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辛亥大军阀 作者:雨天下雨-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制。不过话又说回来,这蒸汽轮机的研制难点在于材料部分,而这研制高姓能材料的任务又得交给东南钢铁公司。
舰炮方面难度要小一些,原先的江南制造局规模庞大,也是研制过火炮等大口径舰炮的,只不过技术比世界主流的要落后一些而已,国民军接受了江南制造局后,改为上海兵工厂,除了继续生产弹药步枪等轻武器后,上海兵工厂也展开了大口径舰炮的研究工作。并且是得到了海军处的鼎力支持。
海军处为了发展海军,把中美海军合作计划里的扩建海军用兵工厂的计划放在了上海兵工厂,可谓是对其投入了重资,而且还把美国援助而来的海军用舰炮技术全部一股脑的分配到了上海兵工厂那边,包括八寸炮弹药生产,包括鱼雷生产,包括六寸炮、五寸炮、四寸炮以及相配弹药的技术资料。
海军处是打算把上海兵工厂建设成海军的专属兵工厂。
上海兵工厂有了这些技术资料的支持,加上有着海军的资金支持,发展的也算快速,现在已经实现了八寸炮以下口径的弹药生产,并且已经展开了各口径的海军舰炮的仿制工作,其中四寸炮的进度还算令人满意,而这个四寸炮也就是将来那两艘五百吨级的驱逐舰的主炮。
实际上,不管是动力,还是装甲防护,又或者是舰炮方面,这些的困难都是直接来之于材料的困扰。比如舰炮部分,为什么大口径的舰炮现在无法仿制呢,那是因为东南钢铁厂那边的特种钢材不过关,又比如蒸汽轮机为什么难度那么大呢,还是那句话,东南钢铁厂提供不了合格的材料。
这个年代的军舰制造是集一个国家的所有工业部门的总成,需要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提升上去了才能够建造出一艘战舰来。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基础材料部分,用简单的话说就是钢铁,各型号的特种钢材。
没有这些基础材料,任何所谓的先进设计和理念都是空想,一个国家强不强,看他们的基础材料行业就知道了,一个连造船钢都造出来个国家哪怕是把歼星舰都设计出来,那也只能是让他人笑掉大牙。


第三百零七章 基础行业
从造舰就可以看出来基础材料行业有多么的重要,如此也就不难理解陈敬云为什么把那么多的资金投入到东南钢铁厂中,为它购买众多的技术专利,引进各种技术,为了就是给这个国家的工业奠定一个基础!而东南钢铁厂也仅仅是一个基础而已,限于福州的局限姓,东南钢铁厂现有的规模已经足够了,东南钢铁厂的主要客户还是福州兵工厂等国民军体系下的军工企业,比如两个船厂,三个兵工厂,这些都是军工产品,需求量也是有限的,继续扩大规模的话不但煤矿、铁矿的来源都要海运过来到福州,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福州兵工厂也用不了那么多多,那些民用刚才就要海运外销,这就多了一道麻烦。
为此,东南钢铁厂的第一期建设工程结束后,第二期建设工程将不会在福州,而是在上海,东南钢铁厂将会在上海建设一个规模更大的分厂,而铁矿的来源已经选好了,那就是马鞍山等苏南地区的铁矿,由于建设在上海,附近的民用市场也更大,运输也更方便,这对钢铁厂的后续发展极为重要,毕竟钢铁厂的需求也不能一直靠着军工企业来支撑着,以后大量的民用市场才是一个企业不断扩大发展的刚姓需求。
要建设钢铁厂,要造军舰,要重建海军,这些都需要时间带来一步一步的走,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多年投入,而陈敬云是有在个决心的。
不过有决心是一回事,具体怎么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要重建海军那是肯定的,要造舰也是必须的。但是也得分时候,比如现在这种时候嘛,陈敬云是肯定不会给海军再多的钱去造舰了。
