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滴血瞳-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鸩鸟挥动翅膀,就可以推开一块甚至一个成年男人都无法挪动的岩石。
这给猎手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宋人梅尧臣在一首诗中,描写岭南猎手谋取鸩鸟的活动。他提到,在出发猎鸩前,猎人要举行特殊的祈祷仪式,并敲击鸩的骨头,观察裂纹确定出猎的方向。
即使这样,每年死于猎鸩的人依然数以万计。诗人写到这里不免感叹说,南方人民生活是如此的艰苦,以至不得不常常冒死以猎取这些无甚价值的弊鸟。
事实上,梅尧臣不解鸩鸟的价值。尽管岭南的人民很少用到鸩鸟的毒羽,但却有无数北方的豪客,携带着成箱的金银珠宝来购买鸩羽。来自北方的购买者相信,越是新鲜的鸩羽,毒性越强,而且杀人后不易被察觉。
岭南的诸族则看重鸩鸟的眼睛,这些眼睛是朱红色的。岭南的猎户捕杀了鸩鸟以后,将它们的眼珠挖出来,在水银中浸渍三十天,鸩眼就变成红润可爱的宝石。据说,南蛮的酋长们把用鸩眼装饰的鹿皮作为求亲的聘礼,也有的拿它来装饰金银制品。
古时说有五种鸠:祝鸠、⑺Ⅵ吗Ⅶ金4臃掷嗌峡矗p枉金丘啵鸠是攀禽类的布谷,爽鸠是鹰类,雎鸠是鹗类。
这个混杂的种属很容易孕生一些险恶的词汇,例如:鸠鸩,喻指专门诬陷好人的人,鸠夺鹊巢便也是指鸠性拙,不善筑巢等等,在这样的不良暗示下,把两者混为一属,似乎又情有可原。
历史记载,当年吕不韦被秦王赐死之时,他就是喝了鸩酒,据说鸩是一种鸟,羽毛有毒,足以致命,所以文言文里下毒常叫做“鸩”。但现代的生物学里似乎没见过鸩这种鸟的记载。我看的作品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数它了。
屈原作品里出现了鸩鸟,有人认为他在文章中〃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鸩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是说屈原看见有女戎国的美女,便托鸩鸟为媒,鸩鸟不肯并且远离了他。
接着他又想托雄鸩为媒,但却〃心犹豫狐疑〃。其实这个解释有些一相情愿。鸩鸟并不能成为媒鸟,李商隐诗〃青雀如何鸩鸟媒〃显然是继承了屈原的用意,不过想想也对,连鸩鸟也可以托之为媒,就可以推测相思之毒已是深入骨髓了。有学者研究考证,〃余令鸩为媒兮〃除了表达屈原的思想外,还反映了古代捕鸟的一种方法,即以鸟引鸟捕之。
晋朝的学者潘安仁曾经注云:〃媒者,少养雉子,长而狎人,能招引野雉。〃至今在长江三峡地区,仍有人沿用养活鸟以为媒招引野鸟来捕之的古老捕鸟方法。
禹步另有一种说法,见于抱朴子等古籍,但是在陆判手卷也有记载,大意是说,大禹治水时,在南海之滨见到一种大鸟(即鸩鸟)会禁咒术,走着一种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动,于是大禹模拟其步伐,使成为法术,十分灵验,因为是禹制作的,故称为禹步。
从这些说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与古代的禁咒术有关。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迹,后来扩大为十二迹、三五迹等不同的禹步。后发展成为了道家著名的罡步。
鸩鸟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人若误饮,将中毒而死。自有此传说后,人们因惧怕中毒而不敢轻易饮用山林之水。
朝野佥载也记载说,〃冶葛食之立死。有冶葛处,即有白藤花,能解冶葛毒。鸩鸟食水之处,即有犀牛,犀牛不濯角其水,物食之必死。为鸩食蛇之故。〃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野葛吃了就得死。生长野葛的地方,就长有白藤花,它能解野葛的毒。鸩鸟饮水的地方,就有犀牛,犀牛不洗角的地方,生物喝了这水一定得死。
