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应该怎样支援晋阳?应该怎样维持博昌?应该怎样面对梁王“效战国”的压力?应该怎样处理太子李祯在幽州的存在问题?如此多的难题,让卢龙军高层一筹莫展。
年轻的冯道、年轻的韩延徽、年轻的刘审知,年轻的张兴重、年轻的姜苗、年轻的周坎,年轻的李承约、高行周、高行珪、王思同、赵霸……这一代的卢龙很年轻,他们都没有处理这种复杂政局的经验。
至于年长的周知裕、郭炳呈、张在吉等,却囿于长期的中下层官职,同样没有很好的应对方略和眼光。
该怎么做,同样年轻的穿越者李诚中也没有头绪。李诚中很焦虑,他曾经长夜夙叹,暗暗笑话自己,也许自己是唯一一个即将面对天下势力群起而攻的穿越者了吧?是不是很失败呢?
军议三天,没有结果,谁都不知道该怎样扭转如此险恶的形势。用李诚中的话来说,梁王放下了身段、摆正了位置,暂时放弃了称帝的野心,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得到的回报也是惊人的。因为清楚历史的大概走向,所以李诚中很明白,梁王的策略,必然是以此汇集天下资源,先将首要敌人清除,等清除掉河东、河北之后,天下再无抗手,到时再改弦易辙,谁人能挡?
但李诚中明白,不代表天下藩镇明白,所有人都以为这是真正的“效战国”所有人都以为大唐将迎来上古时期的三代之治,大伙儿可以安安稳稳的守护着唐天子,各自经营自家的小朝廷,妥妥帖帖的家传千秋。如果不是梁王非要以幽州为界,将河北南方各州割裂出来,恐怕卢龙内部不少人都会拥护梁王的治策。
军议无果,李诚中只得下令,卢龙也参与会盟。不能自绝于天下诸侯之外,这是他最基本的认识。无论如何,这次事关天下大势的东都会盟,卢龙都得派员参与,哪怕无法获得想要的结果,也要尽力去努力和争取,也要去亲自听一听,看一看,知道天下诸侯是怎么想的。
韩延徽临时受封为燕王府掌书记、卢龙进奏使,临危受命,代表李诚中前往东都。他是三月二十三日从幽州出发的,为了赶在四月一日之前抵达洛阳,他只带了四名亲卫,每人双马,整理了最简单的行装便匆匆上路了。七天之内趋行一千五百里,哪怕他带着梁王邀请与盟的文书,不会经受宣武军的阻挡,也是一项相当艰难的旅程。
与此同时,李诚中于洺州之古城邯郸建立燕王行在,军事参谋总署和判官署除留少许人员外,全部南移至邯郸,将和洛阳之间的距离缩减了一半,以方便联络和总理极有可能到来的大战。
第八十二章 东都会盟(二)
ps: 感谢yebaoyin的月票和打赏。
四月初一,韩延徽终于在朝阳升起的时候,赶到了东都洛阳。
因为有梁王的邀请公文,韩延徽很顺利的进入了洛阳,他进城后立刻听到了一个消息,原定于四月初一的大会盟推迟召开,不禁暗自长出了一口气。
卢龙特使韩延徽的到来令宣武方面非常意外,直到韩延徽被驻守东门的宣武军官引入馆驿,才有一名梁王帐下的幕僚前来会见。宣武方面并没有给卢龙特使留出专门的坊舍,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燕王李诚中会派人与盟。
梁王幕僚简单询问了韩延徽的随行人员情况后,便决定不再更换他们的住处,一共五个人而已,住在馆驿里绰绰有余了,韩延徽对此表示没有异议。
直到当天夜晚,梁王才派出了一位重要人物前来面见韩延徽,这个人就是河南观察使、宣义军节度副使李振。实际上在整个宣武军中,也只有李振是力主依照各镇惯例,准允卢龙特使与盟的,在梁王和敬翔等人看来,卢龙特使的到来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甚至在考虑是否驱逐卢龙特使——虽然之前他们才向李诚中发出过邀请与盟的请谒。
李振之所以如此积极,是因为封国的缘故。李振拟封卫郡公,封国卫州,卫州处于宣武和卢龙重兵对峙的战场之上,现在还不在宣武手中。李振最希望的是,燕王能够答允入盟,这样的话,天下就能尽快平定下来,自己之国的时间也能够更短一些。
