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司马光语
自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直到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为止,唐朝一共还有了152年的天下。在这一个时期中,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对外的威风亦未至于全然失坠,然而自大体言之,则终于日入于衰乱而不能够复振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盛世丧钟———安史之乱
中国后世的演义中,唐明皇要算是比较多的一位了。人们感兴趣的无外乎两点,一是这位*天子爱美人胜过江山的缠绵情事;二是一人将大唐带入极盛却又在他手上迅速破败衰落,这中间的悲喜过渡的让人目迷。那他们当事人是怎样导演这一切的呢?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曲《长恨歌》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谱写的缠绵凄绝,在那个稻米流脂、仓廪俱实而一朝变为城阙生烟、河山踏裂的时代里,生为华夏第一家庭的第一对玉人能有这样曲折离奇的爱情兼生命历程,千载之下犹让人叹惋。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却是一场浩劫,是一场确确实实因他们而起的浩劫。
其实早在唐太宗时代就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创业和守成哪个更难?”房玄龄认为创业之初,天下嚣然,群雄并起,将他们各个击破并非易事,创业难啊!魏征则认为自古的帝王从来都是得于艰难而失于安逸,“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感叹着说:“玄龄和我一起取天下,出百死,入一生,所以知道创业之难。魏征和我一起安天下,常常怕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轻忽,所以知道守成之难。然而现在创业之难已经过去了,守成之难才应该与诸位慎之。”也许他们没有想到在其后百余年的时间里,这样的担心就不幸的发生了,它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唐的衰败与灭亡。
史书上记载玄宗“性英武、善骑射”。想想也是,一个能够诛诸韦、灭太平、逼帝位且将大唐带入盛世高潮的一代天子怎么可能是一个无能懦弱之辈。他执政初期,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和张九龄为相,政宽刑平,赋役轻省,到开元八年出现了“五谷丰殖,万物阜安,百姓无事,与能共化”的祥和景象。除此之外,他更看重刺史、县令的作用,曾亲自考察新任命的县令,将45名不合格者遣返回家。开元十三年,他又亲自将一批中央诸司有声望的长官派去作地方刺史,并赐宴赐诗饯行。这就是史书上说的“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得安乐”(《新唐书·刑法志》)。他夺天下有乃曾祖太宗遗风,治起天下来,也丝毫不逊色。到开元后期“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出现了可以与“贞观之治”相媲美的“开元盛世”。大唐王朝也完成了其一代之辉煌,达到巅峰。难怪诗圣杜甫在乱后怀着无限悲伤压抑的心情哀叹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中国卷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2)
一个王朝在其衰败颓唐下去才最让人想起,留给后人的仅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在这个“说”字里,饱含了几多复杂与无奈、叹息与悔恨。
大腹胡儿
安禄山本姓康,母亲是胡人中的巫师,为了生子她跑到轧荦山去祷告。果然在此山附近抓获了一个所谓“斗战神”的人,不久就有了妊,生下来的即为安禄山。传说他生的时候,“光照穹庐,野兽尽鸣”,弄得范阳节度使张仁愿都知道了,派人来搜庐帐,幸好他被提前藏了起来才逃过此劫。后来,安禄山随母嫁给了胡将安延偃,安延偃归顺了唐朝,安禄山就跟着冒姓了安,更名禄山。
自古小人多伎,蔡京一手好书法,名列宋四家,高逑一脚好球,直踢得大宋皇帝心花怒放,这安禄山也不例外。“忮忍多智,善亿测人情,通六番语”,堂而皇之的凭借其语言才能做上了“互市郎”。安禄山这个人实际上是没什么大志的,他后来的反叛也全是唐玄宗惯出来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已。这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他曾为了两只羊而监守自盗,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下令杀他,他喊了一句像当年韩信对藤公喊的“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只不过将“上不欲就天下”因地制宜地改为了“公不想灭两蕃乎?”这令张守珪刮目相看,再加上他白皙而伟岸,像个勇武之人,正在用人之际的张守珪就把他放了,和史思明一块儿做起了捉生将(相当于小捕头)。安禄山凭借自己对山川地理形势的了解,曾用五个骑兵就抓获了契丹数十人,令张守珪大奇,渐渐得到重用,被提拔为偏将。
安禄山为人乖巧,知道张守珪嫌他痴肥,就暗自节食,并且认了干爹,顺顺利利地升任为幽州节度副使。后来,御史中丞张利贞到各地考察,甄别地方官员的贤愚,为下一步用人做准备。安禄山使出浑身解数来巴结谄媚,连张中丞的左右都收的满筐满箩,和当今宵小之辈的行径别无二致。果然回朝之后,张中丞盛赞安禄山贤能有才,马上升任为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
安禄山从走上宦途的那一天起,就擅长投人所好,笼络收买,他这样的行为就没起过一次反作用?