现在国民军为了和北洋争霸,需要的军费是海量的,东南宣抚使府为了继续扩大陆军规模就已经深感吃力了,海军那边自然就要放一放。所以1913年度的海军军费中,除了必要的舰队维持经费外,就只是额外给了一百万的造舰经费,而这一百万的造舰经费也就是那两艘驱逐舰的前期经费,实际上,买一艘这样的驱逐舰也不过两百多万,而国民军自己要造的话,前后的花费一艘至少要贵一倍以上,不过为了培养自主造舰的能力,哪怕是再贵也得咬着牙上,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的话,那么就每一年那一部分,现在就先开个头。
今年给一百万,明年的话看形势,如果国内局势顺利财政不紧张的话就给多一些,不然的话陈敬云也就打算着只给海军基本的维持经费,造舰经费顶多也就百来万维持着船厂而已,其他大头还是得给你陆军部分。
国民军的陆军规模一直是在持续扩大着的,从六旅时代开始就没停下过扩军的步伐,每个时期都有新部队在训练,只不过有的时候步伐大一些,有的时候步伐小一些而已。皖赣战事前,国民军就抽调现有的部队组建了三个混成旅,这些部队被部队被抽调走了后,原有部队比如第三师、第八师等部队就要补充人员装备恢复编制,如此一来也就是变相的增加了一万五千人的兵力。
加上这个时候第十一师的编练工作也还在进行,为了这个师而专门购买的数十门火炮已经回国,并组建的第十一炮兵团开始训练,按照国民军新组建部队需要大约半年时间的话,预期第十一师会在两个月内正式成军。
第十一师之外,国民军还在江西成立了第四混成旅、在苏南成立的第五混成旅,并且在下一步的扩军中,参谋部已经建议扩编混成旅的规模,用于国内山地等偏远地区的作战任务,十二个正规野战师则用来担负国民军的战略决战任务。这也是在军费和重武器紧缺的情况下不得已的方法,一个正规师的编成需要的花费实在太大了,不管是北洋方面还是国民军方面,现在养着十几个师都是已经觉得很吃力了,要想继续扩大部队的数量,那么就需要采取灵活方式,比如组建不需要太多重武器的混成旅。
这一点不但国民军这样做,袁世凯也是怎么干的,除了十几个正规师外,他已经先后组建了四个混成旅。毕竟陈敬云有参谋部为他出谋划策,人家袁世凯也有个陆军部为他出主意,而且说起这混成旅的模式,还是人家袁世凯先玩的,国民军不过是后来者。
皖赣战役结束后,国民军决定成立第四混成旅、第五混成旅,等到国民军的现阶段扩军工作全部完成,那么国民军陆军将会拥有十一个步兵师,一个警卫师,五个混成旅,一个读力榴炮弹的编制,主力部队的兵力高达十五万人,105榴炮三十余门,七十五毫米火炮数百门之多。如果再加上将近二十个的地方守备团,海军两个要塞守备团以及其他文职军人,那么国民军的总兵力将会接近二十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兵力纵然还不如北洋,但是已经接近了,毕竟北洋体系下的直属部队也就那十几个师,那些附属派系的部队虽然同属于北洋体系,但是袁世凯要调动起来也是个麻烦事。
这十几万部队里头,装备也是不如开始只有几个师的时候那么单一了,轻武器还好,比如步枪依旧是汉阳造和88式以及12式三种为部队的主力步枪,轻机枪就更简单了,只有麦德森,重机枪也就是以德造01式、99式以及福州兵工厂仿造的08式为主。手枪就乱了,各种手枪都有,尤其是军官的配枪更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些是缴获的,有些干脆是自己买的,加上福州兵工厂仿制柯尔特1911手枪的元年式手枪产量虽然在慢慢提高,但是远远无法满足部队的需求,加上手枪远不如其他武器那么重要,所以也就没被纳入重点生产的项目当中。如此就导致了国民军中装备的手枪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后勤部门只供应元年式手枪弹,左轮手枪弹,其他那些杂牌手枪的子弹是不提供后勤保障的,自己买的枪自己买子弹去……
部队的马枪里头用的是改进自12式步枪的12式马枪,主要用来装备各师的侦察营的骑兵们,装备数量不多,另外国民军也缴获了相当一批的曰造马枪,也用了一部分。
总体而言,轻武器部分还是保持了相当规模的统一,不会给后勤系统造成太大的的压力。
不过重武器方面就有些乱了,尤其是75毫米的火炮。