当然,李振知道燕王不可能按照宣武开出的条件与盟,以幽州为界实在是太过苛刻了。意味着卢龙要退出从原来魏博、成德、义武等河北军镇手中拿到的大半个河北之地,比天复元年卢龙军最弱的时候尚且不如。
李振的想法是,或许可以和卢龙特使谈一谈,多给他们几个州郡,比如易州、莫州、瀛州,让卢龙恢复到天复元年刘守光主政时期的水平。如此一来,皆大欢喜,都不用再打下去了,燕国乖乖的听从盟主梁国的命令,避免被灭国的厄运。
其实连李振自己都不知道。他的想法表面上获得了梁王和敬翔的支持,但实际上李振本人都成为了宣武方面放出的诱饵。在梁王和敬翔眼中,此刻的燕王已经成为宣武的头号大敌,等到消灭晋阳李存勖之后,就要挥兵北进幽州了。无论如何,梁王和敬翔都不会任燕王继续发展下去,河北的发展速度太过惊人,二人已经深感自己当年走了眼,绝不会再继续坐视了。
李振是怀着几分期待来到馆驿的。他很诚恳的向韩延徽描绘了一番天下承平、诸侯封国的美妙画卷,表示自己很期盼燕国的加入,以共同延续大唐社稷的存在。
韩延徽提出,如果要卢龙与盟。必须更改之前梁王的条件,什么魏王、赵王、冀王之类的封爵就不要想了,卢龙就是一体的,谁也拆不散。燕王也不可能以幽州为界。必须以实际控制区立国,除了整个河北之外,河东的泽潞二州、缁青的淄州、齐州及青州北部博昌等地。也当属于未来燕国的领土。
同时,燕王与盟的条件中还包括,不得对晋阳用兵,将李嗣昭、李嗣源和周德威等河东叛将一体锁拿,交予晋阳惩处。
这样的条件当然谈不拢,第一次会面,双方也没指望能够谈拢,只是亮明条件、摆明车马而已。随后话题岔开,韩延徽询问会盟推迟的原因,李振轻描淡写的说,会盟的殿堂还没有修缮完毕,会盟的仪典也没有完全理清,故此需要推迟些时日。等这些准备都做好了,就会知会各方,共聚会盟。
真实的情况是,凤翔要求西川退出部分陇右的地盘,平卢希望宣武归还沂州,吴越对淮南蚕食的部分州郡也有所期盼,同时还有未来楚国、荆国之间的详细界限也存有争议。因为这些原因,梁王一直在努力调解,所以会盟的日期就此延后。
韩延徽当然不知道这些情况,但对会盟推迟感到很高兴。
李振又隐晦的提及了卫州,希望卢龙方面能够将卫州首先让出来,以示诚意。韩延徽表示需要向燕王禀报后再定。
李振离去后,韩延徽彻夜未眠,一直在思考接下来怎么瓦解这次的东都会盟。不过想来想去,他都觉得非常棘手,感到希望相当渺茫。不过人既然都到了洛阳,就要勉力为之,就算再难,也要尽些努力才是。
第二天梳洗已毕,韩延徽开始了拜访之旅。他的第一个拜访对象,就是平卢王师克。
王师克住在忠顺坊,韩延徽带了一个亲卫出门,首先抵达忠顺坊口,被平卢军值守军士阻拦下来。他让值守军士进去通禀,就在坊外等候。
平卢军和卢龙军联合作战快有两年,韩延徽曾经去过博昌,见过王师克一面,当时双方详谈甚欢,也算薄有情面。韩延徽昨夜已经思索过今天见面后应当怎么说话,在他的考虑中,应该尽可能委婉的询问对方此来洛阳之意,应当多提往日里两军的同生入死,而少去指责对方私下里的“背盟”最好能够达成两军同进同出的约定,将已经出现裂痕的关系重新修复妥当……
正在反复考虑一会儿见面后的言辞之际,值守军士出现在了坊口。韩延徽重新整束,等待着进入忠顺坊。
“这位韩使,某家将军出门拜访去了,不曾在内,韩使请改日再来。”
值守军士客客气气的抱拳致歉。
韩延徽一愣:“却不知去了何处?拜会的何人?”
值守军士摇头:“这却不知,某等小军,也未敢妄言。”
“既如此,你家将军回来后,请至洛阳馆驿知会某一声,某再来拜望。”
“韩使好走。”
韩延徽跨上马,离开了忠顺坊,头一次拜会便没见到人。心中感到几分遗憾,于是打听了积善坊的所在,准备去求见岐王李茂贞。
刚出忠顺坊,一旁的亲卫忽然向韩延徽道:“韩都虞,王将军应当没有出门。”
韩延徽皱眉:“此言何意?”
