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生活寻找自己的解释,可以让我们从别人设下的心理陷阱里跳出来,理直气壮地实现自己的想法。
积极的想法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想法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有一天,亨利下班回家,遭到抢劫:三个蒙面歹徒把他逼到一个墙角,抢走了他所有的钱物。亨利狼狈地跑回家,翻出笔记本,奋笔疾书。他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不是报案信,不是匪徒的特征,也不是自己丢失的东西清单,而是这样几行字:
让我心存感激——
首先,这是我第一次被抢,而不是第二次;
其次,他们虽然抢我的皮包,却未抢走我的生命;
第三,他们虽然抢了皮包,里面却没有很多钱;
还有第四,是我被抢,不是我抢别人。
这个故事不仅说明乐观者的人生态度,也证明了一个真理: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从中发现乐趣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约翰的家乡遭遇洪水袭击,他被水困住,只得爬上屋顶。邻近屋顶上有个人向他说:“约翰,这次大水真可怕,难道不是吗?”
约翰回答说:“不,它并不怎么坏。”邻居有点吃惊,就反驳道:“你怎么说不怎么坏?你的鸡舍被冲走了。”约翰回答说:“是的,我知道,但是我六个月以前养的鸭子现在都在附近游泳。”这位邻居坚持说:“但是,约翰,这次的水损害了你的农作物。”
约翰仍然不屈服地说:“不,我的农作物因为缺水而损坏了,就在上周,代理人还告诉我,我的土地需要更多的水,所以这下就全解决了。”
这位悲观的邻居又再次对那位朋友说:“但是你看,约翰,大水还在上涨,就要涨到你的窗户上了。”这位乐观的朋友耸了耸肩膀说道:“我希望如此,这些窗户实在太脏了,需要清洗一下。”
世事本来是无常的,在它结束之前,没有任何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要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必须相信任何事情总会有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角度来解释它,学会给自己解梦,寻找积极的人生!
==================================
==================================
==================================
==================================
第十七章 我的世界我做主(1)
王卫宾
我们不是宇宙的主宰,我们是自己的主宰。
没有模子的自己
法国思想家卢俊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句话表达得很活泼,却说明了一个严肃的道理:这一个“我”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许“我”有些地方与别人相似,但我仍是无人能取代,我的一言一行都有我自己的个性,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身体,从头到脚都是自己的;头脑,包括情绪思想都是自己的。
我们的眼睛,包括能看到什么都由自己做主;我们的感觉,不管是兴奋快乐,还是失望悲伤都属于自己;我们所说的一字一句,不管是说对说错,中听还是逆耳,都是自己的;我们的声音,不管是轻柔还是低沉都是自己的。
我们的每一次行动,不管是明智还是愚蠢,是成功还是失败,是令人满意还是有待改善,,都是我们自己的抉择,而不是他人的,我们必须承担抉择后发生的一切后果,无人能代我们承担,哪怕是最好的朋友。
站在一面穿衣镜前,观察自己的面孔和全身。我们可能喜欢某些部位,比如说肩膀;而不喜欢另外一些部位,比如说屁股。但是,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性格,甚至和我们的一切条件一样,都是我们如影随形的朋友,逃避、抵触和否认它都是愚蠢的。
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有的东西根本改变不了!是的,比如我们根本没有可能换自己的父母,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自己的出身,甚至无法改变身体的某些缺陷。
可是,这又算什么呢?上帝给我们的一切都有它的道理,我们的某些欠缺,或许恰恰能激励我们超人一等。
很多人不肯接受这个已经失去了模子的自我,于是就用自以为完美的标准,即公共模子,把自己从头到脚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彼此就得如此相似,遗弃了真正自我。
我们要舍弃完美,舍弃所谓的“共享标准”,而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待自己,试着对自己说:“无论我的什么缺陷,我都无条件的完全接受,并尽可能喜欢我自己的模样。”
在动物园里,小骆驼突发奇想地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行走时,能够忍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有兴趣让我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快乐。所有教育都不是为了鼓励我们发展自己的力量,而是阻止我们独立、独特、自觉地走人生之路。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自学成才,学会自我接受,自我肯定。
快乐的人从来不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出生在一个大富之家?为什么我没有这方面的天分?”他只问自己:“我可以怎样克服这一点?如果不能克服,我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点的干扰呢?”
