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风起民国-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些客军指望不上了,刘源根本不相信他们的战斗力,只有教导团才能完成他心中的想法。那就是组织一支敢死队,冒死冲上去。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洪兆麟的队伍已经离淡水城不足一百多里,这只有几个小时间,必须抢在他们来之前拿下淡水城,不然这就是一个大麻烦。
刘源先去的一团,毕竟二团是王伯龄的,自己去了也不好说话,而在一团自己起码有一个副团长的职务,官兵们也很信服自己。
对于副团长亲自来挑选敢死队,三营刘峙的士兵们并不是非常积极,毕竟他们都是新兵,打顺风仗还可以,逆风仗就难了很多,而且刚才死了那么多人,他们也看到了,在他们看来再去也是送死,他们是小兵,他们才不管洪兆麟距离淡水城还有多远。最积极的莫过于他们一营,但是一营的士兵上一次战斗损失的人已经很多了,所以刘源在一营挑了五十名士兵还有十几个军官,其中军官大多数是刘源在黄埔的同学。
二营的何俊知道刘源在挑选敢死队后非常热心,竟然亲自点了好几个连排长的名字,还安排了五十多个最优秀的士兵。
刘源不适合在二团活动,但是蒋先云可以,整个二团让他整的鸡飞狗跳,王伯龄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也难得的没有拉后腿,他是知道事情的紧急与否的。
事实证明蒋先云的活动能力还是非常强悍的,一会功夫就已经拉来了一百来人,刘源看了一眼,就知道其中有很多人在二营都是党代表一级。
刘源含蓄的问了问蒋先云,让那么多共餐党充当敢死队合适吗。哪里知道蒋先云只是笑了笑说道,我们共餐党永远和你们国民党不一样。我们是穷人出身,我们一无所有,所以我们不怕牺牲,我们不怕奋斗。
这句话让刘源赶到了危机,他很伤心,他不想让个别人说国民党贪生怕死,所以他在名单上加上了自己的名字,也加上了一直要求加入的关麟征,李安定等人的名字。
对于刘源的出现,蒋介石非常感动,每次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总是他出现帮助自己。但是也非常恐慌,自己想不到的事情他都想到了。
带着这种复杂的感情,蒋介石拿起了那份敢死队员的名单书。这都是自愿的吗?蒋介石疑惑的看着刘源,因为蒋介石在里面看见了很多优秀的黄埔一期人的名单,包括刘源和蒋先云。
是的,校长。所有人都是自愿的。刘源用非常严肃的口吻说道。
好,这件事我批了,但是你们几个就不要上了,将来党国还需要你们这些人才,说着话蒋介石就要勾掉刘源几个人的名字。
刘源的看的出蒋介石对于黄埔学生还是非常珍惜的,但是他还是拒绝了蒋的这种珍惜。刘源大声说道,校长,且慢,您看到那份名单没有,上面大多数军官都是共餐党,他们不怕死,他们敢报名,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我不想让国民党,养成贪生怕死,在后面享受胜利果实的习惯,我们应该是开拓者,冲锋者。
好一个开拓者,冲锋者。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们国民党确实少了刚刚革命时候的热血,就连年轻人也一样,需要注入新的热血,但是这个人不一定是你,你要知道敢死队很危险,你刚刚结婚,家里还有妻子。蒋介石不想放弃劝说刘源的想法,因为他知道敢死队也有失败的可能,要是刘源身死,那么对国民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校长,请你无论如何都要答应,我是他们的第一任会长,我不能看着他们在前面冲锋,我却缩在后方,对我来说这是巨大的侮辱,希望校长给我一个机会,也给我们国民党一个机会。
你走吧,去组织敢死队去吧,但是就这一次,你要记住你不是一个士兵,你将来时要做将军的,冲锋、敢死是小兵的本事,与你早晚要无关的。蒋介石摆摆手,让刘源离开了。
刘源走出蒋介石的指挥部,外面的二百多敢死队员早早的在外面集合等待,关麟征不停的擦拭手里的枪,蒋先云焦急的走来走去。
怎么样辅国,校长答应了吗?蒋先云睁大眼睛问道。
答应了?就按照名单上的名字组织敢死队。刘源摇了摇手里的名单,微笑着说道。
终于通过了,不单单是蒋先云,所有黄埔人都长出了一口气。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蒋先云到现在都忘不了商团事件,同学们为了表现自己爆发出来的无限热情,如今自己终于也有表现的机会了。
巫山,你还是不要去了。就在蒋先云无比激动的时候,刘源一句话,泼了蒋先云一头冷水。
为什么,为什么不让我去。蒋先云看着刘源,无比的愤怒。
你看看你自己的体能,太弱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的军事体能测试只有良或者一般吧,这次敢死队可是去拼命,我怕你到时候不行。
男人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别人说不行,所以当刘源说完这句话的时候,蒋先云彻底怒了。刘源敢不敢和我打赌?