一招得逞,就会百试不爽。安禄山长袖善舞,广施拳脚,凡是来往路过其地的使臣,一定会摸清其喜好,“对症下药”,朝臣上下“交口誉之”。称赞得让玄宗都听到了,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第二年就得到了进京面圣的良机。此时的安禄山已非当年偷两只羊的毛头小子可比,大唐的官场酬对、世事应答,已被他玩弄于股掌,娴熟的如同自己有几根手指。入朝奏对,不费吹灰之力的就“称旨”,进封骠骑大将军。第二年,代裴宽为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仍旧领平卢军。安禄山北还,玄宗下诏命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正员长官、御使中丞在鸿胪亭摆酒送别,这是多大的门面!古往今来有此殊荣的也不多见。
这会儿的唐玄宗已经被盛世繁荣的景象弄晕了头脑,早年的那股英武之气磨损的荡然无存。施起恩宠来奢华得叫人目瞠舌结。
捡自己老爹的才人当皇后和抢自己儿媳做老婆就出在他们大唐世界这祖孙手里,前面开风气的是高宗李治,后面顺风跟进的是玄宗李隆基。杨贵妃乃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体貌自无的比,且善歌舞、晓音律、性颖悟,这样的女人哪个男人碰上也要鼻血喷涌,自认倒霉的。偏偏这顶旷古绝今几千年的倒霉蛋桂冠让李隆基安安稳稳地戴上了,还是从自己儿子寿王手里夺来的。一人得道,鸡犬飞升,杨家上至老爹、叔父,下至族兄、姐妹甚至是子侄辈个个都该封赠的封赠,该提拔的提拔,该尚公主的尚公主,声焰震天,不可一世。宗兄铦为鸿胪卿,为御史,钊(国忠)也渐渐显赫,姊姊封韩、虢、秦三国,为夫人,帝每呼为姨。这个“姨”叫的可是格铮铮的亲切。玉环体貌惊世,她的姐妹们当然也坏不到哪里去。据说那虢国夫人就自恃姿色,看不起脂粉,常常淡扫蛾眉就去面圣,给中国语汇中添了一个“素面朝天”的成语。
中国卷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3)
史载唐玄宗每年十月都要游幸华清宫,届时,虢、韩、秦三国夫人,及杨氏兄弟一并从幸,车马仆从,连接数坊,锦绣珠玉,鲜华夺目。不久,杨铦去世,所剩杨氏五家,各为一队,队着一色,俄而五家队合,灿若万花,川谷成锦绣。他们所过之处,首饰、珠宝、鞋袜遗失丢弃的狼藉于道,香闻数十里。三姐妹出入宫掖,持盈公主等都让着不敢先坐。交给台省、州县去办的事,奔走之力要胜过皇帝的诏敕,求着给效力还怕轮不着。四方来输财结纳的不可胜数,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就是建平、信成二公主与贵妃家弄了点不愉快,都要沦落到追回内府封赠的东西,驸马都尉独孤明跟着丢官。气焰之盛,可见一斑。
就在这个当,安禄山心怀鬼胎嬉皮笑脸地来了。第一件事就拜了一个活生生比自己小16岁的干娘。不知道唐玄宗知否,安儿的干爹可是张守珪!做养儿做到了皇帝名下,古往今来,无人能及。贵妃动不动就举行“洗儿”活动,把安禄山包着,玩出多少猫腻,玄宗竟然不疑。
安禄山每次拜见,必先妃后帝,就等着唐玄宗奇怪,然后再把准备好的“我们胡人就是先母后父的”发射出去,拍的玄宗心下大悦,直笑此儿之憨,马上让与杨铦及三夫人约为兄弟。这样,帝的姨、妃的兄姊,竟可以是干儿的兄弟!李氏可能本是胡人,从不把这些许小事放在心上。
安禄山最后虽然没有夺取帝位,但他把唐玄宗是早不放在眼里了,玩弄之巧,犹如斗蛐蛐儿。安禄山最擅长装死,对玄宗说:“我本来是胡人,陛下对我荣宠过甚,我没有什么异材可堪驱使,愿以身为陛下死。”玄宗怜其诚。他碰上太子,从来不拜,左右责问,他振振有词地说:“我不识朝廷礼仪,太子何官耶?”唐玄宗这个老糊涂竟然用大白话给解释说:“是我死了之后继我任的人”,其被蒙蔽之深,已无药可救。安禄山马上谢罪说:“我愚笨,只知道陛下不知有太子,罪该万死!”
