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甲午战争史-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注25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110卷,第14页;第112卷,第12页;第112卷,第11页。
注26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20卷,第6061页。
注27 《清德宗实录》卷366,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
注28 吴德功:《让台记》,见《割台三记》,第34页。
注29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94页。
注30 黄家鼎:《补不足斋诗钞》,见《中东战纪本末续编》第2卷,第1920页。
注31 洪弃父:《台湾沦陷纪哀》,见《民族英雄吴汤兴文献》,《台湾风物》第9卷,第5、6期。
注32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第113卷,第3页。
注33 《中东战纪本末》,《中日战争》(1),第202203页。
注34 胡传:《台湾日记与禀启》,第264页。
注35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第70页。
注36 《收台湾巡抚邵友濂文》,《朝鲜档》(2262)。
注37 《收署台湾巡抚唐景崧文》,《朝鲜档》(2471)。
二 日军登陆澳底与台北弃守
当台民酝酿自主之际,日本也在做割占台湾的准备。五月十日,即烟台换约的第三天,日本政府便将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晋升为大将,任命他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以便使割占台湾迅速成为既成事实。
清廷派李经方赴台交割。五月三十日,李经方带道员马建忠、顾问科士达等,乘德国商轮公义号由上海启航,于六月一日抵台湾海面。二日下午二时,日本政府所派台湾民政局长水野遵至公义号,与李经方商定台湾交割文据。当天深夜,将文据缮成中文和日文两份,先由桦山资纪署名盖章,然后交于李经方,就算交割完毕。
形式上的交割台湾,只是为日本对台湾的军事占领提供一个所谓合法的依据罢了。其实,早在交割的四天前,日军已经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五月二十九日,日本军舰先向基隆的金包里猛烈炮击,作欲登陆状,以牵制清军的兵力,然后从基隆以东五十里的澳底登陆。于是,台湾武装抗日斗争的帷幕便正式拉开了。
日军进攻台湾的部队有两支:一是总督府直属部队,由台湾总督桦山资纪海军大将亲自指挥,包括臼炮中队、要塞炮中队、后备步兵第四联队、临时台湾铁道队等,计将校二百二十八人,士卒六千四百九十四人,役夫五千六百三十六人,乘马一千八百七十二匹;一是近卫师团,由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指挥,下辖近卫步兵第一旅团(旅团长川村景明少将)、近卫步兵第二旅团(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及骑兵大队、炮兵联队、工兵大队等,计将校三百六十人,士卒一万四千二百零九人,役夫七百人,乘马、驮马、挽马三千四百五十二匹。近卫师团先驻金州,于五月十五日奉命移至营城子,又转旅顺。二十二日,北白川率部乘十四艘舰船由旅顺出发,于二十六日黄昏时驶至琉球中城湾。桦山资纪一行于二十四日乘横滨丸自宇品起航,于二十七日上午也抵琉球中城湾,与北白川的近卫师团会合。桦山即命令近卫师团进兵台湾,“若遇顽民抗拒,即迅速扫荡,严惩不贷”。注1当日中午,各舰船启锚驶向台湾。
