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是钻洞,这时候终于开始后悔当初不该去修那些个倒霉机场了,早知道该多打些耗子洞了。
不过就这些耗子洞也打得够结实,用了200万根枕木,一吨的炸弹直接扎上去都抗得住。
美军上岛的第一天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没有飞来一个子弹,美军第一天无一人伤亡。山姆大叔在想:“是不是日本人全被炸死了?”
但是马上山姆大叔就知道错了。
惨烈(只有惨烈这个字能用)的战斗是从4月5日开始的,美军在岛中部的嘉手纳海岸登陆,把岛分为东西两半,再小心翼翼地花了5天时间终于南下推进到了日军的主阵地。这时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单单52高地(美军称之为sugar loaf)在美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和日军第44独立混成旅团之间一天之内十次易主。美军一个原本250人的海军陆战连打得只活下来8人。光这个精锐的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就死伤3000人,还有1300人打得精神失常。
但是在精神上先垮下来的是日军。美军采用了“骑马式作战”,用坦克,用推土机,用炸药一寸一寸地炸毁日军修筑的洞窟工事,平均每天只能前进200米。但是切切实实地在前进,而日军则是在绝望中一步一步地后退。
可是大本营还在不断催促发动反击。
5月4日,终于在大本营的催促下,神经已经近乎错乱的以长勇为首的参谋们在八原一人的反对中决定了从洞里爬出去反击。长勇握着八原大佐的手恳求说:“知道你还有很多想法,让我们一起去死吧,怎么样,请你同意”。
八原博通在回忆录中写道:“进攻的失败是太明显了,但我被感动了,心一软就同意了。实际上可以自慰的是我们已经留下来了不劣于太平洋战场上任何一支美日部队的战绩。”
以总预备队第24师团为主力的总攻击像所有人都预料到的一样失败了,冲出洞窟阵地的日军在几公里的范围内被美军陆海空三方面的炮火所全部吞没。
第二天晚上,牛岛满司令官对八原说:“就像你预料到的一样,进攻失败了。开战以来给你添了太多的麻烦,知道你处境很困难,我已经决定停止攻击了。不想那么轻易地就玉碎,今后就全权交给你了”。
八原十分愤怒:“全军的战斗力都已经耗尽的今天,说这句话太晚了”。
但八原还是去作最后的战斗方案。
总攻击以后,第32军在八原博通大佐的指挥下还坚持了三个星期。直到6月23日早晨,牛岛满司令官,长勇参谋长自杀,自杀前命令八原大佐逃回本土。至此,冲绳战结束。八万余日军战死,几乎数目相同的岛民卷入战火成为牺牲品。美军的死伤也是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最大的,超过四万人。
美军司令官巴格纳中将先日军司令官牛岛满6日战死。
八原也没有能够逃回本土,混在居民中的八原被美军逮捕,在战俘营里迎来的终战。
牛岛满没有说为什么要八原逃回本土。是不是要留下八原的一张嘴?留下这张嘴干什么?悔恨不该发动战争?还是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或是控诉大本营的罪恶?
如果美军在日本本土强行登陆,冲绳战会不会重演?估计美军不敢冒这个风险。
于是,就有了广岛,有了长崎。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六十九)
1945年8月6日,广岛市遭到了原子弹的袭击。
3天后的8月9日,这次是长崎市。
一直总觉得日本被原子弹袭击这件事有点怪怪的:早在1941年石原莞尔就指出了原子炸弹的作用,怎么日本又被这个原子炸弹给炸了呢?