赌什么?;刘源一脸坏笑的说道。

第三十一章 攻城
就比咱俩谁先踏上淡水城怎么样。刘源一脸坏笑的说道。
当看到刘源的坏笑的时候,蒋先云才意识到自己又被刘源这个满脑子龌龊思想的家伙给骗了。但是蒋先云并不准备和刘源这个家伙计较,他知道有的时候竞争是好事。
这一次的进攻和何应钦所指挥的那次战斗如出一辙,就连攀爬城墙所用的梯子都是一模一样的,唯一不一样的就是这次进攻的人不一样了。
守城的士兵第一次感受到来自革命军无与伦比的压力,这一次不光光是大炮和塔楼同时打击了,几乎所有的武器都向淡水城开火。机枪子弹就像是不要钱一样打在城墙上,压得洪兆麟的手下抬不起头来。
刘源和蒋先云两个人身先士卒就如同两到洪流一般,携带者强大的威势,不断向城墙发起冲击。刘源身后,前赴后继,是数不清的革命军士兵。他们早就忘却了生死,唯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拿下淡水城。
不断的有士兵从城墙上摔下去,成为肉酱,在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但是在刘源和蒋先云的带领下,黄埔人就是没有后退哪怕一步,一个士兵牺牲了,身后还会有十个一百个补上去。
尽管是三层火力交叉防御,但是敢死队就是用人命不停的往上填,直到有人率先登上城头,这个人不是刘源也不是蒋先云他是蔡光举,一个普通到刘源记不住名字的黄埔生,率先登上了城墙。
接着以他为突破口,身后不断有人涌入,一直到城墙上都是敢死队的人,接着他们不断向下蔓延,最终占领了整个淡水城。这个时候很多人才意识到当时刘源为什么带着大家去攻打黑驴寨,参加过那次军事活动的人,在这次敢死队中,没有表现不好的。额
此役共俘敌一千多人,步枪两千余支,其他物资无数,而敢死队也有非常大的牺牲,牺牲大约二分之一的革命同志,蒋先云胳膊也受了伤。
就连一向和刘源不搭调的刘峙都不得不佩服刘源的深谋远虑,当然最幸福的人莫过是刘源本人了,因为他手下多了两千多俘虏,而校长跟自己说,不久的将来,自己就可以当团长了,而自己手下就将管理这个两千多人的加强团。
刘源还没来得急高兴变受到了噩耗,来的人是蒋先云,他来叫刘源来参加蔡光举的葬礼,因为他是第一个登上城头的勇士,所以他的葬礼要特殊对待,格外的隆重。
听到蒋先云的话,刘源感觉自己就像是遭受到雷击一般,那么勇敢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蔡光举具体的出生地知道的人没有几个,但是大家却记住了他的事迹。因为他牺牲前蒋先云就在他的身边,后来蒋先云更是把蔡光举的事迹写成了文章发到了报纸上,给了他名扬千古的机会。
上面这样写道同学们都奋勇登城,我记得 刘源的约定丝毫不敢放松,就在我在躲避敌人的射击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感人的事迹,我有个老乡就李青,头被敌人打伤了,鲜血一直往外流,但是他却没有一点放弃的意思,用白色的毛巾,捂住伤口继续往上攀爬。而像他这样的同学很多,其中让我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是我的好朋友蔡光举,这个平常话非常少的家伙,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在攻上城墙的时候,他已经受了非常严重的伤,只是他不说,大家都以为他身上的血是敌人的,都一个劲的往上冲,想多杀几个敌人。
而他自己也跟着大家往前冲,结果被敌人打破了肚子,我赶紧去扶他,哪知道他大声喊道,“先云,赶紧给我医治,还有那么多逆贼等待我去杀呢!其实他自己不知道他已经不行了,最终他因为受伤太过严重而牺牲在淡水城上。
知道蔡光举牺牲,刘源才记住这个名字,实在是非常后悔,此刻他湿润着眼睛,正在看蔡光举没有发出去的信,这是他们一营的习惯,如今已经蔓延到其他营有文化的士兵那里。
长兄:
一别半年已久,不知家况如何,我以于军校毕业,东征讨贼,这是我第一次与敌拼杀,如有不测,此信便做我临终遗言。
兄弟不孝,弃父母而去,我也料到,双亲不知如何日夜如何提心吊胆判我回归。妻子如何的望眼欲穿。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还能说什么呢。自知我有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愧于娇妻的恩爱之情。我有太多的亲人,家人对不起,但是我蔡光举,绝对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党,至此我可说头可断,血可流,我的志愿永远不会改变。