五月二十八日傍晚,桦山资纪乘横滨丸驶近淡水海面。提前出发的高千穗、浪速、八重山三舰先已到达此处。据高千穗等舰报告,岸上清军进行抗御,在淡水登陆颇为不利。于是,桦山决定在三貂角附近海湾登陆。横滨丸于二十九日晨六时驶离淡水,至基隆海面后,又与停泊该处的萨摩丸等十一艘运兵船东航,以松岛舰为先导,于下午一时抵三貂角湾,并着手进行登陆准备。日军以澳底为登陆地点,由姬路、佐仓、丰桥三船所载之近卫步兵第一旅团第二联队先行登陆,第一中队为先头部队。澳底港深,可泊巨轮,而清军却视为荒僻之地,仅以总兵曾照喜统带两营驻守。曾军两营皆系新募,“成军甫三日,遇敌不敢战”。注2下午三时半,日军先头部队开始上岸。双方才交火,曾军死四人,即向西越山而逃。日军一鼓登陆,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澳底。当夜,日军便在澳底宿营。
五月三十日黎明,日军以近卫步兵第一旅团为前卫,向西进犯。澳底西北去基隆五十里,沿途重峦迭嶂,山势险峻,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崎岖难行,三貂岭为必经之路。日军炮队只得“将炮身和炮车分解,由土兵分别肩扛”。“驮马由于过度疲劳,或倒卧中途,或坠落涧底,军需均靠人肩运送。”甚至士兵也有“误从悬崖坠落”者。沿途人民都拒绝与敌人合作。日军强令群众搬运物资,并向他们征收粮物,皆“倔强不肯从命。以土人做民夫,中途逃亡者甚众,无奈系绳于其腰间,由士兵监督,鞭打使役。”当询问道路时,多回答“不知”。“欲以小惠结其欢心,反招其轻侮,故不能恩威并行,宁可以威势使之屈服。”注3日军到达顶双溪后,继续向三貂岭行进。该岭最险峻,却无防兵把守,日军遂不战而占领三貂岭。
唐景崧闻警,命弁目吴国华率粤勇七百人守三貂岭。吴国华新自广东来,仓卒部署,诸事不齐备,干五月三十日上午始率四百人先行,而三貂岭已为敌所据。同一天,唐景崧复命营官胡连胜、且调顶石角营官陈国柱、金包里营官记名提督陈得胜、狮球岭营官知县包干臣等,各率粤勇数百人赴敌,皆称统领,无所系属。三十一日晨,始命刑部主事、督办全台营务处俞明震,亲赴前敌督战,兼料理饷械、电报事宜,并拨亲兵六十人,派委员三人、武弁六人随往。俞明震乘火车至基隆,住记名提督张兆连大营。是日下午,吴国华军至小楚坑,与日军探骑遇,遽开枪,毙敌一人,余敌反奔。吴国华见日军人数甚少,从而追之。适在此时,俞明震遣包干臣率三百人前来助战。包干臣至小楚坑,见路旁敌尸,遂割取首级。吴国华闻报大怒,撤队下岭。包、吴俱还基隆,俞明震诘以:“奉何人令撤兵?。吴国华自惭,复拔队赴前敌。包干臣以得敌人首级为护符,“竟以大捷斩首无算,赴省城献功。”注4
六月一日,日军前卫司令官川村景明率近卫步兵第二联队(缺第四、第八中队),宿营于三貂岭之巅。二日拂晓,日军自三貂岭宿营地出发,向瑞芳前进。上午七时五十分,日军便向瑞芳发起了进攻。
先是六月一日拂晓,广东守备刘燕率炮勇三十人运格林炮五门至,俞明震急命运至前敌。刘燕以瑞芳西面高地为阵地,列炮扼守。俞明震亦率亲兵六十人赴前敌督战,拟凭刘燕炮队以固守。二日晨,张兆连决定进战,吹角列队。即在此时,日军大队已开始进攻。双方遂展开了激战。清兵或“隐于村落的土墙后”,或“潜于茂密树林之间,巧妙地利用地物猛烈射击”。注5据日方记载:“敌人的抵抗意外顽强,或仅仅以数十名前来逆袭,或单独潜伏房屋竹丛中,待我通过后加以狙击……我方死伤较多。”注6在激战中,提督张兆连重伤,记名提督陈得胜战死,余众不支。日军遂两路包围清军炮兵阵地,刘燕督兵抗御,死伤甚众。俞明震率亲兵助战,亦被弹片击伤,被部下抬至狮球岭。瑞芳遂陷。在此战中,日军死伤十九名。第二联队长阱并重季大佐被枪弹洞穿军服,侥幸地保存了性命。清军则有三十余名战死,三十余名被俘。注7
