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十分钦佩的。
李茂贞带着一丝期许,问道:“却不知燕王如何待孤?”
韩渥一笑,道:“燕王殿下说,只要岐王顺应天下大势,则王爵不夺,仍为‘岐王’。岐王殿下若是不放心,可以仍居凤翔,朝堂年底前将在关内设关陇荣勋院,以岐王为院首,可对关陇的政事问责,也可就大唐决策提供建议,具体条陈岐王到时候看过诏令便会明白。”
岐王对幽州的荣勋院也有所了解,知道荣勋院并非虚设的养老衙门,影响力很大,听说自己能当关陇荣勋院的院首,当下大为心动。不过听韩渥意思,似乎话里还有未尽之意,便追问:“若是不愿呢?”
“若是岐王愿意迁居洛阳,燕王殿下说,可以御史台托付岐王!”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枢之要(八)
ps: 感谢eagle周、乾元亨利贞、sunnyson的打赏。
九月十日,岐王李茂贞在门下侍郎韩渥的陪伴下,来到了东都洛阳。李诚中率文武百官郊迎十里,将这位近二十年来赫赫有名的大藩镇接进了洛阳城。
至乾元殿参拜天子李祚之后,李诚中留李茂贞到皇城内的天策府详谈,座中有天策府长史韩延徽、司马李振二人。
茶汤奉上,闲谈几句,李茂贞便将话题引到了自己最关心的事情上:“听闻监国欲革台宪之制,重塑御史权柄,却不知究竟要如何行事?”
对于御史台改制的事情,韩渥在路上也曾经向李茂贞做过一番介绍,但改制尚未施行,在他受命前往凤翔的时候,甚至就连具体的改制条陈都还没有出台,故此其间也语焉不详。相比于留在关内去担任荣勋院的院首,李茂贞对执掌御史台的兴趣更大一些,说到底,无论什么职位,实权才是最重要的。虽说韩渥没有能够解说详白,但担任御史大夫总归更有诱惑力。
本朝御史大夫掌台宪,为正三品,与中书、门下副职相当,或与各部尚书同阶,但职权和威势却要大得多,按照朝廷制度,御史大夫“掌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可入政事堂“听议”御史台副职为御史中丞,协助御史大夫处理台务。
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任职。需要注意的是,三院御史不是一个上下等级层次分明的办公机构,而是近似于后世的“委员会”制度。
比如负责纠察中央官员的侍御史,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相互间都是平级的,可独立开展纠劾工作。你管不了我,我也管不到你。同样的案子,张御史不想管,那么还有王御史,王御史管的时候觉得困难搞不下去了,还有李御史继续努力,甚至很多重大的案子,会有多个御史在同时接手,或是联合调查,或是独立弹劾。
作为台宪长官的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来说。他们可以联合组织大型调查,也可以在调查中对各个御史施加影响,但却没有权力命令某某御史应该怎么干,不应该怎么干,当案子接手的时候,就算是从八品的小小巡察御史,在权责上与高高在上的御史大夫也是对等的。台宪长官们当然可以用别的手段干扰案件的调查进展,比如罚俸、参劾、调职等等,但如果遇到一个强项的小御史。台宪长官们在干扰案件的同时,也要做好被反噬的风险,而且风险很大。
这种近似于独立调查官的制度,直到千年之后才在某些国家出现。并且成为司法独立的重要标志。后人所说的官僚制度到了唐代已经几乎臻于完美,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的制度,哪怕放到后世。也很少有国家能够做到。
可惜天宝之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御史台近乎废弛。御史官衔往往只能作为对官员的加衔来使用,与散阶荣衔没有什么区别了。
因此,李诚中在详细了解了大唐的御史台制度后,当即感觉很赞,准备沿用这一体制,也就是李诚中提出的重塑御史台。
李诚中准备留给李茂贞的官职就是御史大夫,总掌监察事务,负责纠劾百官。但考虑到李茂贞的学识水平,特意从幽州调了两个原燕王长史府主管法令的官员来辅佐他,出任御史中丞。