为革命者,只有死与血,才能促成革命之成功。主义之花需要用血浇灌。因此我抱定死之决心,以浇灌主义之花。。。。。。。。。。。。。。。。。。。。。。。。。。
出征之时,想到双亲,眼泪不自觉的往外流,恐怕双亲爱子心切,难以接受我的噩耗,还有就是我那怯懦的妻子,闻我丧生,必将痛不欲生。对此兄弟为了国家,不得不放弃。希望兄长能帮助兄弟孝敬老人,教育儿子,则兄弟不胜感激。
不孝兄弟:光举
看完这封信,刘源的眼泪也掉了一地,蔡光举虽然不是什么有大才智的人物,但是他的品德,他的勇气,他的爱国之心,却是自己不得不称赞的,正是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中国才能完成东征,北伐。
这才刚刚开始就已经有这么多同学倒下了,不知道等北伐也结束了,要有多少同学的尸体躺在冰冷的土地里。
蔡光举的葬礼蒋介石也来了,通蔡光举一起埋葬的还有无数牺牲的东征军将士。他们被合葬在东江阵亡烈士墓,成为如今淡水城旅游景点之一。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幸运。
蔡光举历史却有其人,乃是黄埔一期毕业生,贵州遵义人,牺牲在淡水城。

第三十二章 处罚和前进
今天电脑系统出了点问题,到了十点才修好。很可能一更,如果第二更没发,大家请见谅。
话说有的人死去了,所有人都会永远记住他,比如说蔡光举,他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国家做出了应有的付出,但是也有的人,则会被众人唾弃,因为在战场,他退缩了,就是因为他的退缩,给部队,给战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尽管蒋介石在东征之前一再强化军纪,而且颁布了《革命军人连坐法》比若说,没有上级的命令,一班人擅自撤退,就枪毙他的班长,一连人擅自撤退就枪毙连长。
这与古代的军法是很相近的,在很多人看来是封建的治军方式,但是为了革命的胜利,就连开明的周主任都没有提出相左的意见。
但是就是在这种严酷的军法下还是有人退缩了,而且退缩的还不是别人,正是蒋介石的一个远房亲戚,叫孙良,是在黄埔刚刚建校,不远万里来投奔蒋介石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
要是说在那个时候,有人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看好革命的人并不是很多,让自己的亲友参与革命也是好事,但是谁也想不到这个孙良竟然烂泥扶不上枪,在进攻淡水的时候,竟然临阵脱逃,这可气坏了蒋介石。
要说你跑也跑远点,别让人抓住,这个没有出息的家伙,竟然打扫战场的蒋先云给抓了个正着,所以那些牺牲的同学的丧礼,刚刚结束,就要处理孙良。
廖仲恺跟蒋介石关系不错,所以比较给蒋介石面子,认为关禁闭就可以了,但是蒋介石却反映非常大。
看着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孙良,蒋介石竟然给人一种六亲不认的感觉,刘源在下面静静的看着,他有一种预感,蒋介石今天要大义灭亲。
临阵脱逃,你怎么不去死。谁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蒋介石已经逃出了腰间的手枪,朝着孙良就要开火。
刘源看到情况不妙,蒋介石如果这样解决了孙良,虽然给军中人留下了好的印象,但是他的名声就彻底臭了,这个时候有人需要站出来。
刘源看了看陈赓,贺衷寒等人,只见这些往日同学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蒋介石立马枪毙了他的样子,刘源就知道这时候自己需要站出来。
校长,不可。国有国法,军有军规,你这样枪毙他不符合军规。刘源一闪站到了孙良前面。
孙良似乎看到了机会,抱着刘源的大腿,痛哭流涕,刘源你可要救救我,求校长绕我一次。