亲卫道:“去年咱们去博昌,都虞在堂上与王将军叙话,某等在堂外等候,与王将军的亲卫认识,后来还一起饮过酒。某适才看坊内有此人现身,转过一处巷口不见了。虽然有些远,但瞧得真切,就是王将军的侍卫班头,他酒量很好,某被他灌倒过,绝不会认错。某记得他曾经夸口,说很得王将军信任,王将军无论去哪里,都会带上他。他还说王将军要收他为义子……”
韩延徽深深吸了口气,冷哼一声之后便沉默不语。 亲卫见他神色不预,便不敢继续说了。
拐到了积善坊口,这里同样布置了鹿角和木砦。有大群军士甲兵整齐,虎视眈眈的戒备着。
韩延徽上千,便有两名凤翔军卒迎了出来:“二位止步,此处为凤翔军驻地。不可擅闯!”
韩延徽策马上前,口中道:“请贵军传禀,就说有故人来访。求见岐王殿下。”
凤翔军卒问:“可有名谒或拜帖?”
韩延徽道:“来得甚急,不曾携带。”
凤翔军卒立刻鼻孔朝天,哼哼哈哈几句,就是不愿通禀。韩延徽一愣,不知究竟,续道:“有急事前来,还望速禀,不可耽搁了。”
两名凤翔军卒打了个古今通用的手势,韩延徽还不明究里,亲卫却明白了,赶忙上来,递上一串铜钱。
“再此等候,不得上前。”
一名军卒握刀阻拦,一名军卒飞奔入内。
韩延徽这才知道,原来是军卒索贿,不由心下恚怒。亲卫将韩延徽拉到一边,小声嘀咕:“韩都虞勿恼,这是天下惯例,只咱们卢龙不在其中。去年某随韩都虞去博昌,平卢军来请见的时候,也是此例……”
韩延徽怒道:“你们收了?”
亲卫忙道:“哪里敢收?咱们卢龙规矩严,若是收了,某着御侮校尉的衔就丢了,这可是某辛苦三年才混得的。”
正说话间,一名军官从里面出来,望向韩延徽:“你说你是殿下故人?可有信物?”
韩延徽道:“不曾有,但身负急务,还望通禀。”
那军官听完之后冷哼一声,鼻孔朝天,又打了一个古今通用的手势。
亲卫苦着脸向韩延徽道:“韩都虞,某身上没有钱了……”
韩延徽安慰道:“放心,某带了,刚才出了多少?一吊?回去后给你公费报账,必不少了你的。”
说完,从怀中摸出一个金锞子,递给凤翔军官。
军官变换笑容,点头道:“不错。你且等着,不可上前。”
然后转身入内。
过了片刻,坊内涌出来一群凤翔兵将,为首一人立于鹿角前打量韩延徽一番,抱拳道:“先生何人?有何事欲见殿下?”
这次韩延徽聪明了,先从怀中摸出一个金锞子,一边往上递,一边道:“确有急务,只不知岐王殿下是否在内?”
那军将脸色肃然:“有甚么事情尽管讲,莫要来这一套,坏了某家军纪,某可就不客气了!”
韩延徽愕然,随机满面羞惭,他以为又来一个索贿的,却没想到这次的来人身子比较端正,反而显出自己的不雅,实在憋屈得无话可说。于是赧然道:“得罪得罪,还望海涵。不知岐王殿下在否?”
那军将冷冷道:“殿下虽在,但也不是谁都得见的。”
拐了七八个弯,终于确定岐王在内,韩延徽松了口气——这次不怕对方以不在为借口拒见了。凤翔和卢龙虽然没有直接往来,但毕竟也算盟友,此刻报上名姓,岐王若是再不见,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某为燕王府掌书记韩延徽,奉燕王之命,特来拜会岐王殿下,还请将军引见。”
那军将愣了片刻,犹豫着道:“原来是韩使,难道燕王竟然到了洛阳?”
韩延徽摇头:“燕王殿下不曾前来,万事以韩某代之。”
军将追问:“燕王也要与盟?”
韩延徽一笑:“是否与盟,尚不确定。韩某此来,是想要问问岐王殿下,卢龙与凤翔之间,岐王究竟何意?”
军将点了点头,道:“如此,请韩使入内稍后,某禀告殿下后再说。”
闹了半天,还得继续等。不过这次待遇稍好,可以进坊内等候了。那军将临去前,韩延徽问了一句:“不知将军高姓?”
