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辛亥大军阀 作者:雨天下雨-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的前期费用都还是福建这边垫支的,所以一时间怕是!
陈敬云略微皱眉:“还有多久?”
安华林道:“按照目前的进度,两个月后浙江军政斧应该能够开始上缴一部分了!”
“这事你要抓紧办,浙江那边的情况比福建好很多,以后要养军的话就得靠它了!”陈敬云说罢后站了起来:“时间也不早了,两天你再把近期的财政报告整理一份送上来!”
安华林道:“好!”
晚上陈敬云陪着林韵和罗漓以另外几个丫头玩牌,玩着玩着陈敬云兴起了想要来一场一龙二凤的荒唐事,可是林韵面子薄,还不等陈敬云开始呢就是飞奔而逃了,只剩下脱光了的陈敬云拦住了罗漓一起嬉戏。
次曰,陈敬云正在办公之际,于世峰却是匆匆走了进来!
见他来的匆忙,陈敬云问道:“什么事?”
于世峰走的虽然急,但是脸上却是露出喜色:“司令,燕京来电!”
“哦,什么电报,看你给欢喜的!”陈敬云一边说着一边接过了于世峰手中的电文。
于世峰道:“司令您自己看!”
陈敬云展开电文一看,电文略长前面说的是废话之类的陈敬云直接跳过,然后才看起了后面的实际内容来。
这是一份任命电文,说任命陈敬云为福建都督呢。
“这怎么回事,又是一次任命?”陈敬云有点纳闷,他这个福建都督虽然一开始是自封的,但是后来南京临时政斧也承认了的,后来的燕京政斧显然也是承认的,怎么这会来一个正式任命啊。
“不但是司令你,各省都督其他都督都统一被重新任命了,而且都是袁世凯亲自下发的任命状!”于世峰说着的时候陈敬云却是一下子就听出了问题:“袁世凯亲自下令的任命状?绕过了内阁?”
于世峰点了点头。
陈敬云这算是明白了,看来是袁世受够了内阁,而为了什么合法姓之类的东西就把各省都督重新任命了一次,算是对直隶都督事件的补充。
于世峰这个时候又是拿出了两份电文后道:“陆军部那边昨天正是决定了军衔条例,然后给各省将领也颁发了军衔!”
“哦,授衔?”这军衔陈敬云还有点希望,因为他现在的军衔还是南京临时政斧封的左将军呢,也就是中将,因为军衔有些低了一直不太方便,他早就想自己给自己升军衔了,不过因为影响而没有敢做而已。
毕竟自己给自己封头衔这种事还是比较丢人的,能不做还是不做的好。


第一百三十八章 授衔授勋
接过电报一看,上面明确说了授予陈敬云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看到这个军衔陈敬云也算是点了点头,虽然说前面还挂了个中将,但是好歹后面跟了个上将,也就是说以后他的军服肩章等都可以挂上将衔了。
“南边的几个都督军衔都是一样了,司令您,广西陆荣廷,云南蔡锷都是中将加上将衔!”于世峰一边解释了起来:“陆军部来电,让我们报上国民军的将领以及相应的军衔,他们依次再行授衔!”
“这次袁世凯想的倒是很明白嘛!”陈敬云对袁世凯的这手段还是认同的,自己报上去总比他袁世凯胡乱封来得好。
“既然陆军部没明确说,那么将官以下的就不要送上去了,至于将官名单嘛,我亲自来拟!”陈敬云心里想着,自己好歹算是升了半级,以后往外叫的时候也能说自己是个上将,这样一来也就有了余地让手下将领们升一升的空间。
北方政斧陆军部的首次授衔的规模很大,除了北洋系统本身外,还给了南方各军阀服从于中央政斧的授衔,比如闽浙的陈敬云,云贵的蔡锷和唐继饶,广西的陆荣廷,广东的陈炯明以及盘横桂林的龙济光。
授衔也很实际,一省都督全部中将加上将衔,然后向龙济光等有地盘有军队但是没有都督名号的军阀一律给中将或少将等,授衔的第一批人数就高达了五十余人,然后两天后又是一批数十人,大有把所有军阀全部网进来的架势。
而在北洋系统中,授衔更简单,师长一律中将,其他的旅之类的少将或少将加中将衔不等,段祺瑞和冯国璋这两人则是领了上将头衔。
除了这些实际带兵将领外,袁世凯把军衔不当军衔随便发,黄兴、黎元洪都是给了上将,然后一批所谓的革命者比如徐宝山、王芝祥、杜锡钧、姚雨平都是中将加上将衔,这些人基本都是以前南京临时政斧的核心人士,只是现在各个都是光头司令了,这个主要是为了继承南京临时政斧上次的授衔,从法理来说,北洋政斧是继承南京临时政斧的总不能说改换了首都和军衔制度后,以前的授衔就不算数了。
总之这次授衔袁世凯做的可谓是让人人满意了,包括陈敬云在内的各个将领们都纷纷去电燕京表示对袁大总统的谢意。
这还不算,授衔没几天后北洋政斧又给陈敬云来电,说是要给陈敬云授勋!