御史台需要依法办事,可是大唐只有一部《永徽疏律》如果依照后世的标准来看的话,《永徽疏律》包容万象,却失于细则,也就是说,有原则没标准,有依据没措施。同样的案子,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诠释,而且都说得通,这样的法典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人为因素在判案上占据了很重要的比例。
针对这种情况,早在营州时代,李诚中就组织人手将永徽律进行拆分,拟定各方面的专用法律,充实和扩**律的内容,尽量缩小认为因素判案的空间。如今的幽州,以“法令”、“条令”、“准则”为后缀的法律已经多达数十部,只要将这些东西搬到洛阳来,修改一下名称,大唐的法律体系就算基本上搭建起了框架——除了缺少宪法,这一点,李诚中已经让吴中佐自幽州起身赶赴洛阳。
除了重塑御史台外,李诚中加在李茂贞肩上的担子不小,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制御史台。御史台分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掌纠察中央百官,殿院掌纠察官员礼仪,察院则负责巡察地方官员。这样的机构划分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分权,防止御史台形成一言堂。但李诚中觉得,有了各个御史并立查案的“委员会”制度,再这么分权就很没有必要了。所以他打算三院合一,令御史台以一个完整而统一的面貌出现。
在御史台下,按照各道分别划分有司,另外追设一个中枢司,专门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任务。各司向所负责的片区派出御史,将职权和范围相对明确下来。
过去的御史台,也向地方派驻御史,一道设一观察,数州设一巡察。但这种方法有几分高高在上的意味,不是很接地气。巡察御史在某一州县待个半年,然后就立刻换地方,到下一个州县再待半年,对于地方官员的威慑效果确实有,但实际纠察力度却不大。另一方面,高高在上的观察使又权力过大,很容易造成干扰地方政务的现象,天宝以后,很多观察使实际上成为了一道的最高政务长官,甚至演化成为节度使,反而将自己的本职给丢掉了。
李诚中的改制主要就是针对这一点而来的,总体而言,就是六个字:常驻、轮换、专一。比如河北道,专设河北观察使衙门,道以下,各州再设监察使衙门,乃至各县均设巡察使衙门。这就是常驻的意思,也就是让御史台从中央和道一级,直接常设到县,这样的举措,与李诚中在河北的官制是一脉相承的,核心思想就是处置权下移。
为了防止御史台衙门在一地时间太久而与地方官员勾结,每三年一轮换就成为了必然,从一道观察使开始,直到县里的巡察使,无论品级大小,三年必然调换一个地方,这就是轮换制度。
至于专一,言简意赅,就是专一于监察事务,而不可参与地方政务,说白了,御史就要专心干御史的工作,别想着对地方事务指手画脚,否则监守自盗起来,监察事务就成了摆设。
在常设御史衙门内,同样施行独立办案的制度。比如河北道观察使,下设多名“同观察”少则三人,多则五人,均可独立接手案件而不受衙门长官挟制,保证了监察机构不会成为一言堂。
李茂贞最后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紧要的部门,会放心交给自己这么个行伍出身的大老粗?对此,李诚中笑着做了解释,无非三条而已:其一,李茂贞为岐王年久,家财巨富,相较而言,不太容易为了财帛而耽误职责;其二,李茂贞是大老粗,反而不容易被文官系统这个大染缸所侵蚀;最后,国家制度只要完善,其实谁当御史大夫都一样。
这样的回答很直白,让李茂贞面皮稍红,不过却也就此安下心来。李诚中又告诉李茂贞两条原则:不可以公器而结私利——这是御史台查案的最主要标准、只可查劾而不可判决——判定案子必须由大理寺来完成。
李茂贞心满意足的离去后,吴中佐也抵达了洛阳。召吴中佐来洛阳的原因只有一个,建立如幽州一样的法院体系,当然,李诚中沿用了本朝的制度,就是恢复大理寺。
大理寺的前身是汉时的廷尉,至北齐时始为专署。本朝年间,大理寺专司重大案件的判罪,所谓重大案件,皆有官员参与其中,故此,大理寺又成了专司官员案件判决的机构。但大理寺职权不高,断案需刑部审核,很多时候还要引入御史台同断,即所谓的“三司会审”由国家行政部门来断案,是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的制度,判决权在于刑部,对于司法独立来说是一个绝对的桎梏。李诚中所要改革的,也就是扩张大理寺的职权。