你给我让开,不要仗着立了几次功劳,就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你要是犯了军规老子照样枪毙你,你给我让开,让我枪毙了他。蒋介石看到刘源站了出来,更如同暴怒的狮子一般。
周主任似乎也看不下去了,站出来说道。校长,孙良虽然罪不可赦,但是他犯再大的错自由军法处理他,您何必亲自动手。
蒋介石可要不给刘源面子,但是却要个周主任面子,因为人家是自己求来一起东征的,所以稍微克制心情说道,“你说的队 ,让军事法庭审判他。”
结果很明确,孙良作为东征军第一次临阵脱逃的连长,很荣幸成为东征军第一个被枪毙的连长。
作为被枪毙的人,孙良无遗是很悲剧的,当然这种悲剧不单单发生在他身上,王伯龄同样很郁闷。当城门被打开了的时候,何应钦带着队伍突破了进去,这场仗打了很长时间,打了一天一夜都没有结束,到处都是死尸。
到了后来,洪兆麟更是带着队伍掩杀过来,情况很是危及,就连蒋介石本人都披挂上阵了,而作为预备队的二团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胡宗南年纪轻轻也只能控制自己一个营的军队,其余部队乱作一气,各自为战。
打了半天都不见王伯龄的身影,急的蒋介石一直骂娘希匹,等到王伯龄姗姗来迟的时候,蒋介石问他带了多少人,王伯龄告诉他有一个连,其他的部队乱套了,没法收拢。
蒋介石气愤之下差一点用军刀剁了王伯龄,索性周围人都拦着才没有下手。如今仗打完了,蒋介石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将王伯龄赶回军校反省,让少将参谋长钱大钧代理二团的团长职务。
处理完这些个事情,自然还要继续东征,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其他两路军的进展一般,但是众人还是坚持继续东征。打了几仗下来,顺风顺水,刘源也感觉陈炯明手下的部队也没有什么,他甚至感觉东征军所到之处,敌人必定望风而逃。
而事实也给了东征军很大的信心,因为东征军一路下去,再也没有遇到像是淡水那样的抵抗,东征军二月二十日从淡水出发,直取平山、白芒市、赤石圩,一路势如破竹。
甚至就连蒋先云都在怀疑中山总理这些年都在干什么,军阀这么弱,为什么一直没有统一中国。
而且陈炯明也因为巨大的压力,逃回了香港,留下林虎和东征军周旋,一时间东征军气势大胜。
二十八日,校军与许崇智的粤军在海陆丰汇合。海陆丰当地居民,在共餐党和国民党共同组织下,夹道欢迎东征军。当地居民争先恐后的帮助东征军运送物资弹药,正是这些普通的民众给了蒋介石无限的自信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有了民众基础,东征何愁不成呢。
在海陆丰召开了祝捷大会,东路军一起好好的庆祝了一把。就连一直非常紧张的刘源也彻底放松下来,和陈赓等人一起表演话剧,唱大合唱,不知道有多么高兴。
接下来依然顺风顺水,校军又攻克潮安,敌人逃向闽粤边界。
就在校军急速行军,妄图一股作气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一张大网已经悄悄打开,企图彻底解决蒋介石这一路大军。
而作为本书的主人公虽然知道历史的大致走向,但是也不是很清楚东征路上的每一场仗是怎么打的,所以在校军最危险的时候他并没有给出警示,而是傻乎乎的跟着队伍一起跳进了陷阱,校军的命运一时间岌岌可危起来。
看来今天是没有时间写第二章了,明天补上吧。

第三十三章 被包围的教导图
前几章就提到过过东征军分为三路,而校军只是其中其中的一路,有蒋介石率领,一路之上可以说顺风顺水,但是左翼杨希敏部和中路刘振环部进去却非常小。
知道他们落井下石的时候,蒋介石才知道两个军阀原来早就和陈炯明有了勾结,正是他们这种勾结,给了陈炯明机会。
陈炯明本人虽然避走香港,但是却遥控他的手下林虎。林虎虽然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却是历史上第一个将蒋介石逼入绝境的人,自此不得不说。
林虎利用其它两路始终按兵不动,非常从容的集合主力两万大军(有的书上说四五万,徐可考证不太靠谱),从兴宁、五华一带抄袭校军后路。一路之上,昼行夜出,就连心思缜密的周主任都没有任何预料。
三月十二日,在这个谁也没有料到的日子,林虎对校军进行了疯狂的反扑,激烈的差点直接将一团冲散。二团由于临阵换将,战斗力难免下降,行军速度也难免下降,一时间竟然和一团联系不上。