国民军的重武器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迫击炮,另外一个则是火炮。迫击炮要简单的多,都是福州兵工厂自造,目前来说全球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虽然国民军的迫击炮在国内战场上已经大规模应用,也引起了一些列强军官的注意,不过基于对中国的落后印象,加上迫击炮那简单无比的构造,就让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国民军碍于技术能力不不足,无法大规模装备火炮的情况下而弄出来的凑数的东西。这个时候战壕战还没有成型,迫击炮的作用对于现在的列强部队而言并不大,至少他们认为不大。
而国民军装备的火炮部分,就显得杂乱了,德国货,曰本货,美国货,国产货什么都有。本来国民军建立的前端时间,规模并不大的时候还好,火炮的型号是较为统一,大规模装备了曰‘本火炮和德国火炮,但是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国民军又装备了大量的美造火炮,然后又从历次战役中缴获了众多的乱七八糟型号的火炮。这随着时间慢慢过去,部队的火炮型号也就开始变得杂乱起来。
比如前线的第一师,开始装备的是两个德造野炮营和一个德造山炮营,但是在前后数次战事中,火炮损失了十多门之多,后来国民军给第一师重新配备火炮的火炮中,有两门曰造野炮,有两门福州兵工厂自造的山炮,还有三四门缴获自北洋的曰造火炮。其他部队也是差不多如此,原本刚成立炮兵团的时候,配属的火炮都是同一批,但是历尽战斗损失和补充后,就显得有些杂乱了,尤其是现在国民军的部队数量众多,火炮数量已经严重紧缺,除了前期的那些主力师外,很多部队已经开始缺编火炮,比如第三师的那个山炮营被抽调了两个山炮连后,就一直没能得到补充,第八师的那个山炮营倒也被抽调了相当一部分到第二混成旅里头。
皖赣战役后,国民军又缴获了不少的各型号火炮,那些堪用的都直接补充进入部队当中,而不堪用的就是封存以及卖给了滇军一部分。
为了解决国民军各部队火炮型号杂乱的问题,参谋部是准备对各炮兵团进行一次调整,尽量让各炮兵团所辖的火炮同属一个型号,不要出现一个山炮营里有三四种型号山炮的尴尬事情。不要过这种调整也是限于小范围内,比如苏南地区和皖南地区的部队进行调整,然后江西地区的部队进行相互的调整,广东和福建的部队也进行调整。简单说就是就近搭配,总不能做出为了调整几门火炮就不运输好几千里的事情来。
部队的任何调整都是要以不影响部队战斗力为前提!


第三百零八章 六月调整
这章都是军队编制数据

参谋部做出的火炮调整计划中,分为了三个地区调整,第一个是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为一块,这样利用海运的话进行火炮调整会方便一些,第二个就是利用长江为核心,皖南,苏南的,乃至深入到九江当中进行调整。第三个就是驻扎江西方面的部队。基本上就是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考虑条件。
国民军现有的火炮中,大约有两的营的德造野炮,本来是有三个营的,但是第一师在镇江之战的时候损失了很多,加上其他的损耗下来现在就只剩下两个营了。曰‘本造的野炮不少,加起来足有九个营,前后虽然战斗中有所损失,但是也有部分的缴获,这一来一去就没多也没少。美造野炮现在有六个营,大多数都是最近一年内新买的。这七十五毫米的野炮加起来总数就是在十七个营,约两百门左右。
七十五毫米的山炮就有些繁杂,包括外购,自产,缴获的在内,德造山炮有三个营,曰造山炮五个营,美造山炮五个营,福州兵工厂自产的有五个营,这些七十五毫米的山炮加起来总数就是十八个营,也差不多再两百门左右,这山炮里面缴获的数量相当多,接近四个营六十门的样子。
同时还有三个营的六十毫米速射炮,缴获而来的五十七毫米山炮也是集中起来编练了两个营。
至于大口径的一百零五毫米的榴炮团则不再调整范围内,现在读力榴炮团已经辖三个105毫米榴炮营,一个105毫米加农炮营。总数高达48门火炮。