九月十五,李诚中以监国名义下诏,升大理寺正卿为正三品官衔,位比御史大夫,与御史台一样,不受政事堂节制。同日,诏命吴中佐为大理寺正卿,重组大理寺。
新的大理寺扩充为一个从中央直到地方州县的系统性衙门,下设各职能司,同时加设巡回司。地方上,设都院、总院、分院三级法院体系,分别审理道、州、县三级地方的案件判决。大理寺内设的巡回司负责派出巡回法院,在各县之间巡回,以待不服判决的申诉。
法院体系的建设,李诚中给出了一个时间表,要求吴中佐在三年内完成整个框架的搭建,三年以后,原属刑部的判决权,将全部转交给大理寺,届时,整个大唐将只有一个判决机构,以达成判决标准的同一。
第一百三十九章 国器(一)
天佑三年十一月,天寒地冻,淮南大雪。驻于洪泽湖畔的钟韶所部,都已经从野外营帐中撤回了泗州城内。
自从下邳归附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其间,钟韶与王茂章已经大小进行了十多次战事,战线也从下邳一直南移到泗州,整个吴军都缩回了淮南地盘。
泗州城内有钟韶所统辖的沧州军和赵在礼的幽燕保安军,身后的泗州城内,是张延寿和霍存统领的兖州军左厢,西方数十里外的招义,则驻扎着丁会和杨崇本的兖州军右厢。大军共计七万人,与盱眙的王茂章部三万人对峙。
一个月前攻打泗州战斗中,王茂章苦苦守御了三个月的泗州城,在北方运抵的大型攻城器械面前终于如纸壳般破碎。城破前那一声惊天动地的雷鸣,让吴军将士人人吓破了胆,直到现在,军中都流传着北兵有神人相助的传言。
泗州一战,王茂章丢了两万人,可谓动了根本。以淮南为根基的吴国,并没有北方诸侯那么多的可征兵员,一次丢失了两万人,让身在江都的杨行密气得吐血。但李神福已在上党战殁,整个淮南只能依靠王茂章,所以杨行密没有只言片语的指责,只是拼命募兵,又给王茂章送过去两万人。
王茂章也明白,这已经是整个淮南的国力了,如果南边的越王钱馏再胆大一点,那么他会发现,从钱塘一直到江都,整条路途上都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的力量。王茂章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迅速击退北兵的进犯,然后抽调兵力南返,在老对头钱馏反应过来之前,将南方战线重新充实完整。
可是,这做得到么?
一想起那声惊天动地的轰鸣。王茂章就感到头皮发麻。北兵手中掌握的那份利器,令城墙不再是可以依托的屏障了,别说击退北兵,自己该怎么守住盱眙都是未知之数。
如果出城野战的话,自己手头这点兵力能够抵挡住对方吗?王茂章知道,对面是燕王手上的精锐力量,是曾经在上党击败了梁军主力的钟韶,而钟韶能够控制的,不仅仅是燕军精锐,还有新归附的泰宁军!唔。好像对面的北兵现在都叫唐军,已经没有泰宁军和燕军的区分了,不过燕军就是燕军、泰宁军还是泰宁军,改个名字丝毫不影响对方的战力。
唯一不同的是,对方更换了旗帜,似乎对自己手下的淮南兵在士气上有不小的影响,不要说士兵了,就连王茂章本人,有时候也会陷入迷茫之中。自己究竟是唐人还是吴人?
好在天降大雪,算是老天爷帮忙,将北兵暂时阻挡在了洪泽湖北面,给了王茂章一个喘息的良机。但王茂章明白。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是不同的,用不了十天半个月,这场雪就会化开,到时候该怎么办呢?
与在盱眙城内长吁短叹的王茂章不同。钟韶在泗州城内坐得很安稳。虽说从南下到现在过去了大半年,时间稍微长了点,但泗州一战很关键。不仅打开了南下淮南的大门,而且歼灭了两万吴军老兵。吴军和燕军的募兵体系不同,失去了老兵,燕军依然可以凭借良好的练兵体系源源不断的培养出适合上阵的高素质兵员,而吴军失去了这两万老兵,没有三五年绝对缓不过来!
自己这边有雄厚的兵力优势,只要等大雪化开以后,就可以继续南下。如果王茂章坚守盱眙,泗州城破的一幕就会重演,如果王茂章敢和自己野战——钟韶唯一担心的是,能不能在野战中全歼了这股淮南最后的军事力量。等打完这一战,长江以北将再无抗手,剩下的就是过江的问题了。
如今钟韶和参谋部研讨最多的,就是如何过江的问题。不过钟韶也没有太过忧虑这一点,燕王殿下早在好几年前便开始在锦县建立船厂,这几年过去后,锦县打造的船只,比起吴军水师来,更要高大和坚固,那可是按照走海的标准建造的船体,与江河上的船只能比么?