其实石原莞尔只不过是一介武夫,又不是什么物理学家。什么事儿连他都知道了,还能有谁不知道呢?早在30年代,使用核裂变能量制造炸弹的可能性就已经是常识了,和现在差不多。
只是在天然铀中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的铀235的比例只有0。7%;如何提炼出这0。7%来才是问题。这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日本军队对铀炸弹(那时还不叫“原子弹”)真正感兴趣是从1940年3月开始的。当时的陆军航空本部部长安田武雄成立了一个班子研究铀炸弹,得出的结论是用铀235制造的炸弹会有巨大的破坏力是事实,安田就报告了当时的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研究的结果。东条英机听了以后说:“那让专家们去研究研究看看”。
得了东条的许可,安田就去找“理化学研究所”。这个“理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17年,是一个官办的研究机构,但也做点研究结果的买卖。从研究酿酒开始,第一次作的买卖是1924年从鱼肝油里提炼出来的维生素A。到1930年代已经很有规模了。1929年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狄拉克就已经访问过这个研究所,当时理化学研究所在高能物理的研究上有了一定的经验。
受安田的委托,理化学研究所的仁科芳雄教授花了三年时间最后于1943年5月交给安田一份报告。内容大体是:
1. 一公斤铀235的爆炸能量相当于1万8千吨火药。
2. 分离铀235最好用热扩散法。
3. 仅仅从技术上来说,制造铀炸弹是可能的。
这份报告最后还是上交到现在是首相的东条英机手里去了。
当时日本还有点“大胜”的余韵在,中途岛和瓜达卡纳尔岛的失利还没有让东条联想到“败战”,所以在看完报告以后就是发了个原则性的指示:“这个东西有关战争的胜负,赶快去搞”。
和过去一样,海军也在搞,而且很保密,不让陆军知道。海军是由海军省下属的舰政本部在干,找了一大堆牛人,如后来日本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京都帝国大学汤川秀树教授,创立“坂田模型”极获毛泽东主席赞赏的名古屋帝国大学的坂田昌一教授等人。
但是那些教授们做的全是理论研究。战争期间经费困难,学术研究不容易,正好逮着了肯出钱的主儿,那些教授们可高兴了。这就是汤川秀树教授在1949年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日本即使在战争期间物理研究也没有中断。
真正想要“铀炸弹”是在塞班岛失守以后,所谓“绝对国防圈”被撕了一个大口子,东条英机急了,找来兵器行政本部部长菅晴次中将,要他赶快拿出所谓“决战兵器”,也就是铀炸弹来。扔到塞班岛去,让那些可恨的美国鬼畜们去见上帝。
菅晴次中将把这件事交给了“八研”(兵器行政本部第八研究所)去干,说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赶快找10公斤铀来”。
就从这时候开始,所谓“秘密兵器”“决战兵器”什么的单词时不时就会从参谋本部的人嘴里出来。好像就等着天晴去郊游一样,没几天就有了那个“铀炸弹”,往塞班岛一扔,像石原所讲的一样:“战争就结束了”。
所以一个月以后东条被迫下台,原因很多,但是这个“决战兵器”好像没有成功的希望,所以扳不回来赌本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可不是没有希望嘛。首先,原料就没有。八研动员了本土,满洲,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全部力量,从1943年夏天开始画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终于在马来半岛找到了铀矿,但是当时已经没有了制海权,就是挖出来了也运不回来,指望不了。
好像是天无绝人之路。1944年11月末,在福岛县石川郡石川町找到了铀矿,这一下总算解决了原料问题。有人就开始计算了:要10公斤铀235,就得有500公斤氧化铀,就得采五十三万吨矿石。劳动力呢?
陆军省想了个办法,让文部省出面找中小学生去采矿去,采矿开始已经是1945年4月了。离美国人扔原子弹还有4个月。
仁科芳雄教授不是说了分离用“热扩散法”吗?那边就准备做两个同心的金属大圆筒,在里面加入气化的铀,轻的铀235会浮在上面这样分离,当时情况已经很困难了,找不到材料。但是陆军还真是想这个“铀炸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来了能做大圆筒的材料。
美国人就不肯让日本人过安生日子,1945年3月10日的东京大空袭,把那作圆筒的材料又给炸没了。这一下,就算有了铀矿石也玩不转了。
玩不转也要玩,于是小孩子在这边开矿,大人在那边找圆筒,忙得正欢的时候,6月28日来了一道命令:“不干了”。
这是怎么回事?
军国幕僚——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七十)
大本营的参谋们成天往兵器行政本部和理化学研究所跑,态度好点就只是问问:“决战兵器到底什么时候才出得来?”,态度要不好的就干脆扣大帽子了:“外国人要是抢在日本人前面做出来了怎么办?”“你们是不是皇国精神太不够了?”