越来越肥硕的安禄山,腹缓过膝,平日里要别人挽牵着才能行走。只有那些背负五石重物还能奔驰的马才能载他入朝,但在半路上还须换一次,不然,马必仆。但给玄宗表演《胡旋舞》,他却能迅捷如风。玄宗有一次指着他的肚子问:“胡腹中何有?竟这么大。”答曰:“唯赤心耳!”
玄宗为安禄山起府邸,告诫说:“好好部署,禄山眼孔大,毋令笑我。”后来在勤政楼的御座前安放了一个特榻,诏禄山坐,以示尊宠。太子进谏说:“自古幄坐非人臣当得,陛下宠禄山过甚,必骄!”玄宗此时不知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冒出一句“胡有异相,我欲厌之”。
天下侧目
从张九龄罢相之后玄宗的天下就权臣持国、纲纪大乱。史载权相李林甫“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面柔令,初若可亲,既崖阱深阻,卒不可得也。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一时正人直士远贬的远贬,送命的送命,豺狼当道,浊浪滔天。嫌儒臣垄断战功排斥自己,他专用蕃将,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得以壮大,卒乱天下。
李林甫的继任杨国忠,靠自己的妹子爬得高位,其人品才学可想而知。起先他只是李林甫手下的一位急先锋。李林甫兴大狱构陷正臣,杨国忠阴测其意,深文周纳,逮系累年,诬蔑被诛者有百余族,皆符合李林甫心下之意。直到杨氏姊妹恩宠日隆,且杨国忠善揣帝意,因而不断被提拔,几年下来,就兼任了十五六个使节,李林甫顿感威胁,交情始坏。
当然李林甫碰到杨国忠算他倒霉,史书上说杨国忠“无行检,不为姻族齿”,想来在当时也是尽人皆知的小人一个。杨国忠深懂要搬到大树先摇根本的道理,多方收罗构陷李林甫支党的罪状(本来就不干净),赶走、诛死,然后再瞅机会跟皇上很“无意”地透露一些李林甫和这些人曾经的亲密交往,“帝始厌林甫,疏薄之。”
对于李林甫这样一个树大根深、巧言令色的奸臣,光靠皇帝“疏薄之”,杨国忠能放心吗?