水战无他,唯大船胜小船、船多胜船少而已,这是燕王殿下的原话,钟韶对此奉为圭臬。
正在调配部署,准备雪化后便开始攻打盱眙时,有紧急军报报到了钟韶的案头——魏州军已至徐城!
徐城至泗州不到二百里地,钟韶只等了四天,魏州军便全军赶到了泗州。魏州军统制刘金厚是钟韶带出来的老兵,如今虽说也是一军统制,但在素重资历的军中,见了钟韶也要先行军礼。
双方高级军官见了面,相互间打屁吹牛一番,乐乐呵呵进了泗州城。魏州军赶来增援,是枢密院的命令,刘金厚将军令递上,钟韶看了以后,有些不解。他不拿刘金厚当外人,直接皱眉道:“某这里已有七万大军,足以灭国,为何还要派你来增援?”
刘金厚回道:“临走前,张枢密让我带句话,年底前必须拿下江都!枢密院的意思,某领魏州军东进,绕过洪泽,直取高邮,从东面进攻江都。”
“怎么那么急?咱们兵多,稳扎稳打即可,何必行险?王茂章用兵不俗,不将他击败,某实在放心不下,万一他兵行险着,弃了盱眙,打你一个中腹,到时候就得不偿失了。”
刘金厚脸上忽然露出一抹微笑,低声道:“枢密院的意思,要迅速拿下江都,正旦之前,给燕王殿下送一份厚礼!”
“厚礼?”
钟韶琢磨了稍许,猛然间醒悟,声音略带颤抖,问道:“殿下准备晋九五之尊了?”
刘金厚摇了摇头:“殿下没说,不过枢密院已经定策,这头一本劝进的奏折,要在十二月初递上去。”
犹豫片刻,钟韶问:“这……合规矩么?”
刘金厚笑道:“殿下登基,乃大势所趋,李唐中兴就在今日!实话说吧,枢密院若不早些动手,这份头功就要被别人抢去了。听说政事堂张濬和王师范几个,已经在筹谋此事,只冯道没有吭声,暂时还没结果。除了政事堂,李茂贞在密谋鼓动御史们上奏折——你说各道观察使衙门还没舍弃,他就那么着急,还不是为了这份头功?对了,还有那个自诩持身中正的吴中佐,你知道他在干什么吗?他草拟的宪法草本已经露出来了,其中就有那么一条——储君不满十五,不得居天子之位!这是明白着要让当今天子禅位!”
钟韶默默思索了片刻,毅然起身:“某现在就上奏折,拥燕王登基,唔,让兖州军的几个张延寿、丁会他们几个也附名。怎么样,咱两联名如何?”
刘金厚嘿嘿一笑:“某出来的时候,奏折已经递上枢密院了,张枢密说,到时候与各军的奏折一起上呈。你这里隔得远,还要快些才是……不过有一条,必须在殿下登基前拿下江都!”
十一月十五日,大雪逐渐化尽,刘金厚率魏州军一万两千人出泗州,绕过洪泽湖,迅速向东挺进。十一月二十日,魏州军奇袭了大运河边的重镇安宜,抢得保存完好的船只百余艘。刘金厚当即立断,以魏州军左厢为前部,乘船南下,直趋高邮。
同日,钟韶调集沧州军、兖州军共六万人,将盱眙团团围住,同时以幽燕保安军的骑兵集团游弋在盱眙周围,防止王茂章部在乱战中突围。
杨崇本统带兖州军右厢的八千人堵住了盱眙的南门,望着城头上戒备森严的吴军,他好一阵失神。等一切布置妥当,有部将上前询问何时攻城,杨崇本摇了摇头,道:“现在不用强行登城了,咱们负责截杀就是。有了那药子,再高的城墙有个屁用。”
杨崇本的失神并非在考虑怎么攻城,他心里的迷茫在于,今后的守城战应该怎么打?想了半天,还是不得要领,似乎那一声轰鸣,对于守城方几近无解。
“战争的形势改变了……”
杨崇本喃喃道。
北门的厮杀声开始响了起来,巨大的石块落在城墙上,撞击出来的粉碎声传到了南门的兖州军右厢士兵耳中。按照杨崇本的吩咐,兖州军右厢并没有准备任何登城器械,而是在城门外摆出了一个防御阵型,做出了一副严防死守的准备。
厮杀声一直持续到午后时分,忽然,杨崇本感到一阵晕眩,胯下的战马来回蹒跚着挪了几步,似乎有些战立不稳。不单是杨崇本,很多右厢士兵都感受到了脚底下的瞬间震动。紧接着,一道巨大的轰鸣声传来,那一刻,杨崇本似乎觉得眼前的整个盱眙城都在晃动。