只有树立起自信自爱的意识,才能真正确定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不然的话,我们会象一个受害者一样生活在灰暗之中。
老虎的生存哲学
马克思认为,人的最高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在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与我们一起存在、但却始终没有现形的人,这个人就是真正的自我。我们一天不停止因为别人或为了别人而战斗,这个人就一天不会出现。
然而,矛盾的是,几乎所有的社会都倾向于让我们在人群中隐藏自己,服从别人,而不是真正成为自己。让我们害怕自己成为领袖,也害怕出现新的领袖,习惯于在已知的世界找到安全感,而不愿将自己带入未知,所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叫人失去快乐的过程。
当我们找到快乐,身边的人马上告诉我们那可能是不好的、或者触宗教传统、或者违背古圣先贤、或者离经叛道、或者触怒权威,当我们找到快乐时,这个社会马上告诉我们,那是不安全的,那样做是没有任何前途的。
然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不隐藏自己,而是站出来散发魅力,这个世界会更好,让世界更美好的人有更多的安全,而且决不会没有前途。
找到这个世界上属于自己的那一片丛林,然后安然地其中作王。这是老虎的生存哲学。而兔子的哲学则是信任和服从,因此这世界上没有一片丛林是属于兔子的。
有史以来,所有最可耻的事都是以最伟大的事物名义做下的,比如说:
以爱情的名义
以怜悯的名义
代表未出世的生命
为了人类的尊严,
为了上帝
为了国家
为了避免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
所有的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它们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被发明出来,尽管可能已经不符合今天的要求,可是却仍然被沿用至今;第二,它们都自称是为了包括每个人在内的大众的利益,但却以牺牲每个人的生活为代价。
因此,它们是不足为信的。
我们把“自己”这个字弄懂了,就会知道,纷纭变幻的事情如过眼烟云,但都围绕着这一个核心,我们只需以后在生活中慢慢体会它、实践它。
100多年前尼采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其影响不可谓不广,后果不可谓不深。时移世易,现在又到了重新估定这100多年来所重新估定的一切价值的时候了。
生活中,人们往往花费了太多时间去努力赢得别人的赞同,或者是被意想不到的冷落搞得忧心忡忡,就等于告诉别人说:“你的看法比我的看法更重要”。如果寻求赞同成了一个人生活中的习惯性的需要,就会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
一个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去迎合对方,比如说对方爱听的话,做对方肯定的事情,舍弃对方不认同的机会。这样的人也许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但绝不会成为聪明的孩子;也许是认真听讲的学生,但绝不会成为优秀的人才;也许是顺从的恋人,但绝不会成为有魅力的爱人……在得到了被认可的同时,这样的人也便失去了心灵的独立和灵动。
如果一个人把被认同视为快乐,他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快乐乃至快乐建立在了别人的喜怒哀乐之上,人家开心,他也开心,人家烦躁,他也浑身不舒服。甚至有的时候,人家与他擦肩而过而没有打招呼都会让他一天都茶饭不香地冥思苦想:“是他对我有意见了,还是我哪里做错了?”
而实际上,很可能只是对方没戴眼镜或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心事而已。久而久之,为了得到所谓的认同和快乐,就会产生一种惯性:看别人的脸色决定自己的举止,只有别人愿意施舍一点认同时,我们才会从心底里感到愉悦。
这样我们的快乐就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在别人的目光中和只言片语中。
快乐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一种心境,可以是居陋室而德唯馨,也可以是食菜根而味犹甘,可以是着衣布而气自华。是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快乐,李太白花间独酌对影邀月是另一种快乐,孔夫子有朋自远方来是一种快乐,范仲淹先忧后乐也是一种快乐……
无数人的快乐与烦恼都已经证明:快乐是自己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界给予的,不要等待和恳求别人给自己快乐,要学会脱离外界的看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过快乐的生活。
人们大都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都知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也不存在完人。但在认识自我的具体问题上,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追求完美,求全责备。
列宁说: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但是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习惯,学会自爱,大方地做自己,才会觉得轻松一点,感到真实和舒服了。时间不长,我们就会体会到自信自爱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与快乐。
请记住下面的箴言――
只为自己活着,不等于不关心别人,只是我不能代替别人做事。
只为自己活着,不等于从此不管别人,而是明白我不该控制他人。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要提供所有答案,让别人从结果中学习。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承认无能为力,因为结果如何不在于我。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再试图改变或责备他人,因我只能改变自己。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关心而非操心。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要替别人补救,只是表示支持。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要批评,让对方保有尊严。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要操纵结果,让别人自行决定。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要过分保护,让别人面对现实。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要否定,只是接纳。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要喷叨、叱资和争辩,而是反思己过予以改正。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强求凡事照自己的意思,而是接受现状,珍惜每一刻。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再批评或勉强别人,而是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只为自己活着,就是不为过去感到遗憾,而是继续成长,为未来而活。
只为自己活着,就是少害怕一点,多爱一点。
==================================
==================================
==================================
==================================
第十七章 我的世界我做主(2)
王卫宾
自己是自己的真理
胡适曾经说,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做任何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动物则不需要这样。人对这种为什么的追问,导致了人对真理的崇拜与追求。
正是这种基于人性深处的崇拜与追求,让世人对权力和权威抱有一种深深的敬畏,相信他们代表了真实与真理。
可是他们真的那么令人信服吗?
