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滴血瞳-第3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保障的,到了晚上十一点左右的时候,我扛不住了,迷迷糊糊间终于睡着了,这一觉睡醒,便到了大天亮,我竟然连一个梦都没有做。
“草,头晕……”崔明伏说着发了句牢骚,“也不晓得陆七八那货怎么样了?”
这倒是,昨天晚上,我们三个抱团呆在一起,是没啥事儿,但是陆七八可是自己在一个房间里面啊!我们三个赶紧走了出去,正准备叫门的时候,陆七八的大门却也自己打开了,我们站在了门口,却发现陆七八正常得很。
“你们干嘛……”他睡眼惺忪地揉着眼睛,伸直了双臂,打了一个大大的哈切,“你们怎么起这么早?我还准备去叫你们呢!”
既然他没事儿,我们就放心好多了,否则的话,真不晓得这灵车要怎么开。寒暄了几句之后,大家便一起走到了楼下的餐厅吃早餐,昨夜一场大战,我的肚子就在此时也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好多。搞得服务生都忍不住对我和崔明伏侧目而视,或许在他们看来,我们两个也太能吃了一点儿。
吃完早饭收拾了一下,陆七八说他先去停车场准备,我们去办理退房,针对于崔明伏房间里面的那块玻璃,别人要求赔偿500块。
“靠,你们怎么不去抢,一块烂玻璃要500块钱?”崔明伏大吼着。
但是前台的小姐却摇了摇头,“先生,这是我们的规定啊,您也可以不用缴纳,但是您前提要把这玻璃给修好啊……”
我拍了拍崔明伏的肩膀,从钱包里面掏出了五张红票,“来,小姐,拿好。”之后便带着崔明伏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开车之后,崔明伏仍旧是愤愤然,但是我却深吸了口气,“行了,您还是消消火吧,崔大少,您昨天得罪一个量黄米的就差点让咱们三个噶屁了,您若是再跟那前台吵几句,我看咱们都可以去死了。”
或许觉得我说的没错,崔明伏终于闭了嘴。车子向前,陆七八告诉快到张家界了,但是我们却是从这里取道去龙山县的乌龙山,刚刚上车的时候,我们也给他看过了桑林婆婆化的地图,这家伙对于地图上面标识位置的认知,却比挺多,我倒是觉得,以他的能耐,完全不用当司机,倒是可以去当个向导。
“哪里,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我自己的心里面肯定是要有数的,向导的活计,我绝对做不来,我当个司机倒是绰绰有余!”陆七八说着“呵呵”地笑了一声,别看他平时吊儿郎当的,但他说话却是非常在理。
“嗨,不是有事儿要办,咱们还可以先去张家界去玩一玩儿!”崔明伏有些黯然失色。
“先送桑林婆婆落叶归根是正事儿,反正师姐也没有打电话,我们办完事儿再去玩也不迟啊!”崔明丽笑笑,脸上泛起了浅浅的笑容,在湘西潮湿的空气里,仿佛一块很给力的干燥剂。
………………………………
第八百二十二章 人杰地灵
恋上你看书网 630bookla ,最快更新滴血瞳最新章节!
我定定地看向了崔明丽,她的笑容暖暖的,几乎可以把我心头阴霾全部都驱散开来,我忽然觉得,跟崔明丽在一起呆的时间越长,我越是离不开她,有些时候即使她在我的身边,并且什么都不做,我也会觉得无比踏实。
车子继续向前,陆七八打了个酣畅淋漓的哈欠,伸了伸懒腰,“身上有些酸痛,都是湘西这破天气,潮湿多雨,在这个地界儿上,一年几乎有两百多天都在下雨!”他一边说着,一边放手了方向盘,点了一根烟,浓重地吐了一口。
“那这边的人肯定容易得风湿了,也不晓得他们怎么受得鸟?”崔明伏碎碎念,“我从小就受不了潮湿,可以冷,但不可以湿,但现在不同了,倒希望很湿!”