六月三日晨六时,日本近卫师团又由瑞芳宿营地出发,向基隆进犯。进攻前,北白川能久将部队分为三部:以步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及工兵一小队为前卫,沿大道向基隆前进;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缺两个中队)为右翼,继前卫之后,向八斗方向前进,护卫师团之右侧;步兵第二联队第七中队为左翼,在瑞芳附近通向暖暖街的道路上扼守,护卫师团之左侧。上午十时半,日军前卫与清军二百余名遭遇,清军略事抵抗后退走。不久,日舰从海上开始向基隆炮击。正中午时,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川村景明指挥八个中队向基隆市街发起猛攻。至下午一时许,忽然阴云密布,大两倾盆,云雾之中咫尺难辨,日兵浑身淋透,行进困难。双方相持五个小时。直至下午五时,日军始突入市街。于是,清军便与敌人展开了巷战。他们有的持刀剑击杀敌人,有的从民房窗内向敌狙击,直到最后战死。日军在进攻基隆的战斗中,伤亡三十一人。注8
在进攻基隆的同时,日军又向狮球岭发动了攻击。狮球岭在基隆市街西北,扼基隆去台北通路,故岭防实为省会之关键;八堵适在其后,当狮球岭之冲。日军欲攻台北,此为必由之路。本来,狮球岭由道员林朝栋率栋字十营驻守。林为抗法名将,曾随刘铭传据此抗法,战功卓著,“所部将土皆前随征之人,地势险要甚悉”注9,“且训练有法,颇负时望”。他因与张兆连不和,被唐景崧调往台中。时台北绅土十余人皆建议调林回,“以守为战,事犹可为”。唐景崧虽电令林朝栋回援,然远水不救近火,只得于是日中午先派中军副将黄翼德率护卫营往扎八堵。黄翼德为人狡诈,至八堵即回,诡言:“狮球岭已失,大雨不能扎营,且敌悬六十万金购总统(唐景崧)头,故趋火车急驰回城,防内乱。”注10唐景崧知其欺罔,而不敢诘问。于是,防守狮球岭的兵力仅知县胡友胜的粤勇四营,实际上已经成为孤军。尽管如此,胡友胜仍督军苦战,坚守不退。一个日本随军记者写道:“我军虽集中射击,而守军却巍然不动。风雨愈急,日近黄昏,枪炮声与风雨声相合,相当凄厉可怕,真不知何时才能攻占!我军再合力攻击,而炮垒后面仅有险峻之栈道相通,前面亦仅可攀,难以发起冲锋。在炮垒与市街之间,是水田与竹丛,且相距甚远,我军架设在炮垒下面的一门山炮亦不能奏效。”注11日军占领基隆市街后,四面包围了狮球岭。战至下午六时,狮球岭终被日军攻陷。
狮球岭既失,省城外围险要尽失,台北危在旦夕。但日军一时尚不明台北情况。又由于日军占领基隆后,有两名清军士兵将火药库点燃爆炸,炸死日军军官一人、士兵二十人,炸伤军曹一人、士兵二十余人及夫役等一百余人,其中重伤十七人。注12同时,港内的水雷尚待扫除。所以,日军未敢冒然立即西犯。六月四日,比志岛义辉率混成支队主力分乘丰桥丸和佐仓丸,由澎湖抵基隆,以增援近卫师团。日本政府所派台湾民政局长水野遵也来到基隆,以便着手筹组殖民机构。
是日黎明,雨稍歇,台北市街寂然,异常平静。俞明震等见唐景崧,力劝其退守新竹,与林朝栋、刘永福二军联合,以图再举。唐景崧不应。俞明震知事已不可为,退后书密函呈唐曰:“天不佑中国,无可奈何,公心迹可告无罪。惟计不退守新竹,公宜自为计,不可贻笑天下。”注13实劝唐离台勿落敌手也。是夜,前敌溃兵入城,台北大乱。未几,巡抚衙门院内火起,唐景崧由抚署后门出,匿于德国洋行。既而微行至沪尾,两天后乘德船鸭打号内渡厦门。
六月六日,台北艋甲绅士李秉钧、吴联元、陈舜臣等议迎日军,往商大稻埕李春生,共拟请日军进兵台北的公呈,然无人敢前去递送。有杂货商人辜显荣注14自告奋勇赴基隆,由水野遵接见。日方因不明台北情况,对此将信将疑。随后,台北基隆间电话线修通,日军突接台北电信局洋员汉森来电:“台北非常混乱……台北之道路已向贵军队全部开放,未留一兵一卒。在本府之文武官亦皆已逃走。”又电称:“深盼总督阁下迅急来此。”注15方知辜显荣所报是实。恰在此时,美国《纽约先驱报》记者达菲德逊、英商汤姆逊及德商奥利亦来日营,自称代表台北外侨请日军从速开赴台北。
于是,日军遂决定立即进兵。当日下午七时,日军前锋即由水返脚出发,向台北急进。七日凌晨一时,日军抵台北城东北的练兵场。拂晓,迫近台北北门,遂攀城墙而登,驱散少数守城的清兵,将台北城占领。九日,日军占领沪尾要塞。十一日,北白川能久以混成支队守备基隆,自率近卫师团司令部进驻台北。据时人记载:“日大队至,至则占民房,掠鸡牛,搜军器。民之移家者,担簦蹑屣,扶老携幼,累重载舟,纷纷蔽海而浮。妓女、丐妇亦有去者。风云惨淡,日暮则道路无人。有闻扣户声,则阖室皇皇,相惊以番兵来矣。其骇异之情如此!”注16十五日,桦山资纪亦率幕僚自淡水乘火车抵台北。
