县九日出三登;十二日午前出发,经江东县、麦田店,十四日至大地境洞,邀击敌遮大岛旅团队者,从便突平壤。
元山支队宜以五日由阳德向顺安,截击敌逃路。”注2部署既定,各部队便相继向平壤进发。
大岛义昌少将在师团长野津道贯到汉城后立即出发,二十三日宿于临津。西岛助义中佐先率所部抵达开城。二十四日,旅团本部亦进驻开城。二十五日,一户兵卫少佐所部仍作为先遣队,先期出发。旅团本队于二十八日离开城北进,当天宿于金川。二十九日,到达平山。在此停留三天后,又沿大道北进。九月三日,抵瑞兴府。五日,大岛从瑞兴出发,当夜宿剑水驿。六日,旅团本部到凤山。此日,一户兵卫所率先遣队与奉军一哨在黄州附近遭遇,清军败退。在此以前,曾有清军七十余名进至凤山郡。四日,闻日军先遣队进入凤山境,遂越过洞仙岭而退至黄州。及见日军逼近黄州,又弃黄州而去。七日,旅团本部进入黄州府。洞仙岭在凤山与黄州之间,岭上有关口曰舍人关,颇为险要。过舍人关,尽是陡坡,赤壁江横于其前,过江即是黄州府。府城背依峻岭,面临湍流,是开城以北的第一城镇。对于如此险要之处,清军竟不分兵把守,不能不是一大失策。十日,旅团本部从黄州向中和进发,以进入战备状态行进,但未遇任何抵抗,便于当夜宿于中和。
九月十二日凌晨四时,大岛义昌率第九混成旅团从中和出发,向平壤前进。上午九时二十五分,日军前卫已接近大同江东岸,一面向栽松院清军堡垒进攻,一面试图从下滩附近江岸乘船渡江。清军发炮轰击,日军前卫被迫后撤。于是,大岛下令,将部队划分为左右两翼:武田秀山中佐的步兵第二十一联队为左翼,配备大炮十余门;西岛助义中佐的第十一联队为右翼,配备大炮八门。大岛命令日军右翼炮击清军炮兵阵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原先,清军防守江东岸的部队,只有毅军一营和盛军一营。为了抵御日军的进攻,卫汝贵又派队从船桥过江支援,皆“布置在预先修筑于河岸的三个堡垒里,奋力进行防御准备”。注3十时,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清军堡垒发起冲锋。毅、盛两军士兵英勇抵御,江西岸的清军也发炮支援,终将日军击退。十三日上午,大岛义昌召集幕僚举行军事会议,双方战斗暂时停息。但是,武田秀山却派所属第三大队的一等军曹生实、胁田等数人凫水到江心洲羊角岛,又泅至西岸,夺得大小船只五艘而归,这便为日军渡江作战提供了便利。下午,双方又炮战许久。十四日,大岛继续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明日总攻击的部署。是日黄昏时,大岛命令各部队:左右翼兵力如前,惟左翼队之一部由奥山义章少佐率领,“操船渡江,冲击敌军之侧翼”注4;炮兵队全部移至右翼。以全力炮击大同门外的敌垒;旅团长前进至接近敌军处,而卫生队则移至旅团本部位置。
当朔宁支队在山口圭藏、富田春壁两少佐率领下出发时,支队司令官立见尚文少将尚在开城,未到部队。九月三日,支队到新溪暂住,以待司令官到来。六日,从新溪出发。七日,宿遂安。八日,离遂安,攀天子山之险,至陵洞露营。九日,立见尚文派第二十一联队第八中队为先遣队,沿祥原大道而行;支队主力则沿三登大道向正北前进。这一带山路崎岖,河流纵横,行进十分困难。行至三登附近,一条大河横在前方,河宽约一百公尺,水亦甚深,从两峰之间穿过而经三登县南注入大同江,此即柳绿河。在这种险要之处,清军却未派兵扼守。当天,支队主力宿于三登。十一日,立见命山口率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第二大队为渡江掩护队,与工兵队一起从三登出发。十二日,立见从三登出发,经江东直抵江岸。此处为大同江之主流,乃平壤东北约二十公里元山大道之渡口,从东路进攻平壤的必经之路。如果清军在此固守,敌人势难渡江。然而,守卫渡口清军稍事抵抗,便向平壤退去。日军抢来五只渡船,彻夜过江。至十三日拂晓,终于全部到达北岸。当天,朔宁支队进至国主岘高地附近,决定在此露营,沿大圣山南麓设前哨线,隔合并江与清军对峙,两阵相距仅三、四千公尺。
元山支队于八月三十日开始分批进发,于九月一日进驻阳德府。五日,从阳德出发,以道路险阻,至八日始至成川。十一日,又从成川出发,当天至柳洞坊露宿。十三日,支队进至平壤以北约二十公里的顺安,切断了清军的后路。十四日,又移驻坎北山、爱美山两山之南的坎北院,并布置炮兵阵地。此处距平壤城北的井岘清军阵地仅约三千公尺,使清军阵地完全置于日军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了。
野津道贯中将亲自率领的第五师团本部,按计划于九月一日从汉城出发。师团本部沿第九混成旅团的行军路线前进。九月十日,师团主力第一行进团队至黄州;第二行进团队在凤山。当天,马场正雄工兵少佐派工兵抢到二十五艘船,拟渡过大同江向江西进发。十一日,部队开始从十二浦渡江。直到十三日,师团本部的大部分才渡过大同江。十四日,师团主力到达距平壤十六公里的沙川,先头部队进至距平壤十二公里的新兴洞,而后续部队则仍留在大同江渡口附近。十五日上午,野津始率师团主力抵达距乎壤六公里的山川洞,晚于日军发动总攻击的时间三、四个小时。
到十四日白天,大岛义昌少将与其他各路部队还未取得联系,情况不明,甚是不安。夜间,野津从保山镇派来的使者始来到大岛的驻地,送来野津的书信,内称:“我军当涉大同江,潮流妨之,大费时日,恐愆期。今夜欲勉达沙川,不敢后期也。”大岛当即复书报之。随后,立见尚文亦从国主岘派人送一信,谓:“我支队以十二日至麦田店,与清兵凡三百人、骑兵七八骑战。昨十三日遂进至距平壤城壁凡六百米突、即达国主岘国主店间。清兵据平壤城壁,如为专守防御者。又新筑圆廓二三炮台于牡丹台,盖其意欲包围元山支队,以击我也。我今止于此地待十五日。宜报之野津师团长。”
大岛见信大喜,即命参谋长冈外史少佐作书答曰;“贵报达以前,野津师团长有报云:‘费日子于十二浦渡河,因违十五日期亦不可知也。’我甚忧之。今得贵报,不胜欣喜。因直报于师团长,促其急行。本旅团将以明日十五午前八钟时前后陷平壤,共握手于城中,以祝万岁也。”又作书报告野津云:“当遗别书之时,适朔宁支队报告书至,云元山支队既达坎北山,此两支队期包围攻击,各驻其营以待。十五日,我混成旅团分半大队自羊角岛傍近使向右翼,以专力自船桥里欲进攻平壤。万一师团本队后期,恐元山、朔宁两支队孤立,是以本旅团冒犯危险欲陷平坏。愿以师团本队先着部队,援明日之战。”注5夜半,此书送到沙川,日军各路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