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成功学全书-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人所订下的标准,因此经常把目标放得高不可及。他们既不相信梦想能够真正实现,也未充分准备有所成就,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失败已固定在他们的自我心态中。就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或真正有进展的时候,他们却把它弄砸了。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感,使他们拖延了成功所必须的准备工作以及创造的行为。而为失败所找出的合理解释,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你们也经历我的遭遇,你们也不会有所进展的。”
三 怎样排除恐惧 
我们应该如何纠正错误的思想,并协助其他人克服这三大恐惧?以下是拿破仑·希尔用于教育员工、指导子女的具体方法:
(一)把个性和他的表现分开 
和其他人沟通时,要把他的行为或表现,与个性或身份绝对分开来。
错误:“你是个骗子。”
正确:“你的说法和我所想的不同;我们一起来检讨一番。”
错误:“根据你的主管报告,你很懒,工作效率也差。”
正确:“你的主管和我深信,你有能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我能帮忙的话,请尽量提出来。”
错误:“除非你用功读书,否则你永远上不了大学。象这种成绩单,只能找到一个扫街的工作。”
正确:“看了你的成绩单,虽然我无话可说,但是我知道你本来有能力得到更好的成绩。我到你学校去了一趟,和你的导师及几位老师谈过话,他们深信你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成绩。我也相信你办得到。我爱你,我知道你一向尽力而为,这一点最重要。我很关心你的生活,你需要我帮助你吗?”
(上面这段长长的答案,是拿破仑·希尔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和他实际的交谈)。结果,由于拿破仑·希尔对孩子表示关切之情,而且把他的表现(成绩)和他本人(孩子)分开而论,因此他的成绩进步神速;同时,在拿破仑·希尔不断打气之下,他最后成了模范生,并且不停地进步。
(二)批评表现,称赞表现者 
责备某个人的某种表现之后,应该立即对这个受责者加以称赞一番。
错误:“你几乎赶不上所有的生产进度,如果你继续下去,今年,我们这一部门将会亏本。”
正确:“要在限期内达到生产量,就全靠你了。我们这一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转亏为盈。我盼望你发挥更大的直接影响力。顺便提一提,由于你的帮助,我们的产品质量极佳,这使我很高兴。谢谢你。”
错误:“如果你再象目前这样子,每个周末到俱乐部去喝个烂醉,那么,我也要到别处去,再也不管你了。”
正确:“我们下个周末何不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去看看我们一直在讨论的百老汇戏剧。我打电话去问过了,周末晚上还有票。和你共享一下有意义的时光。”
错误:“对于你的防守表现,我无话可说,但你必须更专心一点,不要再漏掉那些边线自由投射了。漏掉自由投射,往往就输掉一场比赛。”
正确:“自由投射得分比例高的球队,才会赢球。这些很容易得分,因此我们必须尽量去争取。从下一周开始,每天安排15 分钟,练习自由投射,而你的防守真是厉害无比。”
(三)在私下谴责个人的表现 
如果称赞的对象是团体中的某一个人,最好也在私下加以称赞。公开谴责是最坏的惩罚方式,会伤害个人的自尊,引起个人对成功与被拒绝的恐惧。
公开称赞某人,将会引起员工之间的嫉妒或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不和,特别是明显的比较,更是如此。最有效的称赞方式是面对面、私下进行,而且要在受称赞者事先未曾预料的情况下:另一种同样有效的方式,则是在一次众人所关切的领奖仪式中进行。
如此说来,有了价值观念之后,恐惧就会消失。在恐惧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在每一行中,都会落在别人之后;反之,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将学会独立,即使环境恶劣,也会出人头地。
被宠坏及溺爱的小孩,长大后变得贪婪。赋予挑战与责任的小孩,长大后有价值感与目标。
生活在沮丧中的人,需要借助烟、酒及药物来振奋精神。在乐观中成长的小孩,长大后将会认为他们注定要功成名就的。
在怨恨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之后将看不到美与真爱。在爱中生活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将会把爱心分散给其他人,而且不懂得什么是恨。如果我们不断向人们提醒他们的缺点,那么他们将会成为我们最不希望见到的那种模样,但是,如果我们说:“你能成为我们之中的一分子,我们真是太高兴了。”
那么他们将会高兴万分,以身为我们中的一分子为荣。   

 
第四节 自卑是自信的绊脚石 
如果你们的生命中只剩下一个柠檬了,自卑的人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他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可怜之中。自信的人说,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做成柠檬水呢?