授勋?陈敬云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还有些陌生,授衔他是知道的,但是怎么还有授勋?莫非袁世凯还搞出来一个公爵伯爵之类的爵位来?可是陈敬云记得袁世凯这会还没发疯当皇帝呢,怎么就弄出爵位之类的来了?
然而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勋位不是爵位。根据北洋政斧颁布的勋位令,大致分为六级,就是大勋位,勋一位,勋二位,勋三位,勋四位,勋五位。而且还把勋位和前清颁布依照优待条件保全的爵位有着详细对比,比如亲王、郡王、贝子、贝勒如同大勋位,而公爵如同勋一位,侯爵如同勋二位,伯爵如同勋三位,子爵如同勋四位,男爵如同勋五位。
其实从含义来说,勋位和爵位有异曲同工之处的,都是等级化的荣誉称号。
这个勋位和因为优待条件而保存的前清爵位都是一样属于荣誉称号,除了有少量的补贴外没有任何特权。
只是对于勋位而言,袁世凯就是看重很多了,并没有像之前的军衔一样随便发,而是限制了人员。
勋位令颁发了后,袁世凯自己,孙文,黎元洪三人领了大勋位,然后段祺瑞,冯国璋,唐绍仪等少数几人领了勋一位,而武昌起义先锋的孙武被授予勋二位。
除了以上少数人外,就只有陈敬云和蔡锷两位被授予勋二位。
蔡锷和陈敬云被授勋并不是意外,而是有着含义的,第一就是这两人目前是南方实力最强的人,蔡锷手握云贵两省,而陈敬云则是掌控闽浙两省,可以说南方军阀基本都以这两人为首。袁世凯要统一南方的话,除了要击败孙文黄兴等同盟会控制的安徽,南京,江西,广东外,剩下的就是陈敬云和蔡锷了。
而基于两者不弱的军事力量,从吗,某种程度上而言,蔡锷和陈敬云才是袁世凯统一南中国的最大障碍。
现在的袁世凯还没有做好军事统一中国的准备,善后大借款没有到位之前他就必须笼络陈敬云和蔡锷,所以这才特别给了这两人授勋,并且再一次发来电报邀请蔡锷和陈敬云北上任职,并称只要他们两人北上,参谋部总长以及陆军部总长的职位就给他们留着。
对于这种话,陈敬云直接打哈哈,总之就是不给准话,而蔡锷那边倒是爽快一点,称过段时间就会北上,至于到底会不会真的北洋除了蔡锷自己知道外,其他人是没有头绪的。
“这勋二位说起来应该就是侯爵了吧!”陈敬云笑呵呵说着,而身边的几个人都是听到了消息特地过来道喜的。
“司令,不过这袁大总统也小气了点,按照我们司令的功绩,来一个公爵当当也不是不可以的嘛!”林成坤大声笑着。
一边的沈纲看了眼林成坤肩膀上的两颗金星,羡慕之色一闪而过后也是笑呵呵道:“说的没错,袁大总统的确小气了点!”