崔明伏一向都是这样子,有时候即便就是开句玩笑里面也带着龌龊的成分,陆七八配合地笑了两声,而后又摇了摇头,拍了拍崔明伏的肩膀,“崔兄,小弟佩服,您总是可以用下半身表达出很深刻的人生内涵!”
没想到陆七八这个家伙竟然也这么的会开玩笑,听到此话,我和崔明伏纷纷捂住了嘴巴,忍俊不禁。陆七八深吸了口气,“刚刚也是我忘记了,若是在服务区里面买包姜糖吃,给身体去去寒就行了,但是有些时候也不能保证就一定买到真的,有的姜糖是真正的姜糖,但是有些却是放了辣椒油,你们都不晓得,上次我在这里买了一包,吃到嘴里好辣,我还以为别人用的姜多了呢?谁晓得,里面可是放了十足十的辣椒油,都过去好几天了,我上厕所的时候,菊花还会痛呢!”
听到这句话,我们几个纷纷地摇了摇头,这个家伙,说起话来,简直比相声还好玩儿!此时,就听到车顶一阵“滴答滴答”地声音传来,我们不约而同地望向了窗外,却发现不知何时,已然下起雨来,眨眼间,这雨竟然越下越大。
“天啦,又下雨了,这里的天气就是这样子……”陆七八烦躁地咀嚼着。
我望着大雨倾盆当中的山脉,一座接着一座!即使在雨中,这山脉也显现出一种气势,一种给人以威压的气势,这是其他地方的山脉不曾给的感觉。
“这山好有气势!”我不由自主地说了句,而陆七八听到之后点了点头。
“你还没有去张家界,那里的山才是一绝!”他“呵呵”一笑,接着说下去:
走进张家界的山,就是走进远古,走进原始,走进亿万年前。这是亘古及今的真正的大自然,是人力无法创造、无法改造、无法塑造的。只有地球本身才能创造它,只有时间才能改造它,只有风雨云雾才能塑造它。它傲视着人类,藐视人类的创造力。
走进张家界的山,行走在十里画廊中,抬头仰望高耸入云的石峰,不由得连声惊叹。攀爬在天子山的石道上,只见四周危崖悬叠,群峰环耸,峭壁参天。再多的游人走进它,也只如那石壁上随意跌落的一块块石子,静若太古,杳然忘世。专家说这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英砂岩地貌,特命名为“张家界地貌”。它是地壳运动形成的,那石峰的奇特造型乃是亿万年的风化所致。
“哦,怪不得你们这边老是出匪首呢,你瞧瞧这地势,一看就是出土匪的样子!”崔明伏不禁咋舌,“我们小时候看的剿匪电视剧就是在这里开拍的吧!”
“我倒是不这么认为哦!”陆七八定定地说着,“我倒是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即没有土匪,也没有英雄,只有纯粹的人。”
他一边说着,一边抬眼看向了崔明伏,我忽然觉得这个家伙仿若有种魅力,便是他一开口,你都不由自主地想要听他说下去。
陆七八一边说着,一边又打开了话匣子,我突然觉得我们这次来到湘西,让陆七八给我们当司机着实是一个极为正确的选择,他对于湘西风土人情的了解,已然到了一个导游的程度。
湘西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野蛮剽悍落后的风气较其他地区严重,所以湘西土匪不仅多,且十分猖獗。解放前,湘西是全国土匪最集中的区域,至解放时,整个湖南有18万土匪,而湘西占了 10万以上。
湘西土匪的产生,有它特殊复杂的原因。在历史上;湘西从来不是一个安分顺从的地方。历史上,历代帝王都从未停息过对这片土地的征伐。在长期的争战中,湘西人在为自己的生存作困兽之斗时,这里山民早就养成了彪勇强悍的民风。
长期以来,湘西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大量成果,不是被土著头人掠夺,就是遭到满汉流官的侵吞。他们有苦难诉,有冤难书,上告无门,最终纷纷走向了社会的对立面,沦落为匪。
湘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土地贫瘠,天灾不断、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不少人被迫铤而走险,落草为匪。无论在土司、流官统治时期,还是在民国时期,湘西苗族、土家族各村寨、家族之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武装械斗事件和残酷的血亲复仇。纷乱的社会现象,湘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很多人落草为匪。