因为鸩鸟吃蛇的缘故。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基本沿袭了这个说法,强调了一物克一物的仁义思想。但总体上说,鸩鸟是克不住的。因为它俨然已经成为权力和复仇的使者。它必须持续飞舞在激烈的**风浪里,使命一当传达,就不可能停止,逢人杀人,逢鬼杀鬼。
并且我定睛一看,朝着我和崔明丽飞来的这只鸩鸟却是全身黑羽,眼睛深红好似宝石,直直地冲来顿时引起了腥风阵阵,吹到了我和崔明丽的脸上,单单这气流就可以把我们俩的脸颊搞得生疼。
“二黑子,杀了他们——”老宋头咬牙切齿,指挥着天空当中翱翔着的黑鸩鸟,刹那间,我和崔明丽便朝着两边散开了去,不好,他这是要用鸩鸟把我和崔明丽逼到两边,而后便想直直地冲到我身后的饿鬼道上面去,这可不行。
“滚开——”崔明丽大吼了一声,眼瞧着她已然被那只黑鸩给缠上了,崔明丽取出了判官笔,和那黑鸩打斗了起来
………………………………
第六百四十六章 激战
真的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老宋头儿,看似仅仅是一个在街上拉车载客的老头子,却不想他竟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御岭力士。
卸岭派据说创始人是一个土匪头子,得仙人传授“令人力大之法”,因此这土匪头子力撼山岳无人能敌,后来他干起盗墓的勾当,并且将这法门传授于自己的得意弟子,其门人自称卸岭力士。慢慢的卸岭派的人丁就开始兴旺起来。
从古至今;说起强盗贼寇;在世人眼中;历来各个都是该遭千刀杀;万刀剐的歹人;乃是极败坏的恶名。可细论起来,朝臣天子,士农工商,在那三百六十行里,从上到下,哪一处没有丧尽天良,用瞒天手段行奸使诈的贼子?大盗窃国,中盗且候,成王败寇,只有最末等的才窃金银。孰不闻“道不盗,非常盗”,“盗亦有道,盗不力道”之言。真正在绿林结社取利,做分赃聚义勾当的,也向来不乏英雄豪杰,惯作出一些常人难以思量的事业,并非是旁门左道可比。绿林盗中声名最显者,莫过卸岭群盗。
此派于北宋期间经过逐步互相交流融合,吸收了摸金与崂山派两派特色,形成了具体的流派,对风水术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但并非集两家之所长)。擅长于破坏法阵,熟悉各类风水地形的的弱点。
卸岭之辈或散布天下;或聚啸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拥而起;众力发掘;毁尸平丘;搜刮宝货;毫厘不剩;专效仿昔时赤眉义军的作为试看各朝史上;都少不了卸岭群贼倒斗发冢的秘闻;倘若说将出来;那些惊心动魄,诡异外分的行踪,实不逊于摸金校尉的事迹。卸岭盗墓皆是聚众行事,盗取古冢,历涉险阻危厄,并非仅凭矫健身手与群盗之力。正所谓盗亦有术,卸岭之术在于器械,流传了近两千年,引出许多冠绝古今的奇事。然天下事物兴衰有数,既有其生,就自有其灭。卸岭力士始于汉代乱世,鼎盛于唐宋,没落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终于销声匿迹,就此绝了。
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其术不外乎“望,闻,问,切”四诀,四字分八法,各有上下两道,如“望”字之上法,乃为上观天星,下审地脉;下法观泥痕,辨草色,其间高下,虽是相去甚远,却皆有道,非是寻常艺业可比。故常言道“七十二行,盗墓是王”。
卸岭派盗墓离不开他们灵敏的鼻子,他们用铁钎打入地下抽出来之后在辨别土壤的气味,根据土壤中气味种类的不同再做判断,另外在打铁钎的时候手感的不同以及土壤颜色的差异都是他们考虑的事项,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依靠鼻子,所以他们为了保持自己鼻子的灵敏度,忌烟酒辛辣之物。
然摸金有符,发丘有印,搬山有术,御岭有甲,而但关这老宋头穿在身上的这件铠甲,便可以得知,此人便为御岭群盗当中的一个大头目,别的不说,单这一只黑鸩,便可以奠定了他近乎于掌门人的地位。