刘源身在一团,对于蒋先云他们二团现在在哪里也不是很清楚,他看了看地图,这个地方标志在棉湖的西北山。
他们一团被紧紧的包围在狭小的山坳里。战斗从早上开始,一直打到了晚上一直没有停止,机枪都变的烫手,最后通红,成为一堆废铁,不断有敌人死在阵地前方,也不断有勇敢的士兵倒下。
阵线一直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何应钦不得不把自己身边的手枪队派上去,随时支援。或许敌人太过于疲惫,僵持了一天,敌人竟然率先撤出了战场。
何应钦亲自每营计算损失人数,结果让他很失望几乎每营都损失战斗力三成左右,这只是一天,一团就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力了。
何应钦第一次站到阵地中间,将手下都叫来,一句句嘱咐,“此次战役,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我们若不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阵线动摇的话,那么从校长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活命的机会了。我何应钦并不是拿破仑,做不到战无不胜,但是我能做到的就是,如果你们都牺牲了,我绝对不苟活在这个世界上。”
其他的军官,听到何应钦的这番演讲,眼泪不由的打湿了衣襟,东征一路走来,虽然略有坎坷,但是也都过来了,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小小的棉湖竟然成为了大家伙的葬身之地,怎么不叫人难过。
众人都以为林虎让队伍撤退,会暂时停止进攻,但是谁也没有料到敌人在停止了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就再次发动了进攻,而且明显新换了一批生力军。
这一下校军的压力更大了。虽然刘源曾经试图强化教导团山地作战的能力,但是毕竟时间非常仓促,一营或许还好一些,但是其他两个营就差了好多。
尤其是身为蒋介石身边八大金刚的刘峙营,据守在增塘村,整个村子都被他们变成了堡垒,但是在如潮水般敌人的打几下,变的如同处女的裙子一样弱不禁风,随时有被撕扯开的可能。
刘峙本人虽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他毕竟是军人,而且还是一个不怕死的军人,在部队最为混乱的时候,他竟然拿起了枪和营里的弟兄站在一起并肩作战。
甚至好几次刘峙亲自拿起手里的刺刀和敌人白刃战,肩膀上被刺刀两寸多深的大口子,鲜血染红了军装,他也没有往后退一步的意思,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刘峙绝对是最优秀的军人。
直到今天,三营的士兵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营长也是这么勇武的一个人,那把平常看不见他用的刺刀,就如同死神的镰刀轻易收割任何一个敌人的生命。
三营大的士气不断提升,最后竟然将敌人赶退了很多,看着满地累累的尸骨,刘峙竟然有一种退出的冲动,这时候他想起了已经被枪毙的孙良,他不想死,那么就要去战斗,去拼命。
就在这时候,一发子弹不知道从哪里飞过来,打中了刘峙的左肺,刘峙倒下,没有丝毫指挥作战的能力。但是刘峙依然不愿意下火线,手里晃动着手枪,大呼着兄弟挺住,最后昏死过去。
这一幕被刘源远远的望见了,刘源虽然一向看不起刘峙这个窝囊废,但是这一刻他不得不承认,刘峙是一个真正的军人。
“杜聿明,我命令你带着带着一连一排,二排马上去支援三营,等着指挥部的反应恐怕是来不及了。”刘源放下手里的望远镜说道。
“这好吗,我们一营的压力很大,我在带人走,你怎么办?”杜聿明略带焦急的说道。
“让你走,你就走,哪里那么多废话,在晚了,三营可能就没有,到时候我们都是罪人,给我走啊。”说着还用脚踢了杜聿明一脚。
杜聿明的离开,顿时让一营的防御变得薄弱了很多,林虎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直接加大了一营方向攻击的力度。
相比其他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