一 自卑与自卑的产生 
“成功者”与“普通者”的性格区别在于,成功者充满自信、洋溢活力;
而普通人即使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内心却往往灰暗而脆弱。
那么,他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1951 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 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 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自卑,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了这个假说。1953 年在弗兰克林之后,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 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 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二人因此而获得了1962 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不是自卑,而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可见,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绪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阿德勒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教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强化了他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在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产生自卑。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良好的个人因素对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强者肯定与自卑无缘,问题是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一个强者、优秀者,即所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从理论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对此,拿破仑·希尔讲述了三个孩子初次到动物园的故事:
“当他们(三个孩子)站在狮子笼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了他们各自的感觉。”自卑感表现在哪一方面,表现为何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存在自卑。
拿破仑·希尔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象蜗牛一样潜藏在“贝壳”里,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便是遭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或在绝望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2、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在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懦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则转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3、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自卑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以掩饰内心的自卑。
4、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思考自卑情绪产生的根源,而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暂时解脱等方法。
5、随波逐流型。
由于自卑而丧失信心,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惟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放弃自己的见解和信念,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始终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上述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卑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学家实验证实,消极的自我防卫,会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而往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适应”,使自己有所作为。这是自卑的消极方面。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都会在某一些方面表现出优势,在另一些方面表现出劣势,也会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部环境的消极反馈。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势和挫折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
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一般情况下,成功者运用的调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全知全能这样一种现实。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智力,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的追求完美无缺。对自己的弱项或遇到的挫折,持理智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其视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现实,这样便会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活动中去,可通过致力于书法、绘画、写作、制作、收藏等活动,从而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
3、领悟法——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医生帮助实施。其具体方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使自卑症结经过心理分析返回意识层,让求助者领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让过去的阴影来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人有“顿悟”之感,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4、作业法——如果自卑感已经产生,自信心正在丧失,可采用作业法。
方法是先寻找某件比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后便会收获一份喜悦,然后再找另一个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尽量避免承受失败的挫折,以后随着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向较难、意义较大的目标努力,通过不断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复和巩固。一个人自信心的丧失往往是在持续失败的挫折下产生的,自信心的恢复和自卑感的消除也得以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自信恢复一分,自卑的消极体验就将减少一分。
5、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就要设法予以补偿。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偿作用”。即是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耳聋的贝多芬,却成为了划时代的“乐圣”;
少年坎坷艰辛的霍英东,没有实现慈母的期望成为一代学子,“不是读书的材料”的他,后来却在商界大展宏图。许多人都是在这种补偿的奋斗中成为出众的人的。古人云“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敝”,故从这个角度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二 补偿心理——克服自卑心理的法宝 
自卑感较强的人,常常通过牺牲自己的权力而让旁人来证实自己。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差异,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是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象某种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挫折,使自己更加抑制和自责。实际上,你自己就是你自己,不必“象”别人,也无法“象”别人,更没有别人要求你“象”。
因此,要想不被周围的环境所俘虏,走出自卑,就需要敢于面对挑战,并迎接它、战胜它、超越它。补偿心理就是自卑心理的法宝。
什么是补偿心理呢?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机能)。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变位),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征、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变成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
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而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补偿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乏作了全面补偿,最后使他成了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自卑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
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份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你努力纠正或者以别的成就(长处)弥补这些不足。
这些经历将使你的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成功,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作为发展自己的跳板。
所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你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欲要摆脱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面带来的自卑感,就要善于寻找运用别的东西来替代、弥补这种自卑意识。一代球王贝利通过补偿心理克服自卑的经历,或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球王贝利的名声早已为世界众多足球迷所称道,但如果说,这位大名鼎鼎的超级球星曾是一个自卑的胆小鬼,许多人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
时间倒退30 年。
“我为什么总是这样呆呢?”那时的贝利可一点也不潇洒,当他得知自己已入选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竟然紧张得一夜未眠。他翻来覆去地想着:“那些著名球星们会笑话我吗?万一发生那样尴尬的情形,我有脸回来见家人和朋友吗?”他甚至还无端猜测:“即使那些大球星愿意与我踢球,也不过是想用他们绝妙的球技,来反衬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们在球场上把我当作戏弄的对象,然后把我当白痴似地打发回家,我该怎么办?
怎么办?”
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恐惧使贝利寝食不安,因为他根本就缺乏自信。
分明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忧虑和自卑,却使他情愿沉浸于希望,也不敢真正迈近渴求以久的现实。真是不可思议,后来在世界足坛上叱咤风云,称雄多年,以锐不可挡的勇气踢进了一千多个球的一代球王贝利,当初竟是一个优柔寡断、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的自卑者。
贝利终于身不由己的来到了桑托斯足球队,那种紧张和恐惧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正式练球开始了,我已吓得几乎快要瘫痪。”他就是这样走进一支著名球队的。原以为刚进球队只不过练练盘球、传球什么的,然后便肯定会当板凳队员。哪知第一次,教练就让他上场,还让他踢主力中锋。紧张的贝利半天没回过神来,双腿象长在别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滚到他身边,他都好象是看见别人的拳头向他击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是被硬逼着上场的,而当他一旦迈开双腿便不顾一切地在场上奔跑起来时,他便渐渐忘了是跟谁在踢球,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只是习惯性地接球、盘球和传球。在快要结束训练时,他已经忘了桑托斯球队,而以为又是在故乡的球场上练球了。。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而且对他相当友善。如果贝利的自信心稍微强一些,也不至于受那么多的精神煎熬。
问题是贝利从小就太自尊,自视太高,以至难以满足。他之所以会产生紧张和自卑,完全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心只顾虑别人将如何看待自己,而且还是以极苛刻的标准为衡量尺度。这又怎能不导致怯懦和自卑呢?极度的压抑会淹没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天赋。
通过忘掉自我,专注于足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正是贝利克服紧张情绪,战胜自卑心理的法宝。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正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贝利战胜自卑心理的过程告诉我们:尽量不要理会那些使你认为你不能成功的疑虑,勇往直前,拼着失败也要去做做看,其结果往往并非真的会失败。久而久之,你会从紧张、恐惧、自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医治自卑的对症良药就是:不甘自卑,发愤图强,予以补偿。
学会自我补偿,自卑的阴影就不会再将你纠缠。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处境不同,面临的机遇不同,成功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会相同。用自己的本色和真实的感情来创造前程,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所谓成就,无非扬长克短,尽力而为的结果。即使没有成就,没有建树,只要你充分发挥了生命,人就享受了成功的人生。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迷信他人,这是生命得以发挥的心理基础。
另外,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的发展离不开失败与成功。由于失败对人是一种“负性刺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