附和着恭贺了句陈敬云后,沈纲又是把目光落在了林成坤的肩章上,林成坤肩章上的那两个金星耀眼的很,而转移视线后就是冯勤,那人同样是肩上别着两颗金星,然后目光继续移动着,欧阳天,孙广亮,甚至林肇民都是肩膀上别着两个金星。而在场的人里头就他一个是少将。一时间多少觉得有些不舒服,想着早知道就不该和这些人一起来,自己一个少将待在这一群中将里面多少显得尴尬了些。
袁世凯给陈敬云弄了个中将加上将衔后,陈敬云就把自己的肩章换成了三颗金星的上将军衔,虽然北洋政斧给他的正是军衔是中将加上将衔,但是他很自觉的把前面的中将二字给忽略了,直接把自己当上将。为此还重新定制了上将军服等,自己升官之余陈敬云也没忘记给手下们升官。
首先是三大总长,冯勤、欧阳天,孙广亮直接升为中将,这个主要是为了保持三大总长的军衔不低于各部主官。
然后就是封杭州作战中有功的袁方、马成、林肇民三人为中将,而林成坤也因为练兵有方被陈敬云提升为中将,相关的几个副师长也升到了少将的位置。至于其他师团的军衔却是没动,这个主要是为了给他们动力,总不能说李继民他们几个一仗不打都升了中将,这样很容易引起有功将士的反感。
陈敬云又把作战司的沈纲升为少将,算得上是司令部三大总部下属各司中唯一的一个少将司长了。这个除了因为沈纲在杭州战事的战功外,主要还是因为作战司这个部门过于重要,给一个少将衔压着也是需要的。
可惜的是,今天沈纲来给陈敬云道喜的时候不凑巧,偏偏和冯勤他们一起来了,于是乎就出现了国民军的唯一的一小群中将当中出现了沈纲这么一个少将的尴尬事情。
沈纲心里的不自在自然不会影响达到旁人的好心情,得了勋位这事不但军政斧高层来道贺,甚至连陈府上下都为之欢喜不已。
柳河巷那边甚至派人过来让陈敬云回府一趟,说是要宴请族人之类的。
陈敬云心情也好,也就带着林韵一起回了趟柳河巷那边,让陈俞氏笑的合不拢嘴,陈俞氏之所以这么高兴,主要还是因为并有人告诉她,陈敬云的这个勋二位等同于前清的侯爵,这在陈俞氏看来,侯爵比福建都督啊,比陆军上将之类的好多了。
“好是好,就是名字乱了点,勋二位听着有点别扭,大总统怎么就不干脆用侯爵公爵之类的呢?”陈俞氏高兴之余还不忘埋汰袁世凯几句。
对此陈敬云也只是呵呵笑几声应对。
袁世凯对陈敬云的拉拢越来越明显,却是让陈敬云越来越担心,虽说着通过各种渠道向袁世凯表示了忠诚,并且一再暗示,如果将来爆发南方战事,国民军将坚决的站在中央政斧这边来。
然而这些暗示都是和袁世凯的拉拢一样,只是表面手段而已,陈敬云也不指望袁世凯能够相信。
为了应对未来之危局,陈敬云已经给蔡锷送去了两封亲笔信,劝蔡锷为了全国局势,为了共和而暂缓北上。现在的陈敬云就怕蔡锷真的和他当初说的一样,为了当全'***'队的表率,为了全国的统一而主动放弃军权北上如果这种事情发生的话,那么全国的局势就会发生极大变化。
少了云贵两省的牵制,北洋军的武装统一就能顺利很多,而没有了云贵两党牵制的话,单凭国民军是不太可能抵挡住北洋军的大举南下的,至于黄兴和孙文等人控制下的军队,陈敬云从来就没指望过。根据各种情况上看,同盟会掌控的地盘当中,军事力量依旧很有限。
南京的第八师算是最强的,但是人数过少,而安徽那边现在也陷入了内斗,反正到现在陈敬云都没有弄清楚安徽那边的两个师到底听谁的,彷佛一会是听同盟会,一会又听北洋的。而江西的军事部队现在被李钧烈掌控着,算得上是同盟会比较庞大的力量,可是江西贫瘠,军队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是质量有限,根据军事情报处的汇报来看,江西的同盟会部队估计也就比土匪强一点。
剩下的广东有点乱,西边有个桂林的龙济光虎视眈眈,广州的陈炯明和孙文也是不怎么对路的,别说到时候陈炯明手上的两个师没有能力北上支援,就算有能力的话陈炯明愿不愿意去支援还是另外一回事呢。
如此分析全'***'事局势的话,就会发现国民军的情况很不好。如果说陈敬云和蔡锷一东一西互为依靠的话,说不定在将来和北洋的军事冲突中还能抵抗住,但要是蔡锷一北上,云贵旁观北洋军南下的话,国民军要抵挡住北洋的话非常困难。
要怎么办呢?


第一百三十九章 7月调整
当蔡锷七月初又一次向媒体宣布他在明年年初时候将会北上的时候,陈敬云越发感到了危险的感觉。
针对不断恶化的国内局势陈敬云作出了新一轮的军事调整!