中国卷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4)
最毒的计策还在后头。杨国忠推荐了鲜于仲通去讨南诏,结果全军覆没,只剩一个光杆司令逃了回来。杨国忠不但瞒天过海隐藏了败绩,还为其“更叙战功”。这样的弥天大谎,他自己也知道难逃李林甫的蜜口,于是就安排人上奏皇帝命自己外出屯边,对外显示自己对边防的重视,向内替皇帝分忧捞取宠信,实际上是在赌李林甫之流的嘴,一石三鸟。不出杨国忠所料,宰相李林甫一听可以把死对头赶走,当下欣然同意。杨国忠却在辞行时向玄宗哭诉,说李林甫中伤他,其哭也哀,其情也悲。同时发挥贵妃枕边风的作用,所以还没等到任所就被追了回来。而此时的李林甫已恋栈病榻,不能支持。招来杨国忠对他说:“(吾)死矣,公且入相,以后事累公。”杨国忠不知是真是假,害怕又是另一个司马懿,心下大惧,汗出如雨,连称“不敢当”。其实像李林甫这样的奸贼,能知道杨国忠会入相,就知道他这条死命是不会再经什么风浪了,但他那些儿孙就麻烦了。“以后事累公”,累什么呀,累你放他们一马而已。果然,李林甫一死,杨国忠穷究其奸事,碎其家,玄宗以为功,封魏国公。一箭双雕,杨国忠最擅长的把戏。
杨国忠和族姊虢国夫人有奸。每次退朝还家都要顺腿跑到虢国府来,郎官、御史等人要找宰相,也只有在虢府才能找到。二人居同第,出并马,调笑怒骂,“施施若禽兽然,不以为羞,道路为耻骇。”就是现在,也没有人能像杨国忠这样明目张胆,足以让天下人侧目的。
朝廷纲纪全部由杨国忠一人把持,人事任免铨选由他一手包揽。本来唐朝规定,士子们在吏部(后为礼部)举行的考试中中进士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选试”,合格的才能授予官职,称之为“关试”。因关试时间一般在春天,故又称“春关”。考试的内容为:身、言、书、判,即体貌、言辞、楷书、批审公文四项内容。四项皆合格者,可以授予官职,叫做“注官”,然后把全体考试合格者集中起来,当众点名授职,谓之“唱官”。通过了“关试”的考生一般所授官职在八、九品之间,职位都不太高。如果有的考生在“关试”时没有通过或没有参加“关试”,那么他还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请权贵为之推荐任某官职,二是到地方藩镇去做一段时间的幕僚,再争取被举荐。杨国忠干脆把吏部侍中、给事中召在府邸,每过一人,就说:“已过门下矣。”侍中这些人自然不敢有任何异议,只能因循敷衍。杨氏人马从而遍布天下衙署之中。他还把一大群姊妹围在帷幕后面让她们瞻观取乐。点名唱官时,碰到那种农村来的或者是长相比较丑怪的,众姊妹则哄笑于堂,花枝乱颤。士子羞愤,斯文扫地。
兰摧玉折
如果说杨国忠是让李林甫死不瞑目之对手,那么安禄山就是让杨国忠不得好死之敌人。玄宗皇帝早知道“禄山眼孔大”,就该明白仅靠他的金钱权力是不足以“厌”此胡之心的,反而却使安禄山的反意越来越坚固。为了窥视朝廷的动向,他将部下刘骆谷留在京师。为了除掉竞争对手朔方节度使阿布思,他上表皇帝请求阿布思协助自己去攻打契丹。阿氏乃突厥九姓首领,伟貌多权略,安禄山深忌之。果然阿布思怕遭*,亡命漠北,被回纥袭击,逃到葛逻禄。葛逻禄不敢得罪安禄山,将阿布思扭送京师。安禄山尽夺阿布思的军队,兵雄天下,更不将唐王朝放在眼眶里。杨国忠和安禄山早有嫌隙,他抓住这次机会向玄宗建言应赶快召安禄山入朝,以验其反不反。安禄山猜到其谋,大摇大摆地来面圣,玄宗放下心来,之后杨国忠再攻击什么,他也不相信了。
天宝十三年,安禄山在华清宫给唐玄宗哭泣说:“我是个胡人,不认识什么字,陛下越位提拔我,国忠必欲杀我才甘心。”玄宗劝解久之。临回,玄宗在望春亭送别,脱下自己的御袍以衣禄山。安禄山大惊,越发不自安。从此以后,反状益明。玄宗派使者去,非盛兵不敢见,或是直接托病不见。十一月,托名“奉密诏讨杨国忠”,从范阳起兵,兵甲十五万,号二十万。
中国卷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5)
安禄山谋逆十余年,对归顺自己的都结以恩信,不服的挟以兵革,所以诸蕃将基本上只知有安禄山,而不知有大唐。且自己通夷语,对俘囚战士亲自抚慰,广施仁德,所以都乐为他死,所战无前。
是时承平日久,民不习战。仓促之间遇到战祸,铠甲兵械朽的朽、锈的锈,兵至之地,官吏不是弃城逃跑,就是藏匿不见,自杀、被俘者,日日不绝。甚至连禁卫军都拉不开弓、使不了剑,不得不将国库里的缯帛拿出来募兵。同月指派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关内支度副大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卞州刺史,金吾将军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以荣王为元帅,高仙芝副之,慌慌张张地起兵讨贼。