虽然是财神爷,可这像苍蝇似的也太讨厌了,以为做原子弹像你们这些丘八切腹自杀那么简单,把刀往肚子里一捅就行了?仁科教授腻味透了,就干脆采取了个釜底抽薪的办法。
仁科报告中说,按日本目前水平及条件,即使有了矿石和设备每天也只能分离出一毫克铀235。想凑满做原子弹所需的10公斤的量需要数万年时间。但是不要泄气,日本做不出来,同样美国也做不出来。就算美国的生产能力是日本的一百倍,也需要几百年。所以就别去瞎想了。
这就是麦克阿瑟一到日本就把理化学研究所改组成株式会社的原因,也是任命仁科教授为首任社长的原因。这同时也是大本营在广岛遭到了原子弹以后一开始不承认是原子弹的原因,他们当时是懵了。
所谓“病急乱投医”,当时日本陆海军这种所谓“决战武器”的开发还有什么气球炸弹什么的,说是能飘到落基山脉去放火。但那是幌子,实际上是想打生物战,装上“石井部队”(就是那支是中国人都知道的“731部队”)的鼠疫,霍乱什么去播洒。
这是陆军自己开发的,还有些聪明人知道大本营的心思上门去忽悠的。比如有位说他能发明“中子射线”,打飞机一打几个准。这时候的大本营是不给棒槌都能看成针的,不要说你还说你有棒槌了。赶快就给钱给人给地方,让他赶快把那个“中子射线高射炮”弄弄出来。
参谋们不懂技术,但是总还有懂技术的吧?怎么没有人看得出来?陆军有懂技术的,来源主要是三种。一种是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中理科成绩好的再送到帝国大学去进修,一种是给予民间的技术人员以军籍,还有一种是直接在帝国大学毕业生中招人。不管哪种人应该说质量都还是不错的。
但是谁又能对这种“中子线高射炮”说声不呢?本来科研和忽悠的区别也就只在最后能不能出成果,现在八字还没有一撇,凭什么说人家是骗子?万一人家是天才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自己也没什么成果,多几个混蛋做做伴也不显得孤单。到挨军部骂的时候人多不遭罪。
后来麦克阿瑟听到了这个“中子线高射炮”研究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日本人居然研究到了这一步,喜的是总算上帝保佑阿美利加,这个研究成果要落到美国人手里了。结果找来一问,发现整个一个骗子,轰出去了。
这边日本人什么都拿不出来,那边美国人在广岛长崎扔的可是如假包换的真原子弹,就算大本营刚开始不承认,马上也明白了。这次不找理化学研究所了,找八研。让他们赶快分析一下美国可能有多少原子弹。
八研的山本洋一技术少佐接受了任务以后,用能收集到的资料算了一下,结果吓了一跳。美国的铀矿石主要来自加拿大北部,那地方1939年的产量是一万吨铀化合物。按铀235含量0。8%计算的话一年可以弄到30吨铀235,一个原子弹用30公斤铀,美国就可以造1000个原子弹!