这只黑鸩虽然稀少,但一看就是训练有素,此时,它仿佛是一支利箭一般直直地飞上了天际,旋即,猛地俯冲了下来,那尖利的鸟喙就好像是一条尖利的钩子,倘若要是被这钩子给勾到了肉的话,定然会把血管还有筋骨都给勾段。
“畜生,来啊――”崔明丽大叫着,牢牢地抓住了判官笔,握在了手中,笔锋挥舞间,几乎可以把空气都给撕裂了。
不得不说,崔明丽的判官笔即使没有到了登峰造极,但是也绝对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仅仅只是在瞬间,这判官笔在她的手里面,竟然可以摆出了好几个招式,并且招招都可以戳中那黑鸩的要害。
亦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长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笔,纯以铁制,其重量不亚於斧头,旧式仪仗中时见之。此器大约赤始於周秦之世,非猛勇之将,不得其用也,习此者,巳寥若晨星,盖古法失传矣。惟锥铛之法,皆脱胎於此,略能想象耳。嵩山拳叟李杰,曾从名武师真传,转辗传授,故北方健儿多能之者。法只十五手,而各势不同,非若刀枪剑斧等法之有重复,意古人随势换法,并未加以组织耳;然按抡舞,亦并不觉其散漫无序,而每手换势,尤见其神化敏捷之妙;惟器重无锋,专以猛攻见长,毫无含蓄之意,未始非微疵也;故力弱之人,决不宜用笔挝,因易迟钝而受算也。
也称为〃抓〃,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挝的使用方法融有长矛、大斧等长柄重械的技法。挝头似斧脑可宕击,挝笔似斧刃可用斧之劈撩之法,伸直之挝指则如矛尖,用以戳扎,挝柄似矛,杆可拨可撩。
主要用于取穴打位。对于判官点穴笔,武学有云:“一寸小,一寸巧;一寸长,一寸强!”普通的判官笔二尺八寸,可是我却没有想到,崔明丽的这杆判官笔的上面竟然还带着有机关,就在那黑鸩逼近她的时候,她的拇指转动了一下,原本二尺八寸长的判官笔瞬间又多出了七寸。
“一笔穿喉――仙女引针――白猿献果――叶底偷桃――双蝶舞花――”崔明丽一连使出了五招,并且招招都十分娴熟,那判官笔在她的手中舞动着,仿佛是长了眼睛一般,竟然次次地朝黑鸩身上敏感的部位刺,并且几乎招招致命。
尖利的笔尖儿,在瞬间便冒着寒光,朝着兜头飞来的那只黑鸩直直地戳了过去,黑鸩怪叫了一声,竟然在空中掉转了身形,朝着一边飞去,这个畜生,没有想到,它的神行竟然会如此的灵活。
黑鸩为鸩鸟中最为稀少的一种,其毒性强而难发,这种引而不发的性质就像它所具备的深厚功力,待当事人的想象力和恐惧感挥发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一发则动全身,发则无药可救,无怪此物一旦侵人头皮之后,非数月甚至一年之久毒性才始行发作。
普通鸩毒人一旦饮下就行将发作,其性急而有治,且易辨别,黑鸩毒性缓而难察,直至慢慢地将人血化尽,其毒一旦侵入头皮,即可寄生在发根之内,使这黑丝维持原毒不绝,而且使当事人觉查不出。
黑鸩鸟的身世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谜团,此鸟虽然在陆判手卷之上也是有记载的,但是却也不是很详尽,据传,它主要是来自于险恶宫阙的渊薮,并推进阴谋理论的执行。
它飞行的身影总是晃动在宫廷的天幕上,它是既行使着〃天罚权力〃的地下判官,又是被黑暗权力宠幸的鸟儿。因而,它出没于平民的注意力之外是毫不奇怪的。
“啾――嗷――”此时,飞在了天空当中的鸩鸟发出了一声极为凄厉的惨叫。
由于它叫声尖怪,像是再发“同力”音,所以江东人也称它为同力鸟,雄鸟叫运日,雌鸟叫阴谐,双飞双宿,俨然是连环杀手。作为顶级的剧毒鸟,黑身赤目,羽毛紫绿色,它的身躯像一块黑炭在空中飞舞,尖而长的嘴喙犹如火蜈蚣一般在空气里燃烧,连留下的气息也令人窒息。
如果近距离观察,这只鸩鸟前半身像鹰后半身像孔雀,足有三趾,走路或者嘴喙都会发出〃邦邦〃的执拗声音,声音阴骘而幽深,如年迈的守夜人敲着羊皮鼓,它震落的露水偶尔滴落在皮面上,让声音蒙羞。这种鸟深居简出,如若外出必有怪事发生。