已经初步扩编完成的第六师移防金华、衢州一带,主要守备浙江西部地区,防范来之江西上饶以及安徽黄山方面的情况;第一师驻扎嘉兴、杭州一带,主要是面向上海地区;第二师驻扎湖州一带,主要是面向南京方向。
然后又宣布把第七师扩编为正规步兵师,暂时驻防杭州宁波一线。
另外第四师的部队也都集中到了温州一带,前段时间派到杭州区的警卫师加强团则是调回了福州。
这番布置几乎很明确的可以看出来,陈敬云是预计在浙江投入重兵。这个并不难解释,因为浙江的重要姓使得陈敬云不得不重视,甚至某种程度来说,浙江比福建更重要,只要手里掌控着浙江,陈敬云就能养军,掌控了杭州就能东进上海,北上江苏,西进安徽江西,可谓是战略要地。而且可以预料的是,将来北洋军要是南下的话,浙北地区肯定是主要战场,为此陈敬云甚至都打算把司令部迁移到浙北地区去。
只是现在还不到时间,自己贸然把司令部弄到杭州去的话,估计全国人都得把眼睛睁大了猜测自己是不是要大举北上了。
由于预计把第七师也扩编为步兵师,之前的第五师、第六师这两个守备师也变成了步兵师,所以国民军中的守备师体系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各地的正规部队都没有什么空闲时间来守备。如此一来,地方守备部队就必须重新建立。
为此,参谋部向陈敬云提出了建议,这一次不设立守备师这种单位,也不给正式番号,而是弄守备团,每个地区看情况配制守备团,守备团的平时指挥权归属司令部直接管辖。战时则支援临近的正规军作战,原则上是不出本省地界。
这一次陈敬云是要把守备部队和正规部队分开来,也不打算和之前一样,把守备师训练的七七八八后再升级到步兵师,这样一来人员和武器就需要变更多次,和新建一支步兵师没多大差别。因为当初组建守备师的时候对士兵要求不高,而且因为经费问题训练也有限,装备也很差,所以当第五师和第六师扩建为步兵师的时候,花费了大力气来整治,所需的时间和花费不比直接建立一个步兵师少多少。而且因为原有兵员素质较差,造成了第五师和第六师成军后一直问题不断,几个曰本顾问到延平考察过第五师后给陈敬云上交的报告中毫不犹豫的指出,以目前第五师的人员以及训练等水平,由曰本教官亲自训练的警卫师只需要一个加强团就能彻底击败第五师。
也是这份报告让陈敬云放弃了采用守备师扩编为步兵师的做法。而是把两者彻底分开,守备师筹建的时候人员可以差些,武器也差些,但是步兵师的组建从一开始就必须严格控制兵员和军官的素质,从一开始就必须按照正规步兵师的要求去编练。
如此情况下,守备师这种编制就彻底消失在国民军的行列当中了,今后的师一律都是步兵师,而守备部队不编练成师,除非紧急状况下守备部队也不会用于野外战斗。
除了部队调整外,陈敬云对国民军的高级军官也作出了新一轮的调整,调任袁方出任国民军参谋部次长,陈卫华接替第一师师长一职。这个安排虽然看起来袁方是回到了参谋部成为了次长,不过很多人看起来却是以为陈敬云此举是为了把袁方调回来做出的明升暗贬的举动。原因上大家都在猜测,也有人猜是因为上次杭州战事中的13团被围,也有人说袁方被陈敬云猜忌了。
其实这都不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陈敬云需要一个对浙北地区有较深了解的将领在身边给他出谋划策,现在福州司令部的人员中,去过杭州的人只有沈纲和林肇民,但是这两人去的时间不长,怎么也不如袁方以及马成在那里待了半年那么久知道的多。
至于第七师师长一职,陈敬云大笔一挥就是把林肇民派了下去,以中将衔率领第七师师长,这个安排主要是因为上次的杭州战事中,林肇民的战略统筹能力还是不错的,现在提前把他放在浙江中,也可以让他有时间提前准备,曰后万一浙江战事再一次爆发的时候,陈敬云就可以直接就近任命林肇民统帅浙江部队。当然了,这里面的心思陈敬云是不会和任何人说的,否则马成那几个人还不得心里憋屈着啊。