天哪,这个倒霉的美国鬼畜居然有1000个原子弹?不对,他们粗制滥造,废品肯定不少,就算废品率是50%,那也有500个,起码有250个。
所以山本少佐向大本营作战指导课提交的报告是美国可能还拥有250到500枚原子弹。大本营也吓坏了,这个数字太大了,不能提到御前会议上去。大本营就瞒蔽了下来,但是大本营的参谋们都知道了这个数字,所以不敢再提要坚持战争,“一亿总玉碎”了,继续战争的意志被这个数字完全摧毁了。
战后GHQ(联合国占领军总部)的军官找到山本调查此事,问山本的计算根据。最后告诉山本:“其实只有5枚。试验,广岛,长崎是三枚,一枚在运搬过程中被日本潜艇击沉海底,最后的一枚本来是准备在8月15日中午12时投放在东京大冈山的上空的”。
战后在日本大学理学部担任教授,金属防锈的世界著名权威的山本洋一回忆说:“不知道那是不是事实”。
其实在美国投下原子弹以前,大本营已经几乎放弃了本土决战的构想了。六月初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去满洲调查如果苏军打过来,关东军能坚持多久。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很明确地表示:“关东军只能打一次会战,以后就不行了”。前面说过日军“会战”这个字的意思是“一星期”,山田大将的意思就是:关东军只能坚持一个星期。
海军的长谷川清大将也在几乎同时视察了日本国内的海军。军舰没有了,只有纤维板做的摩托舢板叫做“震洋”,堆了炸药说要去炸美国的航空母舰。水手都是些小孩子,很豪迈地向长谷川大将表示起码能炸掉大半个美军舰队。
长谷川大将可不是小孩。
6月9日和6月11日,梅津大将和长谷川大将分别向天皇报告了所看到一切。可能是第一次吧,如实地报告了。
所以在1945年8月14日的最后的御前会议上天皇裕仁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8月15日中午的“玉音放送”传达了大日本帝国臣民,大日本帝国陆军和大日本帝国海军的无条件投降。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七十一)
汉字词汇是很有趣的,日语里的汉字词汇也一样,有些时候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昭和军阀”这个字很简单,指的就是这里说的那些策划,进行最后输掉了那场给大半个亚洲也包括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的战争的那些人。主要就是指那些毕业于陆军大学校的日本陆军的参谋们。
而“昭和史”则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昭和史”在日语中指的不是“昭和天皇在位期间的历史”,而是指的从1928年6月4日的“皇姑屯事件”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时间的历史。
昭和军阀们创造了昭和史,而昭和史也随着昭和军阀们的灭亡成为了历史名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天皇,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代表大本营陆海军部在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USS MISOURI BB63)的甲板上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根据联合国占领军总部(GHQ)的命令,大本营于9月13日废止。其中枢部分参谋本部和军令部于10月30日正式消灭。陆军省和海军省也于12月1日被撤消。指导了日本军队的战争组织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等待着那些指导者的是历史的审判。
一般来说,那些参加了战争的日本军人们的命运分为六种:
1. 被指定为甲级战犯的高级军官。
2. 被指定为乙丙级战犯的高级军官和士兵。
3. 被GHQ重新起用的高中级军官。
4. 回到家乡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军官和士兵。
5. 被监禁在国外的军官和士兵。
6. 自杀的军官和士兵。
这里已经列举了一些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名单。但是坦率地说,真正受到追究的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没有受到追究。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在远东军事法庭起主导地位的美国对日本文化,日本军制的缺乏了解。应该说,美军从战争开始以后就对于结束战争后的战犯处理作了大量工作,从收集情报到审讯战俘,列出了一个庞大的清单。但是美国人没有(起码当时没有)理解日军参谋的这种特殊作用和日本军队(特别是陆军)的“下克上”现象,而受其“政府管理军队,军队是职业军人的集团”这种西方固定观念的影响,在决定甲级战犯时是以政府关系为主。
因此与陆军省有关的高级军官(课长以上)几乎全部是甲级战犯嫌疑人。而参谋本部的有关人员却几乎没有受到追究。比如田中新一,服部卓四郎等人根本没有受到追究,服部卓四郎还几乎受命组建现在自卫队的前身警察队。
第二个原因是不少证据被彻底销毁,证人被封口。1945年8月14日御前会议决定了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陆军军部就命令下属各部队,教育机关,附属机关销毁一切机密文件,各部队机关浓烟滚滚达数日之久。因此第一手极为缺乏,现在能看到的有关参谋本部第一手资料几乎都是几位反对扩大战争的参谋们偷偷留下来的。
甲级战犯武藤章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战犯收容所里曾经召集所有战犯嫌疑人训话:“诸君要以特攻的精神把审判的被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为了日本陆军和日本的名誉,决不能说是长官或者上司下达的虐杀俘虏和平民的命令。祖国绝不会抛弃你们和你们的家族”。
所以大量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为他们的长官承担了罪名,默默地死去。
日本人有一个抱团的习惯,而且日本陆军除近卫师团以外均为“乡土联队”所组成。因此各地的“回乡军人会”之类的组织多如牛毛。而这些“回乡军人会”基本上都是和在役时相同的层次构造,因此只要军官们下了“钳口令”,就很难指望有人能出来说明事实。
第三类是个怎么样的存在呢。
陆军省和海军省在1945年12月1日被撤销后改名为“第一复员省”和“第二复员省”,主管被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各地遣返回来的部队和国内部队人员的复员工作。一开始被留用的都是原陆海军省的事务人员和文官。
但是从1946年年初开始,这两个复员省不断有原大本营的佐级参谋进出。那时是追查战犯风声正紧的时候,大多数参谋都改名换姓隐蔽了起来,因为听说是GHQ逮着参谋就枪毙。怎么这些参谋怎么如此大摇大摆地出入于光天化日之下?