雌鸩阴谐一叫,肯定是几天的连绵淫雨;而运日长鸣的话,往往是连续的大旱,均预示了死亡帷幕的开启。鸩鸟并不是饕餮之徒,所以它也不会随意攻击蛇类。它捕食的时候有一种巨大的威仪,类似于〃虎行似病,鹰立如睡〃的姿势,好像是不期然地从毒蛇的巢穴前经过,它以一种神秘的舞蹈步伐来显示自己的君临。
这种步伐叫〃禹步〃,富有弹性,充满忧郁和感应,好像是按照冥念中的指示在亦步亦趋。人们极其忌讳见到这种罕见的鸟步,陆判手卷记载说:昔有人入山、见其步法,归向其妻索之,妇正织而机翻〃。可见此鸟毒恶之甚
。禹步到底是这样迈步的?葛洪曾经曰过:〃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井,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
此处本是说往山林中,折草禹步持咒,使人鬼不能见,述禹步法讫,又申明之曰:〃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不独此事也。〃准此,可知禹步威力之大。鸩鸟宛如硫酸的祖先,所到之处,树木枯死,石头崩裂,毒蛇立即瘫软,鸩鸟这才上前从容进食。
“小心――”一声孩童清脆的喊叫之声,再次传来
………………………………
第六百四十七章 峨眉双刺
我胸前的古玉就在此时猛然间一震,紧接着便是眼前白光一闪,嘟嘟瞬间从古玉当中钻了出来,而此时,那黑鸩正朝着崔明丽猛地飞了过去,还好嘟嘟动作快,好像是一枚刚刚从枪膛里面迸发的炮弹,就在眨眼间,便把俯冲而来的黑鸩给撞到了一边,并且把黑鸩的羽毛都撞掉了好多,虽然这羽毛对我们来说是有剧毒的,但是对于嘟嘟来说,却丝毫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这黑鸩惊叫了一声,但是面对嘟嘟如此的强势来袭,便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半路杀出个神咬金,这句话一点也不假,猝不及防即使是神仙也罢。
“啾啾啾――”黑鸩气势汹汹,在它看来那些原本隐匿在深渊长草里面的毒蛇蛟龙原本就是它的盘中餐,嘟嘟仅为一个三尺孩童,怎么会让它吃了这么大的一个亏,摔了这么大的一个跟头呢?
黑鸩御风疾行,朝着嘟嘟猛追而去,速度之快,这让它看起来好似一道黑色的闪电,顿时搅得这地宫之中,便是一阵的狂风急骤,好在嘟嘟的神行灵活,速度自然也不再话下,因此,这黑鸩虽然速度非常快,但是仍旧无法企及嘟嘟。
“来啊,来啊,小爷我就在这等着你,你这只丑八怪”嘟嘟一边飞在空中叫骂着,一边躲避着这只黑鸩的袭击,这黑鸩的眼睛红的仿佛马上就要滴血了,但是它却仍旧无法奈何嘟嘟,只能干瞪眼,瞎着急。
论及速度,至今我还没有发现有谁能比这小鬼崽子要强的,要知道之前我们再去桑林婆婆家中的时候,至今我还没有忘记,那只飞天蜈蚣来袭的时候,嘟嘟竟然可以把那万蛊之王都给斗败了去,那飞天蜈蚣的速度,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崔明丽因为有了嘟嘟的帮助,就在此时得以脱身,便迅速地跑到了我的身边,她的手中也握紧了判官笔,和我一起比肩而立,面对着那老宋头。
老宋头这一身的铠甲晃的我们有些睁不开眼睛,但我可以感知到崔明丽此时的心境,我们是无论如何也绝不可能让这老匹夫从这里经过的。
“后生啊,你们一定不可以让他过去啊,否则这一切全部都完了”阴羌的魂魄颤抖着发出了如是的声音,其实不用他说,我们也知道这其中的麻烦,若是让这个家伙进入的话,其他的不说,我肯定是活不了了,并且下辈子是做人还是做畜生,抑或是做恶鬼仍旧是未知的。
“闭嘴,老死鬼!”老宋头瞪了阴羌一眼,那模样简直就是目眦欲裂,当他说完了这句话的时候,他又转头看向了我,“你们确定是要送死吗?”
他的声音仍旧是在颤抖着的,但其中却蕴含了满满的怒意,可我和崔明丽却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身子,即使我们可以感受到从这老匹夫身体里面隐匿着的满满的怒火,“若是想过去,就从我们的尸体上踏过去!”
“好好好”老宋头忙不迭地点着头,旋即,他从背后抽出了一对武器,就听到了一阵铿锵铁器碰撞声,我和崔明丽的眼睛又被猛地刺痛了一下,这家伙竟然从后背上抽出了一对“峨眉刺”!