自日军进攻基隆之前,清廷即以“现在和约既定,而台民不服,据为岛国,自己无从过问”为由,命令东南沿海各省督抚“饬查各海口究竟有无私运军械勇丁之事,设法禁止,免滋口实。”注17这给台湾的反割台武装斗争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时驻守台北后路的总兵余清胜,竟主动地致书日军头目,称:“体我皇上媾信修和睦之至意,何敢抗违,亦不敢有观望。”并表示要“听命行之”。注18遂率所部五营投敌。此时,台北后路仅余丘逢甲一支义军,势难支撑,遂退往台中。后日军以台湾民主国为丘逢甲所首倡,“嫉之甚,严索之”。注19于是,丘逢甲辗转离台内渡。临行前,他写下了抒发满腔悲愤的《离台诗》六首,内有“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卷土重来未可知……海上谁来建义旗”注20诸句,仍然对台湾之回归祖国寄予了无限的期望。
日军仅用两周的时间便占领了台北府的大部分地区。桦山资纪抵台北后,即发布告示。表示要坚决镇压抵抗者,内称:“倘若有顽冥不悟,潜伏所在,为害闾阎者,一经查出,即加诛戮。若或有各地居民藏匿败兵,不告诉官府者,家主与败兵同罪,按律重办。”注21桦山企图甩残酷镇压的手段来阻止台湾人民的反抗,当然只是痴心妄想,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六月十七日,桦山资纪在台北主持所谓“始政典礼”,宣布台湾总督府正式成立。后来,日本政府便视此日为其在台湾殖民统治的开始,订为“始政纪念日”。
注释:
注1 《桦山资纪训示》,见《日清战争实记》第30编,第41页。
注2 俞明霞:《台湾八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373页。
注3 《日清战争实记》第31编,第9、10页。
注4 俞明震:《台湾八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374页。
注5 《日清战争实记》第31编,第13页。
注6 《台湾抗战日方资料》,《中日战争》(6),第456页。
注7 《日清战争实记》,第31编,第15页。
注8 《日清战争实记》第31编,第19页。
注9 吴德功:《让台记》见《割台三记》,第33页。
注10 俞明震:《台湾八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377页。
注11 《日清战争实记》第31编,第18页。
注12 《日清战争实记》第32编,第8页。
注13 俞明震:《台湾八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378页。
注14 辜显荣,台湾鹿港人,在艋甲开瑞昌成商号。后任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保良总局局长。
注15 《台湾前期武装抗日运动有关档案》,第33页。
注16 洪弃父:《台湾战纪》,《中日战争》(6),第335336页。
注17 《军机处电寄张之洞等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3287),第45卷,第13页。
注18 《日清战争实纪》第32编,第16页。
注19 江山渊:《丘逢甲传》,见《中日战争》(6),第402页。
注20 《岭云海日楼诗钞》,《选外集》。
注21 《台湾沦陷初期武装抗日运动有关档案》,第65页。
第二节 新竹争夺战
一 日军南侵和新苗军的成立
侵台日军占领台北后,便急不可待地要拿下新竹,以便打开南侵的通路。