“湘西王”陈渠珍,清朝末年,曾担任过驻西藏的清军统领,后驻军溃败,他逃回湘西老家上山为匪。陈渠珍曾在名义上统一过全湘西土匪,故人又称“陈老统”。到全国解放前夕,陈渠珍年届七十,为匪长达40年之久。
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中的匪首田大榜的原型――姚大榜,也是湘西著名的一代积匪。传统上,人们当土匪都是逼上梁山的结果。只有逢荒年乱世的时候,人们才会铤而走险,抢些财物赖以为生。
但到了近世,由于社会控制的严重削弱,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土匪种类逐渐变得繁多起来。在土匪这个特殊的群体里,容纳着从主流社会里逃离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的角色,光怪陆离。只不过湘西的土匪最具典型。
何谓匪?谁是匪?其实官匪之争,历来以久,可以上溯几千年。湘西的土匪,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环境,其实是没有民匪之分的,官匪之分的。而据说,巍巍笔下最可爱的人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的战士,大都来自湘西,来自湘西的土匪。
土匪,哪朝哪代没有,何地何处没有……现在湘西民间仍有着湘西土匪留下的情绪,到过湘西的人都知道湘西人格外的豪爽好客,特别是饮酒,男女老少不能饮酒的少,酒量极好。
湘西的本土餐饮更是推出一款苗乡土匪酒,劲大却不烧口,酒品极高,深受顾客的追捧,这也成为湘西土匪历史的一段佳话。
“你们不晓得,这里的人之前都有做过土匪,可以说散养为农,聚拢成兵,他们平时的作战力也是非常强大的,若是在这个地界儿你没有做过土匪的话,不仅别人会看不起你,据说也没有姑娘肯嫁给你!”陆七八笑呵呵地说着。
其他的我倒是不晓得,但是这湘西王陈渠珍我还是有所耳闻的。
陈渠珍,号玉鍪,祖籍江西,后迁入凤凰。16岁入沅水校经堂读书,1906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任职于湖南新军。曾加入同盟会。是一位经历汉藏传奇婚恋,一位九十多年前就已徒步穿越青藏高原的奇人,他就是与民国总理的熊希龄、著名文人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的湘西王。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有座镇竿城,后改为凤凰古城。在中国的军队中,有一支由同乡原籍世代习武的族裔组织的职业兵团,便是这里的“竿军”。
不断的移民,不断的战争,逐步形成了近代的苗汉分界线,几百年来不断的苗汉冲突和战争使这里常年拥有一支军队。屯丁分田到户,且耕且守,战丁专事操练,由屯田佃租中拨粮关饷,数以万计的凤凰人就这样被屯田的绳索牵在封建朝廷和旧中国的战车上,以致使当兵吃粮成了世代传统。因此地名镇竿,故称这支军队为“竿军”。
乾嘉年间苗民起义后,清政府在已损毁的南方长城沿线修建汛堡、屯卡、碉楼、炮台、关门一千几百座,其中凤凰境内修筑了八百余座,征得屯田六万亩,养屯丁四千,战丁一千,苗兵二千,共计七千人之多,加上朝廷绿营总镇约四千人的兵额,当时凤凰十万左右的人口,就有一万人常年兵役在身,这个比例恐怕在其他地方都难以出现。
当凤凰古城还处在边防要塞位置的时候,军旅的粗犷气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看兵营里的士兵舞枪弄棒,喜欢看大人猎取野猪或豹子宰杀了来分肉,喜欢看杀人割下耳朵挂在墙上,还喜欢看宗族家长把不守妇道的年轻媳妇绑来沉潭,甚至还会看到活剥人皮!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凤凰人尚武成习就毫不奇怪了。
竿军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护国护法、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中都有激动人心的表演。大大小小的战争在凤凰这座小山城里,制造了许多的军人世家,制造了凤凰人特殊的地方荣誉感。
“果然是人杰地灵啊……”我看着窗外,发自肺腑地赞叹道!