他们的头姓“森”,在GHQ总部的第一生命大厦不远的日本邮船大厦办公,门口挂的牌子是“复员省战史编撰室”,但实际上是从G2,参谋二部领取经费。原来这是G2下属的一个机关,后称“服部机关”,因为那位“森”不是别人,正是战败时驻抚顺的步兵第65联队长,原参谋本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大佐。
谁也不知道服部和G2的维罗比少将是怎样搭上关系的,反正这个服部机关是越来越大。陆军有服部卓四郎大佐,杉田一次大佐(参谋本部美国课课长),原四郎中佐;海军有中村胜平少将(航空本部总务部长),大前敏一大佐,大井笃元大佐。顾问是有末精三中将(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河边虎四郎中将(参谋本部次长)。
他们在干嘛?表面上是因为军部的文件全部被烧,因此找来军部的人凭记忆编写战史。确实也是在写战史,以后以服部卓四郎一人的名义出版,书名叫《大东亚战争全史》。这本书是很有争议的一本书,因为是在美军的监督下由旧军参谋们编写的,所以除了歌颂美军之外就是替参谋们开脱。例如服部亲自策划的诺门坎事件居然不见提起。
但是维罗比少将的真正目的还不在于此。维罗比少将是一个狂热的反共分子,他收罗这批人的真正目的是在于重新武装日本,为反苏战争作准备。
服部机关有点像秘密帮会,真正的内幕到现在还弄不清楚,也许是永远的秘密。据说朝鲜战争中服部机关的成员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从已知成员的经历来看,几乎都有朝鲜半岛或中国东北部驻防或作战的经验。
军国幕僚——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七十二)
1950年12月,朝鲜战争爆发后,驻日美军被编入联合国军赴朝参战。作为重整日本军备的第一步,麦克阿瑟向日本首相吉田茂提出了组建18万人的警察预备队的要求。
对这个要求,吉田茂没有拒绝。但是吉田茂首相坚决拒绝了维罗比少将的建议。
维罗比少将的建议是,这个“警察预备队”由服部卓四郎原日本陆军大佐指挥,还提出了另外六个原日本陆军高级军官的名单。
本来吉田茂的思想和维罗比接近,但在阻止旧军阀复活这点上和维罗比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持自由派思想的GHQ民政部长惠特尼准将和吉田茂素来不对,这时候和吉田茂结成了统一战线,在麦克阿瑟面前拼命反对。
吉田茂在战时受过军部排挤,被特高警察和宪兵几次逮捕,所以对以东条英机为代表的旧军人深怀戒心。吉田茂推出的人物是原驻英武官的辰已荣一中将,就是那位被广田派去说服吉田茂反而被吉田茂说服了的那位。通过辰已荣一再集合了一批搞教育,兵站工作的旧军官,作战参谋佐级以上一个不要。
就是说现在的日本自卫队,确实流着旧日本军的血,但不是最坏的那部分血。倒是厚生省继承了陆军省和海军省的一部分衣钵。第一复员省和第二复员省后来成为了厚生省的第一复员局和第二复员局。
现在的甲级战犯靖国神社合祀问题,就是厚生省一手制造出来的。
第五类主要是指战后被苏联扣留在西伯利亚的那些关东军官兵,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