“哈哈,乳臭未干就敢出来闯荡的小毛孩子,以为拿着两杆判官笔就可以不知天高地厚了,那好,今天我就让你见识见识,看招――”老宋头大叫了一声,便挥舞着手中的峨眉刺朝着我们直冲而来。
峨嵋刺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据记载,峨嵋刺作为武术项目出现,是清代末年。武术所用的峨嵋刺长约30厘米,其形状是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中间有一圆环。表演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1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
用法主要有刺、穿、拨、挑等,结合各种步型、步法、平衡、跳跃、翻转等动作构成套路练习,舞动起来别有风格,使用方法和判官笔有些类似。
短双奇兵器,又名峨嵋针,称峨嵋对刺或双锋挝。最早始见于清稗类钞:“宣统辛亥年,拳师戴绵唐、李勤波、李春如三人表演的武术项目中有‘峨嵋针’,即今之峨嵋刺。”
此械一般外形长约一尺,具体长短也可因人而异,两头细而扁平呈菱形尖刀锐刺。形如枪头;另根据锻造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三棱峨嵋刺、六棱梅花峨嵋刺等;中间粗,正中有一圆孔,上铆一铁钉,钉子可在孔中灵活转动,钉串连一套指圆环。
据传说“峨嵋刺”为古代水战中使用的一种格斗短兵械,可在水中作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故又称分水峨嵋刺。后改为陆上应用。由峨嵋山一位僧人发明,故称之为“峨嵋刺”。另有一说法,峨嵋刺为蜀中一位武林高手所创,因该械形似鹅眉,故得名。
使用时,左右手各执一支,将圆环套于双手的中指上,屈指握紧时可做拦、刺、穿、挑、推、铰、扣等动作技法,张手撒放时可运用手腕的拌劲和手指的拨动使之在手中做快速贴掌转动来迷惑对手,同时配合各种步型、身法、步法平衡、跳跃等动作。
击法有刺、穿、挑、拨、扎、架等。兵器轻巧,便于携带,适合女性使用。七侠五义中翻江鼠用的就是这种兵器,黄蓉在成为帮主前用的也是这种兵器。
“呼呼”地风声传来的时候,这峨眉刺的笔尖刚好划破了空气,朝着我们猛然间突袭而来,若论及尖锐的程度,这玩意儿可一点儿也不比判官笔差,并且因为它的神行较为小巧,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自然机动性更强。
我把崔明丽拉到了我的身后,提起了判官笔,便和面前的这个老宋头斗在了一起,虽然他手中的这两只“峨眉刺”仅仅只有一尺左右长,但是这老宋头拿在了手中却让人觉着,这两只峨眉刺俨然就是他的两只手臂一般。
陆判手卷当中有记载了这件兵器的使用方法:斯器踩井字步法,大束大展的势法,轻灵的身法,练时以贯上神气杀气为妙,尤以含上快劲粘连为要。其用法含有刀、棍、剑之法,硬打硬进。
按刀之用法,紧贴敌身;按棍之用法,挪闪蹉转;按剑之用法,动作快妙,围身而转。苟能将三器之用法荟萃于峨嵋刺中,随其势而利用之则佳矣。
且此械不惟用于陆上,水中亦可耳。其用法不外挑、点、贯、带、劈、甩、挎、摆、裹、托、推、绞、拨、扎。挑由下而起;点由内而出,劲是抖也;贯由外向内;带由右顾左,由前顾内;劈砍也;甩后甩横甩;挎挎外也;裹撩也;托上顾也;推前推出也;绞下顾也;拨开也;扎刺也!峨嵋刺共八八六十四式,按井字八角练,每角八个动作。
“戴家短兵峨嵋刺,井字八角步法奇;挑点贯带劈甩挎,摆裹托推绞拨扎。刀之用法贴敌身,棍之用法挪闪精。剑之用法劲快妙,三器合一显奇能”老宋头一边和我们打斗,一边从他的最里面吐出此话,并且从他的手眼身法步当中,便可以看出,此老匹夫深通此物精髓。
此时,我的右肩不小心便被这峨眉刺给刺破了,瞬间,那鲜血便汩汩地流出,我往后倒退了几步,捂住了自己的肩膀。“小天”崔明丽跑了过来,一把扶住了我,“你怎么样?”她的眸子里面写满了关切。
“哈哈哈”老宋头得意地仰天长啸道,“小伙子,我要的是那随侯珠,并不是你的性命,你的命于我来说一文不值,所以,你也不好老是挡在我的面前,这样子于你于我都是不好的。”
我把崔明丽朝着我的身后拨了过去,“你别管,这和你没有任何的关系,你先在这边站好!我来对付他,你这老匹夫”
我转过身去,一边举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