………………………………
第八百二十三章
恋上你看书网 630bookla ,最快更新滴血瞳最新章节!
窗外仍旧是一座座的山脉,连绵不绝,一片的青色,延伸到了远方。但在这大山当中却也不晓得会有多少诡异的事情。想到这里,我幽幽地闭上了眼睛,只觉得脑仁里面简直疼痛无比。
“这里当土匪真的很平常?跟农民一样?”崔明伏有些不可置信,但是陆七八却认真地点了点头,“哥们儿,您还真别不相信,在湘西就是这样,别说是土匪了,就是平常的赶尸匠,有些时候,你也是辨别不出他的真实身份的。”
平时在家里,跟一般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只有接到赶尸任务时,他们才将自己装束一番,前去赶尸。他们虽然干 干赶尸这个行业,却忌讳赶尸这个名词。
因而,内行人请他们赶尸,都说:“师傅,请你去走走脚”或是“走一回脚”。赶尸匠若答应,他便拿出一张特制的黄纸,让你将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别等等写在这张黄纸上,然后画一张符,贴在这张黄纸上,最后将这张黄纸藏在自己身上。
赶尸匠的穿着也十分特别:他不管什么天气,都要穿着一双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长衫,腰间系一黑色腰带,头上戴一顶青布帽,腰包藏着一包符。 师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画符,这种十分奇特的符,是在黄纸上用朱笔画上又像字又像画的东西,途中遇到意外情况,便将这种奇特的符朝西挂在树上或门上,有时也烧灰和水吞服。
“不过我之前在住店的时候,还真是遇到过一路呢……”陆七八眨了眨眼睛。
赶尸之说,又称移灵、走影、走尸。属茅山术祝由科,发源于湘西沅陵; 滤溪; 辰溪; 叙浦四县。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属于山地,车辆很难通行,所以才有了赶尸这一行业,一般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家乡安葬。
尸体一般都被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头上戴着一个高筒毡帽,额上压着几张书写着符咒的黄纸垂在脸上。这些披着黑色尸布的尸体前,有一个手执铜锣的赶尸匠。赶尸匠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口中一般都喊着:“尘归尘,土归土,人生一世好辛苦。僵尸僵尸跟我走,早回故乡下地府。”
“但是现在的交通工具可比以前要好很多了啊,怎么还用得着这种方法呢?”我有些不解,崔明丽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但是陆七八却告诉我说这个问题他也回答不了,针对于赶尸这个行当,有些时候,他了解的也算是比较少。
“对了,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蛊术、落花洞女和赶尸之外,你们还知道湘西的其他怪事吗?”陆七八问到,我们几个纷纷地摇头,瞬间觉得或许我们所知晓的湘西,当真还没有他多。
他清了清嗓子,首先便是里耶简牍之谜,2002年6月,在湘西里耶战国古城遗址发掘出大量的秦简。从“一号井”中出土了已埋藏2200多年的秦王朝简牍,包括竹简、木简、木牍等,共计3万枚,超过我国已出土秦简数量的总和。其中一枚木牍上的《乘法口诀》表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极大兴趣。经专家考证,它是中国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实物。更为奇特的是,每个“八”的乘法运算排列也很规则,排成一个横行,而且乘以八的数字从右到左依次递减。这乘法口诀产生于什么年代?何人发明?至今无从考证。
再者便是,会溪坪碗葬之谜!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丧葬习俗较多;有天葬、海葬、火葬、土葬、悬崖葬等;但在湘西古丈县会溪坪发现神奇的墓葬――碗葬。这在全国也少见。这墓比一般坟堆要高大,是用上千个细花碗堆砌而成。细花碗一叠叠圈住墓周,往上重去,共有10多层。每层碗的走向相反,碗的纹路是规则的人字形,很牢固,极难取出其中的碗。当地土家人给这稀奇的碗葬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说它是“仙坟”,只许看不许摸,谁也不敢动坟上的一根细草。又说此坟会走动,今天在这里,明天就会挪到附近的地方去了。此坟何朝所葬?何民族习俗?墓主是谁?众说纷纭。