十二月,安禄山就攻陷了陈留郡,张介然殉职。起兵34天后,击败封常清,拿下东都洛阳。高仙芝听到封常清失败,急开太原仓,把所有的都赐给士卒,剩余的全部烧掉,退守潼关,以卫京师。适逢乱军追至,铠甲粮草委弃于地,绵延数百里。唐玄宗听信监军太监边令诚的诬告,以丧师失地罪将二人斩于阵前。两军对垒,顿斩大将,授敌以柄,自毁长城。难怪史臣为二人鸣不平道:“玄宗虽然被左右蒙蔽,然而荒怠也把他的英明磨损殆尽了。最终使后来的叛将有借口纷纷降贼。呜呼,要不是上天熟稔了他的罪恶,要让天下大乱,百姓蜂起而惩治他,怎么会让这二将被诛杀呢?”开战一月余,任命抗敌的大将折损过半。
安禄山夺下东都后,见宫阙壮丽,就洋洋自得,忙着称帝了。他的眼孔大,心眼小又在这里显示了出来。这给了唐朝军队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各路兵马开始汇集。济南太守李随、单父尉贾贲、濮阳人尚衡、东平太守嗣吴王祗、真源令张巡相继起兵,十来天聚集了数万众。加上之前的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郡太守颜真卿、饶阳郡太守卢全诚、司马李正等人的军队,唐王朝稍稍回过一点神来,不是开始时那么惊慌失措了。
天宝十四年正月安禄山称帝,号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安禄山攻取常山,杀颜杲卿。黄河以南诸郡皆严兵把手,潼关不开,实行坚壁清野之策,安禄山跬步不能进,心里顿生起兵悔意。可就在这种关键时候,杨国忠因为和潼关守将胡人哥舒翰有隙,极力怂恿唐玄宗命哥舒翰出关东征收复失地,哥舒翰不得已,遂大败。潼关失守,哥舒翰迫降,天下形势急转直下,关中沃野已尽裸露在安禄山眼前,夺取首都长安已是迟早的事。两天后,玄宗出奔,逃往蜀郡。途中经过马嵬驿,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诛杨国忠,“国忠突出,或射中其额,杀之,争啖其肉且尽,枭首以徇。”一妻四子也纷纷丧命,果然死而无身,更谈不上葬。
杨贵妃被赐死。“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往日的天清地正、富庶繁华,摧折起来,竟耐不过一夜的秋风。金枝委地、玉叶凋零,零落的叫人不敢相信都会是尘土。往事如风,兴亡如梦,当年的他、她、他们,也不知是怎样度过这天渊地壤的悲喜?
太子李亨在马嵬被父老遮道留下讨贼,在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登上皇帝宝座,是为肃宗,改元至德。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自河北至灵武,壮大了朝廷的声势。河西(今甘肃武威)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的兵也来会合。唐廷又得到回纥、于阗及西域诸族的援助,一时声势颇为可观。
安禄山的覆灭看来不远了,那谁会成为他最后的送终人呢?
安禄山此时因为起事心焦,患上眼疾,看不见东西,脾气越来越大,动不动就责打辱骂谋士严庄和近侍李猪儿。二人诱说其子安庆绪篡权谋逆,于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杀安禄山于床上,对外诡称安禄山病重,传位给安庆绪。堡垒自内攻破,给了唐朝军队一个天大的便宜。李光弼坚守太原,屡败敌军;郭子仪收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解除了侧面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两京做了战略的准备。同年九月;广平王李豫(后为唐代宗)与郭子仪统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自凤翔出发,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今河南安阳)。此时;留在范阳的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的节制,以所统十三郡及兵八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但唐廷对他不放心,在策划消灭他时,事情泄露,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眼看就要扑灭的战火又重新燃起。
中国卷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6)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朝廷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