事实证明绝非如此。对于整个人类历史来说,真理是有阶段性的,同样,对于每个人自身而言,真理同样也是有阶段性的。权力和权威的真理虽然更为冠冕堂皇,但任何人总有自己所偏执的地方,哪怕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权威也不例外,有时他们同样与事实真相隔着一堵甚至几堵墙。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过一千多项发明,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被誉为发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却固执地反对交流输电,一味主张直流输电。电影艺术大师别林创造了生动而深刻的喜剧形象,但他却极力反对有声电影。
如果当时的人们服从了权威,那么也许现在世界的一大半还在暗黑中度过长夜,我们还坐在电影院里对着演员的口型猜谜。
这类事情出现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也同样发生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而已。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会从现在的现实出发,判断一种真理是不是符合自己。
《论语》说:“眼力一样的人才能看见同样的东西,听力一样的人才能听见同样的声音。同心同德的人才会相亲相爱。声音的频率相同,即使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互相呼应。”韩非子说:“志趣相同才会彼此欣赏,志趣不同就会互相排斥。”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你莫非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吗?为什么大家都不钦佩你呢?”宋玉回答说:“鸟中有凤凰,鱼中有巨鲸。凤凰一飞,冲上九万里云霄,翱翔于清空之中。那笼中的鹌鹑怎能知道天有多高?鲸鱼早发昆仑,晚宿孟津,水沟里的小鱼,怎能知道海有多大?所以不单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鲸,士人中也有与凤和鲸一样的人啊。圣人心志瑰伟,超然独处。世俗之人,又怎会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世间的善恶丑美,并没有一个永恒的统一标准。一篇文章被一群小贩嘲笑,不一定就不好;被鲁迅和林语堂嗤笑,也不一定不好!做下属的被糊涂领导否定,不一定真的愚蠢,被英明领导不定,也不一定愚蠢。世俗的毁谤与赞誉不值得相信。
曾经见过这样一幅对联: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在对于百善之先和万恶之首的标准上,尚且无法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更何况对于平常那些游离于善恶之间的人心与人事呢?
真正的快乐者只有一个真理:自己的,他不会用自己的真理在别人身上获得成功,不去说服任何人,而是节省下精力自己快乐地发展。
需要别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
如果我们的最大的愿望是像比尔一样有钱;或者:我想象梦露一样漂亮。这样我们是屈从于比尔和梦露的真理,即使拼掉99。99%的不可能实现了,我们也已经不是自己了。
对于人来说,所有事情对与错最终的标准,只是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自己舒服的就是对的,让心灵痛苦的就是错的。我们每个人的心境不一样,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情境不同,对与错的标准自然也不会完全一样。
因此,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真理,会以自己的方式富有和美丽,没有第二个人像我们。像别人那样的想法是毫无希望的,永远处在别人和自我的真空地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所以能永远让我们不满意自己,永远让我们筋疲力尽而无所成就。所以,当电视告诉我们某某人如何如何的时候,它是误导我们,引诱我们进入一场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必败无疑的竞赛。正如慧能在顿悟时所领会到的:吾眼本明,为师所瞎。
我们必须从这场无谓的竞赛中解脱出来,才能远离失败与挫折。撤离战场的通道只有一条,那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就是自己的真理,自己与生活能够完全处于一种和谐中,而没必要进行无谓的抗争,或者对电视里的暗示诚惶诚恐。
让我们关掉电视,甚至干脆卖掉它们。
没有了电视,可能意味着我们对世界大事更为了解,因为我们可以快速浏览一些报刊,决定该把多少时间花要什么事情上,而不是让电视台替我们作出选择,强迫我们去关心无休止的会议和商业活动,我们更能自主地控制该让什么占据自己的头脑。
没有了电视可能意味着寂静,但是绝不意味着孤独。因为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和生活中的朋友打交道。这样我们会学会接受寂静,了解它的好处,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填充寂静,从而在寂静中更加舒适和有成就感。
人类的种种约定俗成的东西,都上了教科书,以期望全社会共同奉行。但是真理是有阶段性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教科书的内容很多时候也是在谬不然的,以前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现在已经被公之于众,那么谁又能保证,现在的教科书大多数人以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不会变成以后会公之于众的错误呢?