古夜郎国都之谜:在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广大地区,古时曾是古夜郎国,但都城在哪里?仍旧不得而知。
翼王石达开藏宝之谜:清1857年5月底,石达开自天京出走,率数万部队辗转苏皖及江南各地。1861年10月下旬,石达开自桂北进入湖南,进攻绥宁,沿湘黔边境北进,经靖州、会同、沅州、到泸溪、永绥,于1862年1月底经龙山进入湖北来凤,后由利川进入四川境。最后灭于大渡河。传说石达开随军带有金银珠宝若干,藏于湘西大山中,至今无人知晓。
说了这么多,或许陆七八也累了,便深深地吸了口气,喝了口水。
“那我想请问一下,你知道悬棺葬吗?”我问出了这句话,饶有兴致地看了陆七八一眼。陆七八没有回头,但是我却明显觉得他身子一震。
“兄弟,你打听这个干嘛呢?难不成你们送的这位是要悬棺葬啊?”我知道,他所指的便是桑林婆婆,但是为了防止他有其他的想法,我便回答说不是,不想让他知道太多,于我们来说,他仍旧算是一个陌生人。
悬棺葬是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均有此种葬俗。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庆忠县卧马函、重庆奉节县夔峡、风箱峡、四川珙县麻塘坝螃蟹溪山崖等地,曾发现大批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古代悬棺葬遗物。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
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
悬棺葬的置棺方式也只有几种,木桩架壑式。棺木架置于天然崖洞或在岩石裂隙所打的木桩之上。此种形式见于福建武夷山、湖南、四川等地,在湘西沅水两岸和川东长江三峡地区尤为常见。
崖洞式(包括天然岩隙式)。即利用临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垒筑、填平)置棺其内。这种形式在各地悬棺葬中均有发现。
横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长方式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长约2米,高、宽约为05米左右的棺木为限,棺侧外露。这种置棺方式见于川南、川东长江三峡等地。
方穴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约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此种形式在川东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见。
悬崖木桩式。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小方孔,打入木桩,然后架棺其上。这种形式多见于川南、湘西等地。
崖缘式。在海边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狭窄崖缘形成天然平台,棺木置放上面,此种形式在台湾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较为常见。
《苗族古歌》,有这样的说法:我从很远的东方来。没有土地,就把老人的尸骨暂搁在山洞里,我们回家的时候再带走。这里的苗族老人,把悬棺这种安放形式叫“搁”。“搁”就是使物体处于一定的位置,是还可以移动的意思。在格凸河风景区,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寨叫脚杆寨,主人告诉我,用苗语说脚杆寨(在)叫“不这吾”,意为“我要回家”。
传说,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因为战争,一路败退,几经辗转来到这里,祖辈为了告诫后人,叶落归根,发誓只要脚杆还在,一定要打回老家,收复失地。
于是乎,祖辈“归西”,后人没有入将其土,而是将尸骨高悬于在那些阴凉的、凌空的、鸟兽也无能为力的岩洞、绝壁之处,一是防追兵破坏,二是防畜兽侵袭,三是便于长久保存,只待有朝一日“回家”一同回家归根。为了牢牢记住先辈一定要返回老家的再三叮嘱,于是就有了脚杆寨(在)的寨名,于是就有了悬棺的习俗。
“真的长见识了!”我不由得点了点头。
………………………………
第八百二十四章 梦中船棺
恋上你看书网 630bookla ,最快更新滴血瞳最新章节!
这个家伙让我不由得开始刮目相看起来,别的不说,单单这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