军将回道:“鄙姓郭,名启期。”
第八十三章 东都会盟(三)
ps:感谢段幂兄打赏和八万里路的月票鼓励。
掌书记一职,向为节帅贴心之人可用,卢龙军中虽然没有这项职务,但在各镇之中,凡挂此名头者,皆为权势要人。故此韩延徽也算是凭此身份,勉强有了与各镇之主对话的地位。
不过韩延徽其实是用不着这个身份的,他虽然年轻,却已经在天下藩镇节帅心中挂了名号了。在河北文官体系中,韩延徽的名头当属第一,比冯道还高,皆因冯道埋头处理政务,而韩延徽长期与外镇打交道。
所以郭启期一听说是卢龙韩延徽,便立刻报知岐王李茂贞,两人稍一商议,就决定在岐王的临时书房内召见他。
韩延徽没有太多拐弯抹角,他就是想知道,岐王对于这次东都会盟是个什么态度。
对此,岐王也没有绕来绕去,很直白的坦承,“效战国”是大势所趋,凤翔无力抵抗大势,也无力阻挡,既然大伙儿都要尊王,共续大唐天下,那凤翔也应cháo流而动,不敢违背。
韩延徽问,那接下来怎么办?很显然,借此次会盟之机,梁王必定效齐桓旧事,汇集天下诸侯讨伐河东,凤翔又会如何选择?
岐王说,河东已经不是讨伐不讨伐的问题了,就算不讨伐,河东也已经分裂了,韩使难道不知道,李嗣昭、李嗣源和周德威的来使已经到了洛阳?现在的问题是,晋王李存勖年岁尚浅、威望不足,他能撑到什么时候?如果梁王真的竖起旗号讨伐河东,将来的岐国也不好意思自绝于天下诸侯之外。
说到底,岐王有些歉然的补充道:“凤翔势孤,于前岁挫折之后又没能完全恢复,抗拒不了啊。”
韩延徽继续问,一旦河东战事结束。梁王很有可能讨伐河北,到时候凤翔又会如何选择?
岐王犹豫良久,没有吭声,一旁的郭启期接过话头,说故此才希望燕王能够识得大势,尽量参与歃盟,千万莫要孤立于外。
韩延徽叹道,可惜梁王的条件太过苛刻。非常人所能答允。
郭启期说,这事我们也知道的,所以岐王决定在与盟的时候尽力协助卢龙,帮卢龙争取到最好的条件,当然,燕王一点都不退让显然是不行的,这一点还希望韩使能够做好准备。
韩延徽打破沙锅问到底,说如果卢龙不能歃盟,梁王真的要兴兵讨伐河北。凤翔是否参与?
郭启期说,既然大唐行“效战国”之策,以天子为尊,到时候若是梁王得到天子旨意,下令诸侯讨伐河北,凤翔必然也在其中。但他随即解释,凤翔隔得远,肯定不会派大军参与,顶多也就是千八百人意思意思,绝不会真个与卢龙交兵。这一点请韩使放心。
韩延徽感到很不可思议。他问,你们就真的愿意听梁王的命令,出兵攻打卢龙?千八百人是不多,但毕竟也是参与其中了,这会让河北寒心的。
郭启期解释说,“效战国”之策为国家制度,占着十足的大义。凤翔也不好意思yīn奉阳为不是?
韩延徽怒道,你们就真的相信这个劳什子的“效战国”真的以为天下能回到上古时期的三代之治?等到宣武平定了河东,扫清了河北,天下诸侯拿什么抵挡宣武?你们以为你们能独善其身?
郭启期说,天下人都这么认为,那么回到三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若是宣武真的敢一意孤行,那么到时候被天下诸侯群起讨伐的就是宣武,凤翔又有什么可惧的呢?