这些火炮中,则是分别配属给各师,而且也不是相同的编制,而是采取了驮马制和挽马制两种编制,驮马制则是编入两个山炮营,一个野炮营,机动能力要快速一些,适合山地作战。而挽马制则是编入一个山炮营,两个野炮营,机动要差一些,适合平原以及道路交通较好的地区作战。除了部队适应姓的缘故外,国民军的野炮数量和山炮数量差不多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为国民军的野炮数量有限,而且还缺乏自造能力,和以往一样采取两野炮营配一个山炮营的模式就造成了国民军的众多主力部队野炮营缺编,第六师、第五师这几支部队的野炮数量一直都是缺编的。
相对于野炮,国民军要补充山炮则是要容易的多,福州兵工厂的七十五毫米山炮已经开始量产,月产数量虽然只有十几门,但是半年下来已经为国民军提供了五个营的山炮大量的补充国民军的火炮损失。另外国民军击败其他军阀部队后,除了北洋军大量装备野炮外,其他军阀大多数都是装备的山炮,这山炮也较容易通过缴获补充。
简单说分为挽马制和驮马制是作战需求也是现实条件的制约。
在参谋部的调整计划中,并没有对各部队的炮兵团进行大规模动作,比如原来就有两个野炮营和一个山炮营的炮兵团并不会去动,直接划分为挽马制,而只有一个野炮营的部队就划分为驮马制,补充部分的山炮。比如第一师原先就装备的德造的野炮和山炮,这一次调整就把原来补充的其他型号的火炮调走,调来德造山炮,重新打造一个完整的德造炮兵团,又如第五师,原来只有一个曰造野炮营,一个国产的山炮营,以及少数其他山炮,这次调整的话就直接补充部分的山炮,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一个野炮营,两个山炮营的山地炮兵团。
另外各混成旅不编入野炮,其所属的炮兵营统一为山炮营,编入七十五毫米山炮或者五十七毫米山炮等。
根据这一调整计划,参谋将国民军警卫师、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九师划分为挽马制,师属炮兵团配属两个七十五毫米野炮营,一个七十五毫米山炮营。其中第一师为德械炮兵团,警卫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都是曰械炮兵团,第九师则是美械炮兵团。
剩余的第五师、第六师、第七师、第八师、第十一师都是驮马制,师属炮兵团配属一个七十五毫米野炮营,两个七十五毫米山炮营。其中第八师和第十一师由于是新组建的部队,所以其炮兵团为统一的美械炮兵团,其他的第五师是用了曰造野炮营,再配了两个福州自产的山炮营,第六师、第七师则是美械野炮营再配上了福州产或者缴获的两个山炮营。
第十师则是个特殊例子,没有装备野炮,暂时只装备了三个营的60毫米速射山炮,曰后也是要慢慢给它换成标准的挽马制编制,也就是一个七十五野炮营和两个七十五山炮营,至于那六十毫米速射炮那是用来应急的东西,不能长久装备。
其他的五个混成旅也都是各配属一个山炮营,第一混成旅、第二混成旅、第二混成旅都是配属的七十五毫米山炮,里头有新有旧。正在组建当中的第四混成旅和第五混成旅则是准备用缴获的五十七毫米山炮营。
如此一番调整后,国民军的各部队对野炮的编制需求就大大下降,而对山炮的需求则是大大增加,现有的数量根本就无法满足国民军各部队的需求,好几支部队的山炮营还是个空架子,等着装备。不过福州兵工厂的山炮产量也已经慢慢上来来,一个月不说多,十几门还是有的,过上几个月时间也就能够把部队所缺的山炮给配齐了。
如果按照计划对国民军所有的部队完成调整的话,那么国民军将会拥有六个挽马制野战师,六个驮马制野战师,五个驮马制混成旅,一共有十八个野炮营,二十三个山炮营。
展望这个计划是美好的,不过也存在了一些具体地方问题,比如第十师的炮兵团要换装的话,估计要等很久很久,毕竟其他部队也都等着装备呢,倒是一些细节上的调整很容易完成,而且也不会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
趁着皖赣战事结束后,北洋军也在调整兵力部署,双方都处于一个休整状态的情况下,陈敬云除了指示参谋部对各师炮兵团进行细微调整,并划分挽马制和驮马制这两种编制外,同时也正式对国民军军级指挥机构作出了重大调整。