新竹原名竹堑,清初隶诸罗(嘉义旧名),一七二三年划入彰化,设淡水同知,稽查北路。一七三一年,又以大甲溪以北之刑名钱谷专归淡水同知管理,而犹驻彰化。一七五五年,始移治竹堑。及一八七八年,台北设府,裁同知。一八七九年,设新竹县,与淡水县分治。一八八八年,台湾建省后,又将新竹分为二县:划中港以南为苗栗,隶台湾府;以北为新竹,仍隶台北府。县城以砖石筑成,高约三丈,宽丈余,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店肆林立,市面繁华,有居民近两千户,为台湾北部仅次于台北的大城市。新竹、苗栗二县境内多为闽、粤移民,有习武之风。台北陷敌后,各乡皆起兵自卫。是时,各地义军蜂起,揭竿以抗。日军所到之处,几乎步步都遇到强烈的抵抗,“村妇助磨刀,耕农自裹粮”注1的全民抗敌情形到处可见。日本侵略军面对如此局面,曾为之哀叹:“举凡新竹、台北间一带土地,若说它山河草木全是土匪,也未为不可。”注2
新竹本无防营驻守。先是台北失陷之前,栋军防军营傅德升、栋右营谢天德为前锋,自彰化北上,以援台北。傅、谢二营抵新竹后,知县王国瑞令守备新竹。此时,苗栗铜锣湾生员吴汤兴、苗栗头份塾师徐骧、原丘逢甲义军诚字正前营邱国霖、苗栗生员吴镇洸等,皆率义勇至新竹城,冀复台北。前台湾镇总兵吴光亮一营及提督首茂林、傅宏禧二营,亦来会合。是时,各路队伍大集,无不同仇敌忾,士气颇振。
吴汤兴(一八六O——一八九五年),字绍文,原籍为广东嘉应州镇平县高思乡。父汤悦来,原配丘氏,为丘逢甲之远亲。后汤悦来只身到台湾谋生,入赘于苗栗街附近的樟树庄吴家为婿。不久,迁于铜锣湾定居。吴汤兴即其长子,平时“读书力田,负坚毅之气,冒危难,不稍顾”,“以义侠闻里中”。注3中秀才后,以家境窘困,设教
乡里,以维持生计。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绩,敌寇深入国土,并派军舰南窥台澎。他在悲愤之余,命笔题诗曰:“闻道神龙片甲残,海天北望泪潸潸。书生杀敌浑无事,愿与倭儿战一番!”注4其忠义奋发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吴汤兴与丘逢甲,既沾亲带故,更义气相投。清廷割让台湾后,吴汤兴誓抗朝命,经丘逢甲举荐,
由唐景崧颁给台湾府义军统领关防。他回乡后,即号召乡人抗日保台,乡人“咸不愿属倭,听其言无不悦,则各搜器械,具饍粮备应用”。注5当地生员邱国霖、吴镇洸皆出面臂助。台北失陷的消息传到苗栗后,吴汤兴即率队北上,以期规复台北。六月十日,吴汤兴抵新竹城外,各路义军及清军诸营“不期而会者万人,遍山漫野”。注6于是,众推吴汤兴为抗日义军首将。
六月十一日,即日本近卫师团集结于台北的当天。吴汤兴集众列营,祭旗誓师。是日,“设大鼓—面,筑三丈高架挂之,旗帜整齐,立约法数章,有事则击鼓,各庄闻鼓音即齐集公所,并约众接济粮食费用。”注7吴汤兴望北而誓,表必死之决心曰:“是吾等效命之秋也!”众皆感奋,愿誓死抗敌。十二日,吴汤兴发布告示,揭露敌人罪行,表示抗敌决心,并申明纪律,号召人民投入抗日斗争。其布告曰:
“照得本统(领)愚昧无知,谬蒙前抚宪唐委统全台义民,事繁责重,蚊负堪虞。惟当此台北已陷于倭夷,土地人民皆遭荼毒。闻倭奴占据后,则田园要税,房屋要税,人身要税,甚而鸡犬牛猪无不要税。且被发左衽,凿齿雕题,异服异言,何能甘居宇下?本统领恻然不忍,志切救民,故不惮夙夜勤劳,倡率义民义士,以图匡复,以济时艰。尔等践土食毛,尽属天朝赤子,须知义之所在,誓不向夷。尚祈各庄各户,立率精壮子弟,须修枪炮戈矛,速来听点,约期剿办倭奴。本统领开诚布公,甘苦共与,断不敢妄自尊大,但军令宜严,方能杀敌致果。并望众志戮力同心,一团和气,不可互相戕杀,不可挟衅寻仇,并不可观望不前。各安各业;如有倚强欺弱,妄杀无辜,或肆行掳掠,纠党劫财,定按军法严办,决不姑宽。合行晓谕,为此示仰各庄义民等,一体遵照毋违。特示!”注8
当天,吴汤兴便率部由新竹沿铁路线北上,以截击南来之日军。因吴汤兴义军皆来自新竹、苗栗二县,故有新苗军之称。由于人民群众广泛地组织起来,台湾的抗日斗争便开始了新的局面。
北白川能久于六月十一日到达台北后,即命令近卫步兵第二联队第四中队侦察新竹方面的情形。十二日黎明,这支日军沿铁路线南下,经桃仔园至中坜。日军在中坜强征台民为夫役,为之运送辎重。十三日,继续向南侦察。十四日,进至头亭溪,发现在中坜所征夫役已全部逃走,想再征募,却无人应差,于是强捉三名村民为之服役。当天下午,行抵大湖口东北十八里的崩坡。该村“家家闭门锁户,只影不见”。注9日军不敢停留,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