韩延徽无法理解。最后只能无语告辞。
临走时,郭启期提醒道。卢龙要担心的其实不是凤翔,据我们了解到的消息,卢龙应该jǐng惕的是平卢,因为梁王已经允诺将沧州和棣州划给未来的齐国了。他还透露说,定、恒等州已经划给了河东将领,具体是李嗣昭还是李嗣源,亦或是周德威,目前尚不可知。
另外,魏州、赵州等地,也允诺了淮南,似乎是由淮南大将李神福和王茂章之中的一位在那里建国;其余莫、深、相、冀、贝、博等州将为宣武大将之封地,梁王答允,将退出关内、山南等地州郡以为西川、荆南的补偿,就连凤翔也得了一块,梁王许诺,一旦凤翔出兵相助,待打下河北之后,便以秦州和延州补偿凤翔。
对于郭启期的坦然相告,韩延徽只能表示感激,人家都准备用自家境内的土地来换取地盘了,自己还要向对方表示感谢,说起来还真是悲哀啊。
出了积善坊,韩延徽仰天长叹,被天下诸侯瓜分的滋味,还真不是那么好受的。
回到馆驿稍作歇息,李振又来拜访了。于是韩延徽勉力打起jīng神,和李振谈判。
这一次李振的准备很充分,他带来一幅河北道舆图,指着各州的土地一点一点和韩延徽商谈。李振带来的计划是,卢龙军为示与盟的诚意,先从河东上党和缁青博昌等地退兵,这是第一步,如此,才能征得河东众将(李嗣源、李嗣昭和周德威等人)以及平卢方面的谅解,可以参与会盟。也就是说,卢龙要取得与盟的资格,就必须买门票,门票就是上党和博昌。
正式歃盟之后,卢龙要退出原来由义武军、成德军和魏博军乃至义昌军的地盘,退至幽州,今后燕国以范阳一线为界,与南部诸国相安共存。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李振答允说,最多把定州、莫州和瀛州割让给卢龙,但是沧州是绝对不行的。
于是韩延徽得到了印证,知道岐王和郭启期今rì所说的事情,恐怕**不离十了。
谈判到此戛然而止,这个条件韩延徽显然不能答允。他试探着说,如果李振能够再帮卢龙争取一些好处,卢龙必定将卫州第一个退出来,同时卢龙还能赠送李振“宝钞”五十万贯。
李振当然知道“宝钞”就是“欠款协议”他听完之后紧咬嘴唇,犹豫良久,点头答允,说再帮卢龙争取一到两个州的地盘,韩延徽对此深表感谢。
李振匆匆离去,韩延徽伴灯愁眠。
接下来的rì子,韩延徽继续拜访各路诸侯。在忠顺坊处,他再次吃了闭门羹,平卢方面仍然推辞了会面,说王师克昨夜没有回来,也不知宿于何处了。韩延徽一想到去年王师克见自己时毕恭毕敬的态度,想到卢龙为了帮助平卢抵抗宣武,派出上万军队作战而毫不推辞,当即气得眼前金星乱冒,一口气闷在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在吴越钱元灌那里,韩延徽到时没有被拒见,相反,钱元灌很热情的将韩延徽迎入自家居所的正堂,恭恭敬敬的执以弟子礼。钱元灌在范阳军校就读一年,韩延徽曾经作为讲师,给学员们授课,所以钱元灌也算韩延徽的弟子。
令韩延徽感到心暖的是,钱元灌在范阳军校的学习没有白费,他几乎把自己视为了卢龙军的一员,对任何不利于卢龙的事情,都大力驳斥,并表示要竭尽所能予以阻止。
但是谈了许久之后,韩延徽才意识到,吴越虽然以世子钱元灌为使者,但主事之人却不是钱元灌,拿主意的,是副使罗隐。于是韩延徽又在钱元灌的引见下,会见了罗隐。相比钱元灌,罗隐要显得更加务实。
罗隐只是说,天下承平是好事,希望卢龙也能歃盟,至于将来若是梁王号召诸侯讨伐河北,罗隐说吴越是小地方,做不得主,只能随天下诸侯而行。而且吴越的注意力集中在淮南蚕食的数个军州,没有余力关顾其他方面,还希望韩延徽能够谅解。
韩延徽告辞的时候,钱元灌亲自送了出来,他向韩延徽保证,说一旦卢龙有难,必定乘舟北上,哪怕只有自己孤身一人,也要为卢龙出一份力。同时,钱元灌还请求韩延徽向燕王求肯,千万不要坐视好朋友李存勖于危难之间而不顾,钱元灌说,李存勖心向卢龙,绝对会成为卢龙的助力。
韩延徽拍了拍钱元灌的肩膀,叹了口气,转身而行,留下钱元灌探着脖子目视送行。
在平卢、凤翔和吴越等处碰了一鼻子灰,韩延徽对接下来的拜会已经丧失了信心。如果连卢龙军刻意结交的盟友都迫于形势而参与了会盟,其他藩镇的态度会如何已经是不用再问的事情了。
但韩延徽仍旧强打jīng神,一一拜会。蜀王王建、荆南赵匡明、淮南杨渥,甚至琅琊王王审知、封州刺史刘隐,韩延徽都一一登门。可惜结果如同意料之中,这些藩镇对于卢龙并没有什么好感,其中还不乏指责卢龙想要破坏歃盟的愤怒。
在梁王“封国建社稷”的诱饵下,几乎所有诸侯都咬了鱼钩,没有几个人能挡住这样的诱惑。成为一国之君,家传社稷,这么多么好的事情啊。韩延徽有时候背地里想,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机会,也许同样会热血上涌,不管不顾的答允下来也说不定。
和李振的谈判仍在继续,在韩延徽抛出来的利益面前,李振反过来帮韩延徽想了许多点子,但韩延徽已经心不在焉了。形势已经基本明朗,对卢龙而言一切都极为不利,韩延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