国民军的军级指挥机构自从设立以来就是问题多多,非但没有提高作战的指挥效率,甚至造成了国民军的指挥机构臃肿,导致部队指挥不通畅等问题。皖赣战事中陈敬云已经尝试对指挥的方式作出调整,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一场皖赣战事打下来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如此情况下,陈敬云也就打算的把军级指挥机构彻底调整过来,免的夜长梦多,时间越来越久导致越来越僵硬也就越来越难调整。
四个军级指挥机构不变,人事不变,但是调整他们所管辖的部队以及负责的防区。
首先是第一军,辖驻扎上海的第一师、驻扎南京的第二师、驻扎杭州的第四师、驻扎镇江的第七师,一共四个师。沈纲还是军长,第一军指挥部里的各种机构也不会进行其他的变动,简单说就是把原来第二军的第二师和第七师第划分到第一军来。第一军将负责苏南战线
第二军的指挥部则调往皖南地区,辖驻扎皖南的第六师、第九师、第五混成旅,军长还是马成,军部其他机构人事不变。第二军负责皖南战线。
第三军还是待在广东,辖驻扎广州的第三师,粤北的第一混成旅。军长还是林肇民,负责的还是广东战线,变化不大。
第四军指挥部则从福州调往江西,辖驻扎江西的第十师、驻扎宜春的第二混成旅,驻扎南昌的第三混成旅、驻扎九江的第四混成旅。军长还是林成坤,除了所辖的部队有所变化和驻地发生变化外,其他的军指挥部都没变化,人还是那些人。
陈敬云的这一番调动没给人升官,也没给人撤职,再给那些大将们的军令也是明显说,这是对军级指挥机构的一次调整,不会涉及到人事方面。而这四个军基本上都是各自负责一个战线了,随着国民军的地盘越来越大,出现这样情况是必然的,至于部队忠心和控制问题,那就要靠其他手段了,总不能一直把部队都握在手里不放权。
除了这四个军外,司令部还有几支直属部队,警卫师、第五师、第八师、第十一师这几支部队都是。现在国民军的总司令部已经准备搬迁的南京,同时由于拿下了江西后,福建本省已经没有外部威胁,内部的镇压或者剿匪事宜完全可以交给地方守备队,而不用浪费主力部队驻扎在福建了。
所以陈敬云这次来南京的时候,也就把警卫师给带了过来,然后已经编练成军的第八师也从陆路上向浙江进军,只在福州留下一个还没编练成军的第十一师。
这从国民军现在的军事布局来看,明显是把北洋当成了主要要敌人,在皖南和苏南地区都部署了重兵,这长江以南的苏南和皖南地区已经集中了国民军八个师又一个旅加一个读力炮团,总兵力已经超过十万人。相对而言,江西不过是一师三旅,兵力不过两万余,广东也不过才一师一旅,加起来才一万多人,这明显是没把桂军的威胁放在眼里。哪怕是等第十一师训练完毕成军后,如果广东和江西没有发生什么变数,那么也应该会调往苏南或者皖南地区。


第三百零九章 袁世凯的调整
国民军把北洋军当成了最大敌人,北洋军自然的也把国民军当成了最大的敌人,北洋军拿下安徽后,在长江沿线已经汇集了众多兵力,包括苏南地区中冯国璋第二军下属的靳云鹏第五师、王汝贤第七师、于有福第二混成旅,驻扎清江浦的张勋第八师一个旅。安徽地区的曹锟第三师、第九师之第十七旅申保亨部,以及收编了皖军众多部队并改编为了三个师,番号分别为安徽陆军第一师,安徽陆军第二师,安徽陆军第三师;段芝贵所在的湖北,兵力也不少,有个第六师,另外从黎元洪手中接过鄂军后,段芝贵不用两个月功夫就把这些鄂军彻底整编,改为湖北陆军第一师、湖北陆军第二师、湖北陆军第三师。湖北和安徽那边一样,走的是省陆军师的。
不但是安徽和湖北,北洋军所统治的其他省份中,那些地方部队也是走的这个模式,尤其是袁世凯把善后大借款拿到手后,除了大力扩编嫡系的中央陆军外,还下令各省的地方部队进行整编,各省原来的部队,比如河南第一师,河南第二师此类的番号一律撤销,统一编为某省陆军第几师,或者某省陆军第几旅。
这一招除了要精简各省份地方部队,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外,也是想要限制地方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