随着杨崇本的手势,掌旗官立刻发出旗令,各部军士马上绷紧了神经,等待着敌军的突围。
又过了良久,紧闭的南门忽然吱呀呀打开,一彪军马拼命冲了出来。
梆子声响动,一阵箭雨泼洒了过去,将冲出来的吴军射得人仰马翻。吴军冲了一阵,见冲不动兖州军右厢的大阵,呼啸着逃了回去,跑得是如此匆忙,连南门都没有来得及关闭。
杨崇本回首打了个手势,早已准备妥当的一千步卒在团指挥使的率领下,向南门内冲了进去。杨崇本望着冲进去的士兵,再次苦恼的思索起了那个困扰他一个多月的问题:今后应该怎么守城呢?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ps: 感谢天天看书人、乌云踏雪和半世烽烟的打赏,当然,同样感谢继续给我投票的兄弟。
自从上党决战燕军大胜的消息传出来后,偏居山南的楚王赵匡凝便开始做好了出兵的准备。赵匡凝的本意是要趁梁军兵败之际,进袭盘踞在山南东道北六州的马殷。马殷是赵氏兄弟的死对头,又是逆贼朱全忠的死忠,对于赵匡凝来说,想要重振李唐,这就是必须先行除去的第一个障碍。
马殷所受的封国为荆,占据了商州、邓州、唐州、均州、襄州和隋州,正好卡在赵匡凝北上的路途之中,赵匡凝想要兵进洛阳,为天子重振朝堂,就必须打通这六州之地。
到了正月底燕军南出太行的时候,正式的消息终于抵达荆州,荆王马殷死了!于是赵匡凝开始动手,集结两万大军北上,向着六州之地进攻。
二月底,楚军在漳水畔和抵抗的荆军狠狠打了一仗,在骁勇善战的赵匡凝面前,马存和马賓这两个马殷的兄弟怎么可能是对手?一战而大败亏输,兄弟俩率残兵败将逃入襄阳城内死守。赵匡凝于是率军直抵襄阳,开始猛攻这座荆国的“国都”四月中,被围困了几近两个月的襄阳终于没能顶住楚军的猛攻,赵匡凝麾下勇毅都首先登上城楼,随后放开南门,楚军一拥而入,占领了襄阳。马存率残部北逃邓州,马賓运道不好,却被楚军堵在城内,投降后被赵匡凝斩首。
虽然占领了重镇襄阳,楚军北伐战事相当于成功了七成,但是赵匡凝在欣喜之余,却始终疑虑重重。他疑虑的不是别的,正是自家胞弟赵匡明。
此时离上党大战已经五个多月了。梁王在兖州身亡的消息都已经传到了襄阳,可赵匡明的生死却一直未卜。各种讯息纷至沓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已经投降了燕军的,有说是随梁王逃至兖州而死的,还有说是死在了薄河泉乱军之中的,总之根本就没有个准信。
于是赵匡凝派使者前往河南,向燕军方面打探赵匡明的动向。使者来到汴州,却没见到燕王李诚中,李诚中这会儿正在泰山与王师范会盟。使者便求见留守汴州的姜苗,但姜苗此刻正忙着改编河南驻军、泰宁军和齐军的各种事宜。正是日理万机的时候,哪儿有工夫去解释赵匡明的事情,只是派了一个虞侯接见了楚国使者。
燕军大胜诸侯联军,使得一帮子燕军将士都成了骄兵悍将,负责接见的虞侯傲气逼人,并不正眼理会楚国来使。也不怪这位虞侯,楚军是参加了梁王主导北伐的诸侯联军之一,说起来也是燕军的敌人,他要能对这位楚国来使有好气才怪!
什么?赵匡明是死是活?——这我哪儿知道?
让我帮你问?——你搞错没有?我们这边忙着呢。河南那么多驻军,泰宁军好几万人,整个齐国的缁青兵,都等着我们燕军去整编呢。哪儿有那工夫!
行踪?——不知道!
俘虏?——真没有,这个不哄骗你,有的话早就记了军功了!
虞侯简单的回答了几个楚国来使的问题,便不耐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