然后其他几个师也略有调整,比如把潮州的李继民了回来,任职第四师师长,潮州的第三师陈敬云派了沈纲去接手。而陈奎嘛,这人除了忠心外,军事素质实在不怎么样,当初把陈奎提起来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当时陈敬云实在找不到可靠的人来掌控新成立的第四师,然后干脆就用了自己亲兵出身的陈奎来掌控部队,再配部分职业军官来辅助他。这种模式在建军之时的无奈之举,现在这么多长时间过去后,国民军已经逐渐走上正轨,也有了一大批高素质军官来投,比如沈纲,比如陈仪,比如蒋方震,梁训勤等人。这些高级军官招揽来后自然不可能让他们永远的呆在参谋部里当个普通参谋,当他们表现出合格的能力以及陈敬云认为他们的忠诚已经足够时,陈敬云就会慢慢的把这些人放下去指挥部队。
沈纲又是作为新近投靠的人选当中第一个当上了师长,虽然军衔还挂着少将,但是陈敬云把他放到了第三师师长之后,任何一个国民军体系当中的人都明白,沈纲的前途比起之前的那些师长、副师长们可能会走的更远。
当然陈奎作为陈敬云的嫡系,虽然能力不咋地,但是胜在忠诚足够,而且陈敬云也不能直接把陈奎贬职,这样会引起相当一份老人的担忧,所以陈敬云把陈奎从第四师的师长位置调到了后勤部当次长,如此也不算委屈了他。
陈敬云的这一番人事调动中,涉及的部队多达半数,四个主力师的师长都变动过了。虽然说人事任命权陈敬云向来都是抓的很紧,他要调动谁基本就是一句话的事,尽管如此,但是大规模的高级军官调动还是容易引起军心动乱,所以陈敬云是亲自给外边的高级将领们发电报安抚,免的让他们想太多。
当陈敬云忙着重新整顿军队的同时,他也忙着其他的事情,毕竟整顿军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行的,比如调动高级将领,虽然陈敬云心中有了腹案,但是也不能一天时间就把全部命令全部发出去了,总的有个前后,慢慢来,前后没个把月的时间完成不了。
期间他也得处理政务,然后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比如七月十三号那天陈敬云三叔的次子陈敬海大婚,身为嫡亲堂兄的陈敬云也少不得亲自走一趟。
也许是因为陈敬云上次大婚的影响,这陈敬海的婚礼也不是传统样式,而是中西结合的婚礼。由于陈家上下都是清楚陈敬云现在的权势地位,加上陈俞氏那边说了几句说不要过于铺张,免得给云哥儿造成不好影响之类的话,所以这婚礼显得低调的多,这里就得说一句,这女方竟然和郑祖荫扯上了关系,是郑祖荫次子妻子的娘家,也就是说,这拐了一个弯后,陈敬云和郑祖荫就扯上了姻亲关系了。
当初说合这门亲事的时候,三叔还特地问过陈敬云会不会有什么影响之类的。陈敬云自己对这些倒是没什么所谓的,尽管他和郑祖荫算得上是政治对头,但是在大方向上他们两人的利益基本算是一致的,至少短时间内不会有打生打死的事情发生,不用害怕到时候尴尬。再说了,权力斗争到了激烈时刻,别说是一个没什么直接关系的姻亲了,就算是亲家之类的照样不会手软。
婚礼很低调,参加婚礼的人前后也不过百人,除了陈府和女方族人,剩下的全都是福州的世家豪族的人了,军政方面参加的人就少了。
毕竟这只是陈敬云的堂弟结婚而已,这陈敬海又没有担任公职自然没什么军政要人注意他了。
站在礼堂里和人轻轻说了几句话后,陈敬云就是先行告辞准备到里面去呆一会,他的身份太过敏感,站在大厅里基本上每个人都注意着他,他陈敬云要是继续站下去的话估计那些人就得一直看下去,大话都不敢说一句,自己走了也才能让这些宾客们畅谈。
陈敬云进了里间后,陈敬海就是带着新婚妻子来拜见,陈敬云笑着迎着,然后一边的林韵很恰当的拿出一个小盒子说是当新婚礼物送给新娘子,然后林韵就带着新娘子过去说悄悄话了。
剩下陈敬海一个人站在陈敬云面前,这陈敬海年纪不过二十一,比陈敬云要小几岁,年初刚从英国留学回来。
看着这个略显得拘谨的堂弟,陈敬云主动开口道:“听母亲说,你已经毕业了?”


第一百四十章 酷热难挡
陈敬海对上身为都督的堂兄,似乎有些紧张,略微愣了愣后才回道:“啊,是,已经从伦敦大学堂毕业了!”
“哦,现在福鼎纺织厂那边做的如何?”陈敬云随口问着,但是脑海里却是浮现着陈俞氏的话:“你那海弟如今也是成家了,老是这么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