面对这种情况,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补救办法,是摒弃那些自己内心已经不以为然但是却不敢违反的所谓“真理”,摒弃那些让我们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和拒绝自己的观念。
这些观念包括:一个人将无所成就,集体的力量无往不胜;大部分人的选择不会错;医生是为了让我们健康,专家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爱情会让我们快乐;越有钱就越快乐;家庭是孩子快乐的前提;人类是能够自发快乐的……等等。
这些东西可能根深蒂固地扎根于课堂和社会上,也可能扎根于我们的心底深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要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它真正的实质,而不是盲从。
敲掉自己的泥壳
在泰国,有一座叫做金佛寺的庙宇,里面有一座10尺半高,全身由黄金打造的实心佛像,重达两吨半,价值将近两亿美元。
1957年,由于泰国政府决定在曼谷市内兴建高速公路,位于路段上的某间寺庙因此被迫迁移,寺内的和尚只得将庙中的土造佛像放置到其它地点。
这座佛像体积庞大,重量惊人,所以在搬运的过程中开始现出了裂缝,更糟的是,此时又下起滂沱大雨,寺内的大师为了不让神圣的佛像再受到损害,便决定先将佛像放回原地,然后用大型的帆布覆盖,以免遭受雨水的侵袭。
一天傍晚,大师拿着手电筒,掀开帆布检查,看看佛像有没有被雨水淋湿,灯光照到裂缝处时,他发现那里反射回一道怪异的光芒,大师趋前仔细检查后,怀疑这层土块藏有别的东西。
他回庙中取来了凿子和鎯头,小心翼翼地开始敲打佛像表面。当他敲掉第一片土块时,惊异地发现闪闪的金光。大师用了好几个小时,终于让一座纯金的佛像重见天日。
据说,几百年前,缅甸军队曾出兵攻打当时称为暹罗的泰国,当时的暹罗和尚知道敌军即将来袭后,便在珍贵的黄金佛像表面上覆盖泥土,以免被缅甸军队掠走。
据说这些和尚后来全被入侵者杀害,但这座价值连城的佛像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直到1957年才被后人再次发掘。
其实我们都像那座佛像,本质上是个纯金的,但在成长过程中被种种东西裹上一层厚厚的壳。从小开始,我们就学会了将内心中那个如黄金般纯真的自我隐藏起来,现在拿一把凿子和鎯头,敲掉层层的泥壳,重新给自己展现自我的自由。
几千年来,我们在一种集体意识的主宰中,外在的伦理道德象一张扭曲的网,紧紧地束缚着生命的冲动与张力,就象那一层泥壳把真金的佛像严密地包了起来。传统社会的普遍意识形态,将一整套道德深深地刻入我们的骨髓中,个人的想法却在其中常被当作是异端受到主流意识的排斥。
在这样的群体意识中,我们可能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但同时也泯灭了个性,忽略了自我,慢慢地消失在人群中,成为悄无声息的平均数。
然而,要获得生命的自由与快乐,就必须由蒙昧的“无我”,走向理性的“有我”,甚至走向“我就是整个世界”的狂妄。这既是自我的一次觉醒,也是自我的一次解放。只有当我们大声地喊出“我就是整个世界,我的世界我做主”的口号,我们才能越来越像自己,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整个世界,都是自己世界里的的中心和第一出发点,而不再是一座泥像,或者更惨,是别人的影子。
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完全不同的,然而我们在心中始终要把自己看到的世界,与自我结合起来,听从来自心灵世界的声音,坚持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自愿地努力,最终完成自己对命运的设计,并且用一个独特的自我装点世界,影响世界。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总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一个由自己开创的“空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